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法國審計法院(Cour des comptes)本(2)月16日發布年度報告,表達甚為關切疫情危機對公共財政之衝擊,並警告法國公共財政狀況與其他歐盟國家之分歧日益擴大,恐對歐元區凝聚力帶來風險。即便法國經濟復甦已恢復至疫前水準,2022年公共財政赤字對GDP之比重將達到5%,但結構性赤字比重亦為5%,為2019年之2倍。公共債務占GDP之113.5%,較2019年升高16個百分點。 審計法院觀察法國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之情勢發展認為,政府規劃降低公共財政赤字對GDP占比,預計於2027年降至3%之目標,必須每年額外節省90億歐元,否則無法達成。因此,法國2022年秋季預算將需進行調整,對於退休金、醫療保險、就業、最低所得保障(minimas sociaux)及居住政策等5大關鍵領域實施改革,俾改善財政狀況,與歐盟其他國家維持一致步調。 前述報告對於政府政策列出9個待改進項目,範圍包括療養院機制、青年就業補助、學生輔導、滑雪場補助、航空業結構問題、地方公共服務、再生能源、法蘭西島大區公共交通及國家擔保貸款等,均有所缺陷或疏於管控。 法國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本月17日受訪時回應略以,2008~2009年金融危機後,法國採取財政緊縮政策,非但無法產生作用,且導致債務、赤字、失業惡化。另以2012年為例,盲目削減公共開支及公務員人數,換來之結果為經濟衰退,以及失業與債務之增加。政府刻採取與以往不同之策略,優先刺激經濟成長及投資,必要時實施結構改革及撙節,包括失業保險、勞工法及企業程序簡化等,盼改善公共財政狀況。

A:法國衛生部長Olivier Véran本(2)月16日接受法媒Franceinfo訪問表示,相較於丹麥等國近期因大舉取消所有防疫限制而陷入困境,法國疫情則持續改善中,顯示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措施之策略正確,按此步調可望於數週內度過第5波危機。 V部長提出,目前國內新冠病毒雖尚未停止擴散,但威力已大幅減弱。倘3月上半月可達到設定條件,即醫院恢復正常門診及重症病房承載量不超過1,000~1,500人,將評估於3月中取消室內強制佩戴口罩及縮小疫苗通行證之適用範圍。 法國官方統計顯示,相較於2月初單日新增確診數動輒超越30萬人,本月16日已大幅降至9萬8,735人;重症病患則自本月3日之3,643人降至目前之3,126人,已呈現負成長。依照此一數據走勢,法國疫情確已逐步降溫。 

A:依據奧媒「新聞報」(Die Presse)2022年2月17日報導,歐盟與非盟頃於布魯塞爾舉行第6屆歐非高峰會議(2月17-18日),該會重點為加強歐非關係,以及歐盟提出全球投資戰略「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與非洲相關之項目,包括對非洲產業、教育及醫療保健投資。上述項目可視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替代方案。藉此歐非高峰會時機,奧媒分析奧地利企業在非洲市場之現況,以及未來商機與挑戰,重點如下: 一、    奧國與非洲經貿關係: (一)    2020年奧國對非洲貨品出口總額約17億歐元(2021全年進出口統計尚未出爐),占奧國對外出口1.2%。南非係奧國對非洲出口最重要市場,占對非洲出口1/3,其次為阿爾及利亞、埃及、馬利、摩洛哥、奈及利亞以及突尼斯,上述7國占奧國對非出口80%。 (二)    奧國對非洲出口主要貨品為:電機設備、汽機車、飲料、汽車零配件、棉織物、藥品、塑膠製品。 二、    奧國企業拓展歐洲市場前景: (一)    根據奧國智庫「國際貿易中心」(ITC)分析,奧國對非洲出口至少有20億歐元成長潛力。估計未來最有機會市場為:南非、阿爾及利亞、埃及、摩洛哥、尼日。ITC認為非洲市場以下幾項趨勢非常適合奧國企業前往拓展:人口快速成長及城市化、購買力不斷成長、工業化快速推進、基礎設施領域急需擴展、以及對數位化及移動通訊之需求。上述發展趨勢與奧國企業優勢不謀而合,例如:基礎設施營建、再生能源、環保技術、水資源管理及醫療技術等產業。 (二)    奧國政府為協助企業拓展非洲市場,由參加歐非高峰會之奧國數位經濟部長Margarete Schramböck邀請部分非洲國家派遣代表前來奧國參與經貿合作會議。該會議訂於2022年春季舉行,雖然具體內容尚未定案,惟數位化及綠能將為主要項目。奧國數位經濟部表示,受邀國家係對奧國企業前往拓展機會較大者,包括:衣索比亞、象牙海岸、加納、肯亞、奈及利亞、盧旺達、坦尚尼亞及烏干達。 三、    拓展非洲市場之挑戰: (一)    政治不確定性:自2019年5月「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AfCFTA)生效迄今,非洲已發生多起政變。政治不穩定會減緩經濟發展並阻礙外人投資。 (二)    氣候變遷風險:撒哈拉沙漠以南之非洲國家受全球暖化影響恐較其他地區嚴重。在可預見未來,上述地區可能因氣候較目前更炎熱而無法居住,進而發生大規模移民,對地區穩定造成威脅。氣候變遷將是投資者主要不確定因素。 (三)    新冠疫情風險:目前在非洲僅少數民眾接種新冠疫苗,預估非洲大陸控制新冠疫情恐需較長時間。 四、    與中國之競爭加劇: 未來歐洲與中國在非洲之競爭恐將更加激烈。歐洲與中國之人口老齡化造成兩大經濟體皆需要移民以滿足中期勞力需求,而非洲為其目標之一。另,非洲礦藏資源亦為兩大經濟區爭奪重點,目前中國已佔有優勢,在稀土礦方面佔有主導地位。 五、    前進非洲,穩紮穩打: 奧國工商總會(WKO)駐南非約翰尼斯堡商務代表Martin Meischl表示,非洲是奧國產業之未來,惟建議前往發展之奧國企業需有耐心,穩紮穩打方能在非洲站穩腳跟。  

A:依據奧媒「標準報」(Der Standard)2022年2月15日報導,德國電池大廠Varta擬於奧地利格拉茲市(Graz)投資3,300萬歐元擴建電池創新中心。該計畫係將Varta設於格拉茲之子公司Varta Innovation GmbH遷址並擴大廠房,新廠區亦設於格拉茲,最快2023年可以運營。據悉,新廠房占地約2,000平方公尺,將具有實驗室、原型生產以及行政辦公室等功能。Varta最大股東Montana Tech Components公司主要投資人Michael Tojner表示,「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PCEI)亦將投資該項目1,000萬歐元。 Vartra Innovation GmbH執行長Stefan Koller表示,該中心研發目標係提高汽車用高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延長使用壽命,以及降低生產成本。新廠房將使用工業4.0、數位雙生(Digital Twin),以及人工智能等全新方法進行研發。 格拉茲係奧國史泰爾邦(Steiermark)首府,該邦在電池研發及生產領域歷史悠久,且諸如「格拉茲科技大學」(TU Graz)、「李斯特內燃機及測試設備公司」(AVL List)、Magna汽車集團、「利奧本材料研究中心」(Material Center Leoben),以及「虛擬車輛研究中心」(Virtual Vehicle Forschungszentrum)等與汽車工業高度連結之研發機構及企業,對Varta電池創新中心研發能力更有加成效果。 Montana Tech Components成立於2006年,最大股東係奧國投資家Michael Tojner,其經營目標在收購未來市場關鍵技術企業後重整營運。該集團旗下名氣較大之企業包括:Varta AG、Aluflexpack AG、Montana Aerospace AG。2020年該集團營收17.2億歐元,在全球34國擁有83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員工約11,000名。  

A:依據斯洛維尼亞媒體「The Slovenia Times」2022年2月14日引述斯國央行的統計資料,截至2021年12月底,斯國外債總額508億歐元(較2020年底增加30億歐元)約當年GDP之108.3%。上述外債近半數係廣義之政府債務,約21.5%為商業銀行及斯國央行債務。 2021年底,斯國對外債權總額為512億歐元,較2020年底增加32億歐元。另,2021年斯國經常項目順差17億歐元,略低於2020年順差1/2。2021年貨品貿易順差減少19億歐元,服務貿易順差增加3.88億歐元。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電動車銷售量日趨增加,瑞典汽車公會Bil Sweden的數據顯示,2022年預期新車登記將有6成為電動車,雖然2021年充電站建置增加45%,但仍趕不及市場需求,該公會指出瑞典電動車充電站的建置從2016年後即落後於其他國家。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協會(Europe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ACEA),以每100公里設置一座充電站為基準,瑞典充電站建置不在前5名的國家名單中。Bil Sweden指出最主要問題來自於冗長繁瑣的行政作業。針對此問題,瑞典國會已與各地方政府和瑞典地方政府協會(Swed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Authorities & Regions, SKR)進行討論,如何簡化相關行政作業流程。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因為生產銷售COVID疫苗,為了加強商品在市場的能見度,美國製藥公司莫德納在短短一年之間已於全球70個國家成立分公司,其中包括瑞典在內的6個歐洲國家。該公司表示歐洲除了是重要銷售市場,更是醫藥研發重地,如瑞典的卡羅琳斯卡大學醫院(Karolinska Institutet, KI)研究中心。 莫德納瑞典分公司的主要任務為連繫重要政府機關、醫生及重要相關人士,與其維持良好關係。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 2022年2月17日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於本(2)月17日以「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宣布重大制度變更」(SACU announces major system change)為題,報導包括史瓦帝尼在內之SACU所有成員國已自本年初開始使用世界關務組織(WCO)2022年版之「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HS 2022)。   該報導指出,SACU秘書處Paulina Elago秘書長頃在SACU官網聲明表示,SACU在WCO與歐盟資助之HS-Africa Programme所提供之技術協助下,首次完成「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之轉換,將SACU共同對外關稅制度(SACU Common External Tariff, CET)之HS 2017版以轉換為HS 2022版。HS 2022版係HS第7版,亦是WCO理事會自1988年以來對HS 進行之重大修訂結果。該報導亦指出HS 2022版對相關產品稅則之修訂原因包括:公共衛生及安全要求、受各種公約特殊管制之商品(如軍商兩用物品)、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技術進步而推出之新產品、貿易數量少而取消部分產品稅號,以及澄清某些產品之分類。HS 2022版影響各產業產品類別稅則包括農業、食品、菸草、化學品、木材、紡織品、基本或廉價金屬、機械及運輸設備等。   謹查,SACU秘書處官網亦已於本月15日公告SACU成員國將自本年1月1日以CET系統實施2022年版之「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HS 2022),取代HS 2017年版。有關HS 2022更多資訊可至WCO網站查閱:https://www.wcoomd.org/en/topics/nomenclature/instrument-and-tools/hsnomenclature-2022-edition.aspx。SACU之CET規範進口貨物之各種關稅稅則、關稅同盟之貨物稅、相關退稅及進口救濟規範等。由於部分產品稅則號列以自6位數擴增至8位數,爰CET涵蓋之貨品稅則號列已達8,000,CET相關資訊亦可自SACU網站查閱:https://www.sacu.int。

A: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2月15日報導,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管制措施使企業經營活動受到限制及使業者資金取得困難,持續影響西班牙中小企業經營。依據西班牙企業管理協會(Consejo General de Gestores Administrativos)公布報告,2021年西班牙逾30萬家中小企業因資金問題而倒閉,另40萬家業者有資金週轉不足問題。倘西國政府未採取更多補助,則前述業者於2022年恐因營運困難而陸續關閉。 前述報告指出,目前西班牙11%之中小企業拖欠銀行款項(2021年9月之統計為10%), 8%之中小企業面臨無法繳交社保費(Seguridad Social)及償還積欠稅款困難,另11%之中小企業已處於難以還款邊緣。倘中小企業經營情況未有改善,則2022年將面臨嚴重經營困難。西班牙企業管理協會理事長Fernando Santiago表示,相關統計資料指出,數個月前面臨資金困難之70萬家西班牙中小企業之中,有30萬家業者已倒閉,而經營困難之40萬家業者之中,其中13萬家業者已獲得西國政府同意債權人展延破產申請程序至2022年6月底,前述公司雖仍未宣布破產,惟實屬技術性破產狀態。 Santiago理事長續表示,西國政府規定至2022年6月30日止,企業債權人不可因債務到期,而申請公司破產程序。渠認為待前述展延申請破產規定到期後,由於資金問題,恐將有更多西國中小企業於未申請程序下,則逕自破產,屆時西國業者倒閉家數,恐高於申請破產業者之數目。  

A:西班牙國家報2022年2月16日報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20國集團(G20)推動及達成包容性架構(Marco Inclusivo)下之全球稅改協議,並獲136國同意;規定凡年營業額7億5,000萬歐元以上之國際企業,均適用最低15%企業稅之規定。此協議規範預計自2023年起生效,西班牙政府則已開始推動大型企業最低稅率15%措施,並將該增加之稅收編列於國家預算收入,西國政府依據國內年營收逾7億5,000萬歐元之國際企業數目,及諮詢稅務改革專家之估算,預計每年將可自國際大企業增加23億歐元之稅收。 根據西班牙稅務局(Agencia Tributaria)統計,西班牙年收入逾7億5,000萬歐元之企業計有122家,支付稅率高於15%者為65家,低於15%者為57家,而其中35家支付稅率甚至低於5%,倘該35家大企業均支付15%稅率,則政府共可徵得30億歐元之稅收,倘政府向目前所有低於15%稅率之國際企業均徵收15%稅收,則總金額可達50億歐元。惟西國政府屆時可實際徵得之稅額仍將取決於OECD最終制定之協議細則。此外,由於西國與全球96國簽有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爰西國政府課徵國際企業之最低15%企業稅,僅適用於大型企業在西國境內報稅之公司,將不含其海外子公司之收益,且設於西國之公司,其來自境外之股息收入95%亦均免稅。 OECD稅改協議另一焦點為,規定年營業額超過200億歐元且獲利10%以上之跨國大企業,均須於其實際提供服務之國家繳稅,並需與當地國分享其實際獲利(10%以上)之25%利潤。此稅改主要規範如谷歌(Goolge)、臉書(Facebook)及亞馬遜(Amazon)等國際跨國大企業,而將金融服務業與採鑛業排除,目前西國境內僅Inditex集團屬於此類企業。未來此稅制於西國實施後,則將取代西國政府目前課徵之數位服務稅(谷歌稅, Tasa Google)。

A: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日期:111年2月17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150/P200號(商情文號:第150號) 商情本文: 英國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監管署(Ofgem)擬透過智慧電表每30分鐘向能源業者傳輸使用數據方式,制定尖峰與非尖峰時間差別費率,未來民眾在電力使用尖峰時期可能支付更高的費用。雖在國內大部分地區均積極推廣安裝智能電表,但在Fylingdales空軍基地附近的居民則抱怨嘗試向多家能源業者申請,均被拒絕受理。 實際上,由於提供核子飛彈預警系統的RAF Fylingdales空軍基地可能受到智慧電表干擾,能源業者已停止在約克郡部分地區安裝智慧電表業務。英國皇家空軍駐點於此位於北約克荒原的基地,在約3000英里半徑範圍內搜尋彈道飛彈並向美政府提供數據。據悉,由於智慧電表向能源業者傳輸數據的無線電頻率與RAF Fylingdales基地使用的頻率太接近而存有疑慮。 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BEIS)於2021年底向當地一些家庭致信表示,因皇家空軍RAF Fylingdales基地考量,將需要透過特殊資訊中心將鄰近場所智能電表連接至國家智慧電表網。政府亦指出,與RAF Fylingdales空軍基地系統兼容的替代智慧電表技術正在發展,目前正對300戶家庭進行測試。 Smart DCC智慧電表公司首席技術長Mike Hewitt表示,很榮幸在與當地社區、合作夥伴下,建立適用於RAF Fylingdales空軍基地鄰近地區的系統,當地已有數百個場所使用此新款智慧電表技術。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The Irish Times 日期:111年2月17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151/P200號(商情文號:第151號) 商情本文: 愛爾蘭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愛爾蘭出口貿易創新高,超過1650億歐元,成長最大的項目是醫護與醫藥產品,占全年出口的38%,達626億歐元。2021年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的跨境貿易爆增28億歐元(約為23億英鎊),可見英國脫歐首年在愛爾蘭全島的影響已顯現。全年數據顯示,從北愛爾蘭進口到愛爾蘭的貿易大增65%,達39億歐元,與2020年相比增加15億歐元,愛爾蘭出口到北愛爾蘭的貿易也成長54%,達37億歐元,與2020年相比增加13億歐元,兩地貿易總額增加約28億歐元。而雙邊貿易成長最大項目為食品和活體動物類,出口到北愛爾蘭的產品從2020年同期9190億歐元增加到2021年的13.5億歐元,且進口到愛爾蘭的產品也從7.14億歐元增加到10.2億歐元。2021年從北愛爾蘭進口到愛爾蘭的化學品與相關產品價值亦成長兩倍,從2020年的2.8億歐元增加到2021年的8.5億歐元,另燃料進口也大幅上升。 上述數據尚顯示,愛爾蘭出口到英國的貿易全年成長17%,有近144億歐元,但從英國進口到愛爾蘭的貿易則減少13%,至154億歐元。英國出口到愛爾蘭的貿易也減少超過23億歐元。脫歐前英國曾為愛爾蘭最大單一貿易夥伴,現在英國則與美國相當;美國為愛爾蘭2021年的最大出口目的國,約有525億歐元;2021年進口額增加155億歐元,達1025億歐元,整年進口額首次超過1000億歐元,包括飛機在內的其他運輸設備進口價值達144億歐元,占進口總比的14%。愛爾蘭於2021年出口到非歐盟國家的總額為1038億歐元,比2020年出口額增加58億歐元。而愛爾蘭出口到歐盟國家的出口占比則為37%,出口總額下降4%,約615億歐元。

A:參考資料:The Irish Times 日期:111年2月17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152/P200號(商情文號:第152號) 商情本文: 愛爾蘭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在通貨膨脹高漲背景下,2021年全國房地產價格飆升14.4%,此為近七年來最高;與2020年相比,當時房地產價格成長率僅為2.2%。都柏林房價成長率達13.1%,在首都以外地區的房價更飆漲15.4%。 都柏林平均房價已上升至50萬6667歐元,去年平均則為32萬6457歐元。都柏林的Dún Laoghaire Rathdown區房價仍為全國最高,該區平均房價已達70萬1956歐元;都柏林南部在該市中最便宜,平均房價為40萬4936歐元。 在都柏林市之外,愛爾蘭中東部是最貴的地區,平均房價為33萬9157歐元;Wicklow為最貴的郡,平均價格為43萬3364歐元。邊境地區房價為全國最便宜,平均價格為16萬7485歐元;其中,Longford鎮是全國最便宜的地區,平均房價僅為14萬5815歐元。

A: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1年2月17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149/P200號(商情文號:第149號) 商情本文: 英國強生首相與澳大利亞Scott Morrison首相於16日晚間進行視訊會議,商討促進雙邊貿易技術合作及在印太地區發展的新措施,且討論國防和安全問題,包括烏克蘭目前局勢。強生首相也公布2500萬英鎊資金用於新國防和氣候項目,以加強印太地區在網路安全與抵抗區域威脅等之能力。 繼2021年12月份簽署英澳自由貿易協定後,強生首相再次強調英國雙邊協議的機會。例如,澳大利亞PEXA房地產金融科技公司將英國作為其第一個擴展之國際市場;英國Octopus Group能源金融服務公司正在澳大利亞開發重大綠地再生能源項目,為促進英澳在潔淨技術的合作,Octopus澳洲分公司將與本地商業集團合作實現Desert Springs Octopus計畫,此計畫旨在十年內透過260億英鎊資金開發風能、太陽能和氫能項目。並重申決心維護和加強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確認對英國加入CPTPP取得的進展表示歡迎。兩位領導人都期待繼續努力盡快完成英國加入。 雙方領導人在會議後發布共同聲明,承諾將在貿易投資、AUKUS聯盟、國防安全、氣候變遷行動、全民健康、科學技術以及印太地區活動等方面加強合作,包括與美國共同努力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提供常規武裝核動力潛艇,並承諾增加在印太的聯合海軍活動。英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尚將促進科技合作,如雙方在2021年2月簽署的英澳太空橋協議(UK-Australia Space Bridge Agreement)上;以及新100萬英鎊用於農業氣候觀測地球計畫(Earth Observation in Agroclimate),協助農民因應氣候變遷。並 重申英澳與美國和歐盟等夥伴與印太區域合作的承諾。對緬甸局勢表示嚴重關切,以及有關新疆侵犯人權嚴重關切,並呼籲中國賦予香港自由和高度自治。另進一步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表示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並強烈反對任何可能加劇緊張局勢、破壞地區穩定和國際秩序的單邊行動,包括軍事化、脅迫和恐嚇。

A: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刊佈哥國國家稅賦暨關稅署(DIAN)及國家統計局(DANE)資料,2021年該國進口額達611億140萬美元,年增40.5%,貿易赤字逾154億2,400萬美元,較2020年貿易赤字劇增52億9,500萬美元,年増率達52.26%。哥國外貿自2014年起呈現貿易逆差,至今連續8年迄無改善,分析原因主要係因出口主力太過依賴能源類產品。另以2021年12月哥國貿易赤字12億6,830萬美元為例,較2020年同月之8億8,030萬美元年增44.07%,遠高於該年度逆差比率平均值。   2021年哥國製造業進口470億8,230萬美元,年增40.5%;農牧業產品進口90億30萬美元,年增29.1%。2021年主要進口來源國依序為:中國(占總進口比例之24.4%)、美國(24%)、墨西哥(6.2%)、巴西(5.7%)、德國(3.4%)、法國(2.4%)及印度(2.3%)。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2/02/17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政府將耗資300億歐元削減牲畜數量,以減少氮排放   荷蘭新聞簡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根據荷蘭政府公佈的文件顯示,政府減少氮排放的計畫將耗資約 300 億歐元,主要用於到2030 年將牲畜數量減少 30%。   2021年 9 月,應四個聯盟黨派的要求,荷蘭環境評估署 (PBL) 對兩種減少氮排放的方案進行了計算。A方案主要是盡可能在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收購和搬遷畜牧場,以及提高其永續性來實現牲畜量下降的目標,但自然保護區附近的農民若拒絕合作,則不排除強制收購。    B方案則側重於購買牲畜(而不是整個農場),並通過技術創新使農場更具永續性。此方案比較便宜,但減少的氮氣較少。   現在事實證明,政府選擇了更昂貴與影響深遠的A方案。荷蘭政府已為A方案預留了 250 億歐元資金,外加上屆政府已指定用於減少氮的 50 億歐元, 總計300 億歐元,其中一部份亦將用於解決空中交通和航運等污染問題,但大部份資金將用於減少牲畜數量和恢復自然。  

A:  伊朗德黑蘭時報(Tehran Times)報導,伊朗與南韓於本(2)月15日及16日召開2天會議,討論償付伊朗於首爾被凍結資產選項細節以及重啟石油貿易可能性,以為美國可能對伊朗制裁鬆綁做準備。 南韓外交部16日表示南韓與伊朗已經舉行工作階層諮商,討論解決長達數年關於美國制裁下德黑蘭在韓被凍結資產爭議。由於恢復2015年伊朗核協議之多邊會談進入最後階段,伊朗銀行家及國營石油公司與石油部的官員在韓會見南韓政府與公司人員,討論延宕已久經濟議題。因受美國制裁,70餘億美元伊朗基金被扣在兩家韓國銀行造成雙邊關係持續緊張。該制裁係由美國前總統川普於2018年退出指標性協議後重新加諸伊朗。 伊朗位居全球第4名原油儲備地位,曾是南韓主要石油供應者之一,進口南韓產品包括工業設備、家用電器與汽車零件等。伊斯蘭革命衛隊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在2021年10月初頒布命令,依據國產製造商要求,禁止自南韓進口家用電器。 南韓屈服於美國非法壓力,不僅曾扣押約70億美元伊朗石油貨款,其兩家著名家電生產商LG與三星,也撤離伊朗市場。

A: 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本(2022)年2月16日報導略以: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20國集團(G20)達成包容性架構(Marco Inclusivo)之全球稅改革協議,規定跨國企業年營業額7億5,000萬歐元以上者,適用全球企業最低稅15%,已獲136國同意,並預計自2023年起生效。西班牙政府刻正推動跨國企業最低稅率15%措施,並已將新增稅收編列於國家預算收入。西國政府依據國內年營收逾7億5,000萬歐元之國際企業之廠商家數及稅務改革專家意見,估計每年將可自全球企業最低稅加徵稅收23億歐元。 依據西班牙國稅局(Agencia Tributaria)統計,西國年收入逾7億5,000萬歐元之業者共122家,有65家業者繳交稅率高於15%,有57家繳交稅率低於15%者,而其中35家企業支付之稅率甚至低於5%。倘前述35家企業均支付全球企業最低稅15%,則政府共可徵得30億歐元稅收,另倘政府向目前所有低於15%稅率之業者徵收全球企業最低稅,則總稅收額可達50億歐元。惟實際上,西國政府可徵得之稅收金額仍取決於OECD最終協議。另由於西國已與全球96國簽定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爰前述全球企業最低稅15%將僅適用於該等業者位於西國境內之公司,並不包含其海外子公司之收益,且95%之境外股息收入均將免稅。 OECD稅改另規定,年營業額超過200億歐元且獲利10%以上之跨國大企業均須於實際提供服務之國家繳交稅賦,並與當地國分享實際獲利(10%以上)之25%。該項稅改主要規範如谷歌(Goolge)、臉書(Facebook)及亞馬遜(Amazon)等大型跨國企業,未納入金融服務業及採鑛業,目前西國僅Inditex集團屬此類企業。未來此項稅改於西國實施後,將取代現行數位服務稅(Tasa Google,谷歌稅)。

A:一、根據菲國具領先地位之房地產公司SKF表示,菲國正成為亞太地區設立資料中心的熱門地點,今(2022)年將會有5至6家資料中心營運商來菲投資。儘管電力供應和ESG(環境、永續發展、治理)原則面臨挑戰,但仍推動房地產行業的復甦。該公司預期菲國正在成長的資料中心產業將在中程期間可使菲國電力供應成長2倍。在過去1年表現有興趣的資料中心營運商已超過菲國額外規劃IT的容量125MW,且上述案件估計應可有20公頃之建地需求。 二、該公司續表示,因新加坡於2019年曾暫停建造資料中心,原因為消耗大量土地及電力,雖然今年初其貿工部宣布解除暫停令,但對於新投資案仍有選擇性。爰此,投資人開始尋找東南亞其他投資地點如馬來西亞、泰國,現在是菲律賓。菲律賓對資料中心提供商而言,亦為一具有吸引力之市場,因菲國為世界最多社交媒體用戶國家之一,其數位消費、電商及雲端服務也在成長。雖然菲律賓有電力供應挑戰,但政府推動採行再生能源應可解決此問題。 三、新加坡資料中心公司SpaceDC本(2)月初甫宣布,今年內將在菲律賓距馬尼拉東方16公里之Rizal省投資超過7億美元設立資料中心,此將為菲律賓最大的資料中心。該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園區稱為MNL1,佔地 4.3公頃,將有72MW(兆瓦)的電力需求量,完全由風能和地熱能等再生能源提供。該公司認為菲律賓在東南亞資料中心成長方面排名第二,但可用容量嚴重不足,為一極具潛力市場,該公司很樂意能成為新市場的先驅。MNL1 園區將擁有 12 棟四層建築組成,每棟建築有4個資料館(data hall),每個資料館提供高達 1,500kW 功率電力。 四、另菲國電信中立資料中心運營商Beeinfotech PH本月初亦宣布,其在八打雁省的第一個資料中心The Hive已可使用,為目前菲國最大的運營中的電信中立資料中心設施,以用於對雲端計算服務和解決方案不斷成長的需求。近年來,菲國電信供應商PLDT、Globe、DITO以及光纖互聯網公司Converge ICT Solutions一直在擴大對資料中心的投資。PLDT去年10月表示,正在興建其最大及功能最強的資料中心,以吸引全球科技巨頭和雲端服務提供商前來菲律賓。

A:據越南觀光總局表示,本(2022)年1月份來越國際旅客約1萬9,700人次,較去(2021)年12月份增加14.9%,並較去年同期增加11.2%。其中以運輸工具別統計,利用空運來越之旅客人數為1萬7,361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56.2%;由陸路來越之旅客人數為2,356人次,減少64.2%;海運來越之旅客人數僅為10人次,減少76.7%。 以旅客國別統計,1月份亞洲地區來越之旅客人數為1萬3,847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12.5%,其中主要市場來越之旅客統計如次:中國旅客3,048人次,減少57.9%;韓國旅客為3,564人次,減少8.7%;日本旅客為1,168人次,增加40.6%;台灣旅客為1,495人次,增加46.9%;寮國旅客為1,702人次,增加7.4%。 歐洲旅客部份,1月份來越之旅客為4,337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66%。美洲地區來越之旅客近1,226人次,增加152.3%。澳紐旅客為237人次,增加95.9%。非洲旅客為80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34.4%。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