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來西亞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總監諾希山(Dr. Noor Hisham)頃指出,隸屬該部之國家藥品管理局(National Pharmaceutical Regulatory Agency,簡稱 NPRA)近期進行產品化驗分析,發現馬國1項美容護膚品,「Night Cream ForU By D Ains Beauty Empire」晚霜含有氫醌(Hydroquinone)、維甲酸(Tretinoin)及倍他米松17-戊酸酯(Betamethasone 17-Valerate)毒性物質,而遭該局勒令撤銷註冊及禁止銷售。
依據馬國國家藥品管理局規定,氫醌可導致塗抹處的皮膚發紅、不適、膚色轉變、過敏、並抑制皮膚色素沈澱降低皮膚對有害紫外線的保護,亦可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使用含有維甲酸的產品,可導致塗抹的皮膚發紅、不適、疼痛、皮膚剝落及對陽光過敏。倍他米松17-戊酸酯則可導致塗搽處的皮膚變薄、易感疼痛、出現暗瘡、皮膚色素沉著出現變化,以及增加被吸收至血液循環系統的風險,從而產生有害影響。
馬國國家藥品管理局要求相關經銷商立即停止出售前述產品,以免抵觸1984年馬國化妝品及毒品管制條例。首次違反條例者之個人,將可判處2萬5,000馬幣(約5,572美元)的罰款,或3年以下的監禁並可能兩者兼施;若再觸犯條例,將可判處5萬馬幣(約1萬1,145美元)的罰款,或5年以下的監禁並可能兩者兼施。抵觸條例的企業,初犯者將可判處5萬馬幣(約1萬1,145美元)的罰款,重犯者則可判處高達10萬馬幣(約2萬2,289美元)的罰款。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根據彭博社報導,經過土耳其貿易部對馬來西亞進口的可可油調查結果顯示,馬國的可可油確在該國進行傾銷,並損害當地生產商的利益。因此土耳其政府將對馬國進口的可可油課徵反傾銷稅。
土耳其將對馬國Barry Callebaut製造公司(Barry Callebaut Manufacturing Malaysia Sdn Bhd)的可可產品徵收8.5%反傾銷稅;源宗可可公司(GCB Cocoa Malaysia Sdn Bhd)及源宗可可製造廠公司(Guan Chong Cocoa Manufacturer Sdn Bhd)的可可產品分別徵收7.5%及7%反傾銷稅;JB可可公司(JB Cocoa Sdn Bhd)的可可產品徵收7.5%反傾銷稅。除上述廠商外,土耳其亦將對馬國其他公司進口的可可油徵收10%反傾銷稅。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頃發布的「2022年亞洲經濟前景」更新報告指出,馬來西亞消費者需求持續回升,加上政府仍致力推動新冠疫苗計畫,成功提高消費信心及零售貿易表現,該銀行因此上修馬國本(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值,從7月份的5.8%調升至6%,與4月份預測值相符。惟基於全球經濟局勢風險驟升,亞銀再下修馬國明(2023)年經濟成長預測值至4.7%,較4月(5.4%)及7月(5.1%)預測值為低。
該報告表示,支撐馬國短期經濟走勢的兩大因素,分別是馬國於本年4月重新開放邊境並啟動經濟活動,改善就業情況及家庭收入並提振消費者需求,以及繼續推行新冠疫苗接種計畫。
截至本年8月22日,馬國全國約84%人口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另外近50%人口已接種第一劑加強針,這些正面因素顯著推高消費者信心及零售貿易,進而激勵消費者需求穩健復甦。
馬國民間消費支出將提振短期經濟增長,其中消費者信心指數本年上半年平均增長22%;而零售貿易則成長12%。基於整體經濟大環境持續走穩,且主要領域包括旅宿、零售、網購及旅遊業穩健走強,消費表現料持續亮眼。另外,隨著馬國人民學會與冠病共存,國內旅遊活動逐漸活躍,預期下半年服務及可支配收入支出將攀升。
此外,亞銀亦看好馬國服務及製造業將能帶動這兩年的經濟增長,且在電子與電機、公共交通設備及器材需求帶動,製造業產出也將跟著走強;另大宗產品將受惠於原產品價格走高。
在國內投資方面,鑒於全球及馬國轉向緊縮貨幣政策、國內政局不確定性,及低迷的經商環境,使得國內外投資人皆採取觀望態度,亞銀預期今、明兩年的國內投資將持續走軟。
此外,亞銀也認為,國內政局多變及較低的收入基礎或持續打擊公共投資,預期本年公共投資將與去(2021)年水準相符,不過隨著諸如公共交通、工業園、鄉鎮地區、數位連接及教育等基建投資帶動,明年的公共投資料能稍微復甦。
另外,亞銀也點出數個或侵蝕短期經濟前景的海內外下行風險,周邊方面因俄烏戰爭,打擊全球先進經濟體經濟增長,及全球邁向貨幣緊縮政策潛在影響馬國經濟增長力度。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一、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本(2022)年9月20日結束印度訪問行程時表示,新加坡視印度為戰略意義的夥伴,數十年來保持緊密關係,不論是「印太經濟架構(IPEF)」或其他的雙邊合作,對新加坡與印度都具共同利益,其盼印度與東協的交流更加建設性及系統化,星印兩國可深化不同領域的合作,共同促進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二、 黃循財副總理指出,目前為地緣政治競爭激烈的時代,印度將逐漸增加區域及國際事務中的角色,按照目前趨勢的發展,印度在未來將超越日本,成為美國與中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印度已闡明「向東前進(Act East)」政策,盼其實現促進包容、開放及規則的區域秩序。
三、 9月17日黃副總理與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貿工部長顏金勇及交通部長易華仁,一同出席於新德里舉辦的第一屆「印度—新加坡部長級圓桌會議」,星印雙方就糧食與能源安全及數位化等具潛在合作機會的領域進行討論。該會議的目的不僅是鼓勵新加坡到印度投資,亦盼促進印度與區域國家的連結,黃副總理盼該會議能成為雙邊定期會面的平臺,以加強協調與討論合作的機會。
四、 黃循財副總理9月18日走訪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並見證新加坡與古吉拉特邦簽署「金融科技合作協定」。黃副總理指出,該協定讓星印雙方可透過彼此的監管沙盒進行試驗及創新,將具潛力的方案在兩地擴展。9月19日黃副總理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就綠色氫氣、太陽能、金融科技及數據連接等合作領域進行討論。9月20日亦分別與印度衛生部長曼達維亞(Mansukh Mandaviya)及電力部長欣德(RK Singh)會面,探討強化星印兩國的醫療合作方案,為未來大流行病做準備,並探討擴大再生能源與綠色氫氣等領域的合作。
五、 新加坡自2021年8月從泰國手中接過印度對話協調國的棒子,直到2024年負責協調印度與東協的對話。印度將擔任下一屆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並已邀請新加坡參與2023年的G20領導人峰會和會議。
A:
一、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9月22日報導,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供應鏈中斷緩解及通貨膨脹抑制消費者需求等因素,造成全球貿易放緩,船運費年比下跌約五成。此外,今年第三季原屬全球航運業旺季,但航運市場熱度不如過去兩年。根據國際航運研究公司德路里(Drewry)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平均一個40英尺貨櫃的運費為3,692美元,目前則為4,942美元,但較2021年同期下跌52%,運費綜合指數已連續29週下滑。
二、 據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FBX貨櫃運價指數顯示,目前從中國到美國西海岸的40英尺貨櫃運費約為每箱3,799美元,較今年1月份下跌逾七成;另外,從中國到北歐的貨櫃運費也降至7,317美元,較今年初下跌約一半,倘與去年9月逾2萬美元峰值相比,航運市場狀況明顯出現急劇逆轉。
三、 星國本地船運諮詢服務公司船狂(ShipsFocus)創辦人蔡財寶指出, 2021年由於供應鏈中斷、港口積壓與貨物激增,令進口商爭相搶奪貨櫃空間,因此運費上漲約十倍;今年因進口商品尚未被市場消化導致庫存過多,貨運需求及運費隨之下滑。
四、 貨櫃航運諮詢顧問萊恩(Andy Lane)表示,在能源價格上漲與通膨加速攀升推動下,航運市場興盛期已結束,接下來兩年將有大批新船下水,航運市場將出現約400萬標準箱的過剩運能。除非消費者習慣出現變化,否則貨運量及運費會繼續走低,明年運費可能跌至3,000-3,500美元的水平。
五、 達飛輪船(CMA CMG)集團首席執行官薩德(Rodolphe Saadé)指出,通膨壓力導致消費支出放緩,海運需求減弱,某些區域即期運費已經下跌。德國貨櫃航運赫伯羅特(Hapag-Lloyd)的首席執行官詹森(Rolf Habben Jansen)預測明年全球貨櫃船增長將超過需求,且市場存在不確定性,料未來24個月供應成長將超過需求。
六、 另外,航運業者及分析師預計運費不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部分原因是去碳化與燃料成本上升。疫情前,一個貨櫃從亞洲橫跨太平洋運抵美國西海岸的平均成本約為1,500美元,如今許多船運業者加強去碳化作法,在新技術及新燃料上投入數十億美元,此等能源轉型壓力造成船運業者成本上升。Braemar貨櫃航運分析師盧奇(Jonathan Roach)表示,潔淨運輸帶來的額外成本,將成為提高運費的一項因素。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聯邦勞工部長Pwint San博士在與政府、雇主及勞工代表舉行的三方會議上表示,在2021年2月至2022年7月期間,114家新建立的工廠及作坊以及100家暫停後恢復運營的現有工廠,共招聘約5.5萬名勞工。工廠及作坊的關閉損害雇主及僱員的利益,對國家的製造業產出產生負面影響,並減緩經濟成長。P部長表示,根據現行法律,採取建設性的方式,在工廠內的平和協商,有助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此外,須透過三方共同的努力與合作,才能保持工作場域的穩定,推動產出及有效的社會經濟發展。根據勞動部的報告,COVID-19大流行及政治動盪的負面效應,共導致104,798名勞工失業,291家工廠關閉。2021年2月1日至2022年 7月18日期間,新設工廠及作坊114家,原停產工廠100家已重新開工,共計214家工廠,共計創造54,819個就業崗位。
此外,政府承諾將遵守勞工組織關於結社自由及保護組織權的第87號公約。全國共2,892個一般勞工組織、162個鄉鎮勞工組織、26個省邦勞工組織、9個工人聯合會及緬甸工會聯合會,計19萬成員。勞動部正在協調勞工依法自由得組織相關機構。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2022-23財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截止9月9日,緬甸與國際貿易夥伴的海運貿易成長32%。根據緬甸商務部的統計,在此期間的緬甸海運貿易額達115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87億美元增加28億美元。海運出口值50.37億美元,進口值則為64.86億美元,均較去年同期的海運進出口成長。在上一(2020-2021)財年,緬甸海運貿易占該年總貿易額295億美元中的198億美元。
根據緬甸港務局的公告,2022年9月計有14家國際航運公司的55艘貨船,將裝載許多貨櫃進入仰光港碼頭。仰光港的碼頭在1月到8月共處理410艘貨船,分別為1月份49艘、2月份48艘、3月份50艘、4月份52艘、5月份54艘、6月份53艘、7月份49艘、及8月份55艘。緬甸港務局及仰光內碼頭正在提供服務,以確保快速及可靠的貨物裝卸及貨櫃提取。緬甸港務局及仰光碼頭正提供服務,確保快速及可靠的貨物處理及貨櫃提取。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國家管理委員會(SAC)信息負責人Zaw Min Tun少將在第20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緬甸計畫使用俄羅斯MIR卡在俄羅斯盧布與緬甸緬元間進行直接支付。他表示,當局正在努力使用俄羅斯MIR卡作為緬俄商業及貿易活動的直接支付系統。俄羅斯的MIR卡將在本年11月舉行的第3屆政府間緬俄貿易及經濟合作聯合委員會會議之前啟用。Zaw Min Tun少將還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倘俄羅斯與緬甸間進行直接支付,緬甸的銀行必須在俄羅斯銀行開設帳戶,兩國央行將簽署瞭解備忘錄。
A:
據亞洲開發銀行頃發布亞洲經濟展望報告,該行評估雖全球環境呈現許多挑戰,但越南經濟復甦速度與原先預測相較較為快速且繼續維持成長趨勢。本年上半年藉由製造加工與服務業等快速復甦,整體經濟復甦維持穩定。其中,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7.7%,本年上半年平均成長率6.4%,高於2020與2021年同期成長率。服務業成長自2021年同期之3.9%上升至6.6%;其中,觀光業成長7%,金融服務業成長9.5%。因此,該行對亞洲整體經濟預測成長減少,惟仍對越南本年經濟展望維持正面評估,經濟成長率可達6.5%,以及明(2023)年經濟成長約6.7%。此外,越南採取謹慎之貨幣政策、以及有效物價監控,尤其是油價,有助於抑制本年通膨可為3.8%,以及明年可於4%。然而,該行亦預警,越南經濟展望將繼續面對逐漸增加之風險。其中,第一係出口,本年前8個月藉由經濟復甦與匯率穩定,出口金額為2,50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1%,國內生產復甦致使進口成長13.6%,進口金額為2,468億美元,貿易順差為40億美元;惟,全球經濟衰退、國外市場需求下降將對越南出口產生負面影響;越幣貶值導致進口價值高於出口,可能導致本年貿易逆差。本(8)月對越南之貨物訂單有所減少。第二,越南經濟亦面對全球目前普遍情勢之通膨風險。此外,新冠疫情可能再度爆發,許多醫療工作人員近期離職、藥物、醫療器材等短缺等增加醫療體系壓力。勞工人力資源缺乏將阻止勞力密集之服務業與出口業快速復甦。最後,公共投資撥款與社會支出未按預期計畫執行,可能導致本年與明年經濟成長速度緩慢。
A:
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資料顯示,由於越南已恢復開放國際觀光、恢復許多國際航線航班,本(2022)年8月份來越國際旅客約48萬6,400人次,較上(7)月份增加38%,並較去年同期增加52.3倍。累計本年前8個月來越之國際旅客人數144萬1千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3.7倍;其中以運輸工具別統計,利用空運來越之旅客人數為127萬6千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8.5倍;由陸路來越之旅客人數17萬人次,增加4.7倍;海運來越之旅客人數僅為387人次,增加40.7%。
以旅客國別統計,前8個月亞洲地區來越之旅客人數為99萬6,900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000.8%,其中主要市場來越之旅客統計如次:韓國旅客36萬9,798人次,增加1,661.5%;柬埔寨旅客為8萬2,021人次,增加25,938.4%;日本旅客為7萬1,739人次,增加1,181.3%;新加坡旅客為6萬7,709人次,增加13,281.2%;泰國旅客為6萬1,138人次,增加2,969.2%;中國旅客為6萬4,973人次,增加52.3%;馬來西亞旅客為5萬2,162人次,增加6,253.5%;台灣旅客為5萬2,094人次,增加563.6%。
歐洲旅客部份,前8個月來越之旅客為20萬8,010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141%,其中英國3萬9,105人次,增加3,131.8%;德國3萬4,482人次,增加4,534.7%;法國3萬3,872人次,增加3,263.7%;俄國旅客1萬4,658人次,增加1,433.3%。
美洲地區來越之旅客16萬5,306人次,增加4,658.4%,其中美國13萬9,441人次,增加5,851.4%;加拿大1萬8,247人次,增加4,339.7%。
澳紐旅客為6萬5,710人次,增加7,797.8%,其中澳大利亞旅客為6萬1,361人次,增加8,792.9%。非洲旅客為5,042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481.5%。
A:
亞洲開發銀行(ADB)在本(9)月21日公布2022亞洲開發前景更新版報告,在內需市場強勁反彈以及經濟維持重新開放下,雖有通膨風險,但對菲國經濟預期仍維持今年預期成長6.5%,與今年7月時預期相同。
此預期將使菲國成為東南亞今年經濟成長最快速之國家,與越南相當,也較ADB對整個亞洲地區預期成長5.1%水準為高。然而此預期僅達菲國政府目標6.5-7.5%之下限。菲國今年第2季GDP成長7.4%,低於第1季之8.2%,至上半年平均成長為7.8%。
ADB認為經濟活動恢復正常促使菲國經濟穩定朝向疫情前擴張步伐,尤其是觀光業及私人部門投資的復甦,加上大規模基礎建設的公共持續支出,以及海外菲人的匯款,將支撐菲律賓今年經濟成長復甦。
但該行預期菲國今年平均通膨將成長5.3%,高於今年7月預期之4.9%,菲國央行則預期今年通膨達5.4%,高於政府2-4%之目標。ADB對於菲國明(2023)年經濟則預期成長為6.3%。
A:
一、 依據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及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合作,本(2022)年9月21日首次發布「全球普惠金融指數」(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新加坡在綜合指數得分68.85名列全球第一,最具金融包容性,美國則以68.28分排名第二,瑞典65.44分排名第三。聯合國將金融包容性視為經濟成長的推動力,亦是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部分。
二、 前揭指數主要針對全球42個市場的「政府支持」、「金融系統支持」及「雇主支持」三大範疇進行分析,審查每個市場在各個範疇內所提供的相關工具、服務及指導,以使民眾能夠實現更高水準的金融包容性。投資者亦可透過分析瞭解各市場在不同範疇的表現,瞭解該市場經濟韌性,並瞭解哪些市場更能有效管理風險及承受未來的經濟衝擊。分析發現,金融包容性排名較前的市場,在糧食安全、生產力、經濟與社會韌性、生活水準和氣候變遷等社會因素方面都表現良好。
三、 「政府支持」評估政府促進金融包容性的程度,包括評估存款保險計畫的覆蓋面及保護消費者的範圍。「金融系統支持」審查對各類金融產品與服務,包括分析即時付款、金融科技開發、獲取信貸與使用銀行戶頭的便利性、供公司與機構使用的金融服務或產品的總體效率。「雇主支持」衡量企業對員工財務福祉與包容性,例如對員工養老金及員工保險計畫的貢獻。
四、 新加坡在三大分析範疇中,「政府支持」方面成績排名第一,主要因為星國企業稅務系統精簡;教育與就業指標方面星國排名第二;政府提供的金融教育及存款保險計畫指標方面分別排名24及37。「金融系統支持」方面,民眾容易在市場上獲得信貸方面排名第三、借款人及貸款人得到權利保護方面排名第七、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水準方面排名第四。「雇主支持」方面,對雇員退休金貢獻排名第六,其他指標表現中等,然生產及建築業的雇主支持表現亮眼,排名第四。
A:
一、 依據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本(2022)年9月22日發布新聞稿指出,星國經濟重開帶動商業活動,商用土地增值費平均調高5.4%,高於今年3月的0.7%,118個區中唯有兩區增值費維持不變,其餘上漲3%到8%。旅館、醫院、宗教場所與民事及社區機構等的土地增值費則維持不變。
二、 前揭新聞稿指出,新加坡有地住宅土地增值費平均調高10.2%,增幅為11年來最大,118個區中有116個上漲9%到14%,今年上半年房價上揚7.3%,漲幅高於去年下半年的6.6%。另外,非有地住宅用地的土地增值費平均上調12.9%。
三、 新加坡工業用土地增值費平均調高2.3%,工業用房地產領域因在疫情期間租金上升而帶動投資者興趣,今年上半年工業用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額達14.6億星幣(約10.25億美元),高於前年下半年的8.5億星幣(約5.99億美元)。
四、 新加坡房地產分析師王伽勝指出,星國經濟全面重開促進旅遊業復甦,標誌性購物地段的烏節路重新吸引旅客回流,該地段商用土地增值費最高。另外,居家辦公減少帶動了零售及辦公大樓市場,加上疫情期間星國政府並無上調商業用地的增值費,現在上調是彌補之前的損失。
A:
資料來源:Brussels Times
比利時建築協會Embuild近日對317名承包商進行調查,發現有53%的建築公司不得不暫時停止施工,主要原因為供應問題(55%)、材料價格(42%)、客戶要求(38%)以及能源價格過高(31%)。Embuild執行長Niko Demeester表示此結果令人擔憂,因為問題沒有獲得解決,而且可能會變得更糟。受訪建商表示在未來3個月將不得不暫停1個或以上的建案。
由於能源價格飆升,磚、瓦、鋼材和水泥價格也隨之上揚,但建築公司不能無止盡的將這些成本轉嫁給客戶。同時客戶也因能源價格上漲而導致購買力下降,因此對於是否繼續進行原定的建案變得猶豫不決。Demeester執行長認為比利時建築產業可以度過難關,但也認知到未來會面臨到的問題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A:
資料來源:www.luxtimes.lu
盧森堡跨部會政府官員與企業商會及工會深入討論後,於2022年9月20日決定從10月起將天然氣價格漲幅限制在15%,降低增值稅並擴大補貼,以幫助盧森堡人民渡過因俄烏戰爭所引發的能源及物價危機。其他措施包括將家庭供暖用油的價格每公升減少15歐分,並穩定電價。
由於物價指數上漲太快,盧森堡政府於本年7月宣布暫停薪資和退休金自動隨物價指數調整機制,並將下次調整時間訂於2023年4月。
盧森堡統計局Statec 8月數據顯示盧森堡2022年通膨率可穩定維持在6.8%,但2023年的通膨率將高於前期預測。隨著通膨飆升,盧森堡經濟在2022年第2季出現些微衰退(-0.5%)。
A:
出處:NIS News Bulletin + NL Times, 2022/09/2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政府公佈2023 年預算
荷蘭政府於9 月20日公佈2023 年預算,其中支出3,950億歐元,收入3,660億歐元。預算赤字約為GDP的3%。2023年預算重點如下:
- 所得與家庭
- 政府將撥款 182 億歐元提高購買力。
- 最低工資將在 1 月 1 日一次上調 10.15%,包括國家養老金(AOW)在內的福利金亦將隨之上調。
- 全職工最低工資每月為 1,935 歐元。
- 低收入戶租金補貼每月增加 16.94 歐元。主要針對低收入群體的健保津貼將在 2023 年一次性增加 412 歐元。
- 稅賦
- 課稅所得73,071 歐元以下的所得稅稅率從37.07% 降至36.93%。
- 資本利得稅將增至31%,並將以每年 1 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 2025 年將達 34%。
- 購買房屋供出租的交易稅將從8% 提高到10.4%。
- 購買房屋的贈與免稅額將從106,671 歐元降至28,947 歐元,並將於 2024 年全部取消。
- 每張飛機票需付 26 歐元的航空稅(之前為 8 歐元)。
- 能源與燃料
- 為控制能源費用,將於今年 11 月起實施能源價格上限。此外,燃油消費稅的臨時減免將至少延長至 2023 年 6 月,並將為弱勢家庭提供 1,300 歐元的能源補貼。
- 2023年1月份開始,購買太陽能面板將不再徵收增值稅。
- 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將在明年和後年支付更高的採礦稅,估計為 28 億歐元。
- 健保
- 基本健保費將上調至每月最高上限 137 歐元,增加 11 歐元,約 8% 。
- 2023 年醫療保健支出總額將達1,030 億歐元。
- 2023 年不含酒精飲料稅將調高至每公升 20 分歐元,2024 年進一步調高至 23 分歐元。從 2024 年起,不含酒精飲料稅將不再適用礦泉水。
五、基礎建設、農漁業
- 基礎設施建設將支出40 億歐元,其中20 億歐元用於鐵路改善,10 億歐元用於公路,5 億歐元用於水資源管理,5 億歐元用於水路。
- 將撥出 3.4 億歐元用於提高畜牧業的永續性,並減少氮排放。
- 漁業永續投資將達 1.81 億歐元。
- 1.45 億歐元將用於獎勵永續氫生產。
A:
為協助企業因應俄烏衝突衍生需求減少、履約困難與原物料價格上漲等致使營收減損,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公布補助措施:
- 提撥1億2000萬歐元,以補助因俄烏衝突致營收減損之企業,單一企業最多補助40萬元。
- 補助條件為:
- 企業總部須於義大利境內註冊或實際營運。
- 企業最新兩次財務報表顯示,與烏克蘭、俄羅斯及白俄羅斯等國有關之營收減損,至少達到20%。
- 企業最近一季營收減損與2019年同期相較(於2020年1月1日設立之企業,則以2021年同期為比較基準),至少達到30%。
A:
根據汶萊經濟策劃及發展處(JPKE)公布之「2022年6月份汶萊國際商品貿易統計」顯示,本(2022)年6月份汶萊出口額為17.75億汶幣(約12.67億美元),較上(2021)年同期成長61.1%,亦較上(5)月增加1.5%;其中原油出口2.28億美元,成長39.1%;液化天然氣出口1.34億美元,下跌34.9%。前述2項產品,占汶萊總出口額28.56%。其他出口產品分別為化學品 (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80.7%)及機械與交通設備 (1,292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79.2%)。
綜觀汶萊2022年6月份出口表現,主要出口市場為馬來西亞(占總出口額30.7%),其他依次為澳洲(占總出口額14.4%)、新加坡(12.6%)、泰國(11.8%)、菲律賓(9.4%)、日本(7.4%)、及中國大陸(5.2%)。
2022年6月份,汶萊進口額為14.69億汶幣(約10.49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增加64.3%,惟較上月增加33.9%;其中燃油進口額8.23億美元,為汶萊最大進口項目;其他進口產品分別為機械與交通設備(7,212萬美元)、食品(5,355萬美元) 、製成品(4,320萬美元)及化學品(2,499萬美元)。汶萊主要進口來源國為馬來西亞(占總進口額23.7%)、沙烏地阿拉伯(22.9%)、伊拉克(10.1%)、卡達(10%)、巴布亞新幾內亞(7.5%)及新加坡(7.5%)。
2022年6月份,汶萊貿易順差為3.06億汶幣(約2.19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成長47.5%,亦較上月下跌53.1%。
汶萊2022年前6個月總貿易額為160.47億汶幣(約114.59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成長52.6%;出口額為95.72億汶幣(約68.35億美元),成長57.2%;進口額64.75億汶幣(約46.24億美元),成長46.1%;貿易順差30.97億汶幣(約22.11億美元),成長86.9%。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土耳其駐馬來西亞大使尤克瑟(Emir Salim Yuksel)表示,2024年是馬來西亞與土耳其建交60週年。兩國雙邊貿易額可望提前於本(2022)年底達成50億美元目標。
儘管許多世界經濟體於2020年因新冠疫情受挫,但馬國與土耳其的貿易關係具韌性。去(2021)年馬、土雙邊貿易額為35.4億美元,本年上半年已達24.2億美元,成長將近50%,馬國依舊為土耳其在東南亞最大貿易夥伴。對於擴大馬來西亞與土耳其自由貿易協定以納入服務、投資及電子商務,兩國已完成相關談判。一旦簽署及落實,將進一步促進兩國的貿易關係。
尤克瑟大使認為,貨幣互換協議將惠及馬國與土耳其,兩國的央行刻正談判以達成該協議。此外,作為兩大伊斯蘭經濟體,兩國在伊斯蘭金融、數位銀行及清真產業亦可擴大合作。
土耳其地處策略性位置,位於通往歐洲、中東、中亞及北非的關口,並以良好的基礎設施提高生產力來吸引包括馬國等外人直接投資。土耳其歡迎馬國企業前往投資食品與農業、製造業、能源、運輸、營建、批發與零售貿易、資通訊及服務等領域之投資。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頃發布的「2022年亞洲經濟前景」更新報告指出,馬來西亞消費者需求持續回升,加上政府仍致力推動新冠疫苗計畫,成功提高消費信心及零售貿易表現,該銀行因此上修馬國本(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值,從7月份的5.8%調升至6%,與4月份預測值相符。惟基於全球經濟局勢風險驟升,亞銀再下修馬國明(2023)年經濟成長預測值至4.7%,較4月(5.4%)及7月(5.1%)預測值為低。
該報告表示,支撐馬國短期經濟走勢的兩大因素,分別是馬國於本年4月重新開放邊境並啟動經濟活動,改善就業情況及家庭收入並提振消費者需求,以及繼續推行新冠疫苗接種計畫。
截至本年8月22日,馬國全國約84%人口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另外近50%人口已接種第一劑加強針,這些正面因素顯著推高消費者信心及零售貿易,進而激勵消費者需求穩健復甦。
馬國民間消費支出將提振短期經濟增長,其中消費者信心指數本年上半年平均增長22%;而零售貿易則成長12%。基於整體經濟大環境持續走穩,且主要領域包括旅宿、零售、網購及旅遊業穩健走強,消費表現料持續亮眼。另外,隨著馬國人民學會與冠病共存,國內旅遊活動逐漸活躍,預期下半年服務及可支配收入支出將攀升。
此外,亞銀亦看好馬國服務及製造業將能帶動這兩年的經濟增長,且在電子與電機、公共交通設備及器材需求帶動,製造業產出也將跟著走強;另大宗產品將受惠於原產品價格走高。
在國內投資方面,鑒於全球及馬國轉向緊縮貨幣政策、國內政局不確定性,及低迷的經商環境,使得國內外投資人皆採取觀望態度,亞銀預期今、明兩年的國內投資將持續走軟。
此外,亞銀也認為,國內政局多變及較低的收入基礎或持續打擊公共投資,預期本年公共投資將與去(2021)年水準相符,不過隨著諸如公共交通、工業園、鄉鎮地區、數位連接及教育等基建投資帶動,明年的公共投資料能稍微復甦。
另外,亞銀也點出數個或侵蝕短期經濟前景的海內外下行風險,周邊方面因俄烏戰爭,打擊全球先進經濟體經濟增長,及全球邁向貨幣緊縮政策潛在影響馬國經濟增長力度。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