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依匈牙利媒體Hungary Around the Clock 2022年7月22日報導,賓士汽車(Mercedes-Benz)匈牙利廠於7月21日宣布,將投資4,000億福林(約新臺幣306億)擴建其位於Kecskemet(距布達佩斯東南方約80公里)的組裝及底盤工廠,並新增產線。賓士汽車表示,將於2024年打造專門為中、小型電動車生產的賓士模組架構MMA (Mercedes-Benz Modular Architecture)的全新電動車平台,自2025年量產賓士純電動車。依此,將興建一條新的組裝及底盤生產線,含表層處理及上漆作業,完全使用再生能源。

匈國外交暨貿易部長Peter Szijjarto出席與該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的活動時補充,本項投資將提供該工廠2個新電動汽車平台,為匈牙利帶來高階及更高附加值類型的生產。政府為本案提供140億福林的國家補助。另該公司在當地進行一項培訓計劃,政府也為此提供財援。

媒體Portfolio補充,賓士汽車將在幾年內停止生產其A、B系列房車,前者即在Kecskemet生產。賓士汽車匈牙利公司2021年收入為31億歐元,稅後淨利為6,760萬歐元,高於2020年34億歐元收入的3,930萬歐元稅後淨利。Kecskemet廠在2021年生產逾135,000 輛汽車,比2020年減少約25,000輛。

A: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於本(2022)年7月25日報導,氫氣將在新加坡能源轉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不僅有助為電網去碳,亦有助於工業、海運及航空等較難減排的產業降低碳排放量,但學者專家認為,星國缺乏再生能源,難以大規模生產綠色氫氣,須向其他氫氣生產國進口低碳氫能。
二、    據新加坡貿工部表示,星國政府刻正與民間業者合作,為氫能部署制定相關策略及輔助生態系統。新加坡「能源2050委員會」主席蔡承國指出,目前全球採用氫能仍在起步階段,星國政府或民間的氫氣研發工作亦處於初期。該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表的「邁向能源轉型2050」報告建議,擬定氫氣作為未來能源的全國策略,以指導相關研發工作。
三、    氫氣主要存在於水、天然氣及其他碳氧化合物。利用「再生能源電解(electrolysis)水」提取氫氣的生產方式可達到淨零碳排放,亦即「綠色氫氣」。天然氣經過「蒸汽甲烷重整(steam methane reforming)」亦能生產氫氣,但會導致碳排放,生產的將是「灰色氫氣」。倘結合「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技術降低碳排放量,便可生產「藍色氫氣」。
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徐蓉教授指出,新加坡再生能源及土地資源有限,難以利用電解水方式生產「綠色氫氣」;在生產「藍色氫氣」方面,星國碳捕捉技術尚未成熟,須更多研發才能降低成本,因此,星國無論是生產綠色或藍色氫氣均具挑戰性,須向其他氫氣生產國進口低碳氫能,然而,進口氫氣亦非易事,須克服包括成本昂貴、運輸途徑、基礎建設等問題。
五、    目前全球尚未有大規模的氫氣生產設備,但日本、歐洲、美國及澳洲皆有意發展,日後擁有充足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的國家均具潛能大規模生產氫能。全球氫能生態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為可行的運輸模式,須擁有經過特別設計的船隻運送「以氨(ammonia)」或有機液體作為氫氣的載體,運抵目的地後,亦需具備基礎設施接收,並將氫氣轉為可用形式。
六、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能源研究院表示,目前星國整體氫能供應鏈尚未成熟,預估需10年左右才會充分發展,氫能的主要用途在於發電。氫氣可像天然氣,在經改造的燃氣渦輪中直接燃燒,或透過燃料電池發電,產生的副產品僅有水,因此氫氣是最具永續性的燃料,新加坡約4成碳排放量來自發電過程,使用氫氣發電,對邁向淨零碳排放有巨大影響。其他可採用氫氣領域包括海陸空交通及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的重型工業例如鋼鐵業等。
七、    儘管新加坡大規模生產「綠色氫氣」能力有限,不少能源業者及研究機構已著手研發製造氫的創新科技,其中,大士能源發電公司及EDF合作開發可全日採用太陽能生產「綠色氫氣」的虛擬賬本技術,已獲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及裕廊集團補助,於裕廊島展開為期2年的實驗計畫,該計畫合作夥伴包括TRECS.ai有限公司、液化空氣新加坡公司及南洋理工大學能源研究所。
 

A:

一、    依據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下稱:海事局)表示,去碳化是海事業的優先處理事項,該局刻正探討包括未來潛在的船用燃料、新添船舶燃油標準及基礎建設等領域,並確保海事業準備好採用多種燃料轉型,以滿足各種船舶的不同燃料需求。預計氫氣在2030年後能協助星國海事業去碳化,並率先部署在港口及較短航程上,目前氨及甲醇等兩項氫氣載體的潛能最大。
二、    新加坡海事局日前公布的「2050年新加坡海事業去碳化藍圖」的目標之一,是確保2050年所有運輸船改用電力或淨零燃料。該局不傾向於任何一種燃料,但預期中長期氫及氫載體將能為國際運輸去碳化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氨及電制甲醇(e-methanol)。但該局引述業界研究指出,由於缺乏成熟的電解系統、安全儲存暨處理方法及氫的低能量密度等因素,海事業大規模使用氫氣仍有侷限。倘使用燃料電池,綠色氫氣是目前唯一能實現船舶零排放的方法,但目前海事業並未廣泛使用氫燃料電池或以氫作為燃料的內燃式引擎。
三、    新加坡南洋大學海事能源暨永續發展卓越中心指出,目前氨、甲醇及生物燃料皆是海事業綠色燃料的先導原料,但各有其侷限,例如,氨是有毒化合物,須謹慎處理,並進行風險評估及規劃。新加坡作為全球頂尖國際航運及轉運中心,港口須能滿足不同船隻需求,不可能僅供應一種燃料,因此須保持靈活,容納各種類型、大小及技術的船隻,是挑戰亦是商機。
四、    目前新加坡海事局正與業界密切合作強化研發及創新能力,包括在2025年底前與馬來西亞國際船運公司(MISC Berhad)及三星重工等業者合作興建全球首個氨燃料油輪;泰國油氣財團PTTEP及法國液化空氣公司Air Liquide等6家能源業者,亦正探討設立亞洲首個可將捕捉的生物源二氧化碳轉化為綠色電子甲醇工廠,預計於2022年底前完成可行性研究後,在新加坡成立試驗廠。
 

A:

資料來源:The Nation,2022年7月22日

亞太地區領先的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Banpu NEXT於7月21日宣布將與泰國最大的巴士運營商Cherdchai Motors Sales,以及高性能鋰電池存儲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Durapower合作在泰國建立鋰電池工廠。

此次合作匯集來自3個行業的領先企業,該等企業有共同的願景,以使其增長與未來業務及全球趨勢相符,特別是電氣化移動(electrified mobility)與脫碳(decarbonization)。2021年亞太地區的電動巴士市場規模約400億美元,預計到 2027年前將以13.52%的複合年增長率擴大至840億美元。與此同時,作為電動汽車核心系統的電池市場可望迎來成長機會。通過建立電池組裝廠,將在支持泰國成為電動汽車生產中心的目標發揮關鍵作用。位於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的鋰電池工廠將使用Durapower的技術,該公司在電池性能與安全性方面具有世界一流的品質標準。

新電池組裝廠將於2023年初投入運營,該廠的產品將設計用於支持快速充電並提供高存儲容量,以最大限度地增加Cherdchai電動巴士的行駛里程,並滿足泰國所有電動汽車領域的電池需求。預計到2026年其產能將提升至1 GWh,以支持其向亞太地區的海外市場出口的計畫。

Banpu NEXT執行長Sinon Vongkusolkit表示,Banpu NEXT與母公司Banpu PCL 的「Greener & Smarter」戰略一致,將推動企業走向可持續能源的未來。此次合作將加強其業務生態系統,並支持Banpu NEXT投資組合中的3項業務的擴展:電池、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例如智慧能源發電解決方案或太陽能系統。該公司將探索將電池系統整合至其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中的機會,包括用於公共汽車與電動汽車車隊管理的交通行動服務(MaaS)平台;此外,將探索未來的機會,將其引入太陽能系統及電動汽車充電站等其他細分市場,並將電池業務擴展到海外市場。

Cherdchai Motors Sales執行長Assanee Cherdchai表示,泰國電動汽車市場正處於上升趨勢。結合不斷飆升的燃油價格與永續環境概念興起的大趨勢,該公司決定與Banpu NEXT及Durapower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開拓電動巴士市場,建立可持續增長並通過業務多元化擴大客戶群。通過此次合作,Cherrdchai 將利用合作夥伴提供的鋰電池技術充實其在巴士組裝方面64年的工程專業知識,為其車隊與客戶(包括政府機關及巴士公司)製造電動巴士。客戶可對該公司的售後服務放心,並可期待其下一個有關公共汽車充電站的建設計畫。

Durapower Group執行長Kelvin Lim表示,Durapower總部位於新加坡,專門從事電動汽車、海事裝備與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儲能系統(ESS)的設計、生產及安裝。自2009年以來,Durapower一直是鋰電池技術的領先創新者,專注於電池材料的研發、電池製造及系統整合。目前廣泛的客戶群遍及中國、歐洲與亞太地區。此次合作反映Durapower致力於繼續擴張,為全球客戶帶來高品質的電池系統。與Banpu NEXT及Cherdchai Motors Sales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使其能快速高效地進入泰國市場並在整個地區擴張。作為此次合作的一部分,Durapower將提供電池單元與模組,以及包括電池管理系統(BMS)在內的相關零組件,並授權其技術為各個細分市場組裝電池系統,包括儲能系統(ESS)、船舶應用、乘用車、兩輪與三輪車、公共汽車及重型商用電動汽車。憑藉Durapower的先進技術與生產支持,該工廠的電池系統將擁有高存儲容量,除快速充電、輕量化設計及高安全標準外,還能提供最長的放電時間與續航里程。

Banpu NEXT執行長Sinon總結表示,本項合作與泰國政府促進生產及採用零排放汽車(zero-emission vehicle, ZEV)的政策相符,因泰國正在向下一代汽車產業升級,也有助於推動該國向低碳社會轉型。

A:

馬來西亞首相伊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頃表示,韓國電池及電子材料製造商「三星 SDI公司」將透過其子公司三星 SDI 能源馬來西亞公司(SDIEM),在馬國森美蘭州投資70 億馬幣(約13.03億美元)興建電動車(EV)電池製造廠。該廠預計將於 2025 年投入營運,並為該州創造 1,300 個就業機會。

 

前述新的二期工廠將涉及七座新建築以及一個額外的 132 kv變電站,年產能達8 億個電池。

 

Samsung SDIEM公司將致力於滿足全球市場對世界電動車使用的需求,並符合第 12大馬計畫(12MG)中規劃至 2050 年成為碳中和國家的目標。

 

與此同時,三星SDI公司執行長崔永浩表示,馬來西亞與三星SDI之間的關係很特別,1991年2月該公司在馬國設立第一家海外工廠。該公司成為業界第一家開發陰極射線管的公司。自2024 年起,該公尺生產的電池將用於各種設備,包括電機設備、微型汽車及電動車。該電池具有三星「超級差距」技術的競爭力,被稱為「PRiMX」,這是三星SDI原創品牌,並外銷至全球市場。

 

截至 2022 年 5 月,三星 SDI 公司已挹注38億馬幣(約8.54億美元)至 SDIEM公司,同時為馬國年出口率貢獻 25 億馬幣(約5.61億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汽車零組件製造商公會(MACPMA)表示,2019年汽車零組件製造業貢獻262億馬幣(約58.86億美元),每年向全球60個國家出口總額約50億馬幣(約11.23億美元)的汽車零組件(除輪胎外),汽車零組件製造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2%,若該產業運作放緩將導致汽車延遲交付。

 

汽車零組件製造商非常擔心,若勞動力持續短缺,且外勞政策朝令夕改,每年恐面臨約20億馬幣(約4.49億美元)的出口額損失。這也將導致出口商被迫拒絕接受新訂單,因工廠能夠負荷的裝機容量僅60%至70%。

 

根據馬國媒體「自由今日大馬」報導,馬國汽車零組件製造商公會已致函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闡述該產業所面對勞工短缺的困境,勞工嚴重短缺,已影響整個汽車產業的復甦。由於製造商無法提高產能,導致汽車產量銳減,甚至停產困境。

 

汽車製造業需100%營運,才能製造一輛汽車,而汽車的製造仰賴數百家供應商所提供的數以萬計零組件。暫停運作成本和勞動力短缺,將讓汽車零組件製造業的運作中斷,這造成災難性傷害,同時將讓購車者需等候更長時間,才能交付車輛。他促請貿工部,為汽車零件製造商提供援助,解決該行業所面對的嚴重勞動力短缺問題。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頃發布之「亞洲發展展望」顯示, 俄烏戰爭衝擊、全球央行激進的貨幣緊縮,以及中國大陸新冠管制措施使經濟放緩,該銀行因此下修2022年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預測值,從原先的5.2%下調至4.6%。由於物價高漲及全球經濟增長趨緩或衝擊馬來西亞經濟前景,基於經商信心及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持續走軟,且旅遊業仍緩慢復甦,該銀行亦將馬來西亞本年經濟成長預測值,從6%調低至5.8%。明(2023)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值則從5.4%下修至5.1%。馬國去(2021)年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成長3.1%。

 

亞銀本年4月曾調高馬國經濟成長預測值至6%,主因全球對製成品出口不斷上升的需求、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以及國內需求復甦支撐所致。健全的衛生體系和偏高的新冠疫苗接種率,亦進一步支撐馬國復甦步伐。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德國媒體ZDF報導指出約一年前歐元兌換美元匯率約為1.20美元,到今年年初歐元兌換美元匯率已跌至1.13美元,近期歐元對美元匯率貶值加速目前歐元兌換美元匯率約為1美元。該報導指出導致歐元走弱主因之一是美元走強,相較歐洲央行美國聯準會已於今年數次調升利率這使得在美元區的投資較具吸引力,事實上美元從1月起走強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於今年1月宣布聯準會預計將於今年啟動多次升息措施,此外歐元區受到俄烏戰爭所產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及擔憂歐元區經濟可能陷入衰退之陰影亦加速歐元走弱。

 

隨著歐元對美元貶值此將不利進口,德國進口將支付更高的費用,而這在石油和天然氣進口方面尤為明顯,因為能源商品傳統上以美元計價,在此同時疲軟的歐元亦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及通貨膨脹率。另一方面疲軟的歐元將有利出口,德國出口商品變得較便宜且具價格競爭力,惟全球經濟未來可能出現衰退消費需求可能下降因此目前尚無法準確計算貶值對出口所帶來之效益。

 

在展望歐元前景方面市場專家預估歐洲央行將可能在今年7月底調高利率0.25%惟此微幅升息是否能使歐元走強,是否能有效抑制近期居高不下之通貨膨脹率目前專家仍無法預測,由於目前全球情勢仍充滿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未來歐元匯率前景尚屬未知。

A:

依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指出隨著數位化趨勢全球對晶片需求大增,諮詢顧問公司Capgemini顧問Peter Fintl表示近期晶片製造業者正加速擴大生產線惟相關需求高於供給預估還需要數年時間始可能消除供應缺口推估晶片短缺問題將持續。

 

該報導指出造成全球晶片供不應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電動汽車的蓬勃發展,報導引述汽車大廠BMW主管晶片負責人Michael Adam表示在內燃機汽車上需要約600 歐元的晶片,在電動汽車上則需要約2500歐元之晶片。依據諮詢顧問公司Alix Partners預估全球晶片業的產能至少到2024年前仍不足以滿足汽車業的需求。

 

除了汽車業受到影響之外電子消費品亦受到衝擊,數位烹飪機製造商Vorwerk表示目前訂購數位烹飪機需等待十周才能交貨,該公司負責人Thomas Stoffmehl表示全球晶片短缺對該公司生產已產生強烈影響,由於晶片不足該公司被迫降低公司位於法國工廠營運時間,負責人Stoffmehl指出預估較長的交貨時間可能會持續到秋天。

 

該報導另引述英飛凌公司表示目前在晶片短缺問題上仍看不到快速改善之跡象,晶片製造商無法在短期內快速擴大生產工廠。此外該公司指出由於部分晶片製造商位於中國,倘未來西方和中國之間的政治緊張情勢升溫可能將導致晶片短缺問題更加惡化。

 

A:

依據德國媒體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報導指出隨著俄烏戰爭延續、全球能源價格上升、通貨膨脹率高升、銀行調高利率等因素德國聯邦政府財政部長顧問Lars Feld表示經濟前景正在惡化同時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顯著增加。Feld顧問分析表示美國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聯準會升息,美國總體經濟正走向衰退中。在中國方面鑒於中國政府仍實施0-Covid政策中國今年能否實現4%的經濟增長令人感到懷疑。而在德國方面今年年初德國聯邦政府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預計今年總體經濟將增長3.6%,但隨著2月俄烏戰爭爆發德國萊比錫經濟研究院的最新預測認為德國今年經濟增長將可能只有1.5%。

 

該報導引述經濟學教授Monika Schnitzer預測指出依照目前全球情勢推估全球能源價格在未來2到3年仍會維持在高位,而高能源價格將進一步推升通貨膨脹率,事實上德國的通貨膨脹率在2020年底仍為負值,今年5月已攀升至7.9%此為二德統一以來的最高通貨膨脹水準,今年6月德國的通貨膨脹率稍微降至7.6%。

 

另一方面在歐元區方面歐元區通貨膨脹率6月通貨膨脹率相較前一個月從8.1% 上升到8.6%。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受到9歐元車票夏季特別措施影響德國的通貨膨脹率在今年夏季將可能會略為下降,但預估通貨膨脹率在9月將可能會再次上揚。展望未來經濟前景方面經濟學者Volker Wieland指出由於許多原物料價格上漲尚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因此預估至少在短時間內通貨膨脹率將會持續保持在相當高的水準。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70080號 (上)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7月22日評論:新冠後疫情期經濟成長希望幻滅,德國重要出口市場力道減弱,高通膨抑制消費支出,現僅剩一處能帶來希望。

雖然創紀錄的通貨膨脹給德國民眾及聯邦政府帶來壓力,但消費者與企業正儘可能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40家DAX上市企業獲利也表現亮眼。2022年第2季稅前獲利據分析約估480億歐元,僅低於今年首季,為史上最佳。儘管企業獲利可觀,惟按彭博社(Bloomberg)經濟預期,2022年第2季德國經濟成長率約僅0.1%。

在今年第2季初,當烏克蘭戰爭邁入第6週時,德國經濟成長預估值仍有1.2%。但隨後愈來愈多跡象顯示,德國經濟正瀕臨衰退,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愈少,經濟情勢恐愈糟。德國經濟好壞取決於俄羅斯天然氣流量的現況,苦澀但真實!

所幸民間消費一如既往繼續支撐經濟成長,表現不差。幾乎所有的新冠防疫措施皆已取消,消費者得以自由支配約2,000億歐元的儲蓄。除了7月份德國2,100萬退休人士養老金創下新高、到10月1日前之基本工資調漲提高600萬低收入戶薪資所得之外,在境內居住的烏克蘭難民對刺激民間消費亦有助益。

然而,大規模通貨膨脹正吞噬這些消費潛力,令多數消費者實質所得下降。迄今為止,隨著每日對額外成本節節上升之警告,預付金大幅增加也抑制消費意願,德國商報每月發布之德國零售業總會(HDE)消費晴雨表即顯示民間消費意願降至歷史新低。

若干先前所預測的後新冠消費熱潮正逐漸退燒,只有替代能源設備供應商樂見市場需求激增,並大幅提高價格。

A:

柬埔寨2022年上半年稅收32.6億美元,增長22%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7月21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2022年上半年柬埔寨稅收達3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26.7億美元成長22%。柬埔寨有2個機構負責稅收,一是稅務總局(GDT),主要負責所得稅、工資稅、加值稅及財產稅等國內稅;另一個是海關總署(GDCE),負責徵收進出口貨品之關稅等。

 

GDT局長Kong Vibol表示,該局上半年稅收收入為19.7億美元,年增29.8%,已達成2022年目標近70%。同時,GDCE署長Kun Nhim則表示,該署上半年稅收收入為12.9 億美元,年增11%,GDCE已完成今年目標50%。

 

N署長續表示,自2021年11月在疫苗接種高覆蓋率的情形下,柬國採取全面性開放措施後,柬國關稅與貨物稅稅收已逐漸恢復。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70080號 (下)

 

工業是德國經濟的另一項支撐主力,更準確地說,是其出口。德國出口盈餘向來很高。然今年5月份進口金額是自2008年以來首度超過出口,其原因並不是對德國製產品的需求下降,而是進口價格大幅增加。由於能源價格暴漲及歐元疲軟,5月份按金額計算之進口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約三分之一。

此外,德國長期仰賴之出口市場中國,因其不願放棄新冠清零政策,亦令德國處境更加困難。相較之下,美國經濟蓬勃發展,現正試圖透過大幅加息來降溫經濟,以應對通膨高漲,但後續是否會陷入衰退及其持續時間長短,仍值得觀察。至德國在歐元區的重要貿易夥伴國,雖對俄羅斯能源之依賴程度比不上德國,但經濟亦非絕佳無虞。

不確定性成為投資問題。歐元區消費者與經濟正遭受快速通膨的困擾。即使沒有新一波的嚴重新冠疫情,也無家庭與企業的能源緊缺,歐元區整體經濟表現也可能充其量僅微幅成長。

德國出口經濟的整體動力目前皆處停滯,抑制投資意願,儘管現在公司企業已清楚,除能源轉型之外別無他選,必須為此進行投資。

俄烏戰事也增添當前的不確定性。無人知道烏克蘭戰爭將如何發展?俄羅斯能源還能供應多久?德國政府將採取哪些(資金)措施以為因應?北約與歐盟對俄羅斯是否採進一步制裁?以及與俄羅斯的衝突將對西方與中國的長期關係產生何種影響?

此外,貸款利率已脫離低谷,致槓桿投資更加昂貴。

唯一的經濟曙光是勞動市場 — 至少從表面上看來如此。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6月份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首次明顯上升。不過,這與烏克蘭難民必須登記為失業者才能獲得國家福利有關。

德國勞動市場乍看強勁,但勞動力供給過低才是原因,恐加劇短缺。就業的高峰將在數年後、當本屆立法會期結束時達到,但此後由於1950至1960年代嬰兒潮世代退休,人口老化預期影響將越來越大。

成長趨勢不再,未來10年德國的實際成長將無法視為理所當然。倘情勢惡化,疫情與能源價格危機造成的宏觀經濟成長損失將無法彌補。

鑒此,德國未來政策方針應確保上述情況不致發生,盡力克服危機並緩減社會衝突,斷不能錯失經濟成長力強化契機,爰重新分配作法長期而言難以為繼。

A:

柬埔寨CDC批准4件投資案,投資總額超過1億美元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7月20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發展委員會(CDC)最近批准4件投資案,投資額超過1億美元。柬埔寨在簡化投資程序並提供新獎勵措施後,吸引了許多大型投資案。柬埔寨發展委員會(CDC)於7月19日宣布頒發登記證書予下列4件投資案:

 

1. LQ New Energy Co Ltd在桔井省UBE Snoul經濟特區設立太陽能板工廠,投資額達8,450萬美元,預計創造1000個工作職位;

 

2.東凱鑄造有限公司在柴楨省柴楨市三色經濟特區興建鋼管生產加工廠,投資額達580萬美元,預計創造約200個工作職位;

 

3.MEGA HARDWOOD CO., LTD在西哈努克經濟特區(SSEZ)興建膠合板製造廠,投資額500萬美元,預計創造約300個工作職位;

 

4.新錦威製衣(柬埔寨)有限公司在西哈努克經濟特區設立成衣廠,投資額為 150 萬美元,預計創造550個工作職位。

 

A:

資料來源: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70085號

 

德國聯邦政府前於2022年7月5日宣布修正「能源安全法」(EnSiG),授權政府於必要時,資助及入股受進口天然氣及石化能源成本上升嚴重影響之企業。德國政府於7月22日正式宣布,對歐洲最大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商Uniper公司提供紓困,將入股該公司30%股份,使其免於破產。

德國蕭茲總理表示,Uniper公司正因高漲的天然氣價格陷入營運困境,但該公司攸關德國經濟、民眾與眾多產業之能源供應。該公司先前自「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等供應商購買天然氣,惟相關能源供應已產生嚴重瓶頸。德國政府將提供高達77億歐元的公共貸款,並將國有開發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的信貸額度,自20億歐元擴大至90億歐元,以協助Uniper度過難關。

Uniper主要股東芬蘭公用事業Fortum公司同意該紓困計畫,該公司持有之股份自德國政府入股後,將由80%減至56%。Fortum公司表示,Uniper作為德國最大天然氣進口商,受俄羅斯操控天然氣出口的打擊沉重,因而承受巨大財務壓力。Uniper的天然氣供應不僅對德國能源系統至關重要,並在歐洲整體能源結構扮演關鍵角色。因此,協助解決Uniper之虧損與流動性需求,亦有助穩定歐洲經濟。

德國能源環保專業媒體「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指出,Uniper公司須以高價在現貨市場上採購俄羅斯短供之天然氣,卻仍須以原先與客戶約定之較低價格供應,係導致支出暴增、財務陷入困境之主因。由於Uniper可視為具整體經濟系統關聯性之企業,各產業對德國政府提供紓困普遍表示認同。

A:

2022年上半年柬埔寨對RCEP成員國出口成長10%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7月21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依據柬埔寨商務部統計,2022年上半年柬國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國之出口額為32.8億美元,占柬國同期對外總出口額113.7億美元的28.8%,比去年同期29.9億美元增長10%。

 

今年上半年柬國對RCEP成員出口前三大夥伴為越南、中國與日本,出口額分別為11.74億美元、6.12億美元與5.42億美元。2021年柬埔寨與RCEP成員國間的貿易額超過162.4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9%。

 

柬國商務部發言人Penn Sovicheat次長表示,RCEP協定對柬國本年上半年出口成長極有貢獻,隨著RCEP於本年1月1日生效實施,有助柬埔寨擴增出口,主要歸功於柬埔寨產品品質優良,贏得買家與消費者之信任。此外,疫情期間部分國家停工無法供貨,柬國卻因疫苗接種覆蓋率高,穩定復工,受惠轉單效應,柬國出口因而在疫情期間持續成長。

 

柬埔寨商工總會(CCC)副會長Lim Heng表示,由於柬國政府成功推動COVID-19疫苗接種政策,使柬國工廠生產線穩定復工,能對國際買主訂單充分有效回應,加以去年11月柬國政府全面恢復社會經濟活動,對外採取開放措施,更加穩定柬國對外貿易,且對柬國工廠在全球價值鏈維持重要地位極有幫助。

 

A:

柬埔寨2022年上半年吸引30億美元投資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7月25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2022年上半年柬埔寨吸引近30億美元固定資本投資,反映出投資者對柬埔寨經濟前景深具信心。今年1-6月柬埔寨發展委員會(CDC)登記投資案共98件,總投資29.9億美元,比去(2021)年同期增加2,900萬美元。

 

CDC報告顯示,本國投資總計15.9億美元,占總投資的53.23%,來自中國的投資12.9億美元,占外人直接投資(FDI) 43.02%,其他FDI尚有來自泰國、薩摩亞、英屬維爾京群島、韓國、新加坡、開曼群島、馬來西亞、日本及澳州等。

 

柬埔寨商工總會(CCC)副主席Lim Heng 表示,投資案件及金額的增加反映出柬埔寨在後疫情時代改善恢復其社會經濟活動後,投資者對柬埔寨政府的信心。此外,柬國FDI的增長歸因於穩定、和平及社會保障,特別是疫苗接種高覆蓋率,成功控制疫情。

 

林副主席續表示,社會經濟活動的恢復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在柬國投資的興趣,因為本地和外國投資者都看到柬國貿易優惠的潛力,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柬埔寨-中國自由貿易協定(CCFTA)、柬埔寨-韓國自由貿易協定(CKFTA)以及已實施的新投資法等。其中,RCEP、CCFTA已於今年初生效,預計將促進柬國外人投資增長並協助柬國擴張出口至海外市場。

 

柬國投資案集中在農業與農產加工業、製造業、旅遊業及基礎建設。柬埔寨發展委員會秘書長Sok Chenda Sophea 表示,投資增長反映柬國政府從疫情後恢復經濟所做的努力。渠強調,此增長並非巧合,而是由於柬國政府的努力從去年11月開始在各個領域恢復其社會經濟發展。

 

工業、科學、技術及創新部國務秘書Heng Sokkung表示,完善的基礎建設與充足的能源有助於投資者建立對柬埔寨的信心。柬國政府已經建立及改善基礎設施,以促進更好的運輸,增加充足的能源及飲用水,以確保穩定的生產線。這為投資者在柬埔寨投資建立堅定的信心。

A:

依據瑞士通訊社2022年7月25日新聞報導,瑞士Kühne+Nagel運輸物流集團2022年第2季淨營業額為104.7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45%。息前、稅前利潤(EBIT)約為10.8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78%。估計淨利潤約為7.96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79%。Kühne+Nagel集團2022年第2季營業報告明顯較分析師之預測值為佳。另本年上半年淨營業額為206.31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55%;EBIT利潤約為21.95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112%。

 

報導中另指出,為因應中國防疫封鎖政策、烏克蘭戰爭、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以及高通膨加劇經營難度等,Kühne+Nagel透過其數位化平臺高效率運用各種貨運方式及途徑以達成客戶目標。該集團表示由於地緣政治以及全球總體經濟動盪將繼續影響物流業,但預計本年下半年市場需求應持續成長。

 

 

資料來源:瑞士通訊社新聞報導

日期: 2022年7月25日

A:

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報導,法商航運龍頭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本(7)月22日宣布其貨櫃運費將再降價,宣示其 “直接支援法國經濟與消費者家庭”之企業社會責任立場,亦或僅為其因應近期有關針對大型企業集團暴利課稅議題的手法之一。按C集團去(2021)年利潤高達179 億美元,為前(2020)年之10倍,創歷史紀錄,

 

相關優惠措施包括,對所有自亞洲進口之 40 呎貨櫃提供 750 歐元折扣,運往海外領地之進口貨櫃亦有類似折扣,出口貨櫃亦有 100 歐元減價等,相關優惠措施最高可達運費25%, “以支持法國企業競爭力”,並自下( 8) 月 1 日起生效;截至上(6)月底,前開折扣方案僅限其本土大型零售集團客戶,然為支持不遺餘力推廣法國技術與產品之中小企業,因此決定擴大優惠適用對象,此舉深獲法國中小企業聯合會(CPME)肯定,認為更能直接造福中小企業。

 

此外,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C集團積極進行多角化經營,搶攻物流與空運業務市場。

A:

根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 Anzeiger)報導,瑞士Julius Bär銀行2022年上半年利潤大幅減少25%,銀行利潤金額為4.51億瑞士法郎。另至本年6月底銀行管理資產金額為4,280億瑞郎,與2021年底相比減少11%。該銀行上半年營業收入為18.7億瑞士法郎,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6%。該銀行執行長Mr.Philipp Richenbacher表示,受到全球金融市場表現不佳客戶資產管理減少,因此對該公司業績造成影響。

 

資料來源: 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 Anzeiger)

日期: 2022年7月25日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