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日期:9月28日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於9月28日報導,新冠病毒疫情加速美國鋼鐵產業進入整併潮,全球排名第一的鋼鐵大廠ArcelorMittal宣布大規模售出美國資產,除阿拉巴馬州的煉鋼廠外,其餘14座在美國的煉鋼廠擬出售給美國鐵礦開採商Cleveland-Cliffs公司,此出售案有助加速Cleveland-Cliffs公司上下游資源整併,或可提升美國鋼鐵生產競爭力。 川普總統將提振美國鋼鐵產業作為優先要務,並以國安理由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關稅,惟ArcelorMittal公司仍因無法主導礦源造成競爭不利,加上新冠疫情使全球鋼鐵市場低迷,爰決定大幅退出美國市場,未來將藉由美墨加協定優惠,透過在加拿大及墨西哥的煉鋼廠服務美國市場。 全球汽車產業因新冠疫情停滯,連帶影響鋼鐵需求及價格下跌,本年美國鋼鐵產量比去年下降20%,煉鋼廠約只發揮三分之二產能,全球僅中國產能提高8.4%,市場專家預估未來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可能接替ArcelorMittal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業者。

A:紐約州長葛謨(Andrew Cuomo)9月28日表示,紐約州最新的新冠確診率高達1.5%,係7月13日以來最高,包括紐約市布魯克林、紐約上州Rockland County及Orange County等地區均出現令人擔憂的數據。另紐約市特定地區新冠確診率持續上升,例如布魯克林確診率高達2.6%,亦推升全市平均確診率為1.93%。 紐約州(市)確診率上升主因係正值猶太新年連續假期(Jewish High Holidays),大批猶太人聚集進行宗教活動,且未確實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  

A:日期:9月28日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美國消費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轉向網路購物,零售商擴增電子商務業務,進而帶動第三方電商物流服務供應商和相關公司發展。近日電商物流科技公司ShipBob、農產品電商物流平台Misfits Market、供應鏈自動化公司Attabotics、和電商平台Shopify皆透過私募基金擴增業務,計畫大量招聘人員因應即將到來的美國假日購物潮。 根據美國商務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網路零售額飆升至2,00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4.4%。零售商因持續將激增的電商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研究公司Armstrong&Associates估計,今年美國物流公司電子商務業務總收入將達533億美元,其中以電子商務提供商及最後一哩路運送(Last-mile Delivery)公司相關的物流服務成長最快。 零售商和物流公司因應即將到來的美國假日購物潮,將大量招聘人員協助電子商務業務,如電子商務物流公司Radial計劃招聘25,000名季節性員工,比去年增加19%。

A:宏政府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Copeco)公告,宏京及汕埠市自本(9)月28日啟動經濟重啟第二階段,允許40%員工回到工作崗位(註;第一階段僅有20%員工可輪替上班),另在部分人口低度稠密地區之勞工到班員額可達60%。 宏國政府依疫情分4階段復工,開放之機構或行號從事相關活動,皆需依規定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醫護人員、貨運人員、載運油料、醫療用品、糧食配送等民生相關行業人員則不受限制。 宏國衛生部迄至9月27日統計資料,宏國COVID-19確診個案累計達75,109例,單日增加561例;其中累計死亡案例共2289例,單日增加1例。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加國公共服務及採購部長Anita Anand於今(2020)年9月22日宣布,聯邦政府已與法國製藥公司賽諾菲(Sanofi)及英國製藥公司GSK簽署協議,將採購7,200萬劑新冠狀病毒疫苗,另於9月25日宣布,與英國製藥公司AstraZeneca簽署採購2,000萬劑新冠狀病毒疫苗。   A部長表示,加國積極洽簽具潛力之新冠疫苗採購協議,以確保任一疫苗開發完成之際,加國民眾均能優先取得疫苗。截至目前為止,加國已與輝瑞(Pfizer)、Moderna、Novarax及嬌生(Johnson & Johnson)簽署新冠疫苗採購合約,加以與賽諾菲及GSK之採購協議,加國已採購1億7,400萬劑疫苗。A部長另表示,加國將參與「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Covid-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透過該機制協助所有國家取得疫苗(特別是中低收入國家),共同對抗新冠病毒疫情;加國將支付4億4,000萬加元,其中一半用於加國確保可獲分配1,500萬劑疫苗,另外一半用於採購疫苗供中低收入國家使用。   另,加國聯邦政府已向美國先進材料公司SiO2採購疫苗瓶與注射器,未來可用於填充8,000萬劑疫苗;在治療新冠病毒方面,加國已向加商McKeeson Canada及美商Gilead Sciences採購15萬瓶瑞德西韋,且陸續提供給加國醫療機構,確保加國有足夠醫療資源對抗疫情。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加拿大擁有豐富地熱資源,加國地熱商 Deep Earth Energy Production(DEEP)於 2019 年在加拿大沙士卡其灣省(Saskatchewan)展開地熱發電20百萬瓦(MW) 計畫。地熱是再生能源的一種,相對於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廠具有一個主要優勢,就是不受天氣影響,可全天連續運行發電。   工程報告顯示,沉木層(Deadwood Formation)含水層能乘載多個地熱發電設施,但首先必須透過鑽井方式將地下 3,800 公尺的 122ºC 鹵水,以高壓蒸氣抽至地表,利用熱水推動渦輪機發電,再把地表冷水灌回地下重新加熱,以此重複循環。   DEEP表示,該公司已完成初步地下工程設計,優化深井間距和配置,將鑽探 6 口地熱生產井與 4 口注入井,預計發電容量達 20百萬瓦。第一期 20MW 地熱廠預定 2021 年中期開始運作,預計可滿足 20,000 戶家庭用電需求,並減少 114,000 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32,000 輛汽車的廢氣排放量。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加拿大食品價格不斷上漲,最近加國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研究報告發現,自2000年以來,加國民眾食品雜貨支出上漲約240%。Dalhousie University農業食品分析實驗室資深主任Sylvain Charlebois表示,雖然食品價格會因通貨膨脹而上漲,但過去20年食品價格指數上漲已遠超過一般通膨指數,預計將持續上漲,且其他產業及服務成本並未像食品漲幅如此快速。   據加拿大統計局最新消費物價指數顯示,食品價格是推動通膨最大因素,與去(2019)年同期比較,今(2020)年8月上漲幅度達1.8%(未經季節性調整)。   長久以來北美市場可購買到便宜的折扣食品,但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及消費者喜好改變,消費者對食品創新與品質量要求日漸上升。食品業為滿足消費者需求,提高食品加工成本、並將部分增加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也是食品價格增加原因之一。   該報告指出,今年新冠疫情將加快食品價格漲幅,主要歸因疫情期間導致各行業之營運成本上升。   此外,加拿大糧食價格報告預測,2020年糧食價格將上漲2至4%,使加拿大平均每個家庭每年花費在食物的支出預估高達12,667加元,較2019年增加487加元。  

A:州長紐森(Gavin Newsom)24日主辦「加州氣候行動日」線上系列活動,並宣布一籃子與應對氣候變化有關的政策。 紐森簽署強化加州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力的七項法案,並將能源結構主體從石化燃料逐步過渡到清潔能源。 最受關注的是由州眾議員丁右立(Phil Ting)和歐文(Jacqui Irwin)提出的AB793號法案,將使加州成為全國第一個對塑膠飲料容器制定最低回收含量要求的州,並使加州的標準成為世界上最嚴格。 另外六項法案如下。AB 639,「加州勞動力發展委員會:港口自動化和氣候變化」;AB 2663,「使用燃油稅:二甲醚:混合燃料」;AB 2800,「氣候變化:國家基礎設施規畫:氣候安全基礎設施工作組」;AB 3214,「石油和瓦斯:石油洩漏:罰款和處罰」;SB 895,「能源:零排放燃料、基礎設施和運輸科技」;SB 1320,「氣候變化:加州氣候變化評估」。 當天,紐森宣布成立「加州氣候行動團隊」(California Climate Action Corps)。這是全國首個州級的氣候行動團體,任務是動員和組織加州居民採取有意義的行動,也為當地志願者提供機會,保護家園、健康和社區,免受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 「加州氣候行動團隊」開始接受研究生加入申請。到2021年,超過250名AmeriCorps研究生將部署到前線和低收入社區,在州和地方的政府機構、非牟利組織、大學和學院,開發和實施氣候行動項目,重點是志工服務和社區參與。研究生將獲得生活津貼,在完成一個任期後,有資格獲得獎學金,支付大學學費或償還學生貸款。 紐森還宣布,州財政廳已經發布「加州氣候投資框架」,將加州三大養老基金的氣候風險戰略綜合到一個全州範圍內的永續投資法案當中。加州三大養老基金涵蓋公共雇員(CalPERS)、加州教師(CalSTRS)和加州大學(UC)的退休金,管理著7000億元的投資資產,都面臨與氣候變化直接相關投資組合的風險。 紐森提出三點建議:成立工作組,制定實用和全面的氣候風險披露標準,更有效用金融知識來衡量,以便投資在保護基金受益人的同時,也促進加州氣候目標;加州養老基金應新增對低碳指數的分配、永續科技等綠色資產的投資;加州24日當天已簽署加入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發起的公私合營氣候彈性投資聯盟,形成對氣候風險的統一財政理解,供投資者參考。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據報導,來自洛杉磯的獨立太陽能開發商8minute,近期與南加州清潔電力聯盟(Clean Power Alliance,CPA)簽署一份為期15年的購電合約,將在加州中央谷地建造400兆瓦的大型太陽能發電廠與儲能廠,該設施預計在2023年開始營運。   CPA係由當地共31個機構組成的社區選擇整合電力管理機構,旨在減少電力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避免傳統電力公司壟斷,並提供居民和企業電力服務。   此外,8minute也將分別和電力管理機構Central Coast與洛杉磯水電局合作,建造250兆瓦和400兆瓦的電力設施,以供夏季停電可使用。   8minute創辦人暨執行長Tom Buttgenbach表示,最近的加州野火使人了解再生能源的重要,大型太陽能發電與儲能設施,是對付氣候變化最有效,且為成本最低的作法。此外,新一代太陽能加儲能發電廠,將取代化石燃料發電廠,提供加州更經濟的用電方案。   新聞來源

A:本月初,美國奧爾巴尼分子研究公司(Albany Molecular Research Inc.)在Albuquerque的藥品生產廠宣布已與英國製藥大廠AstraZeneca公司簽署供應協議,以支持該廠新冠病毒候選疫苗AZD1222的生產。成為全球提供疫苗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擴散的努力的一部分。  AMRI副總裁Jonathan Shoemaker表示,該公司將負責候選疫苗的無菌填充。這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技術,無菌填充是指在將藥品,容器和密閉容器放在一起之前對其進行滅菌。Shoemaker表示,AMRI在全球共約有3000名員工,在Albuquerque則有400個員工。AMRI正為該項計劃進行準備工作,將增加約150名員工,用上支持疫苗生產,預計每年可能可生產數百萬劑AZD1222。  新冠病毒造成全球約2910萬人感染,其中在美國有660萬例。疫情在全球造成超過925,000人的死亡,其中有196,000多人死於美國,占其中五分之一以上。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在6月份預測,疫情將對美國經濟造成致命的打擊,在未來十年內將耗損7.9兆美元。該機構指出,未來十年疫情將耗損16兆美元。此一危機所造成損失反映出在可預見的未來,消費者支出和商業投資均將遭受重大打擊。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09.28   IAR   根據歐盟理事會(the 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批准的一項計畫,波蘭將繼續從歐盟獲得112億歐元的低利貸款,這是歐盟為維護那些受新型冠狀病毒危機威脅的就業所作的努力。歐盟理事會於9月26日上週末表示,已批准將以SURE項下的歐盟貸款形式對歐盟16個會員國提供874億歐元的金融支持,這是歐盟紓解COVID-19危機期間減低失業風險的臨時工具。   據波蘭新聞局(PAP)報導,在上述歐盟提供之貸款資金中,波蘭將可望獲得112億歐元貸款資金,是會員國中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義大利的274億歐元及西班牙的213億歐元,其他會員國可獲得的貸款資金分別為:比利時-78億歐元;保加利亞-5.11億歐元;克羅埃西亞-10億歐元;塞浦路斯-4.79億歐元;捷克-20億歐元;希臘-27億歐元;拉脫維亞-1.93億歐元;立陶宛-6.02億歐元;馬爾他-2.44億歐元;葡萄牙-59億歐元;羅馬尼亞-41億歐元;斯洛伐克-6.31億歐元;斯洛維尼亞-11億歐元。   代表歐盟政府的歐盟理事會表示,該項金融支持將幫助會員國融通其由於運用國家短期工作計畫及類似措施,包括自僱人士以及因應疫情大流行的一些健康相關措施,而導致自2020年2月1日起所產生的公共支出大幅增加。   另上個月提出該計畫的歐盟執委會(the European Commission)表示,一旦獲得歐盟理事會的批准,該項金融支持將以優惠條件的貸款形式提供給會員國。歐盟執委會執委當時還表示,這些貸款旨在協助會員國因應公共支出的突然增加,以保持就業。歐盟執委會8月底在其ec.europa.eu網站上表示,在該SURE工具項下對歐盟國家提供的貸款將以會員國的自願性擔保制度作為支撐基礎。同時並引述其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的話稱,歐盟必須竭盡全力維護工作和生計。據歐盟執委會表示,SURE工具是歐盟保護公民並減輕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對社會經濟造成影響之全面性戰略的關鍵要素。歐盟理事會(EU Council)是代表歐盟會員國政府的機構。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09.25  The First News   波蘭將於10月舉辦世界最大的化妝品展覽會WeCosmoprof。波蘭發展部表示,此次活動將為波蘭化妝品公司提供增加訂單的機會。這次展覽會計劃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以遠距的形式舉行,這將為波蘭企業家們加強與買主的貿易關係並建立新的聯繫提供一個機會。   波蘭的美容產業是波蘭產品的最大出口項目之一,儘管疫情大流行,波蘭的化妝品出口仍持續在成長。根據波蘭中央統計局(GUS)的數據,從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波蘭的化妝品國外銷售量成長6%。發展部的專家表示,該產業對最近的市場變化做出非常迅速的反應,並利用新的出口機會,從而大幅增加對以前較少進入之困難市場的供應。例如,對瑞典及丹麥的出口成長16%,對瑞士的出口成長80%以上。上次於6月份舉行遠距的WeCosmoprof展覽會吸引3,000多名參展廠商及40,000多名商人參加。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09.25  Rzeczpospolita   儘管與疫情封鎖相關的最嚴重衝擊已經過去,但波蘭許多公司的員工數量仍未增長。服裝、紡織品及皮革製品的生產商,汽車製造廠及機械製造商以及提供安全及清潔服務的公司裁減員工最多。根據波蘭中央統計局(GUS)的最新統計數據,與去年8月相比,從事此類企業工作的人數下降4-9%,而企業部門的整體下降幅度為0.8%。   另一方面,在資通訊、陸路運輸、倉庫、煙草製品生產及廢物管理等產業則沒有裁員,員工人數甚至還在增加。例如,在ICT產業,就業人數年比率增長3.3%,在處理廢物的公司中,就業人數年比率增長4.1%。   大流行並沒有平均地衝擊整個經濟,一些產業的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下降更加強烈,這導致其就業狀況不佳。波蘭企業家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Lukasz Kozlowski表示,未來危機或不確定性通常意味著公司需要減少就業。實際上,電子商務、資通訊技術,物流等產業(包括倉庫管理及運輸相關服務業)已從大流行中獲益。波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Andrzej Kubisiak表示,這些產業需要更多的人來工作。汽車、家具或電子產品生產等產業,在封鎖期間看到真正的崩潰情況,現在該等產業的復甦相對較快。但是,最困難的情況是在航空運輸,尤其是以商務旅遊為導向產業或所謂的會展產業(event industry)中-從長遠來看,此等產業的就業人數減少可能仍然很大。   PKO BP勞動力市場專家Urszula Krynska表示,大流行已經停止波蘭勞動力市場的重組過程。為了因應由於人口老齡化而導致的勞動力供應下降,企業開始越來越多地進行機器人化和自動化。   2020年8月份員工僱用人數年率成長最多的部門: 廢棄物管理部門4.1%、運輸部門3.4%、資通訊部門3.3%;員工僱用人數年率減少最多的部門:成衣部門-9.4%、保全及清潔服務部門-5.5%、汽車部門-5.1%。   2020年8月份工資年率增加最多的部門:營建業3.6%、煉油業2.5%、旅館餐飲業2.4%;工資年率減少最多部門:印刷業-7.2%、採礦業-6.2%、藥品生產業-5.9%。   另2020年第2季失業率以年齡別計,年增率分別為:至24歲33.6%、25-34歲17.5%、35-44歲17.9%、45-54歲17.2%、55歲以上4.7%。

A:斯洛維尼亞媒體「Total Slovenia News」本(108)年9月27日報導,依據斯國統計局日前公布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1至8月斯國觀光業遊客人數較2019年同期減少47%(近240萬人次),而遊客過夜數則減少40%至710萬人次。 上述報告指出,2020年前8個月前來斯國之外國遊客人數驟減70%,過夜數則減少67%。同期間留在斯國度假之本國遊客增長26%,過夜數則成長34%。 斯國觀光業旺季為每年7、8兩月,2020年這兩個月分遊客過夜數為480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減少16%。其中外國遊客過夜數衰退65%,而斯國本國遊客過夜數則成長159%。 德國占斯國外國遊客最大宗,2020年7、8兩月份德國遊客在斯國過夜數較2019年同期減少22%,其他外國遊客如義大利及荷蘭減少67%,奧地利減少42%,匈牙利減少49%。另,以下幾國遊客過夜數衰退幅度皆逼近100%:澳大利亞、韓國、瑞典、紐西蘭人、馬爾他及以色列人。  

A:根據奧國媒體「維也納日報」(Winer Zeitung)本(109)年9月26日報導,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與奧國最大電力集團Verbund於日前簽約,後者將以2.71億歐元收購OMV子公司Gas Connect Austria(簡稱GCA)51%股權並承擔GCA近1.66億歐元債務。該合約需待歐盟審核,預計最快至2021年初可實際執行。 GCA係天然氣運輸管道公司,OMV將其控股權出售予競爭對手Verbund集團,主要目的在於籌集資金,並減少天然氣輸送之業務。另一方面,OMV將未來將更加大在下游化工產品領域之發展,具體事項為收購「北歐化工」(Borealis)控股權。 OMV原擁有北歐化工36%之股權,於本年3月與擁有該公司63.5%股權之Mubadala投資公司(總部位於阿聯酋首都阿布達比)達成協議,OMV將以46.8億美元收購Mubadala釋出之39%股權。北歐化工股權重組後,OMV將以75%持股取得該公司控制權。歐盟競爭委員會已於本年8月批准該收購案。 北歐化工總部位於維也納,係歐洲第二大聚烯烴(Polyolefine)製造商,奧地利最大塑膠產品及化肥生產商,係奧國石化業最重要廠商之一。OMV取得北歐化工主導權係該集團近年最重要戰略投資,亦可看出OMV正在大動作調整集團經營方向。  

A:依據奧媒薩爾茲堡日報本(109)年9月28日引述奧地利統計局資料,奧地利政府於3月中至5月初採取封城防疫措施,衝擊奧國經濟,使2020年第2季經濟較2019年同期衰退14.3%,跌幅大於第1季之負3.4%,為二戰結束後最大衰退幅度。 2020年第2季除全球各國多面臨衰退外,大部份歐洲國家衰退幅度高達兩位數。奧國以個別業別來看,2020年第2季餐飲旅宿業產值較2019年同期衰退61.1%,休閒文化產業產值減少35.3%,為衰退幅度最大之產業。防疫限制措施限制民眾休閒觀光消費,使2020年第2季奧國個人消費較2019年同期減少16.1%,惟房租、電力、暖氣等與租房相關之消費支出,以及食品飲料消費反而逆勢成長。 2019年底奧國貿易已略失去成長動能,至2020年第2季,進口及出口分別較2019年同期減少17.4%及18.1%。縮短工時補助措施,使奧國本年第2季總工時較上年同期減少16.6%,就業人數減少4.9%。 另依據奧地利銀行(Bank Austria)資料,2020年9月份奧國經濟稍有回溫,除企業裁員情形明顯減緩外,奧地利採購經理人指數於9月上升至51.7點,自7月來已連續3個月超過成長門檻「50點」。 此外,奧國就業指數亦於9月上升至49.1點,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最高,4月封城時就業情形最糟,就業指數僅33.3點。製造業則受益於德國工業景氣回溫,訂單增加,奧地利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tefan Bruckbauer指出,雖然奧國製造業暫時克服衰退危機,惟若要回復過去榮景,仍需一段時間。 奧地利銀行經濟學家Walter Pudschedl預估,雖整體經濟已漸復甦,惟未來數月奧國製造部門仍恐有進一步裁員,目前產能利用率僅為2000年來長期平均之90%;縮短工時補助措施挽救奧國就業,使就業水平僅較長期平均減少1.5%。

A:依據奧媒新聞報本(109)年9月26日報導,德國零售協會甫公布預測,即使新冠疫情初期衝擊德國零售業,惟因復甦力道強勁,2020年營收將較2019年成長1.5%,主要成長動能來自食品零售。 奧地利零售協會卻對奧國零售業面對疫情之表現較悲觀,主席Rainer Will指出,奧地利零售業高度依賴觀光業,無法直接與德國零售市場相比較。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奧國觀光業,亦使零售業面臨營收衰退;依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調查資料,約85%奧國零售業者預期2020年將面臨營收衰退。 奧國零售業中有部分業別逆勢成長,包括:食品及體育用品。食品營收自新冠疫情爆發至5月,較2019年同期成長逾10%,夏季需求則稍有下降,預估2020年整年營收將成長4.5%。相較於超市營運因餐廳關閉而受益,體育用品銷售則因旅遊限制成長,隨著「奧國在地旅遊」之推廣,登山、攀岩用具及自行車大受歡迎,在城市,民眾常以自行車取代大眾運輸工具,使自行車供不應求,許多自行車製造廠訂單已滿載至2021年復活節。書籍實體零售雖因防疫限制措施面臨營收衰退,卻透過網路銷售平衡收入。 奧媒評論,新冠疫情帶來一場「數位大爆炸」。奧地利2020年線上零售將成長逾17%,其中網路食品零售成長近30%;另依據奧地利零售協會資料,過去5個月奧國零售業者數位化數量約為過去10年之總和;許多產業首度跨足電子商務。除數位化外,新冠疫情亦為零售帶來「在地化」之消費趨勢,消費者對在地產品偏好明顯上升,地區性、品質及永續性等因素重要性提高,惟此趨勢將維持多久尚未可知。

A:資料來源: 史國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0年9月27日   史國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本(9)月27日以「史瓦帝尼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分配比率自21%降至9%」(Eswatini’s SACU share drops from 21% to 9%)為題報導史瓦帝尼自SACU進口之比率逐漸降低,導致其分配比率降低,並強調史國自非SACU地區進口物品所徵收之關稅收入,仍須上繳SACU共同稅收帳戶(Common Revenue Pool, CRP),史國人民並未能受惠自非SACU地區進口之關稅收入。唯有增加自SACU地區進口比率,方能獲得較高分配款。   史國財政部長Neal Rijkenberg指出SACU自2002年依SACU協定成立共同稅收帳戶(CRP),並區分關稅(Customs)、貨物稅(Excise)及發展調整(Development components)等3大項,其中發展調整之資金係源自貨物稅之15%,並提供較高分配比率予開發程度較低之會員國;而關稅則依據該國與其他SACU成員國貿易比率予以分配,因此,SACU關稅收入約有70%分配予波札那、史瓦帝尼、賴索托及納米比亞等會員國。   R部長亦指出史國自SACU會員國進口比率自2002/3年之21%降至2017/2018年之9%,此亦導致史國自CRP分配款比率自2005/6年之11%降至2020/21年之7%。惟SACU分配款長期佔史國預算收入達35%至40%,倘史國自SACU會員國進口比率減少,將嚴重影響史國自SACU之關稅分配款,爰呼籲政府應採取相關干預措施。   鑒於SACU分配款對史國財稅收入貢獻頗鉅,史國未來貿易政策亦應趨向鼓勵自SACU進口,甚有可能配合SACU整體關稅制定架構策略,調整自非SACU進口貨品之關稅級距,對外調高關稅,以促進SACU境內工業化發展。因此,未來我業者如擬拓展SACU市場,建議及早評估進駐SACU設據點之可行性。

A: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根據土耳其出口商協會(TIM)統計,汽車製造業者為上(2019)年土耳其出口名列前茅廠商,其中以出口58億美元之Ford Otosan位居首位,其次為豐田(Toyota Turkey)出口42億美元,其他汽車大廠Oyak Renault、Tofas Fiyat及Mercedez-Benz Turkey均入列前10大出口商。   Ford Otosan為土耳其Koc Holding及美國福特汽車合資公司,雙方各持有41%股份。另豐田土耳其公司於上年生產25.2萬輛車並出口22.7萬輛至150餘個國家,在土耳其創造5,500個就業機會及投資22.7億美元。   TIM統計之前10大出口商中,土耳其最大煉油公司Tupras、土耳其-義大利合資Tofas Fiat汽車公司及白色家電製造商Arcelik(Koc Holding旗下)分別位列第3、第7及第9名。另第5名之Kibar Group為土耳其鐵及非鐵金屬部門出口領導者,於上年出口達22億美元,該公司擁有Hyundai Assan(韓國現代與土商合資)之30%股份。   根據TIM統計,土耳其前1,000大出口商於上年出口增加3%至1,030億美元,約占土耳其總出口之6成,另有144家公司係首次上榜。   土耳其貿易部長Ruhsar Pekcan於本(9)月25日出席TIM活動時表示,土耳其將持續支持以競爭及規則為基礎的全球貿易體系,而非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憑藉土耳其經濟及人力資源、生產及競爭能力,土耳其將可在公平及以規則為基礎的體系中成功。   P部長指出,全球經濟於上年萎縮3.6%且許多國家出口遭受損失,然土耳其出口增加2.1%至1,808億美元,成為成長速度第6快的國家。伊另表示,在土耳其服務業取得重大發展的同時,土耳其服務業出口於上年增加10%至650億美元。

A:資料來源: 史國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0年9月25日   史國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本(9)月 25日以「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促使新印度投資進駐非洲」(AfCFTA propels new Indian investments into Africa)為題,報導AfCFTA將促使印度在非洲投資增加,並增進印度與非洲經貿投資之合作。   包括史瓦帝尼在內55個非洲聯盟(AU)成員國將透過AfCFTA凝聚成超過12億人口、GDP超過3.4兆美元之單一市場,且係中產階級不斷增長之市場。爰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於本月23日舉行第15屆印度工業聯合會(EXIM Digital Conclave)時表示,印度正與模里西斯及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洽簽全面夥伴協議(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未來將與明(2020)年1月1日生效之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深化更緊密之合作關係。   G部長亦表示,由於武漢疫情促使印度與非洲在疫情期間之夥伴友好關係更加緊密,尤其印度已成為非洲基本藥物之重要供應夥伴。此外,印度在非洲33個低度開發國家之投資者,可透過印度單邊優惠關稅待遇,回銷至印度之產品可享有免關稅優惠待遇,且貨品稅號涵蓋率高達98%以上。因此,印度投資者可透過AfCFTA單一市場,加強印度與非洲之供應鏈合作關係。印度係非洲第5大投資國,近年在油氣、採礦、銀行及紡織業之累計投資額達540億美元,為當地非洲公民創造許多就業機會。未來雙方可在紡織、製藥、汽車、農產加工、資通訊等多個領域建立價值供應鏈夥伴關係,並增進印度與非洲間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而互惠互利。過去20年,印度與非洲雙邊貿易已自70億美元成長至660億美元。未來印度將續透過信貸,優先支持與非洲在以下領域合作:農業、灌溉、醫療保健、製藥、數位化技術、太陽能、發電廠及輸配電線路、水泥廠及科技園區等。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