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博物館多聲道」首都博物城祭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博物館多聲道」
企劃緣起
2022年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最新一屆大會發布「博物館新定義」,在原有定義上加入了「多樣性和永續性」、「社群參與」、「易近性」、「包容性」等新的概念,博物館界佇立在面臨轉型的岔路前,思考著何去何從。臺博館作為臺灣博物館界的標竿,背負著各界期盼,以新定義為基準,如何與國際接軌、如何深入社群?都是當前重要課題。
專案挑戰
博物館是蒐藏、維護並展示「歷史、科學、藝術、文化」等物件之場域,換而言之,具備高程度專業性質,於是,如何讓博物館平實地走進群眾,成為全新的挑戰。為了加強國際交流的能力,配合國家雙語政策的推動,臺博館系統面臨轉型,不只從業人員,各項設施與系統,都要朝國際面向推廣,以落實臺博館對重要議題之實踐。
執行過程
久大寰宇資訊為臺博館規劃了一系列雙語增能方案,線上與實體的雙語課程、線上國際論壇、展覽VR環景、雙語網站建置、教育類網頁遊戲、多元推廣影片、永續教育出版品及雙語導覽教材,從平面、活動、網路、遊戲、影音等各方面著手,力求全面提升臺博館之軟體設施與雙語寰境,強化推廣博物館新定義,並在各項專案建置中,引入公司AI數位足跡與科學分析技術,將博物館界的流量數據化。 以展覽VR環景為例,久大寰宇資訊將網站建置技術融入虛擬實境之中,可以追蹤出單項熱點的訪客數據,如果再加入MarTag技術,可以做出更精準的科學分析,此項資料對策展人往後的策展方向大有幫助,廣受好評。
最終成果
本案成果可由四個面向看出:「活動行銷與推廣」、「雙語元素融入」、「社會參與度」、「後續發展效益」,前三項之成效,不僅是在ICOM大會所強調的核心主旨上有所呼應,對外更是有效提升臺博館國際形象,對內則起到「大館帶小館」的作用,讓地區型博物館有轉型化模板可以學習。專案結束後久大寰宇資訊仍有服務措施,定期維護更新資訊,落實整體計畫之應用。
客戶回饋
專案影片製作以及論壇、課程直播流暢度、清晰度良好,品質值得肯定;定期查核報告內容完整;本案細項多達86項,複雜度極高,於三個月內完成,實屬不易。
線上網頁版遊戲
新鱻超市(英語版)
未來餐桌(英語版)
冰箱管理術(華語版&英文版)
跟我這樣吃魚(華語版&英語版)
A:
A:
馬來西亞國家能源子公司與日本重工業IHI公司及馬國國家石油公司簽署瞭解備忘錄,以進行國內低碳氫和低碳氨供應鏈可行性研究
2022-02-25 馬來西亞/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馬來西亞國家能源(Tenaga,簡稱國能)獨資子公司國能發電公司(TNB Genco)與日本重工業IHI公司及馬國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簽署瞭解備忘錄,以進行國內低碳氫和低碳氨供應鏈可行性研究。
前述瞭解備忘錄中,涵蓋燃煤發電系統中的氨共燃(ammonia co-combustion)可行性研究,作為國家電力領域減碳計畫的其中一環。相關研究範圍亦涉及在國內探索燃煤發電站混燒氨的技術、評估整個氨供應鏈的技術和經濟性,包括使用再生能源生產綠氨(green ammonia)及使用天然氣生產藍色氨(blue ammonia)。
國能發電公司董事經理諾阿茲曼發布消息稱,低碳燃料有助減少對煤炭的依賴,將使國能公司在永續發展願景中邁向綠色能源,而使用氨有助馬國於2035年減少35%碳排放和減少燃煤發電產能。
日本經濟產業省頒發予IHI公司一筆用於海外部署高品質基礎設施的補助金,促成上述研究協議。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法企業領袖稱去碳化出口是必然趨勢
2022-02-24 法國/駐法國代表處經濟組
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專訪法國電力公司(EDF)前副總裁 Gérard Wolf ,渠目前擔任 SAI Brics Access及Medef International 永續城市工作小組主席,該小組成員包括 400 家法商企業,涵蓋建築、交通、能源、廢物管理與水資源等產業。渠指出未來去碳化永續條件對企業是挑戰,亦代表著新市場商機。
渠表示環境永續發展,分為水與衛生、廢棄物管理、能源及城市交通四大基本服務領域,法商小至新創,大致聞名全球大集團,均有傲人傑出技術,並為各地方當局首長重用。例如有專長於海水淡化生產低碳飲用水之中小企業等。此外,共融性永續社會之配套規劃,亦不容忽視。去碳化是必然趨勢,雖然各國要求程度有所不同,對企業有具體影響,例如有些招標案會要求去碳化工程,納入建築資訊模型( BIM, l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或是使用低碳混擬土等。
2050 年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同目標,金融界更是穎引領風潮。全球銀行、國際金融機構與其他投資基金,已開始進行環境標准評比。此外,去碳化是當今歐洲貿易政策主軸之一,渠對於法國輪值歐盟主席之期許則為透過生態與數位轉型加快去碳化,因應人口成長,各國都應積極推動都市去碳化。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西班牙有6家企業登錄於2022年全球200大碳潔淨企業
2022-02-22 西班牙/駐西班牙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西班牙Cinco Dias本(2022)年2月17日報導略以:
依據最新公布之2022年全球200大碳潔淨企業(Carbon Clean 200),西班牙有6家企業上榜,包括第5名之Iberdrola電力公司、第19名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第63名之Acciona能源公司、第123名之EPD Renovaveis能源公司及第155名Red Electrica電力配送公司。
2022年全球200大碳潔淨企業前3名分別為美商蘋果電腦、Alphabet及Intel,第4名為我國臺積電(TSMC),另第6名為美商Tesla汽車、第7名為美商思科電信(Cisco)、第8名為美商惠普電腦(HP),第9名為法商Schneider Electric,第10名則為德商Siemens AG。
全球200大潔淨企業平均58%之收入均屬碳潔淨收入,較2021年同期增加39%,亦高於摩根所有國家世界指數企業(MSCI ACWI)之20%。在巴黎峰會時,逾1,000家企業為避免地球氣溫增加攝氏1.5度,承諾於2050年達到碳淨零之目標,相關業者將投入資本額23兆美元。
全球200大碳潔淨企業於2022年帶領全球8,480家企業依照企業騎士(Corporate Kinghts)潔淨經濟分類之規範,協助全球企業朝向永續發展,依據Invest Your Values - As you Sow網站所訂定之石化燃料、武器、私人監禁、動力煤及不違反企業政策系統紀錄等之規範經營,以確保該等企業遵循投資人企業社會責任。
2022年歐洲及美國企業各占全球200大碳潔淨企業之37.5%,餘則來自亞太地區,其中美國企業為52家,加拿大為18家,中國為16家。依據企業騎士提供資料,目前全球最大投資人美國貝萊德(Blackrock)已達成淨零排碳。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新加坡將自2024年1月1日起調高碳稅稅率至每公噸25星幣(約500台幣)
2022-02-22 (新加坡/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於本(111)年2月18日發表星國2022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時,宣布旨揭碳稅分段調漲措施。(註:新加坡之財政年度自每年4月1日起算,惟此碳稅調漲措施係自2024年1月1日起採行)。
新加坡從2019年1月1日起課徵碳稅,為東南亞第一個推動此項措施的國家,徵收對象為每年排放25,000公噸以上之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約有50家發電廠和大型製造商已自2019年起繳納碳稅。
第一階段(現況,2019年至2023年):每排放1公噸溫室氣體須繳交5星幣碳稅,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合物和全氟化碳,該等氣體涵蓋了新加坡總排放量的約80%。
第二階段:依據本年2月18日發布的財政預算案,碳稅將自2024年起分階段調漲。2024年和2025年每公噸25元星幣、2026年和2027年每公噸45元星幣;之後預計最遲在2030年,碳稅每公噸將上升至50-80元星幣之間。
碳稅調漲之影響
- 大型企業:2024年1月1日起每公噸的碳稅成本較現行增加20星幣。以現行需繳納最低碳稅(排放25,000公噸)之業者為例,目前每年僅繳納125,000星幣(約250萬新台幣),2024年起每年將繳納625,000星幣(約1,250萬新台幣),增額約為1千萬台幣。
- 中小企業(非碳稅課徵對象):雖然多數不會直接受碳稅影響,但是作為下游廠商,其材料和能源費用均可能提高。因此企業現在就須開始尋找解決方案,以抵消上漲的運作成本,包括採取更多綠化措施、提升流程效率、減少浪費等。
- 一般家庭:碳稅將提高大宗商品價格,例如:電力、燃料和運輸成本上漲,並間接轉嫁給消費大眾,對消費者最直接的影響是家戶水電費增加。據新加坡政府估計,以住在四房式組屋(三房一廳的國宅)的家庭為例,至2024年碳稅增至每公噸25星幣時,每月水電費會增加約4星幣(約80新台幣)。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指出,調漲碳稅是為了向企業發出信號,讓他們知道碳排放會影響環境,是有代價的,未來企業做出商業決策時,必須把這筆費用計算在內。新加坡政府希望能藉此促使企業改善設備,若企業知道接下來幾年須付這麼多碳稅,公司可能覺得倒不如安裝節能或碳捕捉設備更划算一些。
依據星國政府估計,2024年至2027年間的碳稅收入預計超過40億星幣,但財政部長黃循財表示,政府並不預期能通過增加碳稅來賺取額外稅收,而是將這筆收入大部分運用在投資新的低碳設備和節能解決方案。此外,為協助居民應對碳稅調漲帶來的水電費增加,星國政府將提供包括水電費折抵(U-Save)在內的援助,具體細節將於明(2023)年宣布。
謹查,新加坡因地狹人稠且能源幾乎完全仰賴進口(主要係進口天然氣進行發電),先前並未明確訂定淨零碳排之目標,而是在2020年時公布「長期低排放發展戰略」,目標係在2050年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的預估最高峰值(每年6,500萬公噸)減半至3,300萬公噸,然後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淨零排放。而此次碳稅調漲幅度高於外界預期,財政部長黃循財亦於發表財政預算案時果斷且明確地表示,新加坡盼提前在本世紀中葉即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德國針對汽車減碳期程及目標,朝野意見仍分歧
2022-02-08 德國/駐德國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為減少汽車碳排與對抗氣候變遷,德國已訂立2030年使1,0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目標。德國雖於2021年第3季完成100萬輛電動汽車註冊之里程碑,但已較原規劃時程(2020年初)遲約一年半時間。
加速汽車汰舊換新、減少整體碳排雖係朝野共識,但聯邦政府內部及在野黨對於如何達標仍存歧異。
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德國聯邦政府尚未就歐盟汽車減排計畫(EU’s car emissions reduction plans)的聯合立場達成共識。
該計畫提案:
汽車製造商與2021年碳排水準相比,應於2030年將新銷售車輛碳排減低逾55%、2035年則達到100%。聯邦環保部長Steffi Lemke(綠黨)刻與交通部長Volker Wissing(自民黨FDP)針對2035年新註冊車輛中,德國應以多快速度減少汽車碳排、內燃機引擎汽車總數等問題相持不下。環保部L部長期盼德國可作為歐盟表率,推動較歐盟計畫更具企圖的汽車二氧化碳減排中期目標。然而,更多電動汽車是否可如期上路,取決於充足的充電基礎設施必須同時平行拓展,此節涉及交通部職權。相關分析指出,倘以德國聯邦交通部行政組織結構觀察,目前尚缺乏電動車專責部門,現有行政人員與資源均不足。該部現階段負責燃料電池產品(屬小眾市場)的行政人員,數量卻與專責電動車人員差不多。儘管交通部W部長不反對更具雄心的減排目標,並曾於2022年2月初表示,德國現有車輛無法透過改用合成燃料(synthetic fuels)實現氣候中和目標,顯示增加電動車數量已勢在必行。但渠尚需時間調整組織結構、創造合適條件。
在野黨基民盟(CDU)與姊妹政黨基社盟(CSU)則認為,德國於傳統汽車使用之內燃機引擎深具技術優勢,該黨支持繼續研發及使用合成燃料,不但可延長內燃機使用與銷售年限,亦可達減少碳排之效用。CSU將於國會提案設立數百萬歐元基金,支持此項計畫。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20011號
A:
美國聖荷西今年起用新太陽能供電 估可省67萬輛汽車碳排
2022-02-04 (美國/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聖荷西清潔能源公司(SJCE)和開發商Terra-Gen就可再生能源方面,進行了第一個長期投資—位於加州柯恩縣的新太陽能和電池存儲項目。這一項目從今年已經正式開始向聖荷西居民供電,每天上午6時至晚上10時固定輸送62兆瓦的可再生能源。該項目將有效減少發電廠對有害排放物的以來,提高電網可靠性,改善空氣質量。
聖荷西市長李卡多(Sam Liccardo)表示:「SJCE項目在未來12年內可以每年向6萬5000個家庭供電,相當於節省了67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Terra-Gen公司已經鋪設了超過115兆瓦的新太陽能、新電池存儲設施,以滿足向SJCE交付12年電力的需求。SJCE已經為大約35萬個家庭和企業提供電力服務,其60%的電力來源來自於可再生能源,而2019年這一數字為45%。
SJCE聖荷西社區能源部主任米歇爾(Lori Mitchell)說:「SJCE為以可再生能源的形式加入加州電網而感到自豪,很高興能夠為當地社區更健康的空氣和居住環境做出貢獻。」 自2019年2月啟動服務以來,SJCE已投資了10億元購買了近500兆瓦的可再生資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提高電費穩定性。Terra-Gen首席執行官帕加諾(Jim Pagano)也表示,長期合作以及創新性的定價方法能夠確保電價的穩定。
聖荷西市在去年11月曾承諾到2030年實現全市溫室氣體淨排放為零的目標,而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無碳能源是實現這項目標的重要一步。像SJCE這樣的清潔能源是未來加州能源的驅動力:總共有21個清潔能源項目涉及1萬兆瓦的新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和能源存儲項目正在進行。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資料來源: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68/6075090?from=wj_catelistnews
A:
法商空中巴士(Airbus)表示航空業已度過疫情最艱困時刻,將致力推動減碳計畫
2022-02-04 (法國/駐法國代表處經濟組)
法媒20 Minutes本(2022)年2月3日刊登法商空中巴士總裁Guillaume Faury之專訪報導,闡述新冠肺炎下之航空業現況及對於推動產業減碳之規劃。 F總裁之談話重點略以:
(一)2020年3月疫情初起,航空業預期遭受巨大損失,因此大幅減少支出,推動轉型,使發展計畫加快數年期程。航空業目前雖尚未走出疫情困境,但已度過艱難時期。然而,國際長途交通恐難如預期於2024~2025年恢復常態,因各國疫情邊境管制有所不同。
(二)疫情發生迄今已逾2年,近期民眾逐漸恢復旅遊及探親,對航空交通之需求強勁。在商務包機方面,企業政策受減碳意識影響,加上數位技術突破距離限制,包機需求料將下降;惟疫情尚未結束,包機仍存在必要性。
(三)瑞典近年發起拒搭飛機之Flygskam風潮,F總裁表示是項環保運動似僅盛行於北歐,例如瑞典每人每年搭機次數高於歐洲平均值5倍。據統計,航空業僅占全球碳排放量2.5%,每人每100公里消耗2公升燃油,遠低於汽車[註:在法國汽車平均耗油量(汽、柴油混算)超過6公升/100公里]。
(四)另有研究團體指出,無論透過技術創新或機隊升級,迄本世紀末均不足以限制航空業之碳排量,而需減少交通量。對此,F總裁認為應先推動能源轉型,再取捨高碳排活動。研究顯示,汽車、營建、數位資訊等產業之碳排量占比達4%~5%,為航空業之2倍。
(五)空中巴士之減碳計畫採多管齊下: 1.短期目標:以新一代飛機汰換舊機,每架飛機均具備50%永續航空燃料(SAF,由廢棄物轉換而成)之使用認證,較化石燃料減少90%之碳排量。SAF因產量不足,使用情況尚不普遍;空中巴士與波音均支持提高生產此類無碳燃料及推動能源轉型。此外,將推動優化空中交通以減少耗油,惟因涉及政府決策,難度較高。 2.長期目標:於2035年推出氫能飛機,透過技術研發克服氫氣儲存空間及條件限制,由短程航班逐步擴大至中遠程航班。目前長程航班將使用SAF燃油達到減碳目標。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碳捕捉及碳儲存(CCS)商機將為丹麥創造將近 3000份工作機會
2022-01-31 (丹麥/駐丹麥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月27日報導,丹麥石化業將隨著綠能轉型而沒落,也將間接對在石化業工作的14000名員工造成失業風險。因此, 丹麥工總能源業( DI Energi),丹麥區域供熱公會 (Dansk Fjernvarme),丹麥離岸風電公會(Dansk Offshore), 丹麥船務公會(Danske Rederier),丹麥金屬(Dansk Metal)及智庫 (Axcelfuture),6大機構聯合組成夥伴關係, 透過應用既有的石油井架構, 共同發掘地底碳捕捉及碳儲存CO 2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商機。這些組織認為,每年在丹麥可以從發電廠和工廠的碳排放捕獲 450 到 900 萬噸碳,隨著時間的推移,預計可以在地底土中儲存 120 到 220 億噸碳 。此外, 碳捕捉及碳儲存將為丹麥創造將近 3000份工作機會。
如果丹麥要實現其氣候雄心並遵守《巴黎協定》,大多數都同意需要將碳儲存在地底下,多數的政客亦支持此戰略, 並已籌得160億丹麥克朗為確保最早在 2025 年成立第一個碳捕捉和碳儲存的工廠。
DI Energi 能源業總監 Troels Ranis 表示, 我們正在創建一個非常大的新產業。發展速度很快,如果我們想在歐洲市場上具有吸引力,必須要快。除此之外,合作夥伴關係必須確保此新產業有助於社會大眾獲得最大收益。
丹麥金屬公會 (Dansk Metal)政策主管 Emil Drevsfeldt Nielsen 說:“碳捕捉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亦將為丹麥創造新地位並保留於北海區域的數千個工作崗位。” 碳捕捉及碳儲存與開採石油和天然氣所需的能力基本相同,我們正在積極加入合作夥伴關係,以便公會的成員能夠在北海進行全面的綠色轉型,以支持未來綠色工業工作的發展。”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奧地利政府2021年碳排放稅收3.11億歐元較2020年增加68.7%
2022-01-28 (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駐奧地利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2年1月27日報導,奧地利政府2021年自企業徵收碳排放許可稅達3.11億歐元,較2020年之1.84億歐元增加68.7%。按,2022年1月24日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ETS)1噸二氧化碳排放權稅達84歐元。
奧國約200家廠商加入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其中,交易量前3大企業為:奧鋼聯(Voestalpine)、奧地利石油(OMV)以及維也納能源公司(Wien Energie)。目前歐盟已將航空公司納入碳排放稅徵收對象(僅徵收歐洲航程部分),未來其他行業如海運等將於2023年納入碳排放稅徵收對象。另,自2026年起,歐盟將擴大徵收對象至建築業及陸上交通業,惟對這2項行業將另建獨立交易系統。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法國發展低碳飛機之重大挑戰
2022-01-28 (法國/駐法國代表處經濟組)
根據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1)月26日報導,上(2021)年10月航空業者如同其他產業,宣示了2050年碳中和目標。航空運輸碳排量約佔人類整體碳排放量2%至3%,自1990年以來已減少50%。為達成碳中和目標,航空產業需遵守國際驗證標準及製程規範,避免扭曲之競爭狀況。此外,能源業者製造替代航空煤油之永續航空燃料亦攸關重要。根據一份由法國智庫蒙田研究院(Institut Montaigne)委託Archery Strategy Consulting進行之研究報告,替代性能源對於飛機去碳化貢獻程度達53%。
Archery Strategy Consulting總裁Stephane Albernhe指出,歐洲應發展具競爭力之永續航空燃料(SAF)製造能力,以避免在去石油化、發展綠氫時,將對產油國之依賴轉為對巴西(生質能源)、波灣國家(合成燃料)之高度依賴。前述報告提出3大建議包括:(一)發展科技創新、(二)優化飛航之空中及地面操作及(三)補償措施。
對於歐洲而言,要能維持其航空領域世界冠軍地位,將面臨相當大挑戰,基此,歐盟已採取許多支持措施包括即將於本(2022)年底實施1千7百萬歐元規模之「潔淨航空(Clean Aviation)」計畫,以取代先前之Clean Sky 2計畫。另外法國政府除提高民用航空研究委員會(Corac)於2020年至2022年預算至1千5百萬歐元規模,再於「法國2030投資」計畫架構下再提撥8億歐元。
能源及航空產業界此刻亦積極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如道達爾能源集團(TotalEnergies)與賽峰集團(Safran)甫於上年9月投資剛啟用13 座SAF迷你工廠之德國新創企業Ineratec。賽峰集團研發、技術暨策略長Eric Dalbies表示,透過締結燃料及動力之夥伴關係,將達成資訊分享及共同測試之綜效,以確保Leap引擎及未來引擎RISE技術示範計畫能以SAF運作。因此,為減輕機身、起落架及客艙等重量,新興材料研發及電氣化推動相當重要。
飛機製造業者亦持續努力開發新解決方案,在綠氫技術未臻成熟前,SAF為中長途航班為短期間達成減碳良方。考量電池或燃料電池重量,恐僅適用於小型飛機。美商VolAero及法商Avions Mauboussin業於法國境內針對飛機動力進行研發,自2025年起,該技術將正式應用於4至6人座空中計程車(vols taxis)及醫療專機。
至於佔航空運輸整體碳排量67%之短中途航班,則須運用合成永續性燃料或液化綠氫作為動力之發動機。對於有意2035年推出氫能飛機成為產業先鋒之空中巴士而言,最佳減碳解決方案係透過與液化氫儲存槽相容之電氣化及永續燃料進行,然而如何儲存零下252度且體積為航空煤油4倍之液化氫,仍為一大挑戰。
本年度將公佈減碳報告之法航強調,更新機隊為降低碳排之最主要作法,因新一代飛機減排幅度約20%至25%。法媒報導,另一甚值探討之減碳途徑為飛機於停機坪滑行之電氣化,因該操作佔整體燃料消耗約5%。法國達利斯(Thales)具全球領先之飛航管理系統(ATM),可協助減少飛機於起飛前或等待降落時,等待及發動機啟動之時間。根據法國生態轉型局(ADEME)統計,目前約51%法國民眾表示將放棄度假時採取航空運輸,對比2018年約36%,顯見民眾對航空運輸衝擊環境之相關意識有所提升。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日本政府擬建立認證制度,推動航空業施行去碳化
2022-01-27 (日本/駐大阪辦事處經濟組)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1)月26日報導稱,日本國土交通省擬建立新認證制度,由中央政府對航空公司及機場實施的推動去碳化計劃進行認證;若能取得政府認證,屆時航空公司將可獲得政府等相關機構的協助,可導入以廢油及藻類等為原料之新世代燃料。
上述新認證制度,旨在配合日本政府設定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敦促國內企業具體推動去碳化工程。首先,日本政府將制定「推進航空業去碳化基本方針(暫定)」;在航空運輸相關領域將設定目標,例如推動導入新世代燃料、開發以氫氣及電力為動力的飛機、設定迂迴較少的飛行路線等。
另外,日本政府亦擬要求各航空公司將因應去碳化基本方針,彙整成為「推進計劃」。例如,導入新世代燃料需在各機場建設儲藏設施及確保運輸路線,因此在計劃獲得認證後,依照企業公司方面的要求,相關政府機構將設置討論因應措施平台。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紐西蘭2022年政府預算重點為醫療改革及低碳轉型
2022-01-27 (紐西蘭/駐紐西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紐國政府12月15日發布2022年預算重點,包括建立新機構取代現行地區衛生委員會,以及運用碳排放交易收益,撥款45億紐元投入氣候變遷應變基金等。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為實現2030淨零碳排目標,開發重型電動卡車,澳洲鐵礦巨亨FMG以3.1澳元收購WAE
2022-01-25 (澳大利亞/駐澳大利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據ABC報導,西澳鐵礦巨亨Fortescue Metals Group(FMG)昨日宣佈將以3.1億澳元收購總部位於英國的Williams Advanced Engineering(WAE)。
WAE是由已故企業家弗蘭克爵士(Sir Frank Williams)於2010年創立之工程技術諮詢公司,該公司力圖將創新精神帶到F1競技場外之汽車行業。近年來,WAE 透過開發電池模組和電池管理系統,專注於不同行業之車輛電動化事業。
FMG鐵礦公司表示,自去年以來即與WAE合作開發電池系統,俾為其採礦用運輸用卡車提供動力,以實現減碳雄心壯志的一環。
另FMG表示,在其所轄Fortescue Future Industries(負責氫能事業)綠色技術下,除研究如何減少礦山的碳排放外,亦與WAE展開電動火車概念之研究 ,為其未來重要之新業務商機。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來源:澳洲金融評論報
https://www.afr.com/chanticleer/why-fortescue-paid-up-for-williams-f1-racing-stripe-20220124-p59qqo
ASX dips after global markets slump; Fortescue acquires Williams Advanced Engineering - ABC News
A:
新加坡淡馬錫推動脫碳創造永續收益
2022-01-24 (新加坡/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23日專題報導,淡馬錫(Temasek Holdings)首席永續發展官何蔚思(Steve Howard)指出,根據淡馬錫針對未來20年的投資組合回報進行的模擬測試,如果政府、企業和社群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合作因應氣候變遷,即使在中期會有一些過渡成本,但長期可獲得更高和更永續的收益。永續發展是目前重塑商業和投資環境的一大趨勢,也是投資脫碳企業和解決方案的最好時機,企業要為未來做好準備,創造長期價值。
永續發展是淡馬錫全球投資主題的四大趨勢之一,重點將放在透過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來促進去碳化、提高資源效率,以及進行材料及流程創新的企業。為加速實現改變,及建立永續和具韌性的投資組合,淡馬錫致力於投資氣候相關的商機,例如,投資研發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解決方案、植物蛋白質的企業和食品製造商等。淡馬錫也與全球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合作,投資具備已被驗證的新一代去碳化技術且處在初期階段的成長型企業。淡馬錫於2021年在脫碳領域投資逾20億星幣(約14.87億美元)。
此外,淡馬錫已在投資分析中加入碳定價,每噸二氧化碳初步定價為42美元,該定價將隨著淡馬錫持續加強脫碳策略而逐步調高,在2030年前,淡馬錫預計每年會調高碳價,此舉有助於為淡馬錫的投資決策提供指引,讓投資符合更廣泛的氣候目標,並反映出這些碳價對未來投資的影響。淡馬錫更與新加坡交易所、星展集團和渣打集團聯合推出全球碳交易平臺和專案市集「Climate Impact X」(CIX),提供高品質的「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s)。
勝科工業(Sembcorp Industries)是淡馬錫投資的支援永續發展企業之一,該集團去(2021)年宣佈戰略計畫,把業務組合從棕色(傳統能源)轉型為綠色,為加速提高再生能源總產能,去年11月集團宣佈以約33億元人民幣(約5.2億美元),收購在中國營運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的投資組合98%權益,同年12月又以15億元人民幣(約5.2億美元)在中國收購國投新能源公司的35%股權,此兩宗收購使該集團再生能源產能增加超過一倍。
該集團設下2025年永續發展解決方案業務(即風電、太陽能電力和城市方案)占集團淨利的比率,目標從2020年的40%提高至70%。另一方面,希望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2020年排放量的10%,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更承諾不投資於新燃煤能源資產。
淡馬錫亦將在本年與新加坡民航局和新加坡航空公司合作,在樟宜機場試行使用低碳的永續航空生物燃料。永續航空燃料是透過廢油等較清潔和永續原料生產的飛機燃料,在使用週期內釋放的碳排放量比傳統燃油少80%,不過價格是傳統燃料的三倍到五倍。新航發言人指出,相較於傳統飛機燃料,永續航空生物燃料的價格高,全球供應也有限,如何提高該永續生物燃料的採納和使用度是公司在推動去碳化面臨的關鍵挑戰之一。新航的目標是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除了使用永續航空燃油,新航也投資於新一代的飛機、採購高素質的碳補償(carbon offset),以及在機艙內推行永續措施等,多方面進行去碳化。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波蘭歐洲議會議員要求歐盟執委會將天然氣作為脫碳運輸燃料,納入歐盟的脫碳計畫
2022-01-22 (波蘭/駐波蘭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約有80位歐洲議會議員(MEPs)支持波蘭發起的致歐盟執委會的一封信,要求將天然氣作為運輸燃料(transit fuel)納入歐盟的脫碳計畫。在信中,波蘭歐洲議會議員、前歐洲議會主席兼總理Jerzy Buzek和Bogdan Rzońca認為,在歐盟從煤炭轉向其他能源的過渡過程中,天然氣應列入歐盟資助的運輸燃料清單。
信函的作者還指出,該過渡計畫應考慮會員國之間的地區差異,特別是在獲得非碳能源方面。他們還指出核能是煤炭的良好替代品。2021年底,歐盟執委會發布了能源轉型融資方案初稿,其中建議將核電和天然氣歸類為「綠色」能源,這將使相關計畫獲得歐盟資助。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資料來源:2022.01.20 PAP, The First News,
A:
美國石油業 Exxon提議興建在休士頓碳捕捉儲存設備
2022-01-21(美國/駐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對於達成減碳目標,美國石油業 Exxon和Chevron目前均強調在工業設施上興建碳捕捉儲存設備,以減少企業本身的碳足跡。Exxon去年初即提議聯合休士頓重工業化地區之廠商合作開發碳捕捉儲存區域中心(CCS Innovation Zone),目前已獲得本地10家大型石化廠商加入,包括Calpine, Chevron, Dow, Exxon, INEOS, Linde, LyondellBasell, Marathon Petroleum, NRG Energy, Phillips 66 和 Valero,合計占休士頓地區碳排放量的75%。此一提議最大挑戰是財務,Exxon估計政府及民間須投入1千億美元,政府除提供獎勵措施外亦須配合建立碳稅機制;但若成功,在2040年前每年將可捕捉500-1000億噸碳排放,並封存於墨西哥灣原產油區。
歐洲石油業者Shell, Air Liquide and BASF亦於日前宣布加入此一聯盟。
Exxon去年即表示將在2027年前投入150億美元興建碳捕捉設備;總部位於休士頓的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在德州頁岩油區Permiam Basin也正在興建大型的碳捕捉設備。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A:
英國多數製造業近期以提升供應鏈彈性以及低碳經濟轉型為目標
2022-01-18(英國/駐英國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2021年10月,Volvo汽車推出全球首台採用環保鋼材製造的汽車,是一重達8噸的自動駕駛電動貨車,專為採石基地和礦山設計。上述電動貨車為瑞典SSAB鋼鐵業者、瑞典國有Vattenfall發電業者以及瑞典國有LKAB採礦業者共同合作開發,運用歐洲Hybrit最新工業科技,即使用綠色氫製造的煉焦煤,為首款非化石燃料生產的鋼鐵。
鋼鐵、水泥等重型製造業為各國永續經濟的重要環節,除發電業外,鋼鐵產業是最大的碳排放工業生產部門。世界鋼鐵協會(World Steel Association)數據顯示,鋼鐵部門碳排放占直接性化石燃料排放之7%至9%。另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為實現全球氣候目標,至本世紀中葉,全球鋼鐵產業排放量應必須至少減半。實現如此成就講求的不再只是提高傳統高爐(blast furnace)的效能。SSAB鋼鐵業者首席技術長Martin Pei指出,該公司正研發此突破性技術,透過清潔氫氣生產,該氫氣由瑞典再生電力驅動的電解槽設施生產,輸出稱為海綿鐵(sponge iron)的固體,進入電弧爐(electric arc furnace)後與金屬廢料混合精煉成鋼;Volvo汽車首台環保鋼材貨車便是此技術的實踐。該公司估計,此技術產成的金屬成本將比傳統製造的貴至少20-30%,但隨著越來越多業者致力於供應鏈脫碳,產業對此種環保鋼鐵的需求持續成長。
在疫情襲捲英國前,製造業的改革已展開,而本次疫情更使業界領導者將關注點集中於重塑並加強本身供應鏈,以及因應長期挑戰如氣候變遷等。英國製造業協會祕書長Stephen Phipson表示,供應鏈彈性現更為重要,即準時生產及庫存量;另技能重要性也成為重點,尤其在疫情後許多業者面臨徵才困難,極盡努力吸引並留住旗下員工。
產業大規模轉型無疑不會在一夕間發生,McKinsey諮詢公司的調查呼應轉型挑戰:該公司2020年5月之調查顯示,多數業者有計畫採取多種途徑以提升供應鏈彈性,包括供應鏈多樣化,然而實至2021年底,多數者則主要只是增加庫存;最近調查尚發現,61%的企業已增關鍵庫存,55%者採取行動以確保至少有兩種原材料庫存,實只有11%者選擇近岸生產,以避免離本身較遠的供應商之中斷風險。英國Deloitte顧問公司製造業部門主管Duncan Johnston表示,改變製造業需要時間,儘管國內業者對供應鏈彈性與永續有所思考,但業者尚未真正朝向減少英國永續經濟所需之實質性旅程。
政府的支持更是協助製造業者朝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重要關鍵。例如,歐洲鋼鐵業若欲擴大使用氫能的規模,當地便需要擴大再生能源規模,且需要國家支持,以擴大電網和為其他基礎建設提供必要投資。歐盟、英國政府均將氫能經濟列入雄心的氣候計畫,但將其商業化的現實仍存有障礙。另勞力方面也有其轉型問題,早在疫情前,製造業者便擔心產業勞動力高齡化之影響以及產業吸引具有數位技能的年輕人才之挑戰。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111/1/18)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44/P200號(商情文號:第44號)
A:
歐盟的二氧化碳解決方案:大自然封存技術與碳回收
2022-01-18 (德國/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法蘭克福辦事處經濟組)
一、歐盟委員會的歐洲氣候政策將採取兩種二氧化碳解決方案:
(一)大自然的解決方案如重新造林或重新潤濕沼澤;
(二)科技技術的解決方案:側重於將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並封存於地底下,即「碳捕集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術。
二、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解決方案被寄予厚望,歐盟投資數十億資金於「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的研究:
(一)其中一項受重視的技術為「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DAC)」:其做法為從空氣中過濾已排放的二氧化碳並儲存於地底深地質層中。歐盟計畫到2030年每年透過此法從大氣中去除500萬公噸二氧化碳。
(二)另一項技術為「碳再利用」:即二氧化碳的循環再利用,例如捕獲的二氧化碳不儲存在地下,而是當成生產化學品、塑膠材料或燃料的原材料。歐盟的目標為到2030年化工廠和塑料業者應在其生產中使用至少20%循環再利用的二氧化碳,此外,並將建立類似歐洲排放交易體系的歐盟除碳市場。
(三)對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型的產業如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而言,其天然氣和石油儲存設施亦適合儲存二氧化碳,因此發展上述技術可穩固其商業模式。
三、歐洲議會議員及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對上述二氧化碳的技術解決方案之看法如下:
(一)歐洲議會議員Jutta Paulus認同歐盟採大自然的解決方案,因沼澤和森林保護亦可解決物種瀕臨絕種的情況,不會有釋放濃縮二氧化碳的致命風險,最具成本效益;至於「直接空氣捕獲」和「碳再利用」技術,則認為因價格高而須謹慎,目前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成本依不同的技術約為每公噸500至600美元,惟這尚未將封存成本考慮其中。
(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亦主張應重視運用森林和沼澤,歐盟應專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而非具風險的技術。該組織認為應興建全新的基礎設施來運輸捕獲的二氧化碳,且不應低估封存問題,注入岩石中的二氧化碳須安全封存並監測,惟無人能保證二氧化碳不會再次意外釋放。另回收碳將消耗高度能源,潛力並不大,因此最佳方法是減少排放,如建築產業不再採用水泥為粘著劑,改採其他非碳質材料(查德國建築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總排放量的7%)。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