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依據國家交通單一登記處(RUNT)資料,2022年4月新車登記數量達7.8萬輛,較2021年同期年增8.4%。前5大登記車輛廠牌為:雪佛蘭、雷諾、豐田、馬自達和起亞(KIA),市占率分別為17.4%、16.9%、10.2%、8.7%和7.2%,已占本年4月份登記車輛總數60.3%。
另2022年1月至4月,全國共售出1,339輛電動汽車,超過了 2021 年全年的電動車總銷量。1-4月油電混合汽車銷量達到7,177輛,較2021年同期3,278輛成長119%。此外貨運車輛,2022年1-4月銷售4,970輛新車,與2021年同期相較成長21.5%,顯示哥國本年經濟似有持續復甦之走勢。
A:
依據哥國國家統計局(DANE)資料,哥國2022年3月水泥出貨量為120萬噸,較2021年3月增長5.7%,與2020年同期比則增長了70%。顯見哥國建築業逐步走出疫情影響,持續復甦中。
哥國2022年3月灰水泥產量達130萬噸,較上年期成長14.9%,而2022年1-3月灰水泥產量350萬噸,較上年同期成長5.4%。倘以1年為計算基礎,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3 月水泥產量1,390萬噸,較上年同期成長13.8%,共有1,310萬噸水泥於國內市場銷售。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5月1日緬甸投資暨經濟對外關係部宣佈,根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20.6條生效規定,RCEP兩個簽署國緬甸與中國將於2022年5月1日起生效。緬甸與中國之間可使用RCEP協定的特惠關稅稅率,雙方工商界均可享受RCEP協定的好處。
在東協與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的RCEP談判及簽署期間,緬甸參與RCEP的情況被報紙報導並與商界人士分享討論。RCEP從2012年開始討論了8年,東協國家包括緬甸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於 2020 年 11 月 15 日簽署了該協議。RCEP協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協定,涵蓋了全球30%的人口、30%的GDP、29%的世界貿易及30%的外人直接投資(FDI)。與緬甸的協議將於2022年5月1日生效,國家將獲得該協議的機會。在簽署RCEP的東協夥伴國家中,中國是第一個承認與緬甸的協議書自2022年5月1日起生效的國家。緬甸仍然在運用2010年簽署的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ACFTA的機遇。然而,ACFTA協定是東協與夥伴國簽訂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因此只涉及少數貿易及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RCEP協議承載了多方面的順勢而為,緬中經濟合作可以在協議下廣泛開展。緬甸企業家以前使用過ACFTA,現在可以享受RCEP的機會。
在RCEP中,對未包括在ACFTA內的海關手續、緬甸的海關價值、緬甸產品/由緬甸生產的產品以及產品抵達後48小時內的清關情況,預先確定出口產品。因此,根據RCEP,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可以比以前更快地取出。此外,也可以為本地企業防範大量進口、折價銷售、借助其他國家出口等嚴重風險。因此,根據RCEP,緬中之間的貿易可以充滿信任。現在,緬甸商人將有5,969種產品免征關稅。它們是-動物產品368種、農產品389種、食用油產品10種、食品163種、礦產品181種、化學產品加工材料1,127種、塑料材料125種、皮革製品67種、森林產品234種、水泥、鏡子及相關材料146種、珍珠及寶石62種、金屬及金屬基材料554種、機械1,058種、車輛、飛機、船舶及運輸零件124種、藥品、影視材料及樂器240種等。剩餘的貨物也可以減免每年繳納的關稅。
2019-20財年,緬中出口貿易額為54.2億美元,進口額為67.29億美元。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21財年出口額為51.6億美元、進口額為46.47億美元。因此,緬甸對中國的出口可以享受免稅等優惠,賺取出口收入,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稅收。在服務業方面,緬甸過去在ACFTA下放寬了52個領域,在RCEP下則放寬80個領域,包括經濟、通訊、建築、分銷、教育、環境、金融、衛生、旅遊、交通等。相對的,中國在ACFTA下放寬88個領域,在RCEP下則放寬95個領域。通過放寬服務領域,可提高經濟能力、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及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供多種選擇、外人直接投資(FDI)流入緬甸、創造就業機會及技術援助以及擴展服務業及相關領域。緬中兩國可以在RCEP中列示的電子材料貿易、微中小企業、政府採購、支持、智財權能力建構等領域開展技術合作,這些合作並未列入ACFTA。
RCEP協議是一個多領域的世界標準協議,作為一個成員國家可以藉以改革國家法律及架構,以符合實施協議的規定的國際標準,及取得機會來改善政府及私人組織的能力。此外,緬甸是低度開發的國家,不需要遵守協議中的部分承諾,可以享受3到5年的單邊機會。在此期間,國家可以起草法律架構,發展人力資源及促進各組織的能力。綜上所述,隨著緬中RCEP的生效,緬甸開啟了區域經濟合作的新篇章,在貿易及投資的基礎上開展未來的經濟合作。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芒果市場及技術發展協會(曼德勒)秘書長Kyaw Soe Naing表示,在國內市場,Seintalone芒果品種的價格達到了每16公斤籃3.5萬緬幣的高點。現在芒果開始流入市場。根據大小不同,Seintalone芒果的價格為每籃3萬至4萬緬幣。市場上芒果的價格為3.5萬緬幣。它們在數位平台上的價格是每籃4萬緬幣。這是芒果季節的開始,緬甸人喜歡給長輩送禮物。此外,強風影響了今年的芒果產量,另由於成本高使投入減少和灌溉少,也造成產量減少。芒果很快就要豐收。從4月27日起,這種芒果將在中國市場試銷,而不只是在國內市場銷售。
緬甸對中國的芒果出口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中國在COVID-19期間對部分邊境地區的限制、與COVID-19防制措施(食品包裝的COVID-19測試)相關的延誤及運輸成本。因此,目前芒果種植者只熱衷於將芒果送到國內市場。在源自緬甸的大約200個芒果品種中,主要種植的是Seintalone、Shwehintha、Padamyar Ngamauk、Yinkwe及Machitsu品種。國外市場更喜歡Seintalone品種。
A:
共同通訊社表示,日本能源巨頭Eneos Holdings Inc.於5月2日表示,由於緬甸政局動盪,該公司將退出緬甸的天然氣開發案。Eneos在聲明中表示,其子公司JX日本石油天然氣勘探公司持有該項目19.3%股權,在考慮到國家現狀,包括社會問題以及該案經濟的技術評估後,於4月29日將此決定通知其在緬甸Yetagun天然氣田的商業合作夥伴,並成為2021年2月緬甸軍方接管政權後,最新一家從緬甸退出的日本公司。根據Eneos的聲明,退出將在緬甸政府批准後生效。至退出對其收益的影響微乎其微。
今年2月,麒麟控股公司表示,將退出緬甸啤酒市場,以便迅速終止與軍方有關聯的實體的商業合作關係。
A:
伊洛瓦底電子報報導,泰國石油天然氣集團PTTEP及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於4月29日宣佈,將退出緬甸的Yetagun天然氣項目。在去年緬甸軍方接管政權以及隨後的侵犯人權指控之後,包括Chevron及Total Energy在內的全球能源公司紛紛退出緬甸。
Petronas子公司Carigali擁有Yetagun項目約41%的股份,PTTEP持有19.31股份。PTTEP首席執行官Montri Rawanchaikul在聲明中表示,退出是公司投資組合管理的一部分,旨在重新關注支持該國能源安全的計畫案。PTTEP表示,其所持股份將以無商業價值方式按比例重新分配給剩餘股東,並在監管機構批准後生效。Petronas自2003年以來一直營運該計畫。Petronas表示,該公司經過審視後做出此決定,是資產合理化策略的一部分,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產業環境及加速的能源轉型。
位於Moattama灣的24,130平方公里氣田生產天然氣及凝析油(Condensate)。該項目剩餘股份是由日本石油天然氣勘探公司及與緬甸軍方有關聯的緬甸石油天然氣企業所持有。本案PTTEP的決定並非表示該公司撤出緬甸,今年3月,PTTEP表示,在Chevron及Total Energy今年1月推出後,該公司將接管緬甸至關重要的Yadana天然氣的營運。安達曼海的Yadana天然氣田為緬甸及泰國提供電力,這是緬甸政府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每年產生逾10億美元的收入。緬甸軍方在全國大部分的經濟領域都有利益涉入,包括石油及天然氣。
自去年2月以來,包括英美煙草公司及法國再生能源公司Voltalia在內的其他國際公司也從緬甸退出。
A:
巴林目前的發展目標在於推升整體經濟動能,主要措施有暫停徵收外勞雇用稅及對國有的海灣航空(Gulf Air)進行紓困;而降低青年失業率,提高國民素質,鼓勵新興產業及降低政府債務將是未來幾年最主要的挑戰。
A:
科威特相關政策制定皆是以實現”New Kuwait 2035”為目標,除制定有”Kuwait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KNDP”之長期發展計畫,另亦制定每五年期的「五年經濟發展計畫」。計劃以7大支柱為目標:(1)提升全球定位、(2)強化基礎建設、(3)投資人力資本、(4)改善公共管理、(5)高品質醫療環境、(6)平衡經濟發展、(7)環保宜居國家。
A:
阿曼目前仍朝經濟多元化策略、改善投資環境措施等方向上進行。政府未來發展方向主要仍在積極吸引外資,期使產業能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如製造業、觀光業及物流產業等,積極開發推展自由貿易區與資訊科技園區等,輔以經濟多元化,以及加強國營事業民營化等。
A:
以國鼓勵創新及新創公司,發展利基型產業,扶植自駕車、人工智慧、數位醫療、量子科學等新興產業研究,以吸引國際企業至以國投資。我國主要出口項目為積體電路及電話機,自以色列進口光學精密計量儀器、積體電路及電機設備、機器及機械用具等。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5月1日引述丹麥進口汽車工會(De Danske Bilimportører)之最新數據,去年5月份電動車登記註冊量為36,931輛,今年於5月1日電動車登記量已達80,072輛,爰今年之電動車登記註冊量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17%。 然而,今年4月份電動車登記量相對較去年同期少29%。於4 月份登記註冊的所有汽車中, 30%為綠能車, 其中17% 為電動車, 13%為油電混合車。 依整年度來看,今年度之電動車登記量仍較去年低24%。進口汽車工會指出,儘管如此,電動車之登記量仍多於油電混合車。
進口汽車工會之董事長Mads Rørvig指出,丹麥民眾對汽車購買需求是越來越電動化。綠能車因供應鏈短缺出現供需不平衡,目前的數據僅為可供應的電動車數據並非是真正的需求量。然而,並非所有車型都必須等待。有些車型仍可在短時間內交付。 隨著汽車製造商將不斷推出所有價位的新車型,預計未來幾年電動車的交車量將在供應情況正常化之後顯著增加。
A:
捷克媒體Hospodářské noviny本(2022)年4月25日報導,捷克貿工部次長Eduard Muřický在被媒體問及捷克國內汽車產業受俄烏戰爭影響,政府協助措施時表示,全球汽車產業將朝電動車發展已成趨勢,政府需有作為,其中包括修改所得稅法以降低享有公司配用電動車員工之所得稅稅基,以促進電動車普及化。
目前捷克所得稅法規定,免費使用公司配車之員工,無論配車為油車或電動車,其所得稅稅基將加上該配車價格之1%。本次捷克所得稅法增修草案若最終獲議會通過,針對獲配電動車之員工,其所得稅稅基僅須加上該電動車價格之0.5%。
捷克安永(EY) 管理顧問公司汽車市場專家Petr Knap對上述減稅措施效果不表樂觀,因電動車價格較高且須額外付費安裝充電樁等基礎設施,並未減少企業負擔,渠另表示,捷克政府推行電動車普及化迄今已逾4年,目前仍缺乏有效鼓勵購買電動車之獎勵措施。
A:
綜整丹麥財經媒體於5月2日報導,房屋首購者通常是以房價的80%以 30 年固定利率向銀行分期貸房款, 再向銀行貸款15% ,以存款或現金支付最後 5%,這種貸款組合為獲得信貸批准的先決條件。 然而,近期丹麥物價上漲達5.3%, 借貸利息達4% 外加能源價格高漲的多重組合,使一般的家庭預算受到嚴重擠壓,爰毀滅居住於首都之房屋首購者的夢想。 於2021 年初,全國一棟平房平均面積 140 平方米的房價約為 2,156,000 丹麥克朗。2021 年夏季至年底, 同樣面積大小的房價上漲達 11%至2,389,000 丹麥克朗。 2022 年,房價再次上漲 2%,因此房價達略高於 240 萬丹麥克朗,相較於 16 個月前上漲 273,000 丹麥克朗。惟並非全國面臨同樣的房價漲幅,如玉蘭島北部的房價於過去16個月上漲達13%, 而位於玉蘭島的東部及南部以及Funen島房價相對的漲幅則介於7-9%, 位於玉蘭島西部的房價漲幅較小,僅為於4% ,
另丹麥央行發布今年第一季對浮動率貸款的需求,今年3月份由 42.9% 增幅至 43.8%。浮動利率淨貸款總額為 153 億丹麥克朗,是自2011年秋季以來最高的數字;固定利率貸款總額為66 億丹麥克朗,為8年來固定利率抵押貸款債務減少的第一個月。
據丹麥最大的信貸銀行Totalkredit指出, 今年將近60%的新屋主選擇浮動利率借貸,較去年20%之新屋主多出許多; 房屋信貸 Realkredit Danmark之資深經濟分析師Christian Hilligsøe Heinig表示,新屋主偏好浮動利率貸款的主因為房貸固定利率及浮動利率的差距之大 , 渠亦指出,20-30年的債券價錢高低為驅動利率升降發展之背後主因, 隨著央行利率提高,短期利率也將因此被推高。
Nordea Kredi的資深分析師t Lise Nytoft Bergmann 警告說,屋主破紀錄的將固定利率貸款轉換為浮動利率,渠等恐將承擔完全不同且更高的風險。
A:
依據瑞士德語廣播電視2022年5月3日新聞報導,2021年瑞士生技業共獲得國內外投資總計33億瑞士法郎,其中26億瑞士法郎用於新藥研究。
EY顧問公司生技產業專家Mr. Schmachtenberg表示瑞士境內之大藥廠、小型生技公司及大學研究之間合作密切,許多新創公司直接以大學研究為基礎建立而成。瑞士健康衛生領域研究多樣化,生技業強項為創新和研究新的活性物質,並瑞士在全球創新指數中曾11次排名全球第一,持續吸引投資。
另2021年瑞士生技業申請破產者,主要係因沒有參與新冠病毒相關研究,缺乏新投資資金之企業。專家預測自2022年開始,沒有參與新冠病毒相關研究計畫之生技公司將可逐漸再吸引投資資金。
資料來源:瑞士德語廣播電視新聞報導
日期:2022年5月3日
A:
依據瑞士通訊社2022年5月3日新聞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景氣研究中心(KOF)2022年5月3日公布之問卷報告顯示,本年第2季瑞士勞動市場指數為14.8點,為1992年以來最佳。
報告顯示未來幾個月瑞士勞動市場將跨行業繼續成長,漲幅最多之產業包含飯店住宿業、建築業、專案管理、批發業以及金融保險業。儘管第2季瑞士製造業勞動市場指數較上季稍微衰退,但仍較長期平均值高。
本次問卷報告共有超過4,500家瑞士企業含其員工人事計畫。
資料來源:瑞士通訊社(SDA)新聞報導
日期:2022年5月3日
A:
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本(5)月2日報導,近來飛漲之國際貨運成本亦連累歐洲道路運輸,今(2022)年第一季歐洲 Upply / Ti / IRU道路貨運費指數(European Road Freight Rate Development Benchmark )創新高,達110.9點,較上一季上升 4.3 點,較去年同期上升 7.5 點。Upply為貨運市場指標分析新創公司,Ti 為道路運輸分析公司,IRU國際道路聯盟(International Road Union)為全球領先道路運輸組織。
根據 Upply / Ti / IRU聯合報告分析影響因素,包括:貨運公司成本壓力增加、貨運量能供給挑戰、法規調整及烏克蘭戰爭等。成本壓力主要來自燃料價格飆升,歐洲市場平均較去年上漲約 52.7%。加上貨車司機嚴重短缺,根據國際道路聯盟去年調查,業界職位空缺達 42.5萬,而路上奔馳載貨的 22.8萬名非歐盟籍司機多來自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因此烏俄戰爭爆發更加劇貨運司機人力不足的窘境。至於歐盟運輸立法套案(Mobility package)有關外包司機工作條件等新規,由於會員國公告執行尚未普及,目前對運費影響有限。
展望今年道路貨運天價之情況恐難有改善,通貨膨脹相關波動及烏克蘭戰爭危機將持續拉抬貨運成本,預計今年內道路運費仍將居高不下。
A:
依據瑞士聯邦經濟國務秘書處2022年4月出版之經濟月刊,經濟學者依據瑞士綠色經濟發展分析未來就業市場需求,並列出瑞士未來最有綠色經濟發展潛力之職業。
依據國際職業標準分類(ISCO),對於瑞士綠色經濟發展最有潛力職業人員前十名依序為: 非電子科技工程師、物理及地球科學專業人員、農林漁牧業生產經理人員、科學工程專業人員、採礦製造及營造監督人員、電子科技工程師、採礦製造營造及配送經理人員、建築規劃及測量師、總經理及總執行長、以及生命科學技術員及有關助理專業人員等。
該經濟月刊並表示,2017年瑞士就業人口中從事被上述研究報告列為具有高度潛力之職業者約占總就業人口之19%,該就業族群較其他就業人口平均年齡較低、男性比例較高、學歷較高、且有較多移民背景。並該類型職業失業率較低,且新增職位較其他多職業多。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經濟國務秘書處(SECO)經濟月刊(Die Volkswirtschaft)2022年4月版
A:
- 法媒新工廠(l’UsineNouvelle)上(4)月20日引述法國化學產業協會(France Chimie)報告指出,法國化學產業2021年提升產能(包括產品開發及增產)相關投資達14億歐元,大幅成長40%。分析資本支出成長主因,與掌握關鍵產品主權、填補技術缺口、推動工業去碳化及法國振興計畫等息息相關。
- 化學產業屬重工業,每年須挹注大量投資(尤其在維護保養方面)。繼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使化學產業之投資金額降至35億歐元低點後,2021年投資(含資本支出及營業費用)反彈至41億歐元,其中3分之2用於維護保養、安全及法令遵循等方面。投資動能主要由市場對高附加價值材料及特殊化學品之需求所帶動,包括車輛電氣化、輕量化及產業去碳化等。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亦促使部分關鍵產品之生產回流,包括高度仰賴亞洲進口之活性藥物成分等。
- 統計指出,在法國振興計畫架構下,2021年政府遴選198項投資計畫(投資金額計27億歐元),提供高達 5 億歐元之補助金,案件涵蓋四大類別:(一)未來卓越產業(filieres d’excellence d’avnir)相關計畫(占35%),如經由綠色化學開發之生物源產品以及高性能電池材料等;(二)關鍵產品之生產回流(占25%),如藥用精密化學品;(三)能源及環保轉型相關案件(占25%),如化學品回收利用;(四)部分關鍵市場之現代化及新應用開發(占15%),尤其是美妝產品成分。
- 法國政府「選擇法國(Choose France)」招商引資計畫,預計於2025 年前吸引外人投資18 億歐元,在化學品回收方面,美商Eastman投資案為該計畫下之重大投資案件。法國化學產業亦受惠於數項電池與氫能之歐洲共同利益重大計畫(IPCEI)以及德國等鄰國在綠色車輛及氫能車輛之相關投資。然而,當前能源危機及俄烏戰爭仍恐將衝擊法國化學產業之投資力道,因為能源價格飆升及劇烈波動,將影響能源密集化學業者之投資意願。
- 謹查,2021年法國化學產業之產值成長6%,與歐盟整體化學產值成長(5.9%)幅度相當,高於德國之成長幅度(4.9%)。在藥用精密化學品、礦物化學及特殊化學品方面,產值已回復至疫情前水準,然而在有機化學品、肥皂及香水等產品,仍低於2019年的水準。2021年化學為法國第1大出口產業,高於食品業、航空及太空產業,並帶來當130億歐元之貿易順差,僅次於航太產業。法國化學產業協會表示,能源危機、俄烏戰爭及全球疫情,均對物流體系造成不利影響,連帶衝擊化學品兩大應用領域汽車業及航空業之復甦步調,因此預估2022年產值成長幅度僅介於1%至2%之間。
A:
法媒新工廠(l’UsineNouvelle)本(5)月2日報導,波蘭及保加利亞未依俄羅斯要求以盧布支付天然氣貨款,遭俄國切斷天然氣供應,另德商Uniper、奧地利商OMV及義大利商Eni則準備遵從俄國要求。然而,歐盟執委會表示,倘歐洲企業以盧布支付價款,恐違反歐盟制裁措施,因為歐盟禁止與俄羅斯央行間的交易。
俄國政府要求企業開立歐元及盧布帳戶,後者將作為支付天然氣之用途。巴黎事務所之Manon Krouti律師強調,前述作法使俄羅斯央行得以介入並取得外匯,並任由其選定時間進行換匯,因此相關交易已被歐盟執委會認定為借貸性質,係屬歐盟制裁措施之範圍。
歐盟執委會聲明,倘會員國確實違反相關制裁措施,將啟動違規程序,予以經濟裁處,然而這對歐盟而言相當具挑戰性,因為以往面對之制裁對象為北韓或蘇丹,而非貿易大國俄羅斯。專家分析,本次歐盟對俄國採取的制裁措施,強度及效率係前所未見。
在歐盟對俄制裁規範下,企業最遲5月15日需停止與俄國企業之所有交易,尤其在航太領域。專家指出,目前歐洲企業刻進行相關研析,尤其每項制裁措施均有特殊適用規定,必須逐項進行檢視。除法律上的風險外,多數企業認為目前留在俄國市場之風險日益加劇,包括對企業聲譽之負面影響及戰事拖延等因素。最後,企業亦將面臨俄國的反制措施,使得企業處境更加艱難。
針對俄國強硬之立場,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除譴責俄國藉天然氣進行勒索外,亦表示波蘭及保加利亞兩國將由歐盟鄰國支援供氣,歐盟將備妥因應對策,俾將對於消費者之衝擊降至最低。為因應能源危機,法國生態轉型部長Barbara Pompili於5月2日召開歐盟能源部長理事會臨時會議,共同研商俄國天然氣替代方案。為擺脫對俄能源依賴,歐盟研擬REPowerEU行動計畫,設定目標為今年年底將俄供氣量減少3分之2(按2021年俄國占歐盟天然氣進口來源45%),並至2027年完全排除。為達前述目標,將提高液化天然氣進口,提升生物甲烷與氫能之產量等,以實現天然氣供應多元化;同時,藉由提高能源效率與加強利用再生能源,儘速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A:
出處:PV Magazine, 2022/05/03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的太陽能有可能在 2050 年達到132 GW
PV Magazine報導,根據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 (TNO) 的最新報告顯示,太陽光電在荷蘭未來能源結構有巨大潛力,專家稱,到 2050 年太陽能裝機容量可能達到 55 GW至 132 GW。
TNO的最新報告概述荷蘭能源系統到 2050 年實現完全脫碳經濟的兩種可能方案,分別稱作適應(Adapt)和轉型(Transform)。
適應方案的標準較低,對實現巴黎氣候目標的貢獻亦較小,化石燃料仍為能源的一部份,國際航空和海運的排放量僅減少一半。
轉型方案則需徹底改變行為方式,且需要大幅節能以減少能源需求,因此要求標準提高。在此方案下,到 2050 年,再生能源將幾乎覆蓋荷蘭所有的電力需求,但需要進口電力來滿足所有的耗能。
適應方案設想到 2050 年,荷蘭的風能和太陽能可能達 98.5 GW,其中包括 36 GW的離岸風電、7.5 GW的陸上風電與 55 GW的太陽能,預計不會有核電。而轉型方案,核電可能佔約7%,其餘離岸風電70GW、陸上風電12GW、太陽能達132GW。
上述兩種方案,太陽能和風能在荷蘭電力結構中所佔的比率,到 2030 年將超過 80%,到 2050 年將超過 90%。
TNO 專家指出,必須盡可能多利用太陽能和風能來供應能源,並使重工業更具永續性,核能可作為必要與零碳排補充,但不應掩蓋對太陽能和風能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