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晚郵報及安莎通訊社(Corriere della Sera、Agenzia ANSA)2022年8月1日報導,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表示,在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後,義大利經濟復甦力道強勁,惟疫情後面臨烏俄戰爭、歐洲中央銀行貨幣緊縮政策、生產供應鏈瓶頸及高通貨膨脹持續等艱難挑戰,預估義大利經濟將持續成長,惟其動能將大幅減弱,預估2022年經濟將成長3%,2023年成長將減緩為0.7%。另2022-2023年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將分別為5.6%及3.9%,公債占國內生產毛額比例分別為147.7%及146.3%。
據國際貨幣基金續表示,樂見義大利政府持續落實《國家復甦暨韌性計畫》(PNRR)、提升生產力、加強投資、強化成長潛力及加速綠色轉型之改革;有效執行公共投資及持續改革是成功關鍵;義大利必須對預算案有重大改進,包括檢討經常性支出、擴大稅基、加強納稅人納稅義務,以及執行公共行政、民刑事訴訟及競爭法等,以利擴大維持基本預算盈餘,使公共債務持續減少;另應優先確保能源供應充足,能源價格降低將能帶動成長,惟外在環境不確定將對前景造成重大影響及不利於減少公共債務。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24小時太陽報(Il Sole 24 Ore)2022年8月1日報導,為保育環境,永續農業土地使用並提高農業生產力,義大利經濟發展部(Minist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補助790萬歐元,做為支持義大利Exor S.p.A.集團之CNH Industrial S.p.A.,運用結合農業機械及土方工程之最新永續技術知識,在義大利北部Moderna廠投資3,940萬歐元,進行零排放混合動力曳引機研發。Moderna廠為該公司在歐洲最重要,且專門研發80至300馬力中型曳引機之創新中心,並預計在2022年10月完成歐洲唯一可適用測試所有規格曳引機之新廠。
據義大利經濟發展部部長Giancarlo Giorgetti表示,該部支持永續發展計畫,特別是深根義大利之世界級集團多年對創新及環保綠能曳引機研發之重要投資計畫。
據報導續指出,2022年第2季CNH Industrial S.p.A.營業額較2021年同期成長17.5%,淨收入為5.52 億美元,高於2021年同期之5.14 億美元,該公司雖對未來成長持保守態度,但仍將致力研發農用挖土機電動化計畫,包括混合動力曳引機及以生物燃料為動能之New Holland系列曳引機等。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Agenzia ANSA)2022年8月1日報導,據義大利SACE S.p.A.對義大利基礎建設報告表示,2021-2026年義大利政府用於基礎建設之支出將成長2.6%,且預估10年期間每年平均將成長1.7%,高於歐元區平均之1.5%及經濟成長之平均。
據該報告指出,義大利投資基礎建設較以往有明顯變化,自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2008年至2021年,其基礎建設投資連年縮減,平均每年減少2.8%,約為同期經濟衰退之5倍;預計未來5年港口、機場及鐵路投資成長最多,平均每年將增加3.8%;其次為電力及天然氣基礎設施,在推動綠能及能源轉型帶動下將成長3.2%。目前為義大利最佳時機,運用歐盟提供大量資源,強化其基礎建設,《國家復甦暨韌性計畫》(PNRR)資金將為主要財務來源,義大利銀行體系及SACE S.p.A.將擴大提供所需財務協助。
A:
法國財經新聞台BFM Business本(8)月2日報導,面對本年冬季天然氣短缺之風險,能源使用密集之產業可能首當其衝,成為分級減供之實施對象。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日前呼籲,面臨俄國天然氣極有可能全面停供,產業界須及早進入備戰狀態,為最壞之情況預作準備。目前法國16座儲槽之庫存雖已達78%,但能源密集產業之天然氣消耗量即占全國之28%,仍須謹慎因應。
能源用戶產業聯盟(Uniden)主席Nicolas de Warren表示,為共體時艱,業者已有共識於未來數月自發性減少15%之耗能。此外,政府與業界刻檢視產業耗能結構,以區分須減載供能時之實施對象及順序,需考量社經成本、戰略重要性,如國防、醫療保健及糧食安全,或攸關維繫經濟成長之產業,以評估能源供應之優先性。如不得已必須減供,需事先確認可承受短暫停工(如水泥、冶金或玻璃)及可預先累積庫存之產業。
此外,由於法國境內部分發電來自天然氣,加上目前數座核子反應爐呈現停擺,難以核電補足電力。萬一冬季供電不足,產業用電大戶恐將受到連帶波及。
A:
綜合美媒及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8月1日報告,美國本年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繼續放緩從本年6月53微幅降至52.8,雖連續26個月呈擴張趨勢,然為2020年6月以來最低水準,其中新訂單指數連續2個月萎縮降至48、生產指數降為53.5、庫存增至57.3,反映美國製造業者面對新訂單減少及庫存增加,更多工廠縮減生產;另價格指數大幅下降18.5至60,似顯示通膨有所緩解。
ISM主席Timothy Fiore表示,美國製造業持續呈擴張情況,然本年7月增長有所放緩、新訂單繼續減少、供應商交貨則有改善、價格降至可接受水準,企業雖仍以強勁速度招聘,惟對經濟疲軟表示擔憂,主因為新訂單連續2個月下滑、對供應鏈過剩庫存產生焦慮;另調查18個產業,服飾、非金屬礦產業、石油與煤碳等11個產業呈成長趨勢,木材、家具及紙製品等7個產業呈萎縮趨勢。
本次關鍵數據包括:新訂單指數連續2個月萎縮降至48,為2020年5月以來最低水準;生產指數降為53.5,亦為2年多來低點;雇傭指數上升2.6至49.9,顯示業者仍努力招聘,對經濟情況而言仍屬積極訊息;供應商交貨指數降至55.2,交期有所改進;庫存指數增至57.3,為1984年以來最高水準,顯示製造商增加庫存,防止供應鏈中斷;價格指數大幅下降18.5至60,為2010年以來最大降幅,係近2年最低水準,反映原油與金屬價格下滑,通膨似有所緩解;未完成訂單降至51.3,為2020年6月以來最低水準。
A:
波蘭工業部門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包括新訂單、生產、就業、交貨時間及庫存等綜合資訊,本年7月份顯著下降,係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波蘭本年7月分製造業的經濟狀況嚴重惡化。高通膨及地緣政治環境的不確性導致市場需求減緩,產量和新訂單急劇下降,廠商預期市場前景係2020年4月以來最低,採取較為保守及觀望的商業活動立場,並有計畫減少半成品庫存,以因應市場不確定性及物流倉儲成本。
報告雖指出高通膨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特別是俄烏戰爭,導致歐洲市場的大幅波動,但從目前趨勢來看,通膨率雖仍高,惟幅度正在減弱,7月是20個月以來通膨幅度最小,可見逐漸趨緩。
A:
匈牙利政府自去(2021)年11月起規定汽車燃油(95無鉛汽油及柴油)價格上限為480福林(約1.19歐元),續自本(2022)年5月27日起限制僅有匈牙利牌照的汽車才能購買上述國家補助價格之燃油。
據匈牙利媒體報導,匈牙利政府於本年7月30日中午起再限縮得以上述優惠價格購買汽車燃油的資格,僅適用私家車輛、農業機械及計程車,至於登記於企業名下的車輛(約80萬輛)則須依市場價格購買燃油。另匈國政府決定自戰略儲備釋放155公噸(1.84億公升)柴油,占儲備柴油總量的24%,以緩解供給壓力。
歐班總理辦公室秘書長Gergely Gulyas在7月30日臨時召開的記者會表示,由於匈牙利石油暨天然氣公司(MOL)關閉其主要煉油廠Százhalombatta進行2個月歲修,政府決定縮小價格上限的適用資格,擴大市價汽油使用量,以利汽車燃油進口。G秘書長另稱,鄰國奧地利的OMV煉油廠延後復工也對汽油市場供應造成壓力。MOL執行長Zsolt Hernadi於7月29日警告,倘低價汽油上限維持不變,將不會有燃油進口至匈國。H執行長與G秘書長會面後對記者強調,即使在正常情形,MOL的Százhalombatta煉油廠也無法滿足國內柴油需求量。
匈國政府於7月30日公布另一項法令,規定MOL煉油業務須為俄羅斯原油與布蘭特(Brent)原油間的價差支付的暴利稅(windfall tax)稅率由25%提高至40%。
A:
美國經濟的技術性衰退及高通膨逐漸影響瓜國經濟,估計2022年及2023年經濟預測將下修。
瓜國全國經濟研究中心(CIEN)指出,美國的技術性衰退對瓜國總體經濟及企業經營為一警訊,該中心認為美國經濟將影響瓜國僑匯收入及對美出口,因此必須密切注意美國勞動市場的變化。目前美國連續兩季經濟負成長尚未影響就業,6月失業率維持3.6%,拉丁裔失業率為4.1%。
瓜國蘭蒂瓦大學教授Érick Coyoy指出,美國經濟已出現停滯性通膨,即使美聯儲持續升息,亦無法有效抑止物價高漲,因目前全球經濟仍受到供應鏈及烏俄戰爭等問題影響,未來有待美國政府以適當的財政及貨幣政策解決經濟停滯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本週修正其對全球經濟的預測,雖然拉丁美洲經濟尚未呈現衰退之勢,惟經濟成長幅度必將減少。瓜國央行預估2022年經濟成長約3%至5%,2023年約成長2.5%至4.5%。
A:
瓜地馬拉能源補助情形
瓜國政府補貼普通及高級汽油每加侖0.65美元、柴油0.9美元之政策至2022年8月4日止,能源部業於7月29日提出補貼柴油0.65美元之政策自8月5日至9月30日,國會議長Shirley Rivera表示此方案可行,交通運輸業者將可受惠。
前述財源來自2020年新冠疫情受災家庭經濟復甦及2021年採購新冠疫苗法令之結餘款,其中5,195萬美元用於柴油補貼,另1,785萬美元補貼用電介於101度至125度之家庭用戶。
A:
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依據哥國全國商人協會(FENALCO)及全國企業家協會(ANDI)共同發布統計資料,2022年1-7月新汽車銷售14萬6,999輛,較2021年及2019年同期分別年增9.6%及5.8%,倘以廠牌為計算基準,雷諾汽車銷售2萬7,516輛居首位。
依據哥國交通單一登記處(Runt)資料,2022年7月份新汽車銷售2萬3,233輛,較2021年同期微幅成長0.5%。前5大銷售廠牌市占率分別為:雷諾19.5%、雪佛蘭15.9%、鈴木 11.6%、豐田 7.8%、起亞 6.1%,占總銷售量達60.8%。倘以車款為分類,前5大分別為:鈴木Swift 6.6%、雷諾Duster 4.4%、 雪佛蘭Joy 3.9%、雷諾Kwid 3.9%、鈴木Vitara 3.3%,占總銷售量達22.1%。
本年1-7月哥國潔淨能源車銷售點較2020年及2021年明顯成長,其銷售1萬6,348輛(包括電動車2,272輛、油電混合車1萬4,076輛),年增284.4%,占該國新汽車總銷售量比率達11.1%。惟哥國對潔淨能源車因進口配額數量法規規範不明確,及國際貨源供應不穩定,為該國潔淨能源車銷售成長之阻礙;倘以品牌為計算基礎,以中國比亞廸潔淨能源車居銷售首位,而鈴木Swift居油電混合車銷售首位。
哥國豪華車2022年7月銷售達878輛,年增9.9%。本年1-7月豪華車共銷售5,542輛,其前3大銷售品牌依序為:賓士 1,933輛、BMW 1,709輛、奧廸 700輛。其中Maserati 之Levante休旅車及法國DS等品牌,分別銷售成長達100%與59%,表現亮眼。
哥國本年1-7月重型貨車銷售9,356輛,較2021年同期7,412輛,年增26.22%,主要歸因於本年基礎建設與營建業成長帶動增加需求所致。本年7月貨車銷售1,417輛,較前一月1,484輛微幅衰退。
展望哥國新汽車銷售持續看好,各城市經銷展示點亦呈增加之走勢,預期一般型轎車銷售將持續成長。
A:
據知情人士透露,大型企業科技軟件公司甲骨文為削減成本,已經開始進行數千人的裁員計劃,首當其衝是美國地區,其中包括三藩市灣區的一些員工,隨後將往其他國家分部進行裁員。
據《The Information》此前報道,甲骨文計劃削減高達10億美元的成本,並考慮最快於8月在全球裁員數千人。而8月1日的報道指出,此次裁員將首先影響三藩市灣區辦公室的員工,但並未提及受影響人數。
知情人士表示,甲骨文擬議的裁員可能會對美國與歐洲業務部門的員工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包括客戶服務自動化軟件應用行銷部門,以及電子商務部門等。
甲骨文位於加拿大、印度與歐洲部分地區的公司可能在未來幾周與幾個月內開始裁員。對此,甲骨文並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甲骨文公司在全球擁有約14.3萬名全職員工。
與此同時,還有兩位甲骨文的高管將離職。消息人士稱,這兩位離職的高管分別為阿里爾.科爾曼和尤爾根.林德爾。前者是兩年前從AWS加入的,後者則是SaaS的高級行銷副總裁。據了解,此次裁員或許會對甲骨文的業務造成一定的影響。
5月份,甲骨文中國區首批被裁的900餘人中,超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整個中心約1600人,近六成員工被裁。據悉,甲骨文給出了N+6的賠償標準。
另外,甲骨文正在進行投資,以服務其新的雲端客戶之一:TikTok。甲骨文試圖在銷售雲端業務方面與亞馬遜 (AMZN-US) 展開競爭,因此TikTok的合約對甲骨文來說至關重要。知情人士提到,甲骨文在考慮裁員的同時又為了TikTok而進行投資的舉動,引起一些管理層的不滿。
近期以來,科技行業正經歷嚴峻的寒冬,包括科技巨頭微軟、特斯拉、Alphabet和蘋果等公司都在討論裁員或放緩招聘步伐,以應對成本上升和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此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他感覺經濟狀況不佳,特斯拉需要裁員10%。6月下旬,因辦公室租約到期,特斯拉關閉了位於加州的一個辦公室,並裁減了該辦公室輔助駕駛系統團隊的約200名員工。
今年4月,亞馬遜表示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間大舉擴大業務,現在出現了人員冗余,因此需要縮減規模。其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在二季度竟然減員了近10萬人。
流媒體巨頭Netflix繼5月解僱了150名員工後,在6月再一次宣布大幅裁員300人,約佔員工總數的3%。
A:
谷歌在日前的二季度財報發布會上宣布,司法部已批准了谷歌54億美元對網絡安全公司Mandiant的收購案,這是谷歌史上第二大收購案,僅次於2011年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手機部門Mobility。有分析認為,收購案或幫助谷歌雲擺脫尷尬處境。
谷歌管理層預計於年底徹底完成這筆交易,屆時Mandiant將被納入谷歌雲業務的安全組合中。界面新聞報道,收購的消息最早於今年3月8日放出,當時雙方聯合宣布,谷歌將以54億美元收購Mandiant,每股23美元,這一收購價格比兩周前Mandiant的平均股價高出57%,處於市場對Mandiant估值的中位。
谷歌目前現金儲備和短期投資總和接近1700億美元,54億美元的收購價對谷歌來說如九牛一毛,且Mandiant此前一直虧蝕,帶來的直接效益也不為谷歌所看重,那這筆收購如何為谷歌雲帶來技術和商業的雙重價值?
谷歌雲一直被視為谷歌的第二增長曲線,該部門前負責人Diane Greene曾於2017年提出了一個宏願:要於2022年7月31日超越雲計算市場的領頭羊AWS雲。但截至目前該目標不僅沒有實現,Diane Greene也於2018年離職。
時至今日,谷歌雲仍處於行業第三,翻身跡象微弱,某種程度上還存在著會被亞馬遜和微軟聯手邊緣化的風險。根據Synergy的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AWS擁有34%的全球雲基礎設施市場份額,比微軟和谷歌的市場份額總和還要多。
但谷歌雲一直在傾力追趕,即使今年北美雲廠商資本支出集體放緩。二季度,谷歌雲的營收增速達到36%,超過了AWS的33%,僅次於微軟Azure的40%。其在雲資本的支出方面增速也超過了兩個競爭對手,二季度同比增長24.2%,微軟的同比增速只有6.5%,AWS是8.6% 。
有分析指出,從客戶結構看,谷歌雲的一大優勢是在美國TO G市場上的表現相當不錯,擁有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和美國農業部等客戶,與AWS表現接近,也沒有被深耕政府市場的微軟拉開太遠,但最大的劣勢則在於入場時間太晚。
此次收購Mandiant有助於谷歌雲進一步撬動美國G端市場。Mandiant自身業務具有鮮明的美國軍方背景,其創始人凱文.曼迪亞來自美國國防部,許多僱員也來自美國情報界。Mandiant 2013年被頂級網安公司FireEye以10億美金收購後,對TO G市場的滲透更加深入。由於FireEye創立後主要提供用於應對高級網絡威脅的防護服務,美國曾要求政府機構和大型軍工集團部署FireEye的產品。
2021年,出於業績考慮,FireEye以12億美元將其產品業務出售給STG,後公司更名為Mandiant,成為專注於網絡事故應對和網絡安全測試的上市公司。而谷歌將Mandiant收入囊中,今後或能為其帶來豐富的美國政府訂單。有分析指出,政府和國防領域已成為微軟Azure和AWS競爭最激烈的地帶。
A:
加州價值20億元草莓產業正面臨生存邊緣,專家認為使用機器人採摘是降低成本、提高種植者利潤的唯一途徑,才能與勞工、土地、水資源和氣候變化等問題抗衡。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聖瑪麗亞(Santa Maria)郊區草莓園整個夏天都靠Tortuga機器人採摘草莓,幾乎與人類採摘者一樣多,準確率達95%,是相當省力的設備。與人類不同的是,機器人無需休息,也不會生病,隨時準備工作,還可整夜採摘,員工僅須在機器人工作後定期清理拾取。
機器人是科羅拉多州Tortuga AgTech公司製造,視覺軟件會搜索傳感器數據以尋找成熟的草莓,若遭未成熟草莓擋路,還會重新定位角度。機器人的抓捕器可切割草莓的莖,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入底座蓋內。
Tortuga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亞當森 (Eric Adamson) 表示,機器人具成本效益且能滿足現有農場的需求,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籌集2800萬元建造數千台機器人,長遠來看,相信機器人勞動力供應會是加州草莓產業的關鍵。
Tortuga的機器人是從桌面種植中採摘草莓,而不是加州地面種植的草莓,這在荷蘭和英國相當流行。桌面種植可防止地面害蟲,減少農工的痛苦,走道還可讓種植者擁有更多控制權,但由於成本較高,因此在加州十分少見。
草莓是加州種植資本最密集的作物之一,沃森維爾(Watsonville)、聖瑪麗亞和奧克斯納德(Oxnard)的三個草莓中心佔地超過3萬畝。由於勞動力相對便宜且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天氣理想,加州種植者並未感受到與歐洲同行相同的壓力。
平均而言,加州種植者每年向工人支付每畝超過3萬5000元工資,這相當於每畝草莓生產總成本的40%,隨著該州新工資和加班法於2022年生效,這些數字可能上升。
A:
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 Syrah Resources 在路易斯安那州成立Syrah Technologies經營石墨加工廠,將獲得美國能源部提供 1.07 億美元貸款以大幅提高產量以供應電動汽車市場。這將是第一家獲得 Advanced Technology Vehicles Manufacturing (ATVM)貸款的非汽車製造商公司,突顯拜登政府極為關注電動車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鏈廠商。此外,路州尚提供該公司一系列獎勵措施,包括5年的財產稅減免80%。
Syrah Technologies與路州達成協議,在 Concordia Parish投資 1.76 億美元,在現有 5萬平方英尺的基礎設施上增建 18萬平方英尺的生產設施,將來自莫三比克的石墨加工製造用於供應電動車的鋰離子電池的活性陽極材料。
A:
德州 7 月銷售稅收入38.8 億美元創下史上最高,比 2021 年 7 月收入高出 14.7%。7 月銷售稅收入是以 6 月銷售額為基礎,在 7 月匯入政府帳戶。銷售稅收入是德州州政府的最大資金來源,佔所有稅收的 59%。
德州主計長Hegar表示 “7 月的州銷售稅收入顯示非零售部門持續強勁增長,與一年前相比增幅最大的是石油和天然氣開採部門的稅收,但建築、製造和批發貿易部門的收入也連續第八個月以兩位數成長。”
石油和天然氣業繳納的生產稅均創下紀錄。德州的石油生產業者在 7 月繳納近6.94 億美元的生產稅,創下單月稅收新高,比 2021 年 7 月增長 84%。天然氣生產稅也達到創紀錄的 5.32 億美元,比去年 7 月增長 185%。德州石油和天然氣協會表示,今年石油生產稅預計將從 32.3 億美元增加到 65.8 億美元,成長 104%。
生產稅只是德州石油和天然氣業者支付的眾多稅之一。業者擁有的採礦設備到輸油氣管線、煉油廠和加油站等資產尚須繳納數十億美元的財產稅,以及數十億的州和地方銷售稅、和州政府規費、州特許稅,以及針對天然氣公用事業和輸油氣管道徵收的總收入稅。
主計長指出,來自汽車經銷商、汽車零件店和房屋修繕的銷售稅收入均出現兩位數成長。來自零售業和餐飲業的收入則溫和成長。服裝、家居用品、體育用品的營業稅收入持平;來自電子產品和電器商店的收入下降。
A:
位於休士頓之華資化工企業Westlake Corp.本週二(8/2)表示,由於產品需求旺盛,加上多次併購擴大營收基礎,促使收益飆升至新高。
Westlake Corp表示,第二季收入較去年同期的 29 億美元成長57%,達創紀錄的 45 億美元。營業利潤8.58 億美元亦創下紀錄,與去年 5.22 億美元相比成長64%。
需求強勁推高化學品和材料的價格,較去年上漲 32%,遠超過原物料、能源和航運成本上漲幅度,有助於提高Westlake利潤。Westlake 的執行長趙元德亦表示,過去一年藉由併購擴大新市場和產品範圍,同時鞏固獲取市場的能力。該公司亦受益於強勁的住屋興建和整修市場,提升對公司主力產品聚氯乙烯 (PVC) 的龐大需求。
A: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電動卡車新創公司 Nikola Corp.表示將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購電池技術公司 Romeo Power Inc. 估值約 1.44 億美元。
Nikola 表示,該交易將使其掌控關鍵之電池組技術和生產,Romeo Power原為Nikola Corp提供電池但先前曾警告恐無力維持營運。Nikola Corp同意向Romeo Power提供 3500 萬美元的臨時資金,供Romeo Power在交易完成前持續營運。
Nikola 為確保其電池供應充足,今年稍早與電池製造商 Proterra Inc. 達成長期協議。
近年來電動車需求激增,但電池生產卻難以跟上步伐。過去兩年來通用汽車、韓國電池製造商 SK Innovation等公司紛紛宣布投入電池製造,預料將投資300億美元以上。目前中國公司在電動車電池生產佔主導地位,引起華府關注。中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和比亞迪公司(Warren Buffett旗下之Berkshire Hathaway Inc擁有部份股權)亦正大力投資新技術。
拜登政府今年稍早援引《國防生產法》以促進美國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生產,減少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上週美國能源部表示將向通用汽車合資企業貸款 25 億美元,用於資助興建三座電池工廠。
A:
依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全球分析技術小組最新一期報告,瓜國被列為安定且成長穩定的市場
依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全球分析技術小組最新一期報告,瓜國被列為安定且成長穩定的市場。該報告讚揚瓜國總體經濟穩定、小政府治理模式及低負債及赤字率等,瓜國近15年來GDP平均成長3.2%,高於拉美國家平均值,使瓜國得以維持其吸引力,同時也提出瓜國應注意之相關社會指標,如瓜國應加強政府效能、改善兒童營養不良問題及促進婦女勞動參與率等。
該報告另指出,瓜國私人消費占GDP的85至90%,係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型態,惟農業僱用較多人口,產值僅占GDP的9%,顯示鄉村地區的生產力偏低,此外,公私投資在GDP的占比,以國際平均標準衡量亦偏低,因此建議瓜國應加強法治、創新、打擊貪汙及保護智慧財產權等以利促進投資。
A:
印媒金融快報(Financial Express)頃分析印度關稅政策指出,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數據,印度的平均適用進口關稅(Average Applied Tariff)從2020年的15%上升至2021年的 18.3%,貿易加權平均關稅在連續2年下降後,也從2019年的7%上升至2020年的12.6%,顯示印度透過調升關稅來推動自力更生及進口替代政策,但印度的平均適用關稅仍遠低於其50.8%的WTO約束稅率(Bound Rate)。鑑於印度政府最近數月提高一系列產品的進口關稅,包括黃金、雨傘、耳機及智慧電錶等,雖然亦有部分產品調低關稅,但預估2022年平均關稅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
印度的簡單平均進口關稅在2014年為13.5%,從2017年開始上升,2019年達到17.6%,2020年則急劇下降至15%,之後為控制經常帳赤字並促進本地製造業,於2021年開始調漲一系列產品關稅,包括電子、汽車及農產品等。根據WTO最新數據顯示,印度農產品的簡單平均適用關稅從2020年的34%上升至2021年的39.2%,工業產品關稅則從11.9%上升至14.9%;同樣的,根據貿易加權平均值,農產品關稅從2019年的32.5%躍升至2020年的63.3%,工業產品關稅則從5.8%上升至9.4%。
繼2018年原油進口支出激增後,印度將抑制非必需品進口作為目標,以舒緩經常帳赤字的壓力,在美中貿易戰及疫情爆發後,印度於2019年及2021年再次對數10種產品提高關稅,推動「自給自足」(Aatmanirbhar)政策。提高關稅是發展國內製造業的策略,同時又可抑制進口促進出口,同時透過關稅打擊低檔商品傾銷,進口下降也有助於降低貿易赤字,這不僅可緩解經常帳壓力,還可促進GDP成長,但經濟學家批評印度破壞自由化。印度國家轉型基金會Niti Aayog前副主席Arvind Panagariya曾警告,提高關稅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沒有一個主要經濟體在不開放市場的情況下經濟成長能達到8-10%,印度需要將工業產品關稅降低至10%以下。
2020年前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Arvind Subramanian 與Shoumitro Chatterjee共同在一篇論文中表示,印度正在內需化,國內需求高於出口導向,貿易限制正在增加,扭轉過去3年的趨勢,但印度仍有大量出口機會,尤其在成衣及鞋類等勞力密集型產業,但有效利用這些機會仍需要更多的市場開放及全球化。另有分析師指出,關稅調升在抑制進口方面大多成效不佳,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進口,但印度國內產業界卻仍呼籲政府提供更多保護,認為在缺乏結構改革以降低成本(包括物流、工資、電力及融資成本),並提供公平競爭環境的情況下,增加國外競爭是不利且不公平的。專家強調,自自由化以來,印度並未進行應有的改革以提高經濟競爭力,提高競爭力不僅可改善出口,還可減少昂貴的進口成本,正如匯豐銀行(HSBC)在2016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印度的出口減緩主要原因(50%)來自國內因素,其次是全球成長(33%)及匯率(17%)因素。
A:
一、 新加坡海事暨港務管理局局長柯麗芬及荷蘭鹿特丹港務局首席執行長Allard Castelein本(20222)年8月2日在「世界城市峰會」上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設立全球最長的綠色及數位航運走廊,推動航運業改用節能技術及替代燃料,預期至2027年時往返新加坡及鹿特丹港口的貨運船隻將開始使用低碳或零排放能源。
二、 新加坡及鹿特丹是全球最大燃料補給港之一。據上述備忘錄,雙方將與其他夥伴合作,探討如何協助業者因應去碳化挑戰,相關合作夥伴包括全球海事業去碳化中心、馬士基·邁克—凱尼·穆勒(Maersk Mc-Kinney Moller)零碳運輸中心及數家燃料與航運等供應鏈業者。除了去碳化,雙方亦盼透過訊息共享、電子文件及標準,協助航運業數位化,確保船隻及貨品準時抵達港口。未來雙方將在全長1.5萬公里的船運走廊試用低碳及零排放燃料,並展開燃料補給及數位方案的試驗計畫。
三、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指出,航運去碳化是因應氣候變遷的急迫事項,須整體航運業集體努力,上述合作提供一個試行解決方案的平臺,若進展順利,可擴大推動更為永續的國際航運,鼓勵更多海事業者改用綠色方案。
四、 目前全球航運業主要使用輕柴油及超低硫柴油,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排放量3%。近年更多業者考慮改用生物燃料,亦正探討使用合成甲烷(synthetic methane)、氫能(hydrogen)及氨(ammonia)作為替代能源,但前述能源的能量密度較低,較難開發利用,且涉及成本較高及安全限制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