A:資料來源: SITA 日期: 2020年12月23日 受第二波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10月斯洛伐克住宿設施旅客減少約80%,僅約11萬9,000名旅客曾住旅館及其他設施,總計住宿超過45萬夜,約年減70%。 2019年10月斯洛伐克旅客數量達60萬人,住宿共150萬晚;國內旅客占總旅客人數84%。
A:日期:12月23日 消息來源: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 根據華爾街日報本(2020)年12月23日報導,美國輝瑞(Pfizer)藥廠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將於明年增加提供1億劑新冠肺炎疫苗,而先前美國政府已於本年7月與輝瑞達成首批1億劑疫苗19.5億美元的採購協議,另可追加4億劑。本次達成的1億劑疫苗採購協議,購買價格與首批相同為19.5億美元。 輝瑞和德國BioNTech公司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取得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後已展開配送,本年11月輝瑞在生產力及原料取得受到挑戰,將原預計年底供應全球的產量減少一半至5,000萬劑,為加速輝瑞疫苗產量,美國政府將動用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讓輝瑞更易取得製造疫苗所需約9種專業原料,輝瑞預計在明年6月底前供應7,000萬劑疫苗,7月底再提供餘下的3,000萬劑。 Moderna藥廠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亦已於本月取得FDA緊急使用授權,且疫苗已於本週開始配送,美國政府在本年8月同意以15億美元向Moderna購買首批1億劑疫苗,另本月再以16.5億美元增購1億劑,並保留繼續追加採購的權利,Moderna預計2021年6月底前供應所有的2億劑疫苗,美國衛生部長Alex Azar表示盼全美民眾於2021年夏季可全面接種疫苗。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加拿大《2021年食品價格報告》指出,相較2020年,明(2021)年家庭食品平均支出將增加695加元,其中價格漲幅最大為肉類、蔬菜和麵包。 據2021年加拿大食品價格報告預測,總體食品價格將上漲3%至5%,其中價格漲幅最大為肉類和蔬菜分別各上升4.5%至6.5%,其次為麵包價格上升3.5%至5.5%。 該報告將食品價格上漲主要原因歸咎於新冠病毒大流行,間接導致邊境及工廠關閉、加強安全防疫措施等,使得生產、製造、配銷及零售方式皆產生大幅變化、消費者需求改變、失業、油價不穩及加幣貶值等多重因素都影響食品價格。 這份《2021年食品價格報告》主要由University of Dalhousie、University of Guelph、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和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等共同合作完成;另外,全國許多經濟學家和數據專家亦參與這項報告,提升價格預測之準確性,並反映加拿大食品供需體系之地區差異。 據《2021年食品價格報告》預估,新冠病毒疫情將延續至2021年,其他可能影響食品價格因素包括氣候變遷影響、電子商務和數位線上服務成長、食品製造業持續虧損、加拿大禁止使用特定的一次性塑膠用品,以及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對食品政策和加幣升貶值之影響等。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加拿大與13國共同簽署一項無強制約束力之國際宣言,承諾至2025年將達成各國管轄範圍內100%海洋之永續經營管理。 加拿大在此承諾下將採取各種措施,包括在2030年前保護30%的海水、重建魚類族群、減少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制定永續性計畫等。 支持此宣言承諾之國際永續海洋經濟高階小組(High Level Panel for 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成員國包括澳洲、加拿大、智利、斐濟、加納、印尼、牙買加、日本、肯亞、墨西哥、納米比亞、挪威、帛琉和葡萄牙等14國。 先前加拿大於今(2020)年7月加入以英國為首的全球海洋聯盟時,已承諾在2030年前養護30%加拿大海洋。截至目前為止,加國政府透過建立海洋保護區和海洋避難所,已達14%的目標。然而,此過程受加國漁捕產業和相關大西洋省政府的反對,他們擔心對漁捕活動採取相關限制或禁令將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加國擁有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區域,小杜魯道總理表示,加拿大擁有世界最長海岸線,其經濟和福祉與海洋健康息息相關,加國有責任保護及永續經營管理海洋。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由於加拿大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初期嚴重缺乏防疫用品,因此加國政府8個月內即支出高達2,400億加元採購防疫相關物資。 加拿大新聞媒體CBC調查報導指出,加國政府在疫情中透過BuyandSell.gc.ca網站招標,緊急採購大量個人防護用品(PPE),共收到超過2萬6,000份投標書,其中渥太華公司Proline Advantage Inc.是眾多投標企業中之一,計得標3億7,100萬加元的巨額採購合約,並已於8月份依約交付產品。 疫情初期,原非銷售醫療用品的小型企業Proline Advantage Inc.轉向PPE市場,並獲加國政府個人防護用品採購標案。Proline Advantage Inc.負責人Caron表示,該公司擁有豐富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善於採購全球各類型產品,使該公司得以提供第一線醫護人員足夠的個人防護用品。 此外,CBC調查發現,加國聯邦政府向國內外供應商採購共計61億加元的防疫設備及用品(不包括疫苗)。截至本年10月15日為止,醫用防護服採購金額最高,近18億加元,占總金額之29%,而Proline Advantage Inc.獲3億7,100萬加元合約,即占其中之21%。
A: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商亞馬遜(Amazon)計劃在聖安東尼奧設立三個新的物流中心,推動德州南部的業務。聖安東尼奧市的市場規模、充沛的勞動力,以及鄰近奧斯汀、休士頓和其他大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吸引亞馬遜投資的主因,預計可增加1500多個工作機會。 自2010年以來,亞馬遜已在德州創造超過43,000個工作機會,並投資超過169億美元,為德州經濟增加188億美元的生產毛額。目前亞馬遜在德州設有17個物流中心、3個技術中心和10個配送站。招募員工時薪15美元起,外加醫療保險,以及眼科、牙科保險,還有401(k)福利。
A:蘋果計劃最快在2024年推出面向消費級市場的自有品牌電動車「Apple Car」。消息傳出後,用於電動車自駕技術的光學雷達掃描儀(LiDAR Scanner)供應商Velodyne和Luminar當天股價狂飆逾20%,消息稱是受惠蘋果Apple Car供應鏈商機帶動。 MoneyDJ 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顯示,Velodyne股價21日飆漲22.97%,收24.68美元;Luminar股價則跳漲27.26%,收35.15美元。 根據路透社21日的報道稱,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正在積極發展無人自駕車技術,並計劃在2024年生產出定位消費級市場的電動車,同時搭載自主研發的革命性電池技術。 報道指出,蘋果Apple Car將會配備多個光學雷達掃描儀。知情人士稱,部分光達掃描儀可能來自蘋果內部開發的光學雷達部門。 https://www.singtaousa.com/
A:灣區科技公司把總部出走似乎也像瘟疫般在蔓延,繼具指標性的老牌科技公司HP出走後,另家生物科技公司也計劃將總部遷出,搬到田納西州的Nashville,並計畫五年內投資一千萬元及一百五十個新職缺在新總部。 州的經濟和社區發展部表示,總部原位於Newark的Revance Therapeutics,預計將總部搬離加州後,要在新總部從原有的450名員工,新增150個新職位。 該公司專攻醫美、治療和金融科技,目前有一項除皺新產品正在聯邦FDA審查。該公司也還在評估該產品的使用狀況,包括宮頸肌張力障礙和成人上肢痙攣。其新總部將包括一個提供給員工、醫療保健提供者、客戶和患者的培訓和教育中心。 https://newsforchinese.com/
A:華爾街分析師對有關蘋果將自產電動車的報導反應不一。「路透」指蘋果公司可能會在2024年開始依據自行開發的電池技術生產電動車。 雖然有些分析師將汽車業務視為蘋果的一個新藍海,但也有人認為,蘋果自產品牌汽車可能會面臨汽車業的現實:巨額投資但獲利極低。 其他分析家仍然將汽車視為蘋果紙上談兵,而非實際產品開發。 花旗分析師蘇瓦(Jim Suva)說:「蘋果公司在很多領域進行研發,就算媒體再次提起該公司的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也不讓人驚訝,但我們非常懷疑蘋果公司是否會真的生產汽車,因為汽車業的獲利率非常低。」 Evercore分析師達雅納尼(Amit Daryanani)也懷疑蘋果會真的跨入獲利率低、資本密集的汽車業務。但他建議,如果該公司成功發明新電池或在自駕科技上有新突破,則自產汽車可能是值得的。 其他分析師則更看好蘋果進入汽車市場。蘋果投資人一直要求蘋果在手機之外另闢新產品,因為搖錢樹iPhone銷量在過去幾年一直沒有持續增加。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表示,蘋果和其他企業一樣,不僅希望靠銷售汽車和零件賺錢來打入汽車業,而且還因為駕車時間可以轉化為利潤。由喬納斯(Adam Jonas)和胡伯蒂(Katy Huberty)領導的團隊估計,每年在汽車上花費的時間超過6000億小時。 Baird分析師包爾(William Power)指出,產值上兆元的汽車業是「巨大的長期全球機遇」,並預測特斯拉今年營收可能成長40%達422億元,蘋果若推出品牌汽車也可能有此結果。 分析人士認為,蘋果也是擁有資源打入汽車市場的極少數公司之一,它擁有大量現金和招聘頂尖科技人才的能力。蘋果還可以從汽車業的轉型中受益,因為電腦和軟體對汽車變得越來越重要,從而可以彰顯其在硬體和軟體設計方面的優勢。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近日傳出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最快明年推出的消息後,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22日表示,他曾試圖與蘋果CEO庫克(Tim Cook)接觸,討論該公司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但遭到對方拒絕。 馬斯克22日發的推文,是為了回應有關媒體報道蘋果將生產電動車的消息,他表示:「在Model 3項目最黑暗的日子\xf9堙A我接洽庫克討論蘋果收購特斯拉(當時僅為目前市值的1/10)的可能性。他拒絕會談。」這代表,馬斯克試圖把特斯拉賣給蘋果時,特斯拉當時估值約600億美元。蘋果公司並未對上述消息立即回應。 有關特斯拉要賣給蘋果的傳言已流傳多年,但這是馬斯克首度親口證實此事。 然而馬斯克22日也未確切說明他是何時接洽庫克。 據悉,特斯拉在2017年推出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製造情況比馬斯克預期的更艱辛,曾面臨成本高昂的生產延誤,瀕臨燒光現金,最終才在2018年克服生產和交付障礙,並且在2018年下半年寫下季度獲利成績,但隔年初又繼續面臨艱難情況。 特斯拉直到2019年第3季才轉危為安,並且展開了連續季度獲利,這令投資者興奮,帶動特斯拉股價飆升。 蘋果公司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有可能成為特斯拉的直接競爭對手。據報道稱,蘋果公司繼續推進其「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且著眼於突破性的電池技術。「泰坦計劃」自2014年從零開始設計自己的汽車以來,進展並非一帆風順。 蘋果一度放棄了該計劃,專注於自動駕駛軟件的研發,之後又重新評估了自己的目標。 一名了解蘋果電池設計的人士透露稱,蘋果該項目戰略核心是一種新的電池設計,該設計可能「從根本上」降低電池成本,並增加汽車的行駛里程。 不過,花旗分析師Jim Suva則表示,「相當懷疑」蘋果是否真的會生產汽車,因為汽車行業的利潤率相比蘋果主業要低得多,所以最終結果可能是蘋果將其OS更加深入推進至消費者和企業市場。 https://www.singtaousa.com/
A:由於巴西聯邦政府與聖保羅州政府間對新冠肺炎疫苗紛爭,已失去其免疫計劃之焦點,卻加重引發2022年總統大選政治討論下,巴工業界考慮為疫苗接種提供資金,以加快恢復經濟活力。如巴紙漿大廠Klabin表示,現今是抗疫緊急情況,商人很務實,目前並不希望知道聯邦政府與聖保羅州在2022年之政治意義,首要應先探討疫苗。 巴西全國工業聯盟(CNI)另表示,現在應擱置爭議,共同製定疫苗接種計劃,如CNI考量以其分支機構工業社會服務局(Sesi)之資金,為不在首要接種族群之勞工提供接種,預計可能將為20至50歲間之勞工人提供部分疫苗接種費用,此外,Sesi在2500個城市設點,可作為疫苗接種點,該機構強調抗疫將是經濟復甦關鍵。 巴西鋼鐵協會(IABr)亦稱,經濟復甦與大規模疫苗接種和稅收改革通過直接相關。在大流行最艱難時刻後,鋼鐵業已有強勁復甦,但現今面臨原料供應不足問題。相關業者亦正研商協助疫苗分銷物流,並提供促進疫苗接種之作法。
A:近期賓士汽車(Mercedes-Benz)宣布關閉巴西轎車生產廠後,即引起對其競爭對手BMW汽車在巴西投資動態之關注。BMW汽車表示,其位聖塔卡塔琳娜州Araquari工廠保持不變,因其具長期工作計畫,且生產線靈活,可以生產包括電動車等,該品牌是巴西豪華車市場領導者。 Araquari工廠生產BMW 3系列轎車和3種SUV車型(X1、X3和X4),該廠於6年前設立。此外,該集團另在馬瑙斯設立摩托車工廠,在巴西雇用約1,000名員工。近期該公司啟動新系統,車主可以手機或智慧手錶鎖定和解鎖車門,另與電商AMAZON合作,在網站上提供獨家品牌頁面。
A:賓士汽車(Mercedes-Benz)近日決定關閉位於巴西聖保羅州Iracemápolis市於4年前成立之轎車製造廠,該公司表示企業總部致力轉型於電動車生產,經重新評估全球各廠投資產能後,決定關閉此聖州工廠。 巴西經濟狀況多年來面臨困境,並因新冠疫情影響雪上加霜,導致高級轎車銷量大幅下降。自本(21)日起賓士Iracemápolis工廠370名員工將進行為期3周集體休假,期間公司將與工會進行談判,預期將提供自願離職方案。
A:巴西將在未來幾週內與南方共市(Mercosul)會員國簽署電子商務協議,以簡化數位貿易及降低障礙。該協議文本已完成,主要內容包括會員國承諾保證不對電子交易(例如線上購買應用程式或串流媒體)徵收進口關稅,巴西經濟部貿易局長Lucas Ferraz表示,此為預防性措施。 南方共市之電子商務協議草案超出南方共市與歐盟自由貿易協議中相關章節內容,而與智利達成之電子商務協議類似,另與EFTA之自貿協議則無電子商務章節。另一方面,此電子商務協議將採用雙邊條款,即倘兩國國會已通過該協議,則雙邊即可生效,無需等待其他國家通過。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12月Warsaw Business Journal 波蘭再生能源協會(PSPA)及波蘭汽車產業協會(PGPM)合作,定期公布波蘭電動車量表(the E-mobility meter)。按該量表,截至本年9月,波蘭計有14,788輛電動車上路(包括BEV及PHEV),1-9月計有5,792輛新電動車辦理登記,較去年同期成長97%,同期間,汽、柴油車登記分別衰退24%、23%。 此外,不論從產量或從都會區導入零排放公車數量而言,波蘭都是歐洲零排放公車之領導者之一。2020年1-9月波蘭有116輛電動巴士上路,較去年同期成長197%。波蘭電動巴士主要由Solaris、Volvo及MAN等汽車公司生產。 波蘭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在亦蓬勃發展。截至本(2020)年9月底, 波蘭全國已有1,282個充電站;其中屬直流電之快速充電站419個,占33%, 這個比例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也算是較高的。 波蘭正成為歐洲車用電池的生產中心;而電池生產正攸關電動車之發展。LG-Chem在波蘭西南部靠近Wroclaw的Kobierzyce小鎮設廠生產鋰電池,該廠是歐洲最大車用電池廠之一,年產出為65GWh。另有許多電池相關業者在波蘭投資,包括Daimler、BMZ、Umicore、Johnson Matthey、SK Innovation、Capchem及Guotai-Huarong(國泰華榮)等。 2020年波蘭電動車市場盛事是由波蘭水資源管理及環保基金(NFOSiGW)提供電動車之補助計畫正式啟動。補助類別包括「Green Car (個人購買自由電動車補助)」、「eVan (企業購買/租賃電動貨車之補助)」、「Koliber (領有執照的微、中小型企業購買/租賃電動計程車」等。惟補助內容對潛在購車人之吸引力不如預期。未來倘補助計畫之內容能配合市場實況調整(例如: 調高補助額度,以及調高得申請補助之汽車價格上限等),屆時該補助可望成為促進波蘭電動車銷售之催化劑。 除提供補助外,促進波蘭對電動車之需求亦有賴修改相關法令,為此波蘭再生能源協會(PSPA)曾提出電動車白皮書(White Book on E-Mobility),向政府提出具體修法建議,以促進波蘭交通之永續發展。波蘭政府參採業者建議,已提出「E-Tariff」措施相關草案,以減輕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業者之固定成本負擔。倘法案獲得通過並實施,屆時將對波蘭道路之充電網絡帶來深遠之影響。 波蘭電動車市場潛力相當大。依據PSPA預測,倘波蘭實推出適當之優惠措施, 包括購車補助、電動車新車VAT得100%減免等,則到2025年波蘭可望有28萬輛電動車上路;倘欠缺前述政策優惠,則波蘭電動車數量可能不到前述數量之二分之一。另在前述優惠得以實施的情況下,2030年波蘭電動車數量可望達到90萬輛。且油電混合車(hybrid plug-in vehicles)數量亦將快速成長,2025年達16萬輛,2030年達57萬輛。因此,2025年波蘭有可能達到150萬輛低排放及零排放(BEV及PHEV)車輛上路。波蘭想追求無碳經濟(decarbonized economy),以及波蘭各城市想解決霧霾問題,均有賴上述優惠情境才能實現。
A:日期: 2020年12月23日 斯洛伐克郵政(Slovenská pošta)目前擁有125個包裹提貨點,2021年其計劃再增加10個,將花費50萬歐元。 斯洛伐克郵政正出售未使用的房地產,主要在斯國東部。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deutschlandfunk.de、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 文號:1094120060號(下) 專家與公協會如何評價修正後之新法? 經濟學家Claudia Kemfert於11月曾就EEG草案表示看法,儘管不盡理想,但德國迫切需要加快擴展太陽能及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否則會出現綠色電力缺口,將無法按照協議將燃煤電廠自電網中撤出。 許多公協會則對改革新法提出批評。太陽能產業協會(Bundesverband Solarwirtschaft, BSW)批評該協議是不充分且不成熟的折衷方案集成。聯邦可再生能源協會亦批評,EEG修正案錯過了加強最重要的氣候保護機制,促進創新及加速能源轉型的機會。德國工業總會(BDI)也感到失望,執行長Holger Lösch批評,為了使能源轉型成功,EEG需要進行全面的改革,而不是僅就多處細節進行更改。當前的擴展目標落後於時代所需。 反對黨的批評重點? 綠黨(Die Grünen)針對用電量的假設提出批評,為滿足歐盟氣候政策要求之低增長目標,A經濟部長認為到2030年德國的用電量將略有減少。但專家們則假設,由於使用越來越多的電動車、熱泵及氫氣,電力消耗恐將大大增加。 從綠黨的角度來看,修正新法遠遠不夠。分支黨團副主席Oliver Krischer表示,改革只是能源轉型的微小改進,但不會朝往可再生能源之迫切需要擴展方向發展。 自民黨(FDP)亦批評EEG中數十億歐元的補貼、官僚主義及計劃經濟。左派黨(Die Linke)則希望在EEG中取消工業界的特權。另類黨(AfD)希望徹底廢除該法律。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deutschlandfunk.de、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 文號:1094120060號(中) 德國聯邦政府在法律上做了哪些修改? 一方面,針對風能及太陽能訂定明確的量化目標。到2030年,綠色電力的比重將增加到65%。 在風力發電方面,到2030年之裝機容量應達到71GW。截至2019年底,裝機容量約為54GW。根據產業資訊,2020年上半年僅增加591MW的電力。尤其是在德國南部風較小的地區,將建造新的風力渦輪機。為減少居民的抗拒,市政當局應分享獲利。未來新風機的運營商將按當地實際支付的電費,每年向當地社區支付0.2歐分/kWh。此外,應檢視居民是否可以較優價格購買電力。此外,確保老舊風電場不會喪失延長批准許可的年限,且可以升級為更現代的系統,亦係修法的目的之一。 在太陽能部分,每年將逐步實現4.6至5.6GW的增長。到2030年之安裝量將達100GW,目前之運行量為52GW。同樣地,對於太陽能,也應防止舊系統與電網斷連,老舊太陽能系統暫不必升級為較昂貴之智慧電錶。未來應以招標形式,從超市或其他商辦大樓屋頂等大型太陽能系統中購買750KW以上之電力。要求最低電價者可收取附加費。 至EEG附加費法規部分也進行相關調整。對於私人太陽能生產商,系統的免費自用最大量為30KW,而不是現行之10KW。綠色氫的生產將免收EEG附加費。由於二氧化碳的價格及德國聯邦政府的補貼,明年綠色電力供資的附加費上限為6.5歐分/kWh;到2022年應調降為6歐分/kWh。 民黨希望有更雄偉的目標社 德國經濟部長Altmaier認為上述修正乃良好之協議,為加快太陽能的發展,已設定其他重點,目前可以特別低的價格進行這種擴展。環境部長Svenja Schulze(SPD)亦表示已取得非常重要的進展,令運行中的風力渦輪機得以避免自電網撤離。 基民黨(CDU)能源政策專家Joachim Pfeiffer表示,該修正案將強化市政當局推動並減少EEG的官僚主義,目標是更多的市場經濟運行。社民黨(SPD)分支黨派副主席Matthias Miersch表示,為實現更高之擴展目標,SPD準備澄清其他重大問題,擴展途徑將必須增加。 因為對於SPD而言,65%的目標占比太少,且該比例不足以滿足歐盟的新氣候目標。鑒此,2021年年初應會就更高之目標進行相關討論。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deutschlandfunk.de、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 文號:1094120060號(上) 德國政府於2020年12月17日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EEG-Nouvelle),為擴建風能及太陽能訂定目標,綠色電力供資新法將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德國經濟部長Altmaier表示EEG 2021傳達明確的未來信號,要求加強氣候保護以及更多再生能源。德國首次在法律上將溫室氣體中和的目標確定於2050年之前的德國電力供應中。同時正擬定必要步驟,以實現到2030年達到65%之再生能源目標。不過反對黨及工商協會則提出明確批評,相關爭議重點摘要如下: 《可再生能源法》的目的是什麼? 德國的能源轉型源自2000年社民黨(SPD)及綠黨(Grüne)聯合政府制訂之《可再生能源法》(EEG)。在過去的20年中,該法進行多次的更改擴展。其核心工具是EEG附加費,爰為促進風能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之發電。EEG附加費為綠色電力生產者收取的固定報酬提供資金,迄今與市場價格無關。所有公民於繳付電費賬單時皆支付此一費用。 當時的德國聯邦環境部長Jürgen Trittin於2004年承諾,推廣可再生能源只會令每戶家庭每月平均花費約一歐元,相當於一球冰淇淋,當時的附加費為0.54歐分/kWh;2000年開始實行時為0.19歐分/kWh。今年是6.76歐分/kWh,幾乎是私人家庭電價的四分之一。德國聯邦政府已將明年消費者促進綠色電力的貢獻上限訂為6.5歐分/kWh,如果沒有10億歐元的聯邦撥款,明年的附加費將大幅提高。
A:瑞士外交部(EDA)12月22日發表新聞稿指出,2020年瑞士國家品牌指數(NBI)於50個國家中排名第7。瑞士各項指數中政治得到第2名,投資指數得到第3名,外銷產品及革新得到第6名,移民指數得到第6名,旅遊指數得到第11名,文化指數得到第18名。 本年外媒提及瑞士時,最常討論的是新冠病毒疫情及措施。於第一波疫情時,外國媒體支持瑞士之經濟措施以及提供瑞士公司紓困貸款等措施。第二波疫情時,主要是瑞士鄰國之媒體評論瑞士防疫措施不足。此外,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舉辦與否以及瑞士公投等議題也經常被外媒報導。 資料來源:瑞士外交部(EDA)新聞稿 日期:2020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