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據亞洲開發銀行頃發布之報告中,該銀行仍維持原先預測越南本(2022)年與明(2023)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6.5%、6.7%。據該銀行專家稱,貿易持續擴張、生產製造業、國內交通與公共投資撥款等快速復甦有助於促進經濟成長。除了亞洲開發銀行之外,其他機構亦對越南經濟提出正面預測。越南HSBC銀行預測越南為區域裡本年經濟成長最快之國家之一。該銀行同時亦將越南經濟成長率自原先預測之6.6%調升為6.9%。據該行評估,自從新冠疫情爆發迄今,越南為少有國家之一連續2年維持經濟成長,並藉由穩固經濟發展潛力與後疫情時代快速復甦能力,被視為區域之亮點。工業生產繼續維持穩固成長,本年上半年成長率為8.48%。由於科技領域之外人投資多年來維持穩定,爰越南正逐漸成為全球生產加工廠,本年上半年出口較去年同期增加17.3%。其他各項指數皆呈現正面,有助於第二季經濟成長達7.72%,累計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為6.42%。新冠疫情爆發初期,越南僅有1,600家新創之企業,至今已增至逾3千家。另新加坡大華銀行(UOB)亦將越南經濟成長預測自6.5%調升至7%。

A:

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顯示, 本(2022)年上半年加工製造業之銷售指數較去(2021)年同期增加9.4%。其中若干產業銷售指數較去年同期減少,包括:食品加工生產減少1.2%、各種印刷生產減少0.3%、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生產減少7.2%、電子產品、電腦與光學產品生產減少2.5%。若干產業銷售指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之工業包括:飲料生產增加9.7%、香菸與紡織品生產均增加0.7%、服裝生產增加15.1%、皮革及其相關產品生產增加12.1%、木材及木、竹、稻草等製品(桌、椅、櫃、床除外)生產增加0.5%、紙類及其產品生產增加4.1%、焦炭、精煉油品生產增加6%、藥品與藥材生產增加21.3%、橡膠與塑膠製品生產增加25%、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生產增加4.4%、金屬生產增加15.5%、鑄造之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除外)生產增加21.2%、電力設備生產增加0.8%、未歸類之機械設備生產增加13.2%、具備引擎之車輛生產增加14.2%、桌、椅、床、櫃等生產增加0.6%。

A:

據越南統計總局之資料,至本(2022)年6月30日止製造業、加工業之存貨指數較去(2021)年同期增加14.1%,其中若干產業之存貨指數減少,包括:食品加工生產減少2.7%、紡織品生產減少2.4%、木材及木、竹、稻草以及編制材料等製品(桌、椅、櫃、床除外)生產減少27.7%、各種印刷減少15.7%、藥品、藥材生產減少58.8%、橡膠與塑膠品生產減少27.9%、未歸類之機械設備生產減少33.1%、具備引擎之車輛生產減少29.8%、其他運輸工具生產減少27.8%。又,若干產業之存貨指數增加,包括:飲料生產增加0.1%、香菸生產增加6.3%、服裝生產增加8.4%、皮革及其相關產品生產增加73.8%、紙類及紙類產品生產增加29.2%、焦炭、精煉油品生產增加15.1%、化學及化學製品生產增加26.3%、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生產增加38.1%、金屬生產增加74.4%、鑄造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除外)生產增加19.6%、電子產品、電腦及光學產品生產增加38.3%、電力設備生產增加90.9%、桌、椅、櫃、床生產增加12.2%。本年上半年製造業、加工業之平均存貨指數為78%(按:去年上半年平均存貨指數為92%)。

A:


資料來源:越南Vietnamplus網報,2022年7月28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計畫投資部外人投資局(FIA)統計資料,2022年前7月越南計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金額達154.1億美元,年減7.1%,惟到位金額達115.7億美元,年增10.2%。

其中,新註冊案件投資金額52.7億美元,年減43.5%;現有項目增資金額達72.4億美元,激增59.3%;合資及購買股份金額達25.8億美元,年增25.7%。

FIA局長杜一皇(Do Nhat Hoang)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防疫措施影響,新註冊案件之資金尚未恢復。另一方面,多件現有項目獲擴大投資,增資金額占2022年前7月FDI之62.6%。

產業別方面,逾100億美元投資於加工製造業,占64.3%;其次為房地產,投資金額逾32.1億美元,占近20.7%。在88個FDI投資來源國中,以新加坡居首,投資金額43億美元,占27.7%;其次為南韓,投資金額32.6億美元,占21%。

A: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頃於國會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IPEF是一種經濟外交工具,旨在加強成員國間的合作。IPEF與其他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同,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因為IPEF具有明確的市場進入要素。因IPEF成員國由不同發展水準背景的國家組成,爰透過能力建構和技術援助,可縮小或填補相關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因此,馬國呼籲美國及印太經濟架構(IPEF)成員國,將重點放在市場進入要素

 

阿茲敏部長續稱,IPEF能提升經濟韌性、競爭力和促進區域繁榮,並協助促進新冠後期的經濟復甦進程。馬國願意參與IPEF架構下的所有4個核心支柱,即貿易、供應鏈、基礎設施,以及綠色能源、減碳、稅收及反貪腐。除貿易與投資架構協定(TIFA)外,馬國與美國未有雙邊經濟合作平臺,因此有必要參與貿易的核心支柱。IPEF被視為馬美兩國討論與貿易相關各種問題的合適平臺,例如共同努力改善馬國在人口販運報告中的地位。馬國亦能夠加強與美國政府的密切合作,以提升馬國遵守最新國際法規和規範的能力,並進一步減少對馬國企業施以暫扣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

 

馬國與美國於2004年5月起展開TIFA談判,但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領導下啟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後,TIFA的談判逐漸不再活躍。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副部長林萬鋒表示,2022年馬國清真產品出口額在馬國清真產業發展機構(HDC)的帶動下,可望超過400億馬幣(約98.75億美元) ,較2021年成長10.19%。2021年馬國清真產品出口表現令人鼓舞,達363億馬幣(約81.44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9%。

 

自2011年至今,馬國清真食品工業園區成功吸引163億馬幣(約36.57億美元)投資額,其中96億馬幣(約21.54億美元)係外人直接投資,其餘67億馬幣(約15.03億美元)為國內投資。2021年該工業園區吸引2.1億馬幣(約4,712萬美元)投資額。馬國清真食品主要出口至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美國以及印尼。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阿茲敏頃於 2022 年國內投資研討會上向馬國商界和公會代表稱,自動化和數位化是推動該國中小企業業務復甦及經濟成長的驅動力。馬國政府將致力於加強親商和投資環境,以加速外國和國內投資增長。

 

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執行長阿罕阿都拉曼(Arham Abdul Rahman)則表示,馬國需加強與其他地區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持續發展馬國、東協和全球的業務,尤其吸引機械與自動化、航太、汽車、綠色技術、食品生產、生物科技、藥劑、其他高科技產業以及數位元產業的投資。

 

2021年馬國共核准4,564項製造業、服務業及原產品產業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3,065.4億馬幣(約735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83.12%;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500.2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68.04%,成長224.9%;國內投資金額為234.91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31.96%,衰退5.08%。前五大外資來源國為荷蘭、新加坡、中國大陸、奧地利及日本,貢獻外資總投資額88.9%。

 

2022年第一季馬國共核准910項製造業、服務業及原產品產業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428.08億馬幣(約101.92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減少56.64%;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66.26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65.01%,減少60.43%;國內投資金額為35.66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34.99%,衰退47.25%
 

馬國貿工部深信2022年國內直接投資將維持2021年的979億馬幣(約234.91億美元)水準。

 

馬國投資發展局在國家經濟復甦計畫(Penjana)推出「特別再投資減免」(Special Reinvestment Allowance,簡稱SRA,2020年至2024年,及+5年)稅務優惠予製造商。特別再投資減免係針對目前已從事製造業的公司,因擴充產能、進行自動化、現代化或產品多樣化,在同業別生產相關產品而再增加投資者,惟前提是該等公司須已投入生產至少36個月。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瑞士通訊社(sda)2022年7月29日新聞報導,瑞士Sulzer工業集團本年上半年營業額約為15.2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1.5%。同期新訂單金額約為17.3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12%。

 

報導指出2022年上半年由於中國防疫政策嚴峻,以及Sulzer集團退出俄羅斯及波蘭等因素導致營業額微幅成長,利潤約為1.36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增加6.5%。退出東歐業務導致利潤損失約2,550萬瑞士法郎,初估上半年淨利潤為損失約4,880萬瑞士法郎。

 

Sulzer集團預估其2022年全年營業額成長率約為2%至4%,營業利潤率約為10%,並訂單金額成長3%至5%。

 

資料來源: 瑞士通訊社(sda)新聞報導

日期: 2022年7月29日

A:

依據瑞士通訊社(sda)2022年7月29日新聞報導,瑞士Swiss Re再保險集團2022年上半年淨收入約為212億美元,成長1.9% 。本年上半年淨利潤約為1.57億美元,較去年之淨利潤(10億美元)大幅減少主因為本年第一季投資環境嚴峻,以及為烏克蘭戰爭提供2.83億美元之保險準備金等因素,造成本年第1季虧損2.48億美元。

 

 

資料來源: 瑞士通訊社(sda)新聞報導

日期: 2022年7月29日

A:

資料來源:德國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70096號

 

出於節能,德國首都柏林環境管理局日前宣布,將關閉約200處知名景點照明。自7月27日周三起,柏林6處建築物與地標夜間將熄燈,其中包括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及聖母教堂(Marienkirche)。

合計約200座建築物的照明設施與相關的1,400盞聚光燈,將於未來3到4周內全數關閉。按此,電氣技工每日約關閉100到120盞聚光燈,但不會進行拆除。其他如勝利紀念柱(die Siegesäule)、國家歌劇院(die Staatsoper )、紅色市政廳(das Rote Rathaus)及夏洛騰堡宮(das Shloss Charlottenburg)等知名景點亦在關閉照明的建物之列。

不過,上述作法其實並未能為公庫立即省下大筆開銷:根據柏林環境管理局估算,關閉夜間照明作業的成本約相當於省下每年40,000歐元的電費。也就是說,景點夜間關燈措施對具體節能象徵意義略大於經濟效益。柏林景點夜間照明每年用電量約為200,000千瓦時(kWh)。

柏林副市長兼環保廳長Bettina Jarasch(綠黨)表示,鑒於烏克蘭戰爭與俄羅斯的能源政策威脅,德國應儘可能謹慎使用能源,公共部門亦有義務善盡責任、做出貢獻。

A: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BMWK)、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70098號

 

由於能源供應緊縮、俄烏戰事導致通貨膨脹、全球氣候危機惡化,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BMWK)日前宣布,將加強舊有建物翻新補貼,使老舊建物可透過科技升級,達到兼具節省能源及減少碳排之功能,協助全球對抗氣候變遷。

BMWK部長Dr. Robert Habeck表示,舊建物翻新相關補助新規定將自2022年7月28日生效,聯邦政府後續將在2023年後,推動更多對於新建物的環保及氣候要求。渠進一步指出,政府的著眼點在於絕大多數德國民眾仍居住於老舊建物內,即刻起進行裝修、更換氣密窗戶、淘汰燃氣供暖等設備,將有助於節省能源開銷、促進氣候保護,一舉數得。且根據研究,舊建物改造的節能效益,約為新建建築4.5倍左右,對於對抗氣候變遷甚有必要。BMWK將在未來幾年,每年為節能建築編列130億至140億歐元預算,其中120億至130億歐元,將用於改造現有建築。

此外,德國聯邦政府刻草擬2023年至2026年「氣候與轉型基金」財政計畫草案,已初步規劃編列1,775億歐元聯邦預算,運用於對抗氣候變遷與協助國家經濟轉型,其中除部分資金將用於支持舊有建物改造與更新(563億歐元)外,亦包含對交通(例如電動汽車充電樁基礎設施)及工業部門轉型之計畫、降低電價等措施。由於德國前已取消電費中,由消費者負擔之再生能源稅(用於拓展風能與太陽能),聯邦政府爰需編列預算填補相關財政需求。聯邦政府上開財政計畫草案,將經執政聯盟(由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組成)獲致內部共識後,提交聯邦議會進行辯論及表決。

A:

依據匈牙利媒體報導,匈牙利外交貿易部長Peter Szijjarto於本(2022)年7月27日在布達佩斯會晤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波赫)的外長Bisera Turkovic。在會後記者會上,S部長表示,波赫未如烏克蘭一樣獲得歐盟候選成員國身分是一項錯誤,歐洲理事會應該在本年年底前改正。

S部長稱,歐盟必須承擔其“歷史責任”推動西巴爾幹地區的擴大。若延遲擴大工作,歐盟及匈牙利的安全利益將“嚴重受損”。渠對歐盟授予烏克蘭及摩爾多瓦的候選資格表示歡迎,但波赫及喬治亞未獲得候選資格則是嚴重錯誤。C5國家(按:Central Five,指2020年後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及斯洛維尼亞5國非正式外交結盟集團)已聯名致函敦促歐洲理事會於本年10月將波赫的候選資格議題列入議程,以便最晚於12月舉行的峰會決定。

S部長表示熟悉波赫的內部政治局勢,取得歐盟成員國候選資格將有助於解決內部衝突與促進西巴爾幹半島的穩定。匈牙利多年來與波赫建立良好的關係,扮演外交調解角色,也透過顧問及各種計畫幫助該國,同時支援164名士兵駐紮在該國作為國際維和任務的一部分。S部長表示,2021年匈牙利與波赫的雙邊貿易金額達5億歐元,另,匈牙利廉價航空公司Wizz Air將在波赫Mostar設立其在該國的第4個基地。

波赫T外長則表示,加入歐盟對於波赫的經濟及安全政策很重要,波赫非常感謝匈國在此議題的協助。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70100號

 

本周三(7/27)德國主要機場,包括法蘭克福、漢堡、慕尼黑、杜塞道夫等地之地勤人員,在前一天預先公告後,準時於清晨開始舉行連續24小時的警告罷工。導致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幾乎所有的飛行業務癱瘓,影響高達13.4萬名旅客行程,包含他國抵達德國轉機乘客,造成怨聲載道。

而地勤罷工爭取調薪完畢後,下一場勞資糾紛又已經開始醞釀:德國飛行員公會(Vereinigung Cockpit,簡稱VC)所屬的會員目前也正舉行投票,以決定機師們是否也要來一次罷工。投票活動預定於周日(7/31)截止。

如果德航核心品牌的飛行員投票支持罷工(他們迄今為止一直如此,尚無例外),工會可能會從下周一開始發出呼籲並準備罷工行動。VC發言人Marcel Gröls對《明鏡周刊》說,我們不是在虛張聲勢,公會已經準備好了。

德航目前仍居歐洲航空公司的龍頭地位,新冠疫情期間在政府援助下度過了這場難關,不過,資方與勞方的衝突卻無緩解。多年來累積的相互不信任,一直對公司管理層與員工之間的緊張關係蒙上一層陰影。

勞方主要對於德航現任CEO-Carsten Spohr表達不滿。由於公司執意推行一項讓員工群體相互競爭的人事政策,引發多數勞工反彈,而且對於勞工代表的陳情,Spohr始終拒不表態。根據漢莎航空內部說法,此係人力資源總監Michael Niggemann的管轄範圍。但在員工群情氣憤難消下,公司的說法難為勞方接受。

德國媒體評析,要調解爭議避免機師罷工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在最壞的情況下,德航地勤人員與飛行員罷工戲碼,恐將在接下來的幾周內輪流上演。

A:

柬埔寨善用RCEP及柬中自貿協定擴大出口市場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7月2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柬埔寨國家委員會主席Ly Thuch頃表示,受惠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柬中自由貿易協定(CCFTA),2022年上半年柬埔寨對RCEP成員國出口總額達到32.8億美元,年增10%。上述積極發展已將柬埔寨轉型為該地區更重要與更具潛力的生產、商業及投資中心,並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提供更大、更具競爭力的出口市場。

 

Thuch主席續表示,隨著地區和世界繼續遭遇地緣政治競爭、軍事、貿易與科技戰爭、氣候變遷及貨幣政策收緊等日益嚴峻的挑戰,維護多邊主義、國際合作與自由貿易必須成為優先事項;因此呼籲必須堅持開放精神,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加強多邊主義,促進國際貿易開放,消除貿易壁壘,特別是糧食、藥物及能源等戰略商品。

 

柬埔寨商務部次長兼發言人Penn Sovicheat 表示,柬埔寨出口增長受惠於本年初生效之RCEP與CCFTA。這2項協定也幫助柬埔寨在2028年前自低度開發國家(LDC)畢業,以及柬國分別在2030年與2050年實現中高收入與高收入地位的目標。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RCEP生效後,柬埔寨在實際收入增長與出口增長方面排名第3,僅次於越南與馬來西亞。

A:

印度商工部國務部長Anupriya Patel頃在國會中表示,過去5年印度自中國進口總額成長29%,自2017-18 年的897.14億美元成長至2021-22年的1,154.2 億美元,主要進口產品包括動植物油脂、礦石/礦渣/灰燼、礦物燃料、無機化學品、有機化學品、化肥、塑膠製品、紙類、棉花、布料、鞋類、玻璃製品、鋼鐵、銅、核反應爐、鍋爐、機械設備等。

 

為降低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印度政府已針對14項產業推出生產連結計畫(PLI),包括關鍵原材料/活性藥物成分(API)、大型電子產品、醫療器材、電子科技產品、藥品、通訊及網路產品、食品、白色家電(空調及LED)、高效太陽能模組、汽車及零組件、先進化學電池、紡織品、特種鋼、無人機及零組件,這些都是進口量大的產品部門,PLI將提升印度製造商的全球競爭力,吸引具有核心競爭力及尖端技術領域投資,增加出口,讓印度融入全球供應鏈。此外,印度政府已為部份產品製定技術法規(TRs),以維持進口產品的標準及品質,阻絕不合格產品進口,另針對自中國進口產品採取多項貿易救濟措施,以保護國內產業免受不公平貿易的嚴重損害。

 

2020年印度與中國發生邊境衝突,造成20名印度士兵及數名解放軍士兵喪生,印度國內曾多次呼籲禁止中國產品,印度政府因此對包括抖音(Tik Tok)UC Browser瀏覽器在內等59款應用軟體實施禁令,印度政府並要求政府採購網(GeM)及所有電商平台供應商在產品上註明原產地,以推動自力更生(Aatma Nirbhar Bharat)計畫。

A:

印媒頃報導印度盼於 2030 年實現 3,000 億美元生物經濟目標。生物經濟係指透過生物資源(包括相關知識、科技及創新)生產、利用和保護為所有經濟活動提供資訊、產品及服務。

印度生物科技產業聚焦生物製藥、生物農業、生物工業、生物能源和生物服務業(含生物資訊科技、臨床研究服務 (CRO)和研究服務組成)。生物經濟亦做為解決社會面臨挑戰之作法,如在能源生產過程中使用生質或再生資源、使用綠色化材、生物肥料以及減少廢物等作法達到減少碳足跡、食品和營養、健康、能源獨立或環境永續之效果。

地球科學部國務部長Jitendra Singh鼓勵生物技術部門的所有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工業、新創生態系、投資者、科學家、學者、企業家等共同努力實現此目標。該國生物技術新創公司數量在過去 10 年中從 50 家增加到 5,300家。S部長盼到 2025年能達1萬家,並宣布為來自東北地區的 25 家新創公司和企業家提供每人最多 500 萬盧比之財務補助,用於開發生物技術解決方案。

A:

印媒頃報導印商Bharat Forge已與西班牙高鐵商Talgo合資瞄準印度高鐵市場,預計將參與印度鐵路公司(Indian Raiways)近期100輛新型輕節能型列車招標案。

Bharat Forge公司係印度跨國公司,業務涉及鍛造、汽車、能源、建築和採礦、鐵路、海洋、航空航天和國防工業。Talgo所生產的列車占西班牙高鐵(Alta Velocidad Española, AVE)絕大部分。西班牙高鐵網絡僅次於中國,為世界第二大高鐵網絡。T公司布局廣至北美、歐洲他國及中東市場,此次合作將聚焦印度市場。Talgo 的列車則以其獨特轉向架系統(bogie systems)和變軌機制(gauge-changing)聞名,並曾於 2016 年在印度鐵路上試營運。

此合作案有助為印度鐵路和其他私營運營商帶來最先進的高速鐵路技術和解決方案,以實現印度自力更生的總體願景。合作項目亦將替新一代、節能、輕型鋁製高鐵列車建立製造、維護和生命週期支援中心。

A:

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與回聲報(Les Echos)本(7)月29日報導引述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當日公布統計,本月份消費物價持續攀升,年度漲幅達6.1%,為1980 年代中期以來前所未見之現象,且正快速蔓延至各經濟層面,服務價格一年內上漲 3.9%,製造品上漲2.9%,食品更上漲 6.7%。本月能源價格漲勢則隨石油產品降價而趨緩,仍較去年同期增加 28.7%,惟比起上(6) 月 33.1%之年度漲幅稍有改善。

 

專家預期價格上漲趨勢仍將持續一段時日,INSEE 上月發布之經濟報告即預計一年內物價將持續上漲,9 月份漲幅可能逼近 7%,隨後可望逐步穩定。相較於去(2021) 年 1.6% 的平均通膨率,今年應會維持在 5.5% 左右。另法國央行日前公布之最新經濟預測中,今年平均通膨率預估值為 5.6%。

 

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數據,其他歐陸鄰國通膨壓力更加嚴峻,如比利時上月年度通膨率達 10.5%、德國 8.2%、西班牙 10%、義大利 8.5%及奧地利 8.7%。

 

面對萬物齊漲時代,自下( 8) 月 1 日起,法國最低工資將再調漲 2.01%,全職月薪稅後淨值由 1,302.64 歐元提高為 1,329.06 歐元,係法政府不到一年內第4度調漲最低工資,上次調漲為今年 5 月 1 日。

A:

印度商工部111年7月28日對外報告表示,製造業部門在 2021至2022財政年度(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吸引213.4 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較前期增長 76% (上個財政年為120.9 億美元)。另政府亦在保險、國防、電信、金融服務、製藥、零售貿易和電子商務等領域實施多項外資政策及制度改革。外資前五名分別為新加坡(27.01%)和美國(17.94%)、模里西斯(15.98%)、荷蘭(7.86%)及瑞士(7.31%)。

商工部報告稱儘管疫情仍在繼續,惟印度在在 2021至2022財政年度獲得歷年「最高」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 848.3 億美元。而獲得最多投資的州分別為Karnataka(37.55%)、Maharashtra(26.26%)、Delhi(13.93%)、Tamil Nadu(5.10%)和Haryana(4.76%)。

A:

資料來源 : 芬蘭政府 (Finnish Government)  

 

歐盟發表的數位經濟與社會指數(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dex, DESI),自2016年即持續追蹤各會員國之數位化進度,滿分為100分,主要評比項目包括連線(connectivity)、使用者技能(human capital, including digital skills)、商業數位科技的整合(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by businesses)和公部門數位服務(digital public services)等4大類。今(2022)年全歐盟平均分數為52.3,芬蘭以69.6之分數從去(2021)年的榜首- 丹麥手中,取回2019與2020的榜首地位。而緊追芬蘭之後的國家依序為丹麥、荷蘭與瑞典。

芬蘭部長級發展數位轉型、數據經濟和公共行政小組(Ministerial Working Group on develop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the data econom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對此成績相當滿意,認為芬蘭近幾年DESI的優秀成績是數年來在跨行政機關數位化的有效成果,透過科技與資訊發展更為芬蘭人民創造一個永續的未來。

負責公部門數位化的地方政府部長Sirpa Paatero表示,芬蘭卓越的數位成就證明數位化的努力方向正確,但該等努力僅為芬蘭數位化大業建立基礎,仍須持續加強數位與相關科技之政策。運輸通訊部長Timo Harakka則認為,芬蘭人已習慣在日常生活大量且多樣化使用世界上最好的數位數據,企業也開始利用5G所提供的數位商機,為確保芬蘭在數位領域的領先地位,芬蘭政府將以更堅定的決心與態度管理網路安全和數據經濟。

芬蘭在DESI各項評比均名列前茅,特殊強項包括強化基礎數位科技與數據網路安全之準備等,均可看到芬蘭政府單位的角色與功能。其中尤以企業數位科技融合(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by businesses)表現最佳,芬蘭經濟部長Mika Lintilä表示,相對多數歐盟企業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關鍵數位技術運用有限,芬蘭企業的數位表現誠屬優異。需要加強的項目則為偏遠地區的固網覆蓋率(the coverage of fixed networks)。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