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前任總統川普任內對拉美關注每況愈下,而拜登總統面對中國在拉美勢力崛起之挑戰下,於本(2022)年6月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美洲峰會」,盼可凝聚民主國家力量,展現對拉美之重視。惟美方在本次峰會排除古巴、尼加拉瓜及委內瑞拉等獨裁政權參與,引起數個美洲國家反感,其中墨西哥指派外交部長與會,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等國僅指派低層級代表團參與,而會中拜登政府僅向31個拉美國家承諾提供6.17億美元援助,平均每個國家不到2,000萬美元,爰外界多評論本次「美洲峰會」係以失敗收場。
由於近期秘魯治安出現疑慮,美國政府於6月29日發布旅遊警訊,建議美國公民勿在此刻赴秘魯旅遊,尤其勿前往亞馬遜及中部地區,以免遭恐怖攻擊或毒販挾持。秘國旅遊業者認為,此訊息將減少至少30%美國旅客來秘,影響觀光業復甦甚鉅。
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Wendy Sherman前於上(2021)年11月曾訪問秘魯,並與秘魯Pedro Castillo總統會晤,雙方皆盼擴大貿易關係及促進在秘投資,秘方亦感謝美方在疫情期間提供約2,000萬美元援助協助對抗疫情。
美國當前對拉美的布局難與中國比擬,在投資方面,過去20年中國對拉美20國之「一帶一路」倡議投資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在貿易方面,2021年中國與拉美的貿易額超過4,000億美元,而美國與拉美貿易額僅2,950億美元。
A:
依據秘魯投資促進局(Proinversión)統計,自1980年至2021年美國對秘魯累計外來直接投資資本總額約32.3億美元,為秘魯第四大投資來源國,僅次於英國(54.2億美元)、西班牙(52.2億美元)及智利(35.8億美元)。美國主要投資領域為礦業(30%)、工業(28%)、金融業(14%)、能源(13%)。
A:
秘魯與中國自從2010年3月「秘中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實施後,雙邊關係更為密切,中國自2014年起成為秘魯第1大貿易夥伴國(美國為第2大),2021年雙邊貿易總額為309億美元(成長39%),占秘魯貿易總額30%,其中秘魯對中國有56億美元之貿易順差。
2021年秘魯出口至中國182億美元(成長46%),為秘魯第1大出口市場,主要出口項目為:銅礦、鐵礦、魚粉、陰極銅、鋅、銀、鉛、魷魚、鉬、魚油、金、藍莓、蝦、魚內臟、葡萄等。
2021年秘魯自中國進口127億美元(成長31%),為秘魯第2大進口來源國,主要進口項目為:手機、機車、汽車、輪胎、鞋子、塑膠製品、口罩、貨運車、機車零件、鋼鐵品等。
A:
秘魯現任卡斯迪優(Pedro Castillo)總統為左派政府,渠在2021年7月尚未公布當選總統前,即親訪俄羅斯及中國駐秘大使館,展現對左派理念相近國家之重視。
秘魯與中國關係在前幾任政府已保有緊密合作關係,秘魯於2019年加入「一帶一路計畫」,中國並陸續展開多項基礎建設計畫。據駐地建築協會統計,自2019年起迄今中國企業已在秘魯取得超過120項建築標案,金額約32億美元,而多數標案所設定之不合理條件似是為中國企業量身訂做,惟在多年經營下各界亦察覺多起公路、鐵路、醫院等建設均無進展或品質低下等弊端而招來大量民怨,亦引來檢調單位調查,並在蒐證出中企與秘國政商界間多起不法犯罪勾當。
除了建築弊案外,2020年面對全球新冠疫情期間,中國釋出大量醫療資源及疫苗給秘魯等拉美國家,並於同年9月獲得中國國藥集團(Sinopharm)疫苗進行第三期測試。惟此項計畫亦演變為時任總統、外交及衛生部長等政府高層走後門先於民眾施打之重大醜聞。
儘管中國政府及企業在秘魯的經營方式令當地人詬病,但中國為秘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且政府官員多可從中方獲取好處,爰各項與中國有關之負面消息在短期間就被弭平,而在中國低價商品大量進入市場及劣質建設逐步成形後,仍有不少秘國人認為中國貢獻匪淺。
A:
- 礦業:秘魯豐富礦產資源向為國際礦商必爭之地,駐地報導稱中國係秘魯礦業最大投資國,中國在秘魯礦業投資主要企業有中國五礦集團、中國鋁業公司、紫金礦業等,資本主要集中在Cusco, Arequipa、Cajamarca、Piura、Junin等省,投資總額約150億美元。近期最重大投資案為2014年中國五礦集團旗下子公司五礦資源(MMG)大手筆以58.5億美元買下秘魯最大銅礦區Las Bambas,成為秘魯史上礦區最大交易額。該礦區每年可生產約40萬噸銅,佔全球供應量2%,惟該礦區經常遭遇當地居民封鎖通道而被迫停產,因此供應情形不穩定,除對中企發展造成影響,亦對秘國外匯收入帶來衝擊,秘國政府已多次介入協調,惟尚未解決。
- 石油及天然氣: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於2017年向秘魯政府提交位於庫斯科省58號油區之環境衝擊報告(EIA),CNPC集團已於第58號油區發現390萬兆立方英尺之天然氣儲量,並將投資44億美元進行開採工程。本案目前因面臨環境問題擱置進度,恐至2023年始能動工。
- 電力:中國長江電力公司於2019年10月2日以35.9億美元現金向美國上市公司Sempra Energy收購秘魯最大電力公司Luz del Sur 83.6%的股權。Luz del Sur為秘魯境內主要輸配電廠之一,擁有112萬家戶及工業用電客戶,服務範圍遍及利馬大都會區及南部30個行政區。長江電力公司控股股東為中國國有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已掌管秘魯電力分配及法規,據稱三峽集團威脅秘魯能源和礦產部,以及國家互聯繫統運營委員會依其需求調漲電價,顯見中國政府在秘魯的影響力持續擴增。
- 碼頭:中國中遠海運港口公司將投資30億美元在錢凱(Chancay)建設多功能碼頭。該建設為中國在南美的第一個巨型港口建設案,該建案包括一個綜合的入口、港口作業區和連接這兩個區的地下高架橋等3個部分,預計於2023年啟動第一階段營運,完工後將成為拉美最大之港口,中國並將擁有該投資之99年使用權。本案雖面臨當地居民反彈,但秘國政府卻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境下迅速通過環評報告。
A:
根據中國駐秘魯大使館資料,在秘投資之中國大陸企業已超過170家,近十年投資金額達300億美元;惟據秘魯投資促進局(Proinversión)統計,自1980年至2021年中國對秘魯累計外來直接投資資本總額僅7億美元。
陸資企業經營之產品或行業包括:礦業、石油油井及天然氣探勘、化學產品、機械、醫療器材、藥品、醫院設備、公共工程設備、工具機、農業機械及其零件、通訊及網路設備與技術、糧油食品進出口以及重機械等。
已在秘魯投資之中國大型礦業企業包括:中國五礦集團、中國鋁業公司、紫金礦業、銅陵有色、江西銅業、首鋼集團、莊勝集團等。非礦業之公司包括:中美石油開發公司、首港船務公司、長江電力、中國電力、中國中遠海運港口公司及技術進出口公司及亞星奔馳有限公司等。
A:
由於秘魯貧富差距懸殊,且貧窮人口占據多數,爰中國採取之低價策略成功擄獲駐地消費者偏好,例如生活用品(紡織、家電等)、電子產品(華為、小米)、運輸(汽車、機車)均在秘魯熱銷,其品質雖不如歐美日臺等國,但在價格優勢主導下,已占據秘魯主要市場地位。
中國在拓銷方面,多以政府籌組之經貿訪問團或補貼業者參加國際商展方式增加曝光率,另目前已有2家中國銀行進入秘魯,分別為中國工商銀行(ICBC)及中國銀行,該等銀行亦提供相關低利貸款供秘國買主採購中國商品或資本財;中國政府亦利用捐贈、投資、技術合作等機會持續擴大輸出。
另秘中商會(Capechi)於2001年成立,主要為中國大陸企業提供商務諮詢及辦理商務活動如對中國大陸貿易機會說明會,推動秘中兩國商務交流。
A:
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依據哥國國家統計2022年7月(Dane)統計資料,因受食品類及公共服務類價格大幅上漲帶動下,通膨年增率10.21%,創近22年新高,亦較2022年6月上漲0.81%,累計2022年1-6月共上漲7.96%。
分析2022年7月價格上漲之年增率權重較大項目分別為:食品和飲料是對價格漲幅貢獻最大的項目達4.15%;其次是住宿、水電類2%;餐飲和飯店類1.48%,交通類1.16%。倘以本年7月為計算基準,食品類年增上漲24.61%居首位,其次為餐飲和飯店類年增上漲15.2%,住宿與公共服務類年增上漲6.13%。
哥國2022年7月通膨年增率高達10.21%情況下,對中下階層受影響上漲高達11.9%,對高所得族群衝擊僅8.8%,已遠超過原中央銀行預估3%,惟對2022年經濟成長率已上調至6.9%高於中南美洲智利、墨西哥、巴西及秘魯等國,展望樂觀。
A:
瓜地馬拉2022年1至5月服務業出口成長16.7%
依據瓜地馬拉發展基金會(FUNDESA)資料顯示,由於服務業出口多元化及需求恢復,2022年1至5月服務業出口成長16.7%,金額達5億8,630萬美元,尤其是知識流程委外(KPO)的項目成長達45.5%,KPO服務業成長的業別為法律、保險及會計顧問,出口1,320萬美元;永續旅遊業及醫療出口成長69.3%,達1,040萬美元;貨運及倉儲成長20%,9,150萬美元;實驗室服務出口6,100萬美元。
瓜國服務業發展仍以客服中心(BPO)、軟體設計及數位內容為主,出口分別達3億890萬美元及1億5,560萬美元。2021年瓜國服務業出口達13億美元。
A:宏都拉斯交通主管機關規劃推動「公共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實名制」方案,登錄公共運輸駕駛員之個資,以便提供更適宜之大眾運輸服務。 宏都拉斯在1930年代,就有俗稱「30車輛」(treinteros)之計程車車種,到了1950年代,則改為Volkswagen型式之計程車輛;在那個時代,宏京之居民頗少,且社會整體環境友善、安全,乘坐計程車或公共運輸之民眾亦少。 時至今日,宏國整體環境丕變,政府乃決議更新(汰換)老舊車輛,採購新巴士車輛,以供公共運輸之用;目前規劃優先於汕埠市(註:San Pedro Sula,宏國第2大城,俗稱宏國「工商首都」,位於北部),嗣於La Ceiba市進行(註:宏國第3大城),其後始於宏國首都德古斯加巴市(Tegucigalpa)推動該案。 早在1950年Volkswagen型式計程車之年代中,宏京就有「Adela別墅至San Felipe」、「Belén至Manchén」及「San Felipe至Vacilón」等公車路線;只是,那時的宏京,不但城市區位範圍較小,居民人數亦少很多(註:Vacilón這個地名恰與流經宏京臨近城鎮Comayaguela市La Burrera區的Choluteca河流域中,某個水坑同名)。 到了1960年代,宏國開始出現黃色的校車,行駛於宏京「La Cuesta到Buenos Aires」和「La Cuesta到Kennedy」等路線中(事實上,一直到今天,該款式之校車,仍能在馬路上見到)。1970年代則出現了Isuzu迷你巴士,1980-1990年代則有那些頗負盛名之「艦艇型公車」(las ”lanchas”)。 1998年密契颶風(el huracan “Mitch”)席捲宏國首都,宏京多處道路出現壞損現象,使得當時的宏京市府決定,適度刪減市內公車營運路線,並更換公車,改為較小型車體之公車,亦即現在宏京隨處可見,提供約120萬居民搭乘之「敏捷型公車」(“rapiditos”)。 從事交通運輸長達42年的Jorge Lanza君表示,在密契颶風橫掃宏國後之宏京公車汰換作業,其耗費總金額約宏幣10億元(註:以1999年匯率「1美元折合宏幣14.5元」概算,約折合6897萬美元);而23年後之今日,倘宏京公車要整體汰換,恐需款宏幣15億元至20億元(註:以2022年匯率「1美元折合宏幣24.15元」概算,約折合6211萬至8282萬美元)。 宏國交通運輸業者在本(2022)年4月12日與宏國「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Instituto Hondureño de Transporte Terrestre, IHTT)簽署協議,決議「免提高市內公車、跨市公車、計程車與貨運運輸之票價(費率)」,以免損害乘車及通勤大眾之權益。3個多月過去了,交通運輸業者仍在等待宏國政府、國會及財政部之撥款,將前此應允之補貼款項撥予交通運輸業者。 宏國「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輪值)主委Rafael Barahona表示,該委員會持續與交通運輸業者保持對話,確認市內公車之票價「凍漲」;然B主委亦指出,「這會很難」,因為油價確實已見高漲,但「宏國政府確將踐履承諾」。 B主委強調,自本年6月中旬起,宏國政府迄已支付約宏幣7000萬元(約折合290萬美元),以支付政府前此承諾,將提供交通運輸業者之「補償性債券」(bonos compensatorios)。 B主委表示,將續洽宏國國會協助,以便爭取國會支持,挹注資金,以推動交通運輸工作,且透過「經濟補償(compensación económica)」,俾免業者調漲票價,藉以實現宏國總統卡蕬楚(Xiomara Castro)之先前承諾。 在宏國運輸業者與「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及其他相關機關代表會晤後,已決議將汰換宏國老舊公車。依官方消息,「公車汰換作業」將依「汕埠市-La Ceiba市-宏京」之順序進行。 「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B主委指出,該委員會與某位投資人之商談即將完成,雙方將同意分批汰換宏國交通運輸業者之公車,且從汕埠開始,再於La Ceiba市進行。 宏國「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刻正規劃推行「公共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實名制」方案,將大約10萬名駕駛及公共汽車簽派員(despachadores)之個資建檔管理,並提供渠等有關宏國《道路交通運輸通則》(La Ley de la Dirección Nacional de Viabilidad y Transporte, DNVT)及「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主管法規相關資訊,以便提供搭乘大眾運輸者及通勤者適當服務。 除上述方案外,「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亦正推動「大眾運輸服務更新方案」,期能提供乘車大眾更安全之服務,如在民眾搭乘巴士時,提供「防搶且免於危險」之運輸服務。 除道路交通安全法規有關知識外,交通主管機關亦盼灌輸從業人員「運輸道德觀念」,包括對於乘客之尊重(如避免於巴士內,以高分備播放音樂),及避免在汽車車牌處張貼廣告或其他紙張(以免遮擋車牌號碼)。 宏國政府不僅補貼交通運輸業者,也將補貼乘客,且規劃儘速實施「刷卡乘車服務」,殷盼能於未來上、下車時,乘客不須支付現金,而改以刷卡方式繳付車資,以免乘客或巴士收費員遭搶匪洗劫,或衍生其他違法情事。 B主委表示,宏國政府編列宏幣4億8000萬元(約折合1988萬美元)之預算,供作「經濟補貼」,預計於本案正式啟動後之6個月內完成預算執行作業;前開款項之半數- -宏幣2億4000萬元(約折合994萬美元)之預算執行作業,預計於本案正式啟動後之3個月內竣事。 B主委續稱,前開「經濟補貼」專案啟動後,宏國政府將致力於「約20萬名乘客直接受領補貼款項」。 「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指出,在過去6年間,因宏國未實施「公共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實名制」政策,導致宏國政府損失約達宏幣6億元(約折合2484萬美元),包括稅款與交通行政之規費收入。 宏國規劃於1年內推動「公共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實名制」方案,完成共約10萬名交通運輸從業人員之個資登錄作業;透過前述方案,盼能提供乘客舒適、安全及更有效率之市內公車、城市間公車與計程車服務。 據估計,宏國約80%人口使用大眾運輸服務,宏國政府盼能在交通運輸業吸引更多投資,嘉惠民眾。 「全國陸路運輸委員會」統計,目前宏京(市內)共有79條公車路線,其中64條路線中,有較高級之巴士車種(modalidad ejecutiva),另有35條路線使用普通級之巴士車種(modalidad regular);亦即,前述共79條路線中,共有20條路線「同時有較高級與普通級之巴士車種」。 資料來源: 宏都拉斯「論壇報」(La Tribuna)
A:宏都拉斯卡蕬楚總統(Xiomara Castro)團隊建議「宏國國營電力公司」(ENEE)比照中美洲其他國家,調整成本結構,適度降減成本,將目前1度電之成本15.65美元降至11美元,以彌平財務缺口、保證供電穩定,嘉惠百姓(註:降低29.71%,近原成本之三成)。 宏都拉斯國營電力公司(下稱「宏電」)代理總經理Erick Tejada指出,宏電正與28間(私人)發電廠協商,就宏電前此與該等發電廠簽訂之供電契約進行「再協商」(renegociación)作業,其中10間發電廠之契約可望於日內重新簽訂。 除前述10間發電廠之供電契約外,宏電與另外15間發電廠之供電契約「再協商」作業,刻持續進行中;至於最後3間發電廠供電契約之「再協商」作業,則呈現膠著狀態(停滯不前,empantanados)。 前述15間「持續進行再協商」之發電廠包括太陽能電廠、風力電廠及火力電廠,可望於不久的將來「重新簽訂供電契約」。 宏國2022年通過之第46號法律為《以電力供應作為國家安全之社會公益與人權維護特別條例》(Ley Especial para Garantizar la Energía Eléctrica como un Bien Público de Seguridad Nacional y un Derecho Humano)。該條例之法律架構下,設有「能源改革」方案,而卡蕬楚總統(Xiomara Castro)團隊有意藉由前述方案,力挽宏電於瀕臨破產邊緣之營運危機。 宏電T代理總經理在宏國總統府會晤前開28間太陽能、風力與火力發電廠之代表,共同商議如何削減開支,以提升宏國民眾福祉。 來源:宏國「大眾力量報」(Poder Popular)
A:
-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自由區投資者委員會(Jordan Free Zones Investor Commission, JFZIC)指出,在2022年的前七個月約旦電動汽車的清關數量成長227%,由於價格上漲,引起消費者與汽車經銷商的負面批評。
- 報導指出,今年1月至7月期間,共有8,648輛汽車清關,而2021年為2,643輛。其中有5,777輛汽電混合動力汽車的清關,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2.3%。
- 某汽車經銷商表示,當汽車加油變得更加昂貴,人們轉向環保且價格更便宜的電動汽車,但隨著價格飆升,尤其是在充滿挑戰的經濟條件下,消費者最終將別無選擇。飆升的價格和目前的供應形勢對約旦宇全球的汽車經銷商產生負面影響。電動汽車數量在約旦逐漸增加,然而,由於生產緩慢而導致的新車短缺,以及電動汽車清關價格的上漲,持續的價格上漲可能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意願,迄今汽車價格上漲並未顯示出任何放緩的跡象,消費者已無法承受價格的進一步上漲,此對汽車經銷商而言,確實是一個嚴酷之挑戰。
- 報導續指出,約旦汽車市場,新車與二手車價格持續上漲,電動與汽電混合動力汽車價格亦飆升,消費者已不確定是現在買車,還是等待汽車價格下跌再買。 呼籲約旦政府不應該提高電動汽車的清關費用,而應該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因為電動汽車是未來全球之產業趨勢,而且是有益環境及氣候的。
A:
-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總理Bisher Khasawneh於新聞記者會表示,政府擬計劃進行政府部門之合併,透過公共部門現代化路線圖尋求實現有效率與責任的公部門,以改善約旦及其公民的福祉,並根據改革提案重新分配職掌。該路線圖將七個方面進行現代化首要優先事項,其中包括政府服務、程序與數位化、組織結構與管理、政策制定與決策、人力資源、立法與制度文化,所有這些都構成公部門現代化的架構。各部會與公部門將在2022年和2024年期間整併,不會影響其員工的權利,並不會裁員。除安全機構、約旦武裝部隊 - 阿拉伯軍隊與市政府外, 97個公部門將納入進行評估及整併。
- K總理指出,該委員會是一個政府委員會,是根據政府決定成立的,由部長、公共與私營部門領導人組成。委員會致力於三大支柱:政府服務、體制架構與立法層面。在2022年至2025年的第一個執行計劃下,委員會共確定206個目標機構改革,2022年至2024年則進行機構與部會整併。
- 媒體事務部長Faisal Shboul表示,該委員會已經制定一項跨政府的10年計劃,符合經濟現代化願景與政治制度的溫和化改革。強調此次改革是約旦歷史上最大的現代化系統改革,該委員會透過舉行100多次會議,審查數千份文件,在六個月內完成任務。總理事務部長Ibrahim Jazi指出,路線圖立法方面的主要目標是對公共部門的立法進行全面審查,為公共部門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除修改公務員制度外,共有22項措施來檢視現行法律,包括吸引投資及業務刺激的相關法律。
- 計劃暨國際合作部長Nasser Shraideh表示,政府的監管結構包括31項措施與建議,旨在提高公共部門的效率與有效性,為約旦人民、企業與投資環境服務。最重要的建議之一是透過教育部與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部合併,以及將職業培訓機構合併成立教育暨人力資源開發部。新部將作為學術、職業與技術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人力資源開發的平台,並強調使生產與勞動力市場要求保持一致的重要性。關於2022-2024年與勞工部門有關的結構修正案,勞動部將被廢除,其職能將移交給相關部會,即內政部、工業、貿易暨供應部、教育暨人力資源開發部等。其中,與管理勞動力市場和國家就業方案有關的職掌將移交給工業、貿易暨供應部。與外國工人有關的業務,包括工作許可證、檢查與違法行為,將移交給內政部。發展暨就業基金以及社會保障公司主席將由工業、貿易暨供應部擔任。關於社會服務部門的修正案,青年部將與文化部合併,成為文化暨青年部。關於衛生部門,高級衛生委員會將轉變為公共暨私營衛生部門的監管機構。為殘疾人與老年人服務的養老院的職能將從社會發展部轉移到衛生部。關於基礎設施服務的修正案,基礎設施服務部將透過交通部與公共工程暨住房建設部進行整併。
- 計劃暨國際合作部S部長續表示,各部會及機構將在四個部長小組的監督下成立,這些小組涉及經濟成長繁榮、生活品質、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設施與基礎設施。將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傳播部,作為行政平台,以制定政府的媒體政策,並適應新媒體管道和通訊工具的變化,並指出,將努力將約旦通訊社、佩特拉與約旦廣播電視公司的協會轉移到政府傳播部。以及以一種使政府能夠與有關各方及人民進行有效溝通的方式進行重組。另將設立一個諮詢顧問單位來協助制定國家政策。公務員事務局的角色將發生急遽轉變 ,將改以「公務員及行政事務局」的名義全面負責一般行政的發展進程。統計部將進行重組,成為一個國家互動統計中心,以蒐集數據、支持決策、擬定遠景,將作為及時提供各種資訊、數據與部門指標的永續性的全面平台。
- 數位經濟暨企業部長Ahmad Hanandeh表示,未來將著重於政府提供服務相關的方面業務。主要部分包括:個人、技術與程序,如服務的立法環境、人民福祉的政府服務、自動化服務將簡化人民對數據與文件之連結瀏覽。 為讓民眾熟悉路線圖的細節,提供該計劃2022 - 2025年執行計劃內容,約旦政府推出一個網站 - www.govreform.jo –詳細刊載相關內容。
A:
據媒體報導,沙烏地民營醫療集團Dr. Sulaiman Al Habib Group (HMG)本(2022)年上半年營收自去(2021)年同期的34億里雅成長16%至40億里雅,獲利則自6億4,400萬里雅成長22%至7億8,900萬里雅,該集團宣布發放上半年股利分紅3億100萬里雅,每股獲利0.86里雅。
另據該集團公布資料,本年第1季營收自去(2021)年同期的16億9,000萬里雅增加2億9,600萬里雅至19億9,000萬里雅,增幅17.4%,使獲利自3億1,900萬里雅成長22%至3億9,050萬里雅。
HMG係成立於1995年,目前在沙烏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巴林等國共擁有7家醫院及眾多藥局與醫學中心。該集團表示,營收成長主因為住院病患增加使醫院營收上升。
A:
據沙烏地產業暨礦產資源部(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Minerals Resoruces)新聞資料,沙烏地本(2022)年上半年共核發466件礦業許可,其中以2月的100件最多,另6月的84件當中,以探勘案的51件為最多、其次為建材採礦場案的26件。
沙烏地持續推行2030願景政策(Vision 2030),以多元化發展並降低對石油產業之高度經濟依賴,其中採礦、能源、石化為經濟成長之三大支柱產業,另沙烏地礦產蘊藏總值估計約5兆里雅(約1兆3,000億美元),上述數據顯示沙烏地開放及吸引礦業投資政策奏效,發展礦業除有助經濟成長,亦將創造龐大就業機會,例如僱用專業地質學家及工程師等。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今年8月2日,緬甸與泰國兩國官員討論重新開放在德林達依省的茂當(Mawtaung)- Singkhorn陸地邊境貿易,至人員仍不得通過該邊境口岸進出。貨運業者表示,從丹老(Myeik)到茂當只需要3個小時,通過茂當邊境站出口的水產品損失低於透過高當(Kawthoung)路線。然由於德林達依省附近的衝突,茂當邊境檢查站自4月以來一直關閉,目前兩國政府政討論重新開放。
水產品出口商表示,關閉茂當-Singkhorn邊境已導致部分企業暫時停業,當地漁民面臨困難及損失。根據COVID-19健康規則及Singkhorn邊境站的聲明,交易可以在週一至週六的早上8點至下午4點進行。每週日都將休息一天,以便清理過境點。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巴士線及貨物運輸櫃檯表示,政府不再允許仰光Mingala Taungnyut鎮昂山體育場的長途巴士線提供快遞服務。另據長途巴士線的官員表示,市政府通知,從8月4日起,車票可以賣,但將不再提供裝卸及貨物運輸服務,暫停營業是國家管理委員會(SAC)主席的指示,要對體育場進行大規模維護,但不知確切的原因,屆時不僅櫃檯,攤位也可能被拆除。昂山體育場的櫃檯是Aung Mingalar長途巴士總站的分支,各種巴士線路都集中在此地,禁止裝卸貨已對相關業者造成困擾。某網路賣家表示,如果想把包裹送到其他地區,就必須去Aung Mingalar長途巴士總站,U Chit Maung站的巴士線路並不多,短程包裹每個要付1,000緬幣。昂山體育場的櫃檯受理民眾的短程包裹,十分便民,然現在快遞服務及商務人士面臨困境。
長途巴士不允許攜帶無人機、望遠鏡、鐵質材料、電線、太陽能、行動電源等19種物品。據長途巴士線稱,官員們對沿途的檢查哨進行徹底檢查。昂山體育場周圍的長途巴士櫃檯的快遞服務對來自仰光其他地區和來自Thakayta、Dawbon、Ahlon、 Pazundaung、Lanmadaw、Latha、Pabedan、Kyimyindine鎮的業者,及網路業有關鍵作用,且昂山體育場周圍的櫃檯已經開放多年,關閉這些櫃檯可能會導致許多困難。
A:
- 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2)年8月8日報導,日本沖繩縣池田竹州副知事及JF沖繩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縣漁連)上原龜一會長等於8月4日訪問農林水產省,就沖繩漁業基金之預算措施與之太平洋黑鮪資源管理向武部新副大臣提出請願。
- 池田副知事告訴武部副大臣,受到2013年臺日漁業協議生效之影響,為穩定漁民經營創設沖繩漁業基金事業,要求明年以後穩定及持續之支援措施,且在太平洋黑鮪資源管理開始以後者,連續4年在漁獲高峰期停止捕撈,縣內多數漁民不得不將捕獲之黑鮪放流,要求重新考慮近年漁獲實績分配漁獲配額等。
- 上原會長表示,中國在臺灣周邊實施軍事訓練,因該演習地為縣內鮪漁業之重要漁場,要求促使中方中止演習。有關黑鮪之資源管理請願書,日本總容許漁獲量(TAC)增額部分明確提出:(一)在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強化遊說相關國家,實現增加更多配額;(二)為使資源評估提升精確度,除確實蒐集親漁資源量指標資料外,活用沖繩海域作業之知事(縣長)管理漁業之資料。另在大型魚(30公斤以上)之漁獲配額分配部分,要求依最近幾年之漁業實績作分配;並盼與本期相同,早期針對大型魚尚未利用部分得保留作為追加分配,並訴求擴充及強化對象漁業之所得補償等漁業經營穩定對策。
- 接受請願之武部副大臣就基金部分,回答:「就受臺灣漁船影響之沖繩漁民之經營穩定及受害之支援方面,明年度也盼能彈性運用下確保預算」;有關資源管理則表示:「追加分配及保留須配合最大漁獲量分配,原則依請願確實採取措施」。請願後池田副知事表示:「盼武部副大臣確實理解沖繩現況並予以支持」。
- 按沖繩漁業基金用途管控嚴謹,但每年運用在資源管理及所得補償等逐年減少,為使基金額度維持,每年沖繩縣廳及縣漁連皆會前往日本中央請願確保預算等。至太平洋黑鮪則因配額管理,近年沖繩延繩釣漁業在盛漁期時捕撈即達限額,無法繼續作業,且捕獲黑鮪即須放流,造成沖繩漁民極大反彈。
A:
依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指出拜耳公司今年第二季增長超出原先的預期因此該公司上調2022年銷售預測。拜耳公司受惠於農作物保護產品(如除草劑)價格上漲導致其第二季獲利較去年同期增長30%達33.5 億歐元。拜耳公司預估今年全年銷售額將增長約8%達470至480億歐元。
拜耳公司執行長Werner Baumann表示面對年底前可能面臨之天然氣短缺情勢,該公司正透過改使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減少該公司對天然氣的依賴,此外Baumann執行長亦指出該公司亦實施節省能源計劃以因應未來能源供給可能不足之情況。另一方面拜耳公司為確保原物料來源穩定Baumann執行長表示拜耳公司已擴大該公司供應商網絡並增加關鍵原物料的庫存。
目前農作物保護相關產品是拜耳公司成長之主要來源,惟拜耳公司執行長Werner Baumann表示面對當前充滿不確定之全球局勢該公司需不斷創新始能長期保持市場競爭力。
A:
捷克媒體Expats本(2022)年8月4日報導,美國駐捷克大使職位自美國總統川普2021年1月20日結束任期以來一直未補,直至今年7月相關消息透露美國總統拜登已任命億萬科技投資家Bijan Sabet為新任美國駐捷克大使,並獲當事人Sabet在推特( Twitter)確認該項任命,且對總統拜登之任命表達榮耀與感謝。
Sabet 是Spark創投公司(Venture Capital)共同創立人,該公司管理超過60億美元之創投基金,在2005年設立Spark創投公司前,Sabet是幾家科技新創企業的資深執行長,2017年富比世雜誌頂尖科技投資人排名,Sabet居第89位。白宮在一份聲明中指出,Sabet生涯中,一直致力協助科技公司發揮潛力並扶植成為全球重要企業。
捷克最近已決定向美國購買F-35戰鬥直升機以取代瑞典製鷹獅(Gripen)戰鬥機機隊,另將擴大Dukovay地區核電廠,美國西屋(Westinghouse)是3 家入圍競標者之一,預期Sabet上任後將處理相關要案。 Sabet是民主黨一員,其任命尚待美國參議院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