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COVID-19疫情的最新情況,截至12月14日為止,由各國主責單位公布相關資料如下: 瑞典境內確診總人數為32萬98人(較上週增加4萬1,186人),重症累積人數為3,537人(較上週增加153人),死亡人數7,514人(較上週增加447人),死亡率約2.40%。其中以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為瑞典境內疫情最嚴重地區,目前確診人數為7萬824人(較上週增加2萬2,559人),死亡人數為2,936人(較上週增加143人),瑞典醫療體系已出現飽和狀態,第二波疫情更屬嚴峻。 芬蘭境內確診人數為3萬810人(較上週增加3,179人),目前住院治療(含重症) 人數240人(較上週增加78人),死亡人數453人(較上週增加38人) ,死亡率約1.49%。芬蘭上週感染人數、重症和死亡增加人數均有增加趨勢。 挪威境內確診人數為4萬22人(較上週增加2,651人),重症累積人數為358人(較上週增加20人),死亡人數387人(較上週增加33人),死亡率約0.97%。挪威上週感染人數、重症及死亡人數仍維持小幅增加。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汽車企業Volvo Cars計劃於2025年在瑞典南部Skövde廠,建造一座整廠生產(in-house)電動車生產線。 Volvo Cars的Skövde車廠成立於1927 年主要生產使用化石燃料的車輛,員工人數約1,500 名,正面臨被關廠的危機,對於Volvo Cars將投資7億瑞典克朗生產新一代電動汽車生產線,並由Skövde廠負責為歐洲汽車製造商供應零件一事,當地人士表示歡迎。 瑞典外貿部長Anna Hallberg認為Volvo Cars本案投資有助於瑞典交通電動化的轉型之外,鑒於近年來中國資金在許多領域的投資成長,瑞典產業必須基於安全考量進行必須的平衡投資,本案扮演關鍵作用。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如何促使瑞典達到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完成零化石的綠色轉型,同時維持瑞典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答案就是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社群。瑞典引領全球創新、吸納新科技、建構創新價值鏈、成功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等,都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基石。 因為不同區域、產業、企業所面臨的情況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和模式以利不同產業的資源和產品循環運用,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商業模式須循序漸進。對許多公司來說,循環經濟的利基在於透過確保原物料的取得、提升資源經濟效率、風險最小化、減少氣候影響、數位化創新並增加營銷等方式,獲致更強大的競爭力。 瑞典與其產業界可以其循環產品和服務,在北歐地區,歐盟和全球參與並推動循環經濟。其中,又以數位化為實現循環經濟的利器,透過數據為基礎的創新力所創造的新科技和服務,不僅可以服務替代實體產品,也更利於增加產品重複使用率或分享服務,例如,透過智慧永續數位科技解決方案使用數據進行追蹤(tracing)、圖示(mapping)、分享資源、提供個人所需的資訊、引導產品設計製程與生產最佳化等,可協助達到無毒、資源經濟效率,進而減緩環境影響致最低,最終協助瑞典達成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 如同全球化效應,瑞典持續增加永續循環創新的出口,亦有助於瑞典的經貿投資國際夥伴,因此政府的新貿易投資策略出口目標,應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永續性的綜效和調和(synergies and harmonization)。例如,開發氣候智慧技術,不僅有助於實現無化石循環的解決方案,也可增加競爭優勢、創造就業和出口機會。另應開方減少排放、逐步淘汰高度關注物質(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及限制使用危險物質的技術。綜之,增加氣候智慧解決方案和相關技術的出口,有利全球減少碳排的永續發展。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瑞典參與全球循環經濟相關工作概 在本國推動相關政策外,瑞典也積極參與全球許多循環經濟工作,目前除就減少及防止塑膠廢棄物和塑膠微粒污染海洋問題努力促成全球協定,規劃在2020年後針對化學品和廢棄物建立全球性框架,瑞典並與烏拉圭共同領導全球化學品和廢棄物防治聯盟,議定化學品和廢棄物永續管理所需的資源。   此外,瑞典和印度2019年在紐約聯合國氣候行動會議所發起的產業轉型領袖高峰會(The Leadership Group for Industry Transition, LeadIT),由參與國和企業針對鋼鐵和水泥等產業推動零化石零排碳工作,協助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度,不啻為推動循環經濟的國際合作著例。   由於市場和價值鏈的全球化趨勢,因此循環經濟和貿易政策互補極為重要,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以及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中,均對貿易與循環經濟著墨甚深,瑞典將繼續努力確保歐盟和全球的貿易規則支持循環經濟政策。

A:西班牙Cinco Días日報本(2020)年11月27日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專刊,「桑坦德銀行(Banco de Santander)為盡企業社會責任,提供兼容並蓄之金融服務」專文報導略以: 西班牙全國8,131個城鎮中,有4,109個城鎮面臨鄉村空洞化問題,在其日常生活裏,民眾沒有提款機可領取現金,若有相關需求,需前往另一個城鎮辦理。自2021年第1季起,桑坦德銀行與西班牙郵局合作,提供偏鄉地區兼容並蓄之金融服務計畫,在該銀行無分行,而郵局有據點之75%之偏鄉地區,透過郵差協助寄送現金到府。在該計畫提出之前,原有66%之民眾需前往另一鄉鎮提款,而該銀行所提供之計畫大幅改善民眾日常生活之便利性。 為實踐社會責任,桑坦德銀行提出金融包容及賦權策略之具體行動。Lara de Mesa處長指出,該銀行最重要目標之一為改善金融包容性及永續性,為協助民眾及企業成長,提供金融服務、融資及教育等服務。該銀行自2019年起,即與全球130家主要金融機構合作,進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計畫;2019-2025年則透過2019-2021年社會行動計畫,提供1,000萬名民眾金融賦權;另亦提供1,200億歐元之綠色金融以協助400萬民眾。 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該銀行專注於即時解決企業及客戶問題,特別就弱勢族群提供服務,並提供13-15歲青少年金融理財養成訓練;疫情期間提供近3,000萬歐元,協助偏鄉經濟弱勢學生及校園改善數位落差;提供全國逾1萬5,000所大學院校資通訊、網路數位改善方案;另提供1,600萬歐元基金,協助數個國家弱勢族群,共同因應新冠肺炎所造成之影響。  

A: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本(109)年12月11日宣布,該公司與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共同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基於臨床測試結果不如預期,為改善疫苗於年長者身上之免疫反應,預估該疫苗須延至明年年底才能問世,相較賽諾菲當初預計明年第1季獲主管機關批准並於當年度提供約10億劑疫苗之相關規劃已大幅延後。 賽諾菲與提供疫苗添加劑的GSK合作研發之新冠肺炎疫苗係運用以往用於流感疫苗之重組蛋白技術。賽諾菲前曾表示,希望本年12月啟動第三期臨床試驗,然而,考量第一期及第二期試驗結果未符預期,主要為年長者產生的免疫反應較年齡介於18歲至49歲間族群為差,爰決定再進行抗原濃縮,以提升各年齡層免疫反應。 賽諾菲預計明年2月份進行新抗原的哺乳類動物試驗,該公司負責疫苗開發之副總經理Thomas Triomphe表示,相關試驗結果顯示,候選疫苗能夠在2至4日間革除鼻部及肺部的新冠肺炎病毒。針對輿論認為賽諾菲於全球疫苗競賽已大幅落後乙節,渠回應表示,賽諾菲落後時間僅3至4個月,但最終能獲致更佳的疫苗產品。 依照賽諾菲官方網站資料,目前該藥廠已與美國、英國、歐盟等簽訂供貨合約,並將供應給世界衛生組織及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創設之「全球疫苗機制」(COVAX),以確保全球各國能以公平公正的價格取得該疫苗。另據法國媒體費加洛(Le Figaro)報導引用藥界專家指出,傳統上開發一種新的疫苗平均約需投入10年及10億歐元;而針對新冠疫苗之研發,因有特別的財務支持及政府與民間戮力攜手合作,致能不尋常地超越此一界限。  

A:西班牙Cinco Días本(2020)年11月27日以「西班牙伊比德羅拉電氣公司(Iberdrola)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及經濟永續發展,提供綠色電力,共創美好未來」為題,報導內容略以: 西班牙Iberdrola公司2025年之目標為再生能源加倍成長,由目前之30%成長至60%。循環經濟、潔淨及永續能源為歐盟發展目標,與數位化及創新相同,均為未來發展要素。再生能源較傳統能源系統效率高,因此可減少碳排放及減少汙染,以創造良性循環。為達成此項目標,Iberdrola於2025年之前將於全球投資750億歐元,而其中150億歐元將投資於西班牙。 Iberdrola總經理Ignacio Galán表示,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Responsabilidad Social Corporativa, RSC),該公司除永續發展之外,亦致力於振興經濟、增加工作機會,使社會韌性增加及永續發展。RSC計畫包括社會經濟永續發展、提供公司其所在地社區福利、客戶創新及品質、良好公司治理、利害關係人透明化管理、對供應鏈進行RSC訓練、勞工安全及團隊人力發展。Iberdrola盼2025年在全球提供50萬個就業機會,而其中2萬個工作機會目的在能源創新及提出永續韌性產品之解決方案。 此外,2025年公司目標計畫亦將性別平等及多元納入,至少30%之管理階層將由女性擔任。薪資差異部分,2019年男女年薪分別為4萬7,614歐元及5萬86歐元。2019年該公司董事會成員分屬5個不同國籍,43%為女性。 另有關環境保護部分,該公司承諾在2022年工作目標中,70%納入永續發展政策,並投資於潔淨能源及電力網及與供應商合作,盼於2030年達到碳中和(neutra en carbono)之目標。

A:西班牙「ABC日報」本(2020)年12月11日以「受疫情危機影響,2020年西班牙勞工缺勤比例創歷史新高」為題報導略以: 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導致西班牙勞工因疾病及非職業事故因素之缺勤比例大幅增加;依據藝珂集團之人力顧問公司研究中心(Adecco Grupo Institute)報告,2020年第1季西班牙勞工勞工缺勤比例為6.3%,第2季則為8.9%,為近20年以來之最高紀錄。 該報告指出,依2020年第2季勞工缺勤比例估算,全年平均時數為89個小時,為2012及2013年之2倍;其中3分之2之缺勤係因疫情所引起之非勞工意外及病假,其餘3分之1係因一般事由(如就醫、產假、育嬰假等)及工作場所問題如原物料不足、機械故障或工作人數不足等,均受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間接影響,年平均缺勤時數為17個小時,為2018及2019年之3倍;另領取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勞工及一般勞工之休假、國定假日等則不計入缺勤時數內。 相較於2019年西班牙僅有10個自治區之勞工缺勤比例較以往為高,2020年前半年西國17個自治區之勞工缺勤比例則全部皆創新高,缺勤比率最高之自治區分別為瓦倫西亞 (Comunidad Valenciana) 自治區、加納利群島(Islas Canarias)自治區及巴斯克(El País Vasco)自治區,前2個自治區均為9.6%,後者為9.5%。此外,其中僅有馬德里(Madrid)自治區及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自治區之勞工缺勤比率低於7%,兩者分別為6.9%及5.6%。 另該報告引用政府數據指出,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導致勞工缺勤之現象,已造成西國企業損失約80億歐元。

A:德國汽車產業面臨第二次因COVID-19疫情造成的零組件缺貨危機,此次主要缺貨的是半導體電子元件,且預計將持續到明年,主因在於中國經濟的無預警快速復甦,導致供不應求。   一、    汽車零組件供應商Continental: (一)    由於中國經濟復甦情況較預期為快,需求突然增多,使得半導體電子元件,特別是半導體元件缺貨相當嚴重。 (二)    儘管半導體業者可因應突然增加的需求擴大產能,但半導體產業的交貨期對此額外供貨量,需要6到9個月,因此預計明年將出現供貨瓶頸。 (三)    Continental已與客戶共商解決方案。   二、     福斯汽車(Volkswagen;VW): (一)    受到疫情影響,部份生產汽車所需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可能出現缺貨,而擔心將導致中國汽車產業停產,特別是中國汽車市場需求較預期迅速成長,將使問題更加嚴重。 (二)    福斯汽車中國分公司正與德國總公司和供應商共商解決方案。 (三)    對汽車產業而言,供貨瓶頸再次為汽車產業帶來不便,因為汽車市場需求正旺。 (四)    中國是福斯汽車最大的市場,佔總銷售量的40%。 (五)    福斯汽車在中國分別與上汽集團,一汽集團和安徽江淮汽車合資為中國市場生產汽車。   三、    全球最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Bosch: (一)    目前全球市場正缺某個半導體電子元件,其他應用面市場也需此元件,因此受影響的不僅是汽車產業。 (二)    Bosch也在尋找解決方法,使供應鏈正常運作。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本(2020)年12月11日以「由於將開始提供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西班牙中央銀行調整2021年經濟成長及就業預測」為題,報導內容略以: 有別於第3季,由於即將開始提供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西班牙市場呈現樂觀氣氛,盼恢復正常生活。西國央行對2021年及2022年景氣表示樂觀,儘管低於中央政府主管單位預期之9.8%,仍認為經濟成長將介於4.2%至8.6%之間,高於日前預估之介於4.1%至7.3%之間。西班牙中央銀行(El Banco de España)經濟及統計處長Óscar Arce表示,該行認為西國於2021年初可開始配送施打疫苗,防疫措施將逐漸減少,盼於2022年初,經濟活動完全復原。同時,西國央行認為旅宿餐飲業及休閒娛樂業可望迅速恢復營運,而其他產業則需至2023年才能恢復至疫前水準。 Arce處長指出,受惠於歐盟中央銀行(Banco Central Europeo)調降西班牙融資利息之因素,西國能源價格上漲及陸續執行歐盟提供資金之計畫,修正西國2020年第2季經濟成及第3季經濟衰退幅度。由於西國內閣執行歐盟計畫較預期緩慢,預計2021年執行率將低於60%,爰對經濟成長貢獻將由原預期之2.6調降為1.3%。惟前述因素則遠低於疫苗影響﹕疫苗將協助解除限制及封城措施、讓出口擺脫困頓、刺激私部門消費,使觀光業恢復營運。 長期而言,西國央行認為經濟發展仍因疫情存有不確定因素,爰提出2種可能發展: 正面發展:疫苗將迅速配送,成效良好,且毋須採取其他非必要之新防疫措施,而疫情期間家庭累積之大量儲蓄,將釋出並增加消費 (註:另亦指出,儘管至2023年底家庭之儲蓄金額將低於2020年,惟仍將維持相對較高之儲蓄率)。 負面發展:疫情持續發展,須採取更多限制措施,公司及家庭經濟惡化,影響金融部門。另並說明,無論未來疫情如何發展,在2020年經濟成長急遽萎縮後,未來3年經濟將強勁復甦。在疫情巨幅影響經濟變動恢復常態之前,預計2023年經濟將呈和緩成長,介於1.5%至1.9%之間。 其他影響長期經濟之因素:地緣政治如英國無協議脫離歐盟(BREXIT)、美國新政府之多邊貿易主義及商業政策,私部門財務狀況及歐盟基金之執行力等。 短期而言,日前西班牙社會安全部長José Luis Escrivá預估第4季經濟成長為2.4%。相較之下,西國央行之看法則較悲觀,認為2020年第4季將僅微幅成長0.6%,惟倘陷入第2波嚴重疫情,則經濟成長將調降為-3%。Arce處長指出,儘管與其他歐洲國家相較西國之情況略佳,惟西國第4季手機網路、公路及空中交通流量等移動指標均顯示經濟成長仍顯疲軟。Arce處長另稱,由於西國於2020年第2季採取全歐洲最嚴格之封城措施,爰全年經濟表現將較歐洲各國平均為差,經濟成長率為-11.1%。 2021年就業情況略獲緩解,西國央行原預估失業率介於19.4%至22.1%之間,目前則認為在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結束後,失業率將調整為介於17.1%至20.5%之間。儘管情況略有改善,西國與希臘均為歐盟失業率最嚴重國家,預計直到2023年才能恢復。西國央行警告,儘管有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及自營業者工作人員歇業補助等政策,疫情仍嚴重影響就業,將使長期失業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悲觀認為於2026年就業才能恢復以往水準,說明封城措施使電子商務活動增加,而娛樂休閒與旅宿餐飲業則承受前所未有之風暴。 疫情有別於其他危機,政府使用長期政策之干預效果有限。西國央行指出,政府無法防止破產,僅能使企業破產程度有所不同或時間較為延後。西國央行認為政府公債至2023年仍達128%。另財政赤字方面,2020年財政赤字為10.5%,而2023年則可降至4.5%。

A:新聞來源:韓國保健福祉部(2020年12月13日)   韓國文在寅總統於(109)年12月13日出席國務總理及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長丁世均召集韓國中央政府相關部會及17個地方政府機構主管舉行之新冠肺炎疫情緊急簡報會議,檢視目前各地方新冠疫情擴散及執行防疫措施之情形,並討論調整都會地區因應緊急醫療之計畫。   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表示,目前韓國已發生第3次新冠大流行,本月6日至12日一周每天國內感染之確診病例平均為622人,較前一周之11月29日至12月5日每日平均487.7人,超出174.3人,其中60歲以上之國內感染確診病例每日平均為219人,較前一周之116.3人,增加102.7人,該部已每周檢視防疫管理情況、疫情之危險程度及因應體制,並提高「維持社交距離」至2.5階段,但防疫未能達到預期成果,不斷發生一般營業場所、醫療機關、療養院及家人與親友間群聚感染之病例,因此政府決定擴大篩檢,加強流行病學調查及杜絕傳染來源,並增加病床及醫療人員,提早因應確診病例持續增加之可能,並呼籲民眾積極與政府合作,避免外出及減少移動,盡量取消聚會及正確使用口罩。   本次會議討論「都會地區緊急醫療因應計畫」,鑑於本月13日韓國新冠疫情確診病例快速增加至1,002人,12月7日至13日一周間每天國內感染之確診病例平均為719.7人,都會地區生活治療中心現有4,805張病床(2,710張使用中),傳染病醫院則有2,280張病床(1,840張使用中)及重病患者治療病床為333張(320張使用中),若以每天確診病例1,000人,解除隔離500人計算,未來20天預計將會需要1萬張病床,有必要增加病床預備,因此計劃增加生活治療中心之可使用病床至7,000張、傳染病醫院之可使用病床2,700張及重病患者治療之可使用病床300張,並將國家指定之住院治療隔離病床、綜合醫院及國立大學醫院之重症病床等列為重症病患專門治療病床。   對策本部表示,政府為增加可用之病床數及加強治療能力,將全力添增醫療人員、擴大財政支援及提高使用病床之效率,並擬優先投入公共醫療人員及呼籲醫療團體參與救護,成立「全國醫學院學生志工小組」,由大韓護士協會召集護士志工,持續提供醫療人力,對參與新冠肺炎治療之醫療人員及醫療機關提供財政支援,此外,擬依病患之嚴重程度,快速分類,改善生活治療中心之營運情況,以期提高病床之使用效率。   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並於會議中簡報首爾及京畿道地區目前新冠疫情及執行防疫措施情形。政府擬於25個區域設置55處臨時篩測站,提供快篩,臨時篩測站包括39個貨櫃、負壓帳篷11處及蒙古包帳篷5處,另將全面利用架設布條、SNS及人氣部落客等實體及線上宣傳方式推廣自動接受匿名及免費檢測。此外,行政安全部報告目前管理居家隔離對象之情況,12月12日下午6時統計之居家隔離對象為7萬821人,其中自海外入境約為2萬8,014人,本土之居家隔離對象為4萬2,807人,較前一日增加1,198人。另各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已現場督導2萬6,057家餐廳及咖啡店及1,108家補習班等23個類型之3萬9,605家營業場所,並當場糾正未遵守防疫規定之場所。

A:馬來西亞獸醫服務局(DVS)頃發布消息稱,該局嚴正看待走私肉類的課題,包括馬國檢疫暨檢驗局(MAQIS)、關稅總局、貿消部以及伊斯蘭發展局(JAKIM)所揭發的非法走私肉類活動。為確保食品安全及清真認證,合法進口的肉類(包含禽肉,惟除豬肉外)均須獲得該局及伊斯蘭發展局檢查與批准的屠宰場及國家(包括衛生部對印度水牛屠宰場的檢查)始准許進口。   該局續指出,至今經過該局、伊斯蘭發展局及衛生部檢查的牛肉屠宰場共有28家,分別來自澳洲、紐西蘭、阿根廷、巴西、巴基斯坦及南非以及11家來自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水牛屠宰場。只有向該局註冊的企業才會獲得進口批准,而每批進口的肉類皆須持有出口國當局提供的文件證明,例如出口國獸醫局的證明,伊斯蘭發展局認證的清真證明以及獲得檢疫與檢驗局核發的進口許可證。每批通過所有規定與程序進口的肉類,在進入馬國前,仍須經過檢疫與檢驗局的檢查及文件審核始准許進口。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衛生總監諾希山(Nor Hisham)宣佈,自本(2020)年12月14日起,從外國返回馬國的人士及與新冠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隔離期將從原有的14天縮短至10天。   根據世界其他國家所實施的隔離期和最新的臨床科學報告顯示,從外國入境旅客的監督觀察令以及國內密切接觸者管理,隔離期將從14天減少至10天。最新的臨床科學發現,隔離後的感染風險將根據隔離的時間而減少。確診患者的傳染率最高係為第一個星期。     截至本年12月13日為止,馬國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為8萬3,475件,已治癒出院者6萬9,393件,共415件死亡病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2月8日引述丹麥統計局之最新數據顯示,丹麥有機產品的對外貿易赤字正呈爆炸性成長,儘管進口量每年都在成長並創下新紀錄,但過去兩年出口額一直穩定在30億丹麥克朗左右,趨於平穩。   2019年丹麥消費者購買從中國,德國,西班牙和荷蘭的進口創紀錄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進口成長9%超過48億丹麥克朗。   主要進口有機食品的成長的類別為國外所生產的水果和蔬菜為主進口超過20億丹麥克朗, 成長為15%。  糖產品和蜂蜜的進口成長63%,達到4.25億丹麥克朗。   德國為向丹麥出口有機食品的國家列表中排名中第一名的國家,為9.69億丹麥克朗,成長24%。西班牙和中國對丹麥的有機出口均增長了18%,分別為6,59 和3,31億丹麥克朗。   丹麥通常是食品的最大淨出口國,但是在有機產品方面,丹麥已成為一個較大的淨進口國。 部分原因是由於消費者需要一些只能在溫暖的氣候下生產的有機產品,因此, 在某些情況下必須運輸數千公里才能到達丹麥的超級市場。 這也是丹麥某些地區有機食品的生產與消費不符的一個因素。 因為將農場轉換為有機耕種需要兩年時間,這意味著農民無法即時供應當地市場需求, 造成某些有機產品的生產過剩而其他有機產品則短缺。    

A:亞洲開發銀行(ADB)頃發布的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指出,由於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之新冠疫情持續肆虐,迄今仍未解除管制令,該銀行因此下修東南亞國家本(2020)年經濟成長預測值為-4.4%,劣於上次(9月)預測值之-3.8%,明(2021)則預估為5.2%,亦低於上次預測值之5.5%。該銀行同時下修馬來西亞本年經濟成長預測值為-6%,較先前預測值(萎縮5%)更低 ,明年則預估為7%,較先前預測值(增長6.5%)為高。   亞銀續指出,馬來西亞本年第二季經濟萎縮17.1%,第三季則縮小跌幅至2.7%,主因為消費回升以及電子與醫療產品的出口擴大所致。馬來西亞第三季投資和私人消費降幅減緩,公共支出則增加。同時,淨出口自2019年第三季以來首次出現正成長。由於新冠疫情確診病例劇增,馬來西亞從10月起實施有條件行動管制令,將導致第四季的消費與生產降低。由於馬國仍封鎖邊境禁止外國旅客入境,預計本年經濟將下跌6%,然後在明年因全球出口需求反彈下恢復增長7%。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南非獨立傳媒網站12月10日報導,由於通貨膨脹率較低,加上封禁措施放鬆,商業活動恢復,南非11月商業信心已恢復至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南非工商會(Sacci)表示,商業信心指數(BCI)從10月份的92點升至11月的93.4點。但Sacci表示經濟表現不佳、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仍困擾著市場信心。低通脹、某些貿易類別的複蘇以及國際貿易和大宗商品價格調整,是目前改善商業環境的主要進展,南非需要作出政策決定,以恢復外國和當地投資者的信心。

A: 路透社約翰內斯堡12月11日報導 南非蘭特週五回落,本週早些時候將蘭特推至10個月高位的熱情消退,因國內外新一波冠狀病毒感染讓人們重新關注潛在的經濟風險。 南非是非洲大陸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累計確診病例數超過82.8萬例,病亡人數超過2.2萬。南非衛生部長Zwell I Mkhize週三表示,該國九個省中有四個新增病例數出現反彈。 1515 GMT,蘭特兌美元下跌0.48%,報15.0950蘭特,從日低15.1700略有回升。

A: 據南非每日商報網站12月9日報導,南非太陽能產業在過去十年中取得顯著的增長,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稱讚南非是非洲大陸第一個實現1GW太陽能發電的國家。南非太陽能行業在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和工業層面的私營部門推動,並通過可再生能源獨立發電商採購計劃(REI4P)迅速地實施。政府近期的立法修正案降低對小型電力系統的許可要求,並使市政當局可以從Eskom以外的供應商獲得電力,導致南非嵌入式發電的爆炸式發展。目前,南非太陽能安裝成長超過建築開發的增長,市場即將達到飽和,未來焦點將轉向提升太陽能係統性能,改進構建方式及有效管理。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房地產服務協會(MRESA)副主席Than Oo表示,在緬甸出現第二波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之際,部分投資者正在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出售房產,人們關注南Dagon鎮、北Dagon鎮、Dagon Seikkan鎮、Shwepyitha鎮及Shwepaukkan鎮的房地產。房地產市場已經變得活躍並良好,但價格正在下降。房地產市場的租金也在下降,市場仍然降溫。MRESA副主席確認,從房屋到公寓,租賃市場呈下降趨勢。 另方面緬甸商業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也在暴跌,由於在緬甸工作的外籍人士中有80%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但公寓租賃市場大幅下挫。緬甸在新冠肺炎早期爆發期間(4月至5月中旬),95%的房地產市場停止了活動。6月及7月期間房屋遭大量拋售,此後不久,不動產市場在Dagon Myothit鎮(南部)、Dagon Myothit鎮(北部)及Dagon Myothit(Seikkan)鎮才逐漸恢復,成交價格仍低於市場價值。在緬甸新冠肺炎疫情2度爆發期間,房地產銷售市場在8月份表現低迷,至10月和11月才逐漸走穩。

A:  12月13日據南非當地媒體報導南非儲備銀行(SARB)副行長拉沙德·卡西姆(Rashad Cassim)表示,南非並不准備通過印鈔來緩解該國赤字及經濟危機。 許多中央銀行,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在經濟受到疫情影響以後很大程度上不得不訴諸量化寬鬆(QE)來刺激其經濟。但對南非來說,即使經濟狀況惡化並,仍有足夠的空間避免使用量化寬鬆(QE)來解決相關問題。 南非對外部融資高度依賴,若採取量化寬鬆緩解赤字及經濟危機最終會讓全球投資者對南非的信心發生變化。辛巴威,委內瑞拉等國都曾通過印鈔促進經濟增長,但是最終並沒有解決實際問題。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