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越南統計總局稱,越南本(2022)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2021)年12月份上漲0.19%,並較去年同期上漲1.94%。除了餐飲服務維持穩定與郵電費用衰退0.03%之外,其餘貨品及服務項目皆上漲;其中,飲料與香菸上漲0.57%,成衣帽子暨鞋類上漲0.26%,房屋及建材上漲0.07%,家具設備上漲0.18%,藥品及衛生服務上漲0.03%,交通費用上漲1.18%,教育費用上漲0.03%,文化、娛樂及旅遊等服務費上漲0.16%,其他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0.39%。 此外,本年1月份黃金價格較上個月上漲1.08%,並與去年同期相較上漲0.07%。

A:據越南統計總局之資料顯示, 本(2022)年1月份越南出口金額約290億美元,較去(2021)年12月份減少16.2%,惟較去年同期成長1.6%;其中越資企業之出口金額為82億美元,成長20.1%,外資企業之出口金額(含原油)為208億美元,減少4.2%。 本年1月份計有7項產品之出口金額逾1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之63.3%,其中手機及其零件出口金額為4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4.4%;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零件出口金額35億美元,減少10.2%;紡織成衣品33億美元,增加24.2%;其他機械設備及其零件30億美元,減少7.8%;鞋類20億美元,增加7.2%;木材及木製品15億美元,成長10.7%;運輸工具及其零件10.05億美元,成長14%。

A:越南政府頒布第111/2021/ND-CP號議定,補充、修正第43/2017/ND-CP號議定,有關貨品標籤規定,其中修正貨物產地之規定 。 其中補充、修正第111/2021/ND-CP號議定第15條有關貨物產地。具體而言,生產、出口、進口之組織/自然人自行確定並標明貨物之產地,確保忠實性、正確性,並遵守越南貨物產地之相關法規(含針對進口、出口及越南國內生產之貨物),或遵守越南為成員國之國際承諾。(按:與現行規定增加出口貨物之組織/自然人)。 在標籤上使用“生產於”,“製造於”, “生產國”, “產地”, “由…生產”, “…之產品”,加上生產國/地區之名稱,或依照貨物產地相關法規標明。 倘貨物無法依照上述之規定確認產地,則使用貨品製造最終製程之地點來標明。使用 “組裝於”, “罐裝於”, “參配於”, “完成於”,“包裝於”,”貼標籤於”,加上進行最終製程國家/地區名稱。 生產貨物之國家/地區名稱或進行貨物最終製程之國家/地區名稱不可縮寫。 另,第111/2021/ND-CP號議定補充修正第12條第3項-對貨物負責任之組織/自然人名稱及地址。具體而言,在越南銷售之進口貨物在標籤上標明生產廠商及進口商/自然人之名稱及地址。 貨物為國內生產或進口之醫療器材則標明其所有人之名稱及地址及自由銷售註冊號所有人之名稱及地址。倘該醫療器材未有自由銷售註冊號,進口許可證上應標明其所有人之名稱及地址。 第111/2021/ND-CP號議定自本年2月15日生效。

A:本年1月28日越南工商部頒布第03/2022/TT-BCT號公告有關暫停暫時進口再出口醫療口罩、醫療手套及防疫服裝之經營模式。 關於已在本年1月1日至3月15日前辦理海關手續之貨批仍可依照第69/2018/ND-CP號議定之規定再出口。 涉案產品明載於上述公告之附錄中。具體為: -第39章: 稅則號列 3926.20.90 (醫療手套) -第40章: +稅則號列 4015.11.00 (醫療手套) +稅則號列 4015.19.10 (醫療手套) -第62章: 稅則號列 6210.10.90 (防疫服裝包括: 防疫的衣服、面罩、口罩、帽子、手套、鞋子) -第63章: +稅則號列 6307.90.40 (醫療口罩) +稅則號列 6307.90.90 (醫療口罩) 第03/2022/TT-BCT號公告自本年3月15至12月31日有效。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橡膠交易商表示,由於中國的需求穩定,加上緬元兌美元繼續貶值,橡膠價格維持漲勢。2月11日,中國需求量較大的Local 3號及煙膠片(RSS)3號的價格逾每磅1,100緬幣。中緬貿易在去年因COVID-19疫情中斷後,今年又重新開啟。緬甸每天通過金三角(Kyinsankyawt)邊境向中國運送橡膠、各種豆類、李子乾、西瓜、甜瓜等食品。   孟邦是全國最大的橡膠生產地區,根據孟邦農業局的統計,每年生產的橡膠逾2.4億磅。據毛淡棉商品中心提到,國家啟蒙研究所(NEI)是位於孟邦的非營利組織,自2021年5月以來續接受PUM荷蘭資深專家的技術援助,以促進橡膠行業的發展。橡膠多產自緬甸的孟邦、克倫邦、德林達依省、勃固省及仰光省,全國每年約生產30萬噸橡膠。根據緬甸橡膠種植及生產者協會(MRPPA)稱,緬甸70%的橡膠銷往中國,另亦出口到新加坡、印尼、買來西亞、越南、韓國、印度、日本及其他國家。   根據緬甸海關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緬甸出口30多萬噸橡膠,約計4.49億美元,較2019-20財年增加8.98萬噸(約值1.8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毛淡棉商品倉庫稱,孟邦的食鹽價格再次上漲。2月11日,生鹽價格(一般)為每緬斤115-120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而生鹽(純)為每緬斤140緬幣。1月份,生鹽(一般)的價格為75-80緬幣,而生鹽(純)的價格僅為100緬幣。然而,今年的鹽季比去年好。去年,生鹽(一般)價格為每緬斤65緬幣,生鹽(純)為每緬斤85緬幣。   2021年鹽季開始時,鹽價不佳,且因為提早下雨使鹽產減損。儘管鹽價在產季後期上漲,但當地農民及貿易商的鹽庫存少,且燃料油漲價也推高運費,以致於2021年的鹽季產量低、農民受損。   孟邦年產近4萬噸曬鹽外,也生產氯化鎂(MgCl2)、碘鹽(I2)及食鹽(NaCl)。2019-20年統計顯示,有碘鹽加工廠14家、氯化鎂(MgCl2)及食鹽(NaCl)生產廠各有1家,氯化鎂產能為60噸,食鹽為204噸,碘鹽為1萬2,132噸。

A:Bloomberg社報導,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發言人Zaw Min Tun表示,泰國PTT的子公司PTT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Pcl提出收購Total能源公司及Chevron公司共同持有的Yadana天然氣田59.5%的股份。幾家當地公司也渴望成為該項目的一部分,政府、PTTEP及其他潛在買家間已開始討論。Zaw Min Tun透露,PTTE已向政府提出願意收購Total及Chevron的所有股份,但政府部門仍在考慮應否核准。   隨著西方公司因擔心新的制裁而退出油氣行業,該泰國公司成為受益者之一。緬甸石油及天然氣一直占泰國能源及燃料供應的重要地位。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當前小預算年度期間(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2月4日,緬甸的礦產出口總額跌到2.0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74億美元大幅減少1.97億美元,衰退45%以上。貿易商表示,因COVID-19相關措施導致礦產出口的暴跌,去年的寶石商場及展會等活動等均停辦。   此外,緬甸寶石企業表示,克欽邦的Lonkhin、Phakant、Mawlu及Mawhan等寶石玉石產地,已從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底暫停開採,以支持資源永續開發,並確保玉石及寶石礦的安全及高效運營。在限制自然資源的開採後,前幾年林產及礦產出口大幅度下降。緬甸自然資源暨環保部表示,2016年暫停開採許可,但在2年之後,緬甸的採礦業已向當地及外國投資者開放迄今。根據新規定,外國企業可以投資面積達50萬英畝(約20.2萬公頃)的大型礦區,而當地企業則可以投資各種類型的礦區。投資者可以申請開採金、銅、鉛及錫等礦石的探勘及生產許可證。約80%的礦產通過海運出口,其中20%則運用邊境貿易出口鄰國。

A:根據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發佈統計, 在本小預算年度前四個月(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加坡在緬投資額為2.76億美元居冠,其次為中國計16家企業投資1.1億美元。其他外資來源還包括印度、韓國、法國、香港、尼泊爾、台灣、塞席爾等。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0月至1月期間緬甸的外人直接投資(FDI)計來自32家企業,金額逾5.1億美元,包括現有企業的增資和對迪拉瓦經濟特區的投資。緬甸投資委員會和相關省邦投資委員會審批的32個外資投資案中,投資製造業23案,另農業、電力、建築及旅宿業等領域各1案,養殖與水産業2案,以及服務業3案等。   上一財年( 2020-2021 年),新加坡14 家企業投資緬甸 4.29 億美元,其中包括現有企業的增資,主要投資於城市發展、房地產、電力和製造業等。新加者歷年對緬投資額分別為2019-20財年18.5億美元,2018-19財年24億美元,小預算期間(2018年4月至9月)7.24億美元, 2017-18財年21.6億美元,2016-17財年38億美元,2015-16財年42.5億美元,2014-15財年42.9億美元,2013-14財年23億美元,以及2012-13財年為4.18億美元。此外,新加坡是迪拉瓦經濟特區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僅次於日本。

A:根據建築市場統計顯示,隨著美元兌緬元匯率上升以及建築市場放緩,導致資本財進口下滑。包括汽車暨其零配件、機器和鋼材等資本財,在本小預算年度前三個月(2021年10 月 1 日到2022年 1 月 28 日) 進口估計值為 8.5 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減少近 13.5億美元。 緬甸新冠肺炎疫情和政局不穩導致一些外國企業撤資,依賴外國僑民的公寓房產市場暴跌 70%。因此,房地產經紀人被迫調降租金,租賃市場繼續急速下探。此外,由於緬幣貶值,建築成本上升,開發商面臨供應鏈問題和計畫停滯,進而影響建築業在鋼材、水泥、電器、機械等之進口。

A:據The Verge報道,過去一年,加州道路上的無人駕駛汽車比往年多,這是因為加州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正在蓬勃發展。根據加州車管局(DMV)數據,自動駕駛汽車(AV)公司的行駛里程在過去兩年急劇增長,2021年已超過了400萬哩,表明該行業在2020年受疫情影響之後,已經捲土重來。 總體上測試車輛的公司減少了,反映了近年來併購步伐加快。在DMV註冊的50家公司中,只有22家報告在去年進行了測試。儘管大規模採用AV技術的時間線遲於預期,但一些公司預計將從今年開始推出首個商業服務。 加州DMV要求所有有執照的運營商都必須提交的年度「脫離報告」(disengagement report)。除了行駛里程之外,報告還列出了人類駕駛員被迫接管自動駕駛汽車的頻率。在看報告數據之前,需要先了解到這些報告是有點爭議的。 「脫離報告」被廣泛貶低為毫無意義甚至有誤導性。公司對在何時算「脫離」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測試環境不統一,而且很難在公司之間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媒體傾向於誇大數字,進行虛假的比較稱某些公司在里程和脫離方面優於其他公司。 但這些報告仍然可以被視為進步的標誌,特別是因為它涉及行駛里程數以及哪些公司仍在報告數據。今年,首次要求在沒有人類駕駛員的情況下測試車輛的公司報告其里程和脫離情況,讓公眾大致了解無人駕駛汽車迄今為止的表現。去年,這些完全無人駕駛的車輛總共行駛了約2萬5000哩。 從谷歌分拆出來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報稱去年自動駕駛里程最多:達到230萬哩,比2020年的62萬8838哩,甚至比疫情前2019年的145萬哩都大幅增加。 這反映了Waymo在三藩市等地部署的車輛數量增加,它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在加州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一年中,Waymo的車輛總共脫離292次,即每1000哩0.126次,或每7200哩1次。這比2020年每1000哩脫離0.033次要糟糕。該公司表示,這是由於車隊引入了一種新車:捷豹I-Pace電動SUV。 里程數第二多的公司是Cruise,總共行駛了87萬6104哩。該公司得到通用汽車和本田的支持,報告有20次脫離,即每1000哩0.003次,或每4萬2202哩1次。 Cruise還報告了6365哩的無人駕駛里程和零脫離。該公司預計將於今年在三藩市推出機器人出租車服務。 Waymo和Cruise總共行駛了320萬哩,佔全年加州自動駕駛總里程的80%(去年為70%)。另一家與之還算接近的公司是Pony.ai,該公司報告稱行駛了30萬5616哩,有20次脫離(每1000哩0.023次)。亞馬遜在2020年收購的AV公司Zoox行駛了15萬5125哩,脫離20次(每1000哩0.128次)。 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秘密研發自家汽車的蘋果公司報告行駛了1萬3272哩,比2020年的1萬8805哩有所減少。該公司報告了662次脫離,即每1000哩49.8次。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2-12/%e5%8a%a0%e5%b7%9e%e6%b8%ac%e8%a9%a6%e7%84%a1%e4%ba%ba%e8%bb%8a-%e9%87%8c%e7%a8%8b%e7%b8%bd%e6%95%b8%e5%a4%a7%e5%a2%9e%e9%95%b7/3921560  

A:加州州長紐森13日於舊金山宣布,將從總額11億元的「清潔加州倡議」 (Clean California Initiative)撥款3億1170萬元,用於加州126個高速公路沿線美化清潔計畫案。其中98個環境美化計畫將造福弱勢與邊緣社區,預計此社區服務發展計畫將創造3600個工作機會。 加州交通廳 (Caltrans) 目前主導清潔美化全加州沿公路社區美化清潔計畫,紐森州長宣布這126個美化環境計畫乃為加州交通廳規模龐大計畫案其中一項。 紐森表示,這126 項美化環境計畫將轉變許多加州公共場所,服務加州引以為傲的多元社區。相關機構將從最需要美化清潔的社區開始,展開美化環境案。他指出,州政府將與地方政府充分合作,推展這項非常獨特性的美化環境計畫,對許多地方社區成長發揮長遠的影響。 加州共有58個縣,這些計畫案將造福其中47個縣。州府推展計畫時,將充分與地方政府、非營利機構,以及部落性社區合作。美化工程將從今年4月展開,其內容包括設置公共藝術、開發綠色環境、改善治安、加強社區溝通等。 除了上述清潔加州計畫案外,加州政府府於去年12月宣布提供各城縣約3億元經費,用來清潔美化全加州地方街道、公園、交通中心等。 加州交通廳將審查來自各城縣、交通機構、部落性社區,以及其他政府機構的美化環境申請,並於3月1日宣布清潔美化基金得主。此外紐森州長的美化加州藍圖亦提供1億元清潔加州經費,讓其他地方機構申請。 清潔加州計畫過去三年多來,從加州各地垃圾系統移除120萬立方碼 (cubic yards)的垃圾,約等同於2萬1000噸垃圾。紐森州長所提的美化公路沿線計畫案到目前為止,也從加州高速公路沿線移除6300噸垃圾。加州公路局也已聘雇528名清潔工人,其中428人專門收集公路沿線垃圾,維持公路美化保養如移除塗鴉等。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519/6096646?from=wj_catelistnews  

A:據彭博新聞社報道,歷經11年後,加州終於成為全美第一個插電式車輛(包括全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能源車)的登記數目超過100萬輛的州,近四分之一是在2021年登記。 經過數年增長緩慢後,電動車銷售情況開始大爆發。截至2021年12月31日,加州錄得66萬3014輛純電動車和37萬9125輛插電式混能車登記。根據加州能源委員會(CEC)數據,當中有18萬3933輛純電動車和63,141輛插電式混能車於2021年被購買或租用,佔去年所有輕型車輛銷售量逾12%。 隨著電動車款式增加,加上消費者對這種技術感到放心,全球多個重要市場的電動車銷售正在顯示迅速增長。策略研究機構BloombergNEF估計,一旦電動車佔新車銷售額最少一成時,電動車銷售爆發的拐點便會出現,歐洲和中國早已超越這個門檻。 首波插電式車輛銷售熱潮,發生於2010年底日產推出電動車Leaf和雪佛蘭Volt之時,當時加州法規迫使汽車製造商在加州出售零排放車款或向售賣這類車輛的公司購買排放信用額。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2012年起開始於灣區生產Model S電動房車,不久即主宰加州電動車銷售,佔據去年加州純電動車銷量近75%。 彭博社指出,加州人對環保意識和對科技的迷戀,證明了加州是美國最佳電動車市場,有別於美國其他地方起初對電動車懷有敵意。根據汽車界組織資料,截至去年9月底,加州電動車和插電式混能車的數目是跟隨其後的佛州的八倍多。 州長紐森2020年簽署行政命令,將於2035年前禁售全新的燃油發動車輛,州府又向購買電動車或插電式混能車款的司機提供回贈。 作為一座以塞車聞名於世的州份,加州的電動車司機更可享受特殊待遇,那就是獲得一枚印花,方便單人司機駛上共乘車道避開塞車。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2-13/%e7%b4%94%e9%9b%bb%e5%8b%95%e8%bb%8a%e5%8f%8a%e6%8f%92%e9%9b%bb%e5%bc%8f%e6%b7%b7%e8%83%bd%e8%bb%8a-%e5%8a%a0%e5%b7%9e%e7%99%bb%e8%a8%98%e6%95%b8%e7%9b%ae%e8%b6%85%e9%81%8e%e7%99%be%e8%90%ac%e8%bc%9b/3922960  

A: 一、紐西蘭商業委員會日前發布新聞稿表示,消費者資訊標準(食品產地)規定 [Consumer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igin of Food) Regulations 2021]自本 (111)年2月12日起實施,規定重點如下 : (一)紐國特定市售食品在銷售及廣告時,須在其包裝上或鄰近標示中清楚註明原產地。 (二)規定適用範圍: 1、生鮮及解凍之蔬菜、水果、有鰭魚類、貝類、肉品以及醃製豬肉加工品(火腿、培 根、義式臘腸)等食品自本年2月12日起適用。 2、自112年5月12日起擴大適用至上述產品範圍之冷凍食品。 3、僅適用單一原料食品,多種產品混合包裝(例如冷凍三色蔬菜、含多種原料之肉 丸,或混和紅綠兩種葡萄等)無須適用;餐廳(無論內用或外帶)亦無須適用此規定。 (三)未遵守相關規定者,每次將處以1,000紐元罰鍰,違規情節重大者,業者將被處以3 萬紐元以下罰鍰,個人則為1萬紐元以下罰鍰。 二、紐國於2018年通過消費者知情權(食品原產國)法[The Consumers’ Right to Know (Country of Origin of Food) ACT],紐國商業委員會隨後於2021年5月10日宣 佈,依據公平交易法新增消費者資訊標準(食品產地)規定,訂定產地標示詳細要求, 詳細規定可參考紐國商業委員會網站(網址: https://comcom.govt.nz/consumers/product-safety-and-consumer-information-sta ndards/country-of-origin-food-labelling-guidance)。 三、紐國媒體報指出,紐國蔬菜協會主席表示新規定將使紐國法規與澳洲及歐盟規定相 仿,可提供更明確資訊,有助消費者選擇;紐國豬農則表示此舉將有助紐國豬肉產業發 展,因進口豬肉佔紐國豬肉消費逾6成,新規定將有助紐國消費者選擇國產豬肉。

A:紐國政府宣布自2022年4月1日起調升最低工資至每小時21.2紐元,學徒、實習生工資亦 將同時調升至每小時16.96紐元,預計將有30萬勞工直接受惠,紐政府表示工資成長將 可刺激消費,有助疫後經濟復甦。

A:據媒體報導,南韓斗山集團旗下之重工業事業(Doosan Heavy Industries & Construction)將於沙烏地投資8億3,400萬美元興建鑄鋼廠,地點位於沙烏地東部 Ras Al-Khair市之沙爾曼國王國際海事工業區( King Salman Global Maritime Industries Complex),預計本(2022)年動工於2025年第1季竣工,將承接來自沙烏地及其他GCC國家之訂單。 據悉,Doosan Heavy Industries & Construction係成立於1962年,主業業務為興建核能發電廠、熱力發電廠、渦輪暨發電設備、海水淡化廠、鑄鋼廠。

A:越南自2月15日起解除國際航班限制 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年輕人報,2022年2月13日   越南媒體報導,越南交通部民航局副局長 丁越山(Dinh Viet Son )頃表示: (一)該局已於2 月11日通知各國與地區之航空主管機關,從2月15日起,越南將不再限制定期與不定期國際航線班次,國際航班營運頻率將恢復至 COVID-19疫情前水準,惟實際頻率取決於各國航空當局之規定與市場需求。 (二)自2022年1月1日起,越南與多個國家及地區重新開放定期國際航線,惟仍按照越南國家預防醫學指導委員會疫情防控要求限制班次; 自2月15日起,越南雖放寬國際客運航班限制,惟入境越南之旅客仍須遵守防疫規定與遵循衛生部、公安部及外交部指導方針。根據現行規定,入境越南之旅客必須完整接種2劑疫苗,並接受3天檢疫隔離,無論是在家或旅館執行檢疫隔離。 報導另指出,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越南營運定期航班,搭載來自美國、日本、泰國、柬埔寨、臺灣、新加坡、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法國及德國等市場乘客。惟由於國家、地區及乘客需求,上述航線頻率低於疫情前水準。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2年2月10日   根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2021年1至11月越南蔬果出口至美國金額達2億320萬美元,年增33.2%,越南蔬果總出口金額則達32億5,000萬美元,年增8.6%。   根據國際貿易中心(ITC)統計資料,2021年10月美國蔬果進口金額達404億,年增13.5%。目前越南獲美國允許出口6種蔬果包括芒果、龍眼、荔枝、火龍果、紅毛丹及牛奶果。其中,越南朔莊省Kế Sách牛奶果出口至美國及新加坡數量逐漸增加。   據越南朔莊省Kế Sách縣農業暨農村發展處表示,2019年至2020年2家企業共同銷售31公噸牛奶果,雖2020年至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惟該省牛奶果仍銷售162公噸,預估2021年至2022年各合作社將與6大蔬果企業配合出口至美國市場,銷售量盼年增2倍。   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Trần Thanh Nam 廳長表示,越南柚子已獲美國允許出口,椰子亦獲美國考量允許出口至該國。此外,未來其他蔬果以冷凍或加工產品(罐頭或烘乾)亦盼可出口至美國。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越南柚子種植面積10萬5,400公頃,年產量約95萬公噸。自2022年1月至3月,全國柚子將收成14萬公噸,越南柚子可出口至美國,將帶動越南蔬果出口金額大增。渠建議各企業倘有需求及能力充足,可與相關植物檢疫相關機構申辦柚子出口至美國之出口文件。   越南已加強擴展蔬果出口市場,依2021年各地區蔬果出口分析,越南蔬果出口至歐洲及美洲增加,惟出口至亞洲下降。其中,出口至歐洲金額達3億300萬美元,年增17.4%,出口至美洲為2億7,100萬美元,年增29.1%。   美國為越南蔬果具潛力之出口市場,該國個人平均收入高及飲食趨勢逐漸注重蔬果成分。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表示,美國銷售平臺較多,帶給越南蔬果眾多銷售機會。美國消費者喜愛嘗試更多新產品,尤其熱帶水果,因此越南蔬果出口至美國之發展前景看好。   除了上述出口亮點外,越南蔬果出口亦面臨困難,尤其新鮮蔬果出口更加不易。由於美國Florida州、California州、墨西哥,以及南美洲各國氣候與越南相似,逐漸取代越南蔬果產品。此外,由於地理位置遙遠、運輸費高及保存條件高,因此越南蔬果銷售進度需更順暢,始能滿足該產業之時效性要求。

A: 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2)年2月14日報導,依據日本財務省2021年12月貿易統計,由中國進口活鰻600公噸(較前一年同月增加10%)及台灣132公噸(增65%),皆較前一年增加,主要年底及年初業務用需求恢復。中國連續3個月增加及台灣連續6個月增加,單價亦持續逐漸增加,中國每公斤2,540日圓(增41%),比前一年同期增737日圓/公斤;台灣每公斤2,509日圓(增21%),與中國價差縮小。進口金額中國15億2,435萬3,000日圓(增55%),台灣3億3,239萬6,000日圓(增102%)。 最近鰻線(苗) 捕撈狀況仍然不佳,單年養殖(半年鰻)組受超高價位強誘入池養殖,在考慮增加存量下,國產鰻魚消化速度降低,進口活鰻需求逐漸增高。但新冠Omicron病毒株感染擴大,業務用需求熱度亦急速冷卻,短時間內預測進口鰻魚似無法大幅增加,應屬平移或微增之傾向。 按日本鰻魚市場供給以國產為主,中國及我國等進口品為輔。近年我國出口日本加工鰻市場幾乎已被中國取代,日本活鰻市場佔有率亦遠低於中國產,除養殖規模、中國補貼及鰻魚品質因素外,我國整體養殖生產、出口及鰻苗出口策略似有檢討調整必要。

A:       根據墨西哥國家地理統計局(INEGI)數據指出,經季節性調整後的墨西哥2021年12月工業活動指數月增1.2%,年增2.4%,其中礦業活動月減0.4%,年增1.3%,發電、輸配電、水及瓦斯經由管線供應終端消費者月增2.4%,年增0.7%,營建業月增0.8%,年增3.0%,製造業月增1.9%,年增2.8%。        2021年12月墨西哥工業活動指數原始數據部分,年增3.0%,礦業年增1.2%,發電、輸配電、水及瓦斯經由管線供應終端消費者年增0.9%,營建業年增2.8%,製造業年增3.8%,2021年全年墨西哥工業活動指數原始數據部分年增6.5%,礦業年增1.6%,發電、輸配電、水及瓦斯經由管線供應終端消費者年減0.5%,營建業年增7.2%,製造業年增8.6%。        全年年成長較為突出的產業包括紡織進料製造年增33.2%,服裝製造年增24.6%,印刷及相關行業年增20.8%,家具製造年增26.0%。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