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塔吉克
居中亞地區之東南部,西北與烏茲別克為鄰(邊界1,161公里),東北臨吉爾吉斯共和國(邊界870公里),南邊與阿富汗為界(邊界1,206公里),東與中國大陸接壤(邊界414公里),為一內陸國家。國土面積為143,100平方公里。
塔吉克經濟結構除依賴外勞外匯收入,主要經濟產業為礦業及農業。塔國境內金、銀、 鋁、鈾、銻等礦產蘊藏豐富,農業如種植棉花和小麥亦有發展潛力。此外,水力發電為塔國俱備發展潛力之能源產業及政府招商引資重點項目。
A:
土庫曼
土庫曼位居中亞地區西南邊,北與烏茲別克、哈薩克為界,南接伊朗、阿富汗,西濱裡海。國土面積為48萬8,100平方公里。
土國地理位置優越、國內政治環境穩定、社會秩序良好。國內物產豐富,境內之硫磺、碘、鉀、鎂等礦物十分豐富,天然氣、石油與煤礦含量也相當多。
A:
基於外部環境不利因素之影響,菲國跨部會預算協調發展委員會(DBCC)於本(5)月24日將本(2022)年菲國GDP成長目標略微下修由原先7%~9%至7%~8%。
菲國社會經濟規劃部部長Karl Kendrick T. Chua表示,本次下調主因考量外部風險,包括俄烏戰爭、中國成長趨緩以及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調整所影響。DBCC強調國內經濟復甦力道強勁,本年第1季經濟表現亮眼,年成長率目標可望達7%以上,然而因外部風險升高,全年經濟成長預期微幅下調。同時,2023年至2025之中期GDP成長因預期經濟維持強勁復甦,仍維持在6%至7%之目標。
DBCC並補充,菲國應加強國內內需、提升外部衝擊承受力及達到年度經濟成長目標,關鍵在於全國防疫等級降至第1級警戒(最輕微)、增加對老人及幼童疫苗接種率以及學校恢復實體上課等措施。
另外,DBCC亦考量俄烏戰爭導致食品及能源供給波動導致價格上漲,將本年平均通貨膨脹率由先前之2%~4%上調至3.7%~4.7%。2023年至2025年之中期通貨膨脹率預期維持2%~4%不變,與其他機構之最新預測一致。DBCC表示今年杜拜原油價格將漲至每桶90~110美元,2023年以後因預期原油供給將正常緣故,將降至每桶80~100美元,2024至2025年將降至每桶70~90美元。
A:
北馬其頓
北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北接科索沃與塞爾維亞,西鄰阿爾巴尼亞,南接希臘,東鄰保加利亞,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6萬人,官方語言為馬其頓語。
北國主要出口化學品、製造材料、脫水及離心分離機、電纜線、座式家具、鋼鐵產品為紡織等品項。該國政府為配合加入北約及歐盟談判過程,積極實施全面性經濟轉型政策,包括建立可預測性商業環境、加大國內產業支持力度、推行新創經濟、推動醫學及相關領域研究;另持續降低失業率並刺激工資增長、改善基礎建設、發展永續及現代化農業等。
A:
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位於中亞地區中部,北鄰鹹海與哈薩克,東接吉爾吉斯與塔吉克,南部與土庫曼、阿富汗接壤,為雙內陸國(即自身無出海口,5個鄰國也均為內陸國),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寬925公里,國土面積為44萬7,400平方公里。 烏茲別克礦產資源豐饒,生產大量黃金,石油,天然氣等,金屬(鈾,銀,銅) 儲量高。烏國經濟以棉花,水果,蔬菜和穀物(小麥,稻米和粟米) 的種植及加工為重。該國的天然氣,煤及鈾等資源儲量亦居世界前例,且礦產種類繁多,輕工業著重於農產品加工,重工業則側重於生產耕種器具,石化產業為主。
A:
一、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於本(2022)年5月25日報導,馬來西亞政府宣布自2022年6月1日開始禁止出口活雞,由於目前馬國每月出口至各國的活雞360萬隻,此舉將可能使星國生鮮雞肉的供應短缺,預期生雞肉價格將調高,攤販或許須暫時停業因應,部分雞肉供應商指出,目前冰凍雞肉庫存不足1個月。
二、 關於馬國將停止出口生鮮雞肉供應問題,新加坡永續發展暨環境部長傅海燕於5月24日在臉書表示,雖然星國積極開拓食物進口管道及自產農產品,但仍可能因氣候變遷、作物收成欠佳、地緣局勢發展及出口國無預警改變政策,面臨食物供應受干擾,新加坡可減緩衝擊,但不能完全消除食物供應受影響。
三、 新加坡食品局(SFA)表示,該局統計數據顯示,星國供應商目前僅能從馬國進口新鮮肉雞,去(2021)年雞肉進口中,34%來自馬國,主要是運送至新加坡宰殺及冷凍/藏的活雞,另來自巴西及美國的(冷凍)雞肉分別為48%及8%。該局將與業者合作處理新鮮雞肉供應的問題,例如自其他來源國進口更多冷凍雞肉,消費者亦應變通,轉而購買其他蛋白質食品取代,或其他雞肉產品。
四、 據馬來西亞養雞業者表示,飼料價格高漲、缺乏人手及政府限制雞肉售價等因素,造成業者無利可圖,是導致此次雞肉供需失衡的主因。另馬國政府宣布加速發放業者補助以增加產量,該國反對黨則指下達出口禁令可能導致馬國供應商被迫違約,但馬國農業暨食品工業部長羅納建迪於5月23日表明,一旦全國肉雞供應恢復穩定,將重新檢討該措施。
五、 由於馬來西亞禁止活雞出口,即使在馬國設立養雞場的新加坡企業,亦無法獲得出口准證,以供應新加坡活雞。新加坡在短期內拓展貨源的挑戰不小,例如:泰國亦面臨雞肉短缺的問題,而澳洲冷凍雞肉價格可能貴1倍。由於不確定上述禁令實施期限,部分新加坡雞肉攤販可能選擇暫停營業,因冷凍雞肉進口太多將造成浪費。
六、 馬來西亞的雞肉產量一般可自給自足,還可供出口,但養雞場十分依賴進口飼料,因而易受國際糧價及令吉匯率波動衝擊。馬國雞飼料由玉米及大豆等穀類製成,幾乎全部自美國進口並以美元交易,價格易受匯率波動影響;飼料生產國的氣候異常及馬國天氣越來越炎熱亦是影響因素。另據馬來西亞農業暨食品工業部表示,玉米價格從每噸500令吉(113.7美元)飆漲至1,900令吉(432.14美元),漲幅近3倍。玉米及大豆飼料價格急漲,導致雞農成本增加70%。
七、 據馬來西亞禽畜業聯合總會表示,穀物生產國氣候異常,擾亂穀糧的生產與供應。馬國雞農原本就面對令吉疲軟的壓力,俄烏戰爭導致糧價飆漲,更是雪上加霜。除了雞飼料價格上漲,天氣炎熱使得雞隻吃得較少、容易疲倦、喝水較多,成長因而較慢,亦是雞肉供應短缺的因素。
A:
一、 新加坡聯合早報於本(2022)年5月25日報導,據「德勤永續發展中心(Deloitt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Progress)」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倘全球暖化於本世紀末達攝氏3度左右,可能對人類生活造成巨大衝擊,包括生產力暨就業損失、糧食暨水資源短缺及人類健康暨福祉惡化,全球整體生活水平將下降。
二、 報告指出,倘不積極控制全球暖化現象,氣候變遷可能在未來50年內使全球經濟損失達178兆美元,僅在2070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將因而下跌7.6%。倘立即行動並迅速於本世紀中以前達致淨零排放目標,全球經濟將在50年內取得43兆美元的收益,2070年全球經濟可取得3.8%成長。
三、 上述報告是針對亞太、歐洲及美洲等15個地區進行分析:
(一) 其中亞太地區受影響最大;倘氣候變遷趨勢未減緩,亞太經濟於2070年以前可能蒙受累計96兆美元損失;倘全球暖化於2050年達致攝氏2度,亞太經濟產值可能因而減少3.4兆美元,至2070年將增加至16兆美元,亦即2070年亞太地區的經濟損失將下跌9.4%,超過目前中國的經濟總值;
(二) 歐洲則可能面對10兆美元經濟損失及1.1億就業機會損失。僅在2070年,歐洲經濟即可能損失1兆美元,在此之前10年,歐洲的經濟成長可能僅1%,相當於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歐洲經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及新冠疫情的三重外溢效應衝擊;
(三) 至於美洲方面,至2070年將損失累計達36兆美元,僅在2070年即損失4兆美元。倘以美國而言,至2070年的經濟損失估計累計達14.5兆美元,每名美國勞工一生的損失將近7萬美元。
四、 研究報告認為,去碳化(decarbonization)可創造廣泛的機會及成長。至2070年,亞太區經濟每年可增加9兆美元產值。美洲的去碳化,僅在2070年即能帶動區域經濟成長1.8%或1兆美元,美國可從中獲取8,850億美元的收益,此單項紅利超過目前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及微軟的年收入總和。歐洲亦同樣能在2070年取得1.8%經濟成長。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5月24日引述 Plantebranchen 植物產業工會之數據, 丹麥植物性替代食品(綠色食物)的市場持續成長, 預估至2025年每年將成長30%。 這仍然是一個利基市場,綠色食物的市場銷售額已增長至約 43 億丹麥克朗,約佔丹麥食品市場總額1430億之3%, 達114.4億丹麥克朗。 幾家大型研究機構亦指出,植物性肉類和牛奶替代品的總成長至2030 年將接近7000億的市場。 農業與食品研究之之總監 Per Vesterbæk 也指出, 預計到 2025 年, 綠色食物將實現高速增長。丹麥境內幾家食品集團也已紛紛搶攻投入綠色食物成長市場,如丹麥皇冠Danish Crown, Arla 及Stryhns。 除了大型公司對綠色食品的投入, 也有許多較小型的公司如Naturli ’, Dryk, Bælg, Klimamad.dk, Plantekompagniet及 Organic Plant Protein 開發以植物性為主之新綠色食品。上述公司提出渠等在新興市場之綠色食品成長較大,最少約為1百萬,最高達超過2千萬丹麥克朗。
丹麥是全球肉類消費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平均每人每週食用約 1 公斤肉品。 2021 年,哥本哈根大學進行一項研究, 33%的丹麥人表示欲減少使用肉品,是歐洲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食品集團 Stryhns 執行長Kristian Kornerup指出,由於植物性替代的豬肝醬品銷量不足,而下架。許多民眾選購嘗試綠色食物, 因為不符合消費者之胃口喜好,轉為選購原味產品。 Danish Crown之市場經理Mette Færch指出, 該公司已在深入了解客戶所需的綠色食物上投入大量資源及產品開發,即使有 92% 的丹麥民眾偏好吃肉,但已有大約3分之1的人已減少肉食,有更多人希望吃得更永續, 該公司相信此區塊有成長的潛能。另全球食品巨頭 Orkla 的一項新研究表示 ,2021 年有28%的丹麥民眾因顧慮氣候因素,而選擇不吃肉。
Orkla Denmark 營銷和創新總監 Jeanette Rubæk Olsen 表示,該公司將更加專注於開發更美味的植物香腸、漢堡和比薩產品。其實丹麥人真的很想轉向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但4分之1的民眾也發現很難學習一種新的烹飪方式, 這就是為什麼生產出與原味相同的植物性食品扮演著重要角色。
Simply Feast 自主烹飪植物性食品餐盒外送公司之北歐總監指出, 如果民眾對因食品價格上漲或其他社會條件產生不確定性,那麼就沒有準備好在飲食中嘗試新事物。渠指出, 民眾需要被指引及在不耗時的前提下享用素食。 該公司正經歷一般民眾對多吃蔬菜的興趣大增,並較比純素食或素食者的目標群體更多。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5月24日報導,繼4國聯合擴建北海150GW風電協議,不僅許多能源集團積極申請離岸風場建造許可, 提供風場服務的市場也逐漸崛起。丹麥Navigare Capital Partners (NCP)船舶投資公司 ,其中4 大創辦人之一為馬士基集團之董事長 Robert Mærsk Uggla ,該公司旨為支持快速成長的離岸風電產業。NCP投資上億克朗於挪威公司 Norwind,N公司將於在2022 年至 2025 年期間有5艘服務海上風場的船舶。
對於航運業和船舶投資者來說,實現綠色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NCP的主要合夥人 Henrik Ramskov 指出,毫無疑問,從4國聯合擴建北海風電之宣告中可看出,離岸風電是綠色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該市場確實令人興奮,利用既有的綠色轉型方面的投資者將有利該公司於此市場佔有重要一席。
NCP 已長期關注該服務市場的發展,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促使所有歐盟國家考慮如何不再仰賴俄羅斯天然氣,及4國同意到 2050 年將提高北海的離岸風電容量 10 倍, 投資更多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現代船舶為該公司之主要關注, 該公司在決定投入離岸風電後,該市場顯示勢頭強勁。然而,這種轉變需時間,石化燃料仍然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
A:
- 日刊港都新聞本年5月25日報導,中國建造完成全球最大養殖工廠船「國信一號」,業於5月20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命名交船,該船總噸數10萬公噸,全船長249.9米,為全球最大之可移動養殖船,養殖大西洋鮭及雙帶鰺,以及中國珍貴之大黃魚及石斑魚,年產高級魚3,700公噸。中國以國家政策推行大規模養殖,該船係國策之一環;中國國務院說明養殖工廠船之特點,「由適合養殖之深海適當水域取用海水,可避免颱風及赤潮等自然災害。
- 「國信一號」之建造費4.5億元人民幣(約86億日圓), 船上有養殖水槽15處,每一水槽容積9萬立方米。船內養殖設備以自動投餌及水質管理等集中控制系統生產魚類。 該船為建造航空母艦等世界最大之造船公司-中國船舶集團公司承造; 2020年12月在該集團青島北船造船開工建造,本年1月下水, 4月30日至5月5日在黃海試航圓滿結束。另計畫中在 2024 年 3 月之前交付「國信 2 號」及「國信 3 號」2艘船,並在 2023年前開始建造「國信4 號」。
- 按中國全力發展養殖工廠船,主要著眼於船舶移動彈性及經濟規模,養殖魚種可橫跨寒帶(大西洋鮭)及熱帶(石斑),除供內銷外亦著眼供應全球市場,因此傳統養殖方式恐面臨更大生存考驗。未來傳統養殖產業結構恐須全面性改造,以符合市場需求及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
A:
2018年3月2日越南工商部已頒布第686/QD-BCT號決定有關對進口之DAP及MAP肥料實施貿易救濟措施(涉案產品稅則號碼分別為31.5.10.20、3105.10.90、3105.20.00、3105.30.00、3105.40.00、3105.51.00、3105.59.00及3105.90.00)
本(2022年1月28日越南工商部頒布第117/QD-BCT號決定有關本案期末檢視(編號ER02.SG06)
根據2018年1月15日第10/2018/ND-CP號議定,越南工商部貿易救濟局(調查機關)將舉辦本案公聽會。
1.時間:2022年6月24日14點至17點
2.地點:貿易救濟局第904會議室(Phong hop 904, 25 Ngo Quyen, Hoan Kiem, Ha Noi)
3.語言:越文
4.人數:每個相關方不超過3名代表
請留意:本公聽會並無 強制要求參加,缺席之相關方仍獲得確保其權益。
擬參加公聽會之相關方請於本(2022)年6月16日17點前將報名單郵寄或電郵至調查機關,其中請檢附將在公聽會上發表之內容(若有)
連絡窗口
越南工商部貿易救濟局損失暨防衛調查組
地址: 23 Ngo Quyen, Hoan Kiem, Ha Noi, Viet Nam
電話: (+84 24)7303-7898 分機 128 傳真:+84-24-7303-7897
承辦人員:阮清疆
(Email: cuongnth@moit.gov.vn; quynhpm@moit.gov.vn)
A: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化學公司(Petronas Chemicals Group Bhd,簡稱國油化學)頃發布消息稱,該公司以23億歐元收購瑞典特殊化學品公司「柏斯托控股公司」(Perstorp Holding AB)。
前述交易將使國油化學公司營收增加28%,透過這項策略收購計畫,標誌該公司將創造特殊化學品組合及強化整體盈利,並擷取新成長契機,抗衡市場週期與波動。
國油化學公司亦透過本次收購並參與具吸引力的終端市場,如烤漆及塗料、營造、汽車、個人護理以及動物營養皆展現亮麗前景。此項收購亦提供所需的關鍵人才、知識、科技平臺與客戶管道,以迎合市場對永續方案的需求。
柏斯托公司已創立140年,在全球擁有7座生產基地,3座研發中心,在歐美與亞太26國皆有業務,聘請1,500名員工與服務2,600名客戶。2021財政年營收達13億3,400萬歐元,其中盈利2億4,800萬歐元,稅前盈利達18.6%。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根據汶萊經濟策劃及發展處(JPKE)公布之「2021年汶萊經濟成長表現」數據顯示,受石油與天然氣產業萎縮4.8%拖累,非石油與天然氣產業雖成長2.0%,該國上(2021)年經濟成長仍萎縮1.6%,較前(2020)年成長1.1%遜色。
綜觀汶萊2021年各領域表現,農業、林業及漁業成長16.1%,主要係漁業(成長27.1%)、畜牧業(成長19.3%)及林木業(成長0.2%)帶動。蔬菜、水果及其他農業則下跌11.9%。服務業成長2.4%,主要係飯店(成長24.7%)、陸路運輸(成長14.7%)、商業服務(成長6%)、餐飲(成長5.3%)、衛生(成長4.4%)、批發與零售貿易(成長4.3%)、通訊(3.5%)、金融(成長1.6%);下跌之領域為空中運輸(下跌20.1%)、水上運輸(下跌7.6%)及教育服務(下跌2%)。工業下跌4.2%,主因液化天然氣及其他石油與化工產品(下跌8.1%)、石油與天然氣開採(下跌3%)及營造業(下跌5.6%)所致;上升之領域為食品與飲料(成長23%)、其他製造業(成長21%)及紡織與成衣製造(成長15.2%)。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出處:EURACTIV, 2022/05/24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政府規劃從2026 年起禁止化石燃料供暖設備
EURACTIV報導,荷蘭政府規劃從 2026 年起禁止安裝新的化石燃料供暖設備,同時強制使用氣電混合式熱泵(hybrid heat pump)或連接熱網。
荷蘭供暖主要仰賴天然氣, 2018 年71%住家以天然氣供暖,外加農業用溫室亦使用天然氣,因此,近來天然氣價格暴漲,對民眾造成沉重的打擊。
荷蘭住房部長 Hugo de Jonge指出,永續發展的緊迫性很大,必須加快步伐,因此計劃從 2026 年起,當供暖鍋爐需要汰舊更新時,必須以氣電混合式熱泵取代。
根據荷蘭政府發佈的新聞公告指出,使用氣電混合式熱泵平均可節省 60% 的天然氣消耗量。荷蘭政府對購買此類熱泵將給予補貼。截至 2030 年(包括 2030 年),政府每年將預留 1.5 億歐元補貼基金,此外,亦可獲得國家供暖基金提供的資金補貼。
另外,政府將與安裝業和熱泵製造商共同合作,安裝人員協會將負責確保每個地區的培訓地點和課程。荷蘭政府強調,通過此一公告,荷蘭政府希望為供應商、安裝商、家庭和建築業主提供清晰的信息,並正為此修改建築法規。
歐洲熱泵聯盟 (EHPA) 秘書長 Thomas Nowak 表示,荷蘭政府的公告是在正確的時間邁出正確的一步。
A: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頃表示,印太經濟架構(IPEF)為馬來西亞與美國及其架構合作夥伴的貿易與投資事務,提供了一個雙邊和多邊對話平臺的戰略架構。
美國總統喬拜登與其夥伴國家(涵蓋澳洲、汶萊、印度、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共同啟動印太經濟架構。
阿茲敏部長樂觀地認為,前述合作將使該地區的經濟政策利益相互交織;深化合作夥伴間的經濟連結並對促進該區經濟成長、和平與繁榮至關重要。該架構合作夥伴將就貿易、供應鏈、再生能源、減碳和基礎設施以及稅收和反貪腐四大支柱下的合作領域進行談判。這將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以及將共同的承諾,致力於建立一個自由、開放、公平、包容、具彈性、安全和繁榮的印太地區可持續和包容性的經濟成長。
阿茲敏部長於5月23日IPEF的線上發布會上稱,馬國將完全致力於架構的成功,因該國政府將集體討論四個支柱的未來談判。馬國認為IPEF應該是一個包容各方的平台,須繼續與所有東協成員國接觸,以闡明美國與該地區在各個方面合作的持久關係。馬國盼該架構將為探索和加強在共同利益領域的合作開闢新的機會,例如加強供應鏈彈性、數位經濟及再生能源。IPEF 可作為一個廣泛的結構,透過合作、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協作解決問題。相反的,IPEF亦可成為增強競爭力、經濟韌性和後疫情復甦的經濟動力,以實現永續和包容性的區域增長。透過特別關注貿易與投資措施,馬國將透過更有目的性的方式受益,以實現使印太地區成為一個開放、繁榮、具彈性及安全地區的共同目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謹查,印尼憲法法院於上年11月25日開庭,並於同日宣判印尼創造就業綜合法(印尼2021年11號法律)因立法程序有瑕疵,故有違憲疑慮,國會須在判決日起2年內(即2023年11月前)修正。
據報載,印尼國會頃於本年5月24日通過2011年第12號法律(有關立法程序)之增修條文,主要係為「綜合立法(即一次同時修改多部法律之修法方式)」訂定法律基礎,目前該增修條文尚待總統簽字後頒布實施,印尼政府盼該增修條文生效後可藉此向印尼憲法法庭爭取判定「創造就業綜合法」合憲。此項增修條文獲印尼國會絕大多數黨派之議員支持,僅公正福利黨(PKS)持反對立場。謹註:公正福利黨目前在印尼國會占50席,約占總席次(575席)之8.6%。
印尼Andalas大學憲法學教授Feri Amsari表示,上述增修條文頒布實施後,「創造就業綜合法」合憲與否,尚須由印尼憲法法庭進行判定。
另據報載,印尼勞工黨(Partai Buruh)黨主席Said Iqbal表示,將發動包含印尼工會聯合會(KSPSI)及印尼工會聯盟(KSPI)等兩大勞工團體於本年6月8日在印尼國會前舉行示威活動,抗議政府通過「創造就業綜合法」。S黨主席並表示渠將在印尼憲法法庭挑戰「創造就業綜合法」之合法性。謹註:印尼勞工黨甫於上年10月成立,在印尼國會無席次。
A:
資料來源:越南衛生部網站2022年05月2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衛生部疫情統計,2022年5月24日新增確診1,323例,分別為1例境外移入及1,322例本土(比23日增加143例)在43個省市,941例為社區感染。
河內市(321)、永福省(98)、富壽省(94)、安沛省(58)、廣寧省(52)、藝安省(50)、海陽省(50)、宣光省(44)、平福省(40)、老街省(39)、河南省(38)、海防市(36)、太平省(33)、太原省(32)、南定省(28)、和平省(27)、北乾省(27)、興安省(24)、胡志明市(22)、河江省(19)、林同省(16)、廣平省(16)、山羅省(16)、河靜省(15)、北江省(14)、奠邊省(13)、廣治省(12)、寧平省(11)、高平省(11)、峴港市(10)、清化省(8 )、萊州省(8 )、廣義省(8 )、諒山省(7)、平陽省(6)、嘉萊省(4)、平順省(4)、檳椥省(3)、西寧省(2)、巴地頭頓省(2)、後江省(2)、同塔省(1)、薄竂省(1)。
A:
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2年5月24日
越南統計總局阮碧琳(Nguyễn Bích Lâm)局長頃表示,2022年前4月越南通膨率雖受控制,惟預估2022年及2023年通膨率將攀升,主因係受3大問題影響。首先,供應鏈通膨問題,由於越南經濟仍依賴國外原物料進口,占越南原物料總金額之37%,尤其加工製造業為主要帶動越南經濟成長之行業,占50.98%,因此將影響越南未來經濟發展趨勢。
阮局長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後全球供應鏈斷鏈問題仍未解決,卻加上俄烏戰爭導致美國及部分歐洲國家採取懲罰俄羅斯之限制令,嚴重影響全球供應鏈,造成全球貨物價格大幅上漲。
由於俄羅斯與烏克蘭生產之部分必要原物料,包括汽油、燃料、大麥、玉米、肥料及鋁等品項產量及出口占比較高,因此俄烏戰爭若未停止,將嚴重影響上述原物料供應,衝擊全球經濟復甦過程及加劇各國通膨壓力。
其次,全球原物料受俄烏戰爭影響而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全球通膨率大增。2022年4月美國通膨率增至8.3%,創1981年以來最高之通膨率;歐洲地區通膨亦大增7.5%,目前歐盟3分之1國家通膨率超過10%,預估未來將繼續上揚。
至於越南方面,汽油係較重要之物資,占越南生產總金額之3.52%,占越南家庭用戶總消費之1.5%,許多產業均需要汽油,嚴重影響生產及消費價格。越南汽油價格增加10%將導致通膨上漲0.36%,尤其越南本土汽油產量僅占全國需求量之70%至75%,缺口依賴自國外進口補足,因此全球石油價格波動幅度亦嚴重影響越南汽油價格。
此外,金屬、肥料、飼料及糧食價格飆升幅度超越全球貨物經營及財政機構之預測。阮局長表示,越南經濟特徵係,原物料價格若增加1%,成品價格將增加2.06%,越南為美國、歐盟及南韓較大之貿易夥伴,惟上述貿易夥伴通膨率仍居高不下,輸入性通膨風險恐難以避免。
2021年因應疫情蔓延越南實施社區隔離,造成部分地區之行業停止營運,導致勞工短缺,為急招勞工返回工作,各企業調高薪資,增加培訓費用,造成生產產品價格上漲。勞工短缺問題亦成為2022年及未來幾年越南經濟發展將面臨通膨率增高之壓力。
最後,越南需求量大幅增加,惟供應量斷鏈。越南政府督促相關機構展開2022年至2023年社會經濟復甦發展計畫,該計畫援助金額達350兆越盾(約150億美元),加上2021年之援助金額將刺激越南經濟,導致需求量大增,貨物及服務消費激增,供給及需求不平衡將為2022年至2023年越南通膨率增高主因之一。
A:
2021年汶萊為我第78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為1.73億美元,占我總貿易額 0.02%;我對汶萊出口為0.24億美元,占我總出口0.005%,為我第100大出口國;我自汶萊進口為1.47億美元,占我總進口0.04%,為我第64大進口國。
我出口汶萊以高溫蒸餾煤焦油、水、紙容器等為主;自汶萊進口石油氣及其他氣態碳氫化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