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

                                                       

隨著疫情趨緩,比利時食品加工業在2021年開始顯著復甦,營業額成長13.1%至614億歐元,投資增加9.2%至19億歐元,出口成長11.7%達300億歐元,其中對英國的出口更是大幅成長36%。

 

然而在該亮眼數字的背後存在一個隱憂:盈利率下降,跌至歷史新低2.8%。比利時食品加工業的盈利率自2015年(4.5%)以來一直持續穩定下降,對該產業的投資與研發相當不利。加上俄烏戰爭導致原物料和能源價格飆升,可能再降低該產業之盈利率,比利時食品工業公會(Fevia)擔心2022年盈利率將進一步跌至2.3%。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數據,全球供應鏈中斷及農作物歉收兩個主要因素,導致18個月以來原物料價格推高43%,而俄烏戰爭導致該情況日益嚴重。自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小麥價格上漲50%以上,其他產品例如麵粉、向日葵和亞麻籽油、蜂蜜、雞蛋等,也都出現價格飆升或供應受阻的問題。Fevia的調查顯示,目前比利時食品公司有5成左右面臨供應短缺問題,有7成不得不調整其產品成分,或即將調整其產品成分。此外,4成公司在過去幾週減少產量,或計劃即將減少產量。

A: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環境署、德國商報等

 

根據德國聯邦環境署(Umweltbundesamt)的數據,2021年可再生能源在供電領域佔總用電量(Bruttostromverbrauch;註1)的41.1%(2020年為45.2%);不過可再生能源在消費面如供暖領域僅佔16.5%,運輸領域僅佔6.8%,相對低很多。

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仍然是德國(以及歐洲)最重要的能源,特別是進一步用於如發電、移動、工業或家庭供暖所需前的所謂初級能源(Primärenergie;註2)。根據德國聯邦環境署的數據,2021年德國初級能源消費(Primärenergieverbrauch)依能源類別分別為:石油和天然氣仍是主要能源,分別佔32%和27%、無煙煤Steinkohle和褐煤的能源佔18%、可再生能源僅佔16%、核能佔6%。

 

根據德國聯邦環境署的數據,目前德國能源產量約為3,400 peta焦耳(PJ=1015 Joule,能源計量單位),相當於德國初級能源消費總量的28%,也就是德國須進口各種能源以供應約70%的所需能源,主要的進口能源為天然氣和石油;根據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所(Bundesanstalt für Geowissenschaften und Rohstoffe)的數據,2020年德國的進口依存度為天然氣95%、石油98%、無煙煤100%(註3);德國55%的天然氣消費量、三分之一的進口石油,以及半數的進口煤炭都來自俄羅斯;根據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價值194億歐元。

 

註1:總電力消費量(Bruttostromverbrauch):所有國內總電力生產量(包括風能、水力、太陽能、煤炭、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加上由國外進口的電量,再減去出口電量;總電力消費量中,會有部分電力因在傳輸過程中損失而無法傳達到最終用戶,如有些流經電網的電力會因產生熱能而損耗,有些發電站需要電力才能運作,如抽水蓄能設施的運作需要電力才能抽水;扣除這些損耗後,便是所謂的「淨電力消費量(Nettostromverbrauch)」。

 

註2:初級能源(Primärenergie;英文:primary energy):又稱「一次能源」或「原始能源」,指天然形成的能源,尚未轉化或轉變處理的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無煙煤或褐煤、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電、地熱能或生物質能,以及核燃料如鈾等;初級能源中有一部分並非直接消費,而是轉變為次級能源(secondary energy)後才得以消費,例如:煤轉變為電、焦炭、煤氣,或是原油轉變為汽油、燃料油等;有些次級能源也可再轉變為其他能源,如燃料油、柴油轉變為電能。

 

註3:根據德國聯邦環境署的數據,德國最重要的國產能源是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佔國產能源超過一半;初級能源褐煤的自給率是100%;高度依賴進口的能源除了礦物油、天然氣和無煙煤外,核能用鈾也必須100%進口。

A:

熱轉型

 

天然氣在德國主要用於提供暖氣和熱水。

 

關於能源轉型通常會論及電力或交通;儘管然目前德國超過4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註4),僅約15%的電力來自天然氣發電廠,但天然氣佔供熱領域的47%仍為最重要的能源。

根據德國聯邦環境署的數據,供暖和製冷佔德國最終能源消耗量(Endenergieverbrauch;註5)超過50%;熱能以多種方式被使用,包括房間供暖或空調、熱水和處理熱(Prozesswärme;註6)、冷卻;截至目前為止,供暖產業所需能源僅約17%來自可再生能源。

 

根據德國聯邦能源與水資源管理協會(Bundesverband der Energie- und Wasserwirtschaft;BDEW)的分析,德國半數房屋採用天然氣供暖,另有四分之一的公寓用油取暖。

工業中,天然氣也是處理熱的最重要能源;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天然氣是2020年工業最重要的能源,佔31%,其次是電力21%,礦物油和礦物油產品佔16%,煤炭佔16%。

 

註4:根據德國弗勞恩霍夫爾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的數據,可再生能源在2020年總發電量約為246 TWh,佔半數以上的公共淨發電量;淨發電總量除公共淨發電量外,還包括工商業企業的自發電量,主要透過天然氣發電;根據德國聯邦環境署的數據,2020年可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45%。

 

註5:最終能源消費量(Endenergieverbrauch):最終能源指的是到達最終消費者的能源,因此,最終能源為初級能源轉換和運輸後的剩餘部分;最終消費者包括私人家庭、工業、商業、貿易、服務及運輸產業等。

 

註6:處理熱(Prozesswärme)是許多技術過程和製程(乾燥、蒸煮、熔化、鑄造等)所需的熱量。

A:

柏林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Volker Quaschning表示,德國要擺脫俄羅斯能源的進口依賴,最可能的是煤炭和石油,原則上,石油進口容易找到其他的替代供應商,因為石油和煤炭可透過世界市場進行監管,而石油(及煤炭)通常是經由海路船運(儘管石油由俄羅斯經運輸管道進口,但被取代的可能性極大)。

然而,德國和歐洲進口天然氣大部分透過運輸管道,短期內不易被取代,Quaschning認為,明年冬天德國仍將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德國聯邦經濟部長Habeck在「柏林報告(Bericht aus Berlin)」中也表示,儘管已與卡達建立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但下個冬季仍將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因為除俄羅斯(55%)外,德國迄今僅由挪威(31%)和荷蘭(13%)進口天然氣。

A: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產業協會(Verband Deutscher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VDMA)於3月2-3日進行了機械工程產業的供應鏈調查,總計547家會員企業參與,調查結果如下:

 

一、根據調查,機械和設備工程公司的主要問題是供應鏈中斷:32%受訪者因此面臨嚴重問題,42%受訪者明顯受到阻礙。

 

二、由於調查是在3月初進行,因此對於當前的烏克蘭戰爭局勢與未來發展並不在考慮之列。

 

三、然而,展望未來三個月,受訪公司已日趨悲觀:53%受訪者預計供應鏈問題將惡化(三個月前為38%),43%受訪者認為局勢將維持緊張狀態。

 

四、有供應瓶頸問題的產品主要為電子元件(52%受訪者表示問題嚴重,28%受訪者表示明顯出現問題),此外,金屬製品(10%受訪者表示問題嚴重,44%受訪者表示明顯出現問題),以及塑膠/橡膠(7%受訪者表示問題嚴重,31%受訪者表示明顯出現問題;另一方面,化學產品則幾乎無供應瓶頸問題。

A:

五、目前的交貨期已較過去一般的交貨期久:

(一)電子元件方面,30%受訪者表示交貨期至少延長6個月,近30%受訪者估計延遲時間為3-6個月。

(二)金屬產品方面,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估計交貨期會延遲1-3個月,約20%受訪者則估計3個月以上。

 

六、供應問題緩解時機:

(一)金屬產品預計最早要到2022下半年起,供應瓶頸才能獲得紓解,約40%受訪者甚至預計最早要等到2023年初。

(二)電子元件方面,約三分之二受訪者預計供貨瓶頸要到2023年才會有所改善。

 

七、因此,五分之四的公司有生產積壓現象,例如因缺乏材料而無法完成產品生產並出貨。

A:

八、烏克蘭戰爭將進一步使供應鏈問題惡化:

(一)特別是間接影響(包括能源價格上漲、客戶的安全感等)最重要:78%受訪者預計因此出現嚴重或明顯的後果。

(二)直接影響方面,45%受放者認為俄羅斯的侵略造成嚴重或明顯問題(例如制裁、專案延期、俄羅斯/烏克蘭的營業額減少)

 

九、德國機械工程和設備業者中,各有13%從烏克蘭 俄羅斯採購關鍵未成品或原材料,特別是在農業工程、建築機械/建材系統、驅動技術、通用的通風技術等領域。

A:

  1. 據日本NHK新聞本(4)月26日報導稱,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近期國際原油及物價高漲,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頃召開記者會公布因應物價高漲之緊急對策,預定動支國庫總經費計6兆2,000億日圓,進行補助油價凍漲及生活貧困民眾等。
  2. 上述日本因應物價緊急對策,主要四大內容包括:(1)補助原油價格凍漲等1兆5,000億日圓,(2)能源、原物料及糧食等穩定供給對策5,000億日圓,(3)援助中小企業資金調度等1兆3,000億日圓,(4)補助生活困頓者之低所得家庭扶養子女等1兆3,000億日圓。
  3. 在原油價格凍漲補助方面,1公升普通汽油售價將從目前約172日圓控制在168日圓左右;並擴大補助石油提煉公司,由現行每公升25日圓提高至35日圓。另,對生活貧困民眾的援助方面,對年收入非課稅家庭及領有兒童扶養補助之家庭,預定給予每名兒童5萬日圓補助津貼,以及補助非住民稅課稅對象之每一家庭10萬日圓。
  4. 此外,因原料價格高漲衝擊之中小企業方面,除由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等因烏克蘭戰爭及原油價格上揚調降借貸利息外,並針對中小企業申請新冠疫情之銀行無息及免擔保貸款期限,由本(2022)年6月底延長實施至同年9月底止。
  5. 有關本次日本政府緊急對策之財政經費來源,日本政府規劃追加年度總預算2兆7,000億日圓、動支預備金1兆5,000億日圓,以及由政府金融銀行體系財政投融資金等共同支應。

A:

資料來源:德國每日鏡報

 

德國自由民主黨(Free Democratic Party;FDP)黨主席Christian Lindner將研究擴展德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的可能性,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卻認為這將破壞環境,形成一種「煙霧彈(Nebelkerze)」。

德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因資源有限以及對環境破壞的擔憂已趨於停產,在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SPD)、綠黨(Die Grünen)和自由民主黨共同提出的聯盟協議中並提到,將不會為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授予石油和天然氣探採的許可證。

同時也是德國聯邦財務部長的Lindner表示,為盡速擺脫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隨著全球市場價格的變化,國內自行生產更具經濟性,且基於地緣政治的變化,應考慮重新審視國家整體能源策略。

身為綠黨黨員的德國聯邦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對此提議持開放的態度;聯邦經濟暨氣候保護部的議會國務秘書Oliver Krischer表示,正研究在短期內增加德國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的可行性與相關條件;另一方面也建議應審查減少短期消費的措施,特別是高速公路限速。

 

擴展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帶來什麼?

根據德國聯邦天然氣、石油和地質能源協會(Bundesverband Erdgas, Erdöl und Geoenergie;BVEG)的數據,過去幾年的原油年開採量約190萬公噸,主要開採地點為北海,另外的天然氣則約50億立方公尺;截至目前為止,德國石油產量最高為1965年的780萬公噸,天然氣產量最高為1999年的212億立方公尺,大部分開採區為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邦(Schleswig-Holstein);根據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院(Bundesanstalt für Geowissenschaften und Rohstoffe;BGR)的數據,德國可開採的石油儲量約為1,790萬公噸,可開採的天然氣儲量為223億立方公尺。

由於德國聯邦政府計畫不再僅依賴單一主要供應商,而將採多個不同解決方案的做法,因此至今仍未具經濟效益之可開採天然氣約1.36萬億立方公尺,以及約2,000萬公噸的常規石油資源(konventionelle Erdölressourcen),將具發展潛力。

A:

潛力是可管理的

單就消費數據便顯示德國仍可維持能源進口,特別是非常規天然氣壓裂法(unkonventionelle Gas-Fracking;註)因考慮環保而自2016年起已不准採用;根據2020年數據,德國每年消耗約9,600萬公噸原油和約87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2,800萬公噸原油,以及563億立方公尺天然氣。

德國聯邦天然氣、石油和地質能源協會表示,若有政府、社會和相關當局支持,在德國小幅度增加開採量是可行的;位於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邦北海淺灘南緣的Mittelplate是目前德國最大的油田。

 

最大的儲量位於下薩克森邦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邦

聯邦地球科學和自然資源研究所發言人Andreas Beuge表示,德國大部分石油儲量儲存在德國北部盆地,特別是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邦和下薩克森邦,最大的天然氣儲量則在下薩克森邦,擁有德國可開採原始天然氣總儲量的近99%;中期而言,德國北海也具開採潛力,但仍須政策決定。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Lindner點燃「煙霧彈」

專家強調,隨著擴大勘探將可進一步發現石油和天然氣,但規模無法達到預期所需。

綠色和平組織的石油專家Manfred Santen表示,Lindner的提議是個煙霧彈,北海的石油產量目前約佔德國需求的2%,即使目前已知的德國北海所有石油儲量都被開採出來,也只能滿足目前德國約兩個月的石油需求。

此外,這些沉積物是儲存在受到嚴格保護的瓦登海國家公園中,開採石油將對這獨特的生態系統產生災難性影響;長期而言,為脫離對俄羅斯的依賴,快速擴展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必要的。

 

註:在天然氣生產中,常規礦床和非常規礦床的區別在於岩石的滲透性;傳統常規氣藏中,天然氣(主要是甲烷)大部分可自行從岩石孔隙中逸出,非常規氣藏則須透過水力「壓裂」法產生空隙裂縫以抽取氣體。

 

A:

依據媒體Deutsche Welle報導指出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侵略戰爭持續目前全球各地已感受到小麥及植物油等食品價格飆升的壓力,該報導指出俄羅斯和烏克蘭佔全球小麥出口約 29%、全球葵花油出口約 78%,近期俄烏戰爭爆發干擾了糧食生產並進一步推高糧食價格。農業專家Ariel Brunner表示這場戰爭主要是對高度依賴從烏克蘭進口糧食的貧窮國家如部分北非和中東國家產生威脅,對歐洲來說目前比較像是一個通貨膨脹議題。

 

歐盟委員會表示歐盟在糧食方面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目前歐盟農業食品仍存有盈餘,預估歐盟將於此次事件中證明其吸收衝擊的能力。此外該報導訪問目前居住在芬蘭的農民Sommer Ackerman表示歐盟是農產品的淨出口國因此歐盟不需擔心俄烏戰爭可能引發的糧食短缺問題,但俄羅斯對烏克蘭之侵略戰爭導致食品生產價格上漲可能會對歐盟較貧困地區產生衝擊。

 

該報導指出鑑於歐盟的糧食安全目前尚未受到威脅,歐盟危機管理專員 Janez Lenarcic 表示俄烏戰爭所引發不斷上漲的食品價格對全球最貧窮的區域產生衝擊並威脅其糧食安全,呼籲歐盟成員國增加其國內生產並支持歐洲以外因戰爭而面臨糧食短缺的國家,此外歐盟計畫亦將與聯合國合作向脆弱受影響地區提供人道援助。

A:

Business Day 2022.04.26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一、  南非第一國民銀行(FNB) 房地產經紀人頃公布調查報告,顯示受到新興小型企業發展影響,消費者對房產需求越來越多。隨著封城管制鬆綁,零售房地產行業景氣好轉,且空屋率下降。但消費者仍面臨財務壓力。

二、  消費者信心疲弱,可能會減少支出,從而對零售房地產業產生負面影響。消費者受利率上升、食品及汽油價格上漲影響,可能會專注於必需品支出,從而減少可支配之零售支出。

三、該報告另指出,零售房地產業空屋率開始下降,因為租戶現在可正常進行商業交易,且新業務擴展表示需使用空間增加。另小型購物中心空屋率減少比率較大型購物中心為低。

A:

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2/04/22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

荷蘭政府撥款2.3億歐元用於晶片產業

荷蘭新聞簡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在歐盟的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 (IPCEI) 計畫下,荷蘭已撥款 2.3 億歐元供晶片產業、 7000 萬歐元供雲端基礎設施的研究與發展。

荷蘭共向歐盟執委會提交了六個電子項目,在研發、供應到生產的全球半導體鏈中都具有策略地位。參與這些項目的公司有 NXP、ASML and Nearfield Instruments、ThermoFischer 和 SMART Photonics。

這些項目涉及雷達和 6G 技術(均為 NXP)、用於先進半導體生產的最新機器(ASML and Nearfield Instruments)、半導體測試創新發展(ThermoFischer)和光子學整合解決方案(SMART Photonics)。

參與第二次IPCEI計畫的荷蘭合作夥伴名單將於稍後公佈。該計畫旨在建立有助網路安全、互操作性與永續應用的歐洲雲端基礎設施和服務。

歐盟成員國提交的所有項目首先都必須經歐盟執委員會的評估,並決定最終能否獲得公共基金的資助。

A:

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針對因丹麥極右派人士造訪瑞典,造成復活節期間所發生的數起暴力事件,瑞典國家鑑識中心(National Forensic Centre)現正使用臉部辨識科技從瑞典警方從直升機、無人機和密錄器所取得的影片,確認主要的暴動嫌疑人士。

A:

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近期因為通貨膨脹上揚,瑞典中央銀行調升利率已是多數金融業人士的共同認知,最快可能在利率變動預定日期4月28日調升,目前利率仍為2020年1月所調升的0.00%。

利率調漲將影響房貸利率及投資儲蓄(Investment Savings Account, ISK)課稅利率,去年執政黨曾提出投資儲蓄金額的上限,以限制人民的投資儲蓄金額,此議案雖獲左黨支持,但最後該提議仍因批評聲浪而被撤回。在野黨包括溫和黨、中間黨、開放黨及瑞典民主黨均偏向降低課稅利率,認為此舉始能鼓勵民眾多投資多儲蓄。

此間人士認為,有關投資儲蓄課稅利率政策可能在9月大選後,由當選執政黨確認2023年的利率。

A:

法國回聲報(Les Echos)本(4)月25日報導,馬克洪總統於日前大選順利連任,競選期間渠主張以國家自主、充分就業、”工作更久”、教育與衛生保健為主軸之政見,同時應允降稅、改革退休制度及首重生態政策等議題,專文彙整其主要競選承諾,摘要如下:

 

1. 提升國民購買力

 

承諾針對有需要者發放食品津貼券(chèque alimentaire),農業部長 Julien Denormandie 說明將藉此確保8百萬最低收入國民均可取得優質法國食品,選後即可發放。

 

馬克洪特別獎金( prime « Macron »):政府鼓勵企業發放員工獎金,予以免稅免社會捐之優惠,收入在法定最低工資三倍以內之員工均符合資格,且獎金額度由2000歐元提升至6000歐元。據了解,馬克洪應是盼藉此擴大企業體系中“財富分享”機制,簡化小企業之相關補貼與分紅方式。

 

此外,考量當今高通膨壓力,今夏前亦將進行公務員調薪、 7 月起重新評估退休養老金與最低社會救濟補助。

 

2.減稅

 

繼其第一任期內減稅 500 億歐元後,承諾再減 150 億歐元。部分將嘉惠家計單位,除了取消138歐元的視聽稅外,渠承諾將使財產傳承親民化( transmissions populaires ),將繼承直系親屬(如父母予子女)之遺產稅免稅額度由每份額 10萬歐元提高為15萬 歐元。為符合當今社會型態,擬放寬非直系親屬繼承規定,包括重組家庭等之遺產免稅額度提高為10萬歐元。

 

企業方面預計將可減輕約70 億歐元稅負;延續上一任期對公司增值稅之減免;此外,過去5年已減免達 100 億歐元的生產稅。

 

3.改善失業率/充分就業(Plein-emploi)-

 

另一雄心係恢復充分就業,盼將失業率從目前的 7.4% 降至 5% 左右,計劃改革職業高中及校園生涯規劃輔導,不論畢業生或專業學徒均同樣具有順利就業機會。為提高資深長者就業率,針對法定年齡達65 歲者有關其退休前職涯終點過渡期機制之改革。

 

同時,規劃以就業服務中心(Pôle emploi)為基礎,整合地方與中央量能,設立法國就業中心(France Travail),為邊緣青年、求職者或社會救濟金受領戶等提供單一服務窗口。

 

4.因應氣候變遷

 

馬克洪將致力加速法國溫室氣體減排期程,以符合《巴黎協定》目標。生態政策規畫將由新任總理親自負責,並由雙部長輔佐之,一位負責能源規劃,另一位負責領土生態規劃。

 

每年將額外動員 100 億歐元投入法國生態轉型。持續以每年 20 億歐元預算,進行70萬件住宅保溫隔熱系統更新;此外預期再生能源將快速發展,至2027年,太陽能發電量能將增加10倍,陸上風電加倍,海上離岸風電場亦將從無到有興建50座。

 

核能方面,現役核電廠將延長運轉期限,並新建14座歐洲壓水反應爐( EPR)。交通運輸方面,加快汽車電動化,包括2027年前安裝70萬座充電樁、提供換購電動車相關補貼及提供月租百歐元內的共用服務;並設定其他相關目標:2030 年前生產近 200 萬輛混合動力與電動汽車、同期限內以56 億歐元輔導工業減排 35%,另以 40 億歐元投資綠氫開發與碳捕集。

 

5.其他:社會福利、學校教育、治安及公務員調薪

 

社會福利部分將推動退休制度改革,延後退休年齡、增加最低養老金金額、整合社會救濟資源、殘障津貼合理化以及促進醫療資源普及;此外,對學校教育(課程規劃、教師調薪、與企業接軌等)、治安(提升警力)及公務員調薪議題亦有著墨。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依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Agenzia ANSA)2022年4月23日報導,據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表示義大利經濟成長速度正在減緩,因此下調義大利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由原先之4.4%調降為3.1%。

據標準普爾指出,義大利政府擬於2022年6月底前定案對司法、政府採購及競爭力之改革措施,此將使義大利在2022-2026年間釋出每年超過2%國內生產毛額(GDP)之「下世代歐盟計畫」(Next Generation EU)之資金,並做為實施前述改革措施之財政來源,且將抵銷因烏俄衝突對經濟成長之風險。此外能源價格上漲將使義大利通貨膨脹推上近30年來之最高點,弱化歐洲中央銀行為穩定貨幣政策所做之長年努力,惟高通膨將帶來部分財政利益及符合標準普爾對義大利政府債務將大幅減少之預估。另假設義大利政府在2021年底採取實施至2022年底之應變措施將能減緩能源衝擊,預估2022 年義大利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為6.3%。又標準普爾表示義大利正進行「國家復甦暨韌性計畫」(PNRR),包括改善企業環境、提高司法效率、減少官僚主義、提供再生能源財務支持等協助經濟成長之多項重要改革,因此對義大利未來展望評等「正面」;長期來看,各項改革措施及其資金應能減輕烏俄戰爭對義大利經濟造成之風險。

A:

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4)月26日報導,歐盟頃於昨日公布未來擬修法禁用對人體健康與環境有害之化學物質清單,刻正由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歐盟執委會與各會員國積極審查六大類化學物質,協商擬訂計畫,期於2025 年歐盟化學品管理新制實施前即逐步禁用。

 

檢視目標類別包括聚氯乙烯(PVC),回收性差且產品眾多(如玩具、食品包裝、紡織品、鞋類、家具等)之塑料及其添加劑,如鄰苯二甲酸酯(PAEs,一種塑化劑)、含氟表面活性劑(PFAS)及重金屬等,恐有致癌或引起肥胖之虞。許多食品包裝(如比薩紙盒)、油漆顏料等常含有 PFAS等化學物質,接觸後易累積於體內。其他尚包括:常用於床墊、衣服、汽車座椅等中的所有阻燃劑、兒童用品(尤其是嬰兒尿布)中被歸類為具致癌性、生殖細胞致突變性或生殖毒性(CMR)物質、以及所有雙酚,多用於塑料製造與食品容器,亦為已知之內分泌干擾素。

 

歐盟執委會表示,該法案將針對特定同一大類別中所有的有害化學物質規範,並廣泛禁止其工業、專業及大眾民生之多項應用。由於牽涉日常生活用品中數千種化學物質,勢必面臨石化產業強烈反對,予以禁用將需要相當之政策勇氣。

A:

綜整奧媒2022年4月25日報導,奧地利數位經濟部長Margarete Schramböck、氣候環境能源交通創新技術部長Leonore Gewessler及教育科研部長Martin Polaschek於2022年4月25日共同召開記者會,發布最新「2021奧地利新創監測報告」(Austrian Startup Monitor 2021)。

本報告係針對445家奧地利新創企業之530名創辦人暨經理人進行問卷調查。依據該報告,自2010年以來,奧地利已設立約2,800家新創;2021年奧地利新創企業共雇用約2.5萬名員工,高於2020年之2.2萬人,預計2022年可再多創造1萬個就業機會;平均每家員工數自2020年之9.4人增加至2021年之12.3人。

以新創市值來看,奧地利躍升至擁有最多獨角獸(市值逾10億美元者)之前4名歐盟國家之一。奧地利創投公司「i5invest」統計,在奧國共有6家獨角獸,包括:著名專業線上收費課後輔導應用程式 GoStudent(為市值最高者,逾30億歐元)、加密貨幣經紀商Bitpanda(提供投資加密貨幣之應用程式)等;尚有幾家新創被認為具潛力在未來2年內崛起。另約有10%之奧地利新創市值逾2,500萬歐元,57%奧國新創被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投資。

奧國新創企業在新冠疫情期間,亦受到奧政府支持,如:27%奧國新創申請投資獎勵,24%新創企業獲縮短工時補助,以及17%獲緊急救助金補助。

S經濟部長表示,為持續支持新創及創新企業發展,使更容易設立新創企業,奧政府正針對設立新創企業研議新公司形式-「彈性資本公司」(FlexKapG)。目前數位經濟部及司法部仍在討論,盼能儘快達成共識。

G環境部長指出,本報告未納入俄烏戰爭之影響,惟該部持續致力於協助新創及創新企業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之依賴,例如:發展新綠色能源儲存技術、開發支持本地再生能源電網供應安全性之數位解決方案等。另,近50%奧國新創企業之營運訂有「環境目標」或「社會目標」。

P教育部長表示,奧地利學術性衍生(spin-off)之具成功商業化新創數量自2019年74家,增加至2020年90家。目標為至2030年可翻倍至年增180家。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綜據義大利經濟發展部2022年4月23日官方網站資訊以及媒體相關報導,據義大利經濟發展部部長Giancarlo Giorgetti表示,將投資2.04億歐元發展義大利製藥產業。其中兩項計畫協議係分別與義大利製藥廠BSP Pharmaceuticals及美國生物科技公司Gelesis簽署,主要將透過創新醫療、生物製藥及抑制Covid-19病毒之抗體藥物品等研發計畫,以提高義大利拉齊奧(Lazio)省Latina市及南部普利亞(Puglia)省Lecce市兩家藥廠之產能;第三項為法國製藥大廠Sanofi之創新計畫協議,該計畫將利用位於中部拉齊奧(Lazio)省Anagni市之廠區進行藥物凍乾技術之新藥開發之創新研究。為協助開拓義大利製藥產業發展,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將提供4,400 萬歐元之稅務優惠,除原有就業者外,另將增聘418名員工。

據G部長表示,製藥產業自主能力是義大利經濟發展部重要策略產業目標之一,除藉重新規劃及強化如「發展合約」(contratti di sviluppo)在2020年為促進研發及創新在地企業之技術移轉成立之「Enea科技暨生物醫學基金會」(Fondazione Enea Tech e Biomedical)等措施外,亦將落實促成歐洲共同策略之「歐洲共同利益重大計畫」(IPCEI)。

與義大利政府進行產業合作計畫之三項協議重點如下:

1. BSP Pharmaceuticals S.p.A:預估投資額為1.34億歐元,計劃將擴大位在義大利拉齊奧(Lazio)省Latina Scalo廠區,做為進行針對抗腫瘤之免疫治療生物製藥及細胞毒性藥物之開發,以及抑制Covid-19病毒之抗體藥物之兩項專案研發基地。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將提供1,740 萬歐元,且新增 382個就業機會;

2. Gelesis S.r.l.:位在義大利南部普利亞(Puglia)省Calimera市之生物技術公司計劃將興建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新廠,並利用Gelesis公司已開發之Plenity醫藥產品建立之平台資源,拓展新創醫藥產品之研發與創新。該計畫投資額約為4,300 萬歐元,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將提供2,030萬歐元,預計將新增36個就業機會 ;

3. Sanofi S.r.l.:將利用位於中部拉齊奧(Lazio)省Anagni市之廠區進行高科技創新研究,包括藥物凍乾技術之概念新藥開發,預計將投資約 2,700 萬歐元,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將提供 630 萬歐元,除確保原工作人員之工作外,且將自新業務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