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於本(2022)年5月10日發布最新的區域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匈牙利本年的經濟將成長3.5%,高通貨膨脹、俄烏戰爭對貿易及原材料供應的影響及能源價格上漲對工業的影響是匈國GDP成長的主要風險。
匈牙利政府預測今年GDP成長4.3%。在俄烏戰爭開始前,曾預測成長5.9%。
A:
土耳其每日晨報(Daily Sabah News)報導,土耳其交通暨基礎建設部部長Adil Karaismailoğlu在本(5)月10日舉行之跨裏海國際運輸路線聯盟(TITR)大會中表示,俄烏戰爭及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意味著北部走廊(Northern Corridor)沿線國際貿易貨運困難,這使得包括土耳其在內的中間走廊(Middle Corridor)成為最佳替代選項。
中間走廊是中國現代絲綢之路計畫的一部分,相較於中國穿過俄羅斯到達歐洲的北部走廊,及經由蘇伊士運河的南部走廊,距離及時間都更短。K部長表示,從中國出發的貨運火車,如果選擇中間走廊,僅需約12天7千公里(4,350英里)即可抵達歐洲,可節省1萬公里約至少15天時間。如果選擇南部走廊,則需搭配船運航行2萬公里通過蘇伊士運河,需45到60天才可到達歐洲。此顯示中間走廊在歐亞貿易之優勢及安全。
渠強調,土國高度重視跨裏海國際運輸路線聯盟,該聯盟有助於土耳其提高其潛力,而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將在鋼鐵絲路(Iron Silk Road)之推動下復興,藉由投資基礎設施及交通建設,發展並促進歐亞貿易;土耳其位處三大洲中心、黑海和地中海等重要水域之交匯處,幾個世紀以來,土國均為許多重要貿易路線不可或缺的一環,土國亦持續在交通建設上進行重大投資,以在足以覆蓋全球45億人口和全球經濟30%之中間走廊中,成為全球物流超級大國。
K部長指出,通過巴庫(亞塞拜然首都)-第比利斯(喬治亞首都)-卡爾斯(土耳其東北部城市)之BTK鐵路線,土耳其已提高該國在中部走廊的效率。該路線自2017 年 10 月開通以來,截至本年 4 月底已運輸了 1.7 噸貨物,未來盼BTK線路每年運送1,500 列火車,並將中國與土耳其之貨運時間由目前的12 天縮減至10 天。除鐵路外,中部走廊各國協調合作下,未來亦將持續增建走廊沿線與海港連接之路線,使中部走廊成為全球貿易最重要的樞紐之一。
為成為區域物流樞紐,並兼顧歐洲2050年碳中和目標,該國將鐵路運輸列為重點發展項目,而依據土國本年4月推出之2053年運輸及物流總體計畫(Transport and Logistic Master Plan),未來土國鐵路占整體運輸比例將從現行之5%提升至22%。
A:
綜合美媒報導,美國科技業者正向國會展開遊說工作,建議美國須廣納更多高科技移民,否則遠距工作趨勢,恐導致更多軟體開發等科技職缺轉移到美國境外,並且缺乏足夠簽證接納外國人才,將危及美國科技與創新領導地位。
北美技術委員會(TECNA)研究分析指出,從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遠距科技工作增長超過420%,本年2月超過22%科技職位被列為遠距工作,然2020年1月僅約4.4%,許多科技職位在新冠疫情期間從矽谷及紐約市轉移到田納西州Nashville等較小型城市,意味勞工可住在美國任何地區,甚至因為遠距外包模式居住在印度、中國或移民政策更具彈性的加拿大。
美國H1-B工作簽證,每年發放6.5萬個名額,另2萬個名額提供給擁有美國碩士以上學位申請者,儘管美國近來科技工作劇增,然自2005年以來仍維持相同簽證數量,相較加拿大對科技勞工與企業家移民無名額限制,業吸引印度、中國及東歐等科技人才。CBRE世邦魏理仕報告顯示,自2016年起多倫多增加8.1萬餘科技工作,超過北美其他城市。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金管會(Finansinspektionen,FI)主委Erik Thedéen於近日提交政府之報告建議,現在瑞典居民普遍使用的數位身分證(Bank-ID)和其他私營數位身分證應納入政府監管體制。另,應該給予瑞典國家電訊防禦局(The National Defence Radio Establishment, FRA)更大的業務範圍。
針對數位身分證之管制,主要考量因素為網路駭客攻擊的風險,而該數位服務之於社會整體運用之重要性極高,雖然瑞典數位化程度相當高,但網路卻仍有安全缺失,如果一旦遭受網路攻擊,將可能造成極大的社會損害。因此,建議應由政府機制予以高規格保護,或由政府開發自有的數位身分證。
為了加強金融產業的數位韌性,FI也建議政府放寬FRA的業務範圍,從目前僅能提供政府單位與國營企業相關協助,使其可拓展服務至私部門,進而提供銀行或企業相關網路安全協助。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北歐航空公司SAS因為人員短缺與物資供應問題,決定於旅遊旺季的夏季取消約4,000個航班,此決定引起機師工會的抗議。SAS表示,COVID-19疫後許多航空公司均仍在努力恢復飛行,原本決定的夏季航班約為7.5萬個航班,取消的航班僅占5%。至於人員短缺問題,在疫情期間,SAS解雇約5,000名員工,之後陸續雇用約2,000名員工,所以整體比疫情前少了3,000個員工。
機師工會表示,仍有450名SAS機師仍在解僱中,未被雇用回SAS。
A:
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2年5月9日報導,奧地利規模最大之能源供應商Verbund集團宣布,頃完成收購西班牙太陽能發電場,並將開發4,500兆瓦(MW)再生能源。
上述太陽能發電場位於馬德里以南之Kastilien-La Mancha地區,發電量為82兆瓦並已開始營運;未來將開發4,500兆瓦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及太陽能兩項組合,其中2,100兆瓦之開發已近完成階段;另外2,400兆瓦則仍在規劃階段。前揭2項收購案,賣方皆為西班牙商Q-Energy Private Equity,交易金額未公布。
自2021年迄今,Verbund已在西班牙收購3個風能及太陽能項目,該集團規劃未來數年擴張計畫,將以再生能源多樣化為主軸,目標盼在2030年達到集團電力組合20%~25%為風能與太陽能。目前Verbund在奧地利發電來源約95%為水力。
A:
依據奧國統計局2022年4月11日公布最新統計資料,2022年4月份奧地利新車市場持續衰退,當月新發牌照汽車共22,296輛,較2021年同期減少27%。加上2月份減少18.9%,3月份減少31.7%,奧國新車市場已連續3個月大幅衰退,主要原因係汽車製造業供應鏈中斷,導致新車供應數量大減,進而影響銷售量。
以車輛動力源類別分析:2022年4月新車發照衰退幅度最大者係柴油車(發照3,365輛,減少44.4%),其次為:汽油車(6,652輛,-26.0%),純電動車(1,849輛,-23.1%),汽油電力混合動力車(3,217,-10.6%)。唯一略有成長者係柴油電力混合動力車(1,280 輛,+2.7%)。
就品牌而言,2022年4月份奧國新車10大品牌銷售成長幅度最多者為:豐田(+63.8%)、Kia(+12.2%)、BMW(+9.6%)。衰退幅度較大者依次為:喜悅(-49.1%)、福斯(-43.5%)、斯柯達(-37.9%)、賓士(-31.3%)、雷諾(-24.7 %)、福特(-12.6%)、奧迪(-12.3%)。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50027號
儘管半導體製造商大幅提高價格,但仍無法按預期交貨。中國新冠封鎖措施令情況加劇,但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根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晶片產業客戶需求成長強旺,遠超過產能。電子產品價值鏈平臺Supplyframe專家Sascha Bütterling表示,85%零配件價格可能會在未來1年內上漲,83%零配件的交付等待期也將會比以往更久。
自新冠疫情危機爆發兩年以來,晶片短缺持續惡化,中國為控制新冠疫情採取的封鎖措施更使情勢雪上加霜。然根據Siupplyframe 4月份資料,電子設備設計草案比上年增加48%,這意味著新產品將進行大規模開發,並於未來數月上市,製造商對零配件需求殷切。
4月份歐洲新設計的數量雖僅比上年增加5%,但歐洲半導體市場需求持續擴大。無論是類比電源、標準邏輯零配件、特定晶片、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或是感應器,晶片對產品製程至關重要。B專家稱,尤其是為上市準備之創新產品晶片交貨等待期,最長可達2年。Supplyframe去(2021)年由西門子收購,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價值鏈平臺,並針對全球企業發展提供深入分析。
按德國最大晶片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的說法,客戶必須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等上約52到80個星期。市場需求殷切之電源零配件,則是分配予客戶。Infineon財務長Sven Schneider表示,由於買家需以更高價格購入,企業因此受惠。
Semi半導體產業公會資料顯示,晶片製造商目前正大舉投資,規劃在2021至2023年間,以4,460億美元來建造新工廠及額外的生產線。然而,新生產線仍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開始大規模投產。
歐洲最大半導體生產商意法半導體(ST)執行長Jean-Marc Chery也透露,該公司2023年產能幾已排滿檔期,市場需求超過供應30%至40%。Infineon銷售主管Helmut Gassel亦補充,集團核心業務未見疲軟,主要客戶來自汽車業與工業。
儘管汽車業者多希望半導體短缺能於今年下半年有所緩解,俾提高產量以抵減數月來的減產,但Supplyframe專家Bütterling則不表樂觀:俄烏戰爭、通貨膨脹與持續的新冠疫情,正進一步加劇短缺情況,最快要到2024年中期,晶片供應才可能再次滿足需求。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媒體(La Provincia del Sulcis Iglesiente)2022年5月9日報導,美國聯邦快遞公司(FedEx)宣布多項策略性投資計畫,其中包括將重新佈建義大利物流通路,增加設立運轉站(hub),並擬於2022年11月前增聘500名員工,其中包括200名搬運人員,以及300名運轉站管理人員、物流通路及關務管理人員、一般行政人員及管理階層,以利對客戶提升物流穩定性。目前聯邦快遞公司已在其官網公布包括客戶服務主管、資訊安全人員、客戶之金融服務專員、資深雲端平台工程師等不同性質工作機會。
A:
法媒新工廠(L’Usine Nouvelle)本(5)月10日報導,汽車產業刻面臨電子零件短缺及物價上漲之挑戰,雷諾杜埃廠房在應全力生產Megane E-Tech純電動車系列之際,受半導體短缺衝擊在4月而停工十餘日,但仍不減其與電動車電池合作夥伴打造ElectriCity生產樞紐,製造Megane系列電動車之計畫。雷諾集團已挹注杜埃廠約5.5億歐元投資,使其成為集團新工業發展策略成敗之重大指標,預計ElectriCity於 2022年至2024年間將創造700個就業機會。
雷諾杜埃廠中運用現代化的生產設施,例如白色車身是用4公尺長的3D拼圖所製造,且精度達1毫米。鈑金部門主任Jonathan Larcher指出,關門強度、車輪平行度及震動聲學的表現,均為重要標準,該部門的自動化程度已達成98%,控制室裡螢幕裡每個色塊均代表著單一個工業機器人,能即時掌握其動作速度及耗能程度,以為因應。該廠能源成本為三大最主要開支(每天平均消耗約25.6萬kWh),隨著電力價格暴增,透過智慧製造科技,精準分析能源消耗將更為關鍵。
推動現代化使雷諾-日產聯盟生產標準納入ASL(Alliance Standard Line),L主任指出,ASL可使投入生產線成本降至最低,讓不同車款投入生產。該廠預計可承接日產Micra的製造活動。穿過噴漆產線後,將進入裝配流程,95%的操作由小型團隊手工完成,包括組裝內部零件及機械部分等,並經由自動導引機器人(AVG)讀取地上條碼,以運送需要的零件至製造產線,為避免阻擋其動線,空間需進行最大化利用。該廠目前每小時組裝30輛車,並準備提高產能,俾於7月提升至每小時60輛,預計ElectriCity在2025年能達成每年生產40萬輛之目標。為確保產量符合預期,杜埃工廠已設立自有的電池組裝產線並培訓員工,負責連接模組並確保電線及冷卻管路佈線正確。目前廠房面臨電池組裝產線的規模問題,仍需進一步作生產優化。
另一方面,車輛電氣化意味著新的供應生態體系,曾任豐田汽車北省奧南廠區主管,現任ElectriCity主任Luciano Biondo表示,不同於豐田奧南廠取得來自法國或其他地區的零組件組裝Yaris車款,ElectriCity現打造的是新的產業生態鏈,預計將帶動80%的供應商於以ElectriCity為中心,半徑300公里內腹地進行在地生產。例如,原由塞爾維亞商承包之鋁電池盒生產,將回流至呂伊斯(加來海峽省)之雷諾工廠。同時,雷諾已出售144公頃土地給合作夥伴中國遠景動力(Envision AESC),以打造電動車電池的製造基地。法國馬克洪總統亦曾在杜埃親自面晤遠景動力之執行長,對20億歐元投資案表達歡迎。目前雷諾Megane的電池模組來自三星的波蘭工廠,自2024年起,電池模組將由遠景動力的機器人運送。杜埃廠L主任表示,不同於特斯拉打造應用最新科技之生產工廠,雷諾將具有50年歷史的工廠進行現代化。另雷諾擁有20%的新創企業Verkor亦將於敦克爾刻建造電池製造工廠。
雷諾Megane即將於5月底正式問世,將成為外界評斷該集團策略是否奏效之重要指標,尤其目前雷諾刻面臨自俄國退場之難題。ElectriCity主任強調,當地完全不受俄烏戰爭影響,未來亦將投入雷諾戰略計畫Renaulution中Renault 5經典純電復刻版之生產,使其成為具價格競爭力(與油電混合車同價位)之暢銷車款。
A:
資料來源:德國城市公共事務機構網站(Difu)、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50028號
「德國城市公共事務機構」(German Institute of Urban Affairs, Difu)近日針對人口超過5萬人之德國城市進行調查,有61%市長將對抗氣候變遷列為市府當前最重要任務,比例較2021年大幅提升,且係氣候保護首次在相關調查中位居榜首,顯示德國行政部門與人民觀念逐漸轉變。其次,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措施、創造民眾可負擔之住宅、改革城市交通移動方式(mobility)等議題亦名列前茅,惟多數市長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已較先前更可獲得控制與管理。
Difu主席Carsten Kühl認為,城市交通改革實質上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無汙染移動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可視為氣候議題之延伸,各項跡象顯示,環保議題對於城市行政首長之重要性與日俱增,且將在未來城市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德國眾多城市已宣布氣候行動計畫,涵蓋範圍包含廣泛的節能與減碳措施、改善城市內交通網絡與減少碳排、提高建物耗能效率、屋頂增設太陽能面板等。根據「德國能源效率倡議組織」(German Industry Initiative for Energy Efficiency, DENEFF)近期發布之報告,由於能源轉型及俄烏戰事造成能源成本高漲,致使翻新住宅建物、提高能源效率,較以往更具經濟誘因,預計將促使德國行政部門及一般民眾更積極評估,是否大幅翻新舊有建物。
A:
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 2022年5月10日
-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於本(5)月10日以「史瓦帝尼可於1日內核准營業執照」(Trading licences process now one day)為題,報導史國國會已通過貿易許可證法令之修正案,將核准時間縮短為1日,期以促進貿易,並透過簡化行政程序,提升史國經商便利度。
- 該報導指出,史國1975年第20號營業執照法令之修正案頃已獲國會通過。原法規定無論個人或公司法人向商工暨貿易部提出營業執照之申請,縱使備妥所有相關文件,仍須3日方能獲得核發營業執照。在該法案修訂後,倘出示所有相關申請文件,例如申請人基本資料、股東持股比率、財務狀況等資料,則可於1日獲得核准。此外該修訂法案亦針對與營業執照有關之罪行處以更嚴厲之罰款及刑責。史國商工暨貿易部長庫馬羅(Manqoba Khumalo)亦表示,該部瞭解該法案修訂將有助解決史國與貿易有關之行政程序瓶頸,此亦直接影響世界銀行對史國在經商便利度之評比項目暨營業執照取得之改善。而提高史國經商便利度係史國2019年至2022年經濟發展戰略路徑圖之首要任務。
- K部長亦指出,該法規之修訂亦有利於史國改革現行法規,促使史國競爭政策與國際及區域之競爭政策接軌。尤其工業化及創業精神係在經濟成長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該法案之修訂亦將有助於提升史國企業公平競爭之經商環境,進而提升企業生產力與競爭力,並促進整體經濟發展。
A:
法國媒體普羅旺斯報(La Provence)本(5)月10日報導,法國企業行動聯盟(MEDEF)主席Geoffroy Roux de Bézieux刻正率團訪問雅典,呼籲法商掌握歐盟振興經濟計劃之衍生新商機及希臘經濟歷經10年蕭條後重拾信心之際,投資希臘。渠表示,該國走出歐債危機後,總體環境已有明顯改善 ,眾多產業均浮現新興投資商機,如基礎公共建設、觀光旅遊、永續城市、新科技及航運等。
萊雅董事長Jean-Paul Agon亦指出,如今希臘失業率大幅下降,青年人才陸續回流,新創企業大量湧現,各項條件齊備足以吸引外資。前開訪希企業代表團成員包括萊雅(L'Oréal)、空中巴士(Airbus)、萬喜(Vinci)、達利思(Thalès)、海軍集團(Naval Group)、 索菲特酒店(Sofitel)及 Bouygues 電信等多家知名法商集團,將拜會希臘總理 Kyriakos Mitsotakis 及多位部長。
歐盟盼以振興經濟計劃為新冠疫情嚴重衝擊之會員國紓困,挹注希臘305億歐元,其中178億為直接補助,127億為貸款。同時,希臘政府推行“希臘2.0(Grèce 2.0)”專案,致力提升該國經濟競爭力與吸引力。法商企業亦積極開發相關商機,包括Iveco France參與5億歐元之都會公車網建設案競標、萬喜集團(Vinci Group)參與興建聯絡雅典之高速公路延伸線以及阿爾斯通(Alstom)參與首都地鐵4號線之工程等。謹按:法國為希臘第5大外資來源國。去(2021)年法國對希投資達15億歐元,雙邊貿易亦成長11.2%。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媒體(teleborsa.it)2022年5月9日報導,由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Milano)管理學院及杜林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Torino)共同創辦之創業金融研究所(Bureau of Entrepreneurial Finance)在「Covid-19疫情與風險投資報告」中指出,Covid-19疫情後時代,超過一半(52%)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策略已有改變,即使適度改變。歐洲基金投資策略改變較小(57%未有改變),義大利基金投資策略改變更小(61.5%),此係因投資者偏好跨境投資(90.2%歐洲投資人偏好跨境投資,義大利投資人之跨境投資比例為83.5%,兩種投資人皆未減少國內投資)。
據該報告續指出,新創階段之種子期(Seed Stage)投資減少,投資多偏好較成熟發展階段,其中創建期(Early Stage)及後期呈現成長1.2%,中期發展階段投資成長4.4%,且以小型基金之投資傾向更為明顯,此顯示投資策略改變,以降低風險。
投資成長之主要產業為醫療照護(+2.4%)、能源及環境(+1%)、製藥及金融服務(+1%)、訓練及半導體(+0.6%),投資減少之產業為商業配銷(-1.6%)、數位服務(-1.4%)、網路及行動服務(-1%)。
A:
法國財經新聞台BFM Business本(5)月10日報導,義大利航太國防巨擘李奧納多(Leonardo)集團執行長Alessandro Profumo於當日羅馬舉行之 Rome Cybertech Europe 2022資安會議開幕致詞時表示,網路犯罪日益猖獗,駭客攻擊事件漸趨頻繁且精密複雜,影響重大,去( 2021) 年造成全球損失超過 6兆美元(折合約為5.7兆歐元),其中五分之一攻擊目標為歐洲;近兩年出現新興資安威脅正是新冠疫情爆發與全球加速數位化之 "併發症"。
對於致力維護數位主權與策略自主之歐盟及其會員國而言,資安已成為關鍵課題, 業界亟需專業長才,據估計至少短缺20萬名專家,55% 歐洲企業均面臨人才荒。此外,歐盟網路安全局(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Cybersecurity, ENISA)局長Juhan Lepassaar日前亦曾指出歐盟資安事件通報系統過於繁瑣官僚,缺乏協調而效率不彰。
近期烏俄戰爭亦加劇網路安全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上月即對該戰事可能引發駭客攻擊金融體系資訊系統,進而衝擊全球金融穩定與信心,表達嚴重關切。
A:
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5)月11日報導,法國央行(La Banque de France)預估,該國服務業之復甦將支撐第二季經濟溫和成長 0.2%,而工業與營造業受原物料成本飆升之衝擊恐再擴大。該行每月商業調查顯示,目前烏俄戰爭與大陸疫情再起導致生產鏈中斷問題,對企業成本之影響大於對其營運之衝擊。而繼第一季GDP零成長後,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日前公布第二季成長預測值為 0.25% ,顯示法國景氣去( 2021) 年強勁復甦後急劇放緩。
法國央行總裁François Villeroy de Galhau表示,該國經濟仍具一定程度之韌性,因此預測經濟仍將溫和成長。根據該行彙總近 8,500 家企業數據顯示,由於後疫情時代鬆綁漸趨正常化,上(4) 月產業活動大致穩定,商界領袖預期本月服務可望進一步改善。烏俄戰爭與大陸清零政策使企業供應鏈面臨考驗,又促進括能源在內之原物料成本飆升。除目前已深受打擊的汽車產業外,農產食品與化學恐將成為下一批受害產業。
至於當前全法民間與企業關切焦點的通貨膨脹問題,INSEE日前預估下(6)月年通膨率將達 5.4%,法國央行則未針對未來數月通膨作出預測。
A:
據法媒La Tribune報導,法國Engie集團總裁Jean-Pierre Clamadieu於本(5)月7日接受電視採訪,渠預估法國大約可於3~4年內顯著降低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目前俄國天然氣雖仍占該集團供應來源之20%,但集團已逐步轉向以低汙染之液化天然氣(LNG)替代。
當前能源市場之緊張局勢,使Engie集團必須強化供應來源之多元化,以確保對客戶之供應穩定。Engie於本(2022)年3月底已與美國Cheniere Energy頁岩氣能源集團簽約,宣布每年將購買175萬噸LNG,合約長達20年。
惟據瞭解,LNG雖號稱低汙染,惟其碳足跡為每KWh排放58公克二氧化碳,而通過管道運輸之常規天然氣碳排量則為23公克。此外,頁岩氣開採更需使用大量的水及化學物質以震碎岩石。
Engie集團另與Bureau Veritas國際檢驗集團合作,於本年5月5日共同發起「永續能源轉型」(transition energetique durable, TED)標章,旨在向風電場開發地區居民提供嚴格透明之保證及承諾。6月起納入Engie在法國之太陽能及風能發電項目,本年內將再擴大範圍至沼氣發電。
A:
據法媒Les Echos本(5)月10日報導,法國海關公布最新數據顯示,該國本年第1季進口額達1,702億歐元,較上季成長5.3%,出口額則為1,391億歐元,增加5.3%。貿易逆差擴大至310億歐元,較去(2021)年同期之162億歐元已翻倍成長。過去1年逆差累積金額已達1,000億歐元,較去年全年度逆差850億歐元更為惡化,顯示俄烏戰爭之負面影響甚於預期。
根據法國海關分析,逆差擴大之主要原因如下:
(一)能源進口價格飆升: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之石油制裁,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願增加產量等決定,皆為推高能源價格之關鍵因素。此外,自去年起全球經濟強勁復甦,電力及天然氣價格不斷飆高,尤以中國最為明顯,現更因俄烏戰爭持續惡化。
(二)法國3月出口力道不足:自去年初起進口成本持續上升,進口價格上漲5%,出口價格卻僅增加2%。即便本年第1季出口因航空業復甦及大型郵輪交貨而成長,仍無法趕上進口漲價速度。Astere經濟研析機構則表示,俄烏戰爭及中國清零政策等地緣政治局勢,將對法國全年出口帶來不利影響,造成之損失預估約為80億歐元。
除法國以外,德國及義大利同樣面臨貿易逆差擴大之窘境。歐元區本年2月出現貿易逆差達76億歐元,去年同期則為貿易順差計236億歐元。
法國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表示,法國需要10年時間方可恢復進出口平衡,對外貿易表現不佳反映國內經濟疲軟,最佳解決方案為推動再工業化。法國已成功重振口罩產業,其他如製藥、奢侈品、農業及紡織等產業亦處於良好發展狀態。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Agenzia ANSA)2022年5月7日報導,為落實義大利經濟發展部部長Giancarlo Giorgetti 在2022年核定強化義大利專利、商標及設計領域之「2021-2023年三年期工業產權策略計畫」(Piano strategico sulla proprietà industriale per il triennio 2021-2023),該部宣布將撥款4,040 萬歐元,用於補助自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約2千件義大利中小企業之專利、設計、商標及集體商標及認證申請案,其中 2020 萬歐元已撥予274件已獲核准之專利申請、1,510萬歐元用於389件已獲核准申請之設計、290 萬歐元用於28件已獲核准之集體商標及認證、220萬歐元用於1,277件已獲核准之品牌。
據G部長表示,義大利企業對此計畫展現高度興趣,即證明工業財產權改革保護義大利工業生產體系之構想及發明的重要性,並確保義大利製造之市場競爭優勢。
A:
資料來源:Statistics Canada
台加雙邊進出口貿易整體概況
今(2022)年第1季加拿大對全球貿易總額為2,689億美元,創下單季新高,較去(2021)年同期大幅成長17.9%,並為2008 年以來單季最大順差;其中,進口額為1,293億美元、成長15.3%,出口額為1,396億美元、成長20.3%;貿易順差最大對象為美國,值得注意的是,加國對臺灣貿易逆差高達1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升66.2%。
加拿大統計局分析指出,今年第1季加國出口表現亮眼,主要歸功於大宗物資國際價格上漲,尤以能源、林木、建築及包裝材料產品之出口成長最為顯著,其中能源產品出口成長16.4%;同時,加國自全球進口亦大幅成長,此為連續第7個季度成長,而進口額最大的汽車和零組件產品卻出現下滑9.1%,主要歸因於2021年發生之汽車晶片供需落差問題尚未緩解。
據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繼去年臺加雙邊貿易總額達82億美元且成長率高達47.9%創下歷史新高後,今年第1季臺加貿易總額22.24億美元、成長28.5%;且加國自我進口額逾16.8億美元、大幅上升39.2%,致使加國對臺灣貿易逆差再創新高。
但根據我財政部關務署最新貿易統計顯示,今年1-4月我自加拿大進口大宗商品均呈上升趨勢,尤以3月份我對加國創下歷史首次單月逆差7,789萬美元,而4月我對加國單月順差亦縮減至僅38.8萬美元(1、2月分別為1.7億美元及1.1億美元),若我對加國大宗物資需求持續增加,將有助拉近臺加雙邊貿易平衡。
個別產業或商品貿易概況
與去(2021)年同期相較,今年第1季加國自我國進口前10大品項,除運動用品(HS 9506)下滑28%外,其餘大多有顯著成長:筆記型電腦(HS 8471)上升190%、積體電路(HS 8542)上升108%、手機(HS 8517)上升301%、螺釘(HS 7318)上升17.5%、電腦零組件(HS 8473)上升84%、鍍面扁軋鋼品(HS 7210)上升120%、汽車零配件(HS 8708)上升11%、摩托車及自行車零配件(HS 8714)上升47%、熱軋鐵扁製品(HS 7208) 上升1,053%等為主。
如進一步分析,加國進口我主要前10大產品中,有5項產品因近2年受居家防疫影響,促使加國市場對我該類產品之進口需求,包括筆記型電腦、手機及電腦相關零配件、運動用品、摩托車及自行車之零配件等。
雖然今年第1季加國已朝向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型態,除運動用品以外,其他產品仍較往年穩健大幅成長;另,儘管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斷影響,預計今年加國對我進口積體電路產品將持續成長;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加國自我進口鐵或非合金鋼扁軋製品成長幅度最大,預估可能是2022年疫情解封後,製造業相關產業需求升高,加國進口商為因應產業需求或囤積庫存所致。建議國內提醒業者留意,加拿大對熱軋鐵扁製品(HS 7208)相關產品課徵反傾銷稅,我國業者應注意貿易秩序以防加國業者對自我進口激增產品採取貿易救濟措施。
與去(2021)年同期相較,今年第1季加國對我國出口仍以礦產、林木及農產品為主,出口額為5.4億美元,成長率為3.8%,前10大品項中以礦石及肥料成長最為顯著,包括煤炭(257%)、鉀肥(487%)及鈷(177%)。
由於俄烏開戰再次打擊全球供應鏈,導致能源及原物料等中斷及短缺,全球進口商紛紛尋找俄、烏兩國之替代供應商。以出口產業結構觀察,加拿大與俄、烏兩國之主要出口類別相似,均以能源、農、林、礦為大宗商品,因此,今年首季加拿大該類產品對各國出口均顯著增加。
近年來各國積極發展電動車,影響電動車成本最主要因為之一為電池,但主要車輛製造國中只有加拿大擁有生產電池所需豐富稀土礦產,因此加國近年來積極推動發展本土電池產業,並已獲得韓國與美國投資。近3年加拿大為我進口鑌鈷第2大來源國且逐年成長,去年我自加拿大進口比重為25%,僅次於澳洲。據我關務署統計數據顯示,本年1-3月我自全球進口該類產品(270112)上升128%,自加拿大進口升幅更高達583%,研判我國近年積極發展電池模組市場需求旺盛,促使該類產品進口持續上升。
第1季持續受新冠疫情、全球供應鏈、俄烏衝突等議題影響全球貿易,臺加雙邊貿易仍能呈現持續成長的亮眼表現,凸顯出加拿大近2年對臺具有高度採購需求,我國應可加強拓銷活動,提升我國市占率。
此外,臺加雙邊主要進出口產品互補性極強,面對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整及能源安全的需求,加國刻正積極推動能源出口,包括在東西兩岸建設運輸網路及液化天然氣出口站,以供應歐洲與亞太市場,並擬利用充沛清潔能源的優勢生產氫能,以成為全球最大氫氣出口國。為增加我國能礦穩定供應來源,未來應增強我與加國產業供應鏈合作,以強化我國供應鏈韌性。
●註:
1. 加拿大及臺灣貿易統計數據資料出處:加拿大統計局、財政部關務署
2. 加拿大第1季貿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