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丹麥財經報於9月25 日報導 ,近期中國投資者收購許多歐洲的大公司,引發人們對技術盜竊和不平等競爭的擔憂。 丹麥財經報(Finans)探討中國對丹麥之商業利益並研究是否擔憂中國投資丹麥。   CBS 丹麥商學院之中國政治和經濟學教授Kjeld ErikBrødsgaard表示, 儘管丹麥投資局(Invest in Denmark)試圖吸引中國投資者到丹麥投資。中國對丹麥的投資相對較少,僅佔中國對芬蘭投資的十分之一,瑞典的六分之一。經過不懈的努力但並沒有真正成功。隨著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快速經濟成長,歐洲國家一直在努力吸引中國人在海外投資的資金。分析公司Rhodium的一份聲明顯示,丹麥處於歐盟領域的中間,未能跟上其鄰國的步伐。 2000-2019年期間,中國在丹麥的每人均投資為1,500丹麥克朗,德國為2,000,瑞典為5,300,芬蘭為16,000。  B教授認為,投資於丹麥相對較低的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許多較大的丹麥公司都是既不能也不會出售公司的基金擁有權。 B教授認為主要的解釋是,丹麥擁有非常獨特的所有權結構,許多公司為基金所擁有, 這使得有意投資或接管收購丹麥公司變得很困難。   中國吉利(Geely)擁有富豪汽車(Volvo)和丹麥盛寶銀行(Saxo Bank)一半股份, 其高階主管Lone Fønss Schrøder認為,許多丹麥公司為基金所擁有和其股權受保護是阻礙中國投資的因素之一。  “丹麥沒有那麼多可收購的大公司,因為許多公司受到所有權保護的結構,例如: A和B股,這使得公司不易出售。反之,在瑞典則可以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公司。 ” S氏說。   丹麥智庫民主聯盟 (Alliance of Democracies )主任,亦為安全政策專家Jonas Parello-Plesner 認為,丹麥沒有像德國擁有許多中國所想要投資的公司。此外,由於許多大公司的所有權為基金所有,使丹麥公司變得不易收購。   然而, 丹麥外交部所屬之投資丹麥局(Invest in Denmark)的主管Maria Nilaus Tarp指出,如果將近年來中國在丹麥的投資數量,丹麥相對較高。相反,如果衡量投資額,中國在丹麥的投資則較小。   她提到了一個事實,即中國投資者已經完成大型收購,例如瑞典的富豪汽車公司和芬蘭的遊戲開發商Supercell。在丹麥,吉利收購盛寶銀行一半的股份為近年最大的投資之一。   近年來,隨著中國因侵犯民主權利和濫用數據而受到批評,歐洲對中國的投資態度產生了變化。同時,人們越來越擔心中國將成為一系列關鍵技術的世界領導者,最後,人們批評歐洲公司在中國投資的自由度不像中國在歐洲那樣自由。   “十年前,所多公司找尋中國投資者,但是,現在我們不得不說,在某些領域我們需要謹慎,因為這是一個與歐洲具有不同的價值觀的強大的國家。“民主聯盟的P 氏說。   人們越來越擔心歐盟引入新規則,這意味著重要行業的外來投資必須由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審查。   財經報Finans與商業數據庫BIQ合作發表的報告顯示,丹麥共有365家中小型公司其所有權為中國投資者擁有。根據報告顯示,中國投資者中約有100家投資於科技公司例如 燃料電池,手機組件和機器人技術。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9月25日報導, 政府提出鼓勵電動車上路之新稅提議案,如果經多數政黨支持表決通過, 則2030年50萬輛電動車上路,以下為車主預期需繳交之新車稅。   1.柴油和汽油車。 根據政府的估計,於2021年傳統汽車的登記稅平均約將增加4,500丹麥克朗。但這4,500丹麥克朗因車輛售價差異很大。例如: 迷你型車(雪鐵龍C1)的稅金為1100丹麥克朗,日產Quashqai為4,200丹麥克朗,大眾帕薩特 (Passat)為10,900丹麥克朗,在豪華級車型如:BMW 7系列為53,800丹麥克朗。   2.電動車。 新汽車稅的目標為2030年在丹麥的道路約500,000輛電動車上路。儘管如此,去年流行的Tesla Model 3吸引了所有電動車的銷售,從2021年起,將要貴93,500丹麥克朗。 對於電動車愛好者來說是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比原先計劃增幅20%至 65%明顯小。   3.額外的賬單。對於柴油和汽油車的車主,政府提議中的額外費用不會隨著稅收的增加而停止。該提案將對生質混合燃料的需求增加,而隨著調漲汽油和柴油價格。 柴油汽車還將有一個所謂的均等稅指數。總而言之,政府希望對柴油車車主每年加收60-300丹麥克朗。   4. 政府現在選擇所謂“模型2”,該模型的目標盼藉增加汽車柴油車隻售價,於2030年實現50萬輛電動車上路。沒有租稅干預,預測到2030年,路上將有40萬輛電動車。

A:商務部於9月25日發佈汽車展銷廳申請進口許可證之通告,該通告内容翻譯如下; 通告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内,為汽車展銷廳(Showroom)方便申請進口許可證,特通知將自10月1日起開放線上(Fully Online)申請汽車進口許可證,申請所需資料及作業程序將另行公佈。 貿易司 並表示將再增加700多項稅則號列(HS code Line)為汽車展銷廳能線上申請。另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緊急時期,為貿易方便流暢,貿易司自2020年4月1日起增加線上申請進口/出口許可證貨品類,自2020年4月1日截至2020年9月24日,共已核發23,600張進出口許可證,價值約76億美元。 資料來源:原文      

A:緬甸商務部於9月24日公布更新之進口程序摘錄,該摘錄内容翻譯如下;   進口時可使用之外幣 撤銷自國外進口貨物權(Import Right)所規定之9種匯入外幣,根據緬甸中央銀行2012年4月24日第6/2012號指令,准許在國營銀行内任何外幣(外匯)賬戶之餘額包括進口權均可自由使用。 一般貿易:僅允許使用普通信用證(Normal L/C)或電匯(TT)。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時,允許通過相關銀行以下列貨幣支付貨品費用:             (a)美元             (b)歐元             (c)新加坡幣             (d)日元             (e)人民幣   邊境貿易以中國大陸﹑泰國及印度邊境,允許使用兩國當地貨幣進口規定商品。    准許進口之國際貿易條規(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erms,  Incoterms)               (a)FOB(船上交貨價)             (b)CFR(成本及運費)             (c)CIF(成本保險費及運費)             (d)CIP(運費及保險費付至)             (e)EXW(工廠交貨)   禁止進口貨品 根據商務部部長辦公室2013年2月4日之第(8/2013)號令修改禁止進口的貨品如下:             (a)啤酒             (b)香煙             (c)依現行法律限制之貨品   進出口商登記證 可至商務部下貿易司内比都總部及進出口組(仰光)申請進出口商登記證。下列組織可申請進出口商登記證: 根據《緬甸公司法》及《 1950年特別公司法》註冊之以下公司:                       (1)有限公司(包括外國公司)                       (2)合資公司/合資有限公司 根據《合作社法》成立之合作社有限公司 申請進出口商登記證所需文件如下; 有公司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之信頭的申請表。 由投資暨公司登記管理局(DICA)線上核發之公司登記證(包括公共公司之經營執照)及公司摘要表(Company Extract Form)之列印記錄影本證明。 董事會成員姓名,職稱,地址,照片及簽名樣本之表格照片。 MIC許可證(以MIC許可證申請之公司)   申請人董事總經理(MD)/董事(Director)之身份證或護照影本。   國外匯入之引進資金(Capital Brought in ),銀行證明(僅適用於經營貿易的外資公司)(正本,影本)。   申請進口許可證(Import License)延期﹑修改及真實抄本(True Copy)之所需文件:               (a)延期(總部) 於總部申請延期進口許可證時,需提供致司長之公司信頭函 須提交許可證正本。 相關邊境海關官員簽發之確有餘貨要進口的推薦函。 進出口商登記證必須有效期。               (b)延期(邊境單位) 提供公司信頭函正本申請進口許可證延期。 須提交許可證正本。 相關邊境海關官員簽發之確有餘貨要進口的推薦函。 進出口商登記證必須有效期。               (c)修改 修改口岸:僅允許修改相同國家及相同面的口岸。 不得修改賣方姓名及地址,買方姓名及地址,貨品類別及價目,貨品價格及原產國。 申請修改汽車進口許可證:僅允許修改拼寫錯誤。 申請可否批准修改型號,品牌,規格:需呈報至組長視申請情況而定。               (d)申請/核發真實抄本。 因核發之進口許可證損壞或丟失而申請真實抄本:須按照下列要求執行並支付5,000緬元的服務費:               (1)帶有公司信頭的信函正本               (2)在官報上刊登公佈丟失執照               (3)丟失地區之相關警察局的推薦函               (4)相關海關官員簽發之確有餘貨要進口的推薦函。   進口許可證延期 進口許可證效期為批准之日起3個月,首次延期可延(2)個月,第二次延期可延1個月。   修改進口許可證 修改已核發之進口許可證上的產品類型,品質及數量,必須在貨品到達前先提前申請。貨物抵達後,將不受理修改以上資訊。修改實際進口數量,則須支付下列修改費及罰款:   序 項目 進口許可證過期後 1個月内申請 1個月以上3個月内申請 3個月以上6個月内申請 6個月以上申請 備注 1 每一處修改費 一處修改費為5,000緬幣 一處修改費為5,000緬幣 一處修改費為5,000緬幣 一處修改費為5,000緬幣 進出口相關新聞資訊5/18 2 罰款   500緬幣 1,000緬幣 5,000緬幣     歸還進口許可證 歸還已批准之進口許可證時,需繳納5,000緬幣/張的歸還費,若超過規定歸還期限,則還需支付下列罰款: 序 項目 進口許可證過期後 1個月内申請 1個月以上3個月内申請 3個月以上6個月内申請 6個月以上申請 備注 1 罰款   500緬幣 1,000緬幣 5,000緬幣       歸還進口許可證之所需文件如下:             (a)公司致主管(Director)之含公司信頭的申請函正本。             (b)須提交許可證正本。             (c)相關海關官員簽發之確有餘貨要進口的推薦函。   實施進口許可證 申請進口許可證之所需文件: 已粘貼600緬元面值稅票之進口許可證申請表(線上列印 Online Print Out) 形式發票(Proforma Invoice)或銷售合約(Sale Contract)正本 需相關部門推薦函的進口許可證:相關部門之推薦函 資料來源:原文

A:緬甸商工總會 (UMFCCI) 於 9 月 25 日宣布,在實施居家政策 (Stay at Home) 期間,已獲緬甸衛生暨體育部批准經營之工廠、作坊及公司可在線上申請跨區通行證。申請註冊之企業員工與車輛將取得二維碼作為穿越各鎮區間的通行證。線上註冊的網址為:https://QRpass.SawSawShar.gov.mm,若註冊時遇到任何問題可在辦公時間內撥打電話:09-694820244 及 09-402790744。有關線上註冊之程序,請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UMFCCI/photos/pcb.1928050927335738/1928434143964083/ (緬文版) 或 https://eurocham-myanmar.org/uploads/838c2-umfcci-registration-instructions-for-businesses-in-exception-of-the-stay-at-home-order.pdf (英文版)。 此外,根據緬甸衛生暨體育部於 9 月 22 日發布之第 108/2020 號指令,下列為指令中允許的必要業務: 私營企業:從事銀行及金融服務,加油站,食品生產,魚肉冷凍產業,生產及銷售藥品與醫療器材,礦泉水業,生產日常個人衛生用品等工廠人員及相關產業之必要人員。   航空公司及綜合航運業之救援航班、貨運航班及包機航班,地面服務,填充航空燃料,航空運輸業,貨運代理公司,報關行,機上餐飲服務業及飛機維修服務業等人員。 於仰光港國際港口為國際貨船提供服務之私營港口的工作人員,航運公司代表處,貨運代理公司,報關行,貨櫃運輸貨車業,港口内運輸進出口貨物之卡車、船舶、內陸貨櫃港口 (Inland Container Depot) 及陸港 (Dry Port) 之人員。 從事通訊業務的人員:例如郵局服務,座機及移動電話通訊服務,網絡服務 (不包括銷售電話及網絡套餐之店鋪),通信塔與光纖網絡服務之人員。 資料來源:The Global New Light of Myanmar https://www.gnlm.com.mm/permitted-businesses-can-register-online-during-stay-home-period-umfcci/?fbclid=IwAR0FLBEg_2MRutN3fJPLQuUCy_esKg-oL74BhlyYfZ5rGUV5ZN0P2v5nP9M

A: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年9月26日報導,新加坡在今年6月起逐步解除防疫阻斷措施後,新成立的商業實體連續3個月增加,顯示新型冠狀病疫情似乎未減民眾創業熱忱,同期亦未出現大量企業倒閉的情形。 依據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制局(ACRA)截至今年9月1日數據顯示,今年4月和5月(阻斷措施期間)新成立的商業實體為3,768個和3,804個,6月、7月和8月則分別為5,563個、6,100個和6,210個。若以今年前8個月數據而言,總共成立約4萬個商業實體,與去(2019)年同期相去不遠。商業實體涵蓋範圍包括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合夥企業、當地和外國公司等。 分析師認為,由於新加坡政府推出「雇傭補貼計畫」和延遲支付貸款等各項措施,減緩疫情對企業和人民的衝擊,以及推出「新創-先鋒(Startup SG Founder)計畫」,輔導新進企業家並提供創業補助,使得相關數據看來樂觀,但如果明(2021)年全球經濟無法持續復甦,可能出現企業倒閉和失業率上升的趨勢。另業者從停止營業到正式從ACRA註冊資料中移除,可能須一段時日,疫情對商業環境的衝擊尚未及時反映在數據上。

A: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本年9月25日發表數據顯示,在電子業帶動下,新加坡今年8月製造業產值年比上升13.7%,表現超出預期,不含生物醫藥業則上升15.3%;若經季節性調整,較今年7月上升13.9%,不含生物醫藥業則上升4.8%。 新加坡今年8月主要產業產值年比表現分別如下: 電子業成長44.2%,主要因雲端服務、數據中心和5G市場需求支撐半導體業成長56.9%。累計而言,今年前8個月電子業總產值成長4.1%; 精密工程業成長9.4%,主要因機械暨系統業成長17.0%。整體而言,今年1月至8月精密工程業總產值成長11.2%; 生物醫藥業成長8.4%,其中醫療科技業和製藥業分別成長19.3%和 5.7%。截至目前為止,生物醫藥業總產值成長18.0%; 化學業上升3.1%,其中特殊化學業和石化業分別成長8.9%和7.8%,其他化學業和石油業則分別下跌8.8%和16.3%。今年前8個月化學業總產值下跌4.1%; 一般製造業下跌18.6%,其中食品飲料暨菸草業、印刷業和雜項分別下跌13.8%、21.8%和24.1%。截至目前為止,一般製造業總產值下跌13.3%; 交通工程業下跌36.0%,其中海事暨離岸工程業和航空業分別下跌34.0%和50.7%。整體而言,今年前8個月交通工程業總產值下跌22.2%。 由於新加坡今年8月製造業產值表現優異,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顏聖充將今年全年產值由-2%上調至+2.5%;華僑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林秀心亦將之由+2.5%上調至+3.5%,並認為全球電子需求成長趨勢,未來數月仍將持續,尤其在臺灣和韓國等其他主要區域製造中心。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年輕人網報,2020年9月23日   越南巴地頭頓省政府表示,除工業、觀光業及高科技農業以外,港口發展為該省第4大經濟發展項目。Cái Mép - Thị Vải港口(Phú Mỹ縣)具備優質港口發展潛力,自2015年至2020年該港口貨櫃船運流量由每週9次增加至每週24次,各列全球21個裝載20萬公噸貨櫃船之港口之一。   據該省政治報告指出,經該港口貨物通關數量增高,但貨櫃儲存量仍未充分利用,僅達53%。此外,部分重要交通設施計畫案如Phước An橋、邊和市-頭頓市高速公路以及物流生態系仍未完善,影響該港口發展動能。   相關機構未來將完善該省交通設施,集中發展及完善相關投資項目,俾促進南越交通連接完備。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法律網報,2020年9月22日   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2020年8月份越南整車進口量達8,800輛,進口金額2.02億美元,與2020年7月份比較,進口量及進口額分別大增4,000輛及9,400萬美元。主要進口來源國為泰國(4,700萬輛)、印尼(2,500輛)及中國大陸(572輛),此三國即占越南整車汽車進口量之90%,其中泰國整車汽車進口量大增,與2020年7月份比較,成長兩倍。   2020年8月份越南整車進口量主要為9人座以下汽車,進口約6,100輛,金額達1.27億美元,占越南整車進口量之69%;貨車進口量達2,200輛,進口金額為5,600萬美元,與2020年7月份比較,進口量及進口額分別成長167%及176%。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9)月27日報導稱,日本、法國及英國等國際團隊頃公布彙整統計報告,去(2019)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超過核能電電,除全球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力大幅增加外,先進國家陸續報廢及關閉核能發電機組亦是主因之一。 依照2020年版全球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指稱,2019年核能電廠啟動發電者計有俄羅斯3座、中國2座及韓國1座,惟仍未達2006年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前之高峰發電量。另一方面,2019年法國、德國及美國等報廢及關閉的核電廠計有5座,2020年上半年則有3座。 上述報告指出,以發電成本來看,核能發電每1千瓦需要15.5美分成本,而太陽能及風力則降低至4美分左右,因此吸引巨額投資參與再生能源發電產業。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9)月25日報導稱,日本總務省預定在其所屬之資訊通信研究機構(NICT)旗下推動移動通訊系統之研發6G官民共用設施,並將對致力於6G研發的企業及學術機構進行資金援助等措施。 各界預估6G通訊可望在2030年左右開始啟用,因此國外機構及企業正致力各項研發工作,主要係因6G通訊具有大幅強化5G高速巨大的容量、快速通訊及耗電量少等特性,甚至通信範圍可擴及海洋及太空領域。 爰此,日本總務省規劃在上述NICT機構,致力強化推動6G研發所需之測試環境等共用設施,並將挹注資金鼓勵企業及大學共同推動研發。

A: 據日本NHK新聞等媒體報導稱,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本(9)月25日晚間9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電話會談,雙方就確認促進日中兩國關係發展的高層對話及新冠防疫措施合作等意見交換。 此係繼2018年5月前首相安倍晉三與習近平主席電話會談後,日中首度舉行的電話峰會。雙方會談聚焦重點議題如下:          (1)由於目前日中雙方尚存有多項未決懸案,盼能透過領袖會談及高階對話等機制,尋求圓滿解決之道。          (2)習主席恭賀菅首相榮任,並就日中兩國共同緊密合作對抗新冠疫情交換意見。          (3)日中兩國關係穩定,對亞洲區域和平及國際社會極為重要,盼日中兩國持續朝正面方向發展。          (4)日本再度對中國公務船頻繁在釣魚台列嶼周邊進出表達抗議,並強列要求中方採取妥切對應。          (5)有關中國實施「港版國安法」問題,日方表明遺憾之意。 至有關邀請中國習近平主席國賓訪日一節,本次會談雙方並未特別提及協調。

A:一、 紐西蘭外交貿易部9月18日宣佈,現行依據聯合國武器禁運規定,禁止向伊朗、黎巴嫩、利比亞及北韓等國出口軍用及軍民兩用商品之作法已不符現實需求,將加強出口管制措施,禁止對非緊密盟友出口可用於軍事用途之產品及技術,以避免對紐國安全、政治及國際聲譽帶來風險。 二、    紐國未來將擴大出口產品及出口目的國之管制範圍,新規定將於2020年10月9日起生效,主要變動如下: (一)      維持現行禁止出口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其載運工具有關之最終用途物品。 (二)      依據海關法規定,將用於恐攻活動之物品列入管禁範圍。 (三)      維持現行對軍用最終產品之禁令,但擴大管制出口目的國家範圍,不限於聯合國武器禁運國家。 (四)      管制範圍由軍用最終產品擴大至「實質有助或支援軍事及內部安全功能」之項目。 (五)      所有出口國及產品均適用。 (六)      低風險國家(最終用途在澳洲、加拿大、冰島、日本、南韓、挪威、瑞士、英國、美國及歐盟國家)、用於政府援助計畫之商品、零組件及維修替換用產品(已併入武器或用於武器之生產、維護及測試者除外)得豁免(無需取得許可)。 (七)      部分管制措施將設有過渡期間框架,以滿足相關產業及研究部門之需求。

A:彭博社本9月25日報導,目前美國及歐洲車市仍深陷新冠病毒疫情泥淖,中國預計成為第一個回到2019年交易量水準的國家,北京國際車展將於9月26日舉行,全球主要車廠均寄望中國經濟復甦,並看重中國消費潛力持續加碼投資。 中國政府為達成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占率15%、2035年市占率50%的目標,積極培育電動車生態圈,國際車廠亦積極布局中國。美商特斯拉(Tesla)在上海設立美國以外首座工廠;德商福斯汽車以11億美元收購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26%股份,並以4.9億美元收購電動車合作商安徽江淮汽車集團50%股份;日商豐田汽車與5家中國車廠結盟發展電動車燃料電池技術。 中國本土電動車廠亦開始布局歐洲等海外市場,例如上海汽車公司上月小型電動車超過特斯拉成為最佳銷售車款,開始布局歐洲;小鵬汽車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籌資;吉利汽車收購瑞典Volvo及戴姆勒車廠股份,布局歐洲電動車市場。  

A:為降低對中國大陸供應鏈之高度依賴,確保國內經濟及產業穩定發展,同時平衡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日漸高漲之影響力,印度、日本及澳洲三國提出旨揭供應鏈倡議(以下簡稱RSCI)」,並盼東協國家、美國等加入倡議。對此,LSE學者Ken Heydon提出看法如次: 戰略考量差異,仍有待凝聚共識:印度與日本推動RSCI具有明顯的經濟動機,例如印度製藥業為其重要產業之一,盼能將其供應鏈連結日本及澳洲,而日本則盼其汽車製造業可於印度扎根發展。此外,美國則持續防堵中國大陸科技崛起及區域戰略影響力;澳洲則有意分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供應的風險,但仍慮及失去中國大陸市場之龐大商機;東協國家與中國大陸關係密切,更不願犧牲與中國大陸日益形成”海外外包”供應鏈利益,目前加入RSCI可能性不高。 形成完整供應鏈之挑戰:上述各國的優勢及重視產業包括半導體、航太、醫材、紡織、化學品、稀土等,選定聚焦發展之產業或重組其供應鏈具有一定難度及風險,例如日本政府已規劃22億美元資金協助日商自中國大陸移回日本國內或移轉至東協或南亞,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此外,此RSCI供應鏈危機,在於全球價值鏈(GVCs)架構,發展供應鏈為增加最終產品之生產,預期將會調降製造所需的中間財產品之進口限制,但卻會藉增加關稅等措施限制最終產品進口,如此將增加關稅離散度(tariff dispersion),使貿易條件惡化,經濟福利降低。此外,中游製造供應鏈之附加價值,將低於上游(研發)及下游(銷售)。 在全球供應鏈之挑戰:中國大陸在供應鏈上,具有龐大國內市場、充足勞動力、完整供應網絡、基礎建設等優勢。日商東芝(Toshiba)、小松製造(Komatsu)等因美國對中國大陸產品加徵懲罰關稅,遂將其產線自陸移轉,初期面對生產成本上升壓力;供應鏈移轉最大挑戰在於高固定成本,例如富士康(Foxconn)建造單一廠房的成本則高達88億美元。此外,儘管COVID-19疫情促進國際供應鏈移轉,惟企業受疫情影響面臨現金流短缺,更難以支付供應鏈移轉之龐大成本。至於印度及美國雖具有部分產業發展供應鏈所需的市場及經濟規模,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印度尚未發揮\製造業上之比較性利益;美國則立法限制技術分享及外流。 融入供應鏈須先解決各國政策法規問題:各國在選定特定產業進行供應鏈發展及重組時,應先合作改善供應鏈發展所需之整體環境,例如善加應用技術、開放跨境數據流通、調和數位貿易法規等。此外,各國亦應在G20會議及WTO等多邊場域加強合作,例如確保COVID-19疫苗供應鏈發展不受各國民族主義影響、要求中國大陸確實遵守智慧財產權規範等。誠然,參與RSCI政策改革,仍較國內自我改革更具成效,在各國進行經貿政策改革方面,印度需簡化勞動法規、提升基礎建設、開放數位經濟等;日本需強化企業治理及提升產能,以彌補生產勞動力不足;美國則需放寬技術發展法規等。

A:印度商工部產業暨市場分析單位(IBEF)於本(9)月23日引用美國麥肯錫(McKinsey)顧問公司分析報告指出,自動化技術及創新,使經濟及工作進行轉型,全球約60%工作職業中,至少有30%可進行自動化;此外,許多工作職業已依賴人工智慧(AI)及機器學習(ML)等自動化技術,更無法以人力去完成其工作。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創造產業對自動化技術之需求面,例如醫療研究、金融交易等服務皆需蒐集、演算或分析大量數據,以進行自動化。此外,企業及產業亦以機器人的高速運算能力以迅速做出決策或製造新產品,例如美國通訊技術公司高通(Qualcomm)即廣泛運用於機器人、無人車、擴充及虛擬實境等。IBEF以下列先進自動化科技企業之專業主管及經理人看法,說明印度產業使用自動化技術之成功案例及進展: 1.高通印度暨南亞地區主管Rajen Vagadia指出,由於印度正推動產業升級及轉型,對於該公司的創新技術需求較全球其他國家為高,印度部分產業運用自動化技術的程度甚至較日本、美國等先進國家還高。 2.美國雲端數據處理解決方案公司NetApp亞太區主管Sanjay Rohatgi表示,該公司與美國科技公司輝達(NVIDIA)共同打造之深度學習及運算技術架構ONTAP AI可運用於任何產業,例如醫療產業以往在基因排序工作上需耗時數年及耗資數十億美元,但該架構可在不影響安全及準確度的情況下,數個小時內便可完成。以印度來看,銀行及金融服務暨保險業(BFSI)、醫療產業對AI技術的需求最高,都是NetApp可以服務的對象,印度製造業及零售業亦需運用AI機器人以減少客服成本。 3.美國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開發公司Automation Anywhere印度區主管Milan Sheth則表示,越來越多印度企業因數據蒐集及運算的需求而採用該公司的技術及產品,使該公司的軟體使用率自60%大幅增加至95%至98%。 4.瑞典自動化技術公司海克斯康(Hexagon)印度區主管Sridhar Dharmarajan表示,全球各國投資無人車發展使該公司技術及產品銷售獲利持續成長,該公司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方面已服務逾3,000家企業客戶。以印度來看,目標將汽車等產業發展至全球製造中心勢必需要採用自動化技術,以彌補因工資上漲而逐漸失去的勞力成本低廉優勢。 美國通訊設備公司Ciena印度區主管Rajesh Nambiar指出,通訊及網絡聯結對於企業極為重要,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期,為確保網絡及訊息處理順暢,硬體設備便須結合自動化技術,例如AI技術可預測並避免95%的網絡中斷情形,使企業可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 IBEF另指出,印度政府制訂「全國AI策略(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目標係透過AI推升經濟成長率及規模,預期科技業、學術單位、民間企業及政府單位採用自動化技術的比例將不斷上升。

A:為減少大量進入海洋及陸地生態系統的塑料,加州再領全國先河,立法要求飲品的塑料容器生產時要提高使用回收塑料的比例。 灣區新聞集團報系報道,州長紐森日前剛簽署由州眾議員丁右立和Jacqui Irwin聯合提出的AB 793法案。這法案也被視為今年以來州議會最重要的環保領域立法之一。 根據新法,生產各種飲品塑料瓶(包括可樂瓶、瓶裝水等)的廠家在2022年前,要將塑料瓶中使用循環回收塑料的含量比例提高到15%,2025年前要提高到25%,到2030年前要提高到50%。 支持立法的人士指出,新法將有助於提高循環再用塑料的需求,減少隨意丟棄在路邊或扔到水里的塑料物的數量,同時減少原油和天然氣製造新的塑料用品的消耗。環保組織「加州人反對浪費」(Californians Against Waste)行政主任Mark Murray表示,「這條立法是世界上最有野心和進取心的循環利用塑料立法。」 在加州,每年出售約120億個塑料瓶,雖然約有70%循環再用,通常製成其他塑料包裝物,但仍有超過30億塑料瓶沒有回收循環再用。這些廢棄塑料容器絕大部分被送到垃圾堆填區或扔在戶外、路邊。 出現在地球上的塑料製品,有一半是在過去13年製造出來。美國每年銷售的塑料用品中,只有9%回收循環處理。絕大多數成為海洋垃圾。 自從中國從兩年前開始停止接收多種廢料後,垃圾無處堆放成為全球多國的煩惱。Murray表示,「我們在垃圾分類循環再用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循環利用最困難的是要讓終端消費市場接納。 這條新法規將有助於形成一個完整的物質循環再用圈。這意味著生產這些塑料瓶的廠家現在必須要負責購買回收這些塑料瓶。」除了塑料容器外,加州之前已通過立法,要求州內銷售的玻璃容器、印刷品,分別有35%和50%以循環再用物料製成。新的塑料容器立法在兩年前首次提出時,曾有一些業界組織表態反對並努力使相關立法擱置。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塑料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承認會用循環再用物料製造塑料容器。像是百事飲料旗下子公司Naked Juice,所有飲料瓶100%都以循環再用物料製造。 依雲(Evian)也宣布到2025年該公司所有瓶裝水容器都100%轉用循環再用物料製造。  

A:  蘋果決定暫時放棄從Facebook的應用內數字體驗和課程付費活動中抽取30%的分成。Facebook曾指責蘋果從新功能中收取費用,在第三方通過Facebook免費向他們提供支撐線上課程等活動的服務時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該政策更新也將涉及ClassPass和Airbnb,這兩家公司也在其應用內提供新的數字體驗和課程。 蘋果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疫情的影響,以及蘋果希望給企業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數字化的商業模式,因此改變了對部分應用中舉辦的活動收費的決定。蘋果表示,Facebook在今年年底前都不用支付費用,但是將在2021年恢復收取標準的30%的費用。 cnbeta報道,儘管有了緩交費用的特權,但Facebook還是抱怨說,免收費用不適用於那些想要出售其線上活動訪問權的企業,例如線上遊戲,但蘋果表示,這是因為遊戲企業一直以來都只做數字業務,並沒有受到全球健康危機的影響。 「對於小企業和創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困難的時刻,這就是為甚麼我們不向付費線上活動收取任何費用,而社區仍在為大流行病而關閉,」Facebook發言人喬.奧斯本在一份聲明中說。「蘋果已經同意提供一個短暫的、為期3個月的喘息期,之後,陷入困境的企業將不得不再次向蘋果支付全部30%的App Store稅。」 隨著應用內購買Facebook費用的暫時免除,在iPhone或iPad上使用Facebook應用中的Facebook Paid Events功能設置線上課程或活動的小企業主將能夠保留客戶支付的所有參加活動的收入。 Facebook計劃至少在2021年8月之前免除自己對Paid Events功能的一切收費,儘管蘋果將在12月31日之後再次開始收取費用。 自8月以來,蘋果和Facebook一直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在25日決定在年底前暫時免收費用之前,蘋果一直以公平的名義拒絕給予ClassPass、Facebook、Airbnb和其他類似應用特殊許可。 而蘋果也正面臨著來自政府實體和科技領域其他公司的批評和審查,因為其行為涉嫌接近反競爭。 這家科技巨頭目前正陷入與Epic Games的法律反壟斷之爭,因為《堡壘之夜》開發商商誘使其將該應用從App Store中刪除,一方面,蘋果還在歐洲和美國面臨政府的反壟斷調查。 Facebook首席執行官朱克伯格在8月曾表示,App Store收取 「壟斷租金」,扼殺了競爭和創新。 https://www.singtaousa.com/

A:消息人士透露,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正尋求入股LG Energy Solution,以確保更穩定的電池供應,而LG Energy即將從樂金化學(LG Chem)分拆出來。 韓國時報(Korea Times)報導,消息人士表示,特斯拉最高將尋求取得LG Energy 10%股權。 樂金化學日前表示,決定在12月分拆此電池事業,原因是「時機正確」。電池產業快速成長,且電動車電池部門領域的獲利日益攀升。 對特斯拉而言,投資LG Energy有助於採購到符合旗下電動車使用條件的電池。執行長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會繼續高度仰賴電池製造商。對此專家認為,特斯拉可能會繼續與電池供應商合作,以推動創新。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最新的資料顯示,目前在舊金山都會區,每份招聘工作共有11.4人爭奪,比今年1月疫情爆發前困難八倍;今年1月時,每份工作只有1.4人爭奪。 上述資料由求職網站Adzuna所發布,舊金山都會區包括了舊金山、聖馬刁、馬連、阿拉米達和康曲柯士達五個縣。 Adzuna的資料顯示,到了今年4月,灣區實施居家避疫並關閉大部分商業後,舊金山都會區出現每份工作引來12人爭奪的情況;到了6月,更發展至每份工作有18.3人爭奪的最困難時刻。 在灣區另外的聖荷西都會區(包括聖他克拉拉和聖本尼度兩縣),1月時,每份工作由1.3人爭奪,4月時是8.9人爭奪,6月時10.5爭奪。 到了8月,舊金山和聖荷西兩個都會區的就業情況都有所改善,招聘的工作數量也有增加,雖然仍比1月時大為遜色;8月時,舊金山都會區共有2萬4400份工作招聘,聖荷西都會區有1萬6700份工作招聘。 Adzuna執行長亨特(Andrew Hunt)說,矽谷的科技公司是關閉商業期間的保護傘,基本上各大科技公司在過去半年仍繼續進行招聘,因此反映出矽谷的就業情況比加州其他地方和全國大部分地區為佳。 不過,科技業雖然對灣區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灣區在過去半年新增工作的平均薪金卻比去年同期明顯下降;舊金山都會區去年4月至8月的平均薪金是12萬零700元,今年4月至8月下降至8萬3500元;聖荷西都會區去年4月至8月的平均薪金是12萬2700元,但今年4月至8月則下降至6萬3800元。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