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    依據新加坡資訊媒體發展局及企業發展局表示,自2019年起推展的「數位化啟動計畫」(Start Digital)至今已有3萬7千多家中小企業受益,經諮詢合作夥伴與中小企業後,決定將該計畫延長至2025年,協助新註冊或尚未進行數位化的中小企業展開數位化進程。延長後的「數位化啟動計畫」,中小企業可選擇的解決方案包括:創造銷售業績、提高業務效率與網絡安全。
二、    前揭計畫下,中小企業倘決定哪項業務需要進行數位化,可透過資媒局批准的合作夥伴:星展銀行、大華銀行、馬來亞銀行、華僑銀行與新電信,挑選符合需求的業者諮詢數位化相關業務,或通過CTO-as-a-Service網站做自我需求鑑定後,獲取相關執行數位化的建議,使用解決方案的首六個月免費。
三、    新加坡資媒局局長柳俊泓指出,中小企業佔本地公司總家數的99%,新冠疫情加速採用數位化的進展,該項計畫成本低廉,且讓中小企業易於踏出數位化轉型的第一步並從中受益,因此需確保該項計畫持續進行。企發局主席王文輝則表示,政府將繼續為中小企業數位化提供協助,以爭取在新加坡與海外市場的商機。
四、    新加坡Chicken Pie Kitchen & Don Signature Crab公司董事梁嘉文表示,透過銀行夥伴的協助,公司首先將會計系統數位化,之後再加入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將可為公司節省70%到80%的時間成本,用於改善員工福利與工作流程。
 

A: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與臺灣遠見雜誌今(2022)年5月至7月通過網路問卷方式,針對兩地皆超過1000位居民進行「2022世代價值觀」調查如下:
(一)    對政府防疫表現滿意度方面:新加坡邁入與新冠病毒共存階段,儘管每日確診人數曾飆升至超過2萬人,但居民對政府的防疫表現滿意度高達八成,60歲以上群體的滿意度甚至超過90%;臺灣雖然在防疫初期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但是過去一年出現疫苗及檢測試劑不足的問題,導致民眾對相關政策失去信心與產生不滿情緒,有近六成臺灣民眾不滿意政府的防疫表現,而且年紀越大,不滿程度越顯著。
(二)    對俄烏戰爭解套方面:星臺兩地民眾都認為俄羅斯是俄烏戰爭的罪魁禍首,最有可能結束這場戰事的也是俄烏兩國,若有第三方介入調停,15.4%新加坡民眾認為中國最有能力充當「解鈴人」,23.3%臺灣民眾則認為美國才有能力充當「解鈴人」。
(三)    星臺兩地民眾最重視的課題方面:排名第一、二位分別為「民生與經濟」及「醫療」;新加坡民眾將「住房」、臺灣民眾則將「教育」排名第三位;星臺兩地民眾都將「國際局勢」排名第四位。
(四)    面對物價上漲的問題方面:新加坡超過一半民眾會減少購買非日常必需品的開銷;臺灣居民比較傾向減少娛樂方面的開銷。
(五)    針對開源方面:「投資」為星臺兩地民眾最主要的開源方式,但新加坡民眾將「額外兼職」作為第二選擇,臺灣民眾則傾向於「自我充實提升和進修」為第二選擇。
(六)    對成功人生的定義方面:星臺兩地民眾皆視「實現自我價值」、「身體健康」及「家庭幸福美滿」為成功的三大定義,但新加坡民眾將「家庭幸福美滿」置於首位,臺灣民眾則認為「實現自我價值」才是成功人生,其次才是「身體健康」及「家庭幸福美滿」。此外,12.2%的臺灣青年將「具有社會影響力」視為成功定義,新加坡則有5.8%,遠見雜誌對此的解讀為:臺灣年輕一代對於成功的定義已經開始出現質變。
(七)    對於重視工作程度方面:若遇到下班時還有重要工作需處理,但事先已經安排了私人活動時,臺灣近65%上班族會選擇加班完成工作,新加坡人則只有58.3%選擇加班,顯示臺灣人更重視工作。
(八)    新冠疫情改變民眾工作方式:星臺兩地年輕人都偏愛遠距工作,但從年齡層細分,臺灣40歲至59歲傾向於到公司完成工作,新加坡大部分都偏愛遠距工作,60歲及以上群體只有50.8%傾向於遠距工作。
(九)    在「實現個人理想」與「多賺一點錢」之間做選擇方面:星臺兩地都有超過一半的民眾選擇「實現個人理想」,但有48.2%的臺灣人與45.6%的新加坡人想要「多賺一點錢」。
(十)    對於自我創業方面:臺灣人有47.1%未來想自己創業當老闆,新加坡則有35.9%。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玉米交易商表示,與上個月的記錄相比,緬甸玉米價格下跌37%以上。6月初,這些玉米的價格根據品質不同,為每緬斤1,120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在7月份的最後一週,每緬幣的市場價格暴跌約700緬幣。價格反映出在這兩個月內每緬斤下降420緬幣。貿易商稱,本月通過海運及邊境站的玉米貿易正在下降。價格下跌的原因是交易政策的改變。此前,豆類出口收入被允許用人民幣-緬幣或泰銖-緬幣直接支付。從6月30日起,食米、玉米、油料作物及豆類的交易均按指示以美元支付。此外,外匯收入將按1,850緬幣兌換成當地貨幣。非官方的美元匯率已逾2,500緬幣。受此影響,目前玉米出口幾乎停止。此前,每天大約有200-300卡車的玉米出口到泰國。

 

泰國允許在2月1日至8月31日之間,以零關稅(Form-D)方式進口玉米。但若為泰國玉米產季,泰國則對玉米進口徵收最高73% 的稅率,以保護玉米農戶。因此,在Form-D方式豁免下,玉米出口只剩下一個月(8月份)。

 

在2021-22年玉米季,緬甸目標是出口150萬噸玉米。在2020-21年玉米季,緬甸向外貿夥伴出口230萬噸玉米。根據緬甸玉米工業協會稱,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泰國,其餘出口到中國、印度及越南。

A:

伊洛瓦底電子報報導,緬甸政府對進出口許可證的管制、供應有限及緬元疲軟,迫使在仰光日本支持的迪拉瓦經濟特區(SEZ)的外國企業停止運營。據迪拉瓦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的消息,在投資迪拉瓦經濟特區的113家企業中,只有45家工廠在全面營運,約27家工廠減產一半,其他工廠則已停產。由於在迪拉瓦經濟特區經營的外國公司多是100%的MIC外資,不受緬甸中央銀行(CBM)的貨幣規則的限制。

 

今年4月份,CBM下令金融機構在一個工作日內將其客戶賺取的外幣兌換成緬元,官方匯率為1美元對1,850緬幣。另外,以供應國內市場為主的迪拉瓦工廠正承受供應受限、需求下滑以及銀行危機導致的現金流問題。消息人士稱,部分仍在迪拉瓦經濟特區建廠的公司已經推遲計畫。有些公司只是開著辦公室而無所事事。CBM命令企業及個人借款人暫停償還外國貸款,包括利息及本金貸款,也影響到迪拉瓦經濟特區的企業。

 

暫停運營的公司包括日本汽車製造商Suzuki及生產泡麵的Acecook。日本 Ajinomoto及美國Ball Metal Container等公司都有供應的問題。很多工廠沒有關閉及撤出的計畫,因為他們在迪拉瓦進行了長期投資。該委員會表示,迪拉瓦不太可能吸引新的投資。公司是否會離開取決於緬甸政府的政策。如果政策放鬆,企業可能會恢復營業,但如果政策收緊,則可能會撤離。

 

迪拉瓦經濟特區是U Thein Sein的准文官政府及全國民主聯盟政府發起的經濟改革的最佳案例,展現出與日本的雙邊經濟合作。據日經亞洲報導,自軍方接管政權以來,至少有3個總額約為13億美元的日商大型投資案被凍結。

A:

一、印尼佐科威總統結束北京訪問行程後,續於本年7月27日率海事協調部部長Luhut Binsar Pandjaitan、經濟協調部部長Airlangga Hartarto、外交部部長Retno Marsudi、國務秘書部部長Pratikno、國營事業部部長Erick Thohir及投資部部長Bahlil Lahadalia等官員訪問日本。佐科威總統於抵達日本當(27)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進行雙邊會談,針對貿易、投資、環境、能源及海事等多項議題進行討論。其中經貿領域重要議題要點如次:

(一) 雙方同意「印尼日本經濟夥伴協議(IJEPA)」修正文本預計可於本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之G20峰會期間完成簽署。其中,佐科威總統盼日方降低印尼出口至日本之鮪魚、香蕉及鳳梨等產品之關稅,並盼日方同意印尼芒果進入日本市場

(二) 印尼與日本同意在基礎建設方面密切合作。佐科威總統盼日方加速進行「雅加達捷運南北二期及東西一期工程」、「西巴布亞工業區(West Papua Industrial Estate)」、「西爪哇巴丁班港(Patimban)擴建工程」及「巴丁班港收費公路」等建案。佐氏並與日方針對延續「馬賽拉(Masela)天然氣建設案」可行性交換意見。日相岸田文雄表示,日本預計提供印尼436億日圓貸款(約3.27億美元),用於投資印尼基礎建設工程,例如「印尼亞齊省Peusangan水電站工程建案」等。

(三) 佐科威總統邀請日本以新科技支持印尼國家戰略發展項目,例如自然資源加工、電動汽機車、健康、食品等。日相岸田文雄表示,將與印尼密切於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脫碳及其他能源項目等領域合作。

二、另查,為加強向日本招商,印尼經濟協調部部長艾爾朗加(Airlangga Hartarto)隨佐科威總統訪問日本期間,與日商丸紅及三菱等企業會晤,要點如次:

(一) 日商丸紅集團(Marubeni Corporation)刻正與印尼Siloam醫院集團及印尼Bunda醫院集團等進行合作。艾爾朗加部長邀請丸紅集團於規劃中之「峇里島Sanur醫療衛生經濟特區」進行投資。丸紅集團執行長柿木真澄(Masumi Kakinoki)表示,將派員前往峇里島進行考察。

(二) 日商三菱汽車公司截至去(110)年底,在印尼總投資額達11.3兆印尼盾(約7.6億美元)。三菱公司執行長加藤隆雄(Takao Kato)表示未來4年內將於印尼增資約10兆印尼盾(約6.7億美元)。

A:

一、謹查,印尼佐科威總統於本年7月28日率海事協調部部長Luhut Binsar Pandjaitan、外交部部長Retno Marsudi、國務秘書部部長Pratikno、國營事業部部長Erick Thohir、投資部部長Bahlil Lahadalia及公共工程暨住房部部長Basuki Hadimuljono等官員訪問韓國,除與企業會談外,亦與韓國總統尹錫悅會晤。

二、佐科威總統在韓國與浦項鋼鐵(POSCO)、樂天化學(Lotte Chemical)、樂金集團(LG)、希杰集團(CJ Group)、GS E&C建設公司、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S集團、LX 控股、泰光(Taekwang)及KCC Glass等企業進行座談,強調印尼政府將持續執行創造就業綜合法,改善投資環境。座談會上雙方達成之民間合作協議如次:

(一)  印尼鋼鐵業者Krakatau Steel與韓國浦項鋼鐵(POSCO)簽署合作備忘錄,兩家公司未來將在印尼擴大產量(自每年300萬噸提升至1,000萬噸),以利供應印尼發展電動車產業及建設新首都之需求。據浦項鋼鐵執行長Kim Hag-Dong表示,目前該公司將在印尼啟動第2期投資,預計投入35億美元生產車用鋼材。

(二)  印尼國營電力公司(PLN)將與韓國LS集團合作鋪設水下電纜。

三、佐科威總統與韓國總統尹錫悅(Yoon Suk-Yeol)會談要點如次:

(一)  佐科威總統感謝韓國企業積極在印尼投資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包含鋼鐵、石化、電動車、電池、電纜產業、通訊、成衣及再生能源等產業,未來雙方將在電動車及電池產業深化合作。

(二)  尹錫悅總統表示,未來與印尼雙邊經貿合作將聚焦供應鏈及經濟安全等議題,尤其印尼擁有鎳礦等戰略性礦產資源,韓國則有高科技產業,雙方具互補性;此外韓國亦將在美國印太經濟架構下尋求與印尼進行更密切合作。

(三)  雙方元首會談後並見證3項政府間合作MOU簽署儀式,包含「印尼投資部與韓國貿工能源部綠色產業投資合作MOU」、「印尼公共工程暨住房部與韓國土地、建設暨交通部印尼首都開發MOU修訂協議」及「印尼海事暨投資協調部與韓國海事漁業部海事合作MOU」。

四、另據印尼公共工程暨住房部部長Basuki Hadimuljono發布之聲明稿指出,韓國將支持印尼改善新首都基礎建設,例如韓國將爰贈臭氧淨水裝置、協助建造新都汙水處理廠,以及在新都與鄰近大城巴里巴半(Balikpapan)間建造「沉浸式隧道」,以利在不破壞地方生態情況下改善交通設施。

A:

一、本年第2季外資(FDI)在印尼投資情形如次:

(一)外資在印尼投資總額達163.2兆印尼盾(約113億美元),較上(2021)年同期(116.8兆印尼盾,或約80億美元)成長39.7%,較本年第1季(147.2兆印尼盾,或約102億美元)成長10.8%。

(二)外資共創造139,582個就業機會。

(三)本年第2季臺灣對印尼投資計194案,到位資金計7,620萬美元,較上季(3,750萬美元)成長103%,較上年同期(1億2,870萬美元)衰退41%。臺灣為印尼第13大外資來源,投資額占印尼總外國投資額之0.6%。

(四)本年第2季前10大外資國家及投資金額如次(臺灣排名第13):

1.     新加坡:31.45億美元;

2.     中國大陸:22.71億美元;

3.     香港:13.55億美元;

4.     日本:9.19億美元;

5.     美國:7.74億美元;

6.     馬來西亞:7.07億美元;

7.     荷蘭:4.86億美元;

8.     南韓:4.51億美元;

9.     百慕達:3.62億美元;

10.   英國:1.54億美元。

(五)外人投資主要投資業別為「金屬產業」、「採礦」及「房地產」。

(六)外資主要投資地點則為中蘇拉威西、西爪哇及北摩鹿加省。

 

二、累計本年上半年外資在印尼投資情形如次:

(一)外資累計已到位投資額為310.4兆印尼盾(約21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228.5兆印尼盾,或約156.5億美元)成長35.8%。

(二)主要投資業別包含「金屬產業」、「物流倉儲及通訊」及「食品產業」等。

(三)外資主要投資地點則為中蘇拉威西、西爪哇省及雅加達特區。

(四)我對印尼投資累計到位金額為1.13億美元,計333案,較上年同期(2.13億美元)衰退47%。臺資占印尼總外資比例約0.5%,為印尼第15大外資來源。

(五)前10大外資來源及金額如次(臺灣為印尼第15大外資來源):

1.     新加坡:67.16億美元;

2.     中國:36.25億美元;

3.     香港:28.9億美元;

4.     日本:17.45億美元;

5.     美國:14.02億美元;

6.     馬來西亞:13.17億美元;

7.     南韓:8.96億美元;

8.     荷蘭:6.64億美元;

9.     英國:3.83億美元;

10.   百慕達:3.62億美元。

 

三、據印尼媒體報載,在疫情期間國際經貿環境不穩情況下,印尼本年第2季外資對印尼投資額仍呈現成長趨勢,表示印尼經貿體質及投資環境仍獲外資肯定;惟報導亦指出,未來印尼政府仍須加強改善非稅務投資誘因,包含強化人力資源、基礎建設及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政策之能力,以利吸引更多外資。

 

四、印尼投資部英文簡報如附件,併請參考。

A:

一、    依據新加坡人力部(MOM)於本(2022)年7月29日發布的「2022年第2季勞動市場報告」預估數據顯示,隨著星國於2022年4月起大幅放寬邊境管制, 2022年第2季總就業人數(不含外傭)成長1.9%(6.44萬人),高於2022年第1季的1.2%(4.2萬人),其中較大比例成長來自建築及製造等非居民人口需求高行業;居民(含公民及永久居民)就業人口亦穩健增加,主要集中在資訊通信、專業服務及金融服務等較高技術的行業。人力部預期未來數月,新加坡非居民就業率將持續強勁成長,但居民就業率成長在失業情況改善後,將相對較低。前述報告亦指出,新加坡2022年第2季裁員人數亦創下歷史新低,即1,000人,主要是受業務重組影響。
二、    新加坡失業率自2020年10月達到頂峰,嗣後呈現下降趨勢。在勞動力緊縮及職缺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之際,2022年2月失業率已降至疫情前水平,2022年 6月的整體失業率為2.1%,居民失業率為2.9%,公民失業率則為3.1%。
三、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表示,除非出現突發外部衝擊,星國勞動力市場在2022年下半年將繼續復甦,但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或將拖累星國經濟復甦步伐。通膨壓力強勁、俄烏戰爭及新冠疫情在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捲土重來等風險,皆可能抑制勞動力需求,新加坡企業應保持韌性、堅持轉型、確保非居民勞動力多元、強化新加坡核心、改變工作型態及推動靈活工作安排。
四、    陳詩龍部長指出,關於近期不少外國科技業掀起裁員潮,星國政府刻正密切關注局勢發展,但持樂觀態度,將此形勢視為吸納人才、強化新加坡核心的機會。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學者認為,目前評估數位經濟放緩或金融科技業陷入寒冬為時尚早,沒有跡象顯示企業對數位服務及技術需求驟降,儘管創業空間更為困難,但勞動力數據仍顯示,市場對高技能人力的需求,預期人力可能重新分配給規模較小、知名度較低公司,此在某一定程度上將影響就業前景。
 

A:

一、    依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於本(2022)年7月29日發布的「2022年第3季製造業商業前景調查報告」顯示,由於受供應鏈中斷、營運成本增加、中國防疫封鎖措施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前景更為不明朗,新加坡製造業對2022年下半年的商業前景轉為悲觀,但邊境開放、航空及旅遊業復甦則支撐服務業維持樂觀。
二、    上述調查報告指出,20%(加權比率,下同)製造業者預期未來半年經商前景將變差,12%持樂觀情緒,悲觀者較樂觀者高8%,反轉第2季樂觀者較悲觀者多2%的態勢。除了交通工程業及精密工程業,所有製造業皆看淡未來半年的經商前景,其中電子業最為悲觀,淨21%業者預期下半年商業前景變差,儘管雲端計算、汽車及工業終端市場仍具韌性,但半導體、電腦周邊設備及數據存儲業擔憂供應鏈持續中斷及個人電腦與手機消費需求疲軟。
三、    一般製造業、化學業及生物醫藥製造業的悲觀者比率分別為淨11%、7%及15%。交通工程業則有淨48%業者對前景看佳,主要是航空業帶動,因隨著全球旅遊復甦,預期對飛機「保養、維修及翻修(MRO)」活動需求將增加。
四、    另據新加坡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第3季服務業商業前景調查報告」顯示,25%服務業者對2022年下半年持樂觀態度,10%持悲觀態度,亦即淨15%業者看好下半年的經商前景。所有服務業均預期下半年將更好,其中,淨62%住宿業者對前景樂觀,餐飲業及交通暨倉儲業則分別有淨55%及32%感到樂觀。
五、    關於星國製造業及服務業對商業前景看法出現分歧,新加坡經濟分析師指出,是因兩者著重的市場不同,製造業除本地市場亦注重出口市場,受俄烏戰爭及美國聯準會升息影響,持悲觀態度者增加。至於服務業著重本地市場,未來數月至年底假期,國際旅客回流、本地消費保持韌性及大型活動如F1賽事舉辦等,使服務業對商業前景保持樂觀。
 

A:

依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指出隨著季節轉換對天然氣需求增高,從秋季開始天然氣業者將轉嫁購買天然氣增加之成本給末端消費者因此天然氣用戶預計將支付額外費用。該報導引述科隆能源經濟研究院能源專家Johannes Wagner表示在天然氣長期合約中購買價格已決定,惟未來若因俄羅斯方面減少天然氣供給當原先商定的數量無法交付時則天然氣進口業者須透過現貨市場以當前市場上非常高的價格採購天然氣,此時額外的成本業者將轉嫁予消費者。報導預估天然氣進口業者將轉嫁約90%額外增加之採購成本予消費者,但確切之成本增加金額仍將取決於未來俄羅斯供應多少天然氣,當俄羅斯供給量越少則額外增加之成本將隨之增高。

 

依目前全球能源供應情勢從秋天開始任何使用燃氣生產製造之企業及使用燃氣供暖之家戶預計將面臨天然氣帳單價格上漲。科隆能源經濟研究院能源專家Johannes Wagner表示企業可能會受到顯著之影響預測造紙業公司每年平均將產生高達約90萬歐元的額外能源成本。

 

在家戶方面,目前德國約一半的公寓使用天然氣供暖,消費比價網站Check24能源部門經理Steffen Suttner推估對於一個耗電量約 20,000 kWh的家戶來說每年可能將須額外支付至高約476歐元之能源費用。Suttner經理分析表示擁有良好隔熱之建築或可以改用替代能源的家戶預估將支付較少的額外費用面臨較小之衝擊。

 

A:

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2年8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本(2022)年7月份之進出口動向」(7月1日至31日通關統計),韓國本年7月份之出口金額約為607億美元,較去年同月份成長9.4%。進口金額約653億7,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增加21.8%,貿易逆差金額約為46億7,000萬美元。

本年7月份韓國15大主要出口項目(20大項目自本年1月份減為15大項目、7月1日至31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石油製品之出口增加86.5%、船舶增加29.2%、汽車增加25.3%、蓄電池增加11.8%、鋼鐵增加5.2%、汽車零件增加2.1%及半導體增加2.1%,另其他項目之出口則減少,石油化學減少1.7%、顯示器減少2.7%、一般機械減少2.9%、無線通訊機器減少3.5%、紡纖減少9.6%、生技保健減少12.1%、家電減少18.7%及電腦減少27.3%。

主要出口地區方面(7月1日至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對主要出口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對印度之出口增加92.4%、東協(ASEAN)增加20.9%、美國增加14.6%、歐盟(EU)(27國)增加14.6%、中東增加11.7%及越南增加5.9%。另對日本之出口則減少1.4%、對中國減少2.5%、對CIS減少5.7%及對中南美減少7.9%。

進口項目方面,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均大幅增加,煤炭之進口增加110.9%、原油增加99.3%、瓦斯增加58.7%及石油製品增加6.8%。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李昌洋表示,韓國本年7月份之出口雖然面臨主要國家陸續推動緊縮政策,經濟成長減緩,以及去年同月份比較基數高之情況,仍創有史以來7月份統計之最高紀錄,並維持21個月連續成長,但貿易收支卻因能源價格過高及夏季能源需求增加,已4個月連續出現逆差,目前係政府提供政策支援,管理產業與貿易面臨之危機及鞏固韓國出口成長之關鍵時刻。

李部長另強調,政府已深切意識到目前之情況,相關部會亦將盡全力合作維護產業及企業之出口競爭力,預訂於8月中公布包含改善影響出口企業出口之規定與產業現場面臨之問題,提供主要行業特別支援等內容之綜合出口對策。

 

 

A:

馬來西亞「投資吉隆坡」機構(InvestKL)執行長莫哈末阿茲米(Muhammad Azmi Zulkifli)頃表示,該機構本(2022)年上半年吸引了6 家分別來自美國、英國、中國大陸及澳洲的跨國企業;主要從事食品、科技、軟體開發及藥劑;投資額為16.8億馬幣(約3.77億美元),創造1,919個高技術執行人員職位。

 

莫哈末阿茲米執行長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於3月18日在馬國正式生效,以及馬國政府計劃於本年批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功吸引投資人進駐馬國。前述二項貿易協定前景看好,因該類協定將使馬國對尋求多元化供應鏈並擴大商品與服務以及數位產品市場進入的企業更具吸引力。

 

展望未來,該機構認為馬國需要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如大數據工程師、網路安全專家及會計師,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投資人需求,因這將支持馬國吸引高附加價值、高科技和高成長企業的目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汶萊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頃發布消息稱,該部所屬科學服務部門藥劑科經針對四種保健品,包括Sex It Up (1×10膠囊,含sildenafil)、Coklat Koneck Dhob Booster(1×6顆,含tadalafil)、Maxman Hard Erection Ultra Long 3800mg (3800mg x 10粒,含sildenafil)及Blanko Ultimate Nutrition (1×12片,含tadalafil)檢測後,被發現摻雜未經申報的強效西藥,恐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

 

Sildenafil和tadalafil是用於治療男性陽痿的藥品,只可由合格醫生開具處方,其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潮紅和頭暈。在嚴重情況下,甚至可導致心率異常增加、聽力突然喪失及癲癇發作。

 

汶萊衛生部尚未批准前述四種產品進口或在市面上銷售。該部建議已購買或使用上述產品的民眾立即停止使用。若感到不適或因使用相關產品而導致任何不良反應,應諮詢醫生。

 

該部同時提醒參與販售上述產品的經銷商(包括透過Facebook等線上銷售),根據汶萊1956年毒品法令,在汶萊市場進口與銷售含毒性物質保健品是違法的。倘罪名成立,可判處8,000汶幣(約5,791美元)的罰款,或六個月監禁。此外,如因個人疏忽而導致危及他人性命,則可判處1萬6,000汶幣(約1萬1,582)及12個月監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科學、科技暨創新部(MOSTI)部長阿漢峇峇(Dr. Adham Baba)表示,該部數家機構,包括馬國航太機構(Malaysian Space Agency)、馬國微電子系統機構(MIMOS)、馬國科技暨創新加速器研究中心(MRANTI)、馬國風險資本管理公司(MAVCAP)及馬國奈米公司(Nano Malaysia Berhad)將與中國大陸科技企業,包括全球最大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科技公司」(Da-Jiang Innovations)合作。

 

MRANTI將透過 DroneTech Malaysia公司與中國大疆創新科技公司、極飛科技(XAG)等無人機公司合作。大疆目前為全球最大無人機製造商,馬國是其在東南亞最大市場,這些公司直接參與馬國無人機公司的營運、服務與技術交流活動。

 

馬中兩國在科技創新(STI)領域的合作由來已久,兩國曾在2013年10月4日簽署「關於科學、技術和創新合作協定」瞭解備忘錄。馬國航太機構係於2021年11月3日簽署瞭解備忘錄,與中國建立在太空合作關係,讓馬中兩國和平航空技術、研發航空應用程式等。馬國微電子系統機構則與中國政府合作開發5G及人工智慧, MIMOS、Maxis和馬國華為,亦在2020年11月27日簽署備忘錄。MIMOS另於2022年4月28日與華為簽署瞭解備忘錄合作培訓計畫,以提高技能和安排本地受培訓的勞工投入科技產業。獲錄取者有機會在華為馬國全球培訓中心參加培訓,該中心是中國境外首家成立的培訓中心,培訓的專業認證包括5G、先進智慧系統、探索資料技術等。MRANTI另與擁有中國最大專業孵化器網路的啟迪之星的子公司馬國啟迪之星公司合作,協助馬國初創企業擴展至中國,目前已確定10家來自通訊、教育、運動、電商、汽車、旅遊、飲食及交通物流等國內企業參與該計畫。馬國風險投資管理公司則與中國融資機構,如中國基金管理公司Gobi Partners在無人機技術領域進行合作。馬國奈米公司為了將石墨烯技術或產品進軍馬國與中國市場,並與中國石墨烯產業創新聯盟(CGIA)及上海工業技術中心簽署瞭解備忘錄,並於2019 年在中國上海舉行的長江三角洲創新峰會上發表石墨烯。馬國納米公司將會與蘇州的Nanopolis企業合作,專注奈米技術產業的推廣與服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土耳其每日晨報(Daily Sarah)報導,土國貿易部長Mehmet Mus上(7)月6日宣布遠程國家策略(Far Countries Strategies),以使該成功出口至鄰近區域如歐洲、中東及北非的成果,擴散至全世界。根據該新策略,土耳其將為該國產品拓銷,向遠程國家租用超市展售架。土國將與遠程國家連鎖超市採購單位發展多項合作,並研究租用商店展示架。

土耳其該項策略文件與行動計畫顯示,其目標主要是將出口範圍由平均值3,065公里(1,905哩)增加至世界4,744公里以上。據此,該國選出18個拓銷目標國,包括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智利、中國、日本、南韓、巴基斯坦、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南非、奈及利亞、大洋洲及澳洲。該項策略也旨在將產品及服務出口運輸至全球最遠的地點,並增加土耳其品牌知名度。

根據此項策略,土耳其將加強促銷活動協助,特別是在該些國家平面與虛擬媒體廣告活動,在該些國家的消費通路上,將特別注重購物中心及連鎖店。另將運用電視連續劇、電影和數位遊戲增加出口產品知名度。當產品在這些推廣時,電影及電視演員亦將受益。土國也將鼓勵名為"Phygital Marketing"之混合實體與虛擬行銷活動方式,並研發協助這些活動的國家輔助機制。土耳其也將替利基產業中具設計導向奢侈品制定共同行銷策略,且為這些產品制定協助機制。

在努力接觸其他國家商業人士之際,許多不同主題成功故事將作為促銷活動之用。譬如與土國貿易商有趣的會面故事等。此種情節下,土國將建立機制請成功出口商擔任以這些國家為出口目標的出口商導師。土國也將透過外國代表辦理相關國家電子商務市集及社交網絡的訓練計畫,另將建立"電子出口資訊平台"(E-Export Information Platform),告知製造商與出口商電子商務與市場進入商機。

A:

據沙烏地中央銀行(SAMA)統計,沙烏地各商業銀行本(2022)年6月存收款總金額較去(2021)年同期成長535億里雅(約142億美元)至1兆9,300億里雅,年增幅8.7%,係去年2月以來最高,另月增幅2.8%,係2014年1月以來最高。

該數據亦顯示,本年6月沙烏地各商業銀行對民間企業放款總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2,723億里雅至2兆2,100億里雅,且較本年5月的2兆1,700億里雅增加373億里雅,月增幅1.7%。另本年6月各商業銀行總資產年增1,171億里雅至3兆5,300億里雅,並較5月的3兆4,100億里雅增加3.4%,月增幅係2004年10月以來最高。

S&P Global 國際金融顧問公司指出,沙烏地央行(SAMA)本年跟隨美國聯準會腳步升息,銀行業亦將陸續跟進,使國內資金逐漸自活期存款向儲蓄存款項目移動,銀行每升息100個百分點約可使獲利成長13%、相關股票回報率成長1.5個百分點,且高利率有助銀行推銷儲蓄型金融產品,可落實沙烏地20230願景政策提升國民財富之目標,高獲利則有助提升沙烏地金融業債信評比。此外,高利率將使抵押及信貸需求放緩,預估沙烏地本年信貸金額成長率將維持約12%。S&P Global 指出,儘管烏俄戰爭持續,沙烏地銀行業對烏、俄兩國市場曝險比例極低,因此受影響程度極為有限,與全球各國相比,沙烏地銀行業本年成長幅度應較大。

A:

據媒體引用最新市場數據報導,沙烏地國家船運公司(National Shipping Co., Bahri)本(2022)年上半年獲利自去(2021)年同期的8,200萬里雅成長134%至1億9,300萬里雅,營收則年增至36億里雅(約10億美元)。

Bahri將獲利及營收成長主要歸因於石油及化學品出口運輸服務金額分別成長至6億700萬及2億6,000萬里雅,反映沙烏地石化產業成長,另該公司運輸船隊擴增、物流服務自COVID-19疫情復甦、國際海運價格上漲等亦為其他原因。

Bahri係由沙烏地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IF)及沙烏地國家石油公司 Saudi Aramco1978年合資成立,旗下擁有89艘油槽貨輪,專門負責運輸沙烏地出口之石油、石化產品、大批散裝貨物等。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能源管理公司OX2最新財報數字表現優秀,營業額從去年同期9.5億瑞典克朗增加至今年的1469億瑞典克朗。因為近期的能源危機,使類似OX2的能源公司受惠,OX2的股價更因為美國宣布氣候變遷基金而上漲。

雖然OX2的前景看好,但該公司執行長Paul Stormoen表示,所謂的氣候變遷基金其實根本不夠因應現在的氣候緊急狀態,他呼籲應該更簡化並加速相關執照的申辦速度,才可以使風力發電機及早上線生產電能,以應付今年的能源危機。以OX2的申請案件來看,可能得等到2025年才可正式發電,無法救急今年的缺電危機。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為追蹤各會員國之數位化進度,歐盟自2014年開始每年發表數位經濟與社會指數(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dex, DESI),瑞典名次一直維持在第二或第三名,但最新DESI排名出爐,瑞典卻退出前三名,落在第四名。榜首由芬蘭取得,丹麥居次,荷蘭躍升第三名。

DESI主要評比項目包括連線(connectivity)、使用者技能(human capital, including digital skills)、商業數位科技的整合(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by businesses)和公部門數位服務(digital public services)等4大類。瑞典表現較差的項目為人口居住區域5G覆蓋率,歐盟平均率達66%,瑞典僅達18%。同時,歐盟也指出瑞典資通訊產業較難尋獲人才。

然,瑞典企業高度運用的數位科技,以及產學的科技合作程度高,是瑞典仍可居於DESI前5名的主要因素。

A:

資料來源 : 芬蘭政府 (Finnish Government)               

 

達到2030年整體減碳50%2035年碳中和之芬蘭氣候目標,以及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U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芬蘭政府提交國會有關氣候與能源之政策報告,該報告涵蓋所有碳排與碳交易、責任分攤、與相關產業土地利用減碳等。重點包括綠色轉型、逐步減少依賴俄羅斯化石燃料以及安全且充足之能源供應與合理價格。該政策報告由財政部長Annika Saarikko所主導之芬蘭部長級準備工作小組(Ministerial Working Group on Preparedness)完成,並有經濟就業部、環保署、交通部、農林部及財政部等相關部會共同參加。

芬蘭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為所有能源之51%,因碳源主要來自於能源製造與消耗,因此芬蘭政府多年來早已投資發展潔淨能源科技並提交能源效率,以期減少高燃料消耗產業如交通運輸業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另,碳交易系統與長期明確氣候與能源政策是達到氣候目標的關鍵,政府應改善企業投資環境,簡化行政流程及提供相關補助。

氣候與能源之政策報告依循歐盟能源聯盟(Energy Union)之5大面向: 包括再生能源之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 including renewable energy)、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能源市場(energy markets)、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以及研發創新與競爭力(research,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等,說明執行重點計畫要項如下:

  1. 透過電氣化和系統整合,協助難以執行電氣化的產業減碳
  2. 促進非燃燒熱能(non-combustion heat)生產;
  3. 廢熱(waste heat)和工業規模熱泵的稅收管理;
  4. 增加具市場利基的陸域風電,離岸風電之示範和投資,以及相關水域租賃使用;
  5. 2023年更新2020年產業低碳路徑圖(Low-carbon roadmaps);
  6. 芬蘭已履行歐盟2014至2020年約束性節能義務(binding energy saving obligation)與其他節能目標。歐盟55套案(Fit for 55)和REPowerEU提案將進一步強化能源效率目標,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累進節能義務,但未來實現該等目標將更為困難且昂貴;
  7. 國家氫能策略、氫經濟和電動燃料,芬蘭訂定氫電解能量(hydrogen electrolysis capacity)的定量目標(quantitative target),並隨新興科技發展而調整;
  8. 建置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 SMR),以取代生產電力和熱能的化石燃料。

另,氣候與能源政策亦涵蓋氣候變遷政策計畫(Medium-term Climate Change Policy Plan, KAISU)和氣候變遷政策土地利用產業計畫(Climate Change Policy Plan for the Land Use Sector, MISU)等兩大重要計畫。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