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1年4月28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303/P200號(商情文號:第303號)

商情本文:
英國國會議會國際貿易特別委員會批評,英美兩國正在推進的貿易談判對於勞工、小企業和智庫的投入太少。英國國際貿易部長Anne-Marie Trevelyan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琦於4月25日至26日在蘇格蘭舉辦第二屆貿易對話,據悉兩方的會談只是探討取向,雙方也討論俄烏戰爭對全球貿易的影響,以及兩國潛在協議的原則等。美國是英國最大的單一出口國,據統計2020年英美貿易總額超過2200億英鎊,政府預測英美自貿協定長遠下來可使兩國貿易額增加超過150億英鎊。但由於美國國會因素,英美自貿協定是否最終可行越來越受到懷疑,兩國談判已進行超過18個月。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所長Adam Posen認為,英美兩國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很低;美國國會不想批准任何形式的貿易協議,再加上北愛爾蘭議題,困難大增。

在英國,許多國會議員也擔心自由貿易協定可能降低勞工權利。貿易特別委員會工黨議員Lloyd Russell-Moyle指責,英國國貿部長並未效仿美國及歐盟在諮詢委員會擁有同樣數量的企業和工會的作法,此前有消息稱英國在21個工會中只有6個;如英國商業總會會長Shevaun Haviland尚未被任命為諮詢委員會委員。英國總工會聯盟(TUC)貿易政策部門主管Rosa Crawford表示,該組織等待近18個月才獲政府同意其對貿易諮詢小組的所有提名;若政府真有心展開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就不應該在工會代表方面延誤,而應確保所涵蓋的部門之工會均有成員代表。

A:

資料來源:德國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

文號:1114040066號

 

根據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4月27日公布之「2022年春季經濟評鑑」,有鑒於烏克蘭戰事持續造成負面影響,短期內難見停歇,2022年德國經濟預期成長率調降至2.2%,較今年1月底的預估值3.6%再減少1.4個百分點。這也是德國聯邦政府繼去年秋季公布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4.1%以來的第2次修正下調。2023年德國政府預期經濟將成長2.5%。

經濟部長Dr. Habeck表示,德國經濟目前所面臨之風險明顯易見,無論是高能源價格、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或是持續增加之不確定性。經過兩年的新冠疫情衝擊,俄烏戰事再次為脆弱的經濟體質帶來新的威脅。不過,H部長認為自由民主國家的優勢,即在於能找到平衡,從而獲致推動共同前進的解決方案。

俄烏戰事期間,石油、煤炭及天然氣價格急遽上漲,進一步推升民生物價。德國政府預期2022年通貨膨脹率為6.1%,增幅不僅高於年初預測之2.8%,也明顯超過2021年的3.1%。至2023年的通貨膨脹預估值則為2.8%,也高於年初預估的2.0%。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雖然批判聲者不斷,但中國資源交通集團有限公司(CRTG)仍取得斯德哥爾摩地鐵第三份基建合約,瑞典國防研究所(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 FOI) 認為,有關安全議題應從國家安全角度來審酌相關瑞典任何基礎建設的採購風險,而不能只單純視之為地方性採購契約。

另,瑞典國安局(Swedish Security Service, Säpo)的最新報告,將中國和俄羅斯共列為對瑞典最具威脅的國家。瑞典建築公會(The Swedish Construction Federation)亦指出,瑞典企業很難與具國家資源支持的中國企業競爭,以本採購標案為例,中資CRTG的投標金額竟可比瑞典競標企業Skanska出價足足減少了2億瑞典克朗(約2,041萬美元)。

A: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政府官網、德國OnVista電子報

文號:1114040070號

 

根據德國聯邦政府2022年4月22日新聞,蕭茲總理應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邀請,於4月27日至29日訪問日本,並於4月28日在「日本德國商會」(AHK Japan)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發表演說。

相關媒體分析,日本成為蕭茲總理上任後第1個訪問的亞洲國家並非巧合,德國與日本共享許多價值觀,俄烏戰事以及德國政府未來對中國的態度與立場,令雙方合作重要性與必要性日增,蕭茲總理此行象徵德日雙邊合作朝更穩固與緊密的方向邁進。

德國投資及貿易署(GTAI,屬官營之法人組織)駐日發言人Jürgen Maurer指出,日本對德國經濟發展扮演關鍵角色,2021年德日雙邊貿易額為416億歐元,較2020年成長7.2%。選擇日本作為蕭茲總理赴亞洲首行,顯示「七大工業國組織」(G7)夥伴國間的合作日益重要,雙方預期將在以下各項議題強化合作:

  1. 抗疫與經濟復甦:
    日本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高科技先進國家,且在其他亞洲國家商務拓展廣泛,對德國企業布局亞洲市場非常重要,日本亦逐步放寬新冠肺炎防疫措施,例如:允許接種疫苗之商務人士免檢疫入境,預期將進一步復甦雙邊經貿與人員往來。此外,日本也是德國在全球各種挑戰的重要合作夥伴,包含抗疫、改善全球醫療保健、對抗氣候變遷等;在電動車、量子技術與氫能等創新科技領域,雙方也具有巨大合作潛力。另一方面,在全球供應鏈瓶頸與原物料短缺、其他亞洲國家基礎設施項目等議題上,雙方預期將進行更多討論與合作。
  2. 協調對俄羅斯制裁:
    日本對俄烏戰事以及對俄羅斯之立場與歐盟國家至為接近,日本政府基本上均採納西方對俄羅斯之經濟與金融制裁手段。2023年日本輪值G7主席國後,預料亦將持續透過G7平臺,協調成員國間各項決策與作法。
  3. 透過現有經貿機制深化互動:
    日本長期以來致力推動全球自由貿易,與歐盟之自由貿易協定已自2019年起生效。在亞洲,日本政府積極主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身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之一員,預期德日兩國未來將在推動深化自由貿易上,探索更多合作領域。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40071號(一)

 

德國創業服務公司Startupdetector新版年度報告出爐,依德國商業登記數據顯示,2021年3,348家新企業成立,較2020年增加11%,平均每2.6小時就有一家新創公司成立。其中,能夠吸引外部投資的公司數量更增加27%,達到2,087家。有關德國2021年新創公司之整體趨勢、投資之產業、商業模式、設立地點及創辦人年齡性別等資訊,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內容摘要如下: 

一、整體趨勢:

(一)德國新創公司雖仍以投資軟體、醫藥及電子商務為主,惟2021年投入環境技術領域之新創企業家數大幅成長144%,達到100家。創投業者在減碳及資源保護領域嗅到龐大商機,此亦反映在能源密集型建築業(增加110%)及農業(增加84%)的融資趨勢上。

(二)柏林雖為德國新創公司設立之首選地點之一(每10萬名居民有20.2家新創企業),然而各大學城亦正快速成為初創企業主要之成立熱點。環境技術為現今德國新創企業投資之熱門領域。德國創投公司HV Capital合夥人Jan Miczaika亦表示,在經過20年數位革命後,下一波創新浪潮可能在工業脫碳技術。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日期:2022/4/28

文號:1114040071號(二)

 

二、成長最大之新創產業:

(一)脫碳:

碳追踪(Carbon tracking)為環保產業之新創企業之熱門議題,位於波昂的半官方創投機構High-Tech Gründerfonds(HTGF)表示,過去2年,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之收集與管理顯得日益重要。此領域典型的新創公司Pina Earth利用航空攝影及人工智慧,準確測量及監測森林中儲碳量。在此基礎上,森林所有權人能夠在Pina線上市場出售CO2證書,透過此方式,可創造森林永續經營之環境。 

(二)媒體:

Articlett等新創媒體公司提供讀者「文字訂閱」服務,會員可透過APP閱讀來自各種媒體之新聞內容,在新創產業中成長86%,成長率位居第2。此外,元宇宙亦為媒體、遊戲軟體及區塊鏈公司的興起提供動力。 

(三)保險:

新保險公司為金融科技(FinTech)產業一個特殊領域,以46%的成長率位居第3。新保險科技公司Hakuna為電子商務業者提供保險方案,使線上業者可提供客戶類似Amazon、Apple等大公司之當日送達、先買後付或AppleCare等服務。 

三、最歡迎之商業模式:

以家數衡量,最受新創公司喜愛的商業模式是「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即使用者透過瀏覽器及網路連線,訂閱獲得授權後,即可存取由雲端支援SaaS之應用程式,取得軟體服務。將近50%之新創公司(1,637家)均循此商業模式發展。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40071號(三)

 

四、新創公司成立地點

(一)以地區及城市觀察,在巴伐利亞邦的Starnberg地區以每10萬居民中有20.5家新創公司,領先柏林(20.2,排名第2)與慕尼黑(17.2,排名第3),成為新創公司成立家數最多地區。原因可能與該地區平均所得較高有關。該地區之新創公司態樣繁多,從新鮮食品快遞的Regioluzzer到以機器人維護火車軌道的Servail,再到夢想建造一艘宇宙飛船的The Exploration Company。 

(二)擁有雄厚科研實力大學之城市在新創產業發展上也表現亮眼。例如海德堡大學擁有堅強的醫學研發能量,致生技醫療產業中近半的新創公司活躍於海德堡(16.4,排名第4);著名的卡斯魯爾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亦為卡斯魯爾(Karlsruhe,13.6,排名第6)吸引技術密集型新創公司設立,如Phytonics開發用於太陽能系統的抗反射塗層,Pionix研究一門任何人都可以進一步開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技術,Bytefabrik.AI則研發用於分析工業數據之智慧軟體等。 

(三)HV Capital合夥人Jan Miczaika表示,由於遠距辦公興起,尤其在創業階段,企業所在地點在新創企業發展所扮演的角色逐漸弱化,新創公司正快速在小城鎮設立辦事處,以便為潛在員工提供不同的工作地點。話雖如此,企業若考量吸引高素質人才,大都會區如柏林仍然具有強大競爭優勢。 

(四)以德國各邦的新創企業分布來看,柏林(20.2)及漢堡(11.7)這兩個城市邦仍遙遙領先,在其他非城市邦中,以巴伐利亞邦(4.7)、巴登-符騰堡邦(3.6)及黑森邦(3.5)的新創公司家數較多。 

(五)德東地區之新創企業較少,僅薩克森邦進入排名前半部分。圖林根邦之大學城耶拿(Jena,11.7,排名第9)為德東地區惟一擠入新創企業數目前10名之鄉鎮。此外,與德西及柏林的新創公司相比,德東的新創公司較以商業與工業客戶為目標。 

A:

出處:NL Times, 2022/04/28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

能源公司Vattenfall與各方合作研究廢棄風力發電機再利用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瑞典能源公司 Vattenfall 荷蘭子公司與各方共同合作,研究廢棄風力發電機再利用。現在廢棄風電場 Irene Vorrink 的風力發電機葉片正被重新用作太陽能園區的運動設施、建築材料和零組件。

此為自Vattenfall公司縮小其材料再利用目標以來,荷蘭第一個被拆除的廢棄風電場,可回收風力發電機的大部份零件,例如基礎和塔架。惟葉片使用融合的複合材料製成,此種材料質輕且異常堅固,因此再利用難度更高。

風電場的 80 多個葉片將在未來幾週內運往荷蘭中部的 Kampen 港,然後被鋸成小碎片,挪威公司 Gjenkraft 計劃將其用於生產絕緣材料和滑雪板等運動用品。荷蘭公司 LIFE CarbonGreen 也在研究葉片再利用的可能性。其中兩個葉片將被保留,供當地訓練中心培訓技工之用。

Vattenfall公司發言人表示,未來幾年可能有必要更換更多過時的風力發電機, 該公司的目標是 2030 年能達到完全回收舊葉片,並強調雖然掩埋舊葉片仍是其他國家通行的解決方案,但無論如何該公司不會以此種方式處理。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根據瑞典天然氣公會(Swedish Gas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瑞典所使用之天然氣約40%來自俄羅斯透過歐洲網絡輸入,24%來自挪威,11%來自阿爾及利亞。現在因俄烏戰爭引起對俄羅斯的各項制裁,包括禁止使用俄羅斯能源;但該公會認為,因為自丹麥Tyra天然氣田輸入的天然氣,所需要平台必須等到明(2023)年夏季才完成更新,加上使用天然氣的瑞典企業無法立即更換成使用電力的設備,因此現在暫停使用俄羅斯天然氣將會對瑞典企業造成重大影響。

 

以俄羅斯暫停輸送天然氣到波蘭為例,如同樣情事發生在瑞典,將導致瑞典電力價格更為高漲。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24小時太陽報(Il Sole 24 Ore)2022年4月27日報導,根據義大利國家統計局(ISTAT)貿易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3月份義大利對歐盟外(extra-Ue)國家出口表現幾乎為2位數字成長(俄羅斯除外),總出口額增加22%,然而對俄羅斯出口在一個月內減少3.5億歐元,主要係因歐盟對俄羅斯實施暫停全球付系統SWIFT等制裁,不確定性等因素造成2022年3月份義大利對俄羅斯出口額由2021年同期之 7.16 億歐元大幅降為3.64 億歐元,衰減51%,其中又以機械廠房、紡織服裝及製鞋業受創最為嚴重。

儘管對俄羅斯出口下跌,義大利自俄羅斯進口金額卻因天然氣及石油等能源價格上升而大幅成長,義大利3月份自俄羅斯進口金額超過30億歐元,較2021年3月之12 億歐元翻倍成長達153%,3月份義大利對俄羅斯貿易逆差擴大為27億歐元,2022年第一季累積擴大至62億歐元。

報導最後提及,義大利進出口因能源價格因素導致與歐盟外國家呈現貿易逆差,由2021年3月近50億歐元之大幅順差至今反為逆差5.15億歐元,而鑒於2022年四月能源價格仍維持高檔,預估現狀將不會有多大改善。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40071號(四)

 

五、創辦人年齡與性別:

(一)新創企業通常可與年輕人聯繫在一起。事實上,雖近25%的新創公司,年齡最大的創辦人確實不到30歲,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的新創企業中,創辦人年齡介於40至49歲,且此年紀區段在過去一年中顯著成長。 

(二)平均年齡也因產業而異:遊戲(平均31.5歲)及線上零售(32.1)之經營團隊最年輕,醫療公司(39.6)、軟體開發(38.7)及保險業務(38.6)則年紀較長。Miczaika表示,根據經驗40歲以上的創辦人成功的機率明顯高於年輕人,一方面,可能由於經驗較為豐富,較為了解市場。 

(三)德國新創企業管理層中的女性比例變化不大,相較於2020年的19%,2021年約有五分之一新創公司至少擁有1名女姓高階經理人。 

六、近期獲得融資青睞之新創公司

一般認為營造業及農業為與數位化最不相關的產業,然而近期該兩產業成為創投公司關注的焦點。Miczaika表示,德國須以更高效、更環保地興建更多建築。而HTGF創投亦注意到提高農業生產力與資源利用效率的巨大潛力。如Agvolution分析數據決定如何依據業務及氣候優化肥料的使用;Farminsect開發自動化系統,俾農民飼養昆蟲幼蟲,以代替大豆及魚粉作為動物飼料。​

A:

出處:Dutch News, 2022/04/28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

荷蘭停止對燃燒生物質或木屑供暖的補貼計畫

荷蘭新聞Dutch News報導,過去幾年,荷蘭生物質發電廠獲得政府數十億歐元的補貼,以助其達成歐盟的氣候目標,但由於其對環境的長期破壞,已引起極大的爭議。現在荷蘭政府已決定立即停止對燃燒生物質或木屑為城市供暖與溫室供熱的補貼計畫。

荷蘭氣候部長 Rob Jetten 於一份聲明中指出,有機原材料在實現氣候中和與循環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且在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方面亦至關重要,然而與此同時,政府也意識到其對環境的破壞。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 CBS)的統計數據, 2020 年荷蘭使用木屑等生物質作為燃料,額外產生 19 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A:

資料來源 : 芬蘭政府 (Finnish Government)  

 

在2020年與2021年,因為COVID疫情衝擊,導致芬蘭航空的乘客數一度降到疫情前的10%,造成該公司極大的損失。原本在各國開始放寬防疫政策之際,該航空公司乘客數已開始慢慢恢復,卻又遭逢俄烏戰爭,致使其原本計畫航經俄羅斯領空的亞洲航線受阻。為了避開高風險的俄羅斯領空,歐亞航線的飛航時間與成本均大幅提高。

去(2021)年3月為因應疫情所帶給來芬蘭航空的營業衝擊,當時芬蘭政府與其母公司 Finnair Plc於簽訂混和貸款協議(hybrid loan agreenment),貸款金額上限達4億歐元。今(2022)年4月,經濟政策部長級會議(the 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Economic Policy)則決議將其改為資本貸款(capital loan),期盼此舉可加強Finnair Plc的權益(equity)。

芬蘭航空是一家背負國家策略利益的公司,因其對於航空運輸及其相關產業產生顯著的乘數效應,進而影響商業營運和芬蘭人民的福祉。芬蘭歐洲商業官股(European Affairs and Ownership Steering)部長Tytti Tuppurainen表示,運作良善的航空公司對於芬蘭是至關重要,因為芬蘭人民和企業均依賴國內與國際航線的連接。

A:

資料來源:經濟週刊(Wirtschafts Woche)、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40072號

 

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Dr. Robert Habeck部長於2022年4月26日訪問波蘭後表示,自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歷經數月努力,德國已將其對俄羅斯石油進口依賴度自35%降至12%,且即將完全獨立於俄羅斯石油供應,可望於接下來數月內達標。

H部長於訪波蘭期間說明,德國現有煉油廠均已按規畫,擺脫對俄羅斯原油之依賴,目前僅剩位於德國東部城市Schwedt由「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營運之煉油廠,尚透過與俄羅斯連接之油管接收原油,且該廠無意處理來自其他國家之原油。聯邦政府刻正設法施壓該廠變更油源或易主經營,並與波蘭協調,供應Schwedt地區後續所需之原油,未來並將確保該廠之營利不會變相成為普丁戰爭犯行之資金來源。H部長表示,透過進一步準備,德國將能夠承受對俄羅斯實施石油禁運。禁運後,必然將出現區域性供應瓶頸與更高的油價,但將不致無法承受。不過,德國對於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程度較高,政府正積極籌建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以加速降低對俄羅斯之依賴。

 

H部長宣布德國上開政策方向後,俄羅斯方面隨即以行動回應,由於波蘭及保加利亞未能以盧布支付天然氣費用,將停止輸送天然氣,但波、保2國均表示暫無削減供應之必要,波蘭更強調已採取措施,多元化天然氣來源加以因應。歐盟與德國政界人士多數認為,政府及民眾無須對俄羅斯總統普丁之威脅感到焦慮,因為相關應變計畫已經就緒。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則指責俄羅斯此舉形同勒索,並表示歐盟已制定計畫,避免供應瓶頸惡化為安全問題。

另一方面,為增加能源危機發生時,德國聯邦政府可以選擇使用之政策工具,德國甫於2022年4月25日宣布,將對「能源安全法」(Energiesicherungsgesetz)進行修法,以授權政府在緊急情況時,可加速控制關鍵能源基礎設施,甚至在必要時,託管或徵用相關企業,以維持大眾能源供應安全。

針對德國政府一系列強化能源自主之舉措,環團「德國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Germany)雖予以肯定,但建議政府應該盡一切努力節省石油消耗,而非耗費數十億歐元減少燃油中的稅費比率、降低民眾使用燃油成本。Greenpeace主張,相關減稅措施無異鼓勵民眾與企業繼續使用燃油汽車,實非明智之舉。​

A:

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4月23日報導,根據西班牙中央銀行(Banco de España)最新資料,西班牙2022年2月政府公債達1兆4,420億歐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119%,創歷史新高。具體而言,2022年2月公債較上一個月增加166億9,400萬歐元,增加1.17%;倘與2021年同期相較,則增加5.4%,相當於增加744億7,400萬歐元。

2022年2月西班牙公債增加主要來自中央政府及社會保險(Seguridad Social)相關支出所增加之債務。2022年2月中央政府債務為1兆2,620億歐元,較2021年同期增加6.3%,倘與2021年1月相較,增加1.5%,相當於196億3,500萬歐元;而社會保險支出之債務為991億8,600萬歐元,較2021年同期增加16.2%。

2022年2月西班牙各自治區政府債務與1月相較減少0.14%,為3,098億900萬歐元,倘於2021年同期相較,則增加2.2%;同期西國各自治區市政府債務金額為224億2,100萬歐元,較1月增加1.5%,另倘與2021年同期相較,則微幅增加0.8%。

本次西班牙央行公布之政府公債,已依歐盟統計局要求,將2012年政府成立之銀行資產重組管理公司 (Sociedad de Gestión de Activos Procedentes de la Reestructuración Bancaria, Sareb)所持有之350億歐元壞帳納入。

許多國際組織預測,2022年西班牙政府公債將持續增加。近日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資料指出,西班牙2022年政府公債占GDP之116.4%,2023年可降為115.9%,預計至2027年則將降至GDP之114.5%至114.7%之間,另至2027年西班牙財政赤字仍將維持於3.9%。
 

A:

西班牙國家報2022年4月27日報導,歐盟執委會(Comisión Europea)於本月26日核准西班牙與葡萄牙提出之電費調降提案,未來西班牙可控制發電用天然氣與煤炭價格於50歐元/MWh(每百萬小時)以下,從而調降西班牙電力批發市場價格,現有簽定小型用戶志願電價(PVPC)合約之消費者約占總用電戶數量之40%,將因此而受益。相關專家估計,倘天然氣價格限定為50歐元/MWh,則未來每百萬瓦小時(/MWh)平均電價將界於130歐元至140歐元之間,遠低於2022年3月之283歐元。

此外,歐盟與西班牙及葡萄牙亦達成共識,倘西葡兩國提供法國及歐盟其他會員國天然氣,須以相同價格出售。目前西班牙、葡萄牙與法國間之電力與天然氣連接比率僅有2.8%。西班牙生態轉型部(Ministerio de la Transición Ecológica)部長Teresa Ribera表示,本次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亦與歐盟協議,未來將積極提高與歐盟各國電力與天然氣之連接比率,目標於2023年提高至15%。

歐盟表示,本案刻正與西班牙及葡萄牙主管機關進行技術協商。西班牙政府盼儘速完成前述措施相關立法作業,以減輕西班牙家庭及企業之高額電價壓力。西班牙政府預計於2022年5月正式實施該項措施,施行期間預計將為1年。

A:

西班牙國家報2022年4月26日報導,根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INE)公布資料,西班牙2022年3月觀光客夜宿旅館增加至1,760萬天,與2021年同期之住宿天數350萬天相較增加5倍,與2019年2月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前相較則呈微幅增加。2022年3月西國平均每位旅客住宿天數為2.9天,與2021年同期相較成長43.6%。2022年3月西國平均每間旅館住房售價為89.1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增加35%。

依據INE旅館價格指數(Índice de Precios Hoteleros)資料,2022年3月西班牙旅館住房價格與2021年同期相較增加22.5%,顯示觀光業呈穩健復甦。西班牙旅館及觀光旅宿業者聯合會(Confederación Española de Hoteles y Alojamientos Turísticos,Cehat)認為,2022年3月西班牙旅館住宿費用上漲,主因為旅宿業營運成本受能源價格上漲影響增加20%。西班牙聖週(Semana Santa)期間旅宿業住宿率維持85%,顯示消費者旅遊意願並未受疫情影響。

INE資料另顯示,2022年3月西班牙旅館住宿率為46.9%,與2021年相較成長142.1%,除西班牙國內旅客數量增加外,國際觀光客人數亦大幅成長。2022年3月西班牙國內旅客住宿旅館天數逾700萬天,國際觀光客住宿天數則為1,050萬天。國際觀光客主要來源國為英國、德國、法國、荷蘭及義大利等。另以自治區而言,加納利群島(Canarias)自治區、加泰隆尼亞 (Cataluña) 自治區及安達盧西亞(Andalucía)自治區為國際觀光客熱門觀光目的地。

倘以衡量旅宿業盈利能力之「每間可使用房間之平均每日收入(RevPar)」指標分析,2022年3月西班牙旅館之RevPar為50.1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增加190.5%,其中以加納利群島Adeje市之RevPar為最高,每間可使用房間之平均每日收入(RevPar)為132歐元。

A:

資料來源: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4月26日

 

史國主流媒體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4)月26日報導指出,史瓦帝尼商會(Business Eswatini)頃召開年度大會,並向利害各相關者發表年度報告指出,南非「零售–服裝、鞋類及皮革之價值鏈總體計畫」(Retail – Clothing, Textile, Footwear and Leather Value Chain Master Plan, R-CTFL Value Chian Master Plan)恐對史國紡織業造成負面衝擊,並威脅史國紡織業約22,000個工作機會。

 

史國商會指出,「R-CTFL價值鏈總體計畫」係南非後武漢疫情經濟復甦策略之一。依據該總體計畫,南非企業只要不將自海外國家(如中國、柬埔寨)進口之紡織材料(如布料)再輸至史瓦帝尼等國加工,南非企業即不用對進口之紡織材料繳交22%關稅。鑒於史國紡織業「剪裁 –製造 – 修剪」(Cut – Make – Trim, CMT)公司相當依賴南非市場與訂單,南非「R-CTFL價值鏈總體計畫」恐衝擊史國紡織業多數CMT公司之生計(謹註:史國約35%紡織材料進口自南非,約97%紡織製品出口至南非)。

 

史國商會盼南非政府重新考慮「R-CTFL價值鏈總體計畫」,史國商工暨貿易部長庫馬羅(Manquba Khumalo)曾與南非政府交換意見,相當關注該總體計畫對史國可能之衝擊。依史國勞工暨社會安全發布之「史瓦帝尼國家技能審計報告」(Eswatini National Skills Audit Report),製造業提供史國大量就業機會,紡織業係史國最重要製造業,對史國經濟與工業發展至關重要。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4.28   PAP, The First News ,

 

波蘭總理Mateusz Morawiecki呼籲歐盟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進口徵收關稅。M總理427日週三在德國報紙Bild網站上發布的採訪中表示,徵收關稅將有助於那些已停止進口俄羅斯燃料的國家。

 

M總理向Bild報社表示,波蘭已向歐盟執委會提交一項動議,要求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進口徵收約35%的歐盟關稅。每個實施禁運的人都必須承擔從其他來源進口更高成本的液化石油氣(Liquid Petroleum Gas; LPG)或石油。當進口俄羅斯能源的成本顯著增加時,這將是公平的。他補充稱,波蘭已經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煤炭,並要求其他歐洲國家做出更大的努力。僅僅禁運是不夠的,歐盟還必須讓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不可能以折扣價向其他國家出售石油,例如向印度。

 

在談到俄羅斯決定切斷對波蘭的天然氣供應時,M總理表示,波蘭已準備好因應燃料供應中斷的問題。M總理向Bild報社表示,波蘭已準備好了。波蘭已經建造一個液化天然氣終端設施來彌補短缺。波羅的海管道天然氣管道(Baltic Pipe gas pipeline)也幾乎準備好從挪威輸送天然氣。波蘭不會被脅迫。M總理繼續表示,波蘭也不會對俄羅斯天然氣支付盧布,俄羅斯的行動顯示其經濟及合約的可信度是「零」。

A:

葡萄牙經濟新聞網(ECO News)2022年4月28日報導,英國凱度集團(Kantar)將於葡萄牙波多(Porto)設立一技術與創新中心(GTI hub),計劃投資430億歐元,初期人力以150名工程師為主,預計至2026年可創造400名就業機會;該集團盼該中心成為雲端運算、基礎設施工程及應用程式支援等專業領域之基地。凱度集團科技主管(CTO)Alex Cesa表示,波多為科技人才聚集重鎮,亦為適合生活與工作之城市。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