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格瑞那達係加勒比海東部小安地列斯群島南端之一島國,位於北緯12度7分、西經61度40分,在千里達以北約90英里,包括格瑞那達本島及卡里亞固島與小馬丁尼克島等三大島。面積約344平方公里。格瑞那達經濟成長端賴觀光業及其帶動之飯店及餐飲業發展,藉此提供外匯收入,刺激建築、製造及農業等之發展。

A:

位於伊斯巴紐拉島(Hispaniola)西部,是加勒比海上僅次於古巴的第二大島,東鄰多明尼加共和國,西及南邊為加勒比海,北為大西洋。面積為2萬7,750平方公里。

A:

厄瓜多位於南美洲之西北部,西臨太平洋、北鄰哥倫比亞,東部與南部環接秘魯,因赤道(西文名Ecuador)橫貫其國土,乃以Ecuador為國名。面積為283,561平方公里,約為台灣之7.8倍,在南美洲僅略大於烏拉圭。厄瓜多近來持續透過簽署貿易協定加強對外拓銷的能力,近期的對外貿易關係重點為成為太平洋聯盟正式成員。

A:

多米尼克地處東加勒比海向風群島中間位置,北面為法屬瓜地洛普島(Guadeloupe),南面為法屬馬丁尼克島(Martinique)。面積751平方公里,近年起多米尼克政府致力經濟重整,包括減少市場價格控制、國營香蕉公司民營化及增稅等措施。

A:

委內瑞拉位於南美洲大陸北端,北臨加勒比海,東北濱大西洋,東接蓋亞那,西南接哥倫比亞,東南與巴西接攘。面積為916,445平方公里 。委內瑞拉目前深陷政治及經濟危機,經濟連年呈現2位數之負成長,因市場機制喪失,產業發生嚴重外逃及關廠風潮。

A:

波多黎各為大安地列斯群島中,最小與最東之島,位於邁阿密東南1,000哩之加勒比海北端,面積為8,870平方公里。依據世界銀行國民所得標準,波多黎各因人均國民所得已超過3萬美元以上,列為拉丁美洲之富裕經濟體,並且是加勒比海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A:

哥倫比亞為南美洲惟一同時濱臨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國家,地理位置優越,東與委內瑞拉及巴西為鄰,南鄰厄瓜多及秘魯,西北則與巴拿馬交界。全國分32省及首都特區,總面積114萬1,748平方公里(約臺灣32倍),境內天然資源富饒,石油、天然氣、煤、金、銀、白金、鐵、鎳、銅、祖母綠等蘊藏豐富。首都波哥大(Bogotá)位於海拔2,650公尺之高原,氣溫涼爽,四季如春。

A:

莫三比克位於非洲東南沿海,東臨印度洋,北接坦尚尼亞,西南鄰南非,另與馬拉威、尚比亞、辛巴威、史瓦帝尼等國接壤,主要港口有馬布多、貝拉和納卡拉,馬布多係最大港口,亦為非洲著名現代化港口之一。

莫三比克是個充滿天然資源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漁產、水力資源、森林與礦產等蘊藏,其氣候條件適合發展農業及大面積農作物種植,莫國曾為非洲最大腰果生産國;漁業捕撈與養殖甚具潛力,漁產養殖是重要經濟來源;擁有全球最豐富未開採煤礦蘊藏之一。

A:

馬紹爾群島由5個島嶼和29個島礁組成,原為美國之託管地,於1986年獨立,與美國簽訂自由聯合協定 (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國防由美國負責。馬紹爾群島經濟依賴美國,政府80%以上的直接或間接收入來自美國贈款。

A:

諾魯為南太平洋島國,位於馬紹爾群島南部,是全球最小之島國,於1968年獨立,1999年加入聯合國,另於2012年9月協助澳洲重啟在諾魯之難民中心,目前約897位難民安置於諾魯難民中心,難民中心設立帶來之龐大財政收益及數百工作機會,促進諾國經濟成長。

A:

國際貨幣基金(IMF)將帛琉列為「中等收入小國」(middle-income microstate),國民人均所得約為關島的一半,境內經濟以美國贈款及旅遊業為主。經濟發展與其他小型島嶼國家類似,受限於經濟基礎小(a narrow economic base)、地理位置偏遠、人口少、基礎設施不足、商業環境薄弱以及氣候變遷影響,旅遊業則具發展潛力。

A:

吐瓦魯(TUVALU),意為「八島聯合」。於2000年9月加入聯合國。吐國食物能源等幾乎均須依靠進口,每年入超甚大,財政困難,故對外援仰賴頗深,我國、歐盟、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及聯合國每年均提供援贈,協助吐國建設發展。

A:

蓋亞那位於南美大陸北緣,北濱大西洋,東為蘇利南,南與巴西接壤,西接委內瑞拉,面積約214,970平方公里,官方語為英文,是南美洲唯一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蓋國服務業為其經濟主軸,近年來開始推動之生態觀光旅遊業逐漸扮演重要地位。

A:

多明尼加位於加勒比海之海島東側,西與海地共和國為鄰,主要語言為西班牙語,首都為聖多明哥。

多明尼加臨近美國,三面環海,海岸線長,具廣大環礁內海且無污染,全國有四分之一的國土為國家公園和生態保護區,全國有上百個度假區,為歐美人士喜愛之加勒比海度假聖地,

該國主要出口項目為黃金、醫療器材、電子產品、菸草及紡織品,主要進口項目為石油暨相關提煉物、小客車、家電、機械、藥品等。

A:

摩洛哥王國(Kingdom of Morocco),通稱摩洛哥。位於北非西端,北接地中海,西部則為大西洋,東邊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與西撒哈拉地區有領土上的爭議,再往南則與茅利塔尼亞,西部濱臨大西洋。首都為拉巴特,最大城市卡薩布蘭卡。 

摩洛哥面積約44.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3,600萬人,絕大多數居民是柏柏爾人後裔或混血後代。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另法語、柏柏爾語於境內通用。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99%),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為少數。 

摩洛哥北隔直布羅陀海峽和地中海與葡萄牙、西班牙相望,為非洲與歐洲之間的交通要道,歐洲國家歷史早期即至該區域開發,加以摩洛哥屬地中海型氣候,氣候溫和,因此該國主要產業係為農業、觀光旅遊業及紡織業。該國主要出口肥料、電線、汽車、磷酸、服飾等。主要進口石油、汽車、小麥、天然氣、汽車零件、通訊設備、煤、玉米等產品。

A:

史瓦帝尼位處非洲南部,北、西、南三面與南非接壤,東邊與莫三比克相鄰,為一內陸國家。史國與南非採行等值連動貨幣、統一關稅,其經濟深受南非影響。

農業為史國首要就業部門,農產品以木材、蔗糖、柑橘、玉米、鳳梨、棉花及牛肉等為主,經加工後,銷往非洲鄰近國家及歐洲,成為史國主要創匯來源。

史國積極參與各項區域經濟整合,除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外,亦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東南非洲共同市場(COMESA)等自由貿易區的成員,不僅享有南部非洲地區20餘國免關稅優惠待遇,也享有輸銷歐、美、加、日等國及拉美地區之關稅優惠。

A:

烏干達共和國(Republic of Uganda)係一東非內陸國家,北接南蘇丹共和國,東臨肯亞,南接盧安達、坦尚尼亞,西接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為坎帕拉(Kampala)。

烏干達面積約24萬1,038平方公里,人口約為4,426萬人。主要官方語言為英語、史瓦希里語及阿拉伯語。居民主要信仰土著信仰、天主教與伊斯蘭教。 

農業為烏干達重要產業,占總勞動力72%,盛產咖啡豆,為重要出口產品。另烏干達基礎建設及資金不足、技術落後,製造業發展緩慢。主要出口產品為咖啡、漁產品、茶葉、棉花等,主要進口品項則包含資本設備、汽車、石油、醫療品與穀類等。

A:

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Somalia)位於非洲東北海岸,北臨亞丁灣,西北與吉布地相臨,東南瀕印度洋,南接肯亞,西臨衣索比亞,首都為摩加迪休(Mogadishu)。

索馬利亞面積約63萬7,657平方公里,人口約1,544萬人。主要官方語言為索馬利語及阿拉伯語。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佔多數)。

索馬利亞自1991年政府垮台後全國陷入混亂,索國政府近年開始恢復運作,惟政府稅務效率及償債能力不佳。索馬利亞國民所得主要依賴農業,其中畜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其他出口產品包含香蕉、皮革製品、漁產品、木炭、廢金屬等。主要進口品項則為石化產品、食品與建築材料等。目前建築業及非銀行匯款業逐漸興起,資金並開始投入通信產業。工商活動主要集中於首都摩加迪休。

A:

納米比亞共和國(Republic of Namibia)地處非洲西南部,西瀕大西洋,北鄰安哥拉及尚比亞,東與辛巴威、波札那接壤,南部毗連南非,首都為溫荷克(Windhoek)。

納米比亞面積82萬4,292平方公里,人口約250萬人。主要官方語言為英語。居民信仰為基督教及原住民族信仰。

納米比亞自獨立後政局穩定,政府重視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納國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達,西部Walvis Bay為西南非地區最大貿易及漁港。農業為納國最重要經濟支柱之一,農業吸納該國65%勞動力,為該國首要就業部門。另納國礦產資源豐富,90%礦產品出口,占國家總出口收入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產品包含鑽石、銅、金、錫、鉛、鈾、漁產及肉類。進口產品則以食品、石油產品、燃料、機械設備與化學品為主。近年納國政府亦推動觀光政策,以吸引國際旅客前往旅遊。

A:

宏都拉斯位於中美洲北部,西與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交界,東南與尼加拉瓜接壤,北依加勒比海,南臨太平洋海岸,面積約為112,492平方公里,約臺灣之3.1倍,並與瓜地馬拉及薩爾瓦多有「中美洲北三角」之稱。
宏國首都位於德古西加巴,主要語言為西班牙語,農林漁業為其傳統產業,並蘊藏豐富礦產,成為其主要外銷產業。基礎工業及服務業亦逐年成長,加工出口區大多設於北部汕埠市外圍Choloma等衛星城市,紡織及車用電子連接線等加工產業已成為該區主要產業群聚,並以美國為出口市場。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