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奧媒標準報(Der Standard)2022年4月5日報導,奧地利聯邦競爭管理局(BWB)控告奧國營建集團Porr違反反壟斷法案已終審定案,被奧國最高法院判決罰款6,235萬歐元,創該類案件罰款金額新高。 BWB控告Porr集團(含旗下幾家子公司)違法項目包括:參與奧國政府及民間建築與土木工程招標之聯合議價、市場共享以及信息共享。BWB指出,Porr涉案最廣領域係道路工程,項目遍及全國。 涉嫌與Porr聯合議價之同行Strabag集團已於2021年被判罰款4,537萬歐元。奧國最高法院除對Porr處以罰款外,尚強制拆分該集團旗下瀝青攪拌事業部門。  

A: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2年4月5日引述歐洲專利局(EPO)最新資料,2021年奧地利企業向該局申請專利2,317件,較2020年增加0.5%。台灣企業向該局申請轉利1,472件,較2020年增加7.7%。 按人口加權計算,平均每百萬奧地利居民有256件專利申請案,排名全球第7。第1名為瑞士969件,其次為:瑞典(488件)、丹麥(454件)、荷蘭(383件)、芬蘭(380件)、德國(310件)。台灣以62件排名第19。 全球各國向EPO申請專利件數絕對值排名仍由美國蟬聯第1名(占總數25%),其次為:德國(14%)、日本(11%)、中國(9%)及法國(6%),奧地利排名第14名,台灣排名第19名。 全球企業向EPO申請專利件數前幾大排名為:華為(3,544件)、三星(3,439件)、LG(2,422件)、愛立信(1,884件)以及西門子(1,720件)。奧國企業專利申請件數排名前幾大為:Borealis(201件)、ZKW Group(74件)、Tridonik(67件)、Julius Blum(59件)、Fronius(49件)。  

A:資料來源 : 芬蘭政府 (Finnish Government)    芬蘭運輸通訊部(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於2017年啟動「數位傳輸與通訊服務可及性行動計畫」(action programme on accessibility of digital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services),並由該部與芬蘭交通通訊局(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Agency)、芬蘭交通基礎建設局(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gency)和芬蘭氣象局(Fin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共同執行,並於今(2022)年3月由上述單位共同提出成果報告。 行動計畫涵蓋5個面向,包括1.提供運輸及通信行政部門無障礙工作環境;2.明確立法並更新指引;3.改進汲取資訊的定義和可用性,同時提高行動服務提供者的認知;4.協助無法使用電子服務並面臨社會排斥風險者生活更無礙;5.協助研究機構針對提高電子服務和新媒體服務之易用性和可及性、開發新式且簡便之服務等方面,同時透過物聯網和機器人化(robotisation)進行相關實驗和研究。 除了5個面向,行動計畫亦包含20個措施,未來將針對影音內容提供者(audiovisual content services)提出如聲音或字幕方面的督導計畫。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中資汽車企業Volvo Cars取得汽車租賃企業Hertz共65,000輛電動車的訂單,將於未來5年陸續交付電動車Polestar 2給Hertz,預計今(2022)年春季歐洲消費者即可租賃Polestar電動車,年底美國與澳洲消費者亦可租賃。 Polestar是由Volvo Cars和中國吉利汽車集團(Geely)於2017年共同在瑞典哥德堡市成立的電動車公司。去(2021)年共銷售29,000輛Polestar電動車,較2020年大幅成長185%,今年預期銷售量可成長4倍,更預計至2025年底將銷售29萬輛汽車。

A:法國財經新聞台BFM Business本(4)月5日報導,因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戰事,歐盟對俄祭出新一波制裁措施將包括水泥、木材及化學產品,惟暫仍未切斷俄羅斯天然氣管及油管供應。   BFM Business引述路透社( Reuters)及彭博( Bloomberg)等多家外媒之歐盟執委會消息來源指出,歐盟將禁止進口俄羅斯煤炭,至於議論多日之天然氣與石油,此階段尚未受制裁。同時,歐盟執委會將提議禁止向俄羅斯出口半導體以及用於開採天然氣之機器設備。此外,歐盟 27 個會員國之領土將禁止俄羅斯籍重型貨運卡車與船舶入境。   據瞭解,歐盟將禁止自俄進口之產品包括水泥、木材、橡膠、化學品、魚子醬及伏特加酒等。

A:法媒BFM Business本(4)月5日報導,2021年法國向歐洲專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EPO)申請專利件數為10,537(較2020年微幅下滑0.7%),在歐洲國家僅次德國,名列第2名。若以全球國家排名,法國則維持其全球第5名地位,主要因運輸及核能等領域為法國創新先鋒,即便2021年壟罩在原物料及零件短缺、通貨膨脹等陰影仍能展現其創新活力。   2021年全球專利申請數仍由美國稱霸(4.65萬件,成長5.2%),其次德國(2.60萬件,成長0.3%)、日本(2.17萬件,衰退1.2%)、中國(1.67萬件,成長24%)、法國(1.05萬件,衰退0.7%)、南韓(9千件,成長3.4%)、瑞士(8千件,成長3.9%)、荷蘭(6千件,成長3.1%)、英國(5千件,衰退1.2%)及瑞典(近5千件,成長12%)等國。   法國繼2020年專利申請件數成長3.1%(主要為醫藥領域)後,2021年呈恢復正常之創新趨勢。分析專利案件領域,主要為運輸(1,009件,成長0.4%)、醫療(719件,衰退3%)及資訊(669件,成長5.5%)等領域。   法國在航空及核能領域於歐洲及全球居領導地位,分析2021年法商申請專利件數排名,以航太設備製造商賽峰集團(Safran) (54件,成長27.4%)拔得頭籌,其次為法國原子能暨替代能源委員會(CEA)、汽車零件供應商法雷奧(Valeo)、跨國建材集團聖戈班(Saint-Gobain)、製藥大廠賽諾菲(Sanofi)、航太電子集團達利斯(Thales)、雷諾汽車、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米其林集團(Michelin)及化工集團阿科瑪(Arkema)等。   另一方面,全球企業在歐洲專利申請件數前3強均為亞洲公司:華為(3,544 件)、三星(3,439 件)及LG(2,422件)。報告分析,中國繼2020年專利申請件數成長10%後,2021年持續成長24%。EPO指出,2021年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南韓及日本在專利案件數(占全球25.3%)首度超越美國(25%)。歐洲儘管面臨亞洲國家崛起而力量稍有削弱,仍能維持其冠軍地位(占44%)。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BBC 日期:111年4月5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267/P200號(商情文號:第267號) 商情本文: 英國保守黨政府於1982年為廣播服務不足的觀眾創立的Channel 4電視台,而該電視台雖為國有但實由廣告資助,此電視台有超過90%的收入來自廣告。隨著Netflix、亞馬遜和迪士尼等全球串流媒體服務在英國收視率大幅提升與製作能力擴大,Channel 4電視台則面臨挑戰。因此英國數位文化部長Nadine Dorries表示,國有化在迅速變化和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阻礙成長,無助於Channel 4電視台與Netflix、亞馬遜等串流媒體競爭,預計政府將於本月底前發布政策白皮書,並將此電視台出售提案納入5月女王演講。據悉政府欲將出售所得再投資於「創意股利」(creative dividend),係將資金投入獨立製造業者,在國內優先地區提升創意技能等。 Channel 4電視台執行長Alex Mahon曾警告私有化將有害該電視台公共頻道的使命。該電視台聲明指出,對政府擬將之私有化的計畫感到失望,且私有化需要漫長的立法程序。工黨影子內閣文化部長Lucy Powell表示,將不花費納稅人一毛錢的Channel 4電視台出售對象極可能是海外公司的私有買主,可能導致英格蘭北部和約克郡地區就業機會流失,且更可能衝擊英國創意文化經濟。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s)國會議員Jamie Stone也表示,此將破壞英國獨特產物且有害創意文化領域之就業投資。蘇格蘭政府文化局發言人John Nicolson也稱政府的決定是對獨立製造新聞的創新電視廣播公司之直接打擊。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日期:111年4月4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264/P200號(商情文號:第264號) 商情本文: 根據國會環境審計委員會(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報告,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有助於降低企業碳洩漏風險,避免業者為規避國內高碳汙染稅收而將生產線轉移到海外。該委員會主席Philip Dunne表示,碳邊境調整機制利大於弊,將可敦促業者減少產品碳排放,係實現氣候目標關鍵,且英國目前的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簡稱ETS)實不包括管制進口排放量,惟此類占全國總碳排放之近半,政府也應制定對高碳型進口商品的徵稅計畫,以確保進口高碳產品與國內生產負擔相同碳價。 該委員會呼籲應在2030年內發布新徵稅,政府也應諮詢業者和其他利益方,避免此類稅收可能被轉嫁到消費者而加劇生活成本危機的風險。另多邊碳稅系統對於降低全球排放量將比英國單獨行動更有效,因此可從單邊行動促進多邊合作,並鼓勵各國加強本國碳價和脫碳措施。 碳價在過去18個月中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歐盟正計畫推出全球首部針對水泥、鋁等產業的特定商品之碳邊境調整機制。歐盟的提議在2021年則也引起如俄羅斯等的重要出口國反對,係因該機制可能打擊經濟,且該機制亦應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範。 在英國,污染型企業依法必須遵守本國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簡稱ETS)購買碳配額;而歐盟亦有其碳排放交易系統。近期英國及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下之碳價均創下歷史新高,造成業界不滿,渠等必須努力因應不斷上升的碳成本,在與不受此類規範的他國同行競爭時處於劣勢。

A:參考資料:The Economist 日期:111年4月4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265/P200號(商情文號:第265號) 商情本文: 英國脫歐後與北愛爾蘭議定書相關的問題尚未解決,北愛爾蘭的政治局勢也變得更難以捉摸。今年2月,當地最大親英派民主統一黨(DUP)北愛爾蘭首長Paul Givan為抗議愛爾蘭海邊界而請辭,且表示若邊界仍在就不會重返政府。另新芬黨(Sinn Fein)自從終止愛爾蘭共和軍恐怖主義後致力於在邊界兩側推動統一,同時盡可能協調政策;新芬黨在2016年公投前反對英國脫歐,而在公投後支持北愛爾蘭議定書,係因相信該議定書有助於促進愛爾蘭島貿易。 根據2021年10月官方調查顯示,從英國向北愛爾蘭運送貨物的企業中約有20%到40%正在減少運輸量;在2016年至2019年之間,從北愛爾蘭出口到英國的貿易量占比亦從60%下降到48%,而從北愛爾蘭出口到愛爾蘭的貿易占比則上升6%。愛爾蘭統計數據顯示,在2019年到2021年,該國與北愛爾蘭的貿易額平均年度成長31%。另2月24日官方數據表明,北愛爾蘭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的速度比英國其他大多數地區更快。 北愛爾蘭經濟和政治的不確定性有其原因。儘管愛爾蘭和英國的政府協議使兩國公民可任意到另一方居住工作,但脫歐後使專業資格不再自動認證,愛爾蘭部分職業也面臨更嚴格的規範,如公路運輸協會(Road Haulage Association)政策主管John Martin表示,此導致北愛爾蘭運輸公司現在必須在愛爾蘭招聘額外的運輸經理以管理愛爾蘭公司;北愛爾蘭經濟局於2020年3月的研究估計,英國與歐盟就服務貿易達成的基本協議將導致北愛爾蘭向愛爾蘭服務出口的費率大幅提高,如會計服務將提高4%-9%,商業銀行服務將提高5%-14%。 另去年12月的民調發現,北愛爾蘭有54%受訪者欲留在英國,以及北愛爾蘭有51%受訪者認為十年後公投將更可能促使愛爾蘭島統一;今年3月份的調查也顯示,愛爾蘭有60%者支持愛爾蘭島統一,儘管統一有廣泛的政治支持,但一旦民意調查者提到價格標籤,受訪者就會冷淡,所以當提出納入提高稅收的條件後對愛爾蘭島統一的支持率下降到41%。倫敦智庫政府研究所分析表明,在2018-19財政年度,北愛爾蘭公部門赤字占其GDP的19%,即高達94億英鎊,約是英國GDP的0.4%,而約為愛爾蘭GDP的5%。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John Fitzgerald教授表示,如果按照德國統一模式重新評估一切,此負擔將占國民收入的7%或8%。憲法的修改需要全民公決,而且通常在任何投票之前都非常詳細地提出提案。英國脫歐使愛爾蘭島統一意識崛起,但也凸顯此將提高愛爾蘭政府成本,以及憲法改革困難的事實。

A:參考資料:The Irish Times 日期:111年4月5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266/P200號(商情文號:第266號) 商情本文: 受Google委託的愛爾蘭Amárach Researche公司針對境內1,000家中小企業數位化情形進行調查,調查顯示政府若對數位技能有效投資,應可在未來三年內使愛爾蘭GDP價值增加95億歐元。實儘管過去數年政府已大力推動數位化轉型,但大多數中小企業數位化程度仍不到一半,只有55%的受訪企業擁有網站,此遠低於歐盟平均;而有57%的企業相信增強本身數位技能有助於業務發展,使公司成長並獲更高利潤。這些企業也認為,提高數位技能更可為員工帶來好處,28%的主管指出數位技能有助於加薪。調查尚顯示,實有一半的企業沒有辦法辨別需要優先投資的數位技能,且受訪企業也在招聘技能員工方面面臨挑戰,只有約25%的企業回應員工具基本數位技能,41%的企業缺乏發展數位技能的員工。 另外,新冠疫情則無疑加快企業推動數位化技能之投資。調查結果顯示,疫情為64%的中小企業增加數位投資的原因,超過75%的企業回應數位工具現比疫情前對業務更有幫助。其中,都柏林數位化比例較高,45%的企業表示其數位化程度已完成至少一半,而位於愛爾蘭中部地區的公司此比例只有32%。數位化在性別方面也存有差異,即中小企業的女性主管更看重社群媒體平台,比例達55%,男性為51%,可知女性更將數位內容視為業務核心;但只有58%的女性主管表示組織數位化程度完成至少一半,男性主管在此方面比例則達65%。

A: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伊朗外交部發言人Saeed Khatibzadeh本(4)月4日表示,該國將僅為完成協定以恢復其與世界強權2015年核協議情況下才返回維也納,最終作為視華府而定。德黑蘭已直接與英、中、法、德、俄及間接與美國在維也納進行長期談判以恢復此咸知正式稱為「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POA)」之協定。 伊朗外交部K發言人表示,伊朗將不再赴維也納進行新談判而 僅去完成此核協議。惟伊朗表示,仍有未了議題正待美國解決,伊朗迄今未獲華府明確答案。倘華盛頓回復此些待決問題,他們便能立刻赴維也納。 JCPOA讓伊朗免受制裁以換取其核子計畫停止進行,並確保德黑蘭無法發展或取得原子彈,伊朗一直否認前述企圖。但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川普單邊退出此協議,並重新加諸嚴刻經濟制裁,促使伊朗開始收回其承諾。維也納會談目標為使美國回到核協議中,包括解除對伊朗制裁。    

A:依據匈牙利媒體Portfolio2022年4月4日報導,匈牙利歐班(Viktor Orban)總理領導的青民盟在4月3日國會選舉贏得三分之二多數後,第5度執政的歐班政府已面臨嚴重的經濟挑戰,如通貨膨脹、穩定匯率、管理財政風險及處理地緣政治問題等。 Portfolio綜整10點政府面臨的短期挑戰如下: (一)俄烏戰爭:俄烏衝突尚未結束,目前難以量化對鄰國的具體經濟影響,但可確認將為匈牙利帶來更高的通貨膨脹及更低的經濟成長。另,俄烏戰爭考驗匈國處理地緣政治議題,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須在不危及匈國能源安全的情況下始能得到匈國支持。此外,匈牙利亦面對照顧來自烏克蘭的數十萬難民的急迫任務。 (二)高通貨膨脹:匈國消費者物價(CPI)在俄烏戰前已在數年來的高點,近期農產品及燃油等價格上漲加劇通膨壓力,多數分析師預計CPI本年將上升至10%或更高。而通膨將抵銷本年預期的實質薪資成長效果,進而影響家戶購買力。物價上漲主要是因貨品及服務的能源價格上漲,連帶使民眾提高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未來即便成本衝擊消退後,也會增加通膨風險。阻止價格上漲的唯一方法是緊縮需求。政府可採取措施不增加輸入性通貨膨脹。政府近幾個月凍漲部分產品價格,但該等措施不知能持續多久。 (三)經濟放緩不可避免:俄烏戰爭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後果是匈牙利2022年經濟成長幾乎肯定會比年初預估(6%)放緩。匈國央行將其預測下調至 2.5-4.5%。這意指匈牙利經濟將自第2季開始停止成長。能源價格飆升不僅會給預算帶來壓力,並可能推高通貨膨脹,而且還會造成資金外流,經常帳赤字的增加。為控制赤字,有可能降低消費及投資。 (四)維持間接費用削減:匈牙利家庭以受管制的價格購買電力及天然氣,折扣後的家戶電價與世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差價恐將由國有MVM能源公司支付。2021年底,MVM公司即需要逾2千億福林(約6.02億美元)進行資本結構調整。依目前的全球市場價格,將家戶能源費率維持在低價水平須每年花費高達10,000億福林(約30.11億美元),而最終將由政府預算支應。 (五)財政調整:匈國國債從2010年到2021年間成長了一倍,且福林匯率的波動,使國債市場收益率進一步上升,導致預算赤字融資的成本將越來越高,未來利息支出之增加將是財政重擔,加上前述的MVM能源費率補貼,匈國在大選後必須調整財政政策。 (六)穩定福林匯率:俄烏戰爭一開始,福林兌歐元立即顯著走弱,接近1歐元兌400福林的心理關卡。此後,福林匯率小幅上升,仍在1歐元兌360-370福林的歷史低位。以經濟角度來看,出口商關切的不僅是匯率,還有其穩定性及可預測性。 (七)歐盟基金的角色:匈牙利政府與歐盟執委會過去幾年有不少爭端,也是歐盟尚未批准匈牙利復甦計劃的原因。 但最近歐班政府已爭取到該基金不須償還的援助款項,也獲得相應的貸款。選後,預計匈牙利政府與歐盟執委會將恢復談判,歐盟資金的加速撥款可大幅降低匈國外部財務需求。 (八)凍結貸款利息的命運:政府除凍結燃油及7種食品售價外,還實施利率凍結措施,以保護抵押貸款借款人免受央行加息的負面影響,即約占住宅抵押貸款三分之一的浮動利率貸款的利率固定在2021年10月的水準。政府可能考慮在6月30日之後逐步取消該措施,改為固定利率的貸款合約,問題是如何決定利率水準。 (九)維持受監管的價格:政府試圖透過凍結食品及燃油的價格來對抗通貨膨脹,該等措施將在4月底或5月中旬到期,代表政府在短期內須決定是否繼續維持價格上限。 燃油的問題可能特別嚴重,因為市價明顯高於每公升480福林的上限,且在過去數週造成部分供應問題,在 3 月中旬的4天連假期間,全國各地的燃油供應發生短缺現象。 (十)食品價格失控:未來數月食品價格可能出現前所未有的上漲。倘依政府原定食品凍漲政策於4月結束,商店將依市場定價理論調整凍漲貨品價格。然而,經濟基本面及戰爭因素將進一步推升食品價格,受影響的產品範圍將比凍漲食品範圍更廣。查烏克蘭及俄羅斯的向日葵、玉米、油菜籽和穀物的供應量下降,預計全球穀物短缺會持續數月,將導致穀物、麵粉及植物油的價格大幅上漲以及動物飼料的大幅上漲,後者還將再影響肉類及雞蛋的價格。且能源價格高漲將使化肥生產及轉讓價格提高,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成本。倘2022 年全球主要穀物收成好,可能會減緩價格上漲。但若收成不好,食品價格有可能自夏末再次上漲。

A:綜合美媒4月2日報導, Amazon、Alphabet等多家公司已獲准在美國部分城市及偏鄉進行專人監控的無人機送貨服務或測試,例如美國Amazon公司於2013年宣布研發無人機運送技術,2020年6月表示已獲FAA核准進行測試,預計本年9月將展開商業測試,並規劃145個無人機發射站,每年可運送5億件包裹;美國Alphabet公司Wing部門已在澳洲進行長期測試,2019年起在美國城市展開測試,其無人機以碳纖維與發泡塑料射出成型製成,為FAA審查最輕型無人機;美國Zipline公司已在盧安達、迦納等美國以外地區營運多年,運送疫苗等醫療用品,去年底與美國Walmart公司合作,建立無人機送貨服務。   美國監管機構擔憂無人機墜毀及與客機相撞等問題,迄無企業獲得完全認證,可在無專人監控情況下進行運送服務。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表示,本年春季將進行400英尺以下全自動無人機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實地測試,正研議全美適用全自動無人機運送安全規定。

A:依據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2021年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歐洲專利局(EPA)收到的申請專利註冊案件共計18萬8,600件,與2020年相比成長4.5%,其中來自瑞士的申請案共計8,442件,與2020年相比增加3.9%。另依據歐洲專利局發布之2021年專利調查指數(Patent Index2021),瑞士在研發與創新的領域中排名全球第七名,前10名國家分別為美國、德國、日本、中國大陸、法國、南韓、瑞士、荷蘭、英國及瑞典。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歐洲專利局(EPA) 日期: 2022年4月5日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2/04/05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政府開始推行節約能源措施   荷蘭NIS News Bulletin報導,荷蘭氣候部長 Rob Jetten 表示,近年來節約能源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現在要做出改變。   Jetten部長表示,荷蘭政府已將約 200 棟政府機關大樓的暖氣從21 度降至 19 度,此舉將有利環保並減少荷蘭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Jetten部長並敦促民眾居家仿效,亦要求公司研究如何在照明、供暖和通風方面節省能源。   除了有關如何節約能源的建議外,截至 2030 年,政府將撥款 40 億歐元補助 250 萬戶住家改善保暖設施,自住與出租房均有資格申請補助。其中優先清單是150 萬戶能源標籤為 E 或更差的住房,目標是 2030 年完成設置保暖設施。   除了中央政府的補貼計畫,市政當局將為節能措施提供額外的折扣或優惠券,對於沒有足夠存款來改造房屋的個人,則將提供無息貸款。

A:出處:NL Times, 2022/04/05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本年第一季能源費用較去年同期平均調漲 20%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荷蘭銀行ABN Amro銀行日前公布的報告指出,荷蘭2022年1至3月份的能源費比2021年同期平均調漲 20%。所有收入的群體漲幅大致相同,低收入群體的漲幅並未高於高收入群體。   ABN Amro銀行經濟學家Jeannine van Reeken表示,能源費的漲幅取決於所簽的能源合同期限,以及支付固定或是浮動能源費率,因此,個別家庭間的差異顯著,但收入群體之間的差異則不大。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CBS)上週公佈的報告指出,荷蘭本年3 月份通膨率為 11.9%,但該銀行稱,荷蘭家庭並沒有立即感受到能源價格的大幅調漲,民眾將在不同的時間接到調漲的能源帳單,較高的天然氣價格將逐漸轉嫁給消費者,最終將導致購買力下降,尤其是在2022年下半年與2023年。  

A:根據媒體報導,對於阿根廷政府實施的進口管制措施,多個工業產業慎重指出,若維持目前的管制,未來幾個月將提高產品短缺之可能性。自2021年以來,汽車、輪胎、電腦、建築用品等,已開始呈現短缺或供應不足之情況。此外,用於生產葡萄酒、服裝或鞋子的相關用品,同樣面臨缺貨。 對此,阿根廷進口商協會(CIRA)對於貿易的短中期不確定性,以及商業規劃、生產及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表示擔憂。阿國進口的產品中,41%為中間財、35%為資本財所需零件暨附屬品、9%為燃料及14%為消費品。CIRA指出,政府允許進口商的外匯額度僅為2021年總FOB進口金額加上5%,惟預計今年GDP 成長約3%,再加上由於烏克蘭事件導致中間財價格急劇上漲,估計將對製造業產生重大影響,因為中間財及資本貨品將為最先達到政府外匯限制的類別。 報導指出,隨著阿國經濟回溫及成長,以及國際價格的上漲,2022年進口需求增加的壓力將繼續存在,儘管目前工廠暫無因供應不足而停工的情況發生。然而,官方及黑市美元匯率差距高達80%至100%,使多數公司將現有的阿幣用於提前進口製造所需之零件或用品。 上述情況在所有產業發生,其中包括石化業及塑膠衍生品、建築材料、紡織業所需之聚酯等原材料等,另咖啡進口價格亦上漲。許多公司的進口配額非常低,因政府使用2021年偏低的進口額度作為基準,或因進口產品國際價格大幅上漲,很容易就能達到政府核准之進口額度。 至於電子產品,關鍵產品如筆記型電腦等一樣面臨缺貨問題。阿根廷辦公室、商業用機器暨相關設備同業公會(CAMOCA)會長Carlos Scimone表示,自2018年以來,進口商所能提供筆電為舊款式,均為一至兩年前生產且係其他國家剩餘之庫存,供貨來源不穩。阿國每年有400萬台筆電需求,卻只進口250萬台,市場存有供給缺口。

A:據S&P Global市場分析公司最新調查,由於企業新接訂單、產出及交貨量持續增加,沙烏地2022年3月非石油經濟成長係過去4年來最快,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2月的56.2上升至56.8。 上述調查指出,沙烏地因國際供應鏈復甦情況良好,使產品生產時間達過去3年最低,亦使企業採購量增幅達2017年12月以來最高,顯示供需逐漸取得平衡,惟因烏俄衝突造成國際能源市場及商品價格巨幅動盪,加上人力支出亦些微上升,使沙烏地企業成本膨脹率達過去1年半以來最高。

A:依據瑞士資訊(swissinfo.ch)2022年4月4日新聞報導,工業界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術自70年代起開始發展,目前全球有27座廠房,其中一半在美國。依據國際能源署(IEA)資料,全球每年約捕集4,000多萬噸二氧化碳,約為全球碳排放的0.1%。 實現碳捕集其中一個技術為直接從大氣抽取二氧化碳(Direct Air Capture),目前全球有19個DAC設備,每年從空氣中移除1萬噸二氧化碳。全球最大的DAC設備於2021年9月由瑞士Climeworks公司與冰島的Carbfix公司合作啟用,每年過濾4,000噸二氧化碳,為歐洲每人年均碳排放之600倍。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Thalmann教授評估該技術發展潛力大,未來可望清除5%至10%的碳排放,雖然貢獻有限但將有助於實現碳中和。並該技術之成本、耗能以及二氧化碳輸送效率問題仍待解決,因此減少排放仍至關重要。     資料來源:瑞士資訊(swissinfo.ch)新聞報導 日期:2022年4月4日

A:據Kamco Invest.投資顧問公司最新調查,海灣合作理事會(GCC)成員國股市本(2022)年第1季整體獲利季增17.7%,達2009年以來最高,主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國際能源市場動盪,油價季增40%且於本年3月飆升至14年來最高。 上述調查亦指出,儘管烏俄衝突造成國際資本市場波動,惟在兩國露出和談曙光的情況下,市場立即反應回穩,其中,原物料及金融產業大幅成長,帶動GCC各國股市獲利表現,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阿布達比的17.2%成長率最高,其次為卡達、沙烏地、科威特及巴林成長率介於15.4%至16.4%,再其次為UAE杜拜的10.3%及阿曼的1.8%。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