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4.26   PAP, The First News ,

 

波蘭總理Mateusz Morawiecki426日週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波蘭總統Andrzej Duda已接受他的動議,任命國家稅務局(National Revenue Administration ; KAS)負責人Ms. Magdalena Rzeczkowska為財政部負責人。

 

Rzeczkowska女士畢業於華沙大學法律與行政學院,2001年在同一所大學的歐洲中心完成了歐洲整合研究生課程。1998-2002年在中央海關辦公室(Central Customs Office)工作,2002年起在財政部工作,最近擔任海關司司長。

 

Rzeczkowska在與波蘭加入歐盟有關的活動中扮演積極角色,並共同起草了海關法(Customs Law)及其實施規則。2016年,她協調歐盟海關法(EU Customs Code.)新規定的整個實施過程。她還負責海關程序的數位化過程。最近,她成功地在清關(customs clearance)領域進行了改革,並幫助建立了清關中心(Customs Clearance Centres ; CUDO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4.26   Polish News Bulletin, wnp.pl

 

波蘭總理Mateusz Morawiecki呼籲銀行提高存款利息,並指出此存款利息持續在1%左右波動,而貸款利息則保持在 7-9%Morawiecki總理將存款利息描述為「低得令人尷尬」,並認為存款和貸款之間的利差不應該那麼高。

 

Morawiecki總理還指出,支持借款人的法案最遲將於202311日生效,但是,銀行業可以自由地以低於WIBOR的利率制定適當的解決方案。當被問及這是否為時太晚時,Morawiecki總理表示,政府已經在今年和明年提供了4個還款假期。他指出總共分8期,只償還本金。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4.26   PAP, TVP World, The First News

 

波蘭政府公佈了第1份制裁名單,其中包括來自俄羅斯的50名寡頭(oligarchs)和實體,以及那些與俄羅斯的擁有者無關的人——例如GoSport和卡巴斯基實驗室(Kaspersky Lab)。該名單包括35個實體和15個人。

 

波蘭內政和行政部副部長(Deputy Interior and Administration Minister)Maciej Wąsik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制裁是波蘭執法部門和政府機構提出的要求,並於426日週二生效。他補充稱,此包括有4種類型的制裁:根據歐盟法規凍結資金和經濟資源、禁止行使股份所附權利或支付股息、禁止進入波蘭、禁止參與公共(政府)採購合約。

 

Wąsik副部長補充稱,名單上的實體正在對俄羅斯提供資金。他認為,在過去2年中,名單上最大的18個經濟實體已對在俄羅斯經營的實體移轉超過60億波幣。

 

該名單可以在波蘭內政及行政部(the Internal Affairs and Administration Ministry)的官方網站上找到。Wąsik副部長指出,政府已經提出將其他實體添加到名單中的請求,目前正在對其進行審查。

 

違反制裁將被處以最高2,000萬波幣(430萬歐元)的行政罰款,此將由國家財政局(National Fiscal Administration)實施。對企圖規避制裁的處罰也已生效 - 最低刑期為3年。

 

由於波蘭總統於414日簽署的「反支持對烏克蘭的侵略和保護國家安全的特別解決方案法」(Law on Special Solutions to Counteract the Support of Aggression against Ukraine and to Protect National Security),實施這些制裁和處罰是可能的。

 

另據The First News報導,波蘭內政部長Mariusz Kaminski表示,波蘭已將50家俄羅斯實體列入第一份制裁名單,其中包括俄羅斯寡頭和企業的名字,例如天然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

 

Mariusz Kaminski部長週二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波蘭名單是對歐盟制裁名單的補充,其中包括在波蘭開展業務的俄羅斯個人和公司。他表示,這份名單包括俄羅斯姓名者,例如擁有波蘭國有化學集團Azoty20%股份的Viatcheslav Kantor,以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由於其作為EuRoPol Gaz活動的一部分而將受到制裁。EuRoPol Gaz1家與波蘭天然氣公司PGNiG共同持有的亞馬爾管道(Yamal pipeline)波蘭段的營運商。

 

Kaminski部長表示,所有進口俄羅斯煤炭及從頓巴斯(Donbas)進口煤炭到波蘭的實體都將在名單上,擁有這些實體的寡頭。這些公司如KTK Polska,如 Suek Polska,多年來一直從俄羅斯進口煤炭及從頓巴斯進口煤炭。他補充稱,制裁也適用於強大的公司,如Novatek天然氣公司和肥料公司PhosAgro

 

Kaminski部長表示,波蘭將對俄羅斯個人和公司實施多種制裁,例如凍結他們的財務和資產,禁止他們參與公開招標,以及在寡頭的情況下,禁止進入波蘭。

他還表示,與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Aleksander Lukashenko)政權有關的實體和寡頭也將被列入名單,例如向波蘭出口柴油和液化天然氣的Beloil公司。根據Kaminski部長表示,波蘭安全部門仍在努力發現在波蘭的俄羅斯實體,因為他們經常隱藏在其他國家的避稅天堂註冊的各種類型的公司背後,但實際上是由俄羅斯寡頭擁有的。

A:

臉書與Instagram母公司Meta於25日宣布,將在北加州灣區開設首家實體店。但人們好奇,這家實體店究竟賣些什麼?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導,首家Meta Store會開設在灣區中半島柏林甘(Burlingame),這是Meta首次嘗試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實體商品,包括Quest 2虛擬實境頭戴裝置和Portal智慧顯示器。Meta Store還會在店內展示與雷朋(Ray-Ban)合作開發的Stories智慧眼鏡,但這項產品只在雷朋網站上銷售。

Meta是繼Google、微軟和蘋果之後,又一開設實體店展示硬體產品的大型科技公司。Google去年在紐約開了一家類似Meta Store的商店;微軟2020年關閉了美國83家門市,但將其中一些店重新設計為「體驗中心」,然後在2021年重開;蘋果則是多年來一直經營著數百家門市,是其業務的核心部分。

Meta表示,Meta Store將於5月9日開幕,開設實體店的部分原因是為了讓消費者更熟悉Meta所謂的「元宇宙」(metaverse)計畫,這是一個科幻概念,基本上是網路的身歷其境版本。光是去年,Meta已斥資數十億元在臉書實境實驗室(Facebook Reality Labs)進行「元宇宙」計畫。

Meta 25日在部落格上發文表示,消費者可以在他們的實體店裡試用各種產品,店內還會有一個虛擬實境空間,讓人們試用像Beat Saber和Real VR Fishing等應用程式,影像會投影在店內一個巨大的弧形LED螢光幕上,供其他人觀看。

Meta Store負責人吉利爾德(Martin Gilliard)說:「Meta Store將幫助人們了解,我們的產品未來將如何成為通往元宇宙的門戶。」

吉利爾德還表示,由於Meta Store位於Meta的大本營灣區,它可以提供Meta員工更多進行實驗的機會,將消費者經驗當作公司發展的核心。

目前還不清楚Meta是否有意像蘋果一樣,未來在其他地區開設實體店。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519/6267564?from=wj_catelistnews

A:

  • 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及貿工部(MTI)於本(2022)年3月聯合發布的新聞稿顯示,由於個人陸路交通費及住宿費顯著上漲,星國2022年3月整體通貨膨脹率從2月的4.3%成長至5.4%,創近10年來(2012年4月)新高,高於市場平均預估的4.6%。不包括個人陸路交通費及住宿費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在食品及服務通貨膨脹率上升推動下,從2月的2.2%成長至3月的2.9%,亦是10年來(2012年2月)最高,比市場平均預估的2.6%高。
  • 預計未來數月新加坡核心通貨膨脹率將進一步升高,至年底隨著部分外部通貨膨脹壓力消退而趨緩,但近期地緣政治問題及新冠疫情等相關衝擊,通貨膨脹仍有上行風險。另由於預期個人交通及住宿通貨膨脹短期內將維持堅挺,2022年新加坡整體通貨膨脹率上升幅度將超過核心通貨膨脹率,核心通貨膨脹率亦將持續高於歷史平均水準。
  • 據新加坡華僑銀行表示,星國2022年 3月通貨膨脹率飆漲幅度超出市場預期,顯示物價上漲趨勢尚未見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能於10月再度緊縮貨幣政策,該局於4月中旬宣布緊縮星元貨政策時已分別將2022年整體通貨膨脹率及核心通貨膨脹率從2.5%-3.5%調高至4.5%-5.5%,以及自2%-3%調高至2.5%-3.5%。
  • 另據馬來亞銀行(Maybank)指出,貨幣升值可能不足以控制不斷加劇的通貨膨脹壓力,也不足以緩解勞動力市場緊張狀況。星國政府或許不得不檢討其近期收緊的外勞政策及外勞稅等,亦可能追加預算,推出補助措施以減輕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負擔。
  • 倘以新加坡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去(2021)年同期比較,2022年3月個人交通費上漲21.5%,主要是車價及油價漲幅較大,分別達27.9%及26.1%的歷史新高;住宿通貨膨脹率隨著房租大幅上漲而上升至3.5%;食品通貨膨脹率上升至3.3%,主要是非熟食及食品服務價格漲幅較大;服務通貨膨脹率上升至2.6%,主要是其他交通服務(包括航空)費及旅遊開銷增加;由於全球油價高漲,電力及煤氣通貨膨脹率上升至17.8%。

A:

  • 新加坡聯合早報於本(2022)年4月26日報導,由於印尼國內市場出現食用油短缺,印尼政府日前宣布從4月28日起全面禁止棕櫚油出口,直至情況改善。新加坡食品廠商擔心此舉將使原棕油價上漲至每公噸1萬令吉(2,256美元)。
  • 新加坡食品廠商聯合會永久名譽會長白毅柏表示,兩週前黃豆上漲38%,上週麵粉供應商通知將漲價約10%,倘原棕油亦上漲,星國食品業者的營運將更為艱難。
  • 俄烏戰爭爆發前,棕櫚油供應已受新冠疫情干擾而使價格上漲2倍,戰爭爆發後則上漲1倍,印尼限制出口可能使原棕油價再漲兩三成。棕櫚油是食用油及眾多食品製造的原材料,印尼及馬來西亞是兩大出口國,各佔全球供應約6成和3成。
  • 據中國興業銀行分析報告指出,印尼政府全面禁止棕櫚油出口,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加劇通貨膨脹壓力,且進一步鼓勵囤積活動。禁止出口無法保證將有額外的供應釋放至當地市場。煉油廠仍有可能保留庫存,以便從更高的價格中獲益。精煉油可保存6至8個月,品質不受影響,包裝後可再保存12至18個月。
  • 受印尼宣布全面禁止出口影響,原棕油價格於2022年4月25日一度從每公噸6,800令吉(1,565美元)飆漲至7,500令吉(1,726美元),但印尼官員向業者澄清出口禁令不包括原棕油,將只禁止出口散裝及包裝的精煉軟質棕櫚油(RBD palm olein),使原棕油價格在當日閉市價收在每公噸6,968令吉(1,604美元)。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食米聯合會透露,通過邊境貿易出口的食米及碎米大幅減少。緬甸在2021-22年小預算年度期間(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共出口140多萬噸食米及碎米,其中海運貿易表現較佳,出口量逾130萬噸,而邊貿出口只有7.6萬噸。

 

由於疫情防控的嚴格政策,中國限制緬甸卡車及司機通過木姐陸路邊境進入中國境內。目前,只有中國的短途服務可通過金三角檢查站將緬甸貨物出口到中國。每日約有1萬袋食米及碎米通過木姐跨境檢查站出口到中國,而此前,對中國的出口量約為每日6萬袋。

 

緬甸向13個外國市場出口食米,主要是向象牙海岸出口40多萬噸、其次是中國出口22萬噸、菲律賓出口逾13萬噸。緬甸碎米出口到10個國家,主要出口中國(21萬噸),其次是荷蘭(16萬噸)及比利時(7.9萬噸)。在2020-21財年,緬甸向對外貿易夥伴出口200萬噸食米,價值7億美元。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由於國內市場供應不足及進口食用油價格上漲,緬甸出口到中國的優質花生價格達到每緬斤3,800緬幣(每緬斤等於1.6公斤)的高點。根據曼德勒批發市場,由於國內外需求強勁,花生價格仍呈漲勢。隨著進口棕櫚油價格的上漲及緬元兌美元的貶值,花生油價也大幅上漲到每緬斤逾8,500緬幣,另芝麻油國內市場每緬斤達到8,000緬幣。隨著進口食用油價格的上漲,消費者轉而購買花生油,因對健康有益。緬甸花生主要出口到中國

 

海關統計顯示,在2021-22年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有逾5.4噸價值約5,000萬美的花生元出口。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緬甸出口16多萬噸價值1.9億美元的花生。國內食用油消費量估計為每年100萬噸,食用油產量只有40萬噸左右。緬甸每年進口約70萬噸食用油,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農業局已擴大如芝麻、向日葵、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辣椒(Shankyun及Moe Htaung品種)的價格高達每緬斤5,000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今年3月初,每緬斤的價格從4,500緬幣漲至5,400緬幣,價格上漲的主因是肥料、農機用燃料油等投入費用提高。中國主要需求的辣椒品種的種植成本為每英畝250萬緬幣,租金管理成本為250萬緬幣。辣椒每15天採收一次,可持續6個月。在季初,產量估計為每英畝100緬斤,最多能生產400-500緬斤。貿易商表示,在高投入成本及燃料油需求強勁的情況下,辣椒價格預計將保持高位。

 

緬甸的辣椒主要通過跨境貿易出口泰國及中國,而通過海運出口越南,通常其產地在伊洛瓦底省、曼德勒省、馬格威省及撣邦。鮮辣椒出口品種包括692、777、999、Demon、Sunshine及Lucky One。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4月26日報導, 馬士基集團 (Maersk)於2021年經歷豐富營收的一年,實現丹麥有史以來最大的運營利潤約為 1660 億丹麥克朗,稅後收入約為 1175 億丹麥克朗。 今日該公司宣布其2022年全年營業利潤預計將達到 300 億美元,或相當於 2080 億丹麥克朗,之前預期全年營收約 1660 億丹麥克朗;僅於今年第一季,該公司的營業額已達到 1340 億丹麥克朗,較去年同期高出 71%,爰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使消費者購買習慣轉向,購買產品較多於服務,而這些產品之原產地位於中國或其他亞洲國家,導致運費持續上漲,該公司指出亮麗營收純屬因異常的市場現象 。 

 

M公司指出,預期全球對貨櫃的需求由原先預計成長 2%至 4%, 降低到 -1% 到 +1% 之間; 目前預期 2022 年下半年的海運將正常化。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4月26日報導,競爭激烈的行動與寬頻電信搶客戰意味著價格壓力持續。   自2014年7月份TDC向其Yousee電信線路客戶調漲22%的月租費到每月164 丹麥克朗,尚未調漲過,自新東家接管後將TDC 集團原業務拆為TDC net 以及Nuuday;Yousee電信公司為Nuuday掌管,Yousee再次調漲,其主因為供應商成本上升,爰將於7月份開始向線路客戶調漲 20 丹麥克朗之月租費,至184克朗,相當於上漲 12% 。 TDC 於2018年共有 609,000 名線路電話客戶,到 2021 年底,此數字已降至 399,000 名,相當於流失 34% 的客戶,在 399,000 名線路電話用戶中,285,000 名為住宅用戶。

 

Yousee 已經在 1 月 1 日向其100萬名電視客戶調漲 40 丹麥克朗月租費。TDC 私人客戶總監的 Frederik Sjørslev Søgaard 表示,線路電話客戶將越來越少,支付總成本的客戶亦將越來越少,這就是為什麼價格上漲的原因。

 

A:

  • 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於本(2022)年4月2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由於電子業成長放緩及藥劑業產值下跌,星國2022年3月製造業產值較去(2021)年同期成長3.4%,優於市場預估的2%,增幅雖遠低於2月的17.6%,但仍連續6個月擴張,主要成長動力係因交通工程業重新開放;倘不包括生物醫藥製造業,新加坡2022年3月製造業產值年成長率自2月的16.8%趨緩至9.7%。經季節性調整後,星國2022年3月製造業產值較2月下跌12.6%;不包括生物醫藥製造業則下跌6.1%。
  • 新加坡2022年3月電子業產值從2月的成長32%放緩至14.5%,但表現仍然強勁,其中,半導體業產值因5G市場及數據中心需求強勁,成長高達17.3%。生物醫藥業產值因藥劑業產值下跌39%而大跌26.3%。交通工程業受益於邊境重新開放,產值增幅領先製造業各領域達20.7%,其中,航空業產值成長39.3%。
  • 據研究機構野村指出,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新加坡2022年3月航空業產值首次高於2019年第一季水準,顯示未來數月航空業將提供整體製造業產值成長額外支持。
  • 另據馬來亞銀行表示,受晶片生產已接近最高產能水準及2021年比較基礎較高影響,未來3季新加坡製造業產值增幅將趨緩至低個位數。中國封鎖措施、歐盟經濟成長疲軟及能源價格上漲,亦將抑制全球製造業及貿易。
  • 由於新加坡2022年第1季製造業產值較2021年同期成長7.1%,高於先前預估的6%,經濟師普遍認為,此將使星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增加約0.3%,第1季經濟成長率將上升至3.7%。馬來亞銀行表示,星幣走強及利率上升可能損害新加坡企業的相對競爭力,預估新加坡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2.8%,低於星國貿工部預估的3%至5%。研究機構野村則預估新加坡2022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4.4%。

A:

  • 據新加坡銀行公會(ABS)發布的「新加坡銀行信任指數(Banking Trust Index for Singapore)」調查報告顯示,星國民眾對當地銀行業信任度提高,得分從去(2021)年的56分提高至本(2022)年的63分。68%受訪者對銀行業高度信任,僅5%缺乏信心,其餘27%看法持平。
  • 上述調查報告係於2021年10月4日至11月5日進行,總共收集3,500餘名當地居民意見,涵蓋15家銀行。得分範圍為負100分至100分,63分是位於得分範圍最高四分之一區間。
  • 調查報告指出,客戶對銀行業期望值更高,希望能保障銀行系統及客戶數據的安全性,推出更易使用、可靠及創新的銀行服務,以及提高客服水準並維持一致性。銀行亦不斷改變以滿足客戶需求,以及進一步為客戶利益著想,提升其信任度。
  • 調查報告表示,部分銀行業轉向遠距辦公,採取永久混合工作模式,展現銀行的靈活度及對員工的關懷。銀行亦推出相關措施,協助員工因應疫情帶來的壓力,同時繼續支援中小企業,例如延遲償還貸款、提供無抵押貸款等。儘管經濟陷入衰退,銀行業在積極支持社區之同時,財務狀況仍保持強勁,但星國銀行業仍有待改進之處,例如銀行業應更積極展現更強大的責任感,為社區作出貢獻。由於銀行業日益數位化,銀行業也應繼續強化安全措施,保護客戶不會成為釣魚詐騙的犧牲品。

A:

  1. 據約旦時報報導,本(111)416日至22新增313累計確診1,695,745例,死亡14,064例,PCR檢測確診率為1.57%
  2. 報導指出,約旦衛生部表示,自去年1月13日全國疫苗接種以來,約旦共有4,755,810人接受第一劑疫苗,4,477,305人接受第二劑疫苗,645,818人接種第三劑疫苗。
  3. 根據報導,416日至22日期間病例數下降34%。每周死亡人數上升25%PCR檢測陽性率下降15%,而活躍病例的數量減少24%

A:

  1.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能源部長Saleh Kharabsheh於本(2022)年4月14日宣布啟動一個專案,以評估及修訂2020-2030年的能源部門策略發展計畫。該專案旨在將最新能源領域發展納入該策略,尤其是增加再生能源與當地資源在發電中的比例,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並跟上所有領域的進步,以維護永續能源安全。
  2. K部長指出,此次修訂符合內閣於2021年10月底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之決議,減少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路線圖。由於氫氣能源之發展,全球能源發展之趨勢正在發生變化,此將納入更新的策略中。另恢復電網及擴大電力系統供給,以便將25%的再生能源國家能源供給提高到25%。在水利與農業部門進行整合以發揮加乘作用部分,每年將提供約3億立方公尺的淡化水。另為改善石油衍生品部門的表現並提高競爭力,正在考慮採取必要措施,為兩家新的銷售公司發放許可證,以促使石油衍生品價格的自由化。
  3. K部長續指出,目前正在努力建立一個專門的約旦天然氣公司,負責國家電力公司的天然氣合約。另透過吸引國際公司投資天然氣探勘與開發Al Risha油田生產,此將確保約旦天然氣來源的多樣化及其在各個產業部門的使用,降低能源成本並減少使用其他燃料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

A:

  1.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資訊通信技術ICT產業專家、官員、學者及代表組成產業小組於國家經濟研討會上,討論該部門實現更高GDP貢獻的要求,並指出員工人數與該部門的成長之間存在相關性。約旦的資訊通信技術部門的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將其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增加五倍。
  2. 根據該小組的說法,ICT產業每年有13,00名畢業生,需要再培訓和提高技能。以該產業現況而言,中東與北非地區排名前100名之科技企業家中有27位在約旦。該行業面臨的挑戰,最重要的是數據短缺、缺乏數位化政府、過時的法規、缺乏開放的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API)、能源成本過高、缺乏英語語言技能等等。強調需要建立一個國家數據中心,並透過根據消費量調節關稅來降低能源成本,同時吸引投資,外包及加強公私合作,以加速數位政府轉型。
  3. 創新創業暨中小企業基金(Innovative Startups and SMEs Fund, ISSF)董事Ashraf Bany Mohammed指出,在該行業的策略願景中,計劃在三個月至五年內實施12項計畫,並將在未來10年內另推動30多個計劃,以創造比該產業當前數字高出五倍的成長。最重要和優先考慮的計畫將致力於創造就業機會,促進一些經商法規、重新技能訓練及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專業技能,以滿足不僅是當地需求,而係全球需求,並開放及提供進入約旦數位經濟新市場的機會。預計到2031年約旦ICT產業預計將創造80,000個新工作機會。ICT部門是為其他部門提供支持和推動之基礎設施,將整合ICT部門根據優勢為其他部門做出貢獻,並將著重於ICT基礎設施,例如非常重要的5G基礎建設,培訓及提高人才專業技能,提供融資管道與簡便工具以支援ICT與數位經濟領域的新創企業,以及開拓新市場等。

A:

馬來西亞種植暨原產業部副部長黃日升頃表示,印尼政府宣布自4月28日起禁止食用油出口措施,恐將使全球食用油市場供需失衡,估計食用棕油及其他食用油類價格將飆漲。

 

目前印尼為全球棕油主要生產及出口國,去(2021)年該國棕油生產量及出口量分別占全球棕油市場的59%及56%,相當於全球油脂出口總量的30%。基於印尼在世界油脂市場的巨大貢獻,印尼採取此項措施,將對其他棕油進口國如中國大陸、印度及歐盟帶來重大影響。

 

馬國為全球第二大棕油生產及出口國,印尼前述措施雖被視為可能提高馬國棕油出口需求,惟由於馬國在棕油生產方面仍面對勞力短缺問題,恐無法彌補印尼留下的需求缺口。因此,在供需失衡下預計將造成食用棕油及其他競爭食用油類價格飆升至更高水準。出口需求增加亦將對馬國國內油棕下游產業構成挑戰,因棕油原物料供應的競爭已變得更激烈。

 

黃副部長認為,馬國政府將包裝棕油列為管制品,以及制定1至5公斤瓶裝棕油最高上限價格,以全面保護國內消費者免受全球棕油價格上漲影響。為此,馬國政府將被迫承擔更高的食用油補貼,以確保國內消費者利益及福利受到保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種植暨原產業部部長祖萊達(Zuraida)頃表示,馬國將積極對抗外國反棕油的打壓詆毀,並籲請國民與該部合作,以解決西方國家藉由鼓吹反棕油,使馬國棕油產業遭受打擊之手段。先進國反對生產、消費及貿易量最多的食用油─棕油,只為保護產量第二大食用油─大豆油交易。全球最大棕油生產國印尼及馬國皆無意樹敵,棕油業界及相關認證機構應站出來為棕油辯護、駁斥所有指控。馬國與印尼將積極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法律追索權,反對歐盟對棕油生質燃油的限制。

 

歐盟議會投票通過2021年起禁止棕油為基礎的生質燃油之進口,其他以農作物為基礎的生質燃油被設置7%之上限,並於2030年逐步降至3.8%,因歐盟相信油棕種植是造成大量森林被砍伐的主因。另外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亦經常指控馬國企業強迫勞動為由而對馬國實施棕油出口貿易禁令,以減少棕油出口至美國。不公平的攻擊和新指控繼續抹黑及打擊馬國棕油產業,事實上現有立法及棕油認證標準是在保護勞工權利,同時油棕種植僅占全球50億公頃農作地的0.31%。

 

正如甘比亞永續棕油研究中心(Gambian Centre for Sustainable Palm Oil Studies)所強調,倘馬國與印尼等重要棕油生產國將歐盟反棕油立場視為「農作物種族隔離」,並不足為奇,因前述行為重新激起棕油業的剝削與殖民起源。

 

祖萊達部長另稱,目前該部將尋求於本(2022)年7月與美國CBP及歐盟開會,澄清強迫勞動指控,同時解決CBP向馬國FGV控股公司和森那美種植公司(Sime Plantation)發出暫扣令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馬國亦將於5月8日至18日出席歐盟對棕油國的審判會議和聽證會,並將針對棕油指控提供相關證據。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副部長林萬鋒頃與中國大陸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22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廣西線上投資論壇」致詞時表示,過去數10年,中國大陸經濟迅速轉型為全球製造業中心,使馬國從中受惠,成為中國大陸的首選採購夥伴,特別是半成品和原物料進口。中國大陸與馬國跨國企業間的緊密聯繫,亦促成雙方在電子與電機產品的貿易。

 

目前中國大陸為馬國最大貿易夥伴國,2021年馬國核准43項來自中國大陸的製造業投資計畫,投資額達39.82億美元,為馬國第四大外人直接投資國家,僅次於荷蘭(179.64億美元)、新加坡(111.67億美元)及奧地利(45.37億美元)。

 

林副部長表示,本次論壇主題為「兩國雙園:共用RCEP的落實,打造跨境產業鏈」,是中馬欽州產業園10週年慶典活動的系列活動之一;逾800名來自馬國及中國大陸的商會及協會領導、政府相關機構、中國大陸國營企業、投資銀行家及中小企業等,以實體及線上方式參與,焦點為擴大馬中關丹產業園(MCKIP)和中馬欽州產業園(CMQIP)的投資和商機。

 

在馬中兩國雙園倡議下,前述兩個產業園皆取得實質性進展,包括在運輸和物流、零售、港口相關服務、企業及社區等方面。

 

另一方面,馬國與中國大陸企業亦在本次論壇簽署11項合作備忘錄(MOUs);其中7項涉及馬國與中國大陸策略夥伴,金額達14.5億馬幣(約3.33億美元),涵蓋領域包括榴槤、燕窩、創新中心、物流及食品等。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首相署(掌管經濟)部長慕斯達法(Mustapa Mohamed)頃於4月22日及23日赴泰國曼谷展開為期2天官式訪問,並會晤泰國財政部長阿空(Arkhom Termpittayapaisith)及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委員會秘書長達努沙(Danucha Pichayanan),商討新冠疫情後經濟發展及馬國與泰國邊界基礎建設專案。馬國與泰國將致力加強雙邊貿易、投資與旅遊合作,以促進兩國經濟於疫情後快速復甦。

 

在訪問泰國期間,慕斯達法部長參觀位於曼谷帕卡隆的東南亞最大科技與新創中心TRUE Digital Park,同時亦會晤馬泰商會、泰國聯昌銀行(CIMB)及正大集團(Charoen Pokphand)代表。

 

此外,慕斯達法部長認同泰國自5月1日起取消完成疫苗接種的國際旅客接受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限制,而馬國將於近期宣布再放寬標準作業程序(SOP)。放寬旅行限制將促進旅遊流量及刺激經濟增長,但要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仍需一段時間。

 

根據馬國旅遊局與移民局資料顯示,2019年入境馬國的泰國旅客達188萬4,306名,惟2020年因新冠疫情銳減至39萬4,413人,2021年僅剩5萬9,607人。

 

泰國係馬國第六大全球貿易夥伴國,亦是東協第二大貿易夥伴國,2021年馬泰雙邊貿易額為980億馬幣(約235億美元),而馬國則為泰國第四大全球貿易夥伴國。兩國盼於2025年雙邊貿易額可提升至300億美元目標。

 

迄今,有1,000家來自製造業、銀行、航太及其他服務業等產業的馬國企業在泰國營運。自2017年至2021年,馬國企業在泰國的投資額為49.4億馬幣(約11.8億美元),同期泰國企業在馬國的投資額為21.9億馬幣(約5.25億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