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International Data Corp.市場研究公司最新調查,沙烏地2022年在資通訊科技(ICT)支出預估將達329億美元,較去2021年成長2.3%,另沙烏地ICT產業規模在2019年至2021年間成長8%達321億美元。 上述調查指出,沙烏地2030願景政策(Vision 2030)積極推動數位轉型,其ICT市場在中東地區成長最快速,尤其政府成功運用科技使經濟快速自COVID-19疫情復甦,另自2017年起迄今,國內新佈建共3萬7,000座電信訊號塔,地區覆蓋率達99%,使ICT及郵務市場規模於2021年突破1,400億里雅(約370億美元)。
A:土耳其每日晨報(Daily Sabah News)報導,根據土耳其統計局數據,土耳其本(2022)年3月份通貨膨脹年增率達61.14%,再創20年新高。該數據上(2)月為54.4%,去(2021)年3月則為16.19%。 漲幅最高品項為交通運輸(99.12%),其次為食品和非酒精飲料(70.33%)、家具和家用設備(69.26%)。最低者分別為通訊(15.08%)、教育(26.73%)、服裝和鞋類(26.95%)。以月份分析,土國3月通膨為5.46%,高於上月4.81%;增幅最多品項為交通運輸(13.29%),最少品項為服裝和鞋類(1.78%)。 土國財政部長Nureddin Nebati表示,全球經濟過去2年受疫情影響,通貨膨脹即為最主要問題之一,現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石油和糧食價格上漲,增加各國通脹壓力。渠指出,匯率穩定為抑制通貨膨脹最重要因素之一,土國政府已透過提供貨幣保護帳戶,及各種金融工具等方式,在短時間內穩定里拉匯率,預計土國通膨在本年底前可回到合理水平。 去年土國央行將利率下調5個百分點至14%,里拉兌美元重貶44%,匯率跌至18.41歷史低點,土國物價亦持續飆漲。為減輕通膨對家庭之衝擊,本年土國政府陸續調降基本商品稅賦及電價;另為提振國家資產,土國政府亦實施貨幣保護計劃,鼓勵將外幣轉為里拉定存,並承諾以不低於開戶時利率為基準回饋利潤。截至本年4月1日,土國貨幣保護帳戶存款已增至6,950億里拉。
A: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總局頃公布之統計資料顯示,本(2022)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約5.03%(按:高於去年第一季之4.72%、2020年之3.66%,惟仍低於2019年之6.85%),其中農林水產業成長2.45%,工業暨營造業成長6.38%,服務業成長4.58%。 由於九龍江三角洲稻米產量較佳、畜牧業逐漸復甦、木材加工出口呈正面成長、水產養殖維持穩定等,第一季農林水產業呈正面成長,其中農業成長2.35%、林業成長3.86%以及水產業成長2.54%。 有關工業暨營造業方面,第一季工業成長7.07%;製造加工業仍為帶動越南整體經濟成長之驅動主軸,其成長率為7.79%;礦物開採業呈正成長1.23%,營造業成長2.57%。 由於若干服務項目重新恢復,第一季服務業呈較佳成長,其中:批發與零售業成長2.98%、金融暨保險業成長9.75%、物流成長7.06%、餐飲與旅館服務業減少1.79%。 有關第一季GDP經濟結構方面,農林水產業占10.94%、工業暨營造業占37.97%、服務業占41.70%,產品稅收(產品補貼除外)占9.39%。(按:去年第一季前述比例分別為11.61%、36.61%、42.38%、9.40%)。 在第一季GDP以支出面估計,終端消費較去年同期成長4.28%,資產累積成長3.22%,貨品與勞務出口成長5.08%,貨品與勞務進口成長4.20%。
A:據越南衛生部資訊技術局稱,該部將自本年4月15日起核發疫苗護照。疫苗護照可與身份識別證、護照等同時使用,且未將民眾之個人識別資訊整合入QR碼,俾求保密與避免個人資訊洩漏。疫苗護照QR碼有效期限自建置之日起為期12個月;到期時民眾將收到通知,新的QR碼並自動建置使用。疫苗護照將顯示在PC Covid-19或電子健康管理等應用程式。倘未使用上開2種應用程式,可逕上衛生部設置專網輸入姓名、出生日期、性別、身份識別證號碼、最近疫苗接種日期以及收取疫苗護照之電子信箱等資訊來查詢(按:預計本週內前述專網將完成設置)。此外,該局亦預警,倘疫苗接種資訊未正確、缺接種之劑量,將不得核發疫苗護照,爰民眾應現在立即重新檢查自己疫苗接種等資訊,俾利即時回報更正尚未正確之資訊。
A: 據日本環境省本(4)月4日對外公布,日前於日本北海道札幌發現並回收之狐狸屍體檢驗出致死率極高之禽流感病毒,此係日本國內首次發現哺乳類感染禽流感之案例。 對此,日本環境省表示,上述狐狸屍體是於上(3)月31日在北海道札幌市內發現,從當時在周圍的5隻烏鴉屍體亦檢驗出禽流感病毒,因此研判係狐狸吃了烏鴉屍體後被體內感染。目前北海道已開始對以屍體發現地為中心之半徑10公里範圍進行緊急調查中。
A:捷克電子商務協會(APEK)本(2022)年3月29日新聞報導,2021年捷克線上零售額達2230億克朗,創銷售新高紀錄,攀升至占整體零售額17%,相較2020年成長1個百分點。捷克電子商務占零售比每年增長,2005 年僅占1.6%。 捷克電子商務協會(APEK)會長Jan Vetyška認為,未來將是電子商務及傳統零售並行的時代,估計至2030年時,電子商務將占捷克零售業25%。 電子商務重要性並非僅來自物品銷售數據,Jan Vetyška會長表示,電子商務雇用的勞工超過8萬5千人,若加計物流等服務,電子商務產業為捷克創造12萬個就業機會,相較食品業多出2萬人。
A:馬來西亞中央銀行總裁諾珊霞(Nor Shamsiah)強調稱,馬國目前並不急於發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 由於馬國支付系統可有效支援經濟需求和即時數位支付,爰無須急於推出中央銀行數位貨幣。該數位貨幣政策須以明確的總體利益為準則,亦須確保風險受控制。發行中央數位貨幣的衡量指標包括現金、民間數位資產和跨國中央數位貨幣的使用率等。 馬國現金使用率偏低,導致出現金融排斥現象,或是民間數位資產使用率太高,影響貨幣政策效率,皆為推出中央數位貨幣前須考慮的原因。除國內因素外,中央數位貨幣是否有助促進跨境貿易,亦為馬國央行的衡量指標之一。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第一國產汽車「寶騰」(Proton)供應商協會主席旺莫哈末(Dr. Wan Mohamed)博士表示,馬國汽車產業面對嚴重人力短缺問題,倘未獲妥善處理及即刻引入外勞,恐將對國家汽車製造業構成衝擊。 該協會認為,馬國汽車製造業僱用外勞,並不會剝奪國內勞工的就業機會;儘管國內勞工流動性高,但該產業仍致力聘請當地員工。嚴重人力短缺將衝擊汽車產業及經濟復甦。由於供應商缺乏勞工,無法適時生產汽車零組件,繼而影響汽車產業供應鏈,導致許多消費者,在下訂單後需漫長等待,最長等待期為4個月。 由於人力短缺,人力資源成本從去(2021)年每日80馬幣(約19美元),提高至目前每日125馬幣(約29.7美元),繼而引發人力高流動性或資源浪費。 另一方面,馬國第二國產汽車「靈鹿」(Perodua Kancil)供應商協會主席慕沙賽希丁(Musa Zahidin)表示,該產業為國內員工進行培訓,惟渠等數個月後即辭職,讓供應商面對提升技能及增產的挑戰。另,聘請外勞的成本如住宿及准證費等皆不菲,爰非法外勞合法化措施相當重要。此外,馬國汽車製造業需100%營運,才能生產2萬至2萬5,000個零件組裝的汽車。即使0.1%的供應商無法運作,幾千人的整條生產線亦無法組裝一輛汽車,顯示馬國面臨人力短缺的嚴重性。除人力短缺外,供應商亦因新冠疫情、水災及馬幣貶值等因素缺乏資金周轉,因此,該協會籲請馬國政府提供低息(2%利息)貸款,總值2億5,000萬馬幣(約5,938萬美元)融資予所有供應商,以持續營運及拯救整個產業供應鏈。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橡膠手套製造商協會(MARGMA)預測,2022年馬國橡膠手套出口量可成長12%至15%,並維持全球最大手套生產國地位。 該協會同時預測2022年全球橡膠手套需求量將達4,520億隻;其中馬國市占率將達65%或2,940億隻手套,其次為中國大陸(20%)、泰國(10%)和印尼(3%)。 隨著全球對衛生、清潔和安全意識的提高,該協會樂觀看待手套的整體需求。目前市場已開發不少創新的手套,在食品與飲料產業作為處理食品用途,以及在半導體產業用以保護電子零組件免受污染用途等。此外,包括美國和日本在內的全球人口銳增和老齡化趨勢,亦可能刺激療養院產業的發展,療養院和家庭主婦皆使用更多拋棄式手套。 馬國手套製造業已非勞力密集產業,因80%以上的運作係自動化生產。根據去(2021)年11月的一項調查顯示,馬國手套產業僅雇用1.7%合法及非法外勞,相當於近4萬人。目前該產業聘請 6萬9,218名員工。 該協會將支持馬國政府推動每月1,500馬幣(約356美元)最低薪資規定,估計本次的最低薪資調漲將導致整體手套生產成本增加1.42%至2.75%間。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第16屆「新加坡海事週」於本(2022)年4月4日開幕,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杰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情勢影響,全球海運產業面對短期阻力,但中期發展前景明朗。海運產業發揮成長潛力,必須理性投資、加快數位化過程,並在綠色發展方面果斷行動。 新冠疫情緩解海運產業近年來面對的盈利問題,對比疫情前,全球貨櫃海運費去年增加逾三倍。短期內,雖對港口和海運公司是件好事,但不應該期待它長期持續。王瑞杰副總理指出,船舶運載力目前承受很大壓力,但運載力將在未來幾年成長。倘在造船方面過度投資,最終將引發運載力過剩的局面。海運產業是易受週期影響的行業,容易出現盛衰循環的情況,透過提高意識,以及合作落實有紀律、節制和永續的投資,可以緩和此週期風險。 副總理王瑞杰表示,去年準時抵達港口的船舶從疫情前的平均約78%下滑至35%,倘去除週期性和新冠影響,顯示海運產業仍有很大的發展潛能,可以顯著改善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適應能力,數位化將是重要推手。星國2019年推出數位港口平臺「digitalPORT@SG」,船務公司只要透過一個平臺就能處理船舶和船員的通關過程,每年為海運產業省下約10萬個工時。為協助海運產業更便捷地擴大數位化規模,星國將推出應用程式介面(API)市集OCEANS-X,促進數據交換,每年將能額外省下多達10萬個處理相關程序的工時。OCEANS-X也能強化與港口經營者、船務公司、物流服務供應商、政府和其他數位生態系統的數位連接,進而加速海事科技等領域的創新發展。 此外,副總理王瑞杰亦宣布推出更新版的海運產業轉型藍圖,以引導未來幾年的集體發展方向。新的海運產業轉型藍圖的重點目標,是在2020年至2025年間讓該領域取得20億星幣(約14.74億美元)增值,或2%至3%的年均成長率。該海運產業轉型藍圖也是「未來經濟委員會」(Future Economy Council)更新的首個「產業轉型藍圖2025」(ITM2025)。「未來經濟委員會」的目標是更新和優化星國的23個藍圖和產業策略,以便更好地因應經商環境的快速變化,為星國未來經濟發展規劃出新方向。 2025年海運產業轉型藍圖包括「確保星國海運產業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的關聯性和韌性」、「建立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並積極發展新的成長領域」、「支持海運產業中小企業和新創公司發展成為全球領軍企業」,以及「培養具備全球技能並展望未來的海運產業勞動力隊伍」等四個策略。 此外,星國也將設立海運產業勞資政三方轉型委員會,加強海運產業創新想法的實踐,以引領海運產業的行業轉型。該委員會將由六名來自業界、工會和政府的代表組成,包括新加坡港務集團、裕廊海港、新加坡船務公會、新加坡海事基金會、新加坡高級海員聯合會和海事局等。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亦在海事週的開幕典禮指出,去碳化是海運產業未來的一大挑戰,相關利益者須立即採取共同行動。星國將與另外22個簽署國加入克萊德班克綠色航運廊道宣言,在港口提供替代能源和充電設施,推動在廊道穿行的船舶採用零碳排放科技,以實現2050年海運業去碳化的目標。 據海運業者表示,目前海運產業所使用的船舶約可耐用25年,若要推動海運產業的綠色轉型,代表每年須把4%使用碳燃料的船舶,轉換為使用綠色燃料的船舶。不過,目前的綠色燃料規模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傳統燃料。想要完全停止使用傳統燃料的船舶是個遠大的目標,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氨、氫和生物燃料,來維持海運產業的正常運作。應採取以市場為本的(market-based)措施,讓綠色燃料能夠迅速發展,以確保每年的綠色船舶訂單達到4%的水平。此外,業者建議可透過向使用傳統燃料的船舶業者徵收燃料稅,並補貼給轉型使用綠色燃料的船舶業者,以鼓勵業者邁向永續發展。聘請職員的方式應該開始改變,除了工程和理科畢業生,也應該吸引不同背景的人才加入海運產業。更加廣泛聘請不同背景的員工,以獲得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所帶來的新觀點和思維方式。
A: 依據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及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本(2022)年4月4日於星國國會就通膨和商業成本發表部長聲明,從總體經濟環境、能源成本、如何幫助企業和家庭等層面解釋政府的措施。各國在疫情期間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體需求,但因供應鏈受擾,及烏克蘭戰爭引發的資源緊缺,商家和消費者成本進一步提高。星國政府未來將透過預算案中的短期援助措施和長期轉型計畫,幫助新加坡民眾和企業面對通膨壓力,並在外部情況惡化時,額外提供必要援助。 新加坡2月份整體通膨率從4%上升至4.3%,創下9年來新高。隨著俄烏衝突升級,全球通膨率進一步飆升,德國和美國的通膨率已上漲約8%,創下40年來新高。黃循財部長指出,星國近期通膨率節節攀升,並非新加坡獨有,而是全球現象。星國政府已預見通膨風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去(2021)年10月率先提高星元匯率波動區間的升值幅度,以及在本年1月採取非週期性緊縮貨幣政策。 黃循財部長表示,雖然俄烏戰爭使電力和國際燃料價格高漲,但即使沒有戰爭,新加坡正致力於發展「脫碳經濟」,能源價格會長期走高。此外,人口高齡化表示勞動力緊縮,勞動力和碳排放是星國經濟面對的永久制約因素,它們並非暫時性的,政府無法長期抵消這些因素所增加的成本。新加坡必須加倍努力進行經濟結構重組和轉型,以提高創新能力、生產力和能源效率。 陳詩龍部長亦指出,星國政府透過延長「臨時電力合約輔助計畫」(Temporary Electricity Contracting Support Scheme)等,繼續為用電量大戶提供定價配套。新加坡政府也持續密切留意食品價格,目前必要食品的供應暫不受俄烏局勢影響,政府暫不動用糧食儲備。 星國政府本年也維持擴張性預算案,推出全面且龐大的支援計畫,幫助家庭和企業應對物價上漲壓力。黃循財部長表示,星國政府瞭解許多家庭和企業對物價上升感到擔憂,決定提前落實2022財政年度的部分財政預算案援助措施。原訂在本年底之前發放每戶家庭100星幣(約74美元)的「社區發展理事會鄰里購物券」(CDC voucher)將提前在5月中發放。政府也將在4月向符合條件的家庭發放第一輪「服務與雜費補助和水電費補助」(U-save rebates),其餘補助將在7月、10月和2023年1月分發。低收入族群還將繼續獲得社區關懷計畫和公共交通補助券等補助。 星國政府也將提前發放「小商家復甦津貼」(Small Business Recovery Grant),為過去一年遭受新冠疫情限制措施影響最嚴重的中小企業,提供多達1萬星幣(約7,369美元)的津貼,包括飲食、零售、旅遊等相關中小企業,以及在小販中心營業的攤販。多數符合條件的商家,將在6月獲得津貼。黃循財部長呼籲企業善用本次預算案中提高生產力和能源效率的措施,加快企業重組和轉型,加強企業抵禦衝擊的能力,為未來做準備。
A:布拉格國際電台本(111)年4月4日報導,捷克貿工部部長Josef Síkela表示,由於莫斯科堅持以俄羅斯盧布結算天然氣購買合約,捷克可能中斷來自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捷克政府正準備可能發生的情境,包括全面關閉俄羅斯天然氣的可能。 捷克與大部份歐洲國家相同均相當依賴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國內僅生產百分之二的天然氣消費量。Sikela部長表示,倘發生緊急情況,天然氣之供應以基礎設施及家戶為優先,捷克約有一個月天然氣存量,90天石油與汽油存量,目前能源供應穩定,尚無立即憂心的理由。 Sikela部長表示,歐盟刻密集討論聯合採購天然氣的作法,倘來自俄羅斯天然氣之供應中斷,捷克將可能從最近的挪威取得天然氣,最佳狀況可供應冬季捷克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需求量。 捷克貿工部部長及財政部部長預定本年5月赴訪卡達,討論購買天然氣以取代部分俄羅斯天然氣之進口。
A:馬來西亞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所屬國家藥品管理局(National Pharmaceutical Regulatory Agency,簡稱 NPRA)近期進行產品化驗分析,發現馬國2項美容護膚品, LS Repairing Cream及 Luffiya Treatment Foundation含有水銀毒性物質,而遭該局勒令撤銷註冊及禁止銷售。 依據馬國國家藥品管理局規定,美容護膚品禁止使用水銀,因可能危害健康,被人體吸收並損害腎臟和神經系統,且干擾年幼或胎兒的腦部發育。水銀亦可導致皮膚發疹,發炎及出現其他變化。 馬國國家藥品管理局要求相關經銷商立即停止出售前述產品,以免抵觸1984年馬國化妝品及毒品管制條例。首次違反條例者之個人,將可判處2萬5,000馬幣(約5,949美元)的罰款,或3年以下的監禁並可能兩者兼施;若再觸犯條例,將可判處5萬馬幣(約1萬1,897美元)的罰款,或5年以下的監禁並可能兩者兼施。抵觸條例的企業,初犯者將可判處5萬馬幣(約1萬1,897美元)的罰款,重犯者則可判處高達10萬馬幣(約2萬3,795美元)的罰款。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英國金融資訊公司IHS Markit頃發布消息稱,馬來西亞製造業本(2022)年3月份的整體經營狀況顯著惡化,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跌至49.6點,較上(2)月的50.9點表現遜色,無法守住50點榮枯線,並顯示製造業自去(2021)年9月以來首次顯現惡化。 馬國本年第一季製造業幾近停滯狀態,尤其3月的產出與新訂單加速放緩,製造商面對確診病例增加、需求減少、成本攀升,以及產能受原物料短缺所限等一系列利空。同時,在生產階段之貨品通膨,創下自2021年4月以來最高,所有投入成本與產出成本,在過去22個月以來持續不斷上漲。與此同時,原料短缺與船運延宕,亦使廠家減少採購原料。 根據IHS Markit最新數據顯示,馬國製造商於3月再次因高新冠確診病例、供應鏈阻延、員工短缺與成本增長而掙扎求存,俄羅斯與烏克蘭戰事更使情況雪上加霜。上述戰事不僅令全球供應鏈受干擾,亦造成能源、原產品價格飆漲,進一步令全球需求疲軟。 依據PMI與馬國官方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年第一季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第四季放緩。 展望未來,製造商對未來的產出前景仍表示樂觀,然整體信心創下自去年10月以來的萎靡狀況。很多廠商維持樂觀展望,並寄望國內外疫情限制解除,能夠為需求帶來復甦。至於其他製造商亦認為俄烏戰事將進一步造成價格與供應壓力,致營運狀況難以改善。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中央銀行頃發布「2021年經濟與貨幣評估報告」中指出,根據IHS Markit的2021年貿易資料顯示,馬國為全球第12大電子電機產品出口國,將繼續從全球強勁外部需求中受惠;其中數位化與自動化是驅動力。另,大宗商品生產的改善,原油、液化天然氣乃至棕油等價格攀升,爰該央行預測馬國本(2022)年出口可成長10.9%。2021年馬國出口成長29.2%。 配合本年3月全球半導體貿易資料(WSTS)預測銷售成長10.4%,馬國可望繼續從強勁半導體需求受惠;該央行調查亦顯示,電子電機廠商擁有健全的訂單。該央行另預測2022年馬國工業產品出口可成長5.3%。該央行同時預期農業主要由棕油出口支撐成長,棕油價格飆漲和勞力短缺漸趨緩和,推高農業成長。礦業受石油與天然氣價格上漲帶動,多個新油氣田將開始投入生產, 該央行另預測馬國2022年進口亦將成長8.1%。2021年馬國因製成品的仲介物資推高進口成長23.6%。隨著經濟復甦、投資活動與消費活動改善,資本物資與消費品進口將獲改善。隨著更高的進出口,該央行預測貿易盈餘、強勁外需與高商品價格推動,馬國本年經常帳盈餘可占國內生產毛額(GDP)4.2%至4.7%。另馬國服務帳則將維持赤字,主要受高運輸服務成本拉低,而貿易活動則維持強勁。國境重開將帶動馬國旅遊業逐步復甦。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2022年4月1日報導,自俄烏發生衝突,義大利政府即已思考如何取代每年向俄羅斯進口280-300億立方公尺且占義國40%進口天然氣之問題,其中多元化供應來源為方案之一。義大利冬季來自北非及高加索地區國家之天然氣約為50-100億立方公尺,如同前段時間義大利外交部部長迪馬尤(Luigi Di Maio)偕義大利埃尼能源集團(ENI)執行長Claudio Descalzi前往阿爾及利亞、剛果及安哥拉之目的,2022年3月31日Di Maio部長抵達亞塞拜然(Azerbajian)首都巴庫(Baku)進行正式訪問即已證實答案。亞塞拜然在2021年經由最後一段「跨亞得里亞海管線」(TAP)輸運天然氣至義大利南部普利亞(Puglia)省之薩倫托(Salento)半島,總計已向義國輸送約8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因此Di Maio部長此行應係向亞塞拜然政府尋求儘量提高下一個冬天(2022-2023年間)天然氣輸送量之可能性。 此外,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在2022年3月31日與北非阿爾及利亞(Algeria)總統Abdelmadjid Tebboune通電話,並計劃近期前往該國首都阿爾及爾(Algeri)進行政府高峰會談。若順利達成上述政府方案,預計最多可滿足義大利下一個冬天(在2023年3月前)天然氣約200-250億立方公尺之需求。 另一項方案為經由海運運送液化天然氣(LNG):義大利目前有三座具有液化天然氣再氣化技術之廠區,分別位在義大利西北部La Spezia、Livorno及東北部Rovigo,由於前述廠區可再增加20-25%之原物料,預計進口量可再增加500萬噸液化天然氣。在此方案,義大利外交部部長迪馬尤前已拜訪向Rovigo廠區輸送天然氣之主要生產國之一卡達(Qatar)進行相關洽談。 此外一項較不獲支持但能確保額外增加5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之方案,為增加六座運轉中之燃煤電廠之發電產能(預計在2025年前停止運轉),惟據報導指出,此方案為緊急措施,並僅在天然氣嚴重短缺時才會實施。 根據報導,最後一項可由全民努力配合,即可確保5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之方案,包括減少1度電可減少消耗2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以及若每日對能源密集產業停止供電數小時與減少公共場所之照明用電,即可節省1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
A:依據巴西中央銀行資料,2021年巴西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393億8,600萬美元,較2020年328億6,900萬美元,增加19.83%。 主要投資國家依序為美國130億1,900萬美元、盧森堡50億3,000萬美元、荷蘭40億6,900萬美元、開曼群島21億4,500萬美元、加拿大15億700萬美元、西班牙12億7,600萬美元、智利12億3,500美元、德國11億5,400萬美元、英國10億5,900萬美元、義大利8億5,600萬美元、法國5億6,500萬美元、日本5億5,400萬美元。
A:巴西聯邦政府於4月1日政府公報公告第nº 112號臨時措施,將啟動卡車回收計畫(Programa Renovar),以提高報廢車輛回收利用,增加運輸生產力及物流效率。 計劃第一階段將針對超過30年車齡之卡車、20年之公共汽車和重型拖車報廢回購。各類司機於自願申請報廢情形下,可獲得車輛現值補助,資金並由石油和天然氣探勘及生產公司提供。另據巴西國家交通部 (Denatran)統計數據,登記超過30年之卡車及牽引車,尚有854,244輛和75,943輛。 巴西政府為推動回收計畫(Programa Renovar),另設置回收平台(Renovar)專責說明車輛報廢資格和申請步驟,以降低卡車司機交易成本;該平台並委由巴西工業發展署 (ABDI)負責管理。
A:匈國於2022年4月3日舉行國會大選,突顯「和平與安全」與不介入俄烏戰爭訴求的執政聯盟Fidesz-KDNP(青民盟-基民黨)囊括國會199席中的135席,較現在的133席多出2席,再度擁有國會超過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歐班總理在勝選集會上強調他們捍衛了匈牙利的主權和自由,表示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並形容在月球上都看得到,更何況是從布魯塞爾(按:歐班領導的匈牙利在行事上與歐盟經常不同調)。 匈國6大在野黨聯合組成的United for Hungary聯合陣線主要訴求選民選擇東方還是西方(to choose between East and West)(按:意即歸隊歐盟或繼續同歐班一樣親俄與親中),獲得56席,共同推舉的總理參選人Peter Marki-Zay昨(4/3)晚也對支持群眾承認敗選,同時表示與支持者一樣,對選舉結果同表震驚與失望。
A:俄烏戰爭使塞國處境尷尬:在歐美壓力下,塞爾維亞於聯大會議投下同意票譴責俄羅斯武力侵略烏克蘭,然塞爾維亞不僅有親俄傳統,也倚賴俄國能源甚深,爰堅持不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歐盟目前已釋出善意邀請塞國加入歐盟集體採購他國出產能源之「紅蘿蔔」,但也會適時祭出「棍子」施壓,以免其他擬加入歐盟之國家效法塞國。塞國Vucic總統能不能維持塞國東西方間平衡交往之外交政策,仍有待觀察。 塞國內部的挑戰:儘管反對黨參與此次選舉也取得國會席次,塞爾維亞長期民主開倒車、新聞自由退步都是重大問題。塞國新冠肺炎疫苗供給充裕,但接種率到50%即停滯不前,顯示民眾對政府防疫之信任度不足。過去十年間塞國公債增加一倍,但政府預算投注在健康、教育及社會保險之比率卻下降,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處理。 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關係正常化:從競選期間各方言論觀之,塞國各政黨一致堅守塞國對科索沃主權之立場,由於塞國視科索沃為其核心利益,未來如何在歐美壓力下處理所謂與科索沃關係正常化問題相信仍是塞國政府應著力之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