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根據斯國媒體Dennik N本(11)月報導,自本(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製造之數千項產品已被銷往與俄羅斯軍方有聯繫的公司,並用於生產俄國於烏戰使用之坦克、輪胎和引擎等物品,斯國為其中之一。
- 媒體指出,本年10月俄國軍方使用之伊朗製無人機在烏克蘭墜毀後,發現該無人機之引擎由奧地利廠商所製造。另斯國輕型飛機製造商在本年4月亦向伊朗出口了類似的引擎。上述零配件物品可能多達數千件,包括軸承、引擎、電子設備和機械等,可用於生產坦克、裝甲車輛、導彈系統或洲際彈道導彈運載工具。明顯違反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
- 媒體質疑斯國財政部及海關當局沒有就出口進行良好之管制,以致民用和軍用目的之兩用物品流入俄羅斯為戰爭所用。斯國財政部及海關表示,均依照法規進行出口管制,否認故意間接協助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另重申斯國正在積極解決烏克蘭邊境的難民危機和人道主義援助。
- 媒體披露該消息後,斯國總理Eduard Heager表示,斯國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持續提供烏克蘭包括S-300防空系統等軍事裝備。針對斯國產品疑流入俄羅斯軍火市場事,總理說明,斯國將停止對俄羅斯侵略戰爭的任何不必要的間接支持。斯國國防部長 Jaroslav Naď 則稱出口存在問題,並承諾採取適當措施。
- 斯國經濟部11月4日發布新聞稿,表示該部恪守歐盟對俄羅斯及伊朗實施國際制裁之規定,就該事並無失職。未獲該部出具的有效出口許可證,斯國業者不得出口所製造的軍民兩用貨物(dual-use goods)至俄羅斯或伊朗。斯經濟部指出,問題可能發生於電子報關程序,因實務上斯國出口商以電子方式進行出口報關,當其聲明出口產品非兩用物品時,即無繳交出口許可證之義務,貨物則以自動放行方式出口。
- 目前斯國國會已請各部會調查及密切管控,以杜絕不法情事。
A:
- 根據斯國媒體TASR本年11月8日報導,斯國總統Zuzana Caputova日前赴埃及Sharm Elsheikh出席「2022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與31國領袖共同討論氣候危機的解決及斯國解決能源危機之作法,其他歐美重要領袖則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及美國氣候議題總統特使John Kerry。
- C總統指出,氣候變化的解決需要下一代的參與,建議將該議題列入學校教育,以確保生態轉型的成功。
- C總統另與肯亞總統William Ruto舉行雙邊會談,伊於會後表示,投資合作為會談重點,斯國長久以來即對與肯亞合作有相當興趣。斯國目前提供相關發展援助予肯亞,另肯亞就與斯國發展綠色轉型、電動車等領域有合作興趣,雙方將續就相關技術、經驗進行分享以深化雙邊經貿關係。
A:
- 依據斯國經濟部新聞稿指出,經長Karel Hirman於本(2022)年11月7日率團赴烏國邊境城市Uzhhorod召開雙邊諮商會議,期間由斯國投資及貿易發展局(SARIO)及烏國商工總會共同召開業界洽談會。斯國參團廠商逾60家。
- 本次會議主題是烏克蘭重建,H部長表示斯國政府及產業界已準備好參與烏國重建計畫,合作領域包含公共營建、建築工程、或包含天然氣、石油、核能能源建設等。雙方達成共識,將在政府諮商會議的架構下,建立一個有效合作機制作為未來持續推動落實合作的基礎。H經長並在會議中聲明譴責俄羅斯侵略行為。
A:
-
- 斯國東部國界與烏國相鄰97公里。2021年雙邊貿易額約16億歐元,斯國向烏國採購鐵礦及電線、輸烏大宗為汽車及礦物塗層等。除貿易之外,斯國不足之人力市場亦有相當部分由烏克蘭人補位。
-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斯國政府持續提供烏國防空系統及人道援助,是中東歐國家中對烏國堅定的支持者。
- 本年3月斯國Eduard Heager總理向歐盟提出在戰爭期間及戰後協助烏克蘭的具體想法,其中包括5年內使烏克蘭成為歐盟成員的途徑。H總理強調烏克蘭加入歐盟及後續重建將給斯國東部帶來經濟發展。H總理於4月陪同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訪問基輔提供入歐調查問卷,烏克蘭已於本年6月正式成為歐盟候選國。
- 本(11)月歐盟甫宣布根據歐盟凝聚政策(EU Cohesion Policy)撥列6,600 萬歐元預算,用於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烏克蘭四國之跨境合作計畫(Interreg NEXT Hungary-Slovakia-Romania-Ukraine),將強化四國邊境關於健康醫療、環境和行政能力等方面的跨境合作。
A:
一、依據智利主要媒體水星日報(El Mercurio)近日報導,智利礦業部次長Willy Kracht出席2022鋰礦論壇(Foro Litio 2022)時表示,政府正在研擬鋰礦業發展策略,其中包含於2023年成立國家鋰礦公司(ENL)等計畫:
(一)國家鋰礦公司(Empresa Nacional del Litio, ENL)將有別於智利國家銅礦公司(CODELCO),智利國家銅礦公司係過往政府整合國內已存之銅礦生產技術而成立,然而目前智利開採鋰礦技術尚未成熟,公部門並不具備相關產能及經驗,因此需尋找私部門夥伴共同合作建立國家鋰礦公司,以培養鋰礦產業。
(二)K次長認為國際鋰礦市場正處於蓬勃發展期,且未來恐有出現替代品之不確定性,因此時間是智利政府主要考量,目前已加緊尋找策略夥伴進行開採,並將共同研發新開採技術以減少水資源消耗。(註:舊技術生產過程將耗費大量水資源,然智利北方Atacama省主要鋰礦鹽沼區水源稀缺)
二、儘管智利礦業部盼加速鋰礦產業發展,然鋰礦開採對當地環境帶來負荷,造成礦區原住民等社群反對,甚至有部分已結標之政府鋰礦開發標案因未採納當地社群意見,遭最高法院判定無效,爰未來智利各項鋰礦開採計畫皆須進行公眾諮詢,勢必拖緩開採案件進度,此係智利政府推動鋰礦產業將面臨之主要挑戰之一。
A:
有關口罩、敷料、繃帶醫材等出口至智利市場販售相關規定,智利公共衛生署(Instituto de Salud Publica)規定如下:
- 根據智利825/98號衛生法規,上述產品出口智利屬無須強制衛生登記(registro sanitario)之類別,產品之品質、安全及效用等責任歸屬於製造商、進口商、代理及通路商等。
- 上述產品雖無須衛生登記,但因屬商用、用於第三人、分銷等目的,因此進口商須向智利公共衛生署申請海關目的證明(Cerficifcado de Destinacion Aduanera, CDA),申請方式可透過線上平台Gicona進行,網址如後http://giconaweb.ispch.gob.cl/; 教學影片網址如後https://www.ispch.cl/andid/certificado-de-destinacion-aduanera-cda-para-dispositivos-medicos-sin-registro-sanitario/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依據哥國國家統計局(Dane)資料,哥國2022年第3季勞工總數達2,200萬人,其中非正式雇用勞工總數達1,290萬人,占勞動人口比率58.3%,年減1.6%;較2021年同期1,230萬人,增加4.8%,顯示非正式雇用仍居勞動力市場重要來源。
哥國前13大主要城市暨其都會區2022年第3季非正式雇用勞工占勞動人口比率44%,較上年同期45.4%,減少1.4%;倘計算前23大主要城市暨其都會區,非正式雇用勞工占勞動人口比率45.3%,較上年同期減少1.5%。倘以性別為區分,非正式雇用男性780萬人,占勞動人口比例60.2%,較上年同期減少2.2%;非正式雇用女性500萬人,占勞動人口比例55.6%。
哥國2022年第2季及第3季之正式雇用分別為924萬人及926萬人,微幅成長2萬人,與上年同期相較年增達12%。Scotiabank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ergio Olarte表示,增加正式雇用之就業機會將有助提高生產力,並降低哥國明年經濟成長預期陷入衰退之風險。
哥國前13大主要城市暨其都會區2022年第3季非正式雇用勞工占勞動人口比率前3低都市分別為:Manizales市35.8%(哥國中部Caldas省首府)、首都波哥大市36%及哥國第二大城麥德林市39.2%。介於15至28歲青年族群之勞動力參與率54.9%,較上年同期提高2%,就業率則自2021年41.6%成長至44.9%。殘疾人口勞動力參與率23.6%;非殘疾人口勞動力參與率66.1%,差距42.5%,顯示政府與民間企業在推動殘疾人口勞動就業方面仍有努力空間。
A:
依據巴西國家統計局(IBGE)預測,巴西2023年農作物含黃豆、玉米及穀物等傳統作物產量預計可達2.881億噸,創歷史新高。數據顯示,巴西2023年的農作物產量可望比今年的預估產量2.628億噸多出2540萬噸,成長9.6%。
其中大豆+19.1%、2023第一季玉米+16.8%、籽棉+2%、高粱+5.7%及第一季豆類等+4.9%,目前增加播種是明年產量可望創新高之主要因素,尤其2023年黃豆增產主要來自於Paraná、Rio Grande do Sul等州產能恢復。
另外,預計將減產有水稻-3.5%、第二季玉米-0.2%、第二季豆類-9.5%、第三季豆類-3.7%和小麥-12.1%。
根據今年10月預測結果,巴西今年農作物產量預計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3.8%,較9月預測結果高0.3%,其中,籽棉、小麥及玉米預估成長15.2%、22.6%和25.7%,大豆和水稻預估減產11.5%及8.1%。
A:
-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工業區公司JIEC(Jordan Industrial Estates Corporation, JIEC)主席Louay Sahweil宣佈,該公司董事會已決定進行招標,以總成本2,100萬約幣興建Zarqa工業區(Zarqa Industrial Estate, ZIE)的第一階段工程。
- 約旦工業區公司總經理Omar Juwaid指出,Zarqa工業區是2021-2023年政府優先事項之一,旨在實現約旦各個地區的發展,並提供約旦青年更多就業機會。目前該專案已公佈招標,俾透過其投資者優勢與支援服務,使約旦工業區成為工業投資的理想環境,促進商業營運。
- J總經理續指出,ZIE的第一階段包括開發園區總面積4,700公頃中的1,116公頃,並將分多個階段開發。第一階段包括在三年內在22,000平方米的面積上建造所有園區的基礎設施與工業建築,以吸引投資者並刺激該地區現有的工業專案容納企業並利用園區的優惠措施。ZIE一旦準備就緒並投入營運,將吸引工業生產領域的各項投資,如食品、化學、包裝與工程行業。
A:
-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總理Bisher Khasawneh指出,約旦政府已開始實施公共部門現代化路線圖,該路線圖被視為經濟和政治現代化專案的關鍵。公共部門現代化路線圖也是Abdullah國王發起並得到Hussein王儲支持,為約旦進入建國二百周年的全面改革專案的重要驅動力。
- K總理在「部長與次長在公共部門現代化路線圖的實施機制的角色論壇」表示,為建立公共部門現代化路線圖的實施機制,改革專案包括三個主軸:政治改革專案,經濟現代化願景與10年公共部門現代化路線圖。相關部會部長、次長與公共行政部門之領導人是改革專案的主要推動力。
- K總理續表示,公共部門現代化路線圖的推動,不會影響現有公務員的權利,也不會導致任何裁員。政府開始實施階段,該論壇扮演將公共部門現代化委員會與經濟暨社會理事會直接聯繫起來之重要角色。最近的內閣改組旨在減少部長人數,強調合併部會和機構的重要性。
A:
吐瓦魯(TUVALU),意為「八島聯合」。於2000年9月加入聯合國。吐國食物能源等幾乎均須依靠進口,每年入超甚大,財政困難,故對外援仰賴頗深,我國、歐盟、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及聯合國每年均提供援贈,協助吐國建設發展。
A:
國際貨幣基金(IMF)將帛琉列為「中等收入小國」(middle-income microstate),國民人均所得約為關島的一半,境內經濟以美國贈款及旅遊業為主。經濟發展與其他小型島嶼國家類似,受限於經濟基礎小(a narrow economic base)、地理位置偏遠、人口少、基礎設施不足、商業環境薄弱以及氣候變遷影響,旅遊業則具發展潛力。
A:
馬紹爾群島由5個島嶼和29個島礁組成,原為美國之託管地,於1986年獨立,與美國簽訂自由聯合協定 (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國防由美國負責。馬紹爾群島經濟依賴美國,政府80%以上的直接或間接收入來自美國贈款。
A:
諾魯為南太平洋島國,位於馬紹爾群島南部,是全球最小之島國,於1968年獨立,1999年加入聯合國,另於2012年9月協助澳洲重啟在諾魯之難民中心,目前約897位難民安置於諾魯難民中心,難民中心設立帶來之龐大財政收益及數百工作機會,促進諾國經濟成長。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路透社(Reuters)2022年11月11日報導,據希臘能源部長Kostas Skrekas表示,希臘希望能在西部地區探勘到蘊藏量可供應希臘使用約10年之油氣井。2022年4 月希臘唯一石油公司Energean plc宣布將於2023年在希臘西北部Ioannina地區之陸地區塊進行試鑽,此為希臘22年以來首次之油氣探鑽。
據希臘能源部長Kostas Skrekas在2022年11月11日表示,2019 年進行二維地震勘探調查(2D seismic survey)時顯示,此區塊擁有大量蘊藏量可能性約為15%(以鑽井來看),如實際資訊確認後,其儲藏量可供應希臘使用約10年。
據報導續指出,希臘地理位置及現有之基礎建設投資將有助於歐洲實現能源獨立。在推動無碳燃料轉型時,包括希臘等國家均表示俄烏戰爭引發俄羅斯中斷能源供應是造成油氣(碳氫化合物)勘探活動增加之主因。希臘將天然氣視為增加再生能源比重之過渡燃料,並表示希臘能源轉型策略未有改變並不受俄烏戰爭影響,且符合歐盟訂於2030年達成促進綠色能源並減碳55%之氣候目標。
另希臘總理Kyriakos Mitsotakis已宣布啟動地震勘探調查,以進一步確認希臘西南邊之Peloponnese半島及克里特島(Crete)兩個離岸區塊之天然氣潛藏量;據Skrekas能源部長表示,如地震資料令人滿意,預計於2025年在該地區進行首次試鑽。
A:
根據馬來西亞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Malaysia)發布資料顯示,馬國本(2022)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成長14.2%,除較第二季(成長8.9%)為優外,亦較市場預期成長12.5%出色;其中以服務業 (成長16.7%)表現最為出色,其他依序為營造業成長15.3%,製造業成長13.2%,礦業成長9.2%,農業則成長1.2%。
馬國中央銀行總裁諾珊霞(Nor Shamsiah)指出,該國本年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進一步從第二季成長8.9%擴大至14.2%雙位數增長,主要歸因於上(2021)年低基期效應,同時受到強勁國內需求推動、就業市場穩健復甦和收入改善、出口成長趨穩(尤其電子電機產品),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利多推動。
鑒於本年前9個月的(9.3%)穩健成長,該央行預測馬國本年的經濟成長率將介於6.5%至7%。雖然預計2023年全球環境將充滿挑戰,但馬國將經濟將持續增長4%至5%,可望超越新冠疫情前的水準。就業市場穩健復甦和薪資持續改善支撐消費支出。馬國政府將繼續推行現有和新的基礎建設項目,包括總值500億馬幣(約108.23億美元)的東海岸鐵路計畫(ECRL)、166億馬幣(約35.93億美元)的輕快鐵第三延長線(LRT3)、73億馬幣(約15.8億美元)的中樞大道(Central Spine Road)及80億馬幣(約17.3億美元)的第二階段國家數位網路計畫(JENDELA)。
諾珊霞總裁另稱,馬國經濟增長仍面臨下行風險,主要來自外部因素,即全球增長較預期為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供應鏈中斷情況惡化,包括氣候變化影響、生活成本快速上漲,以及通貨膨脹、更大的金融市場波動和政治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馬國財政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表示,本年第三季馬國國內生產毛額成長14.2%,使到前9個月的GDP成長達9.3%,證明馬國政府過去為提振經濟所採取的振興經濟配套措施(約1,147.19億美元)的政策奏效。馬國落實許多此前國家未曾制定的政策,包括個人與企業暫緩還貸和提取公積金計畫。
馬國經濟學者雖紛紛調高該國本年經濟增長預測值至超過8%(相比馬國官方預測值6.5%至7%),但咸認為第四季恐難再延續此強勁成長態勢。此外,由於許多廠商面臨原物料成本上漲,加上員工短缺,預期馬國出口亦從高峰減緩。考量到馬國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中國大陸因素極可能牽制馬國第四季與明年經濟成長。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臺灣日月光投控公司旗下日月光半導體頃宣布,在馬來西亞檳城州舉行新廠(四廠及五廠)動土典禮,這兩座日月光馬國廠新建的半導體封裝測試廠房,建築面積為982,000平方英尺,位於峇六拜自由工業區(Bayan Lepas Free Industrial Zone)。
日月光表示,將於5年內投資3億美元,擴大馬國廠房,採購先進設備,訓練培養更多工程人才。新廠房計劃於2025年竣工,並創造 2,700 個就業機會。新廠完工後,總建築面積將達到200萬平方英尺,是當前廠房面積的兩倍。新廠房的核心產品為需求殷切的銅片 (copper clip)及影像感測器封裝產品。馬國新廠亦將於新的一年持續招聘計畫,繼續為檳城州半導體人才的成長做出貢獻。
在5G、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以及汽車用電子發展的需求推動下,半導體產業快速增長,半導體專業封測代工(OSAT)成為全球電子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OSAT領導廠商,馬國廠自1991年以來持續為許多半導體公司提供封測服務,為消費性電子、通訊、工業及汽車產業提供先進晶片。日月光數十年來在馬國持續策略性資本投資,以獲取更多市場占有率並擴大業務範圍及服務深度。
檳城首席部長曹觀友表示,日月光持續擴大在檳城州的投資,將鞏固馬國作為全球半導體樞紐的地位。檳城州的卓越表現,證明其作為東方矽谷的地位。
日月光東南亞區總裁李貴文表示,新建廠房展現日月光對檳城州的穩定以及外國投資商業友好政策的信心,且檳城州擁有多元且成熟的人才庫,多年來透過政府與產業的共同努力磨練培養出健全熟練的勞動力,其管理技能和專門技術的知識深度對於日月光在快節奏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被稱為「東方矽谷」的檳城已成功轉型為馬國領先的電子電機樞紐,是許多世界領先科技公司的熱門投資地點。根據馬國統計局與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檳城約占全球半導體出口額之5%。檳城一直是日月光全球製造的重要戰略位置之一,讓日月光的客戶能夠利用東南亞強大的產業生態系以及人才庫。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投資吉隆坡」機構(InvestKL)執行長莫哈末阿茲米(Muhammad Azmi)表示,該機構已吸引四家跨國企業,包括澳洲製造商 The Arnott's Group (TAG)、Tupperware Brands Corp、英國上市軟體開發公司 Endava Plc 及 Baxter Southeast Asia在大吉隆坡地區設立樞紐和商業服務辦事處,並盼可於10 年內達成吸引350億馬幣(約74.55億美元)投資額目標。
馬國在後新冠疫情具彈性的經濟表現也反映在外國投資的回升上,本年有更多全球化公司決定在大吉隆坡設立其全球服務中心。這證明馬國擁有堅實經濟基本面、對投資人友善的政策、良好基礎設施及充滿活力的人才庫,馬國繼續吸引外國投資人作為首選投資目的地。
本年上半年,該機構成功吸引16.8 億馬幣(約3.58億美元)投資額,創造1,919 個高技能就業機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指出德國化學業面臨訂單下滑及高成本等負面因素衝擊影響導致化學業者所承擔之壓力增高,該報導引述慕尼黑 Ifo經濟研究院產業專家 Anna Wolf表示近期全球經濟情勢惡化化學業亦難以倖免。Anna Wolf接續分析表示化學業者面臨成本增長導致利潤下滑,此外依據Ifo經濟研究院近期調查顯示多數受訪之化學業者對未來之市場情勢持悲觀態度。
在預測前景方面總部位於慕尼黑之化學業者Wacker Chemie表示希望今年冬季天然氣供應穩定,若攸關生產營運至關重要之天然氣供應受到外力干擾將嚴重影響生產線之營運對業者將產生巨大衝擊。該報導指出化學業是德國主要出口產業之一,2021年德國化學業出口總額約達1380億歐元。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Agenzia ANSA)2022年11月12日報導,據義大利工業總會(Confindustria )理事長Carlo Bonomi在威尼托省舉辦之「小型工業論壇」(Forum della Piccola Industria)對最新援助法案表示,政府大幅修正房屋整修超級補貼政策(Superbonus)影響土木工程業者,應考慮可能造成平行貨幣之風險,必須避免此風險,但義大利經濟財政部長Giancarlo Giorgetti 有信心並宣稱將繼續支持土木工程業;又政府為抑制高昂能源,編列預算支持多項包括增加天然氣開採之積極措施,但業界表示勞工議題仍缺少結構性改革措施。
據B理事長續表示,企業呼籲政府目前最緊急關切之問題是以全部資源抑制高昂能源成本、謹慎規劃政府財政,並對勞工議題擬訂重要措施,其中最重要為減免員工成本稅楔。另對《四度援助法案》有關提高員工附加福利(fringe benefit)至3,000歐元之政策表達不解,除少數公司有預算及財務資源可負擔外,可享有此福利之勞工有限,初估僅約17%,政府必須提出實際解決方案,如擬協助義大利人民,特別是年收入在35,000歐元以下,在疫情時有困難且再面臨通貨膨脹壓力之低收入戶,政府應採取減稅措施;義大利員工成本稅楔約46%,政府應調整員工成本稅楔,並確信每年公共支出超過1兆歐元之國家可重新調整預算並挪出約4至5%,即約500至600億歐元之財政預算,以實施減免員工成本稅楔措施。
據企業暨義大利製造部(原經濟發展部)部長Adolfo Urso表示,政府政策無法一蹴可幾,但可依據此計畫做到;計劃減免員工成本稅楔比重將為勞工減免該稅率三分之二及為企業減免三分之一;必須漸進提高薪資,惟有提高薪資才可改善就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