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來西亞大眾銀行甫公布之馬國經濟研究報告指出,經濟學者咸認為,美國聯邦儲備局激進升息以防止通膨失控,預期美國經濟衰退機率非常高。倘美國經濟降溫,馬國雖不會受到直接衝擊,但將可能影響出口至美國的部份產品,國內民間投資亦將受壓抑。馬國經濟恐無法維持2021年第四季復甦動力,亟需擴大寬鬆政策以鼓勵消費與投資。

 

美國聯儲局在過去三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議連續升息,共提高聯邦基準利率150個基點,以將重點轉向應對通膨。此激進措施的有效性目前尚無定論,然抑制由需求驅動的通膨,將無可避免會間接削減消費,導致減少進口。

 

聯儲局已將美國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值從4%下調至2.8%,但仍維持2023年及2024年預測值,分別為2.2%及2%成長率。

 

美國為馬國第三大出口市場,2021年占馬國總出口額之11.5%。根據美國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主要自馬國進口的產品為電子電機產品(占總出口額57.2%),其他依次為機械設備(12.8%)、橡膠製品(10.6%)、工具設備(5.4%)及傢俱(3.4%)。馬國出口的直接風險可能是消費性的機械設備、傢俱和床具、塑膠製品,儘管這些產品僅占美國自馬國進口額的17%。由於目前的科技升級(全球5G推出)和健康意識提高,電子電機產品和橡膠製品的需求應可繼續穩定增長,這兩者占美國自馬國總進口額的68%。

 

另一方面,馬國與中國大陸以及新加坡的貿易關係密切。美國自中國大陸與新加坡的主要進口產品,並非馬國的關鍵出口產品,除電子電機產品外,而科技產業仍處於上升週期,電子電機產品應可維持穩定的需求成長。美國激進加息雖可能抑制消費,致本(2022)年的成長可能降低數個百分點,但對馬國經濟的主要與次級衝擊可能並不明顯。反而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快速放緩,可能對馬國的衝擊會更大。

 

自1990年代以來,馬國面臨四次經濟衰退;其中三次陷入深度衰退(分別為1998年亞洲區域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和2020年新冠疫情),其中兩次係與美國相關。至於1990和2000年美國經濟衰退,馬國則未受影響。

 

儘管馬國的成長展望對美國的依賴程度較低,但若全球秩序帶來激烈衝擊(諸如2008年與2020年),馬國將難以倖免受到衝擊。

 

回顧馬國經濟現況,其消費信心雖正在逐步好轉,惟仍需擴大寬鬆政策以鼓勵消費,儘管國內家庭債務水準已相對較高。馬國商界亦可能繼續需要寬鬆政策,以鼓勵資本投資,從而實現更具持續性的復甦。馬國恐無法維持2021年第四季經濟動力,其復甦仍容易受外部衝擊,個別經濟領域在最近數季表現各異;其中批發貿易與政府相關服務已顯示服務領域疲軟,儘管重新開放經濟有助於提振食品飲料、住宿業及貿易相關領域進一步復甦。至於製造領域繼續獲得精煉石油產品與電子元件產品的扶持。

 

中國大陸政府堅持清零政策與新冠疫情奮戰,長期封鎖政策影響工廠、企業及學校,對國家整體經濟增長衝擊頗大。馬國經濟學者認為,作為馬國主要貿易夥伴國的中國大陸若經濟走軟,勢必影響兩國貿易,進而影響馬國經濟成長。中國大陸自馬國進口的10大產品中,其中6項是馬國主要出口產品,故中國大陸經濟一旦出現疲弱態勢,將無可避免減緩兩國間的貿易,影響資本支出和信貸需求,且將損害就業機會,進而衝擊消費。

 

自2002年後,馬國經濟增長更為緊密反映中國大陸經濟情況。雖然早年有段時間是美國經濟「打噴嚏」,則全球經濟會跟著「感冒」,但全球經濟動向似乎轉向聚焦中國大陸經濟「打噴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尤其馬國的情況或比預期來得更糟。中國大陸清零政策除將影響該國經濟外,亦傷及其他國家的企業,比如日本汽車大廠豐田汽車(Toyota)近期宣布,使到上海先前封城造成汽車零組件短缺影響,旗下10家位於日本的廠房唯有跟著停產。基於供應鏈僵局未解,越來越多外資企業重新思考渠等在中國大陸的投資。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歐盟自106年7月2日起對自中國進口之三聚氰胺續課徵反傾銷稅(Commission Implementing Regulation (EU) No 2017/1171),因歐盟國內產業於本(111)年3月31日提出申請,主張該措施屆期後可能造成持續傾銷及國內產業再度受損,歐盟執委會於本年7月1日在歐盟第C252號公報公告展開落日複查,預定於12個月至15個月內完成調查,受調產品之歐盟稅則號列為CN code 2933 61 00。

 

本案公告內容請詳歐盟公報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CELEX:52022XC0701(02)&from=EN。

A:

世界銀行:柬埔寨2022年第1季商品出口增加並且多樣化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 年7月2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世界銀行表示,儘管全球需求放緩,但柬埔寨商品出口仍加速成長。2022年第1季柬國商品(不包括黃金)出口增加至48億美元,年增26.5%,超過疫情前的成長率。其中成衣、旅行用品與鞋類(GTF)等3大產品的製造業出口達到31億美元,年增25.2%。直到今年年底,成衣訂單的前景依然強勁。

 

柬國政府為實現出口多元化而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新投資法與最近啟動的 「2021-23 年經濟復甦計畫」(ERP)。上述政策反映產品出口多元化的初步成功,GTF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比率從2019年的77.6% 明顯下降至2022年的64.5%。

 

鑑於新投資法在提供工人技能培訓、住房、托兒所、衛生設施及交通服務方面提供獎勵措施,有助於提高工人的生產力。為研究、開發、創新與機器設備現代化提供獎勵措施也可以促進新技術的採用與移轉。ERP旨在為經濟成長奠定基礎,以多元化與競爭力為目標,同時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與深化企業改革。

 

自行車、汽車、電子零件及電纜在內的非GTF製造產品出口也有所增長,達到4.26 億美元,年增48.4%,其在商品出口總額中的比率從2019年的5.8%激升至2022年的9%。此外,農產品出口額達到3.3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9%,主要包括稻米、橡膠、香蕉及糖。成衣出口仍然是柬埔寨最大的出口項目。2022年第1季成衣出口達到21億美元,年增20.4%。

 

儘管增速加快,但成衣出口已不再占商品出口的大部分,占比從2019年的60% 下降到2022年的44.4%。旅遊用品出口超過鞋類產品,成為第2大出口貨品,達到4.68億美元(占商品出口總額的9.7%),年增46.5%,其次是鞋類產品出口,達到4.21 億美元(占商品出口總額的8.8%)年增 33.2%。2022年最低工資僅小幅上漲至每月194美元高於2021年的每月192美元。

 

柬埔寨對美國出口持續激增。儘管美國普遍優惠關稅制(GSP) 計畫已於2020年12月31日到期,但2022年第1季柬國對美國出口達到210萬美元,大幅增長43.7%。柬國享用GSP正在等待美國國會批准。自2020年以來,美國一直是柬埔寨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市場在柬國出口總額比率從2019年27.6% 迅速上升至 2022年44.7%,同一時期,在歐盟市場占比下降,占柬國總出口額比率從28.1% 下降至19.2%,可歸咎於歐盟從2020年8月12日起取消柬國部分產品輸歐優惠(EBA輸歐優惠),影響柬埔寨對歐盟約20% 的出口。

 

柬埔寨第3、第4和第5大商品出口市場分別是中國、日本與英國(UK),占6.7%、6.3%及4.1%。柬埔寨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商品出口占總量的12.4%,其中大部分(7.4%)銷往東協成員國。

 

A:

依據瑞士聯邦統計局2022年7月4日新聞稿,瑞士2022年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04.5點,較上月成長0.5%,並較去年同期成長3.4%(2020年12月=100點)。

 

2022年6月物價指數成長最多者依序為:汽油、暖氣燃油,以及茄果類蔬菜;物價指數下降最多者依序為:進口紅酒、瑞士紅酒,以及生菜沙拉。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新聞稿

日期: 2022年7月4日

A:

資料來源: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7月4日

 

史國主流媒體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7)月4日以「史國財長瑞肯柏:史國擔任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主席國有助觀光業發展」(SACU Chairmanship to Bolster Tourism - Reikenberg)為題,報導史國將自本月15日起擔任SACU輪值主席國至明(2023)年7月14日,並負責主辦下屆SACU峰會(Summit of the SACU Heads of State or Government)與SACU部長理事會(SACU Council of Ministers)等會議,史國財長瑞肯柏(Neal Reikenberg)亦將自本月15日起接任SACU部長理事會主席。

 

R財長表示,擔任SACU輪值主席國有助史國更瞭解SACU運作,並可藉由主辦SACU峰會與SACU部長理事會等會議促進史國旅宿業訂房率與觀光物流發展。R財長另指出,自2014年起擔任SACU執行秘書(Executive Secretary)之Paulina M. Elago女士預計將於本年10月卸任,SACU亦將於史國擔任主席國期間任命新執行秘書。

A: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

文號:1114070007號

 

新加坡貿易及工業部長S. Iswaran與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長Dr. Robert Habeck於6月30日在柏林會面,就新加坡及德國間之現階段經貿情勢及未來經濟政策合作展開對話。

雙方宣布,將致力於訂定雙邊「經濟合作框架」,即與新加坡就更密切的經濟合作達成雙邊部會協議,以利建構及進一步深化政府對政府(G2G)、政府對企業(G2B)及企業對企業(B2B)之經濟政策合作。該框架將鼓勵私部門在先進製造、車用及綠色技術等領域開展合作。新德雙方計畫在2022年底前確認並簽署該協議。

Iswaran部長表示,新冠疫情及最近的供應鏈衝擊凸顯廣泛且深度的經濟聯繫至關重要。德國是新加坡的重要經濟夥伴,與新加坡有長期而穩固的經濟聯繫。與德國之合作框架將建立並強化兩國間個人及經濟之連結。Iswaran部長期待在今年11月於新加坡舉行的「第17屆亞太德國商業會議」上,與Habeck部長簽署框架協議,亦歡迎德國及新加坡企業對進一步雙邊合作提出建言。

對此Habeck部長說明,新加坡及德國已建立穩固的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目前約有2,000家德國公司活躍於新加坡。新加坡與德國2021年雙邊貿易總額超過110億歐元,新加坡是德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夥伴。Habeck部長非常感謝新加坡舉辦一年兩次的亞太德國商業會議,亦期許能於該會議上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雙方部長訂於本年11月13至14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德國商業亞太會議期間繼續交流,繼新冠疫情期間許多雙邊及多邊平台轉以線上方式舉辦後,兩位部長皆非常期待能實體與會,繼續強化新加坡及德國間之經濟關係。

A:

資料來源: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70008號

 

隨著對抗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成為西方多數國家政策主流,再生能源裝置與電動車等能源轉型技術,勢將更加普及並進入大規模生產,相關供應鏈安全已成為德國智庫及產業關注焦點。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甫於2022年6月底發布報告指出,75%德國企業目前正面臨重要原材料供應短缺,其中尤以汽車及電子業情況嚴峻,且大多數企業預估相關瓶頸恐持續至2023年。

ifo報告列出9種特別易受供應鏈問題影響、且與能源轉型密切相關的重要礦物,包括鈷、矽、鋰、石墨及稀土等,這些礦物具共同特色:即一旦供應鏈產生瓶頸,即需耗費長時間始可彌補。ifo研究員Lisandra Flach指出,德國能源轉型關鍵技術的供應鏈,很大程度取決於與中國等少數貿易夥伴的關係。中國雖是其中7種關鍵資源的最大供應國,但也有其他進口國可供選擇。該智庫建議供應鏈應儘可能多元化,以避免因外交情勢緊張(例如俄烏戰爭),或新冠疫情等因素衝擊下,成為國際間價格哄抬之受害者。建議行政部門須採取行動,使關鍵礦物之供應鏈可抵禦危機,確保脫碳相關技術(如電池與再生能源裝置)供應鏈安全。

德國工商總會聯合會DIHK亦主張,穩健的原物料供應對產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企業爰需挹注更多心力,使供應鏈更具彈性與多元化。同時亦呼籲德國政府及歐盟,透過外交談判與必要援助,協助企業實現目標。

德媒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分析指出,德國過去過度依賴單一國家(俄羅斯)供應石化能源,現已因俄烏戰事引發之能源危機而飽嚐苦果。未來,隨淘汰石化能源成為全球趨勢後,各國競逐製造永續商品所需之關鍵原物料勢必更趨激烈,德國不僅需要更嚴謹的環境與社會標準,協助產業轉型,研發關鍵原物料之循環經濟技術亦甚有必要,更可避免德國重蹈過度依賴單一能源供應來源之覆轍。

A:

資料來源:德國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70010號

 

專業技工短缺問題令德國手工業處境日益艱難。產業遊說代表警告,經濟恐面臨衰退,社會福利也可能失去不再。

根據德國手工藝中央協會(ZDH)資料,目前在職業介紹所計登記之職位空缺計有15萬,然由於並非所有企業皆向職業介紹所申請登記,ZDH估計德國約缺工25萬名,且人數持續上升。

科隆經濟研究院IW分析,德國營建業缺工情況尤其嚴重。除了衛浴、暖氣及空調技術等領域的技師(德文:Meister)市場供不應求之外,建築電工領域學徒(德文:Gesellen)亦非常欠缺。

巴伐利亞邦手工藝商會及產業協會共同代表Der Bayerische Handwerkstag理事長Franz Xaver Peteranderl表示,如不儘快就年輕及專業技工培育採取因應對策,則不僅能源轉型恐有失敗風險,經濟也將面臨大幅衰退,富裕社會一去不返。

2022年度慕尼黑手工藝品展訂於7月6日星期三開幕,由於2020與2021兩年新冠疫情被迫取消,令今年成為2019年來首次舉辦,技工短缺將是本屆展會的主要談論話題之一。

A:

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2/07/04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本年6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略降為55.9

根據荷蘭採購經理人協會 (Nevi) 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本年6月份荷蘭製造業活動雖持續2020年11月以來成長趨勢,惟增速已放緩至 19 個月以來的新低。

本年6月份Nevi 採購經理人指數由5 月份之 57.8跌至 55.9,得分高於 50 表示成長。

本年6 月份荷蘭製造業平均採購價格再次走高,交貨時間也繼續加長,但為 2020 年 10 月以來最慢增速。與 5 月份相比,荷蘭製造商對未來 12 個月的產出看法更為樂觀。

A:

出處:NL Times, 2022/07/04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2021年荷蘭再生能源比率下降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 (CBS) 發佈的最新數據資料顯示,2021年荷蘭再生能源比率下降,佔總能源消耗量的12%,低於 2020 年的14%。

再生能源占比下降主因是缺乏進口, 2020年國外再生能源進口佔能源總比率的2.5%,而 2021 年沒有進口,亦未有任何協議來彌補此缺口。

再生能源比率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開始實施修訂後的歐盟再生能源指令。新指令於 2021 年生效,引入更嚴格的生物質能源標準。若2021 年的能源比率包含現在不被完全認可的生物質,荷蘭再生能源比率將增至 13.4%。

儘管再生能源所佔比率較低,但荷蘭在幾個關鍵的再生能源領域取得進展,風能能源消耗量成長 36%,太陽能能源消耗量亦成長 28%。

 

A:

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家具巨擘IKEA集團原本銷售5瑞典克朗的冰淇淋和無酒精飲料,一直以來是IKEA提供店內消費者的福利,頗受歡迎;近日該企業宣布將調漲價格,從5瑞典克朗到9瑞典克朗。

雖然近期受俄烏戰爭影響,造成通貨膨脹高漲;但卻不是IKEA提高瑞典連鎖店店內銷售的冰淇淋和汽水飲料價格的主因。IKEA表示,漲價主因為交通與物流價格上漲。雖然漲幅高達80%,但漲價後價格仍是IKEA引以為豪在全瑞典為低價格飲食。

A:

依據媒體報導,阿國央行本(2022)年6月27日發布第A7532號公告,調整對外貿易支付系統法規,以應對該國額外能源進口外匯需求,以及維持經濟成長與中小企業發展,避免進口商投機操作行為。同時為利阿國外貿正常化爭取更多時間,此次央行將進口外匯管制措施擴大適用至服務及非自動許可證產品進口融資制度,為期3個月至本年9月30日。

前述公告相關重點如下:

  1. 適用進口許可證(SIMI)A類或B類產品:維持SIMI許可證A類產品得以依據以下兩者計算中較低金額進入外匯市場,即2021年每月平均進口額加上5%或2020年進口總額加上70%;B 類進口貨品則需於阿國海關清關180天後,方能進入外匯市場換匯。
  2. 進口品亦在境內生產者及奢侈品:央行與生產發展部共同協調,將外匯管制措施擴大適用至國內亦有生產之進口產品,該等貨品進口商需於180天後方能進入外匯市場換匯,奢侈品(如豪華轎車、飛機及重型機車等)則需至360天後。
  3. 資本財進口:央行放寬進口條件,新規允許廠商可於原產地支付80%貨款,清關時再支付20%尾款。
  4. 服務貿易:服務進口將比照貨品進口規定辦理,允許換匯額度為2021年之進口金額,超過部分則需於180天後方能進入外匯市場換匯。
  5. 中小企業:針對中小企業排除適用目前進口融資要求,核准換匯額度為相對上(2021)年進口金額加上15%,並以100萬美元為限。
  6. 能源及藥品:前述進口外匯管制新制不影響能源及藥品進口。
  7. 出口商:為加速出口外匯流入,特別是源於大宗穀物交易,針對出口商提供出口預先融資,並延長原5日內需結匯規定至15日,以及長期融資,俾以外幣優先償付本地債務。

綜上,阿國央行依據進口產品類別為大多數進口產品訂定180 至 360 天之強制性融資條款,迫使大公司在支付部分款項時需自銀行、外國金融機構、母公司或供應商獲取融資,僅排除中小企業或放寬為用於投入生產之資本財或其他機械設備等。

日前阿國副總統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甫批評政府放任過度進口導致美元短缺、美元資本嚴重外流及政府背負龐大外債等,繼之本年5月進口創歷史新高達78.7億美元後,阿國官方估計6 月份進口額恐將達80億美元,致使央行總裁Miguel Pesce針對外貿支付系統做出臨時性調整,盼減少進口對央行累積外匯儲備之壓力,預估此新制實施後,每月進口將減少10億美元。

A:

阿根廷經濟原已陷入長期性停滯,受本(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衝擊,國際油價及原物料價格上漲之影響,阿國經濟情勢更顯嚴峻。

謹將阿國近期重要經濟情勢如下:

1) 物價飆漲加劇,引發惡性通膨擔憂:過去12個月累計通膨高達60.7%,創30年來新高,民眾購買力大幅下降。經濟學者認為,近三個月平均通膨與1989年惡性通膨爆發前期有相似之處,擔憂恐將重蹈該次惡性通膨之覆轍。

2) 央行外匯短缺,實施更緊縮之進口限制措施:由於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帶動阿國進口成本大幅上揚,以及各國邊境管制放寬,促使外匯需求增加,加速阿國央行美元外匯流失。國際組織批准給予阿國之援助貸款延遲,造成無法積累外匯。為抑制美元持續外流,阿國央行於本(6)月27日已宣布對進口外貿支付方式進行調整,盼藉此減輕外匯儲備短缺之壓力,未來並可能針對出國旅遊者刷卡採購研擬新的管制措施,以阻止外匯流失。

3) 原物料及燃料短缺,嚴重影響生產活動:阿國汽車製造商除因美元外匯短缺,導致進口汽車零配件困難外,亦因工會對工資調整未能成共識,演變成全體罷工,車廠因缺乏輪胎,導致產線被迫停工。另全球面臨柴油荒,本月初阿國23省中已有19個省面臨柴油嚴重不足,造成運輸停擺,卡車司機憤而集體開上高速公路,停駛霸路及抗議。

4) 幣值大貶,刷新歷史紀錄:由於通膨加速、政府採取更緊縮之進口限制措施等因素,阿國民眾購買美元保值,推升美元價格一路走揚,黑市1美元價格已飆破230披索,攀至239披索之新高點。投資人普遍擔憂政府之國內債務問題。

A:

據義大利媒體報導,義大利國家評估與驗證中心(CVCN)於本(2022)71日正式運作,專責審查資通訊產品、系統與服務等,以確保義國5G、國家雲等基礎設施安全

  • 義國於本年3月修法擴大「黃金權力」條款之適用範圍,將雲產業視為國家安全之重要基礎設施。
  • CVCN於義國經濟發展部前部長Luigi di Maio推動下成立,但未正式運作,遲至本年71日改隸於網路安全局(ACN)後始正式運作。
  • 在供應鏈之軟硬體評估方面,CVCN將送請國防部與內政部之評估中心(Centri di Valutazione)並透過認證實驗室網(Laboratori Accreditati di ProvaLAP)之協助,以完成審查程序。
  • 在黃金權力審查程序中,CVCN將扮演技術協助角色,以協助跨部會協調小組完成審查程序。

A: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

文號:1114070012號

 

在德國各地區僱主為雇用人力所需支付的費用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依據聯邦統計局數據(資料截至2020年,目前最新),各邦平均勞動成本中以漢堡邦居冠,平均每小時42.85歐元;其次為黑森邦40.29歐元。全德國的平均勞動成本為每小時37.17歐元。

2020年德國東部各邦的勞動成本仍居末段班,僱主在麥佛邦每小時只需支出29.27歐元,在布蘭登堡邦31.07歐元。德國西部地區之什霍邦、下薩克森邦、北萊西伐邦、萊法邦及薩爾邦之平均勞動成本則介於34.02至36.82歐元之間。勞動成本較高的幾個邦分別在黑森邦、巴符邦、巴伐利亞邦、漢堡邦、布萊梅邦及柏林邦,前段班的布萊梅邦,每小時38.02歐元,最高的是漢堡邦,每小時平均42.85歐元。與上次(2016年)勞動成本調查相比,德國東部及西部整體勞動成本的顯著差異,已轉變為個別地區差異化的景象。

除地區差異外,各經濟部門的勞動成本也存在顯著差異,餐飲業以平均每小時20.57歐元的勞動成本位居最低,其次為旅宿業21.46歐元及建築維修業之21.90歐元。

石油加工產業之66.68歐元及廣播業之74.51歐元的勞動成本高達前述產業的3倍之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業在退休保險的支出占勞動成本比例很高,如石油加工產業僱主平均為員工的退休保險支付薪資的13.9%,而廣播公司甚至高達20.1%,相較之下,在零售業中,退休保險只達員工薪資的0.4%。

與2016年的勞動成本結構相比,培訓及進修的支出相對較低:2020年,企業約僅支付233歐元於培訓及進修,較2016年減少8.3%。原因可能與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培訓機會有限相關。該影響可在各產業別觀察到,以運輸及倉儲業(-41.4%)及旅宿與餐飲業(-23.7%)的降幅最大。另一方面,部分產業如礦業10.2%及健康與社會服務業+8.8%等,培訓支出則不減反增。

A:

依據哥倫比亞全國商人聯盟(Fenalco)與哥國企業家協會(Andi)共同發布消息指出2022年上半年新汽車銷售12萬3,766輛,較2021年同期11萬1,011輛年增11.5%,亦較2019年疫情期間之11萬6,039輛成長6.7%,顯示哥國汽車需求已逐漸走出疫情對其市場之衝擊。至於2022年1-6月新機車銷售達41萬7,159輛,較2021年同期年增31.4%,市場樂觀預估本年新車銷售可達26.5萬輛和84萬輛機車。另方面倘以新汽車銷售品牌為區別,依序分別為雷諾雪佛蘭豐田、起亞和鈴木。

A:

據義大利媒體報導,義大利眾議院於本(2022)71日通過旨揭法案修正案,內容涉及國家能源政策、商業活動與招商引資等,預計於本(7)月中通過參議院審查

  • 將地熱產業納為受黃金權力條款管轄之策略性產業,並在生態轉型部下設包括各級地方政府之聯合委員會,以研究評估地熱資源,同時規定自202311日起,地熱發電業者每年須就其發總電量按每瓩0.05歐元稅率繳納稅捐。
  • 位於觀光或溫泉區且未超過1000峰瓩之新地面型太陽光電廠,如所發電力係優先供電廠所需且未座落於歷史古蹟區域者,自轉換法生效24個月後,即不受文化遺產與風景區法令之限制。
  • 擴大再生能源電廠廠址之選址標準,以納入生質甲烷電廠及得與太陽電廠併聯之儲能設施。
  • 簡化對再氣化業者之授權程序,以因應完成再氣化設施之急需。

A:

奧媒「新聞報」(Die Presse)日前報導,國際著名信用保險評等機構科法斯(Coface)頃發布2022年第2季全球風險分析報告,奧地利國家風險自第1季之A2調降至A3(評語為「尚稱滿意」)。(註:台灣被評為A2)

上述報告指出,奧國企業受到高通膨以及供應鏈中斷影響甚鉅,破產家數持續上升,尤其以出口為導向之奧企應收帳款、壞帳及延遲付款風險逐漸增加。另,奧國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進口,以及與東歐地區經貿密切聯繫,致使奧國綜合風險明顯增加。

與奧國一同被降級至A3之歐洲國家共有19國,皆為奧國主要出口夥伴。排名奧國第2大出口國之義大利評級甚至為A4。

Coface認為,受到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高漲影響,目前全球之化工、建築、金屬及能源供應業係「高風險行業」。另,與農產相關之企業亦列為當今高風險行業。
 

A:

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2年7月1日報導,根據奧地利統計局初步估計,2022年6月份奧國通貨膨脹率自2022年7月之7.7%上升至8.7%,係1975年9月以來新高。通膨主要驅動因素為能源燃料及食品價格。另歐元區6月份通膨初估為8.6%,係發行歐元以來最高。

奧地利統計局長Tobias Thomas表示,2022年6月份幾乎所有領域皆出現明顯漲價,能源及燃料價格仍為通膨最大推力。此外,餐飲業消費及食品零售價格亦出現大幅上漲情形。

奧地利郵政日前宣布,鑒於能源及運輸成本上漲幅度過大,將於近日調漲包裹費率,惟調幅將「非常溫和」。

奧地利零售商協會常務理事Rainer Will預估,未來數週食品價格將持續上漲,主要原因包括:能源燃料成本、包裝及物流成本、俄烏戰爭加劇之農產品及化肥價格上漲、中國新冠防疫清零政策造成之供應鏈問題等。W氏預測至2022年底通膨恐尚未達峰。
 

A:

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日前引述奧地利就業服務中心(AMS)資料,截至2022年6月底在AMS登記失業者298,402人,係2008年5月以來新低。另,申請縮短工時人數驟降至24,436名,較上月減少近半數。

AMS董事Johannes Kopf表示,迄2022年6月底在該中心登記「事求人」約141,000個職缺,較5利月份增加約5,000個。另,奧地利企業聯盟(Wirtschaftsbund)根據電子平台求職網招聘廣告數據估算,奧國就業市場職缺甚至逾277,000個。K氏表示,目前奧國企業普遍難以招足所需員工。

根據AMS統計資料,2020至2021年新冠疫情顛峰期間,奧國就業市場受創最嚴重之數個行業失業率皆明顯下降,例如:2022年6月份旅館及餐飲業失業率較2021年6月下降30.1%,製造業下降20%,零售業下降18.8%,建築業下降15.6%。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