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依據瑞士聯邦海關總署(BAZG)2022年4月12日新聞稿,2021年瑞士對美國出口金額約為470億瑞士法郎,美國已晉升為瑞士最重要出口夥伴,此前德國為瑞士70年以來最重要出口夥伴。新聞稿指出近20年來瑞士對美國出口金額成長3倍,平均每年出口金額成長6.3%,同期德國為瑞士第2大出口夥伴,平均每年出口金額成長2.1%,義大利排名第3,平均每年出口金額成長2.0%。   以瑞士對美國出口產品分類來看,化學製藥類產品出口金額成長最多,20年來由43億瑞士法郎(2001年)成長至301億瑞士法郎(2021年);同期該類產品占對美出口比例由32%成長至64%。20年來瑞士對美國之機械電子類產品出口金額雖無明顯變化,但出口金額占比卻由28%減少至8%。食品飲料及菸酒等產品對美出口為20年以來成長比例最多者,2001年對美出口金額為1.94億瑞士法郎,2021年對美出口金額為17.25億瑞士法郎,平均每年成長11.5%。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海關總署(BAZG)新聞稿 日期: 2022年4月12日  

A: 據日本產經新聞本(4)月12日報導稱,經濟產業大臣萩生田光一頃召開記者會表示,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情勢更加激烈嚴峻,日本政府預定採取禁止俄羅斯部分物品進口之追加制裁措施,並說明本次措施已於日本閣僚會議通過,並預定自本(4)月19日起開始實施。 上述日本政府擬禁止自俄羅斯進口的產品,主要對象包括酒精飲料、部分木材、機械及電氣機械等。另外,對於本次追加進行的經濟制裁措施,萩生田經濟產業大臣表示,「日本政府持續與G7等國際組織保持合作,採取適當的制裁報復對策」。上週召開的G7領袖峰會,決議通過對俄羅斯追加制裁措施,爰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亦同步採取經濟制裁措施。

A: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於本(2022)年4月12日引述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報告指出,雖然全球通貨膨脹出乎意料上升,但亞洲各國中央銀行面對緊縮貨幣政策的壓力,仍將傾向於優先考慮國內的經濟復甦。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將於本週發布半年一度的貨幣政策聲明。經濟師普遍預期,該局將再度緊縮政策,讓星幣連續三次升值,以因應通貨膨脹問題。 亞洲經濟體仍擔心倘中央銀行過早提高利率政策,將扼殺依然脆弱的經濟復甦。例如泰國的通貨膨脹率遠高於該國中央銀行的目標,鑑於其國內需求低迷,泰國央行已明確表示近期不太可能加息。穆迪分析報告認為,韓國及紐西蘭是少數例外,預期將在本週宣佈再加息25個基點。紐西蘭經濟正面臨產能限制及處於多年高點的整體通貨膨脹,貨幣寬鬆政策已不再適合。韓國央行則是亞洲最早調高利率政策的主要央行,預計2022年將總共加息75個基點,以抑制通貨膨脹及家庭債務成長的壓力。 穆迪分析報告認為,現階段各國央行制定決策並不容易,高通貨膨脹並不意味中央銀行即應採取行動,緊縮貨幣政策不能自動解決現有的高通貨膨脹問題,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高漲抬高能源成本,進而推高投入成本。 緊縮貨幣政策亦可能影響需求,抑制經濟全面復甦,例如商業投資剛開始恢復,家庭儲蓄仍然很高。區域的整體通貨膨脹率上升達到數年來高點,影響家庭的可支配支出,尤其對低收入家庭而言,食品支出佔較大比例,因此更具針對性的財政政策可發揮一定作用,為家庭及企業提供針對性補助,免受供應端壓力的影響,例如澳洲及紐西蘭暫時調降燃料稅等。 另一個可能迫使中央銀行更早採取行動的重要因素是資金外流,但穆迪分析報告指出,自美國聯準會及其他主要央行加息以來,亞洲新興市場的資金外流情形並未加速,多數貨幣相對穩定,從2022年初至今僅小幅下跌。

A: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於本(2022)年4月12日報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團隊耗時近7年,成功研發出將塑料垃圾在高溫化學過程熱解(pyrolysis)下轉化為氫燃料,此新技術不僅有望解決未來燃料短缺的問題,亦將使得塑料垃圾搖身成為寶藏。 氫氣被視為綠色燃料,因燃燒時僅產生水氣,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可用於發電及提供電動車燃料電池電力。以新加坡每年逾8億公斤的未回收塑料垃圾計算,倘全部皆能轉換成氫氣用於發電,預估可為1,000個五房式組屋供應電力一年。一般而言,塑料垃圾尤其是受汙染的食品包裝難以再循環,最終將用焚燒或填埋方式處理。 另為進一步完善及評估將上述新技術商品化的可行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正與當地環保業者Bluefield Renewable Energy合作,在該大學校園進行測試,處理塑料垃圾。 據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委任之「能源2050委員會」發布的報告,至2050年,氫氣或有可能取代天然氣,成為星國主要電力供應來源。倘科技發展迅速,預計氫氣屆時可佔星國電力供應逾50%。

A:日期:111年3月 15日 來源:澳洲金融評論報 AFR https://www.afr.com/politics/federal/aspen-medical-invests-in-wearable-sensor-technology-20220314-p5a4g4   澳洲政府最大的醫療用品供應商-Aspen Medical 己投資數百萬澳元於開發可穿戴式人體傳感器 (body sensor),協助追踪軍事人員和採礦能源工作者的生命體徵監測儀 (vital signs)。   Aspen Medical 在過去兩年新冠疫情期間獲得澳洲政府超過15億澳元政府採購合約,並在昆士蘭州投資醫療科技公司 -WearOptimo,而該公司正在研發一種可檢測脫水風險的微型可穿戴傳感器。   WearOptimo創始人兼執行長 Mark Kendall 表示,生產可穿戴傳感器,可協助患者和醫生提早預防心臟病、中暑和其他危及生命的醫療緊急情況,並預先做出治療。   而此新研發之穿戴式人體傳感器比50澳分硬幣還小,且可直接塗抹在皮膚上,可應用於身體的任何部位,專為野外佩戴而設計。   WearOptimo 於2018 年成立,並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J)合作研發創新計劃,該計劃旨在協助全國各地的企業成功地將智慧財產權商業化生產。K執行長表示,新的合作計劃包括申請補助,讓 Aspen Medical 參與設備研發、現場試驗、商品改革、商業化生產及行銷等,以符合市場需求。WearOptimo 將與 Aspen密切合作,協助加速「微型水合作用可穿戴傳感器 (hydration Microwearable sensor) 」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此水合作用可穿戴傳感器已吸引了其他新投資者的興趣。   Aspen Medical 創始人兼執行長 Glenn Keys 亦表示對WearOptimo與 ANU 的研發計劃樂見其成。渠表示,Aspen Medical 正尋求更新的生物技術,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水平。K執行長並對於WearOptimo 的水合可穿戴傳感器的開發前景相當看好,表示此發明對公共交全維護及確保員工工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研發。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副校長 Brian Schmidt 表示,產品智財權將有助於將創新產品推向全國市場上。S副校長並認同WearOptimo的硏發計劃,認為此研發為可挽救生命的革命性健康照護技術,亦為ANU大學與民營企業共同研發的最佳例子。   Aspen Medical 在新冠疫情中再次掘起,成為提供全球在最困難的環境中提供醫療服務及產品的首選醫療用品供應商,其中也包含在伊拉克設立醫院及在西非成立伊波拉(Ebola)疾病中心。而在新冠疫情中,Aspen Medical 亦是澳洲政府對抗疫情最關鍵的醫療用品及服務提供者。   澳洲總理並於今(2022)1月宣布,計劃投入20億澳元用於經濟需求優先領域的產品硏發,於早期研發期協助研究團隊渡過最困難的階段。

A: 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2)年4月12日報導, 持續維持高價之日本冷凍大目鮪市場行情,進一步上漲恐成事實。因嚴重新冠肺炎導致台灣作業漁船數減少,且受原油價格高漲及日圓貶值影響,不少漁船被迫放棄重新返回漁場。目前部分作業中漁船也判斷「在魚餌用完後即返回高雄前鎮漁港,暫時停泊港內」。在最大勢力之台灣鮪釣漁船放棄出海作業,供給勢必造成影響,日本市場冷凍大目鮪已不存在「降價因素」。 作為冷凍大目鮪市場指標之印度洋台灣船(整船購買)價格,去年 10 月大型魚(40 公斤以上)上漲至 1,050 日圓/公斤。市場行情上漲可刺激鮪釣船出海誘因,但目前「在如此價格帶消費者恐趕不上」,在本年初之後價格基本上仍屬下跌趨勢。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原油持續高漲,加上原來日圓貶值,狀況已有改變。台灣船主以「對日本市場興趣降低」表達不滿,倘台灣船放棄作業持續擴大,整船購買價格即使時機及品牌產生調整,相關業者咸認:「基本上勢必漲價」。 依日本財務省貿易統計,本年2月台灣產冷凍大目鮪價格960日圓/公斤,接近1,000日圓高價圈;且農林水產省公布之全國主要冷藏庫為對象之庫存統計顯示,最近數量急遽減少,雖非納入所有冷藏庫之數字,最新也是本年1月資料,但推測已跌入適當水準以下。「手邊無庫存無法工作」,日本舊曆盂蘭盆祭祖需求等,加工及流通業者之無可避免須確保原料,預測目前庫存變動屬於低水準及持平;冷藏庫業者電費上升,須轉嫁吸收成本;在此時點大目鮪輸入船數倘減少,將迫使末端賣價提高。 原可依賴日本漁船,但在目前市場行情緊俏下,燃油成本上升,下一漁期出海漁船數量勢必受到極大影響。雖視燃油價格而定,單價高之黑鮪及南方黑鮪作業船在漁獲配額消化後,並無充足時間可再捕撈大目鮪及黃鰭鮪,預測將檢討儘早做決策,因此可能加速鮪魚赤身肉之不足。 按冷凍大目鮪係我國最重要輸日水產品,在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我漁船選擇不出海在港等待機會,恐是不得已之選擇。日本市場鮪魚赤身肉仍以大目鮪為大宗,替代產品較為有限,但價格高漲恐造成消費者降低消費。為產業永續發展,似應配合市場變動、漁獲配額及管理幅度逐步調整最適產業規模。

A: 綜整本處駐在國媒體報導,秘魯左派Pedro Castillo總統自去年7月上任以來政局持續動盪,執政近9個月以來曾面臨兩次罷免提案,再者其內閣團隊屢遭撤換反映政府缺乏經驗,而其低支持度及不時傳出之貪汙傳聞,以致穆迪(Moody’s)信評機構認為不論C總統如何抵抗,最終仍無法完成5年任期,或將遭到罷免或自行請辭下台。 近期因通貨膨脹問題延燒,各地陸續出現大規模群眾抗議,駐地Ipsos民調機構指出,本(4)月秘魯民眾對C總統不信任程度自67%上升至76%,且有59%的民眾表示希望C總統下台。

A: 依據阿根廷媒體報導,阿國央行本(2022)年4月7日第A7488號公告,將於當前進口商申請進口許可證(SIMI)之A、B所屬類別外新增C類,其於外匯市場換匯條件與A類相同,目標係為當前國內產業短缺之特定產品、原物料及中間投入財放寬進口管制,其中受影響最大產業包含咖啡、可可、鋼鐵和鋁等。央行允許經審查獲放行之進口商以有限額度進入外匯市場換匯,惟前提係廠商須提供外部審計單位出具證明,確認其所購買之產品或原料係符合正常生產活動所需,而非用於囤貨,且需保證將配合政府實施之物價管制措施(Precios Cuidados)。   近期阿國國內聚焦咖啡產業短缺情形,因阿國咖啡原料百分之百仰賴進口,央行針對進口設置之外匯管制已造成咖啡產業面臨困境。為緩解供應鏈短缺問題,央行本次匡列50項產品清單,包含燃料及礦物氣體、原材料(如鐵、銅、鎳、鋁、鉛、鋅和錫)、橡膠、木頭及木炭、工業所需之塑料、鐵及鐵合金、可可、麥芽等,作為本次放寬對象。   此外,進口商還需具結遵守政府價格管制計畫,倘政府要求渠等簽訂價格管制協議,不可拒絕參與,亦不可違反該協議,藉此避免違規廠商進入外匯市場換匯。央行亦針對可購買之外匯數量進行限制,依每家進口廠商情形不一。目前該規定應可部分緩解產業界原料短絀情形,因之前許多廠商無法自國外取得所需原料。   儘管如此,阿國廠商對於政府所謂進口產品「須符合正常生產活動所需水平」定義抱持疑慮,因市場需求變動快,且整年度不同時期所需原料進口量不同,如何透過以往數據證明係為正常生產所需,難以定義。   阿根廷SIMI進口許可證原由阿國生產部及聯邦稅務管理局(AFIP)負責發放,惟自本年3月4日起,央行為SIMI許可證增訂類別(A或B),進口商將依所屬類別取得換匯額度,A 類廠商維持與迄今相同之處理方式,B 類廠商進口貨品則必須在阿國海關清關後,至少需180天方能於外匯市場換匯。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根據義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2022年4月9日報導,在能源制裁方面,歐洲至今雖尚未決議採取全面停運俄羅斯天然氣做為制裁手段,惟歐盟執委會首度決定禁止自俄羅斯進口媒炭,預計此舉將使俄羅斯每年損失向歐盟出口約80億歐元之交易收入,亦將影響以煤炭作為燃料及原物料之歐盟發電廠及產業(如鋼鐵業)等。 歐盟該項禁令將對歐盟鋼鐵產業供應鏈造成影響尚不明顯,仍待觀察未來數個月鋼鐵價格漲幅情形,惟預估極有可能再次惡化自2021年開始之上漲趨勢,尤以煤炭價格上漲三倍;原物料短缺嚴重將使成本上漲,亦將造成以鑄鐵及廢鐵為主之鋼鐵加工業極大壓力,其中又因近期廢鐵出現大量出口至土耳其,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對此已採行保護主義措施,要求業者須進行通報向非歐盟國家之出口交易。此外,義大利國家鋼鐵產業聯盟(Federacciai)在4月7日向義大利政府要求將焦煤(carbone siderurgico;coking coal)列為不受進口禁令影響之除外項目。 據報導,歐盟繼全面禁運俄羅斯煤炭後,可能將能源禁令措施擴大為禁止石油(法國已表同意),惟天然氣禁令仍未達成共識;又制裁新制係規定禁止已註冊並懸掛俄羅斯國旗之船隻入港,但載運農產品及食品之船隻例外,且重新建構原物料供應鏈及確認交易時列在受制裁清單者實非易事,常出現疏漏情形。 此外,歐盟將科技產業產品列入制裁類別,禁止出口項目包括量子電腦、半導體產品、高階電子產品、軟體、敏感性機械及運輸設備等。預估歐盟與俄羅斯之相關貿易額超過150 億歐元,包括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等相關企業將受到影響。 另將俄羅斯排除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外之制裁措施,禁止交易已造成俄羅斯相關機構全面停止與歐洲進行任何交易(占總交易量23%),並進而凍結列入交易黑名單者之大筆資產,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兩名女兒在歐洲擁有之295億歐元資產。

A:據S&P Global市場分析公司最新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杜拜本(2022)年3月PMI自2月的54.1上升至55.5,為過去33個月內最高,主因為企業新接訂單大幅增加、供應鏈及出貨效率持續改善、商業信心提升、業者存貨量提升等,加上COVID-19變種Omicron疫情趨緩,使經濟活動再次復甦。 上述調查指出,在杜拜世界博覽會(Expo 2020)及多項開發案帶動下,杜拜在旅遊、觀光、營建等非石油產業表現強勁,另儘管原物料及能源成本增加,業者看好消費需求維持成長,因此願意壓低產品售價,以刺激銷售量提升。

A:據沙烏地宗教捐暨稅務與關務總署(Zakat, Tax, and Customs Authority)統計,沙烏地去(2021)年共進口54萬6,000輛汽車,略高於前(2020)年的54萬4,000輛。 上述統計顯示,沙烏地主要係自日本、美國、南韓、泰國、德國、中國大陸、印度、印尼、英國、墨西哥、捷克、義大利、土耳其、法國及我國等15個國家進口汽車。 另該署表示,沙烏地目前允許進口車齡5年以下之小型車、巴士、總重3.5公噸以下之輕型運輸貨車及車齡10年以下總重3.5公噸以上之大型運輸貨車。惟為提升運輸效率、減少碳排放及汙染、降低燃耗及操作暨維修成本,沙烏地內閣決定,沙國將自本(2022)年5月5日起禁止進口車齡5年以上總重3.5公噸以上之大型運輸貨車,且沙烏地大眾運輸局(Public Transport Authority, PTA)目前實際上已停止進口該等車輛。

A: 日刊港都新聞本(2022)年4月11日報導,日本種鰻魚之國際科學家會議將於本(2022)年4月13日至14日以視訊會議召開,主要產地之日本、中國、韓國及台灣皆參加首次科學會議。對被批評已形式化之該物種資源管理,未來可能會提出加強管理之建議。日本 1975 年國內採捕鰻線(鰻苗、玻璃鰻)數量為 96 公噸後呈現減少趨勢,2019 年 4 公噸、2021 年 11 公噸,被指稱資源逐漸減少背景下,科學家擔心係過度捕撈。 2015年漁期結束後,日本、中國、韓國及台灣等同意將日本鰻苗入池上限以較相對漁況較好之2014年漁期僅減少20%作為上限,惟日本之入池限制仍高達21.7 公噸,且多年來實際捕獲之鰻線都達不到此管制之數量。另也有人批評:「根本沒有實際管制,20%降幅並無科學依據,管理力道不足」。 該會議由相關4個國家地區及歐盟(EU)之研究人員參加,過去科學家個人間皆有互相資訊交換,但正式全體4地區之科學家會議為首次舉辦,今後將持續共享包含日本種鰻魚在內之鰻類科學資訊,俾有助於資源狀況之評估及永續利用。水產廳負責人表示:「以科學知識立即反映資源管理恐極為不易,惟未來會議能持續,即可反映科學建言至各國鰻苗入池量之協議」。 按日本種鰻魚係我國重要之養殖魚種,惟目前養殖使用魚苗,多數仍為捕撈野生鰻苗。近年野生鰻苗捕撈狀況欠佳,已危及東亞國家養鰻產業經營。因目前各國共識之鰻苗入池量上限,仍遠高於鰻苗捕撈量及實際入池量,因此過度保護養殖業者及鰻苗過度捕撈等問題恐無法避免,且似須更強力之資源管理機制。

A:在2022年俄烏戰爭之前,歷經新冠肺炎之疫情一連串考驗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國家於2022年2月之平均失業率下降至 5.2%。惟俄烏戰爭後,國際供應鏈重組,石化、天然氣等國際原物料大幅上漲,導致就業情況可能回復嚴峻。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國家中,此次統計失業率最高者為西班牙達12.6%,哥倫比亞則位居第二達12.5%。另方面,倘以失業人口總數為區別,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為美國627萬人、哥倫比亞(298萬)、西班牙(292萬)、法國(225萬)、墨西哥(219萬)及義大利(212萬)。

A: 前總統川普2020年3月發布的第42條行政命令,以防疫為由將申請難民身分的中南美洲移民一律遣返。惟拜登政府已宣布將自5月23日起取消此一禁令,聯邦政府預估每天將有多達 18,000 人過境。首當其衝的德州州長Greg Abbott表示,邊境移民激增對德州邊境地區將是一大災難,於是逕行採取管制措施。包括下令加強查驗來自墨西哥的貨車。即使貨車已通過美國海關檢查站,德州公共安全廳官員仍可要求停止並針對車況進行檢查。公共安全廳官員表示過去一周已發現近8百輛貨車有剎車、輪胎等問題。惟相關業者及官員均一面倒表示反對意見。 白宮新聞秘書 Jen Psaki抨擊州長Greg Abbott 加強在德州邊境關口檢查車輛的措施係屬不必要且多餘,認為此舉嚴重延誤農產品和其他商品過境時間,且干涉到現行海關暨邊境保護署之權限,美墨邊境運輸量因此下降 60%。 貨運業者表示,加強檢查導致貨車堵塞在德(州)墨間的主要關口,原來不到 30 分鐘就能通過邊境,現在需時長達數小時。 來往美墨之間的墨西哥貨車司機係以運送之貨物數量獲取報酬。以往每天可往返四次的貨車司機表示,現在某些關口每天只能往返一次。貨車司機因為工資損失在墨西哥進行抗議活動,封鎖關口阻止貨車進入美國,試圖施壓德州州長以解決問題。 南德州的商業和農業團體也不同意A州長之作法,籲請改弦更張。同為共和黨籍的德州農業廳長Sid Miller亦稱此舉將造成農產品食物短缺,籲請州長三思。 位於墨西哥邊境的德州城市Laredo是美國最繁忙的內陸關口,當地主要經濟活動為運輸物流業。依據海關統計,2021年自Laredo關口進出的貨品高達2,490億美元,其中美墨雙邊貿易達2,430億美元。

A:通用汽車於2021年底宣布與兩家電動車材料製造商達成合作夥伴關係,以提高其成本效益、環境永續並創造就業機會。 通用汽車新合作夥伴另一處,預定於 2023 年和 2024 年開始生產。通用汽車表示,這意味著到 2025 年通用汽車的電動車電池系統Ultium 多數將在北美採購、加工或製造。 通用汽車表示,第一家是拉斯維加斯的稀土開採製造商 MP Materials,雙方達成之協議具約束力,通用很快將與 MP Materials 簽訂最終供應協議,以開發美國的稀土磁鐵供應鏈。MP Materials將在德州Worth-Fort市興建新工廠,為 2022 款 GMC Hummer EV 皮卡、2023 款凱迪拉克 Lyriq EV SUV、雪佛蘭 Silverado EV 皮卡和十多款配備通用汽車 Ultium 電池平台的電動車提供在美國採購和製造的合金和磁鐵。 MP Materials將於 2023 年開始生產。 MP Materials 表示,德州新廠將佔地20萬平方英尺,創造 100 多個技術工作機會。該廠將生產合金和磁鐵,每年為近 50萬輛電動車提供動力。 通用汽車另宣布與德國供應商 VAC 簽署不具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通用汽車預計將於2022年初敲定該備忘錄。VAC 製造先進的磁性材料。預計在 2024 年開始為通用汽車生產這些磁鐵。惟尚未公佈新廠地點

A:舊金山灣區百物騰貴,各類消費品物價連日上漲不停,每加侖汽油費已飆到6元,消費者內心發慌。白宮11日表示,勞工部即將發布的數據將顯示物價大幅上漲,且物價上漲主因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所造成的,整個大環境讓灣區民眾對前景更感到悲觀。 專家根據消費者指數分析的結果,顯示灣區居民一年來的平均生活費比兩年前高出4400元以上。這些基本生活費包括雜貨費、交通費、醫療費用等。根據勞工局的資訊,舊金山大都會區從去年到目前的物價與服務費漲幅為5.2%。 非牟利消費者監管組織 (Consumer Watchdog)總裁柯特 (Jamie Court) 表示,一般消費者都會感受到物價大幅飆漲的壓力,他們不是減少消費,就是承擔更多債務,因為銀行、信用卡公司也在調高利率。雖然只是購買生活必需品,許多民眾已無法多掏出4400元。 他說,一般人已無法承擔加州生活費,目前物價上漲,對一般加州人更是雪上加霜。灣區房價高昂,是加州生活費不可負擔的最明顯象徵。 2019年至2020年間,舊金山大都會區家庭平均花費為9萬1700元。另根據消費者物價指數,從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一般家庭的平均交通費增加約1830元,漲幅為16.5%。各項交通費用中,汽油漲幅高達36%,二手車與二手卡車漲幅甚至飆高到40%。 消費者指數亦顯示,舊金山都會區一般家庭的食品費用也增加1000元以上,肉類、魚類、雞蛋的漲幅為11%、乳製品漲幅為9%、蔬果漲幅為7%。 柯特說,物價上漲到這種地步,一般人生活都會發生問題,立法機關、各級政府議員必須暸解民生疾苦,採取因應措施,如低收入勞工有其賦稅抵免優惠,否則許多民眾將無法繼續在灣區生活下去。 他指出,如果跳出較為抽象的百分比,察覺到民眾因為物價上漲必須多付出的金錢,對低收入民眾來說,情況將更為明顯。4400元不是一個小數目,時薪15元的低收入民眾必須工作約兩個月,才賺得到這筆錢,而且這還是稅前收入。 柯特擔心,由於物價上漲,許多人將因承擔不起生活費用而離開加州。他建議州府領導改善財富分配辦法,讓低收入家庭有機會在加州生活發展。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519/6235672?from=wj_catelistnews  

A:全球主要再生能源市場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價格一年內飆漲近30%,因為再生能源開發商受到供應鏈混亂影響,零組件和勞動成本也增加。 追蹤電力採購合約的LevelTen Energy周三(13日)發布最新報告,發現去年北美地區續約時的價格漲了28.5%,歐洲地區漲27.5%。第1季的單季漲幅,北美就有9.7%,歐洲8.6%。 路透指出,在這之前的過去10年間,再生能源的價格是下跌的,如今,新冠疫情還沒停止,又發生俄烏戰爭,造成全球經濟、物流和勞動市場瓶頸,扭轉了這個趨勢。再生能源價格一旦上揚,會拖慢各國遵行聯合國的減碳目標。畢竟對價格敏感的國家,會放緩採用再生能源的腳步。 北美地區再生能源業遭遇挑戰主要在美國,目前美國國會是否同意延長再生能源設施的租稅優惠,還不確定。開發商也擔憂美國商務部今年發動的調查,會導致自亞洲地區輸入的太陽能電板關稅提高,再把營運成本往上加。 歐洲地區因為烏克蘭戰爭,各國要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再生能源需求爆增,助漲本就已經走高的價格。 Raymond James分析師Graham Price表示,歐洲再生能源價格上漲,加上嚴格的氣候政策,會推升市場對較貴的技術的接受度,像是綠氫、生質能等。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80/6237142  

A:英特爾11日宣布,啟動位於美國奧勒岡州的D1X廠擴產,並公布新的製程發展時程,把埃米世代的18A製程節點(相當於1.8奈米)推出時程提前約半年、在2024年下半年達陣。業界認為,在台積電14日法說會前夕,英特爾宣示加快埃米級製程量產速度,叫陣台積電意味濃厚,意圖彎道超車。 埃米是奈米的下一個長度單位,比奈米更精細,技術層次也更高。外界研判,英特爾的最新先進製程藍圖計畫比預期提前,等於宣告英特爾的先進製程將加快研發腳步,不論是對其晶片或晶圓代工同業,都下了強力戰帖。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正力圖扭轉落後於其他對手的頹勢,並以D1X廠引領執行。從一個製程節點進展到更先進的技術,通常需時18到24個月來看,英特爾原本規劃五年內突破五個節點的目標就已經夠積極,這次再進一步把研發時程壓縮到要在四年內突破五個節點,更是超乎外界想像快。 英特爾資深副總裁納塔拉姜(Sanjay Natarajan)表示,位於奧勒岡州希爾斯伯勒市、擁有1.4萬名員工的D1X廠區,將擴建27萬平方英尺,占地擴大約20%。 D1X廠是英特爾的主要開發晶圓廠,這次擴建第三模組,為該廠2010年動工以來第二次擴廠。在完成擴廠後,將能容納18A製程節點生產所需的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EUV)設備,成為唯一能容納艾司摩爾TWINSCAN EXE:5200設備的晶圓廠模組。前述設備的體積龐大,但D1X廠原本的天花板太低,地板也難以支撐該設備的重量。 英特爾預料要到二年後才能收到這款機器設備,但已著手提前準備。該公司從去年8月已開始遷移關鍵工具到D1X廠,之後設備搬遷預料也需要一年時間。 根據英特爾先前公布製程節點進展規畫,Intel 7製程從2021年的Alder Lake用戶端產品,及今年第1季量產的Sapphire Rapids資料中心產品開始面市。Intel 4製程全面使用EUV微影技術,將於2022年下半量產,2023年開始出貨。演進到Intel 3製程,則將於2023下半年準備生產。從奈米進入到埃米世代,預計將從2024年逐步量產。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9/6235207?from=wj_catelistnews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綜據義大利媒體(Agenzia Nova、Reuters、Euronews、Planet Storyline)2022年4月11日報導,據消息指出,義大利德拉吉(Maria Draghi)政府可能對西班牙ACS建築集團併購義大利Atlantia基礎建設控股集團案行使黃金權力否決權。 美國私募基金全球基礎建設合夥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及加拿大布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Inc.)在2022年3月向擁有Atlantia主要股權之控股企業Edizione(為義大利Benetton集團所有)提出收購意向,前述兩家基金公司已與西班牙ACS建築集團達成協議,如收購案成功,將給予ACS集團收購Atlantia集團擁有收費公路特許權之股權。 義大利Atlantia基礎建設控股集團之最大股東為義大利班尼頓(Benetton)家族集團(占33%股權),班尼頓家族集團擁有承包義大利高速公路營運與維護之Autostrade集團,Atlantia集團有羅馬兩大機場Fiumicino及Ciampino之管理權,並經營義大利高速公路電子付費系統Telepass,係為義大利之策略性產業。義大利班尼頓家族集團對此購併案表達反對意見,預計將聯合全球最大私募基金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 LP)及其他Atlantia集團股東,包括義大利CRT基金 (Fondazione CRT),研議共同併購之可能性。 據報導指出,該併購案之高敏感性已引起義大利政府關注;又義大利德拉吉政府於2022年3月通過強化黃金權力之否決權案,擴大賦予政府權力禁止可影響國家安全之國防、通訊及5G、能源及交通運輸、水資源、健康照護、媒體、農業與食品產業及金融(包括信用及保險)等策略性產業之商業協議,以及增加交易之附加條件。

A:法國財經新聞台BFM Business本(4)月12日報導,該國第一座離岸風力發電機組業已裝設於布列塔尼半島的Saint Nazaire風力發電場,預計於下(5)月初開始發電,為法國首座啟用生產之離岸風電場,其規劃之80座風電機組於年底前全數完成裝設。   第一座風機之水下基礎去年9月已設妥,上周陸續安裝塔架與葉片,後因天候不佳延誤進度,最後的第三片葉片將於一周內裝設完工,法國電力公司EDF 法國海洋再生能源處長主管Cédric Le Bousse欣見10年來努力之成果即將實現。該風電場80座風機分設於距離 Le Pouliguen 與Le Croisic 海岸 12 至 20 公里之處,分布面積逾 78 平方公里。L-B氏指出,每座離岸風機功率為 6 百萬瓦(megawatt, MW),高於陸域風機的 3至 4百萬瓦。該風電場一旦啟用運轉,將可產出相當於 70萬居民之用電量,為Loire-Atlantique省人口半數,或等同該省總用電量之 20%。   此外,法國刻正建設其他離岸風電場,諾曼地半島的Fécamp 訂於明( 2023) 年啟用營運,隨後則有布列塔尼的 Saint-Brieuc及諾曼第的Courseulles-sur-Mer。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