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瑞航首席執行長Thomas Klühr 9月2日表示,瑞士政府已同意為瑞航(Swiss)及其子公司Edelweiss提供總額為12.75億瑞士法郎的貸款保證金,藉此這2家航空公司將能從銀行申請15億的貸款。瑞航及Edelweiss尚未決定將如何分配經費。瑞士聯邦政府將在本月提供第1部份的貸款保證金。 資料來源: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 日期:2020年9月3日
A:瑞士MCH Group展覽公司9月2日晚間宣布,因新冠病毒疫情因素,取消原訂於2020年12月初在美國南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灘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MCH Group展覽公司並強調,該公司將繼續全力拓展數位展覽。 資料來源: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 日期:2020年9月3日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9)月3日報導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昨(2)日下午與英國首相Johnson舉行電話會談,雙方就儘速談妥日英新貿易協定達成共識,並確認在新冠疫情因應對策等領域發揮主導作用之必要性。 日本安倍首相向英方說明因健康因素辭職一事,強調及感謝「日英兩國近年成為最緊密的安全保障夥伴,深化安保及防衛領域合作,並已取得相當的進展」。對此,Johnson首相復稱,「在安倍首相的英明領導下,日英兩國關係變得前所未有的穩固及緊密」。
A:印尼政府修正2015年第81號政府條例並公布2020年第48號政府條例,對某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進口商品提供免徵加值稅措施,包括對某些進口新鮮活魚、活魚餌、或冰凍魚免徵加值稅,但鯖魚、金槍魚、鰹魚等鮮魚則除外,還有魚頭、魚尾、魚肚、魚鰭、魚皮、魚骨、魚肝、魚片、切碎魚肉等也免徵進口加值稅。 工業產品進口,包括直接用於生產之整機及設備(不包括零組件)、以及未加工的獸皮、皮革等免徵加值稅。農畜漁產品進口,包括林業、牲畜或漁業的種子、動物飼料、魚飼料(不包括寵物飼料、飼料添加劑)等免徵加值稅。其他免徵進口加值稅的商品項目包括銀製手工藝品原料、液化天然氣(LNG)等。
A:依據德國媒體Tagesschau報導,德國聯邦經濟部上修2020年經濟預測,聯邦經濟部長Altmaier表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2020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預估將縮減5.8%,此預估值上修先前德國聯邦經濟部所預測之負6.3%,經濟部長Altmaier表示,今年上半年的經濟衰退並沒有我們當初所擔心的那麼嚴重,總體經濟已脫離低谷走向復甦,很高興能夠帶來好消息。 有關2021年,聯邦經濟部預測明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正成長4.4%(原先預期5.2%),經濟部表示下修明年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是考量到其他國家經濟情況尚未完全恢復,德國出口可能會受到影響。目前德國總體經濟表現相較其他主要歐洲工業國家為佳,今年春季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縮減9.7%,然而同一時期法國縮減13.8%、英國縮減20.4%、義大利縮減12.8%較德國情況更糟。 有關被詢問到政府再度下達經濟封鎖令之可能性,Altmaier部長表示倘國人遵守衛生防疫措施,則應可避免第二次經濟封鎖。此外,近期有越來越多的指標顯示德國經濟正在復甦中,如德國Ifo 經濟研究院商業氣候指數連續四個月增長。另外在勞動市場方面,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德國就業人數接近4,460萬人,較前一個月增加6.4萬人,成長0.1%。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報導,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西班牙觀光業歷經有史以來最慘淡之夏季,根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INE)資料,本(2020)年7月國際觀光客總計246萬4,441人,較2019年7月之988萬7,047人減少75.1%,平均停留時間為8.09天(2019年為7.55天);此外,7月觀光收入為24億5,000萬歐元(平均每人每日花費123歐元,減少23%),亦較2019年同期之119億4,100萬歐元減少79.5%,相當於損失94億9,100萬歐元。本年8月亦為觀光重要月份,有關單位尚未提供統計數據,惟已可預見情況將與7月相近或更糟,而本年第4季因疫情之威脅仍在,情況將可能益加嚴峻。 以觀光客來源國分析,本年7月法國為國際觀光客第一大來源國,總計59萬7,244人,較2019年同期減少58.4%;其次為德國,43萬2,302人,較2019年同期減少65.2%;英國為37萬7,886人,較2019年同期減少82.5%。整體而言,本年1月至7月國際觀光客總計3,475萬人,較2019年同期減少72.4%,而1至7月累積觀光客收入為142億9,100萬歐元,亦較2019年同期減少72.6%。在西班牙,以陽光及海灘為重點訴求之地區約占觀光業65%,為此次受到影響較大之區域,其觀光客源多為國際遊客。 西班牙精緻旅遊協會聯盟(La Alianza para Excelencia Turística,EXCELTUR)副理事長José Luis Zoreda表示,在瓦倫西亞自治區(Valencia)之貝尼多爾姆(Benidorm)市、巴利阿里群島自治區(Baleares)及黃金海岸(Costa del Sol)等沿海地區,許多旅館業者因疫情被迫提早停業,爰呼籲政府應儘早採取因應措施。西班牙旅館及觀光旅宿業者聯合會(Confederación Española de Hoteles y Alojamientos Turísticos,Cehat)亦表示,實有必要採取緊急措施,以確保觀光業者之生存。
A:西班牙Cinco Dias日報報導,依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INE)資料,本(2020)年8月通貨膨脹維持負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較7月調降0.5%,連續5個月持續衰退。消費者物價指數衰退顯示,業者需提供折扣以緩和民眾需求減少。 儘管價格下跌可以增加購買力,但電費為少數幾個漲價項目之一,電費漲價則減低家庭消費的邊際效益。由於飯店缺乏國際觀光客,無法如往年調漲住房價格,因此夏季價格持續降低。 INE資料顯示,本年7月西班牙之國外旅客住宿、露營及鄉村旅遊與2019年同期相較減少49.9%,顯示缺乏觀光客客源。國外旅客聚集之知名觀光景點因觀光客大幅減少,旅館所受影響最大,公寓其次(住宿天數受影響66.2%,價格受影響7.8%)。相對而言,鄉村旅遊所受影響較小,住宿僅減少約10%,其主因為西班牙民眾由國外旅遊或其他住宿方式改為選擇鄉村旅遊,使住宿人數增加18.7%,使得某種程度上,調和國外旅客之減少。 儘管國外旅客損失約75%,以自治區而言,穆西亞(Murcia) 因環境優勢,在鄉村旅遊上表現最佳,住宿增加38%,續為卡斯提亞-拉曼查(Castilla La Mancha)之18.5%、阿斯圖里亞斯(Asturias)之13.4%、卡斯提亞-萊昂 (Castilla y León)之13.2%及納瓦拉(Navarra)之12.6%。反之,巴利阿里群島(Baleares)因僅有國外旅客,住宿減少58%。 由於國際觀光客驟減,西班牙之資本流入亦大幅縮減。依據西班牙央行(Banco de Espana)在8月31日之統計,由於觀光收入減少,與2019年同期相較,6月經常帳盈餘減少47%,金額減為20億歐元。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報導,依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資料,本年上半年西國就業勞工與2019年相較為-8.5%(第1季-1%,第2季-7.5%)。依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INE)資料,西國上半年就業勞工減少約135萬人,同期德國就業勞工為-1.4%(第1季0%,第2季為-1.4%),法國為-2.8%(第1季為-0.2%,第2季為-2.6%),儘管英國同期之經濟跌幅與西國相近,惟其就業勞工僅為-0.7%,主要因為英國約1/3之勞工均納入無薪假補助措施,其中亦包含自營業者。依據Eurostat統計,第2季歐洲其他國家損失就業之勞工分別為荷蘭之-3.1%、奧地利之-4.1%、波蘭之-1.2%及瑞士之-1.3%。 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影響,歐洲各國均啟動無薪假補助措施,於短期內保障勞工,恢復至常態生活,而非如2008年金融危機係導因於建築業過度膨脹,該產業勞工被迫調整至其他產業就業。西國曾於金融危機時由薩帕特羅(Zapatero)總理政府啟動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目前執政之桑切斯(Sánchez)總理政府於本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時,再次啟動該項措施,儘管ERTE幫助極大,業界亦調降工時、工資或工作條件,惟仍無法改善經濟之大幅衰退,西國於遭遇危機時均為歐洲國家中損失就業勞工最嚴重國家之一,主要原因為西國臨時性員工眾多。依第2季勞動力調查結果顯示,2/3受裁員者皆為臨時性勞工;此外,觀光業為西國經濟發展主要動能之一,疫情不利觀光、飯店及休閒娛樂業等活動;其次,西國為歐洲實施封城措施最嚴格之國家,造成第1季經濟成長為-5.2%,第2季為-18.5%,大量損失就業機會。 歐洲主要國家本年第1季及第2季就業勞工減少情形如下﹕ 國家名 第1季 第2季 西班牙(España) -1% -7.5% 奧地利(Austria) -0.3% -4.1% 荷蘭(País Bajos) 0.1% -3.1% 歐元區平均(Zona Euro) -0.2% -2.8% 立陶宛(Lituania) 1.6% -2.7% 法國(Francia) -0.2% -2.6% 歐盟27國平均(UE) -0.1% -2.6% 斯洛伐尼亞(Eslovenia) 0% -2.4% 瑞士(Suiza) 0.4% -2.4% 德國(Alemania) 0% -1.4% 瑞典(Suecia) -0.5% -1.3% 挪威(Noruega) -0.1% -1.3% 波蘭(Polonia) 0.8% -1.2% 斯洛伐克(Eslovaquia) -0.8% -1.1% 英國(Reino Unido) 0.6% -0.7%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9)月3日報導,日本SBI集團北尾吉孝社長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為實現將大阪、神戶打造為國際金融中心之構想,該集團正著手與大阪府及中央政府進行合作;預定在大阪及神戶設立以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為基礎的數位證券交易所,並將招攬金融科技(FinTech)企業進駐。 東京雖也爭取成為日本打造成為國際金融都市之候選都市,惟因遭批評資源過度集中於東京,爰此日本政府有意將大阪及神戶列為候選地區。由於SBI集團本部設立於大阪,在地緣關係上,有利由該集團主導進行。北尾社長表示,就此計畫已於本(2020)年8月與大阪府吉村知事會面,並獲得渠大力支持,未來並將積極向中央政府爭取,指定大阪、神戶為國家經濟戰略特區。 SBI集團預計在大阪、神戶設立數位證券交易所,另將積極對國內外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投資,並在出資時提出需將據點設於大阪、神戶之先決條件。但因日本各項稅率頗高,很難調降至新加坡及香港等低稅率水準。另外,日本金融廳於上(8)月31日發表的金融行政方針中,已明白提及將在亞洲地區「確立國際金融中心之機能」。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政府正式提名前派歐盟貿易執委Cecilia Malmström(2014-2019)成為角逐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一職的瑞典候選人。 瑞典外貿部長 Anna Hallberg 表示,Malmström的經歷豐富非常勝任擔當OECD的秘書長,可提高瑞典在該組織的參與度。Malmström表示榮幸能代表瑞典參與OECD的運作,該組織在政策制定和國際對話中扮演相當重要的功能性角色,她希望能在綠色運輸、創新和包容經濟發展等方面克服相關的挑戰。 Malmström勝選的機會很難評估,因為目前還不確定有誰將與她競爭。目前可能的候選人包括波蘭前總理Marek Belka。事實上,這個職務上次由歐洲人擔任已是25年前,加上OECD中的成員多數為歐洲國家,所以此次可能較有利於所有的歐洲候選人。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航空業受到COVID-19疫情的嚴重衝擊,7月份瑞典機場的乘客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87%。許多市場評估專家認為可能需要2至3年的時間,航空產業才能恢復疫情前的榮景。 因此,2045年無化石燃料航空協會(Fossil-free aviation 2045)、2030永續運輸協會(2030-Secretariat,主旨為協助瑞典交通永續化)、瑞典運輸產業公會(Swedish Confederation of Transport Enterprises)、St1能源公司(St1 Sweden)、Preem石油瑞典分公司(Preem Sweden)和Neste能源瑞典分公司(Neste Sweden)共同建議推動永續航空,包括提供再生燃料的獎勵措施、發展電動航空政策及提高瑞典本地生質燃料生產量,他們認為協助永續航空此其時也,疫情事實上為瑞典引領永續航空鋪路。他們也指出永續航空不僅有利於改善氣候,同時也可增加綠色產業的就業機會。
A: 依據美國康乃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今年9月2日發表之「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新加坡在今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保持第8,是亞太最具創新力經濟體,韓國則排名第10。另躋身20強的其他亞太經濟體包括香港(11)、中國(14)和日本(16)。 上述指數涵蓋全球逾130個經濟體,以創新投入(Innovation Input)和創新產出(Innovation Output)作為衡量指標。創新投入細分為制度、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建設、市場成熟度和商業成熟度等5大經濟要素;創新產出則分為知識與技術產出和創意產出。 報告指出,新加坡在創新投入方面名列世界前茅,尤其制度最為優越,不過創新產出則稍微遜色,全球排名第15。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全球指數執行董事Bruno Lanvin表示,新加坡整體創新表現非常穩定,不過若要往前邁進,除須堅守對創新投入的高度承諾,也須致力於改善創意產出表現,以帶來更多專利和商標。 本年創新指數排名前10名皆屬高收入國家,其中瑞士已連續10年穩居第1,原因在於其創新成果品質佳,專利數量和風險資本交易亦取得進步,瑞典和美國則位居第2和第3。另隨著中國、印度(48)、菲律賓(50)和越南(42)等亞洲經濟體名次逐年攀升,反映創新核心區域正逐漸轉移。 由於新型冠狀病疫情拖垮全球經濟,今年各地風險創投交易活動也急劇放緩,創新企業因而面臨資金短缺問題,然而疫情也推動新興和傳統產業創新,包括醫藥、教育、旅遊和零售業。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9月1日報導, 該國最大的信貸公司Nykredit現在投資5億丹麥克朗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 資金將以零利率借給準備投資綠色轉型的農業公司。 Nykredit執行副總裁Tonny Thierry Andersen表示 “我們都對綠色轉型負有共同責任,如果我們要實現將到2030年碳排放量減少70%的目標,就必須開闢新路。“我們認為作為協會共同擁有之銀行當然必須為綠色轉型做出貢獻。”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1日引述 De DanskeBilimportører ( 丹麥汽車進口協會)之報告,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丹麥人購買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有漸增傾向。在6月和7月創下新銷售紀錄之後,8月份並沒有創下新的紀錄, 但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在8月份有所增長,比去年8月增長了656%。 與去年8月同期相比,今年則多出199%註冊為電動汽車。 De DanskeBilimportører的首席執行長MadsRørvig表示,儘管發生了新冠狀肺炎危機,但近年來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售仍然表現良好。 在過去的12個月中,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乘用車銷售中的份額一直高於2019年同期,而且8月也不例外。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1日引述丹麥區域代表組織( DR)之意見 , 認為患有威脅生命疾病的每個人都應有權就死亡問題與醫生進行對話 ,這將可以幫助改善醫療保健系統中的安寧治療。 DR努力確保所有病危之病患及其家屬親戚都有權與負責該患者的家醫或專科醫生討論死亡問題 ,目的為過創造一個機會來談論患者善終希望,以及病患對於安寧看護的希望,以走完最後一段路程。 DR呼籲應將對醫生和護士進行安寧治療培訓,將安寧的良好經驗傳承到整個國家,並讓更多的丹麥人有機會準備安寧治療遺囑,使他們不會因自己的病而喪失自主的權益而被急救。 DR衛生委員會主席卡琳·弗里斯·巴赫(Karin Friis Bach)說,目前有42%的丹麥人在醫院或醫院的安寧病房臨終,而這數字太高了。 如果病患希望能於家中往生的話,應該讓更多的患者有機會在自己的家中渡過人生的最後ㄧ段時光。 在醫療保健方面,我們需要變得更好,以便儘早與患者討論他們想在哪裡以及如何渡過他們的最後一段時間。例如,大多數人想在自己的家中往生,在那裡他們能處於安全、熟悉的環境中並且與親戚擁有最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認為所有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患者都應有權就善終進行一次對話。 她總結說:如果要能做到居家安寧,我們無法獨自完成。因此,市政當局應為此制定明確的要求,以確保病危者有機會在自己的家中得到安寧治療,DR很樂意為必要的醫療後援做出貢獻。
A:新聞來源 : 韓國僱用勞動部(日期 : 2020年8月31日) 一、韓國僱用勞動部於本(109)年8月31公布,為因應首都地區加強防疫措施,將放寬申請維持僱用支援金之規定,減少加強防疫對僱用造成之影響。規定若屬「首都地區禁止聚會及限制營業場所」規定之場所,無需另外提供銷售金額減少等證明,均可列於8月30日至9月6日期間內申請維持僱用支援金。 二、僱用勞動部金暎中勞動市場政策官表示,政府為因應首都地區防疫等級提升至2.5階段,頃已研擬支援僱用維持之對策,另將視相關營業場所經營及僱用情況之急迫性及嚴重性,實施維持僱用支援制度,並儘速支援及協助相關業者經營。 三、檢附「因應首都地區加強防疫措施之維持僱用支援金補助計畫」中文簡譯1份,併請鑒參。
A: 據日本NHK新聞本(9)月3日報導稱,因新冠疫情造成高機能醫療用口罩大量缺貨,日本國家研究機構等單位研發出一款新的醫療用口罩,並將由醫療器械大廠尼普洛(NIPRO)公司量產。未來計劃申請取得美國口罩認證N95等級或日本同等級認證,預定最快明(2021)年起開始量產上市。 上述醫療用口罩,係由日本國立循環病學研究中心及空調廠商大金工業公司、京都的新創企業crossEffect共同合作研發,未來將由醫療機器大廠尼普洛(NIPRO)公司負責生產及銷售。 因目前新冠疫情持續擴散,全球各國對具高過濾功能、可有效預防病毒侵入的醫療口罩需求大增。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醫療口罩,基本上僅供單次使用,而本次日本研發的新型醫療口罩,其原材料為樹脂,只要更換過濾膜即可重複使用。
A:印媒8月31日報導,美眾院最大連線之一「國會印度暨印裔連線」(Congressional Caucus on Indian and Indian Americans)本(8)月27日致函美國貿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表達旨揭立場,要求USTR刪除有關給予網路平臺對第三方數位內容責任可引用「避風港條款」,僅負有限責任之協議內容。惟據悉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NAFTA)簽署之貿易協定於數位貿易有避風港條款,網路平臺之客戶使用其網路及伺服器傳送未授權侵權資料,則免除IPR侵權責任。 該國會議員連線認為美、印兩國刻正共同努力建立社群媒體責任,避免網路平臺散布不實訊息,引起社會紛爭及犯罪行為,並認為該小型貿易協議中納入避風港條款有欠妥適,建議予以刪除。此外,該國會議員連線支持美國恢復給予印度普遍性優惠關稅制度(GSP)待遇,同時印度應取消對美國28項出口產品之報復措施,藉以建立雙方互信基礎強化雙邊貿易關係。該國會議員連線表示,了解美、印雙邊貿易待解決議題,加上印度對數位服務課稅等議題,使談判更錯綜複雜。 美、印兩國就相互關切貿易議題洽談小型貿易已逾一年,雙方都表示已幾近達成協議,可望未來推動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尤其美國11月總統大選將屆,盼儘速達成協議,使恢復印度GSP待遇及農產品市場開放等議題獲得具體進展。此外,該連線強調,從2000年至2017年間美、印兩國雙邊貿易從191億美元增加至1,262億美元,成長560%,顯見雙方貿易充滿潛力。
A: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ayl與越南貿工部長Tran Tuan Anh於8月29日透過視訊共同主持「第17屆東協-印度經濟部長諮商會議(17th ASEAN-India EconomicC Ministers Consultations)」,雙方同意就現行之「全面經濟合作協議(CECA) 」展開重新檢討,與會各國經濟部長指示其資深官員儘快就檢討範圍進行討論,俾使該協議現代化,執行上更為友善便易,簡化海關程序,促進商業貿易往來。G部長強調,該協議檢視延宕已久,希望在本年底前展開全面檢討,以使雙方都能獲利創造雙贏,尤其必須強化原產地規則條文,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提供印商更佳的市場進入條件。 數月前印度即要求與東協就雙邊貿易協議重新檢討,但東協則回應須待RCEP完成協商後再考慮,印度因此揚言將退出該協議。印度認為大量中國大陸貨品利用該協議偽報原產地,違規轉運至印度,使得該協議簽署10年來未能達到預期效益,印度出口商無法取得公平競爭的機會,例如印尼對印度降稅之貨品項目比例為50%,但印度對印尼降稅項目比例則為75%;部分非低度開發國家卻享有低度開發國家優惠;日本汽車出口至泰國及印尼關稅僅5%,但印度汽車則須面對35%進口關稅,兩輪車也是如此;東協成員間稻米進口關稅為35%,但印度稻米出口至東協關稅則為50%。此外印度主要關切是該協議之原產地規則過於鬆散,導致非成員國濫用獲利,依據該協議產品附加價值比例(Value Addition)須達35%才能視為該國原產地貨品享有優惠,但東協國家海關對中國大陸貨品如機上盒(Set Top Box)、銅、聚酯纖維(Polyster)等認定寬鬆,使得該等貨品冒用協議優惠。 另印度政府雖然有貨品透過優惠貿易協議進口之資料,但欠缺相對出口國的資料,因此印度政府將透過檢視協議機會提出資訊交換條文,以便讓印度海關得以查核進口貨品的詳細資料。印度總理莫迪先前曾批評前執政的聯合進步聯盟(UPA)倉促與東協簽署CECA,罔顧印度產業及出口商利益,因此這次重新檢討協議,印度勢必向東協強力爭取。
A: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日本經濟產業大臣Kajiyama Hiroshi、澳洲貿易觀光暨投資部長Simon Birmingham於9月(1)日召開部長級會議,討論在當前新冠肺炎(COVID-19)危機及全球經濟科技版圖變動下如何強化印太地區供應鏈體系,重申將致力於建立自由、公平、包容、不歧視、透明、可預測的貿易及投資環境並開放市場。三方經貿部長決定儘速研擬詳細的行動方案於本(2020)年底前展開推案,並將邀請印太區域內目標一致之國家加入此供應鏈倡議(Supply Chain Initiative)。 印度商工部長於會中表示,後疫情時期(Post-COVID)是推動該倡議的最佳時機,在印太地區供應鏈重組之際,印、日、澳三國需擔任領頭羊之角色。莫迪總理亦曾於本年5月表示印度承諾在此供應鏈扮演更重要角色。此外,分散供應鏈可避免價格波動等因素帶來的風險,印度可提供長期可靠的供給及適當的產能整合區域內之價值鏈,並願與亞太地區立場一致及值得信賴的國家共同努力確保此供應鏈穩定。2019年印、日、澳三國GDP總額達9.3兆美元,貨品及服務業貿易額分別為2.7兆美元及9,000億美元,於亞太區域內占有重要地位,除拓展區域內貿易外,印度與日本雙邊貿易亦有相當成長空間。有關印度目前推動的自己自足政策(Atmanirbhar),目的在於促進經濟健全並提高產能以確保供應鏈穩定,印度向來抱持世界一家的觀念,因此在疫情期間大量出口重要醫療產品,充分顯示印度是可靠的夥伴。 此間媒體觀察,前述會議中並未提及中國大陸,但該項倡議抵制中國大陸主宰全球貿易的意味濃厚,與會部長一致認為東協國家(ASEAN)是合作發展供應鏈的優良夥伴。先前印度、日本、澳洲及美國已展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tity Dialogue, Quad),加強國防安全諮商。美國總統川普上(8)月在國家政策委員會(2020 Council for National Policy)中表示如當選連任,將重建美國製造業的自我供應鏈,尤其重要及關鍵零組件供應移回美國,徹底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此間專家則表示,本次經貿部長級會議在時機上有其重要性,尤其當前全球遭受疫情肆虐,不僅帶來健康危機更造成經濟活動停滯,貿易及投資萎縮,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4.9%,世界貿易組織(WTO)也預估全球貿易量將衰退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