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頃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0)年7月份貿易總額為1,599.15億馬幣(約合383.08億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下跌2.2%;出口額為925.31馬幣,較上年同期意外成長3.1%,優於市場預期萎縮1.2%~1.4%,亦較上(6)月成長11.7%;進口額673.84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8.7%;貿易順差251.47億馬幣,則較上年同期成長57.5%,創歷史新高紀錄。 2020年7月份出口,電子與電機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395.36億馬幣,占該國總出口額之42.73%,較2019年同期成長9.2%。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棕油產品(47.56億馬幣,成長52%)、橡膠製品(40.08億馬幣,93.9%)、精煉石油產品(59.7億馬幣,下跌7.1%)及化學與化工產品(38.46億馬幣,下跌23.2%)。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155.75億馬幣,成長13.9%)、新加坡(128.56億馬幣,成長3.8%)及美國(111.6億馬幣,成長28.6%);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的產品為鋼鐵(7.88億馬幣,成長306.3%)、金屬(4.22億馬幣,成長53.9%)、精煉石油產品(2.85億馬幣,成長25.7%)及化學與化工產品(4.12億馬幣,下跌25.8%);對新加坡出口成長的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6.38億馬幣,成長10.4%)及機械配備(2.66億馬幣);對美國出口成長的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橡膠製品、木材產品及精煉石油產品。 馬國2020年7月份進口額達673.84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8.7%;資本財(capital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10%,下跌19.7%至67億馬幣,主因資本財(交通設備除外)下跌10.4%(8.09億馬幣)。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占總進口額之47.7%,下跌17.3%至322億馬幣,下跌的主要項目為加工工業用品(下跌20.5%,34億馬幣)、初級燃油和潤滑油(下跌59.6%,24億馬幣)及交通配備零組件(下跌37.8%,11億馬幣)。消費品(consumption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9.5%(64億馬幣,微漲0.1%),其中成長的主要項目為耐久性商品(2.93億馬幣,成長36.1%)。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139億馬幣,下跌8.9%)及新加坡(70億馬幣,下跌1.1%);自中國大陸主要進口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5.94億馬幣,下跌71.5%)、化學與化工產品(3.96億馬幣,下跌27.5%)、金屬(2.37億馬幣,下跌23.1%)及電子與電機產品(2.91億馬幣,成長5.3%)。自新加坡主要進口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4.74億馬幣,下跌21.1%),惟電子與電機產品進口成長33.7%至7.26億馬幣。   2020年7月,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65.7%(1,050.5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3.9%;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627.2億馬幣,成長1.9%;進口額為423.2億馬幣,下跌11.4%。對韓國出口成長11.3%(至33.1億馬幣,主要出口項目為原油);對香港出口成長11.5%(至67.7億馬幣,主要出口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及對巴基斯坦出口成長15.3%(4.92億馬幣,主要出口項目為棕油產品)。本年前7個月與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66.7%(6,622.1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6.5%;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3,707.1億馬幣,下跌6.1%以及進口額為2,914.9億馬幣,則下跌7.1%。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馬國2020年7月份,與臺灣貿易總額為91.04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成長5.1%;對臺灣出口金額為36.1億馬幣,下跌4.6%,臺灣居馬國第7大出口國;自臺灣進口金額為54.93億馬幣,成長12.7%,臺灣居馬國第4大進口來源國。   另根據我國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20年7月份,與馬國貿易總額為17.28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下跌2.7%;對馬國出口金額為8.66億美元,上漲4.69%,馬國居臺灣第7大出口國;自馬國進口金額為8.62億美元,下跌9.14%,馬國居臺灣第5大進口來源國。   隸屬馬國中華總商會(ACCCIM)智庫「社會經濟研究中心」(Socio-Economic Research Centre)預測馬國未來出口將顛簸,主因其貿易夥伴皆處於復甦狀態;預期本年下半年出口將萎縮3.4%,相較上半年-6.7%,估計本年全年將調低至5%,較原先預估-11.2%為低。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9)月1日報導稱,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將於本(9/1)日與澳洲、印度舉行視訊會談,並預定發表上述三國攜手合作建構穩固的供應鏈之共同聲明。 由於受到全球新冠疫情持續擴散影響,自中國大陸及東南亞進口的電子零組件與醫療物資等受阻斷鍊,影響各國產業製造生產,爰此日澳印三國將攜手共同合作,建構在緊急情況時也能穩定供給的體制。 日本及東協(ASEAN)已開始進行產業供應鏈領域的合作。本次會談計畫活用日本高科技、澳洲豐富資源及印度IT(資訊技術)人才等各國強項,並將與ASEAN各國合作,提高該區域內的產業供應能力。

A: 依據日本港新聞本(2020)年8月31日報導。 日本秋刀魚大型漁船(100噸級以上棒受網船,8月20日解禁)的初次出航作業己返航卸魚,漁場位於近海的公海,魚群稀少,8月秋刀魚漁獲量與去年相較,減少約8-9成,漁況極度不佳。 至俄羅斯海域作業的日本秋刀魚小型漁船於10日解禁,但一無所獲。15日解禁的中型漁船僅捕獲少量,大部分空船返航。備受期待的大型漁船陸續於26-29日返航至花咲港卸魚,27日8艘船漁獲量(含生鮮散裝、發泡箱裝、冷凍)計40噸、28日25艘船漁獲量計80噸。 依漁業情報服務中心指出,漁場位於花咲港東北偏東1,400公里的公海。據產地相關人員指出,到達漁場要花兩天半的時間,作業2-3個晚上。魚群聚集較去年稀疏,配備冷凍設備的船將剛捕獲的魚凍結,第2晚上以後及返航時之漁獲才生鮮帶回。但多數船的漁獲量並不足以放入船艙之程度,只裝入發泡箱放在甲板上入港後就直接卸魚。平均每船約3-4噸,有些可達7噸,但許多船僅有1噸的漁獲量。漁場距離遠且魚群稀薄,漁況較去年同期差。 依時事通信社統計卸魚情形,秋刀魚棒受網解禁後,至8月29日共計145噸的卸魚量,較去年同期(約1,000噸)減少85%。魚體尺寸1尾130-140克品質良好,但主要為1尾100克。生產地市場價格約為每公斤1,000至1,500日圓,較去年同期高出2-3倍。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9/1)日報導稱,有鑑於印度新冠確診人數已超過360萬人,目前為全球排名第三嚴重的國家;為協助印度政府對抗新冠疫情,日本駐印度大使館昨(8/31)日宣布將提供印度500億日圓貸款,主要將用於擴充檢測能力及興建可因應傳染病的醫院等。 另據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印度辦事處表示,上述日圓貸款將提供印度政府預定近期發布之9,000億印度盧比(約1兆3,000億日圓)規模的醫療衛生改革計劃。印度政府除預定在地方興建醫院外,亦擬引進遠距醫療看診系統等,爰此日本政府將派遣專家提供技術援助。 由於近年日本企業投資進駐印度地區增多,惟因擔憂新冠疫情持續擴散及該國脆弱的醫療體系,許多日商派駐員工已暫時撤離印度。JICA印度辦事處表示,上述日圓貸款將有助於日本企業恢復在當地的商業活動。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9)月1日報導稱,日本國土交通省於昨(8/31)日公布整備海上風力發電據點之港灣地點,包括日本東北地區之秋田、能代(位於秋田縣)、鹿島(位於茨城縣)及北九州(位於福岡縣)等4個對象港口。 由於在建設海上風力發電站時,必需活用碼頭來進行興建材料的卸貨地點等,因此日本政府規劃將委由民間業者進行,並長期間出租上述4個港灣據點。

A: 據日本觀光廳本(8)月31日發布統計速報,2020年7月在日本國內旅館、飯店住宿人數計2,258萬人,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56.4%,顯示新冠疫情的衝擊仍持續嚴峻狀況。 為提日本國內振觀光旅遊事業,日本政府於本(2020)年7月22日推出旅遊支援項目「Go To Travel」活動,惟因把疫情持續擴大之東京地區排除在旅遊補助對象外,再加上因7月實施期間短暫,因此上述活動效果成效有限。 對此,日本觀光廳表示,「Go To Travel活動效益,應會陸續反映在2020年8月以後的統計數據」。在上述日本內旅館及飯店住宿人數,其中日本人計2,226萬人次較上年同期減少45.7%;外國人計32萬人次,亦大幅減少97.0%,主要係因日本政府為防堵境外疫情移入,嚴格實施邊境管制措施,導致入境日本觀光遊客人數遽減。 此外,日本觀光廳亦公布各都道府縣2020年6月住宿人數,其中減幅最高者為京都,高達負成長83.4%;其次為沖繩地區下滑81.7%,排名第三為大阪地區減少79.2%。

A: 依據日本農業新聞本年8月30日報導辦理。 本年8月間韓國政府對輸出中國大陸之農作物首次採用線上檢疫,透過線上視訊方式針對輸中之彩椒進行輸出選果場之現場檢查及檢疫,以解決新冠肺炎疫情受阻之輸出檢疫問題。未來該處理方式將擴大運用至其他輸出國家。 韓國於2007年向中國大陸申請彩椒准入並進行諮商,2019年11月雙方就輸出選果場之登錄、檢疫官赴韓執行生產及輸出之現場檢查等輸出條件達成協議,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方無法派員赴韓。為此,韓方提議採用線上視訊方式,進行非面對面之現場檢查及檢疫,即透過韓國農林畜產檢疫本部、中國大陸之關稅總署及輸出選果場等3方連線方式,由中方檢疫官進行選果場檢查,相關檢疫查核作業已於8月24日完成,並獲中方同意可以開始輸出彩椒。 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表示,將擴大利用非面對面之視訊會議方式,與其國國家共同辦理農作物之輸出檢疫查核作業。

A:巴西政府公報2020年8月27日公告2020年8月25日第78、79及81號決議,經濟部外貿執行署(Comite-executivo de Gestao da Camara de Comercio Exterior)於8月12日第 173次會議通過227項資本財、22項資通訊產品及3項汽車零件暫免關稅,並通過69項產品自適用免關稅清單除名(產品項目詳如公報,網址:https://www.in.gov.br/en/web/dou/-/ resolucao-n-78-de-25-de-agosto-de-2020-274388363、https://www.in.gov.br/en/web/dou/-/ resolucao-n-79-de-25-de-agosto-de-2020-274388429及 https://www.in.gov.br/web/dou/-/resolucao-n-81-de-25-de-agosto-de-2020-274388397,英文摘譯產品表如附件檔),決議皆為公告後生效,2020年9月1日開始實施。  

A:       根據墨西哥國家地理統計局(Inegi)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第2季墨經濟年衰退幅度創歷史新高,達-18.7%,其中農業部門跌幅最小,僅-0.2%,工業部門減幅最大,達-25.7%,服務業則年減-16.2%,主要原因為墨政府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所採取之社交安全距離措施,導致經濟活動幾近停擺所致。        墨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ás)首席經濟分析師Joel Virgen認為,墨經濟恐怕要等到2023年才可能回到疫前的經濟表現,目前最大問題在於經濟將如何復甦,其力道將為何,渠個人認為恐難以回到以前的經濟成長力道,而將是長期緩慢成長趨勢

A:       根據墨西哥國家地理統計局(Inegi)8月27日公布之數據指出,墨西哥2020年7月出口356億6,240萬美元,年減8.9%,月增9.81%,自3月以來已連續5個月衰退,但為今年3月(年減1.7%)以來最小衰退幅度,其中石油類產品出口為14億390萬美元,年減36.5%,為連續6個月衰退,月增1.46%;非石油類產品出口342億5,850萬美元,年減7.2%,為連續第4個月衰退,月增10.18%。製造業產品、汽車、非汽車產品出口金額分別為326億1,350萬美元、115億7,190萬美元、210億4,160萬美元。        進口部分,2020年7月墨西哥進口金額為298億6,370萬美元,年減26.1%,為連續第12個月衰退,月增3.19%,石油類產品進口22億7,350萬美元,年減44.4%,月增1.6%,非石油類產品進口275億9,010萬美元,年減24.1%,月增26.3%,中間財、資本財、消費財進口分別為237億8,090萬美元、28億8,340萬美元、31億9,940萬美元,分別年減25.0%、15.9%、39.3%及月增2.02%、2.7%、12.9%。墨西哥7月貿易順差為57億9,900萬美元,上半年累計貿易順差為84億5,800萬美元,2019年7月則為逆差12億9,000萬美元。

A:       知名信評機構惠譽於本(2020)年8月28日將墨西哥2020年經濟成長率由-7.4%調降至-9.5%,主要原因在於墨西哥國家地理統計局(Inegi)公布墨國2020年第2季GDP年減18.7%,面對許多國家曾發生防疫封鎖措施鬆綁後傳染風險升高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恐較先前預期持續更久時間,2020年第3季經濟雖可能有較強勁反彈,然而第4季恐將再次面臨更大幅度的衰退。       惠譽預測墨西哥第3及第4季經濟成長率較前一季分別成長10%及3.4%,同時將墨西哥2021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由年增2.3%調高至4.8%,但強調並不是2021年經濟前景已出現曙光,僅是下年度經濟成長之方式係採最近12個月平均值予以計算之原因。

A: 緬甸商務部宣佈將於2020年10月啟用商標註冊系統,敬請有保護商標權必要的台商朋友注意。 緬甸議會已於 2019 年 1 月 30 日通過商標法 (Pyidaungsu Hluttaw Law No. 3, 2019),該法尚待緬甸政府通告正式生效日期後生效,商標法的詳細內容請參考 Lincoln Legal Services 發布之非官方英譯本:https://www.lincolnmyanmar.com/wp-content/uploads/2019/04/Trademark-Law-1.pdf 或緬甸原文:https://pyidaungsu.hluttaw.mm/uploads/pdf/Y3PhPa_20190121%20Trademark%20%20law.pdf。 新商標法最大的改革是將緬甸傳統「先使用 (First-to-Use)」原則改採「先申請 (First-to-File)」原則,將現行「所有權宣告 (Declaration of Ownership) 」方式將由新的註冊系統取代。根據新的商標法,商標有效期限為10年,每次更新將有效期延長 10 年,可於期限 6 個月內提出延長申請。   緬甸商標法施行時程或目前進度如下: 緬甸聯邦政府辦公室部於 2020年3月6日以第18/2020號公告成立的智慧財產權中央委員會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entral Committee, IPRCC) 為實施緬甸《2019年商標法》的最新進展。該委員會共有 30 名成員,由第二副總統 (U Henry Van Tio) 擔任主席,商務部長為副主席,委員來自行政部門、專家學者及非政府組織代表。第18/2020號公告網址為:https://eurocham-myanmar.org/uploads/18bad-formation-of-ip-central-committee-%2818-2020%29.pdf。此外,新的智慧財產權局 (MIPO) 將在商務部下成立,該局將負責接審查申請及頒發證書。   緬甸政府目前尚未發布正式公告,商標法生效日期仍有待觀察。商標法正式生效後,所有的商標皆須登記在新註冊系統中才享有權利,而新註冊系統開始啟用時,將會有6個月的試運作期 (Soft Opening Period),此期間內依照舊制度完成註冊之緬甸商標可以優先重新提交註冊,申請所需文件如下: 由契約登記局 (Office of Registration of Deeds) 核發之所有權宣告 (Declaration of Ownership) 若未在契約登記局註冊所有權宣,在緬甸首次使用商標的起始日期與證明、警示公告通知 (Cautionary Notice) 申請人的詳細資訊 (姓名、公司名稱、地址、國家等) 商品/服務項目分類 試運作期結束後才會正式開放 (Grand Opening) 讓其他非舊制度下註冊的新商標提出申請。商標將依照「先申請 (First-to-File)」原則進行註冊。而未能於試運作期期間提出申請的舊註冊商標,在正式開放後仍可以提出,惟若舊註冊商標之商標權人放棄於新註冊系統中重新提交申請,則該商標將會被廢棄並且失效。   謹建議台商注意緬甸新商標法動態,倘目前商標尚未在緬甸契約登記局辦理「所有權宣告」(Declaration of Ownership)或提出「警示公告通知」 (Cautionary Notice),目前仍可循舊制度儘快辦理,未來才可以在新註冊系統開始啟用前6個月之試運作期間優先註冊,以保障您所擁有之商標權益。

A: 依據日本港新聞、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0)年8月25日彙整報導。 日本中型秋刀魚棒受網漁船於8月23日初次卸魚,24日上午於北海道厚岸漁協進行本期秋刀魚初次競標。23-24日共4艘漁船,漁獲量計904.5公斤(217箱),每公斤價格達11,880日圓(含稅)的高價。 市場行情:魚體130克以上(3箱) 11,880日圓,120克以上(43箱) 11,880日圓,110克以上(114箱)7,344-11,880日圓。100克以上(32箱)6,264-7,344日圓。100克以下(25箱)637-6,264日圓。 去年初次卸魚的漁獲量厚岸港加上花咲港計39噸,市場行情為每公斤1,404-2,430日圓。今年漁況極端不佳,價格大幅攀高,為去年(2,430日圓)的5倍。 漁業情報服務中心道東出張所指出,主力之大型100噸級以上的漁船,至23日仍在公海上作業中,漁況依然不佳,23日晚上漁獲量最多的船僅有3.5噸,40艘漁船僅共50噸多,魚體尺寸則以中型魚居多,佔4-5成,其餘皆為小型魚。

A: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進行的《德州製造業前景調查》顯示,8月份德州製造業活動已連續3個月恢復動能。德州製造業活動指標在4月跌至歷史低點,5月持續收縮,6月開始回升。其中用來衡量製造業活動的一項指標,8月份生產指數為13.1,較7月份略有下降,但仍顯示適度成長。 其他製造業活動指標也顯示持續擴張,新訂單指數上漲至9.8,訂單指數為11.8,出貨指數從17.3上升至23.3,而產能利用率指數小幅下滑,但仍保持在10.9的正數,公司前景指數連續三個月出現正成長至16.6,為近兩年來最高水準。 勞動力市場指標顯示就業和每週工作時間穩定成長,就業指數從3.1上升至10.6。 投入和勞動成本持續增加,但售價保持平穩。原物料價格指數上漲至19.4,工資和福利指數上升至15.2,製成品價格指數則保持接近零,顯示自7月以來售價沒有出現變化。 8月份的調查對未來活動的預期更為樂觀,未來生產指數推升至平均水準43.0以上,未來一般商業活動指數躍升至20.4,未來製造業活動指數呈現正成長。

A:美國供應商管理協會本(1)日公布,本年8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6,高於上月指數54.2,較市場預估54.8為高,係疫情爆發後連續4個月增長,顯示美國製造業第3季將由第2季急劇下滑後強勁反彈。(註:PMI指數高於50代表前景看好的擴張)。 本年8月係製造業在疫情爆發後重啟供應鏈,恢復正常作業的第1個完整月份,許多工廠基於防疫考量減少勞動力,導致無法生產足夠產品滿足新訂單。重要觀察指標包括:新訂單指數67.6(高過上月61.5);生產指數63.3(高於上月62.1);供應商交貨指數58.2(低於上月55.8);未完成訂單指數54.6(低於上月51.8);客戶庫存指數為38.1(低於上月 41.6)。 ISM調查的18個產業,其中15個產業指數高於50前景看好,僅印刷業、石油暨天然氣及家具指數低於50前景看淡。  

A:參考資料: The Financial Times 日期:109年9月1日 文號:駐英經(109)經字第586/P200號(商情文號:第586號)   商情本文: 英國30多家製藥公司和商業團體致信英國⾸相Boris Johnson,敦促政府與產業緊密合作,資助開發藥物之醫學研究慈善機構目前所面臨的3.1億英鎊資金缺口。   處於Covid-19藥物開發前線的企業,包括AstraZeneca,、Novartis,、Pfizer 及Roche於9月1日致信英國首相敦促渠採取緊急行動,以保持醫學研究慈善機構對生命科學做出的重要貢獻。該等製藥公司呼籲政府補足本財政年度研究慈善機構所面臨約3.1億英鎊的資金缺口,並在隨後的三年中進一步投入資金。   信中提及,⾃2008年以來,醫學研究慈善機構已在⽣命科學研究上投資140億英鎊,其中2019年投資19億英鎊,惟由於募款收入下降,⽬前正⾯臨資金不足之困境,另慈善機構做出其他重要貢獻包括投資於早期研究、從⽽降低該領域的風險以及⿎勵產業進⾏未來投資,為成千上萬的年輕科學家的職業⽣涯提供⽀持,今年初,英國癌症研究公司執⾏長Michelle Mitchell曾對英國《⾦融時報》表⽰,該慈善機構⾯臨著每年是否削減1.5億英鎊研究預算的艱難抉擇。   英國政府在⼀份聲明中回應,⾃從疫情⼤流⾏開始以來,政府已經向慈善機構提供7.5億英鎊的緊急援助⾦,且說明英國正在與醫療研究慈善機構密切合作,以了解疫情⼤流⾏的影響,確定該如何進行合作以及確保患者從慈善機構資助的研究中受益。

A:參考資料: BBC News, The Independent, Daily Mail, The Guardian  日期:109年9月01日 文號:駐英經(109)經字第585/P200號(商情文號:第585號)   商情本文:  隨著英國Marks&Spencer超商(M&S)在2月間以15億英鎊,購買英國Ocado 網路購物公司的50%股份,並從本年9月1日起,M&S將首次開始提供其完整的食品範圍以網路訂購。 另M&S於8月18日宣布計劃從78,000名員工中裁員7,000名員工,其中大部分在英國工作。   目前消費者可以從6,000種M&S食品中進行選擇以及Ocado自有品牌的商品和其他品牌的商品。M&S及Ocado表示,目前兩家公司合作使消費者可在網路選購超過5萬種產品,使與其他超商具有競爭性利益。   Ocado公司昔日係與Waitrose超商合作,在與M&S 合作後,倘消費者對Waitrose產品的重視程度超過Ocado的客戶服務和網站,那麼Ocado可能將面臨問題。M&S誓言,其所有替代產品的價格將與同等的Waitrose產品相同或更低。   零售業專家Richard Hyman表示,透過網路銷售食品來賺錢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並認為由於M&S可能會侵蝕其利潤率,因此應該保留其鬧區實體商店。

A:參考資料: Gov. uk Press Release 日期:109年9月1日 文號:駐英經(109)經字第584/P200號(商情文號:第584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宣布自2021年4月起,塑膠袋收費的範圍將擴大到所有零售商,且塑膠袋費用將從5便士英鎊增加到10便士英鎊,進一步保護海洋免受塑料廢棄物的污染。英國自2015年首次採取塑膠袋收費以來,已成功減少數10億個塑膠袋,並阻止塑膠袋最終進入海洋污染環境,目前採取塑膠袋費用收費措施,係適用僱用250人以上的零售商,此項措施已促使英國主要超市的塑膠袋銷售量下降95%。 由於塑膠手提袋收費,目前英格蘭地區每人每年平均從主要超市購買4個購物袋,而2014年則為140個,由於成效顯著,英國乃將塑膠袋收費的政策擴展到所有零售商,亦鼓勵民眾使用環保材料製成永續使用的購物袋。 清潔海洋保護協會負責人Laura Foster博士表示,自從英國塑膠袋收取5便士英鎊措施以來,英國海灘上的塑膠袋數量下降60%以上。 除塑膠袋收費措施,政府亦採行其他作法包括領先全球的塑料微珠禁令、推行一次性使用飲料容器回收訂金退還計劃,以及十月將禁止使用塑料吸管、攪拌器、棉花棒,英國政府亦將引進領先全球針對塑膠包裝容器課稅,2022年4月起塑膠包裝容器所含可回收成分未達30%,將予課稅,目前該措施仍在公眾諮詢階段,目的為鼓勵民眾使用更多可回收塑膠,以對抗塑膠廢棄物問題及保護環境。

A:依石英數位媒體(Quartz)報導,台積電本年7月與丹麥沃旭能源簽署20年的合約,由沃旭在台灣西海岸新建的離岸風場提供電力,係全球最大再生能源交易之一。 蘋果本年7月宣布203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該公司碳排放多來自供應商,僅1%來自企業辦公室與門市,已有71家蘋果供應商承諾2030年全面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係其中一家。 根據彭博社分析,台灣廠商534億美元營收來自蘋果及 Google等已承諾使用清潔能源之企業,僅次於美國及日本,台灣90%電力來自煤炭、天然氣及核能,再生能源仍嫌不足,台積電前述離岸風電交易有助在蘋果供應商中取得先機。 原文連結:https://qz.com/1897345/apple-is-overhauling-the-renewable-energy-market-in-taiwan/

A:Alphabet旗下的自駕科技公司Waymo本週宣布,選定德州達拉斯作為自動駕駛卡車車隊道路測試的指揮中心,車隊將由13輛Peterbilt 18輪大卡車組成,暫不載運商品,但模擬同等重的載重,於達拉斯附近的高速公路進行無人駕駛送貨測試。 美國大卡車流量超過1/10是在德州,許多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在Dallas-Fort Worth建立實驗性質的營運中心,包括Kodiak Robotics去年中開始在達拉斯營運;TuSimple原本是在亞利桑那州做測試,今年初也在達拉斯設點;北極光創新公司(Aurora Innovation, Inc.)上周宣布在達拉斯進行送貨測試;Nuro AI則是在休士頓進行自駕車送貨測試。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