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新聞廣播電台(franceinfo)本(11)月7日報導,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農業生態學之新農作模式正在法國興起,其中南法有農戶已循此農法長達 45 年之先驅者。
位於Camargue地區農場,長年發展農業生態學之環保農法,不僅生產糧食,同時保護在地生物多樣性,負責人Jules Cartier 實行長期輪作, 不深耕土壤,避免對蚯蚓造成影響,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即能培養肥沃土壤,農作因此豐收。
另一處葡萄園,則利用放牧羊隻吃雜草作為 “自動除草機”,此外保留農場一部分,從未耕種,將近30公頃之天然草地欣欣向榮,促進生物多樣性,而樹籬與草地亦能有效捕捉碳,乃因應氣候變遷完美之天作利器。農戶並選擇保留隆河河畔一片樹林,維護當地景觀與原生生態。
A:
法國回聲報(Les Echos)本(11)月9日報導,根據法國海關日前公布最新統計,該國貿易逆差持續惡化,9 月貿易逆差為168 億歐元,達歷史新高,累計一年逆差總額逼近1,500 億歐元,主因係國內半數以上核電廠關閉,導致能源進口暴增;此外,出口仍保有活力,令人欣慰。
海關指出今年第三季,貿易逆差較上一季再擴大 73 億歐元,達 476 億歐元,係連續第七季持續惡化。法國外貿19 年來一直處於赤字狀態,近來能源價格飆漲、國際貿易放緩以及歐元兌美元貶值更使情況雪上加霜。其中自 2020 年第四季以來,能源支出不斷攀升,此季能源進口增加有一半來自能源採購,同期能源赤字增加73 億美元,主因來自電力採購,主要來源為英國、西班牙、德國、比利時和瑞士,本季成長幅度高達178.3%,電力赤字為 48 億歐元;油氣燃料採購增加13.7%。非能源進口亦有增加,製造品進口 5.2%,推動主力為運輸設備,成長13.1%,其中汽車成長11.8%,幅度較航太部門明顯。
同期出口成長 5.1%,力道優於德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等歐陸鄰國。若不計軍事設備,出口主要推力來自製造品,尤其是運輸設備,其中航空設備出口反彈增加24.5%;農產品出口表現亦相當亮眼,成長24.2%。
A:
土耳其每日晨報 (Daily Sabah)報導,土耳其風能協會(TUREB)主席Ibrahim Erden表示,未來一年土耳其可再裝置另一個1,000百萬瓦(MW)風能容量,並可吸引約10億美元(185.7億里拉)。土耳其風能裝置容量至本年底將達12,000MW,2023年第一季將跨過門檻。
E主席預估,土耳其下一年度將增加接近1,000百萬瓦容量,此容量之投資額位於約10億美元之水準。並舉出因價格飆升全球存在能源危機。
土耳其仍高度依賴進口以補足其能源需求,此使得該國易受俄國侵略烏克蘭能源成本高漲影響。為加強其再生能源生產,該國實施大規模計劃並且展開太陽能與風能電廠標案。去(2021)年土耳其再生能源佔該國新增裝置容量超過95%。本(2022)年3月底時總裝置電力容量已達超過100GW(十億瓦),一半以上來自包括水力、風力、太陽能與地熱等之再生能源。
土耳其為歐洲第5大及全球第12大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國,並且具歐洲第7大、全球第12大風能裝置容量。E主席表示,經由融資、人力資源、工程能量以及設備製造等有效使用。土耳其每年可增加3,000MW風能容量。根據該協會資料,2021年全年土國新增加風能容量為1,750MW,為有史以來最高年度增加紀錄,之前年度新增容量最高紀錄為2016年之1,248MW。至2021年底,土國風能裝置容量將達10,750MW。
E主席表示,預計土耳其本年風機與設備出口將達15億歐元,明(2023)年則出口額將增長至少10%。該國去年出口約14.9億美元風機與設備至約50國。
A: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與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11)月9日分別以「史國電力公司盼電費調漲21.31%」(EEC Wants 21.31% Electricity Hike)與「史國電力公司申請調漲電費21.31%」(EEC Applies for 21.31% Tariff Hike)為題,報導史國能源監管局(ESERA)執行長Sikhumbuzo Tsabedze於本月8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史國電力公司業於10月28日向該局提交2023/24與2024/25財政年度之電價規畫,以武漢漢肺炎疫情期間,因ESERA抑制電價調漲而蒙受損失,爰盼調漲明後兩財政年度之電價,盼准許EEC自2023年4月1日起調漲電價21.31%,一般用電價格擬自目前稅前每度約1.9史鍰調漲至每度約2.3史鍰。
T執行長指出,ESERA依法須於EEC提交電價規畫後3個月內准駁。T執行長允諾將廣納企業與消費者意見,並已規劃於本月12日至下(12)月2日間在史國4省舉辦至少8場公眾諮商會,將綜整各方建議後對電價進行合理且公平之調整。此外,EEC需繳回2020/21財政年度超額收益(約1.56億史鍰至1.68億史鍰),該筆經費亦可用於緩衝電價調漲。
T執行長另指出,史政府原擬於南部Lavumisa地區興建燃煤發電廠,惟燃煤發電恐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鑒於國際發展綠電大趨勢,史政府未能自國際社會中取得興建燃煤電廠之融資,即便取得融資蓋成電廠,史國恐遭國際列為高汙染發電國,爰史政府已中止興建燃煤電廠計畫。至史國電力供應穩定問題,T執行長表示史國除持續積極與南非洽商購電協定,亦將全力推動太陽能與生質能發電,允諾2025年後史國電力供應仍將無虞。
A:
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1年11月9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696/P200號(商情文號:第696號)
商情本文:
英國商務、能源及產業策略部長Grant Shapps正在訪問位於北英格蘭的城市Teesside,並宣布英國成立首個大型商業鋰精煉廠,為電動汽車、再生能源和消費科技供應鏈提供電池材料。為促進政府地方升級(Leveling Up)計畫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經商地點,綠色鋰業(Green Lithium)公司已在Middlesbrough的港口Teesport即將設立鋰精煉廠,提供1000多個建築工作機會和250個長期工作機會。目前全球89%的鋰加工都在東亞進行,歐洲目前沒有鋰精煉廠。綠色鋰業公司的目標是成為亞洲以外的第一家商業化鋰精煉廠。
英國政府透過汽車轉型基金為綠色鋰業提供超過60萬英鎊的資金。鋰是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供應對汽車和能源業至關重要。關鍵礦物質在日常必須品中是不可替代的,例如手機、風機和噴射機。由於市場動盪及供應鏈複雜性,關鍵礦物質面臨供應中斷的高風險。預計到2040年,世界對關鍵礦物質的需求將是今天的四倍。
英國商務、能源及產業策略部長Grant Shapps指出,英國政府支持像綠色鋰業這樣的公司在英國發展新的綠色產業,並在未來幾十年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政府必須確保其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因為這次地緣政治威脅和無法控制的全球事件會嚴重影響供應鏈,使電動汽車在英國延遲推出。
A:
參考資料:Institute of Export & International Trade
日期:111年11月9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697/P200號(商情文號:第697號)
商情本文:
英國國際貿易部(DIT)於本(11)月4日公布英國公眾對貿易的態度第五版研究調查,該研究於2018年開始,主要調查英國對貿易態度和貿易優先議題,約35%受訪者預計英國經濟會變得更糟,26%受訪者預計未來表現更樂觀。
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一)貿易態度轉變:與去年3月和5月的研究相比,對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支持略有下降,但大多數受訪者(65%)表示其支持與歐盟以外的國家達成協定。對英國的整體影響而言,較低比例對非歐盟貿易持積極的態度,在最新調查中,民眾對英國與歐盟以外的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影響的積極看法下降3%。
(二)人權:公眾輿論對人權涉及貿易政策之重要性存在分歧,36%英國成年人認為英應只與理念相同的國家建立貿易關係,22%持相反觀點,另有31%的人持中立看法。
(三)支持貿易協定:對與大多數國家達成新協定的支持率保持穩定,但對加強現有自由貿易協議的支持普遍下降。與紐西蘭和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仍然得到廣泛支持,分別有62%和57%受訪者表示贊同、印度(40%)、阿聯酋(29%)和沙烏地阿拉伯(26%)等觀點與之前的研究一致。中國支持率則下降至30%和巴西支持率下降至31%。對加強與加拿大、新加坡和越南貿易協定支持也有所下降。
(四)多邊協定:與上次發表的研究相比,民眾對CPTPP的認識有所下降,在對CPTTP有所了解的人中,對英國加入該支持率從63 %下降到57%。對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的了解及對英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進行貿易談判的支持率也很低,大多數人(63%)沒有聽說過海灣合作委員會,15%的人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對其一無所知。
(五)貿易影響:民眾對貿易影響的看法參差不齊,31%民眾認為自由貿易可使薪資上升。對就業影響的看法保持不變,49%認為自由貿易增加將創造英國就業機會。22%受訪者表示,自由貿易可能會影響商品或服務的質量,並降低包括動物福利在內的安全和食品標準。
(六)貿易夥伴考量:民眾對政府貿易政策優先事項的看法應根據所討論的國家而改變。在與美國、印度和墨西哥談判自由貿易協定時,維持食品標準是最優先的事項。儘管食品標準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但保護人權和平等是與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進行貿易的最優先考慮因素。
A:
面對全球晶片和半導體嚴重短缺,德州州政府、半導體和國防電子廠商、國家實驗室和全州 13 家學術機構共同倡議成立一家公民合作夥伴關係之機構「德州電子研究所 」(Texas Institute for Electronics,TIE),以促進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技術重返美國本土、強化供應鏈、確保國家安全並教育德州下一代新創業者。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將扮演主要角色。
美國聯邦參議員 John Cornyn 和聯邦眾議員 Michael McCaul 、UT Austin 校長 Jay Hartzell、UT系統校長 James B. Milliken和來自Applied Materials, Samsung, Advanced Micro Devices, Micron Technology,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NXP Semiconductors等半導體廠商的高層人士於今年4月18日在德州高等計算中心(Texas Advanced Computing Center)共同宣布成立TIE,並強調此一獨特的合作方式將促使德州成為半導體研發和製造領域的領導者。
TIE 計劃將利用和擴充 UT Austin 的現有基礎設施和研究能力,該校擁有 Cockrell 工程學院(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在全美排名第 6)以及其他幾個國際知名的運算中心和實驗室,可望為半導體研發做出貢獻,包括微電子研究中心(Microelectronics Research Center), 德州高等計算中心(Texas Advanced Computing Center), 陸軍未來司令部(Army Futures Command), 應用研究實驗室(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及NASCENT奈米製造系統中心(NASCENT Nanomanufacturing Systems Center)。德州其他 12 個學術機構另將成立卓越中心以推動這項工作。
A:
由於拜登總統猛烈抨擊石油公司未擴大生產,以及上個月OPEC+將生產目標削減 200 萬桶/日,美國能源資訊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因此下調明年全球石油需求成長預測。
EIA本周二發布的短期能源展望,已將 2023 年全球石油需求成長預測下調 32 萬桶/日,至 116 萬桶/日,但2022 年的石油需求成長預測則上調14 萬桶/日,至 260 萬桶/日。
EIA 預計全球石油庫存將在 2023 年初再次開始下降。
EIA 預估今年美國原油產量平均為 1183 萬桶/日,明年達到1231 萬桶/日。 EIA 亦預估本年 11 月和 12 月OPEC+的原油產量將下滑。到了 2023 年,EIA 預計OPEC+ 產量平均為 2890 萬桶/日,比今年增加 30 萬桶/日。
由於OPEC+ 及其他非OPEC+國家持續增產,尤其是美國,EIA預測明年Brent原油平均價格為 95.33 美元,低於 2022 年的平均 102.13 美元。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哥國Avianca航空與Viva Air航空合併案,因Viva Air航空無明顯出現財務危機構成被併購原因,及未來可能造成16條航線100%航空市場壟斷現象,爰遭哥國交通部與民航局否決。
哥國民航局新聞稿說明略以,Avianca航空與Viva Air航空合併將增加航空業者競爭加劇及減少消費者多元化選擇性之風險,同時將增加其他航空公司進入市場競爭之障礙。然Avianca航空與Viva Air航空仍可提供新事證,向該局提出申訴與重新審理該併購案。
2021年Avianca航空載運量為970萬名乘客,市占率33.4%;Viva Air航空載運量為510萬名乘客,市占率17.4%,倘進一步併購整合資源發揮綜效,將建立包括:141 架飛機機隊、188 條航線運輸網絡,連接 94個目的地,預估新合併公司市占率將可快速提升至60%-70%之間。故除原先公開持反對意見之Ultra Air航空公司外,另包括EasyFly、Satena、Wingo、Aerolineas Argentinas、Latam Airlines、JetSmart、Air Europa與 Lufthansa等共9家民航公司同時持反對合併案之立場。
Avianca 總裁兼執行長 Adrian Neuhauser表示,增進旅客便利性與促進哥國旅遊業就業機會,為推動合併案之主要訴求,爰將詳細分析哥民航局否決合併申請之裁定,並評估所有可能之替代方案,尋求合併案過關。
據哥國旅行社協會(Asociación Colombiana de Agencias de Viajes y Turismo, Anato)會長Paula Cortes表示,哥國2022年1-9月航空旅客人數達1,100萬人,較2019年年增3%,平均票價上漲50%,另國際線票價成本漲幅更高達57%,在各國邊境解封觀光業復甦帶動下,航空運輸業仍將呈逐漸成長走勢。
A:
巴拿馬星報(La Estrella)報導,據巴國運河管理局統計初步資料顯示,2022財年(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總計有1萬4,239艘船舶穿越遠洋航道,其中1萬3,009 艘為深吃水船舶(巴拿馬型9,384 艘占72%和新巴拿馬型3,619 艘占28%),小型船舶共計1,230艘,與2021年1萬3,342艘相較,增加897艘。此外,散裝貨船、油輪、液化天然氣船等,因俄烏戰爭持續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變動故呈現減少現象。
通過巴拿馬運河貨物運量之前8大主要用戶國家中,美國居運河最大用戶,其貨物量達2.15億噸,占通過巴國運河貨物總量73.7%,其次依序為中國21.4%、日本13.3%、智利10.4%、韓國9.9%、墨西哥8.2%、秘魯6.6%和哥倫比亞 5.7%。另自2020年至2022年之近3年運河通行費收入分別為:26.63億美元、29.68億美元及 30.28億美元。
A:
巴拿馬星報(La Estrella)報導,依據拉丁美洲能源組織(Olade)統計,巴拿馬2021年再生能源占發電比率達84%。巴國國家公共服務局(Asep)最新資料顯示, 2022年9月水力太陽能及風力等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高達97%,其中水力占比91.09%,陽能及風力占比5.82%,合計高達約97%。巴國能源轉型之政策近年來進展順利,水力太陽能及風力等再生能源已成為能源供應主導地位,其他石化類等熱能火力電廠占比僅為3.09%。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依據國家交通單一登記處(RUNT)資料,2022年10月新機車銷售5萬5,239輛,受機動車輛強制性保險可能大幅調漲影響下,年減9%。累計2022年1-10月,哥國新機車銷售達68萬2,152輛,較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分別成長36.4%、67.1%及16%。
2022年10月新機車銷售前5大廠牌分別為:Bajaj 10,035輛、山葉9,581輛、AKT8,688輛、鈴木7,396輛及Victory6,524輛。而最暢銷的新機車車款為AKT牌 AK125NKD EIII型號,單月共銷售3,077輛。
A:
美國年終銷售旺季將臨;去年此時零售業者面對的是貨架空空,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然而今年則是庫存滿滿,尤其是成衣與居家用品,但銷售額卻劇減,迫使業者將產品PO上寄賣網站,舉辦樣品特賣,狠心打折,送給員工,甚至丟棄作廢。
庫存過剩早在去年埋下禍根,當時由於供應鏈壅塞,業者擔憂存貨不夠,Gap及Nike等零售商紛紛超量且提前訂貨,結果因為預測錯誤,加上消費者飽受通膨打擊,購買能力減弱,導致業者庫存嚴重過剩。
瑞銀集團分析師表示,零售業者必須打折促銷,但勞工成本仍高,使獲利率受到雙重打擊。倉儲業也受到波及,10月就業人數已減少2萬人,減幅是2020年4月來最多;成衣製造等產業的勞工加班時間縮短,薪資收入因而縮水。
南加州兩大港口貨品堆積如山,倉儲空間的空閒率僅0.2%,遠低於往年此時的4-6%。這些都是最新的遊戲、科技產品及服飾,比商店及網站的產品更潮,卻不得不在倉庫裡放涼。
分析師及倉儲業者表示,可能要花掉明年大部分的時間,才能消化掉庫存過剩壓力。
成衣業預估,今年10-12月銷售額將比去年同期減少1%,遠遜於去年的21%成長率。許多品牌成衣都表示,今年促銷必須比往年更賣力。但最新的物流經理人指數顯示,庫存量及倉儲成本居高不下,顯示業者的折扣還打得不夠。
倉儲業者表示,一些店家要求業者乾脆把貨品丟掉,送給他人,或是給回收業者,純粹是不想再多付倉儲費。今年零售商的訂單已經比去年劇減30%以上,但庫存量卻增加50%,因此許多店家都把庫存計入虧損帳上。
經濟學者指出,未來幾季由於庫存減少,可能拖累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使經濟雪上加霜。
業者延後或取消訂單,也將衝擊勞動市場,使整個供應鏈上勞工的工時或工作機會減少。
零售業者相繼取消訂單,使全球貿易成長劇降,及工廠生產停滯。中國10月出口額也呈現兩年多來首次減少,越南政府也警告多種產品訂單劇減,包括巧克力與手機。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9/6750372?from=wj_catelistnews
A:
毫無疑問,在加州仍然是由特斯拉(Tesla)在主導著電動車市場,但隨著各家車廠新電動車陸續推出,特斯拉在加州的銷售占比正在逐漸的下降當中。
根據加州能源委員會的新車登記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9月,特斯拉在加州電動汽車市場銷售占比達73%。雖然依舊是市場龍頭,但這比它們在2021年的75%和2020年的79%略有下降。
加州對特斯拉和整個美國電動汽車市場都非常重要,占特斯拉去年全球銷量的15%,也是美國零排放汽車銷量最大的州。今年在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交車量占該州所有新車銷量的18%。
除了在加州的電動車銷量比競爭對手都多外,特斯拉在品牌考慮度方面也位居榜首,今年有53%的人購買電動車時會考慮特斯拉。不過這也比2021年的58%略有下降。
愈來愈多引人注目的電動車推出是特斯拉失去市場占比的一個關鍵原因。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收購社群平台推特(Twitter)以及一些支持共和黨的言論可能會影響加州等自由州的一些買家。Guidehouse Insights分析師阿布薩米德(Sam Abuelsamid)就表示,推特的事件可能會阻止一些以前支持馬斯克和特斯拉的潛在買家。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551/6751496
A:
一項分析顯示,今年三季度儘管特斯拉的銷量不到豐田汽車的七分之一,但特斯拉的單車利潤卻是豐田汽車的8倍,這也是特斯拉自2010年上市以來其季度淨利潤首次領先豐田。
據蓋世汽車網報道,今年三季度特斯拉淨利潤為32.9億美元,而豐田汽車的淨利潤為4342億日圓,以當季度1美元兌138日圓的平均匯率計算,相當於31.5億美元。豐田淨利潤的下降部分源於一些特殊因素。該公司目前正為其供應商承擔增加的材料和電力成本,導致其季度營業利潤減少4500億日圓,但日圓走弱帶來的3700億日圓的提振部分抵消了這一影響。
除此之外,豐田汽車還因退出俄羅斯產生了969億日圓的一次性費用。高盛日本公司的Kota Yuzawa表示:「豐田第三季度淨利潤下降並不等同於其實際盈利潛力的下降。」豐田在營業利潤(40.8億美元)方面仍然領先,超過特斯拉的36.9億美元。
儘管如此,特斯拉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儘管其第三季度的淨利潤不及梅賽德斯-平治,但超過了寶馬和大眾,淨利潤率為15%。特斯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每款車的盈利能力。豐田汽車第三季度售出262萬輛汽車,是特斯拉(34.4萬輛)的7.6倍,但它每輛車的淨利潤約為1200美元,僅為特斯拉9570美元(合6.93萬元)的八分之一。特斯拉在單車淨利潤方面領先於行業,甚至領先於梅賽德斯-平治等公司。
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來,特斯拉的單車利潤增長特別快。投資者對特斯拉的這些收益做出了有利反應,截至11月7日,該公司市值約為豐田的三倍多。這一差距是兩家汽車製造商所採取截然不同的戰略造成的。豐田提供的汽車種類繁多,從汽油動力汽車到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尺寸和價格也各不相同。
與此同時,特斯拉只專注於電動汽車。Model Y和Model 3的銷量佔其總銷量的90%以上,儘管價格相對較高,但這兩款車的銷量在兩年內增長了近一倍。即使是最便宜的Model 3在美國的起價也在4萬美元左右。SBI證券分析師表示:「特斯拉利潤增長背後的最大因素是銷量,然後是車價上漲和自動駕駛軟件銷量的增長。」
A:
科企谷歌與法國車商雷諾(Renault)周二(8日)宣布,將擴大雙方四年合作至包含為未來新車開發的先進軟體平台。雙方表示,這款「以軟體為定義的車輛」將以谷歌Android Automotive作業系統建造,並將數據傳送至谷歌雲端伺服器進行處理。
雷諾2018年與谷歌達成協議,作為後者與作為全球最大汽車組織之一的「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更廣泛合作的一部份。該聯盟宣布將採用谷歌的原生汽車作業系統,提供內置語音助理、地圖和Play Store商店。
不過周二的公告僅為雷諾集團與谷歌之間的合作,換句話說僅適用於該集團旗下四個品牌雷諾、達契亞(Dacia)、阿爾卑(Alpine)和Mobilize。雷諾表示,它指定谷歌為其「首選雲端服務商」,有別於其他車商所用的亞馬遜Amazon Web Services服務。
這只是首份將Android打進數百萬輛新車的協議。周二的公告稍為複雜,谷歌和雷諾表示,它們將聯合建造「數碼雙生兒」,即是一輛車輛的虛擬副本,配備先進人工智能(AI)功能,「更易又持續將新服務融入車輛和建造新車內(車載服務)和車外應用程式」。
谷歌與雷諾稱,合作開發軟體和在虛擬模擬中測試新AI功能將有助透過經改善的實時診斷改善車輛運作。車輛將告訴司機何時需要維護,甚至自行進行修正問題。而且車主可自定體驗,包括駕駛行為、經常到訪的目的地和電動車充電站,又可利用車輛本身的實時數據建立保險模式。
電動車特斯拉早已定義消費者對他們汽車軟體的預期。面對它的競爭,其他車商亦正在開發以軟體為定義的車輛。這種構思是以硬體的基本款出售車輛,然後由軟體主導硬體的功能,從而透過無線(OTA)更新和改善。
雖然谷歌10多年來嘗試打進汽車空間,但某程度上因車商擔心競爭而面對不少阻礙。不過該公司逐漸取得多間大型車商的信任,包括福特、通用汽車(GM)、富豪、本田和寶馬。
A:
資料來源:柬埔寨khmertimeskh.com網站 2022年11月7日報導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一、柬埔寨媒體報導,柬埔寨總理洪森將於本(2022)年11月10日至13日在金邊主持第40屆與第41屆東協峰會及相關峰會,以及第2屆東協全球對話(Global Dialogue)。要點如下:
(一)身為東協輪值主席國之柬埔寨,已完全準備好舉辦新冠疫情以來首次實體東協峰會,預計東協成員國及對話夥伴國之領導人均將出席,以解決世界面對之問題與挑戰,尤其是俄烏衝突與緬甸危機。
(二)本屆峰會主題為「東協行動:共同應對挑戰」,柬埔寨致力於在此主題下領導東協國家,促進區域和諧、和平與繁榮。本次東協高層系列會議將包括第40屆與第41屆東協峰會、第25屆東協—中國領導人會議、第25屆日本-東協領導人會議、第23屆東協-韓國領導人會議、第25屆東協+3(APT)峰會、東協-印度領導人會議、第10屆東協-美國領導人會議、第2屆東協-澳洲領導人會議、東協-加拿大紀念峰會、東協-聯合國(UN)峰會,以及第17屆東亞峰會(EAS),惟東協-俄羅斯峰會不在議程之列。
二、各國參與情形:
東協國家領袖/代表除緬甸外,對話夥伴國除俄羅斯尚未確認外,幾乎所有受邀國家與國際組織均已確認參加旨述峰會。
A:
資料來源:越南vietnamplus.vn網站 2022年11月6日報導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媒體報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7屆締約方大會(COP27)於本(2022)年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舉行,要點如下:
(一)本次會議包括近百位國家元首與政府高層4萬名代表出席,另有3,000名國際記者參加此次活動。越南由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陳洪河(Tran Hong Ha)率團出席開幕式與全體會議,並舉行雙邊與多邊工作會議,推動落實氣候變遷承諾。
(二)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呼籲世界優先應對氣候變遷,攜手採取緊急行動,將其視為關乎世界安全與生存之重大問題,因為人類正面臨氣候變遷之巨大影響。以目前各國反應速度,世界無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更遑論設定之攝氏1.5度目標,主因發達與新興經濟體集團(G20)成員太少且進展緩慢。
(三)埃及作為COP27主席國,提出包括氣候融資、氣候變遷適應、損失與損害,以及提高氣候行動等主題,強烈希望COP27能夠解決向綠色經濟轉型、適應氣候變遷、氣候變遷造成之損失與損害,以及供應問題等關鍵問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充足與公平之氣候融資。
(四)陳洪河部長於會上強調,能源轉型係越南實現在COP26上提出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之關鍵因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越南能源需求迅速增加,爰需解決之難題係尋找替代煤電之電力來源。越南再生能源發展必須與能源安全保障齊頭並進,並要求英國、歐盟與G7集團向越南移轉風能發電、太陽能風電、儲能等先進技術,協助越南成功實施能源轉型,確保越南能以合理價格使用新能源。
A:
資料來源:越南vietnamnews.vn網站 2022年11月8日報導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總理范明正(Pham Minh Chinh)率領高級代表團於2022年11月8日至9日進行為期2天之正式訪問,並將出席第40屆與第41屆東協峰會及相關峰會。要點如下:
(一)此次係范總理首次對柬埔寨進行正式訪問,亦係新冠肺炎疫情後首次親自出席東協峰會。
(二)范總理感謝柬埔寨熱情接待越南高級代表團,並高度評價柬埔寨在擔任2022年東協輪值主席期間之貢獻與成果,相信柬埔寨將成功舉辦第40屆、41屆東協峰會與各相關峰會。
(三)柬埔寨總理洪森歡迎范總理正式訪問柬埔寨,強調此次訪問正值兩國建交55週年,更具重要意義。
(四)越柬雙方同意持續加強國防與安全合作、肯定配合有效之各項協議、機制,以維持各自國家之政府穩定、預防販賣人口、運輸與販毒等跨國罪犯,大力推動確保網絡安全與保護公民。兩國領導人決心鞏固與發展越柬間之睦鄰友好、傳統友誼、全面合作,俾建立長期穩定之關係。其他合作領域,包括教育培訓、交通運輸業、農林漁業、資通訊業、金融銀行業,以及文化旅遊體育等。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的統計顯示,在過去10個月內(2022年1月至10月),在MyCO線上註冊系統上註冊的公司總數為9,892家。
MyCO網站上的公司註冊及重新註冊系統,係依據《2017年緬甸公司法》於2018年8月1日啟用。DICA統計顯示,2021年註冊公司數量為8,011家、2020年為15,080家、2019年為17,380家、2018年為8,50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