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1年6月16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416/P200號(商情文號:第416號)
商情本文:
英國商務部長 Kwasi Kwarteng頃於本日發布有關國家安全與投資體系運作情形第一份報告。報告顯示考量國家安全而篩選投資之新系統成功運作,且所有評估案件均在法定期限內完成。
此報告為《國家安全投資(NSI)法案》自2022年1月4日2022年3月31日實施期間的執行報告。報告指出,政府根據該法案所賦予的新權力,有能力干預可能損害英國國家安全之收購案,且依該法案尚要求企業及投資者將涉及17項敏感經濟領域的部分收購案通知政府,其中涉及AI和太空領域等尖端技術的交易案將受到密切關注。
K部長表示,政府致力於發展國家經濟,但不以犧牲國家安全為代價。新的審查制度將更有效率,因為政府必須在接受通知後的30個工作天內對敏感交易案進行進一步評估。過去政府在交易完成後最多有4個月的時間進行干預。
本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收購交易通知送達有關部門的平均時間為3個工作天,此與其他國際夥伴國所需時間相仿,例如美國為5天。倘政府立案調查,則平均在24個工作天內作出決定,迄今案件最少僅11個工作天即作出決定。據統計,政府在法案實施3個月內共收到222 件交易通知,其中17件被立案進行進一步評估,有3宗已結案,其餘14宗則仍在評估。又需要進一步評估的交易案主要為AI、先進材料、衛星及太空科技等經濟領域的企業。
A: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1年6月16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418/P200號(商情文號:第418號)
商情本文:
透過完成數場次離岸風場開發競標,英國皇家財產署 (Crown Estate)所管理的海床開發權價值已達50億英鎊。截至今年3月該署年利潤增加4340萬英鎊,達到3.127億英鎊,為英國財政部和王室財務有所貢獻。該署之投資組合總價值成長 8.3%,達到 156 億英鎊,其中包括英國周邊大片海床和倫敦攝政街的房地產。
該署核發6個在英格蘭和威爾斯海域之離岸風場開發許可證,為該署在未來10年內產生最高達90億英鎊之收益。得標者包括德國的 RWE Renewables公司以及英國BP公司。儘管政府尚未批准任何開發項目。然而,對其潛在收入的估值將該署的海洋業務價值推高22%,達到50億英鎊。未來這些離岸風場可望為700萬戶家庭供電。
另該署去年利潤額達3.127億英鎊亦代表去年經濟的顯著回彈,此得益於租金收入增加及海上風電容量增加,特別是來自Lincolnshire海岸附近的Triton Knoll風場和Yorkshire附近的Hornsea 2 風場,但總體利潤仍然低於Covid-19疫情前的3.45億英鎊。
該署致力透過核發再生能源項目許可證來增加其收入,例如淺水區的靜態風電場、碳捕捉及儲存和浮動式風場。該公司盼為Celtic 海域規劃的浮動式風場能夠產生高達4 GW電力。此外,該署尚擁有包括Berkshire Windsor公園在內的191,000英畝土地,隨著遊客人數回流,Windsor公園的利潤微升100萬英鎊至1800 萬英鎊。該署財務主管Robert Allen表示,規劃在未來十年內投資5億至10億英鎊,用於實現地產現代化和提高建築物的能源效率。
A:
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6月15日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後,西班牙觀光業持續復甦,業者認為2022年夏季觀光需求將恢復至疫情前水準,惟在夏季觀光旺季來臨前,許多不確定因素恐將影響觀光業復甦。俄烏戰爭引發全球通貨膨脹持續高漲,影響西班牙觀光客主要來源國如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民眾之購買力。2022年5月歐元區通貨膨脹率(IPC)為1%,德國IPC為7.9%,而4月英國通貨膨脹率更高達9.1%。西班牙觀光業者擔心2022年夏季國際觀光客之消費能力將因通貨膨脹問題而減少。
依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研究調查顯示,為因應通貨膨脹導致家庭支出增加,原規劃於2022年夏季度假之德國民眾,有4分之3將因而縮減支出或取消旅行。PwC德國分公司運輸及物流主管Ingo Bauer指出,通貨膨脹高漲使民眾旅遊需求減少。2019年前往西班牙旅遊之德國觀光客人數為1,100萬人,平均每名觀光客在西班牙消費金額為1,047歐元,係西班牙主要國際觀光客來源之一。西班牙觀光業擔憂德國民眾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減少前往西班牙觀光之需求,或調降其消費預算。
依據Visa公司及Payment Innovation調查分析,62%之英國觀光客及65%之法國觀光客規劃在西班牙觀光停留天數將低於1週,低於2021年之平均停留天數2日。西班牙觀光委員會(Mesa del Turismo)認為,歷經兩年疫情之後,本年夏季民眾仍將把握機會出遊。惟受通貨膨脹影響,部分觀光旅館本年冬季訂房已遭取消,整體住宿需求因而減少。
據悉國際航班票價上漲係觀光需求減少主因之ㄧ。依據德國Idealo電子購物平台資料,2022年5月自德國搭機前往西班牙阿利坎特(Alicante)之票價與3年前相較上漲71%,而自德國飛往馬約卡島(Malloca)之票價則上漲61%。
A:
根據根據Kantar市場研究調查公司15日公布的BrandZ調查顯示,蘋果重新奪回全球最有價值品牌桂冠,三年來首次將競爭對手亞馬遜擠下冠軍寶座。
調查顯示,蘋果今年品牌價值達9470億美元,登上排行榜首位,Alphabet旗下Google居次,品牌價值為8200億美元,而亞馬遜則下滑至第三名,品牌價值為7060億美元。蘋果上次登上最有品牌價值第一名是在2015。
此外,LVMH集團旗下LouisVuitton則是首次擠進排行榜前十名的奢侈品牌,其品牌價值成長64%至1242億美元,消費者在新冠疫情後慢慢回歸。
而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因大眾開始對電動車感興趣,爬升18個名次至第29名,為第一汽車品牌。Kantar的調查報告是將品牌對公司市值與銷售能力的影響進行統計。
蘋果2021年的娛樂與雲端服務等用戶人數接近8億人,此外今年3月蘋果憑藉《樂動心旋律》榮獲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三項奧斯卡獎項,創造歷史。
A:
共享滑板車公司Lime對水果是認真的。這家公司正在加州長灘測試一款新的電動單車,名為Citra(檸檬酸)。
這是該公司產品中最新的輕量級電動車。Lime一直在進行多樣化發展,以改變過去5年只是電動滑板車公司的印象。Citra車上配有一個大軟墊座椅,最高時速可達20哩,是由Lime現在的製造夥伴內部設計和製造。
該公司希望,隨著汽油價格的飆升,客戶將湧向一種新型車輛,以減少駕車出行。
這一消息是在Lime悄悄關閉其在紐約市和華盛頓特區的共享輕便踏板車moped項目之後發布的。這些moped於2021年1月首次推出,最高時速為30哩,是為在街上騎行而設計的。Lime表示,它希望專注於可以在單車道上騎行的低速車輛。
Lime計劃在長灘「大規模地」推出新的電動單車。發言人墨菲(Russell Murphy)告訴The Verge,該公司計劃從「幾百輛」開始,如果乘客數量多,最終可能達到500輛。該公司目前沒有計劃在任何其他市場部署這種車。
墨菲說:「車隊規模將是可變的,因為我們正在擴大規模,將根據需求進行調整。我們預計今年夏天將有幾百輛Citra可用,如果乘客數量如我們預期的那樣強勁,最高將達到500輛。」
電動單車產品旨在為Lime號稱它不僅僅是又一家滑板車公司的說法增加可信度。該公司認為自己是不同類型的低速電動車的「平臺」,包括無踏板電動單車Wheels和新一代共享電動單車。
Lime公司總裁克勞斯(Joe Kraus)在一份聲明中說,「Citra是我們不懈追求創新的最新例證,旨在幫助騎行者安全,經濟和無排放地在城市中出行。」
後輪轂電機的額定功率為750瓦,最高值為1200瓦。它的最大有效載荷重量為330磅,單次充電可行駛30哩。電池容量達 1千瓦時,高於現在的0.46千瓦時,可與該公司的電動滑板車和電動單車車隊進行電池互換。這將改善客戶體驗,使他們不太可能遇到沒電的車,也將幫助Lime節省維護和更換零件的費用。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依據2022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哥倫比亞在63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57名,整體排名下降一名,在拉丁美洲地區低於智利(45名,較上年退步1名)、秘魯(54名,上升4名),墨西哥(55名,與上年同期表現持平),惟較巴西(59名,退步2名)、阿根廷(62名,上升1名)及委內瑞拉(63名,上升1名)為佳。
哥國近5年來排名介於第52名與第58名之間,其中2019年排名第 52名表現最佳, 2018 年排名第58名表現最差。
IMD在評估各國競爭排名使用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等四項類別表現進行加權再決定整體排名順序,謹簡述拉美地區各評比類別表現情形如次:
1.經濟表現方面,在拉美地區最佳為墨西哥,排名第 27,秘魯居次,排名第 40,哥倫比亞排名第45,為近5年來最佳成績,較上年同期進步11名。
2.政府效能方面整體而言乏善可陳,智利排名第30居首位,其餘依序為秘魯第52、哥倫比亞第59、墨西哥第60、巴西第61、委內瑞拉第62、阿根廷第63。
3.企業效能方面,智利排名第41、墨西哥排名第47 、秘魯排名第53及哥倫比亞第60。
4.基礎建設方面,智利排名第47、哥倫比亞第56、秘魯排名第59及委內瑞拉第62。
近2年來因全球Covid-19疫情漫延,衝擊各國公共衛生及造成經濟風險上升,而近期俄烏戰爭持續亦增加地緣政治風險,另哥國本年6月19日第二輪總統大選結果亦將牽動未來該國國家政經發展及競爭力表現。
A:
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哥國86.51%日發電量約182.91 GWh-day是來自再生能能源,其中主要為水力日發電180.57 GWh-day,占比約達98.72%。而剩餘的13.49%,28.52 GWh-day發電量來自不可再生資源。
哥國水利資源豐富,2022年4月發電用水庫總蓄水量約為容積量之71.97%,而5月持續降雨使蓄水量達到歷史平均量103.5%。本年5月份的總發電量達6,554.31GWh。該月平均日發電量為211.43 GWh-day,與2022年4月發電量207.96GWh-day相較成長1.67%。
A:
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2022年1-4月牲畜出口達19萬4,109頭,比2021年同期的6萬9,490頭,年增55%。出口值達1.48億美元,成長7,800萬美元。
哥國肉品直到2013年,逾80%牲畜出口銷往委內瑞拉,但隨著委國市場的關閉,牧場主開始尋找海外新市場。目前活體牲畜出口市場計有:伊拉克、埃及、黎巴嫩和約旦。中期目標市場為:中國、新加坡、加拿大、歐盟、菲律賓、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和美國等。
另2021年阿根廷平均以4,880 美元、巴西5,107美元、烏拉圭 5,818 美元的價格出售一噸肉品,而哥倫比亞的平均售價為4,397美元,出售價格較為低廉。
A:
依據哥倫比亞國家統計局(Dane)統計,2021年居住在該國的家庭每月總支出29.7兆披索,較2020年25.5兆披索增加4.2兆披索(1美元約兌換4,000披索),年成長16.5%。哥國家庭總數約達1,700萬戶,家庭支出中幾乎88%的金額是在城市地區消費。
哥國家庭消費分類中,較高比例集中於住宿、水、電、燃氣和其他燃料等項目,金額達12.2兆披索,占總支出41.4%,其次是食品和非酒精飲料占比15.8%,金額為4.7兆披索,交通運輸占7.6%,金額達2.24兆披索。
A:
利比亞位於北非,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1,900多公里,東與埃及,西與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為鄰,南接尼日及查德,首都為的黎波里(Tripoli)。
利比亞國土面積175萬 9,540 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約701萬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人民信仰以伊斯蘭教(96.6%)及基督教(2.7%)為主
利比亞主要依賴石油產業,過去石油及天然氣佔其出口幾乎總額,但該產業工作人口僅佔全國勞動力不到十分之一;另,當地農業受到環境限制,故全國僅有百分之一國土可以耕種。其主要出口產品為原油、天然氣、精煉石油產品、 黃金、廢鐵,主要進口產品則為氣出、精煉石油產品、廣播媒體設備、珠寶、香菸等。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當前2022-23財年的4月1日至6月3日期間,緬甸的對外貿易大幅增長至55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49.6億美元大幅增加5.46億美元。在此期間,緬甸的出口額逾26.5億美元,進口額為28.5億美元。在COVID-19防控政策及政情的影響下,由於運輸困難,邊境貿易下降,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5.42億美元。然而,在此期間,海運貿易值大幅增長10.8億美元。在2021-22年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對外貿易額為155億美元,2020-21財年為295.8億美元。
緬甸出口農產品、畜產品、礦產、林產品及工業製成品,進口資本財、工業原料及消費品。緬甸的出口領域更多地依賴於農業及製造業領域。商務部關注重點包括減少貿易逆差、促進出口、進口替代及市場多元化等。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發佈的統計,僅在2022-23財年的過去2個月(2022年4月至5月),外人接投資(FDI)才流入製造業。在此期間,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及日本的7家企業投入緬甸製造業約1,300萬美元的資金。來自台灣的現有製造業企業也增資200萬美元。
緬甸投資委員會(MIC)表示優先審核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製造企業,俾為地方創造就業機會。根據IHS Markit的9月份報告,部分勞力密集型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動盪政局的負面影響下,面臨財務困難,所幸在勞工接種COVID-19疫苗後,該行業正恢復正常。為透過健康及營養充足的勞動力來提高成衣業工廠的生產力,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緬甸的支持下,2022年5月9日至13日在仰光及奈比都,對成衣工人進行行動醫療檢查。緬甸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來料加工成衣及紡織品,其對國家的GDP頗有貢獻。
在2020-21年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緬甸計吸引49家企業逾6.47億美元的FDI。其中,有40家外資企業投入製造業,投資額約為2.02億美元。
A:
根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頃公佈統計數據顯示,馬國2022年第一季共核准910項製造業、服務業及原產品產業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428.08億馬幣(約101.92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減少56.64%;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66.26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65.01%,減少60.43%;國內投資金額為35.66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34.99%,衰退47.25%;共創造2萬4,908個就業機會。
前述3大產業中,2022年第一季馬國共核准184項製造業投資計畫,投資金額為71.33億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69.99%,較2021年同期減少49.35%;創造2萬1,666個就業機會;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額為63.8億美元(占製造業總投資額89.44%),減少49.35%;國內投資額為7.53億美元(占製造業總投資額10.56%),減少51.35%。德國 (20.01億美元)、汶萊(12.07億美元)、美國(9.17億美元)、香港(7.7億美元)、日本(7.18億美元)、荷蘭(4.53億美元)、新加坡(1.28億美元)、臺灣(4,753萬美元)、中國大陸(3,040萬美元)及瑞士(2,850萬美元)依序為馬國十大外資來源國。
2022年第一季臺商在馬國投資項目計5件,投資金額為1億9,964萬馬幣(約4,753萬美元),位居馬國外人投資第8位。依照產業別區分,電子與電機產品為最大投資項目,投資額為4,580萬美元;其次為金屬鑄造產品(160萬美元)、機械與配備(12.7萬美元)及木材及木材產品(5,488美元);依照州別區分,在柔佛州投資金額最高,達4,581萬美元;其次為馬六甲州(160萬美元)及檳城州(12.7萬美元)。
2022年第一季服務業投資件數為720件,金額為30.19億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29.62%,較2021年同期減少61.71%;其中國內投資金額為27.78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92.02%),衰退34.07%;外資投資金額則為2.41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7.98%),減少93.42%,創造3,219個就業機會。2022年第一季房地產投資金額為14.07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46.6%;其他依次為能源(4.7億美元)、飯店與旅遊(3.48億美元)、金融服務(2.26億美元)及全球營運中心(2.23億美元)等。
2022年第一季馬國第一級產業(Primary Sector)投資金額為4,048萬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0.4%,較2021年同期成長172.95%;創造21個就業機會;其中國內投資額為3,610萬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89.18%),增加260.7%;外人直接投資額為424萬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10.47%),減少99.1%。主要投資項目為農業(3,905萬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96.47%)、種植及原產品(126萬美元)。
2022年第一季批准的知名投資項目,包括總部位於美國的全球領先印刷電路板 (PCB)、射頻 (RF)組件和射頻微波/微電子組件製造商「迅達科技(馬來西亞)公司(TTM Technologies Malaysia Sdn. Bhd.)將投資 1.3億美元在檳城州製造 PCB 和印刷電路板組件 (PCBA)。該項目將透過為馬國創造高科技就業機會並為本地供應商創造供應鏈機會,並進一步促進馬國電子電機生態系。Petroventure能源公司係一家來自汶萊的外資控股公司,將在沙巴州生產石油產品,包括汽油、煤油、苯、液化石油氣、丙烯酸、硫磺、泥漿、燃料油和柴油。該項目將幫助沙巴州創建一個新的供應鏈,使許多本國企業受益。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本(6)月15日公布「2022年 IMD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菲律賓在受調查之63個經濟體中排名第48 名,較2021年進步4名,惟相較該報告中14個亞太國家,已連續5年排名第13位,僅優於蒙古。
IMD主要以經濟表現、政府效率、企業效能以及基礎建設等4大指標評估競爭力表現,菲國在經濟表現排名第53名,較去年前進4名,主因為去年逐步開放經濟活動後,經濟表現有所改善,GDP成長5.7%,今(2022)年第1季則成長8.3%。基礎建設則為其中得分最低項,排名為第57名,特別是在衛生及教育等基礎設施方面有待加強。政府效率則下滑3名至第48名,因政府增加支出及貸款以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使得預算赤字及在外流通債務上升所致,截至本年4月底,預算赤字為3,119億披索(約58.9億美元),在外流通債務則達創紀錄之12.76兆披索(約2,408億美元)。企業效能則下降2名至第39名,IMD認為主要受到COVID-19大流行所帶來之負面影響。
IMD進一步表示,菲國今年仍面臨挑戰,除實施有效政策推動經濟疫後復甦外,還要注意財政狀況及減少貧困,另需確保選舉後政權順利轉移,發展前瞻性衛生及教育基礎建設,以及投資永續型基礎建設以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之影響。
菲律賓亞洲太平洋大學(UA&P)資深經濟學者Cid L. Terosa表示,菲國排名提升對潛在投資人發出正向信號,渠特別提及未來菲國實質GDP提高、資本形成總額增加、總體經濟穩定以及就業增加等因素將可使排名更高,新政府應藉由加強打擊貪腐、維持發展基礎建設、降低失業率、穩定物價來提高競爭力排名。菲國智庫經濟自由基金會 (FEF)主席Calixto V. Chikiamco將排名提升歸因於政府應對疫情得宜、財政管理、外匯儲備及龐大勞動力等因素。
菲律賓歐洲商會(ECCP)主席Lars Wittig表示,該會注意到近期政府政策,如零售業自由化法、外國投資法及公共服務法等修法立法,進一步加強菲國全球競爭力及經濟發展,即將上任之新政府應在舊政府所取得之良好成果上努力,更多永續性政策,如人力資源投資、政策治理及透明度之制度改革,有助提高菲國競爭力。
本次全球競爭力排名以丹麥為首位,前十名依序為瑞士、新加坡、瑞典、香港、荷蘭、我國、芬蘭、挪威及美國。IMD全球競爭力中心首席經濟學家Christos Cabolis表示,當前全球所面臨之挑戰包括通貨膨脹、俄烏戰爭、COVID-19變異株在各國間流行以及各國以清零或與病毒共存政策因應COVID-19,皆是影響全球競爭力之因素。
A:
A:
一、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與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結合微軟(Microsoft)的研究發布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推動下列五項投資領域有助於達成2050年減少碳排60%的目標:(1)保護森林;(2)永續農業;(3)再生能源;(4)永續建築環境;(5)發展電動車。
二、 保護森林是東南亞區域跨國合作最大的減碳方案,印尼與馬來西亞預計2030年可達276億星幣(約200億美元)的投資商機。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預計2030年可達413億星幣(約300億美元)的投資商機,其中太陽能即佔200億美元。該報告顯示,東南亞區域再生能源的商業投資正迅速增加,在自2020年綠色商業投資總額中約占66億美元,預計至2030年每年約有1兆美元的綠色經濟投資商機。自2020年起東南亞的永續投資已超過150億美元,45%是在過去三個季度投入,其中企業為推動的主力,共投資約110億美元。
三、 目前有三大因素阻礙東南亞投資與採取氣候行動:(1)缺乏迅速擴展脫碳(decarbonization)方案的動機;(2)對可行的低風險方案缺乏關注;(3)不清楚能源轉型的系統費用。
四、 報告建議四項可加速綠色投資的方案:
(一) 為現有解決方案發掘更多商機:制定更全面的減碳計畫、強化架構、獎勵企業採納現有方案、引導中小企業參與;
(二) 釐清能源轉型的系統性成本:讓業者掌握能源轉型的所有成本與融資來源,進而吸引新投資;
(三) 強化綠色融資:透過金融服務領域開發相關投資產品,降低商家業務轉型的資金成本;
(四) 推動區域合作:鼓勵整個價值鏈、工業領域、公共與私人部門互相合作,發掘新潛能。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6月15日報導, 歐洲風機產業最大組織Windeurope 預估全球廢棄風機葉片將於2025年多達2萬5千噸,至2030年,來自德國、西班牙及丹麥的廢棄風機葉片之數量預估將上升至5萬2千噸。近年來國內媒體相繼報導廢棄風機葉片,因含有多重難以回收質料, 而淪入被埋入垃圾填埋場。 鑒於全球積極擴建綠電產能而在競標的遴選標準均已價格為主,永續性的基準價值常被忽視。 德國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成立可回收風機葉片專案小組找到可回收風機葉片的突破性永續解決方案,該公司此可回收的機葉片專案項目負責人Jonas Pagh 指出,於2021年秋季已開發出適用於離岸風場之可回收風機葉片 ,該公司透過印度單一供應商Aditya Birla開發出一種新型突破性技術的易回收風機葉片,使用織物環氧樹脂(Fabric epoxy)黏膠,僅需將樹脂加熱至80C, 再加入醋酸將可進行分解回收由玻璃纖維、木材和塑料所組成約95%大部分組件, 較傳統需500C熱解風機葉片較容易得多, 進而創造更永續的的風機葉片生命週期並將可降低風機葉片對氣候的影響25%。
目前可回收之風機葉片仍於起步中,於2021年該公司僅生產16隻,自此產品獲得758.8億丹麥克朗銷售額, 惟距商業化仍需一段時間, 倘可供應此技術廠家增加後,可大量生產進而可望壓低價格。
丹麥DTU 風機設計主任 Kenneth Thomsen 指出,該公司所研發生產之可回收風機葉片對全球生產商意義重大。 渠亦指出, 永續性的重要性是當前炙熱的減碳焦點, 然而, 風機生產商仍持續生產回收性不佳的風機。 完全可以想像,在未來招標中的一項遴選要求要有能夠回收風機葉片所有材料是必須的。 據渠所知,該行業的每間生產商都在為自己的解決方案而努力, 爰渠預估可回收性風機葉片將成為未來風能產業產品的發展焦點。
A:
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2/06/17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2022年荷蘭全球競爭力排名下滑至第6名
荷蘭新聞簡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荷蘭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 2022年全球競爭力排名由過去兩年的第4名下滑至第 6名。
荷蘭在經濟表現項目方面退步最多,從先前的第 2 名跌至第 18 名。荷蘭雇主協會( VNO-NCW )認為,主要是與荷蘭相對嚴格與漫長的新冠疫情封鎖有關。
在財政政策方面,荷蘭進一步下滑,在參加評估的 63 個國家中排名第 59 名。
在國內經濟方面,荷蘭從第 14 名跌落至第 25名。在吸引國際投資方面亦急劇惡化,從去年的第 21 名跌落至第 46 名。
VNO-NCW 做出評論表示,荷蘭近年來在政府政策和成長條件方面的得分越來越低。荷蘭的商業環境因缺乏住房、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脫鉤等因素而受到影響。
過去兩年,荷蘭皆位居第4名,2022年被新加坡與香港超越,落居第6名(謹註:我國由第8名進步至第7名)。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6月16日報導,隸屬Dagrofa集團之丹麥超市Meny與食品科技公司 Noahs Global 達成合作協議,將透過成立"smart kitchens" 將該超市之美食區供應的食物與 Noahs Global所供應的外帶食物從漢堡至印度餐等外帶食品結合, 共同透過該超市的外送到府的網路購物平台營造銷售業績。
Meny連鎖超市總監Richo Bosss 指出,儘管過去10年丹麥民眾已由購買食物自行烹煮逐漸轉向到購買外帶食物,隨著目前市場變化及高通膨, 消費者將以廉價為主要取向。 渠另指出, 該超市連鎖店將把重點放在外賣和新的食品解決方案上為能持續保住其疫後市場地位。
Noahs Global 研發超過16種不同的食物及外賣品牌,該公司之首席執行長Daniel Baven 表示期待與 Meny 的合作,該公司烹飪團隊精心挑選食材為創造美食世界,所有的食譜開發都考慮到外賣並經過測試,因此一直保持耐心和謹慎選擇合作夥伴。
科技投資人 Torben Frigaard Rasmussen 強調,Noahs Global將食品概念與“技術空間”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獨特且可擴展的商業概念。
A:
CBP近期公告「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案」(UFLPA)宣導資料,包括CBP致進口商之信函,要點如下:
- UFLPA法案說明:
- CBP本年6月21日起採取「可推翻推定」(rebuttable presumption),即貨品開採、生產或製造全部或一部在新疆者,或貨品為被列入清單實體所生產者,該等進口產品推定為關稅法第307條所禁止,而不得進口美國。
- 若要推翻上述推定,進口商須以「清楚及有說服力證據」(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證明該產品開採、生產或製造之全部或一部並非使用強迫勞動。
- UFLPA法案要求「強迫勞動執行工作小組」(FLETF)本年6月21日前提出執行策略,該策略應包含涉及強迫勞動產品之實體及產品清單,以及進口商指引。
- CBP公布近期致若干進口商之信函略以:
- CBP本年6月21日起採取上述「可推翻推定」,若要推翻該推定,進口商須以「清楚及有說服力證據」證明其進口產品並非強迫勞動產品,即進口商須對其供應鏈採取「盡職調查」,且對於CBP詢問提供詳盡及實質之答覆。
- 過去自新疆或相關實體進口貨品之進口商,其進口貨品未來可能面臨CBP執法,包括扣押、沒收、罰款及其他處罰。CBP採取相關處罰時,亦將考量該等進口商已收到此事先通知信函。
- UFLPA法案之執行策略以及進口商指引將於本年6月21日前公布,CBP促請進口商主動確實檢查其供應鏈,並採取盡職調查,以及有效之供應鏈追蹤及管理,確保進口產品不包含中國(尤以新疆地區)強迫勞動產品或原料。
CBP公告網址: https://www.cbp.gov/trade/forced-labor/UFLPA?language_content_entit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