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2月15日引述丹麥統計局之 2021年初步經濟成長率數據,估計為3.9%,經歷2020年之負2.1%成長率,2021 年丹麥創下與15 年前相同之高經濟成長率。   財政部部長Nicolai Wammen指出, 丹麥目前的整體表現優良,已將疫情拋之腦後,不再受限於新冠危機,並亦已完全解封,目前擁有 13 年來最高的就業率和最低的失業率,丹麥將持續發展的很好。   在丹麥商會 (DE)高級經濟學分析師Kristian Skriver指出去年經濟大幅增長的幾個原因,渠認為,總體而言,丹麥的迅速復甦是因為企業和消費者可以迅速適應新的限制和面對高感染率的事實 。 大部分零售業,外賣服務及餐飲業也都迅速的轉移成網路商務,讓民眾透過網路購物下單確保消費不再受之前封鎖時那樣的重創。

A:美國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發布「2022年全球經濟自由度報告」調查顯示,馬來西亞在184個國家或經濟體得68.1分(2021年為74.4分),排第42名,較2021年之第22名為差,在亞太區39個國家與地區中排第8名,次於新加坡、紐西蘭、臺灣、澳洲、韓國、日本及薩摩亞(Samoa)。   該智庫自1995年起公布經濟自由指數,以各國在法治、政府規模、規範效益、開放市場等四大領域政策進行評分。   綜觀馬國在指定12個領域之表現,包括稅收負擔(83.8分)、貨幣自由度(83.6分)、政府支出(82.9分)、貿易自由度(82.2分)、財政健康(73.4分)、經商自由度(67.1分)、智慧財產權(65.6分)、投資自由度(60分)均取得較全球平均值為高之評分。惟司法效能(57.6分)、勞工自由(57分)、政府誠信(53.9分)及財政自由度(50分)則尚待改善。   本次新加坡以84.4分,連續第三年獲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其他依序為瑞士、愛爾蘭、紐西蘭、盧森堡、臺灣、愛沙尼亞、荷蘭、芬蘭及丹麥。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菲國貿工部新聞稿指出,本(2022)年2月11日在杜拜舉行之2020世界博覽會的菲律賓國家日活動,菲國貿工部長Ramon Lopez與阿聯酋外長Ahmed Ali Al Sayegh進行場邊會談,確認展開CEPA談判及承諾最終完成簽署已談判完成之「投資促進保護協定」(IPPA)。Lopez部長與阿聯酋外貿部長Thani Ahmed Al Zeyoudi並於會後簽署共同聲明,正式宣布雙邊推動CEPA之意願。 L部長表示,目前對阿聯酋投資人而言投資菲律賓為一個適當機會,因菲國正透過經濟及法規改革改善投資環境,伴隨IPPA及這些改革,外人投資機會及領域將越來越寬廣。IPPA為一現代化、對商業友善及全面性,且包含投資促進、推動及保護的協定,依據該協定雙方將成立投資聯合委員會(JCI),成為更緊密合作推動投資的平台,對兩國經濟將產生更大影響。 貿工部認為IPPA有助於吸引UAE投資,阿聯酋的主權財富基金將受益於投資菲律賓主要產業如:農企業、能源效率科技、再生能源、資訊及軟體委辦業務管理(IT-BPM)、製造業、石油及天然氣、觀光、醫療及房地產開發。為進一步強化在共同利益及優先領域的互補機會,菲律賓和阿聯酋雙方亦即將完成「經濟及技術合作瞭解備忘錄」(MOU),該MOU與IPPA提供兩國推動CEPA的堅實基礎。 2019年阿聯酋為菲國第17大投資來源國,投資額1,320萬美元。2021年雙邊貿易總額從2020年之7億美元,增至9.51億美元,成長35%。貿工部表示,有意在菲國投資及探索商機之阿聯酋公司,預計將投資5.805億美元。

A:馬來西亞政府14日發布第六次全國人口和房屋普查報告,2020年馬來西亞全國人口約為3,245萬人,其中馬來西亞公民為2,980萬人,華裔馬來西亞公民占23.2%。   報告顯示,與2010第五次普查時總人口數2,750萬人相比,從2011年到2020年,馬來西亞年均人口增長率為1.7%,這一數字較21世紀前十年年均2.2%的增長率有所下降。此外,馬來西亞65歲以上人口從2010年時的140萬人增長逾五成達2020年時的220萬人。人口老化比例升及生育率低的情況,馬國有可能將提早進入人口老化國家階段。   馬來西亞總理府負責經濟事務的部長穆斯塔法認為,馬來西亞人口已出現老化趨勢,其中居民收入不佳和居住條件受限是生育率下降主要因素,“住在吉隆坡的組屋裡,養10個孩子是很艱難的事”。   以馬來西亞公民族群組成而言,2020年時,2,060萬名為馬來土著(包含馬來裔、馬來半島原住民、沙巴州和砂拉越州原住民)占69.4%,690萬名華裔占23.2%,200萬名印度裔占6.7%,21萬5600名其他族裔占0.7%。其中,華裔家庭平均人數為3.3人,遠低於全馬平均水準的3.8人,是各族裔中最低的。   根據該報告,華裔人口從2010年的24.5%,下降至23.2%。大馬華裔人口比率從1970年至2020年不斷下跌,跌幅為10.9百分點。印裔人口比率也是連續下跌,從1970年的9%,下降至2020年的6.7%。相反的,大馬土著人口從1970年的55.8%上升至2020年的69.4%。   報告還顯示,過去十年中,馬來西亞男女性別比例差距擴大。2020年,馬來西亞男女比例為110比100;而在2010年,這一數字為106比100。   此次普查顯示,總人口中僅約270萬名外籍人士,占8.3%,但部分州屬外籍人口占比較高,如沙巴有逾23%的外籍人口,吉隆坡也有10.5%的外國人。外籍人口數較預期低,可能係與新冠疫情有關,數十萬名外籍人士返回各自國家。   馬來西亞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和房屋普查,因此自馬來西亞1963年成立以來,這是馬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本次普查自2020年7月正式啟動,至2021年10月初步完成。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頃於2022年2月14日起飛赴汶萊進行二天官式訪問,這是渠於去(2021)年8月出任首相後首次訪問汶萊。   依斯邁沙比里首相發布消息稱,馬國與汶萊同意開啟兩國空路與陸路「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計畫」(Vaccinated Travel Pass,簡稱VTL)。目前馬、汶每週兩航班,開發予公務員、外交人員和商家。該VTL建議航班增加至每週四趟,並對包括旅客等所有民眾開放,且無需隔離,與新加坡開啟的空路及陸路VTL相似。兩國衛生部長將進行探討,相關人士須在啟程前進行新冠檢測抗原快速檢測試劑測試(RTK Antigen)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抵達吉隆坡時再度檢測,若呈陰性,就可自由活動,不需再隔離,以簡化旅遊行程。兩國亦將互相承認「MySejahtera」與「BruHealth」的手機應用程式,使兩國人民跨境旅遊更加順暢。   另一方面,依斯邁沙比利里首相強調馬國與汶萊的緊密聯繫已拓及貿易、衛生、國防及旅遊等領域,為兩國同享利益。   馬國與汶萊亦討論後疫情時代的合作,邀請汶萊政府參與疫苗生產的研究與發展,馬國衛生部臨床試驗研究所(ICR)準備與汶萊大學的專家合作研究新冠疫苗抗體反應。   汶萊蘇丹哈桑納博爾基亞(Sultan Hassanal Bolkiah)對馬國的陸路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計畫擴大至汶萊的建議樂觀其成,以期兩地人民能重新互通跨境,並深信將對兩國的經濟復甦之路作出貢獻,盼上述措施與合作能擴大並提升汶萊與沙巴州與砂拉越州的經貿往來。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新加坡貿工部本(111)年2月14日發布公告指出,該部主管貿易關係部長兼交通部長易華仁(S Iswaran)同日下午與歐盟內部市場與服務執委布萊頓(Thierry Breton)舉行視訊會議,討論歐盟-新加坡數位夥伴關係議題。雙方同意開始討論數位夥伴關係,並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 在2021年12月歐盟-新加坡自貿協定首次會議上,新加坡和歐盟同意加強數位貿易,以推進數位夥伴關係。該會議由易華仁部長和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及貿易專員東布洛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聯合主持。 2月14日發布的聯合聲明中指出,歐盟及新加坡同意加速建立全面數位夥伴關係。數位夥伴關係旨在提供一個整體架構,以加強數位市場及政策架構的數位連結性與相互可操作性,並促進歐盟和新加坡之間的數位貿易。星歐雙方將致力解決各類數位課題,包括安全且永續的數位基礎設施、可信賴數據流和數據創新、數位法規、員工數位技能的發展以及包括中小型企業(SME)在內的企業及公共服務的數位化轉型。 該夥伴關係將透過加強合作、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支持基於價值的創新,以及為新創企業及中小企業創造商機等方式,擴大雙邊貿易和投資關係。此外,數位夥伴關係將為新興領域鋪路,包括5G/6G、人工智慧或數位身份等領域。 易華仁部長及布萊頓執委同意盡快啟動技術研討會,以進一步確定數位夥伴關係的內容及流程,以爭取在2022年達成政治協議。簽署數位夥伴關係後,將舉行年度部長級會議「數位夥伴關係委員會」,由易華仁部長及布萊頓執委共同召開。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在零關稅優惠政策下,通過苗瓦底邊境向泰國出口大量的玉米。玉米交易商稱,玉米價格估計在每緬斤800緬幣以上(1緬斤等於1.6公斤)。泰國允許在2月1日至8月31日之間,以零關稅(Form-D)的方式通過湄索(Mae Sot)進口玉米。然而,如果在泰國玉米季節進口玉米,將對玉米進口徵收最高73%的稅率,以保護其種植者的權利。從2022年2月1日起,已有100多輛裝載玉米的卡車運往泰國。緬甸玉米工業協會(MCIA)主席Min Khaing表示,玉米貿易商在苗瓦底邊城的倉庫庫存充足。   緬甸的目標是在當前的2021-22玉米季節出口150萬噸玉米。MCIA主席稱,上一財年,緬甸向泰國出口170多萬噸玉米,向中國、印度、越南等外國貿易夥伴出口230萬噸玉米。由於國外需求強勁,加上緬元貶值,玉米的價格正在上漲。根據仰光省工商會的統計,仰光市場上玉米的現行價格為每緬斤820-840緬幣。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印度商業及工業部2月11日發布的 S.O 624(E)通知,印度對原先放寬貿易的綠豆,實施進口限制。上述公告中,印度將黑豆及木豆放寬通關托運的條件延長至2022年3月31日,但新增綠豆進口限制並於2月11日生效。新政策將嚴重影響自緬甸進口綠豆,而提單落在2月11日後的業者。   為瞭解決此問題及所引發的非必要跌價,緬甸商務部於2月14日召開協調會議,以管理市場並穩定對印度的出口。緬甸聯邦商務部長Pwint San博士表示,該部將與印度政府談判,並盼有關協會努力穩定市場,並滲透到包括歐盟在內的更多外部市場,以獲取更好的價格。   緬狗全國各種豆類的栽植面積約990萬英畝,年產量410萬噸。在2020-21財年,緬甸向64個外貿夥伴出口約70萬噸綠豆。在本小預算年度的2021年10日1日至2022年2月4月期間,向全球市場出口14萬7,326噸綠豆。其中,1萬8,842噸出口到印度市場,佔綠豆總出口量的12%。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仰光黃金企業家協會(YGEA)的統計,黃金價格再次上漲至每緬斤近190萬緬幣(0.578盎司,或0.016公斤)。全球黃金價格為每盎司1,853美元。目前匯市中美元兌緬元的匯率約為1,990緬幣。YGEA主席U Myo Myint表示,隨緬元貶值及全球金價的攀升,國內市場的黃金價格仍呈漲勢。   2021年9月28日,緬甸黑市美元匯率達歷史新高,逾3,000緬幣,黃金亦創歷史新高,每緬斤222萬緬幣。今年1月份,金價的高低點分別落在1月25日每緬斤188.5萬緬幣,和1月6日的182.45萬緬幣。

A:路透社表示,日本飲品製造商麒麟控股2月14日宣布將退出在緬甸的業務,並終止與軍方合作夥伴的合資企業。自2021年軍方接管政權以來,麒麟一直與當地合作夥伴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MEHPCL)就如何解散其合資啤酒廠存在爭議。麒麟高層此前曾表示,仍希望以某種方式留在緬甸市場。然而,經過1年的談判,雙方於本月同意終止合資企業,並同意麒麟退出緬甸。麒麟執行長Yoshinori Isozaki表示,該公司將不計代價在6月底前解決這個問題,預估到年底,撤資案將造成麒麟約4.04億美元的損失。麒麟正尋求出售其在緬甸2家合資公司Myanmar Brewery Ltd及Mandalay Brewery Ltd的股份,並稱公司將重視當地員工生計及安全,2家公司約有1,450名當地員工。   麒麟的財報顯示,緬甸啤酒廠的銷售額在2021年衰退39%。

A: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哥國國家統計局(DANE)正式發布,2021年哥國經濟成長率10.6%,超出日前杜傑總統(Iván Duque)日前在參訪比利時期間預期的10.2%。倘以疫情前之2019年為計算基礎,2020年及2021年近兩年經濟成長率達到2.8%。2021年哥國國內生產毛額達1,176.6兆披索,國民平均所得為2,305萬披索,2021年經濟成長率表現優於預期,主要歸因於內需市場復甦、國際石油、煤、咖啡等商品價格上掦、稅收成長13.5%,復以加值營業稅成長10.3%等所賜。   哥國2021年第4季經濟年成長率高達10.8%,亦較2019年同期增加6.8個百分點。南美洲國家就2021年經濟成長率比較,以秘魯之13.3%居首、智利以12%居次,而哥國之10.6%則居於第3位。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Agenzia ANSA)2022年2月15日報導,50歲以上就業人士須持有超級綠色通行證(完成接種或痊癒)之規定自2月15日起生效。 目前義大利針對Covid-19疫情採取之措施中,有下列數個重要指標日期: 2月28日:至2月底,公私立學校機關將免費提供FFP2口罩予須自主健康管理之教師及學生,另正在實行自主健康管理之學生可免費接受檢測。 3月31日:已實施兩年以上之緊急狀態即將屆期,包括遠距智慧辦公(smart working)等防疫規定亦將到期,屆時將視感染及住院人數情形而調整。倘感染及住院人數持續下降,將不會延長各項規定。惟義國政府尚未決定是否保留綠色通行證使用之規定,可能將持續使用至6月15日。 6月15日:50歲以上就業人士須持有超級綠色通行證(接種或痊癒)之規定將屆期。

A:在車用晶片缺貨及疫情影響下,美國市場的新車供應出現問題,在市場需求高於供給的情況下,加價購車反而成為日常,這也使得大多數新車購買者上個月支付的車價都高於建議售價。 根據美國權威汽車交易網站《Edmunds》的說法,高達82.2%的消費者在1月份為新車支付了超過建議零售價的費用。該網站也指出,與2021年1月相比,這是創紀錄的大幅增長,當時只有2.8%的消費者支付的費用高於標價。 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Edmunds》的執行董事傑西卡考德威爾表示,「即使在一年前,這也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她指出,這種情況是由願意花更多錢購買他們需要車輛的富裕消費者推動的,而且被迫這麼做的人不在少數,僅僅是因為他們需要交通工具,因此別無選擇。 Edmunds還將平均交易價格與平均建議零售價進行了比較,發現上個月經銷商的平均價格比建議零售價高出728 美元。其中,凱迪拉克的加價最高,因為他們的經銷商被發現比標價平均多收取4048美元,第二名則是Land Rover,平均加價2565美元,接著依序是KIA、Porsche及Acura。 但也不是所有品牌都有加價作法,當地的Alfa Romeo經銷商就顯得正常一些,因為他們的新車平均還有3,421 美元的平均折扣,遠高於VOLVO(869 美元)、林肯(510 美元)、Ram(465 美元)和BMW(199 美元)經銷商提供的優惠。 Edmunds的高級洞察經理Ivan Drury 建議希望避免加價的消費者在品牌、車色和配備上應該保持靈活。如有必要,他們還應關注其附近區域以外的經銷商,並願意通過談判消除或減少加價。不幸的是,Drury指出漲價可能會一直存在,他認為汽車市場如果要回歸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可能會等待長達一年或更長時間。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20/6104693  

A: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20045號   歐盟所提「Fit for 55」對抗氣候變遷計畫中,有關車輛減排目標,係規劃至2030年,車輛二氧化碳排放量應較2021水準減少55%。德國聯邦環保部與交通部近期就是否向歐盟提出更具雄心之建議等問題相持不下。為調解各部會衝突、協調一致立場,德國總理蕭茲(社民黨)最終決定:不向歐盟提出更高標準建議,此舉引發環保團體批評 針對歐盟車輛減碳目標,德國聯邦環保部Steffi Lemke部長(綠黨)原主張:德國應提出更高標減排建議,且至2030年,汽車製造商應將其銷售車輛碳排放量減少達75%、電動汽車銷售比例達85%。由於德國係歐洲最大銷售市場,德國所有新銷售車輛必須為電動車,歐盟內則應有80%汽車須為電動車。 受制於龐大汽車產業發展壓力、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恐不及建設等多重因素,交通部長Volker Wissing(自民黨)反對該提案,且不贊成向歐盟提出更高標準建議。為緩和部會間爭執、協調德國一致立場,德國總理蕭茲拍板:不要求歐盟制定更嚴格之排放限制,且針對自2035年起符合氣候中和標準之新車始可於歐盟市場銷售一節,德國也將不建議訂定其他中程目標。相關報導認為,蕭茲總理此舉可謂向親商之自民黨靠攏,惟聯邦政府內部意見認為,蕭茲總理之決策符合2021年12月聯合內閣組閣協議之內容(支持歐盟「Fit for 55」所訂目標),並未違背政治承諾。 針對聯邦政府決策,德國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率先發難,質疑蕭茲總理拒絕對歐盟提出更高標準建議,已形同承認原訂氣候政策失敗。另有環保人士批評,歐盟汽車減排規畫,將無法使歐盟趕上減排目標,德國倘欲作為歐盟對抗氣候變遷領導國家,理應提出更具雄心之計畫。 歐盟各國訂2022年3月起針對汽車減排措施與目標進行下一輪討論,部分德媒為蕭茲總理緩頰,指出渠決策係為整合意見,使德國政府有一致立場,俾面對後續討論。惟亦有分析提出警示,德國聯邦政府各部會間已在氣候政策上產生嫌隙,恐影響德國相關政策與談判之推動。

A:據義大利線上媒體(dday.it)報導,歐洲晶片製造廠除主要在德國外,亦包括義大利、法國、荷蘭及愛爾蘭,因對安裝精密電子元件產品之需求增加,加上此次疫情凸顯出產業供應鏈在高度依賴少數關鍵廠商所面臨之困境。以供應全球多家公司晶片之台積電 (TSMC)為例,因市場需求與晶片供給失衡,使消費電子及汽車產業受創最深。 全球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情形促使美國及歐盟決定擴大投資晶片生產,歐盟因此決定加速興建晶片生產廠,以期能供應歐盟國家之訂單需求。近期歐盟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ct),將投資約430億歐元協助半導體產業發展​,提升晶片自主生產量能,確保歐洲晶片供給安全,並預估2030年市占率可達20% 。 歐洲半導體工業協會(ESIA)樂觀看待歐盟針對晶片生產之發展方向,並強調「該法案將建立在研發與創新之基礎上」,且續表示若不希望被近期通過相關晶片生產法案之國家(如美國及中國)超越發展進度,歐盟應立即展開行動,不應再拖延。依據該協會資料顯示,2021年歐洲半導體銷售總額為477.57億美元,與2020 年相較成長27.3%,歐商占全球銷售額之8.5%(約5,558.93億美元)。 目前義大利境內有兩間半導體晶片生產廠,分別為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及晶圓代工廠LFoundry(為無錫錫產微芯半導體公司Wuxi Xichanweixin Semiconductor Co., Ltd.所併購)。 意法半導體係義法跨國企業,由義大利SGS Microelettronica及法國半導體Thomson Semiconducteurs公司合併而成,2021年營業額為127 億美元,為歐洲第二大半導體公司。意法半導體公司主要晶圓製造廠分別位在義大利北部之Agrate Brianza 及西西里島之Catania,現正與以色列晶圓代工廠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合作,預估在2022 年下半年將在Agrate Brianza另設一條專門生產直徑300 毫米矽晶圓之生產線。此外,意法半導體公司在法國Crolles及Tours 等地亦設有晶圓製造廠。   晶圓代工廠LFoundry係於2019年由無錫錫產微芯半導體公司(Wuxi Xichanweixin Semiconductor Co., Ltd.)併購,該廠位在義大利中部阿韋扎諾(Avezzano),專門生產車用影像感測器(sensori d'immagine)。

A:匈牙利人力資源部負責公共教育的主秘(State Secretary) Mr. Zoltan Maruzsa於2022年2月16日出席在Kolcsey Ferenc高中的新聞發布會表示,自2月15日開始,將有約12萬台筆記型電腦陸續送達供公立學校的9年級學生使用。總計,匈國政府將於4年內購買61萬5千台筆記型電腦,其中55,000台供教師使用,56萬台則提供5-12年級的學生,有助學生取得數位學習內容,使教育不受疫情影響。 匈牙利於2016年採行數位教育策略,開始推動舖設學校Wi-Fi網路並擴大頻寬。政府在過去數年投入270億福林(約24億新台幣)在所有公立機構建置寬頻及無線網路,且在2018-2019年間運用歐盟基金中購買約10萬台IT設備。

A: 西班牙國家報2022年2月17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西班牙經濟正逐步復甦,預計於2022年底可全面恢復至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前之水準,爰建議西國自2023年起,於未來10年逐漸調整政府公共收支,如調高商品增值稅(IVA)及環保稅等以增加政府收入及改善財政效率等,以降低財政赤字。IMF預估,西國2022年財政赤字可自國內生產毛額(GDP)之7.8%降至5.3%,至2025年則降至4%。IMF另認為,倘西班牙每年減少財政赤字0.5%,則10年後將可達財政支收支平衡 IMF認為,西班牙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5.8%,2023年為3.8%,其成長主因係西國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接種率高,民眾疫情期間累積儲蓄將可增加消費及西國運用歐盟下世代基金(Next Generation EU)之效益,將可增加國內生產毛額(GDP) 1.5%至2%。IMF另表示,依據目前西班牙公共政策,2024年西國經濟成長率將為2.3%、2025年為1.9%,2026年及2027年則將分別為1.7%及1.6%。 IMF指出,由於2021年之高通貨膨脹率,使西班牙社會福利金支出增加,爰政府須採額外措施,以增加收入。以長期而言,由於西國人口老化,使社會福利金(pensiones)支出增加及西國失業救濟支出高於鄰國等,均造成西國財政缺口。 通貨膨脹:IMF認為,通貨膨脹為目前全球經濟發展最不穩定因素之ㄧ。全球能源價格高漲及供應鏈問題短期內將持續對通膨造成壓力,爰2022年全球商品價格將持續上漲。惟IMF及歐洲中央銀行均認為,2022年下半年全球通膨問題將逐漸好轉。IMF估計西國2021年平均通貨膨脹率為3.1%、2022年為3.5%、2023年為1.2%及2024年為1.6%。 失業率:依據IMF統計,2020年西班牙失業率為15.5%,至2025年將降為13.1%,惟2027年西國全國總失業人數仍將逾300萬人,失業率約為13%,仍為歐盟失業率最高國家之一。

A:  波蘭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2.12 Biznes Polska  (weekly, 5-12 February )   波蘭PKP Energetyka公司表示,該公司已宣佈將對以氫為基礎的儲能系統建造之零組件供應進行招標。這將是此類型第一個專用於波蘭鐵路的解決方案。   此前與PKP Energetyka公司於2021年7月在牽引儲能設施(the traction energy storage facility)方面合作之Grzegorz Benysek教授表示,波蘭第一個致力於鐵路部門的創新微電網將在Garbce建造,它將使用最現代的以氫為基礎的生態解決方案。這種生態系統不僅會對鐵路供電系統的穩定性產生正面影響,而且由於「綠色氫氣」的生產,還將對環境友好。此生產的氫氣是100%的綠色——由於來自太陽能,在電解過程中獲得。據說這種技術解決方案的實施可能是波蘭鐵路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步驟。   PKP Energetyka公司是波蘭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負責鐵路運輸能源供應的可靠性和品質。PKP Energetyka公司自2001年開始營運,自2015年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基金之一CVC Capital Partners的一部分。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2.17   Polish News Bulletin, biznes.interia.pl   根據波蘭中央統計局 (GUS)公佈的數據,2021年波蘭出口額達到2,858億歐元,進口額為2,864億歐元,貿易逆差為6億歐元,相較於2020年貿易順差為105億歐元。   去年波蘭與歐盟國家貿易之進口總額為2,138億歐元,出口總額超過1,540億歐元。波蘭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德國,對德國的出口年比率成長18%,達819億歐元,而進口成長19.4%,達599億歐元。波蘭對德國的出口金額相當於對捷克、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和俄羅斯等6國的出口總值。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2.17   PAP, The First News   波蘭國家(中央)銀行(NBP)行長Adam Glapinski表示,央行將盡一切努力確保通貨膨脹率永久下降。然而,Glapinski行長於2月17日週四發布的Super Express之採訪中承認,波蘭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在整個2022年保持高位。Glapinski行長表示,在整個2022年,通貨膨脹將保持在NBP通貨膨脹目標的上限之上。波蘭中央銀行的政策通貨膨脹率目標是2.5%正負1個百分點。   同時,Glapinski行長承諾,中央銀行的行動將旨在降低中期通貨膨脹。他繼續表示,1月份波蘭的通貨膨脹率達到9.2%,並且顯著升高。由於(政府)推出抗通貨膨脹保護(Anti-Inflation Shield)計劃,通貨膨脹將下降直至7月,但這些措施及其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可能會延長。   Glapinski行長表示,他不擔心央行升息會對波蘭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他說波蘭經濟強勁。失業率很低,工作機會的數量正在增加。因此,透過提高央行(NBP)的利率,不會導致失業率急劇上升,而是會防止工資壓力過度增加。   波蘭央行(NBP)的貨幣政策委員會於2021年10月開始了一系列升息,在隨後的5次舉措中將參考利率從0.1% 提高到2022年2月的2.75%。大多數經濟學家預計,到今年年底,該利率將穩定在4%左右。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