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表示,已與臺灣艾訊股份有限公司(Axiomtek Co., Ltd)合作協助當地企業,尤其中小企業,採用人工智慧(AI)等先進技術並提升價值鏈,以推動馬國邁向工業4.0。 艾訊公司是一家位於臺灣的工業電腦及嵌入式系統的領先設計和製造商。該公司已成功開發了價格合理且實用的AI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具有集成的硬體與軟體。該入門工具包括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應用程式軟體包,可輕鬆實現各種操作功能,例如工業自動化、零售以及智能城市應用程序。 在AI入門套件發布期間,馬國投資發展局第二副執行長阿末凱魯丁(Ahmad Khairuddin) 表示,本次發布會標誌著MIDA致力於消除業界認為AI在實現工業4.0目標時遇到困難的看法。這種具有成本效益的AI入門套件(優先考慮為中小企業實現AI的便捷性)將為致力於利用尖端技術的企業帶來高商業價值。 前述計畫將分階段執行,以確保在馬國包括中小企業、中大型企業、製造業與服務業等跨國企業與產業順利實施及採用AI技術。此外,該計畫亦透過與本地大學的潛在合作來加強培育馬國的人才系統。馬國投資發展局盼為大學生與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同的知識與技術,以確保馬國勞動力能夠優化AI技術的使用。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署(負責經濟事務)部長慕斯達法(Mustapa Mohamed)頃表示,新冠病毒疫情雖重創馬國經濟,但在國內消費帶動下,零售業可望於本(2020)年下半年復甦,本年第四季的銷售額可望從目前的70%恢復至疫情前的80%水準。 根據馬國統計局之數據顯示,馬國本年6月失業率從5月的5.3%,創自1990年以來新高紀錄下降至4.9%,主因包括服務業在內的更多經濟領域重新開放以振興經濟成長。 慕斯達法部長續稱,由於旅遊業仍受到邊境關閉的影響,馬國消費者對國產商品的支持至關重要。渠樂觀預測馬國可在本年第三季及第四季度進一步取得經濟復甦。 馬國本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下跌17.1%,創下1998年第4季金融風暴以來最差紀錄,除較上(2019)年同期成長4.8%遜色外,亦較上季(2020年第1季)成長0.7%為差,顯示為避免新冠疫情擴散而採取的行動管制令對馬國經濟衝擊極其嚴重。基於全球和國內行動管制措施落實期限較預期長,馬國中央銀行下修本年經濟預測值至-3.5%至-5.5% 另一方面,馬國購物商場協會(Malaysian Shopping Malls Association)顧問Mr. H.C. Chan表示,約90%至95%的零售商店已恢復營業,商場遊客量已恢復到疫情前80%水準。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頃公布資料顯示,馬國本(2020)年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3%,連續5個月通縮,但較6月(-1.9%)降幅有所改善,同時符合市場預期。 馬國經濟學者認為,本年7月消費價格指數受汽油跌價影響陷入通縮。占物價指數高達14.6%比重的交通費是拉低物價的主要原因。7月交通費較上(2019)年同期減少10.3%。 7月份主要消費品價格升幅較顯著者,包括雜項產品及服務(成長2.9%)、通訊(成長1.6%)、非酒精飲料與食品(上升1.4%)、教育(上升1.2%)、保健用品(上升1.1%)、休閒服務及文化(上升0.7%)、含酒精飲料與香菸(上升0.3%)及餐館與旅館(上升0.2%);價格下跌之項目為交通(下跌10.3%)、房屋、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下跌2.6%)、服裝與鞋類(下跌0.6%)及家具、家用設備及日用品維修(下跌0.1%)。 馬國2020年1至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較2019年同期下跌0.9%。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跟據冰島新聞媒體於8月16日報導, 從本週開始,所有抵達冰島的人都必須接受兩次篩檢。冰島政府之前只要求冰島居民,長期訪問該國的人以及該國境內擁有廣大社交網絡的非居民進行為期五天的隔離和雙重測試。現在冰島政府要求於8月19日起實施所有入境旅客及不分在冰島停留時間長短都需執行五天的隔離和雙重測試。 冰島總理卡特琳·雅各布斯多蒂爾(KatrinJakobsdóttir)於週五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政策的變更,並根據國外和冰島境內疫情感染發展做出了改變。引述政府網站新聞稿:“鄰國和全球疫情感染頻率正在增加 ,我們仍在努力應對在冰島境內之社區感染, 我們不承諾建立一個無病毒的社會而且沒有人能夠實現這一承諾。但是,我們正努力將冰島的風險降到最低。” 第一次檢測將在邊境進行;第二次將在入境後四到五天在當地的檢測中心進行。在等待第二次檢測期間旅客需持續被隔離。 新篩檢政策的最大變化之一是,沒有人會被免除在邊境進行篩檢,即使是那些來自之以前被認為是“安全”國家的旅客也必須接受篩檢。變更檢測的原因是,即使來自這些低病毒感染率國家的訪客之本國疫情也在上升,事實證明,當局很難確認來自“安全”國家的旅客是否真正未染病。 預計前往冰島旅行的旅客應預先註冊以確保當局追踪聯繫旅客在到達之前的行蹤及掌握有關該個人旅行計劃的所有訊息。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0年8月18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日前發布新聞指出,韓國汽車產業本(109)年7月份之生產數量較去(108)年同期減少3.8%,出口減少11.7%,但內銷則成長8.9%。 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韓國本年7月份汽車之生產雖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之影響減少,但因內銷維持成長,出口衰退情況改善,生產數量仍有345,711台,只較去年同期減少3.8%,內銷則因新車及熱門車款之銷售持續成長,7月份之銷售數量為164,539台,成長8.9%,連續5個月呈現增加。 另本年7月份韓國汽車之出口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出口數量減少11.7%,為181,362台,但因具高附加價值車款之環保車及休旅車(SUV)出口比重增加,造成出口金額之減少率(減少4.2%)低於出口數量減少率(減少11.7%)。 再據指出,本年7月份韓國環保車之內銷數量為17,360台,較去年同期增加39.3%,出口數量為27,468台,增加12.5%,內銷之車型中,以油電複合動力系統(Hybrid)、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Plug-in Hybrid)及氫能車等之銷售分別增加62.1%、79.3%及98.9%。另環保車之出口則以電動車及氫能車之出口分別成長105.1%及23.9%。 此外,本年7月份韓國汽車零組件之出口金額為14.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7.7%,此係廠商調整海外當地完成車之生產數量,以期解決庫存問題,及新興市場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之影響,但與本年4月分減少49.6%、5月份減少66.7%、6月分減少45.1%比較,出口減少率已逐漸改善。
A: 新加坡人力部長楊莉明今(2020)年8月18日在臉書專頁透露有關「招聘獎勵計畫(Jobs Growth Incentive)」部分細節時表示,假設A公司今年1月至8月聘有10名新加坡員工,9月時增聘2名,即可獲得增聘員工薪資前5,000星元的25%補貼,為期12個月;若是其中1名新進員工年滿40歲以上,補貼金額會加倍至50%。除前述獎勵計畫,該公司還可依據「雇傭補貼計畫(Jobs Support Scheme)」,獲得所有12名新加坡員工的薪資補貼。 另為避免業者肆意更換員工,每當原有團隊有人辭職,上述招聘獎勵也將相對減少。例如上述A公司原有的10名員工有1人辭職,公司新聘第3名員工替代,公司能獲得的招聘獎勵就會減至90%,並適用於3名新進員工,此是按公司原有團隊縮小10%計算。 為推動就業,創造人民工作機會,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杰今年8月17日宣布提撥10億星元的招聘獎勵,以因應疫情對企業的影響。
A: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今(2020)年8月18日表示,依據該會過去2個月所進行「商界意見調查」顯示,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80%受訪商家表示營業額下跌,另75%則反映盈利減少。半數受訪者認為,疫情對其商業模式造成重大影響。58%企業預估,業務有望恢復到疫情前水準須等待1至2年,23%認為須超過2年。70%業者保留現有員工,有意裁員者約8%。 目前企業面對的3大挑戰為資金和現金流短缺、生意成本上漲以及外部政治和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問題。為提升營業額,受訪商家主要透過尋找新商機、加速數位化和採用科技及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另疫情推動商界改變,主要變化包括數位化和科技運用增加的趨勢、商業模式有所改變、海外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供應鏈受到調整。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8)月19日報導稱, 美國政府為加強對中國華為公司制裁,8月17日發佈全面禁止提供與美國技術有關的半導體產品給予該公司,造成該公司在生產智慧型手機將遭遇阻礙;而華為公司與日本企業年平均交易額達1兆日圓規模,因此該項禁令恐對日商造成不良的廣泛影響。 美國商務部於2019年5月對華為公司祭出最初的制裁,禁止美國企業與該公司進行有關電子零組件及軟體的相關交易;並禁止非美國企業向華為公司提供由該公司參與設計及使用美國技術製造之半導體相關產品。 上述制裁禁令所帶來的後續影響,可能波及與華為公司有貿易往來之日本企業,例如生產畫面感測器的Sony、生產電子零組件的村田製作所、TDK、太陽誘電等公司。其中,例如目前Sony公司供應華為公司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產品,雖Sony公司對於本次美方發佈的追加制裁禁令尚無回應,但基於今後制裁的發展,可能被迫重新評估畫面感測器的生產計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計劃、財政及工業部下屬的中央統計組織發佈報告顯示,2020年6月,緬甸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年通貨膨脹率為7.91%。此係自2019年6月以來一直保持在8%以上。該指數在2019年9月份達到8.61的峰值,在11月份略有所下降。由於是年底消費旺季,在2019年12月觸及8.81%的最高指數。此後,儘管國際燃油價格下跌,緬幣升值,惟店家上漲商品售價,導致通脹率在2020年2月上升至9.2%,然後逐漸下降,到2020年5月年通貨膨脹率為8.35%,6月的7.91%的通貨膨脹率比5月的小幅下降了0.44%。扣除食品及能源類產品波動的核心通脹率於2020年6月為13.41%。6月份緬幣兌美元匯率走貶,比前一個月平均下跌了13緬幣。但6月份進口石油及黃金價格比5月份大幅上漲,導致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此外在家用品及維修、其他產品、成衣、衛生、交易服務、娛樂、文化及非食品等價格指數均有顯著成長。僅有電信、菸草及飲料類的價格下跌。 本年6月份緬甸以伊洛瓦底省的通膨率最高達12.71%,其次是馬奎省為12.13%,內比都為9.83%。早期緬甸通貨膨脹率是依據2006年的調查為基礎計算出來的。基準年後來改為2012年,因2012年11月緬甸中央統計局對全國82個鄉鎮進行了家庭收入及支出調查為基準。緬甸政府歷來針對金融、貨幣、貿易及外幣管制政策做出努力,以配合第2個5年國家發展計劃(2016-2017財年-2020-2021財年)來發展經濟。
A:緬甸時報報導,電力暨能源部招標30個地點太陽能電站招標總共提交了155個投標草案,其中有85個投標來自中國公司佔54.8%居首位。泰國及當地公司分別投標22案及21案分別佔14.2%及13.5%。 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ongi)與緬商Shwe Taung公司合作進行投標,而Yoma Group及Ayala Corp子公司AC Energy分別於在仰光上市的Thilawa SEZ Holding 及Quasar Resources就不同項目進行了3次投標案。Ayeyar Hinthar Holdings正在與泰國的Energy Absolute Public Co.尋求4個地點投標案。由中信支持的VPower領導的該部4個緊急電力項目的本地合作夥伴,也與Thai Gunkul Engineering Public Co.公司合作提交了4個投標案。 專家評估本次投標中國公司之競標者將占主導地位,因為中國投資者在繞過緬甸的新冠肺炎COVID-19旅行限制方面,似乎比其他國家競爭對手更具優勢。北京駐緬甸大使館今年7月表示,政府已於本月早些時候決定,允許在緬甸有緊急業務的中國公民選擇Fast Track快速通道,透過救援航班及專機或包機進入緬甸,並接受特殊隔離檢疫。與此同時,COVID-19大流行有效地排除了國外的其外競標者。在整個申請期間,國際航班都被禁止,這意味著在國外大多數投資者無法進入緬甸進行實地調查、考察及談判土地交易等。此外,不允許透過電子方式發送投標文件,也不允許在國外準備投標資料,並規定投標文件在緬甸掃描、列印及提交計畫文件等。 當招標於5月首次宣佈時,美國、歐洲及英國商會曾向電力暨能源部長Win Khaing抱怨表示,由於旅行限制,對遊客的隔離措施以及其他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限制,投標至少需要延長9個月,以及對土地徵用及融資規畫的嚴格要求。當地開發商也持批評態度。Smart Group of Companies主席Kyaw Kyaw Hlaing 對緬甸時報表示,今年6月招標規則基本上排除了國內投標人,因為申請人必須出示過去連續3年的年收入達2,000萬美元。這些投標公司被邀請在20年的特許權基礎上,提交建設太陽能發電站的資格預審投標。政府將在興建、運營、擁有的基礎上從30個指定的連接點太陽能發電站購買電力。位於仰光及緬甸其他6個地區招標之興建30太陽能發電站發電量總計達1,060兆瓦,預計將於2021年夏季起向國家電網輸送電力。另中國公司於2019年贏得了該部應急電力項目所有的燃氣發電廠招標。
A:緬甸時報報導,世界銀行2020年8月14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根據世界銀行為評估流行疫情對企業的影響而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COVID-19的影響衝擊,緬甸大多數企業的銷售及現金流量短缺,導致支持業務所需的信貸的機會相對減少。該調查包括500家企業,涵蓋各行各業及各種規模的企業,以及正式及非正式領域。調查的第一輪於5月完成,隨後的7次將於6月至12月逐月進行,以提供有關COVID-19在緬甸不斷發展的影響的連續訊息。總體而言,83%的企業經歷了銷售額下降,至少50%面臨現金流短缺,三分之一的企業獲得信貸的機會減少。 調查顯示,由於COVID-19 疫情,16%的企業平均暫停運營8周。這些企業的代表估計,恢復業務平均需要4個星期。服務業企業受COVID-19影響最嚴重,39%的受訪企業回應曾暫時關閉。服務業、製造業、零售及批發以及農業都是受衝擊最嚴重的行業。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啟動或增加配送服務是企業應對新業務環境最常見的調整機制,36%的企業報告採取了這類措施。只有26%的企業報告部分或完全改變了現有的運營模式,而19%的企業說它們已經採用數位平台或線上系統來執行業務功能,只有6%的人接受遠距工作安排。 儘管農業及微型企業最不可能採用新機制應對COVID-19,但在行動支付及電子商務大幅成長的推動下,資通訊企業業務激增。雖然超過50%的企業知道聯邦及省邦政府提供的經濟紓困計畫,但大多數企業尚未向政府申請支持。這些企業表示,獲得貸款、信用擔保、稅收延期或減免是政府最迫切需要支持企業的形式,但僅9%企業向政府申請了支持。根據世銀的預估,緬甸的經濟成長在2018-2019財年為6.8%,預計在2019-20財年將下降至0.5%甚至以下。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依據緬甸金融監管局8月15日公告,依據計劃、財政暨工業部規定,金融監管局將向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嚴重打擊的茶餐廳及小餐館提供594.98億緬幣貸款,年利率為2%。他們可以透過各自省邦的44家小額信貸公司尋求貸款,其中包括:克欽邦9家、克耶邦5家、克倫邦5家、欽邦2家、實皆省14家、德林達依省5家、勃固省21家、馬奎省13家、孟邦10家、若開邦5家、仰光省18家、撣邦12家以及伊洛瓦底省12家。茶餐廳及小餐館可以根據初始投資獲得350萬至1,000萬緬幣的貸款,想要申請貸款的人必須滿足條件計有:經營至少一年、在危機期間暫時關閉的企業。貸款的目的是減輕受疫情影響企業所面臨的經濟負擔,而不是擴大業務及投入資金。政府主要是幫助企業維持運營及員工領取工資,貸款期限為期1年。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依據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最新統計顯示,2019-2020財年前10月,外人投資流入經濟特區金額達1.16億美元。投資來源顯示,累計有來自18個國家的110多家企業及4家本地企業在這些地區的投資達到近20億美元。雖然外國投資以製造業為主,亦也流入了貿易、其他服務、運輸及物流、房地產及飯店行業等。截至目前為止,經濟特區以日本居外人投資排名第一,佔總投資額的34%以上,其次是新加坡及泰國。其餘計有韓國、香港、英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奧地利、臺灣、巴拿馬、中國、汶萊、越南、法國、瑞士及荷蘭等國對經濟特區進行投資。 緬甸目前正在實施三個經濟特區計有:迪拉瓦、皎漂及土瓦。在這三個經濟特區中,迪拉瓦正在帶來更好的基礎設施及成功的企業,目前有80多家企業在迪拉瓦經濟特區經營。根據管理委員會的統計,經濟特區僱用了逾1.2萬正式工人,包括園區建築工人。迪拉瓦逾60%的企業是國內製造企業。
A:資料來源 :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COVID-19疫情的最新情況,截至今日(8月17日)為止,由各國主責單位公布相關資料如下: 瑞典境內確診人數為8萬5,045人(較上週8月10日之確診人數8萬2,972人,增加2,073人),重症人數為2,546人(較上週重症人數2,533人,增加13人),死亡人數5,787人(較上週死亡人數5,766人,增加21人),死亡率逾7%。其中以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為瑞典境內疫情最嚴重地區,目前確診人數為2萬3,756人,死亡人數為2,386人。 芬蘭境內確診人數為7,752人,住院治療人數5人,死亡人數333人,死亡率約係4.7%。其中以首都赫爾辛基及其所在之屋司馬區域(Uusimaa)為芬蘭境內受感染人數最多之地區,該區域目前確診人數為5,635人,佔全芬蘭所有確診人數7成之高。 挪威境內確診人數為1萬4人,重症人數為230人,死亡人數261人,死亡率約2.6%。挪威的疫情原屬平穩,但從7月底開始出現增加趨勢,近半個月確診病例增加約700例。
A: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簡稱阿聯)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bu Dhabi National Oil Company, ADNOC)執行長Sultan Al-Jaber受訪表示,國際原油需求復甦力道強勁(robust recovery in oil demand),惟原油產業仍需保持謹慎且在不斷變動情勢下留意成本。 Al-Jaber執行長認為,原油市場存在若干總體經濟變數(macroeconomic variables),無法準確預測長期經濟復甦情況,但目前數據顯示,過去2個月市場復甦明顯,主要包括2個原因: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包括俄羅斯在內部分非OPEC產油國(簡OPEC+)減產,5-7月OPEC+減產970萬桶/日、自8月起共同減產770萬桶/日,有效穩定原油需求及控制供給。 中國大陸原油需求增加:5-7月中國大陸原油進口數量創歷年新高。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指出,8月18日布蘭特原油(Brent crude oil)價格約45.28美元/桶,美國原油約42.72美元/桶。
A: 據日本內閣府本(8)月19日公布統計數據,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之機械訂單金額(不含船舶、電力),2020年4-6月機械訂單額計2兆2,243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減少12.9%,連續第4季陷入萎縮窘境,並創金融海嘯爆發後的2008年10-12月(下滑14.6%)以來之最大降幅。 日本內閣府將日本核心機械訂單的基準評估,自「目前呈現疲弱」下修至「呈現減少狀況」。另,日本內閣府預估展望,2020年7-9月機械訂單金額約2兆1,822億日圓,亦將同減少1.9%。 為防堵日本境內新冠疫情感染擴大,日本政府於本年4-6月宣布實施「緊急事態宣言」,導致機械產業訂單受到嚴峻衝擊。以業種別來看,4-6月製造業機械訂單9,148億日圓,較上年同期衰退16.6%;非製造業1兆3,130億日圓,同減少9.7%,兩者合併機械訂單額創2013年1-3月以來新低水準。
A:印度有機農產產業創造之農業就業人數於全球排名第1,栽種面積則排名第9,除印度國內有機農業市場持續成長外,隨著COVID-19疫情使全球消費者更加關切食品安全及飲食健康,創造印度有機產品出口商機。印度東北的Sikkim州係印度及全球第1個全面有機方式栽種的地區,另印度東北地區整體來說,有機栽種為其傳統,化學肥料的使用量與其他地區相比都極低,而印度的原鄉部落及離島地區也多是有機栽種,都可謂印度有機農產發展的重要基地。 印度政府為鼓勵農民採取有機栽種,進而改善收入,於2015起實施東北地區有機價值鏈發展(Mission Organic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for North East Region, MOVCD)及有機土壤栽種(Paramparagat Krishi Vikas Yojana, PKVY)等重要計畫,並於2018年實施農產出口促進政策(Agri-export Policy 2018),使印度逐漸成為全球主要有機農產市場及出口國之一,主要產品包括亞麻籽、芝麻、黃豆、茶葉、藥用植物、各式稻米及豆類等,使印度在2018-19財政年度的有機農產出口額達到515.1億盧比(約7億3,074萬美元),成長幅度近50%,Assam、Mizoram、Manipur 、Nagaland等州出口有機農產至英國、美國及義大利的數量都持續成長。 有機認證係有機農產產業的重要一環,上述MOVCD及PKVY即為印度推動有機認證之計畫,消費者可認明FSSAI、Jaivik Bharat、PGS Organic India等有機標章並安心選購。目前印度已有4萬個有機農產聚落受PKVY輔導協助,有機栽種面積達70萬公頃,另有160個有機農產組織受MOVCD輔導協助,有機栽種面積達8萬公頃。另為使該等地區可永續發展,政府推動以契作模式維持穩定供需,主要作物包括生薑、薑黃、黑米、香料、營養穀片、鳳梨、藥用植物、蕎麥及竹筍等,Meghalaya州的Mother Dairy、Manipur 州的Revanta Foods及Big Basket等印度食品商都是與當地農民以契作方式合作生產及銷售。此外,印度政府也協助農民直接銷貨給消費者,避免中間商的剝削,並透過集貨商協助地區小農銷貨,使有機農作地區不論規模大小,都可發展出一區一特產(One district One product)的銷售特色。 在COVID-19疫情期間,消費者對於優質及健康食品的需求提升,印度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有機農產產地直銷、修改及放寬相關法規、解決業者面臨的物流問題等,降低業者在疫情期間的銷售衝擊,甚至開發新的商機,銷售平台Green Caravan of Kohima即為成功案例之一,該平台協助將Nagaland州的所有村鎮將蔬果、手工及手紡製品直接銷往都會地區,印度其他各州也有類似的產地直銷直送平台。該等電商平台運用數位科技,使農民可直接與零售及批發商交易,大幅提高利潤空間並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印度政府也鼓勵農民參與線上研討會,透過交流取得最新市場及法規等資訊,其中,印度農業部轄下之農業研究委員會(ICRA)即針對東北各州舉辦多場有機農產線上研討會,協助業者解決問題,並促進業者與地方政府合作。
A:印度商工部、能源部、海運部等部會與州政府頃共同研議於港口區設立太陽光電生產園區,以專區降低製造之營運成本,以推動太陽光電產業之發展,並吸引受COVID-19疫情影響自中國大陸移轉之製造業者進駐,前來印度布局。 上述計畫,以鄰近港區為首選,尤其慮及目前印度國內太陽光電製造商負擔之物流占成本13%以上。在比較利益上,與中國大陸產品相比則完全不具價格及出口之優勢。印度12個主要港口的可用港區用地總計為11萬公頃,爰政府規劃以該等港區做為太陽光電設備之生產園區,降低業者營運成本,以印度總計長達7,600公里的海岸線及各港口發展的優勢,提升海運效能及出口競爭力。 美、加等廠商於上週亦宣布投入印度太陽光電投資,例如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及加拿大退休基金投資管理局(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共同投資成立再生能源公司ReNew Power向印度政府提出設立2GW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產能設施的投資計畫。 印度對電池及模組等零組件的需求有高達80%仰賴自中國大陸進口,在2018-19財政年度的進口額為21.6億美元。印度政府為降低進口依賴,積極推動自給自足經濟計畫,除對太陽光電產品提高關稅外,針對自部分國家進口需事先申請許可、提供在地發展業者金融補助、通過政府審核之綠能業者方可與輸配電業者合作等,以推動提高在地製造比例及吸引FDI投資帶動技術及製造能力。此外,綠能目前為印度整體電力供給的第5大來源,其中太陽光電為34.6GW,印度政府盼能在2022年前將其提升為100GW,亦有助於上述推動投資及在地製造計畫。
A:參考資料: Gov.uk Press Release, Daily Mirror, BBC News 日期:109年8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09)經字第531/P200號(商情文號:第531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將於8月17日啟動《自僱人士收入支持計劃》(Self-Employment Income Support Scheme - SEISS)的第二階段。依該計畫,數百萬的自僱人士將能夠申請第二筆補助金,金額相當於其平均每月盈利的70%,最高可達6,570英鎊(平均每月2,190英鎊),計劃預計於10月19日屆滿。 迄今為止,該計畫的第一階段已有超過270萬人受益,政府共發放提供78億英鎊薪資補助。自本年7月14日以來,凡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的自僱人士,且其2018-19年度的盈利低於50,000英鎊,或者2016-17、2017-18和2018-19年度的平均盈利低於50,000英鎊者均可提出申請。
A:參考資料: BBC News 日期:109年8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09)經字第530/P200號(商情文號:第530號) 商情本文: 英國零售商Marks&Spencer(M&S)規劃接下來的3個月內,裁減其商店內和管理層的7千個工作。M&S表示,希望裁員的“很大一部分”(約佔其員工總數的十分之一)將是以自願離職和提前退休的方式處理。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造成銷售樣態“實質性轉變”,儘管網路及宅配購物需求仍然強勁,但服飾及家用品的店內銷售額遠低於2019年。M&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現在尚無法準確預測疫情後新的銷售模式,但現在必須採取行動以反映這一變化。”,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的營運情形顯示,更多的員工可以同時處理多種任務,並可以不同部門之間轉移,可以“更加靈活和高效地工作”。 該公司自店面重新開業以來的8週內,受重創的服裝和家用產品的總銷售額暴跌29.9%,其中店內銷售額大跌47.9%,線上銷售額激增39.2%。在過去的13周中,食品銷售量增加2.5%。M&S負責人Steve Rowe於封城的高峰期間曾表示,客戶在新冠狀病毒危機後可能再也不會以相同方式購物。 該公司前於7月間宣布有950家店內管理部門和總部工作處於危險之中,因需要加快重組。零售經濟研究顧問單位(Retail Economics)主管Richard Lim表示,裁員意味著勞動力大幅減少,零售商拼命試圖將業務重新定位使公司衍生出行業的新態樣。 M&S擁有約7萬8千名員工,其中大多數位於英國。預計最新裁員名單大部分將來自店內員工,另據該公司表示,正在將資源轉移並招聘正在擴展的網路業務和食品業務。 自2020年初以來,M&S的網路服裝、家庭用品銷售一直保有良好銷量,在過去的8周中,線上服裝、家庭用品的銷售額佔其服裝和家庭用品總銷售額的41%。 近幾週,英國許多零售商宣布裁員,其中包括高檔連鎖百貨商店John Lewis警告可能裁員1千3百人, 連鎖藥妝店Boots警告有4千個工作處於危險之中,以及零售企業WHSmith可能裁員1千5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