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貨幣基金(IMF)將帛琉列為「中等收入小國」(middle-income microstate),國民人均所得約為關島的一半,境內經濟以美國贈款及旅遊業為主。經濟發展與其他小型島嶼國家類似,受限於經濟基礎小(a narrow economic base)、地理位置偏遠、人口少、基礎設施不足、商業環境薄弱以及氣候變遷影響,旅遊業則具發展潛力。

A:

吐瓦魯(TUVALU),意為「八島聯合」。於2000年9月加入聯合國。吐國食物能源等幾乎均須依靠進口,每年入超甚大,財政困難,故對外援仰賴頗深,我國、歐盟、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及聯合國每年均提供援贈,協助吐國建設發展。

A:

臺澳的經濟關係是互補互惠。澳洲主要出口肉類、小麥和乳製品等農產品到臺灣,此外,我國注重養生的消費者特別喜歡澳洲的保健食品和飲料。另一方面,澳洲從臺灣進口電信設備和零件、精煉石油、電腦、摩托車以及自行車。澳洲農產品供應的卓越性,以及我國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重要價值,展現我們兩國貿易關係的相輔相成。

A:

一、    依據KPMG及匯豐銀行於本(2022)年7月18日聯合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新加坡擁有9,300餘家新創公司及12家獨角獸企業,在東南亞名列前茅,其中前10大新崛起的新創公司總值為32億美元,在12個參與調查的亞太市場中排名第4,在中國、印度及日本之後。星國前10大新崛起的新創公司有6家屬於金融科技業,包括Spenmo、Stader Labs、99.co等,凸顯其作為全球頂尖金融中心的地位。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局長傅美晶表示,星國新創公司在2021年共籌得147億星幣(105億美元)資金,較2020年成長近3倍。
二、    上述報告指出,被稱為「超級應用軟體(super app)」的電子商務、支付、物流及個人理財平臺在新興市場崛起,面向消費者的業者及金融科技企業預料將繼續吸引多數投資者,但隨著市場成熟,焦點將轉向更高增值的「企業對企業(B2B)」新創公司,包括企業生產力、教育、醫療保健、潔淨科技等。據匯豐銀行觀察,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中心,風險投資基金參與B2B軟體或金融服務領域新創公司的A輪及B輪融資興趣日益增加。
三、    此外,「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ESG)」相關領域的商機預期亦將增加,包括追蹤與分析碳排放、安裝與經營智慧再生能源系統、電力取代石化燃料(fossil fuel)的交通網絡以及綠色金融解決方案等。據報告指出,新加坡將永續發展作為政策議題的關鍵之一,提供具有相關創新方案或科技潛力的業者補助,ESG相關的新創公司可望在星國崛起。
四、    KPMG指出,新加坡未來的挑戰是繼續吸引獨角獸企業進駐,星國需要強大的生態系統支持,包括政府與民間計畫、針對「熱門領域」的獎勵措施、吸引暨培養頂尖人才的環境及解決重要議題的強烈使命等。
 

A:

一、    依據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於本(2022)年7月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星國2022年6月非石油國內出口(NODX)連續19個月擴張,表現優於市場預期的6.1%,與2021年同期比較成長9%,但較2022年5月的成長12%有所放緩。
二、    電子業及非電子業均帶動新加坡2022年6月非石油國內出口的成長,但電子產品出口成長顯著放緩至4.1%,是2021年2月以來首次出現個位數成長;積體電路、積體電路零件及磁碟驅動器(disk drive)出口分別成長26%、86.1%及18%,是帶動電子業出口成長的關鍵。非電子業產品出口則成長10.6%,以食品製備(48%)、石化產品(21.1%)及測量儀器(30.9%)成長最為顯著。
三、    整體而言,新加坡對10大非石油國內出口市場之出口表現,除對歐盟27國(-16.4%)、香港(-17.9%)、韓國(-8.1%)及泰國(-4.1%)出口下降,對美國(+21.5%)、馬來西亞(+43%)、印尼(+21.6%)、日本(+18.6%)、台灣(+10.0%)及中國(+4.8%)則成長。
四、    新加坡大華銀行指出,2022年新加坡非石油國內出口已成長10.2%,連續19個月擴張,打破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間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復甦的紀錄。由於大宗商品價格維持高水平、全球利率上升、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電子業出口趨緩、歐洲需求減緩及中國經濟成長或較預期差等因素,預估新加坡2022年下半年非石油國內出口將趨緩,全年成長率為5%。
五、    馬來亞銀行表示,由於美國聯準會更積極升息,2023年至2024年美國及新加坡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升高;該行預估2023年新加坡非石油國內出口成長介於-2%至1%間,可能出現自2019年以來的首次萎縮。新加坡華僑銀行亦表示,星國及東協區域市場的消費力雖保持韌性,但不可輕忽全球主要央行可能採取錯誤決策而導致經濟放緩或衰退,以及引發金融市場動盪的風險。
 

A:

馬來西亞在野黨「民主行動黨」秘書長陸兆福警告稱,倘馬國政府未有政治意願去解決棕油產業嚴重人力資源短缺問題,將對國家經濟帶來重大衝擊,同時亦將扼殺馬國棕油業的發展。

 

棕油產業是國家經濟主要骨幹之一,根據馬國棕油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馬國棕油與棕油產品出口額達1,080億馬幣(約243.46億美元),接近國家總出口額的9%。

 

近期馬國棕油產業因受到嚴重勞工短缺影響,情況越來越糟。以至於經常看到成熟棕櫚果實,因無人收割而任其在樹上腐爛。這其中原因就是缺乏熟練勞工,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行動管制令後,許多印尼勞工無法重返工作崗位。儘管馬國種植業者透過使用新機械和工具進行創新,以提高生產力,並減少對外國勞動力的依賴。即便如此,棕油產業仍面臨長期嚴重的勞工短缺之問題。估計馬國棕油產業仍缺少數十萬勞工,並使國家損失數億美元。

 

由於馬國政府違反與印尼於4月簽署的印尼家庭幫傭瞭解備忘錄(MOU)問題,導致印尼暫停向馬國輸出勞工,使馬國棕油產業雪上加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根據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MSIA)去(2021)年11月對其80名會員廠商所作的調查顯示,該產業需立即填補至少3萬名員工。隨著電子電機廠商擴大產能或興建新工廠,將需要更多員工。

 

2021年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共核准94項電子電機製造業投資計畫,投資金額達1,480億馬幣(約354.9億美元),估計可創造2萬8,362個就業機會。前述數據顯示全球對半導體的需求仍強勁,甚至是供不應求。該產業的資本密集度(以最低每位雇員資本投資(CPE)計算)為521萬7,439馬幣(約125萬1,184美元),為製造業產業中最高。

 

MSIA主席王壽苔表示,儘管馬國政府將國內與外籍員工比例80:20的就業條件推遲2年執行,但半導體產業當前面對的最關鍵挑戰是員工短缺問題。馬國電子電機廠商更願意雇用馬國公民而不是外籍員工。即使最近最低薪資有所提升,但合適或產業就緒的馬國籍員工依然匱乏。

 

MSIA表示,員工短缺問題對中小企業和跨國企業的影響極其嚴重,因隨著跨國企業提供加薪,這些中小企業面對員工流失問題,又被迫拒絕新訂單。此外,跨國企業則因員工短缺問題,不得不將訂單轉移至其他國家的子公司,亦無法將新產品和技術轉移至馬國,有些甚至還拒絕接受新訂單。

 

2021年馬國電子電機產品出口額為從4,560億馬幣(約1,093.5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8.13%,2021年馬國電子電機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則增長12%。

 

馬國製造廠商聯合會(FMM)會長蘇添來代表51家工商界組織、產業協會和商會發布消息稱,馬國工商界直接或間接受到前述80:20就業比例政策影響,因製造商與供應商、承包商及客戶皆為最終影響消費者供應鏈的一部分。該決定已影響馬國製造業應對銷售訂單,以及履行作為全球供應鏈一環義務的能力。勞工短缺導致公司面臨貨物交付延誤、大量積壓、現有客戶流失和潛在業務流失。上述就業條件延後2年執行,將給予業界一段緩衝期以作準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吉打州(Kedah State)工業與投資委員會主席古阿都拉曼(Ku Abd Rahman)頃於吉打州議會上表示,本(2022)年第一季,該州製造業投資額達85.47億馬幣(約20.35億美元),雖較2021年同期下跌79.84%,然仍超越檳城州(15.08億美元)及沙巴州(12.25億美元),為馬國最熱門投資地點。

 

古阿都拉曼主席續稱,由於全球半導體晶片短缺促使許多跨國企業擴充產能,吉打州本年第一季的大部分投資皆涉及電子與電機產品。該州上(2021)年製造業投資額達662.19億馬幣(約158.8億美元),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額達658.33億馬幣(約157.87億美元);國內投資額僅3.86億馬幣(約9,257萬美元),創歷年來新高紀錄,僅低於檳城州(182.79億美元),為馬國第二大熱門投資地點,表現優異,並創造1萬2,733 個就業機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資料顯示,由於越南已恢復開放國際觀光、恢復許多國際航線航班,本(2022)年6月份來越國際旅客約23萬6,700人次,較上(5)月份增加36.8%,並較去年同期增加32.9倍。累計本年上半年來越之國際旅客人數60萬2千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6.8倍;其中以運輸工具別統計,利用空運來越之旅客人數為52萬3,900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近9.4倍;由陸路來越之旅客人數7萬8千人次,增加2.4倍;海運來越之旅客人數僅為124人次,減少42.6%。

以旅客國別統計,上半年亞洲地區來越之旅客人數為39萬2,124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405.1%,其中主要市場來越之旅客統計如次:韓國旅客10萬7,864人次,增加487.8%;中國旅客為4萬2,180人次,增加15.1%;柬埔寨旅客為3萬5,870人次,增加12,100.7%;新加坡旅客為3萬3,705人次,增加7,925%;日本旅客為2萬8,241人次,增加493.7%;台灣旅客為24,283人次,增加259.5%;馬來西亞旅客為2萬2,260人次,增加3,178.4%;泰國旅客為2萬2,036人次,增加1,430.3%。

歐洲旅客部份,上半年來越之旅客為9萬6,389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305.3%,其中英國1萬7,461人次,增加2,275.6%;法國1萬6,059人次,增加2,200.7%;德國1萬5,594人次,增加2,787.8%;俄國旅客9,752人次,增加1,123.6%。

美洲地區來越之旅客8萬1,021人次,增加3,213.7%,其中美國6萬8,065人次,增加4,151.4%;加拿大9,291人次,增加2,986.7%。

澳紐旅客為3萬34人次,增加4,534.9%,其中澳大利亞旅客為2萬8,085人次,增加5,050.5%。非洲旅客為2,414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62.5%。

A:

截至本(2022)年6月20日總支付方式(total means of payment)較去(2021)年底增加3.3%(按:去年同期成長3.48%),各信貸機構存款成長3.97%(按:去年同期成長3.13%),越南授信成長8.51%(按:去年同期成長5.47%)。

本年上半年利率調控相當符合整體平衡、通膨與貨幣政策目標。越南央行繼續對原訂之調控利率維持不變,讓各個信貸機構能以低成本自央行取得資本,以期減少貸款利率來協助業者、民眾復甦生產與經營。授信優先供給生產經營項目與優先產業、以及對潛在風險之產業授信採取嚴格監控措施。法定匯率得到彈性調控、符合國內外市場情形與各項整體平衡、貨幣政策目標,從而有助於經濟復甦成長與通膨抑制;市場流動性順暢、合法外匯需求得到滿足;無現金支付繼續得到加強。

保險部分,本年上半年越南保險市場仍維持穩定成長;保費總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14%,其中壽險保費收入成長15%,產險保費收入成長13%。

A:

資料來源:史瓦帝尼金融時報(Eswatini Financial Times)

 

本(7)月15日發行之史瓦帝尼金融時報(Eswatini Financial Times)週刊以「數以千計之史瓦帝尼民眾入不敷出」(Thousands of EmaSwati in the Red)為題,報導史國約有5萬名底層勞工從事「非技術性工作與體力型工作」(elementary occupations),其中包含紡織工、家庭幫傭、清潔工、守衛、體力工等。隨著公車票價與麵包價格高漲,史國底層勞工每月薪水50%須用於公車通勤與購買麵包,渠等薪資不足以支付基本生活開銷。

 

該報導進指出,依史國「工資管理指令」(Wage Regulation Orders),史國紡織工人每月基本薪資(basic salary)為1,760史鍰。隨著史政府自本(2022)年4月22日起將短程公車票價調漲至10史鍰(謹註:史國短程公車票價原為7.7史鍰),紡織工人每日通勤需20史鍰,若以一個月工作24天計算,每月公車通勤費為480史鍰,約占每月基本薪資28%。此外,史國麵包價格亦自本月13日起調漲20.76%,若以每日購買一條700公克全麥麵包計算,每月需花費328.32史鍰,約占每月基本薪資18.7%。公車通勤費與麵包費兩者即占每月基本薪資46.7%。若再加上房租、電費、水費、衛生清潔用品及其他基本物資,一位單身、無須扶養小孩之紡織工人每月基本開銷至少需2,070史鍰,遠高於每月1,760史鍰基本薪資。該報導另指出,一位家庭幫傭每月基本開銷至少需1,840史鍰,亦遠高於其每月基本薪資之1,200史鍰。

 

史國消費者論壇(Eswatini Consumers Forum)主席Mandla Ntshakala受訪表示,麵包係史國人民主食之一,麵包價格上漲嚴重影響史國民眾生計,盼史政府調降麵包等主要民生物資之附加價值稅。史國受訪消費者表示,由於麵包價格高漲,將減少食用麵包,改以其他食物替代。底層勞工則表示將被迫減少搭公車次數,改以步行上班。

A:

依據瑞士海關總署2022年7月19日新聞稿,瑞士2022年第2季出口金額約為662.08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0.9%,進口金額約為585.97億瑞士法郎,較去年同期成長2.4%。

 

本年第二季出口金額最高之產品依序為:化學製藥類產品出口金額約334.62億瑞士法郎、機械電子類產品出口金額約84.89億瑞士法郎、鐘錶類產品出口金額約60.38億瑞士法郎。本年第二季進口金額最高之產品依序為:化學製藥類產品進口金額約160.77億瑞士法郎、機械電子類產品進口金額約90.96億瑞士法郎、能源類產品進口金額約52.82億瑞士法郎。

 

同期主要出口夥伴依序為:美國124.24億瑞士法郎、德國113.51億瑞士法郎、義大利47.83億瑞士法郎、法國39.18億瑞士法郎以及中國36.76億瑞士法郎。主要進口夥伴依序為:德國154.83億瑞士法郎、義大利54.17億瑞士法郎、中國49.92億瑞士法郎、法國48.98億瑞士法郎以及美國38.34億瑞士法郎。

 

 

資料來源:瑞士海關總署新聞稿

日期:2022年7月19日

 

A:

依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 Anzeiger)報導,瑞士諾華製藥集團(Novartis) 2022年第二季淨銷售業績受匯率變動影響,與去年同期相比微幅下跌1%,金額約128億美金,其中獲利金額22美金,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36%淨利潤約17億美金,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約41%該集團的創新製藥部門,營業額下跌約1%,金額為105億美金,另旗下學名藥製藥Sandoz公司的營業額下跌約1%,金額為23億美金。

 

資料來源: 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 Anzeiger)

日期: 2022年7月19日

A:

  • 據巴西統計局(IBGE)資料,本(2022)年1-6月巴西出口額1,641.2億美元,進口額1,298.1億美元,貿易總額為2,939.3億美元,貿易順差343.1億美元,表現亮麗。出口產品為以黃豆、石油、鐵礦石、石油衍生物、玉米及咖啡等傳統作物為主,中國大陸、美國、阿根廷、西班牙及荷蘭等為主要出口國。在進口部分,以肥料、石油、汽油、柴油及化肥衍生物為大宗,主要進口國為美國、中國大陸、阿根廷、德國及俄羅斯等。
  • 本年上半年巴西進口量減少,但進口額卻上升,其中以石油等進口價格上漲最多,與去(2021)同期相較飆漲117.5%,製造業及農牧業產品之進口價格也調漲,分別上漲26%及18%。在進口量上,農畜牧業上半年進口量減少5%,石油等開採與去年同期相較,進口量成長21.3%,其中3大主力產品為石油34.2%、天然氣30%及煤炭29%,佔該產業總進口之93.2%。上半年巴西進口平均價格上漲了33.1%,數量卻減少1.9%。在出口方面,上半年的出口價格上漲20.2%,數量則成長0.2%。與去年同期相較,農牧業出口量減少5.3%,價格上漲39.9%;開採業出口量減少10.8%,價格上漲5.5%;製造業則出口量成長8.1%,價格上漲21%。
  • 本年1至6月巴西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量減少14%,出口至其他貿易夥伴則有所成長,如阿根廷成長12.4%、南美(阿根廷以外,11.5%、歐盟10%、美國5.3%。在進口方面,巴西自中國大陸進口成長3.2%,阿根廷成長0.6%,其他市場如南美(阿根廷除外)衰退12.0%、歐盟衰退1.9%、美國衰退2.8%及亞洲(中國大陸除外)率退11.1%。
  • 本年6月份出口額326.33億美元,成長15.5%,進口額額238.64億美元,成長33.74%,貿易總額564.74億美元,貿易順差87.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6月份出口表現最好行業為農業、石油開採、礦產、冷凍倉儲及鋼鐵業,佔本月總出口57%,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4.3%。此外,傳統作物如玉米、黃豆及牛肉等產品出口也持續成長。

A:

依據法媒新工廠(L’Usine Nouvelle)本(7)月18日報導,繼奈米電子、電池領域之後,歐盟執委會針對氫能於本月15日核准一命名為Hy2Tech之新的歐洲利益重大計畫,以支持氫能研發活動及工業化布署。歐盟執委會新聞稿指出,本計畫聚焦尖端技術發展(如高效電極新材料、高效能燃料電池及首次展現氫能運輸技術之前瞻運輸科技),牽涉四大領域包括氫能生產、燃料電池、儲存、氫能運送及分配至終端應用等。本計畫案歐盟計有22個會員國表達參與興趣,獲選案件之15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希臘、義大利、荷蘭、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及西班牙)政府將提供54億歐元的公共資金支持,預計可再吸引88億歐元民間投資。

 

本次計畫計共計41案及35家業者獲選,包括法商Symbio、法國化工集團Arkema、德商Daimler Truck及義商Ansaldo等大型業者與中小企業、新創公司包括希臘Advent、西班牙H2B2及法國McPhy等,合作夥伴超過300個(包括大學、研究機構等),預計可創造約2萬個工作機會。

 

法國政府先前通知歐盟執委會計15案,目前有10件獲執委會核准,剩餘5件尚需等待第二階段公告。法媒分析,主要因Hy2Tech計畫區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主要聚焦在創新研發案件,第二階段則側重運用氫能推動工業去碳化。法國財經部企業總局(DGE)說明,歐盟可能於8月或9月發布第二階段結果。

 

法媒報導法國獲選的10個案件,重點如下:

  • 法商佛吉亞與米其林合資的Symbio接續其第一座超級工廠SymphonHy,推出Hymotive計畫,將在聖豐市鎮(里昂大都會區)推動加速次世代燃料電池之量產;汽車設備商佛吉亞亦規劃於阿朗茹瓦(杜省)投資擴增儲存槽的生產能量。
  • 法商McPhy將於貝爾福市建造鹼性電解廠,投資規模將視法國政府補助及其與法國公共投資銀行締定之合約決定。
  • 法商Plastic Omnium將於上法蘭西大區建造運輸用氫能之儲存槽;法商Elogen規劃於旺多姆(盧瓦-謝爾省)建造電解廠,並將強化其創新研發活動包括開發質子交換膜電槽電解法等創新技術。
  • 比利時工程及設備供應商John Cockeril規劃於上萊茵省建造中國技術之鹼性電解廠;法國原子能暨替代能源委員會(CEA)及跨國企業Schlumberger合資公司Genvia將於貝濟耶(埃羅省)建造高溫電解超級工廠;雷諾集團與美商Plug Power 合資成立之氫能車公司Hyvia將擴大其於塞納河畔弗蘭(伊夫林省)業務發展。
  • 法商阿爾斯通集團將於塔布(上庇里牛斯省)發展其氫能火車牽引系統;法國化工集團Arkema則規劃在諾曼第、奧弗涅-隆河-阿爾卑斯及新阿基坦大區的製造廠挹注投資,以生產儲存槽的零組件及燃料電池。

 

A:

法國產業雜誌新工廠(UsineNouvelle)本(7)月18日報導,根據安永(Ernst & Young, EY)最新報告,法國新創企業今( 2022 )年上半年募集 84 億歐元,較去(2021)年同期大幅增加63%;目前看來,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及股市下跌等總體經濟挑戰似乎尚未衝擊此生態系。

 

同期德國新創募資 62.6 億歐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0%,法國較之略勝一籌,英國新創界則獨占鰲頭,籌資183.9億歐元,遙遙領先。法國市場募資以1 億歐元以上成長資本(Growth Equity)之私募股權投資為主力,約 20輪籌集44.8 億歐元,金額與次數均為去年兩倍,佔新創募資總額 53%。

 

今年初誕生 的7 家新創獨角獸為電商市集 Ankorstore、CSR專家Ecovadis、擁有3D全方位立體化倉儲機器人技術之Exotec Solutions、NW Group、薪資管理公司 Payfit、新興銀行(neobank) Qonto 、Spendesk。

A:

資料來源: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今日埃及(Egypt Today)

文號:1114070066號

 

「第13屆彼得堡氣候對話」(13th 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下稱PCD)於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在柏林召開,包含埃及總統Abdel Fattah el-Sisi(註:埃及為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主辦國,訂11月召開)、美國氣候特使John Jerry及來自約40個國家氣候相關部會首長與會,聚焦討論全球氣候保護措施。

PCD源於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有感於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之失敗,自2010年起,便協調籌建一全球共同氣候行動之交流平臺。PCD對於國際氣候談判之所以重要,主因在於各該年度主辦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國家,通常會與德國共同主辦或由領導人出席當年度PCD,實質上等同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會前會,因而受到各界重視,本年度亦為德國新任總理蕭茲首度出席PCD。

德國環保及產業相關團體對本屆PCD寄望甚深,盼德國可藉「七大工業國組織」(G7)峰會2022年6月底達成氣候重要共識之契機,化言語為行動,實質促進國際氣候合作,相關團體評論與觀察重點如下:

1 . 環團「德國觀察」(Germanwatch)表示,蕭茲總理氣候政策承受關注與壓力,渠必須向外界證明德國新政府加速能源轉型之決心,以回應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犯行。此外,蕭茲總理務須盡快為G7前所宣布建立國際氣候夥伴關係一事,提供必要資金,以免相關決議流於空談。

2. 「德國環境行動」(DUH)董事Sascha Müller-Kraenner呼籲蕭茲總理,應考慮將2025年前每年聯邦氣候相關預算,由40億歐元大幅增至80億歐元。渠認為上開增列之預算,除應用於推廣全球再生能源外,並應為不斷增加的氣候行動成本與帶來的損害,建立補償機制並提供資金。當減碳與氣候行動對建物、農地或企業造成不當損害時,相關計畫應有賠償機制。

3. 企業相關協會「德國氣候與經濟執行長聯盟」(German CEO Alliance for Climate and Economy)主席Sabine Nallinger建議,德國外長Annalena Baerbock與蕭茲總理應善用PCD贏得國際支持,特別係「氣候俱樂部」之理念,應爭取多數國家認同,始有足夠政治動能。與此同時,建議德國政府應明確表態,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以及衍生的能源危機,唯一解方將是更迅速的全球能源轉型。未來與發展中國家所建立的氣候夥伴關係,目標亦應著重於強化能源安全、加速能源及產業轉型,使全球可達成溫度增幅控制於攝氏1.5度內之目標。

相關政經評論另指出,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BMZ)將在本屆PCD聚焦氣候變化造成的相關損失,特別係發展中國家受氣候變遷創傷最深,德國將深化「G7氣候風險保護傘」(climate risk umbrella)政策方向,協助對氣候變遷最為脆弱之國家制定應變計畫,並在乾旱或洪水等災害事件發生時,快速提供資金投入於救災。

A:

資料來源:德國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70068號

 

能源及食品價格漲勢不止,快速推高歐元區通貨膨脹。

根據歐洲統計局最新公布之資料,2022年6月份歐元區國家物價上漲幅度高達8.6%,創新歐元區成立以來新紀錄。而上個月(2022年5月),物價已經上漲約8.1%。

打從1999年實施歐元作為共同貨幣以來,歐元區19國的通貨膨脹率從未如此之高。惟自2021年夏天以來,區內國家通貨膨脹率即持續走高,而2022年俄羅斯揮軍侵略烏克蘭戰事爆發,加上中國實施鐵腕新冠清零封鎖,也加劇歐洲能源與原物料價格上漲。

2022年6月份物價巨揚,主因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與去年同月相比本類商品漲幅約達42%。食品與飲料也比一年前貴約8.2%。其他商品(+4.3%)及服務(+3.4%)漲幅雖低於平均水平,但也顯著增加。另一方面,未考慮特別容易受到波動影響的能源、食品和奢侈品價格的核心通膨率,從3.8%小幅下降至3.7%。

本期歐元區國家中,尤以愛沙尼亞(+22.0%)、拉脫維亞(+19.2%)及立陶宛(+20.5%)3個波羅的海國家通貨膨脹率升幅最大。

迅猛的通膨壓力使歐洲央行面臨決策壓力。原本歐洲央行為抑制通貨膨脹,設定會員國之通貨膨脹不應超過2%,如今此一門檻早已逾越多時。由行長Christine Lagarde領導的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預定將在本周四(7/21)提出利率問題解決方案,預示這將是11年來歐洲央行首次加息,各方密切關注中。

A:

法國產業雜誌新工廠( UsineNouvelle)報導,根據法國競爭、消費及反詐欺總局( La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 concurrence, de la consommation et de la répression des fraudes, DGCCRF)本(7)月13日新聞稿,由於俄烏戰爭造成部分植物油供應短缺,影響食品業與化妝品產業原物料供應,而須緊急使用其他替代成分,比照 4 月針對食品業標示之臨時因應機制,化妝品製造商在不及印製修訂成分標示後新包裝之過渡期,符合DGCCRF相關規範架構下,允許渠等短期內可豁免部分標示義務。

 

DGCCRF 表示,前開措施係為確保相關產品供應穩定,並將兼顧保障消費者安全與知的權利;業界所提申請經該局檢視審查後,最長可獲六個月的豁免過渡期,供製造商有充分時間依新成分內容物修訂印製符合標示要求之包裝。若涉及標榜“有機”、“天然成分”或“全素”之相關標示或具重要效用之成分者,則須明確註記說明,以免誤導消費者。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近期,瑞典克朗持續貶值,雖然有俄烏戰爭和及居高不下通貨膨脹兩大因素影響,但瑞典克朗較易受到主要貨幣升貶值的影響,尤其是歐元,7月歐元匯兌美元創20年新低,出現幾乎等值的匯兌紀錄。

斯堪地銀行(SEB)認為,瑞典克朗的貶值基本上與瑞典國內經濟無關,因為俄烏戰爭導致歐洲能源價格高漲,可以支持歐元的有利條件甚少,加上難以估計冬季的能源與天然氣供需狀況,以及美國經濟也出現停滯,種種因素均拖累歐元。由於瑞典經濟與歐洲緊緊相扣,因此經濟成長亦將受其影響,預估瑞典克朗將持續受到歐元拖累而呈現貶值的走勢。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