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媒體引用阿拉伯-巴西商會(Arab-Brazilian Chamber of Commerce, ABCC)最新統計報導,巴西去(2021)年與阿拉伯國家貿易成長44%,其中以食品出口貿易佔比最大,約140億美元。 該會執行長 Tamer Mansour表示,阿拉伯國家尤其是海灣地區各國成功透過疫苗普及等措施對抗COVID-19疫情,有助加速市場解封,目前巴西與阿拉伯國家貿易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並預估本(2022)年可成長2%至4%。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統計總局(General Authority for Statistics, GASTAT)最新數據報導,儘管運輸及食品成本持續上漲,沙烏地本(2022)年1月通膨年增率維持與(2021)年12月相同的1.2%。 上述數據顯示,沙烏地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年增1.2%,主要係運輸價格(在整體消費佔比13%)上升4.9%、飲食價格(在整體消費佔比19%)上升2%所致,其中肉類價格上升0.5%、蔬菜價格上升10%、水果價格上升2.7%、乳品價格上升5.2%、魚類及海鮮價格上升2.7%。此外,教育價格上升4.8%、餐飲及旅宿價格上升1.8%、家具及家用設備與維修價格上升0.5%。 另沙烏地中央銀行(SAMA)日前調查指出,在國內需求回升及國際通膨增加的情況下,預估沙烏地本年第1季通膨將較去年第4季略微上升。
A:資料來源:德國之聲(DW)、慕尼黑安全會議官網(MSC)及年度報告、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20036號 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MSC)自1963年起舉辦,為一非官方性質之全球安全論壇,近年來該會議探討議題及發表觀點日益受各國政府重視,2021年MSC線上會議邀請貴賓包含:時任德國總理Angela Merkel、美國總統Joe Biden、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法國總統Emmanuel Macron等,顯見該論壇受重視程度。第58屆MSC預定於2022年2月18日至20日續於慕尼黑市舉辦,主辦單位於2月14日發表年度安全報告(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22),以「翻轉浪潮:忘卻無助」(Turing the Tide- Unlearning Helplessness)為題,分析並評論全球安全局勢。 根據MSC於不同國家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日趨明顯的氣候變遷威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提及烏克蘭及臺海局勢)、供應鏈危機(提及我國台積電與全球半導體產業地位),已引發全球民眾「集體無助感」。在這波挑戰中,自由民主國家尤其感到舉足無措,民眾對於政府有無能力應付變局亦感到質疑與困惑,MSC報告指出,此發展對自由民主價值深具威脅與危險。 極端氣候事件,例如2021年夏季西歐地區洪災德國受創極劇、美國及巴西森林野火、全球眾多乾旱與熱浪,使民眾體認氣候變遷帶來的安全與經濟威脅已迫在眉睫,且恐將長期持續。惟截至目前為止,民眾對於各國政府的回應措施,普遍認為「太少且太遲」。MSC報告指出,德國有超過一半的民眾相信遏制全球暖化的國際努力必將失敗。其他國家例如義大利、巴西、法國與日本,民眾對於政府氣候政策不信任程度亦居高不下。MSC報告認為,民眾對政府與國際社會採取行動的信任受到侵蝕,將是這個世代以來最大的集體挑戰。此外,MSC報告另顯示,由於民眾對於來自氣候變化與環境退化的風險,遭受威脅感日趨強烈,大多數國家民眾認同,各國均應制定一具有約束力的碳排目標。以德國為例,德國約有65%民眾相信具有強制力的淨零碳排目標確有必要、10%認為沒必要、25%回答沒意見或不清楚。 MSC報告另提出全球正面發展,世界各民主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展現籌集大量資源、探討合作、面對變局之能力,顯示國際社會仍具有採取共同行動之意願與可能,爰可預見在對抗氣候變遷上,尚有成功機會。儘管民主國家需獲得廣泛民意支持基礎,始可能成功推行氣候政策,但依然可在這場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中,發揮帶頭與示範作用。 MSC會議相關動態資訊及MSC年度安全報告內容,請參閱: https://securityconference.org/en/msc-2022/ 。
A:根據捷克媒體Expats.cz本(2022)年2月7日報導,捷克已快速成為全球IT開發者及高科技產業熱點。2021年捷克高科技產業往前邁向大步,出現2家獨角獸公司Productboard與Rohlík,意即價值超過10億美金的私人新創企業。捷克新政府認為發展先進現代化經濟係捷克達到西歐經濟水準的重要關鍵。 Productboard致力於以客製化數位產品協助其客戶應回應顧客需求,主要客戶有:微軟(Microsoft)、大眾汽車(Volkswagen)、視訊軟體Zoom及防毒軟體 Avast等科技公司。Productboard目前市值已超過10億美元,自2014年成立迄今,已有超過400名專業技術人員分佈在布拉格、布爾諾、舊金山、都柏林、溫哥華等地,成長驚人。 Rohlík以經營線上食品零售為主,目前已進軍德國、奧地利及匈牙利,未來更將拓展到義大利、羅馬尼亞、法國、西班牙等市場。 Productboard與Rohlík的成功說明捷克為發展科技新創公司的絕佳地點,其他知名的捷克新創品牌包括:防毒軟體 Avast與旅遊網站Kiwi.com。Productboard共同創辦人Hubert Palán強調專業IT人才是成功的關鍵。捷克吸引許多成功科技公司聚集,外國人才來捷克發展,透過良性競爭,拉升專業人才水準。 捷克已成為外國技術投資的熱門地點,全球網路安全公司SentinelOne近期更斥資10億捷克克朗在捷克設立研發中心。開發飯店管理系統的捷克軟體公司Mews與使用人工智慧的會計軟體公司Rossum被認為最有可能成為捷克下個獨角獸之企業。 鄰近的國家斯洛伐克尚未出現獨角獸企業,而歐洲最大的獨角獸企業集中地為倫敦,計有71家獨角獸,其次為巴黎21家與柏林19家。
A:2021年柬埔寨服裝出口金額達113億美元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2月15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儘管面臨原材料供應的挑戰及因疫情嚴峻採取跨境措施,柬埔寨服裝業2021年的出口仍強勁成長。依據柬國海關總署公布的統計,服裝、鞋類和旅行用品的出口額2021年成長15.2%,達到113.8億美元。 柬埔寨鞋業協會表示,2021年柬國服裝出口增加是由於臨近國家因政治動盪或疫情停工之故,國際買家將訂單從鄰國轉至柬埔寨,轉單效應促使柬國訂單增加。緬甸、孟加拉與越南等服裝業,因疫情爆發導致原物料供應短缺,相比之下,柬埔寨有中國充足供應的原材料,間接促成柬國訂單越來越多。此外,輸歐優惠待遇(EBA)及輸日美的普遍化優惠關稅措施(GSP),亦推動柬國服裝出口成長。柬埔寨服裝出口的市場包括歐洲、英國、美國、日本及加拿大。 財經部長Aun Pornmoniroth表示,全國疫苗接種運動的成功,使柬國能夠在所有領域全面恢復動力。因此,柬埔寨的經濟預計將從2020年-3.1% 增長到2021年3%,這成長主要是受惠於服裝業、旅行用品、鞋類、自行車以及農業的出口大增。在全球需求預期上升與外國投資者信心的推動下,預計柬國2022年經濟將以5.6%強勁成長。
A:柬埔寨2021年自行車出口飆升至超過5.66億美元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2月11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依據柬埔寨工業、科學、技術和創新部的統計顯示,2021年柬埔寨自行車出口5億6,620萬美元,年激增71.32%。柬埔寨自行車製造商向當地國內市場供應價值790萬美元的自行車,年增57%。自行車成為柬埔寨的主要出口產品之一,其他出口產品包括服裝、旅行用品、鞋類、電子零組件及農產品。 柬國工業、科學、技術和創新部表示,隨著非服裝產品的需求和訂單不斷增加,柬國工業製造業正逐漸走向多元化發展。柬國出口主力產品除以往的服裝、鞋類和旅行用品等之外,還生產其他工業製造產品,例如自行車、電子零組件、醫用口罩等出口。柬國以技術為基礎的工業產品正邁向多元化生產,也帶動出口金額高速成長。 以柬國產製之自行車為例,柬國自行車產業已大量出口到許多歐美國家,主要市場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中國、東協國家、比利時、荷蘭、奧地利、瑞典、丹麥、澳大利亞、捷克、義大利、哥倫比亞、韓國、西班牙、斯洛維尼亞和加拿大。這些自行車都在與越南接壤的柴楨省經濟特區組裝出口。 目前柬國有5家公司組裝出口自行車,分別是恆大自行車、Speedtech Industrial Co Ltd、Smart Tech有限公司、A and J有限公司和XDS自行車有限公司。該行業係根據自由貿易協定、其他貿易協定、普遍優惠制度(GSP)和最惠國(MFN)待遇決定出口地區。 根據柬國財經部「社會經濟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前11月柬埔寨的總出口(不包括黃金)達到156億美元,年增22.6%,出口產品中以服裝、旅行用品、鞋類及自行車為主,其他出口商品亦快速成長,包括家具、橡膠、毛皮、太陽能、電子和電子零件、香蕉、電線電纜、糖、其他農產品、木薯及芒果等。
A:2021年馬來西亞為我第7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達251.13億美元,占我總貿易額 29.79%;我對馬來西亞出口達133.26億美元,占我總出口40.89%,為我第8大出口國;我自馬來西亞進口達117.89億美元,占我總進口19.18%,為我第9大進口國。 我出口馬來西亞以電機與電子產品、精煉石油產品、化學暨化工製品等為大宗;自馬來西亞主要進口電機與電子產品、化學暨化工製品、機械設備及零件等。
A:綜合西班牙「ABC日報」及「國家報(El Pais)」本(2)月11日報導,歐盟執委會(Comisión Europea)預估西班牙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5.6%,為歐盟經濟成長第2高之國家,僅次於馬爾他(Malta)之6%,而西國2023年之經濟成長率則為4.4%。儘管毆盟已上修西班牙經濟成長預測,惟仍與西國政府所預測之2022年經濟成長為7%差異頗大。歐盟專家認為,由於西班牙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人數增加,申請病假勞工數量增加等因素,將拖累勞動供給,爰認為2022年第1季經濟成長僅0.6%,並認為西班牙將自2022年第2季開始經濟復甦,至第4季則可恢復至疫情前之水準。惟西國經濟復甦速度較歐盟各國延遲逾一年,將為歐盟各國之中,復甦最慢之國家。歐盟另預估2022年西班牙失業率為13%,為歐盟各國失業率最高之國家。 前揭報告指出,西班牙民間消費增加及投資復甦為帶動西國經濟成長之動能,其中消費成長之主因係民眾於疫情期間累積儲蓄增加及西國政府調漲社會福利金(pensiones)等,並預期歐盟基金補助有助西國投資復甦。此外,倘全球總體經濟改善使國際觀光增加,亦將有助西班牙經濟發展。 在通貨膨脹方面,歐盟認為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影響,2022年上半年西班牙物價水準仍將續上漲,需至下半年才會放緩,倘能源價格逐漸穩定,則2023年通貨膨脹情形將持續改善。依歐盟執委會資料,西班牙於2021年平均通貨膨脹率為3%,2022年將上漲為3.6%,至2023年則可降為1.1%。。 歐盟執委會另估計,歐盟各國2021年平均經濟成長為5.3%,2022年為4%,2023年為2.8%,而歐元區於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之經濟成長率則分別為5.3%、4%及2.7%。歐盟其他重要經濟體上述3年經濟成長預測如下: 1.德國:2021年為2.8%、2022年為3.6%及2023年為2.6%。 2.法國:2021年為7%、2022年為3.6%及2023年為2.1%。 3.義大利:2021年為6.5%、2022年為4.1%及2023年為2.3%。 4.葡萄牙:2021年為4.9%、2022年為5.5%及2023年為2.6%。 5.荷蘭:2021年為4.3%、2022年為3%及2023年為2.7%。
A:根據西班牙Cinco Dias日報2022年2月11日報導,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在歷經展覽取消、業者退展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重蔓延等問題後,2022年將如期恢復正常展出。MWC主辦單位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認為,2022年參觀人數將為4萬名至6萬名,較2021年倍增。 2022年MWC將於2月28日至3月3日採實體展覽方式展出。GSMA總裁John Hoffman表示,本次展覽將於巴塞隆納展覽中心的7個展覽館展示,屆時將有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瑞典易利信(Ericsson)、芬蘭諾基亞(Nokia)、美國思科電信(Cisco)、美國Meta公司及美國英代爾(Intel)等1,500家業者參展,其中95%均採現場實體展出。 美國亞馬遜電商網站服務事業部執行長Adam Selipsky、中國華為技術總經理郭平、諾基亞(Nokia)總經理Pekka Lundmark、伏德風電信(Vodafone)總經理Nick Read及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總經理Jose Maria Alvarez Pallete均將親自參與本次MWC大會。 西班牙與GSMA辦理MWC大會之合約將至2024年到期。由於西班牙電信總經理Jose Maria Alvarez Pallete頃獲選為下一任GSMA總裁,各界相信西班牙將於該合約到期後,仍可持續辦理MWC大會。
A:資料來源: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2022年2月14日 一、史國主流媒體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本(2)月14日報導,上年11月至本年1月3個月期間,因受南非依據總體計畫(Master Plan)規畫之影響,減少自包括史國等國進口糖,致史國糖出口總值累計急遽下降達41%。南非為史國主要貿易夥伴,史國73.3% 產品出口至南非,約73.3%產品自南非進口。 二、史國糖產值逾史國農業產值50%,為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約 60 億史鍰。糖業提供超過 2萬個工作機會。史國中央銀行 (CBE) 最新近期經濟發展 (RED) 報告指出,食糖及其製品出口月衰退 27%,年衰退 15.5%至 4.264 億史鍰。上年11月,食糖及其產品之出口收入總額為7.23億史鍰,月成長29.0%,年成長40.4%;上年12 月,糖及其產品在國外銷售為 5.72 億史鍰,月衰退18.8%,年成長因低基期效應顯著增加 52.7%。史國糖業協會 (ESA) 首席執行長 Phil Mnisi 表示,ESA刻著眼開拓更多市場,並透過非洲三方自由貿易區 (TFTA)及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等相關區域組織,確保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SADC) 及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COMESA) 地區等優良市場。 三、查2020/21年ESA整合年度報告指出,ESA已優化銷售市場比例,並增加糖業年收入達61億史鍰,收入較之2019/2020年59億史鍰增加2.7%,呈正向發展;另2020/21年史國約生產684,562公噸蔗糖,其中424,428.44公噸(約62%)蔗糖輸銷至包括南非之SACU市場,僅171,140.5公噸銷售至歐盟及其他海外市場,因SACU市場對糖需求提升,ESA在充滿挑戰之環境中仍可續為糖業利益關係方創造價值。惟根據該篇報導,史國糖業最近期出口統計似仍將受南非糖業總體計畫之影響,無法順利輸銷南非市場,致大幅影響史國糖業發展,史國糖業發展將持續觀察。
A:綜合美媒2月14日報導,Omicron疫情迄今在新冠疫苗接種率較高的歐美國家造成直接經濟傷害似乎相對短暫且溫和,然倘中國持續採取清零政策防範病毒傳播,恐加劇供應鏈瓶頸,間接導致顯著的經濟影響。 已接種疫苗者倘感染Omicron病毒,症狀較先前變種病毒輕微,經濟學者認為Omicron疫情造成的經濟傷害亦低於先前爆發的新冠疫情,美國與歐洲已逐漸取消疫情限制措施,反映西方國家雖對疫情保持警戒,然已有意願與病毒共存。 中國為商品零組件等中間產品的主要供應國,倘繼續採取封鎖措施防止病毒擴散,恐導致供應鏈進一步中斷,阻礙本年全球經濟復甦、助長通貨膨脹,同時亦限制中國經濟成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供應鏈瓶頸已造成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下滑0.5%至1%,倘無供應鏈問題,全球經濟成長可達6.9%,然實際則為5.9%。 目前尚難推斷中國Omicron疫情傳播速度及對全球供應鏈威脅程度,然經濟學者認為有2種發展情況或可減輕供應鏈衝擊,首先美國與歐洲民眾較有意願與病毒共存,消費者支出可能從商品轉向服務,緩解部分供應鏈的需求壓力,另中國房地產市場問題及消費者支出疲軟,中國政府亦有可能鬆綁新冠防疫措施以利出口。
A:根據捷克媒體布拉格晨報(Prague Morning)本(2022)年2月11日報導, 捷克銀行Česká spořitelna及Europe in Data分析師近日共同發佈之「繁榮指數」中,捷克為歐盟第9大先進經濟體,前三大則為瑞典、德國及丹麥。 跟其他國家相比,捷克投資熱絡,自動化生產比例亦持續增長,但在自動化生產方面仍遜於如德國、瑞典及丹麥等其他國家,掉出自動化生產國家的前20名之外。在每一萬名勞工中,德國擁有371台工業用機器人,瑞典擁有289台,丹麥擁有246台,捷克則僅有 162 台機器人。 捷克自2016年起在公部門數位化上投入大筆資金,但在公部門數位化的國際排名仍不理想,僅略勝白俄羅斯一籌,於歐盟排名第二十。 在私部門數位化方面,捷克員工數10人以上之私營企業中,83%有自己的網頁,且至少更新至2021年之版本,並有三分之一提供線上購物的服務,於歐盟排名第三。 捷克銀行Česká spořitelna首席經濟學家David Navrátil指出,捷克的優勢在於經濟體複雜度(economic complexity)或投資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例,應可透過改變經濟結構、創新投資及改善教育提升排名。
A:資料來源: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2年2月14日 史國主流媒體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2)月14日分別以「史瓦帝尼經濟從武漢肺炎疫情復甦」(Eswatini Economy Recovers From COVID-19)及「史瓦帝尼貿易順差達1,880萬史鍰」(Eswatini Records E18.8M Trade Surplus)為題,報導史國經濟逐漸從武漢肺炎疫情之影響復甦,且貿易更趨平衡。 第一篇報導引用史國中央統計局(Central Statistics Office, CSO)數據指出,史國2021年第2季及第3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9.1%及3.1%,一方面反映史國經濟從疫情之影響復甦,另方面也反映史國經濟復甦於第3季出現放緩跡象。史國央行總裁Majozi Sithole分析表示,史國經濟中多數產業活動在政府放寬限制措施後趨向穩定,該國第一產業(農林漁牧業)、第二產業(製造業)及第三產業(服務業)皆因此有所成長。 首篇報導續引述史國央行總裁Majozi Sithole分析表示,史國2021年第3季第一產業(農林漁牧業)整體成長8.8%,其中畜牧業及林業持續保持韌性,分別因得宜之氣候條件及強勁出口需求等因素成長9.9%及35.1%。第二產業(製造業)整體成長5.7%,成長主要由製造業及電力產業所帶動。史國食品製造、飲料加工及木材製造等出口導向之製造業者,因國外需求復甦而成長(惟糖類加工產業因勞動力中斷而衰退10.3%)。史國電力產業得利充沛雨量促使水力增加,電力供應因而大幅成長54.3%。第三產業(服務業)則成長0.5%,主要成長之行業有旅宿餐飲業、資通訊業、金融及保險業,其中旅宿餐飲業成長9.1%,係史國經濟從疫情復甦之重要跡象。 第二篇報導則引用史國中央銀行報告指出,史國2022年1月出口23.74億史鍰,進口23.55億史鍰,分別較2021年成長15.3%及衰退6.2%。該月份貿易順差僅1,880萬史鍰,反映該月份進出口相對平衡。南非仍係史國最大出口及進口夥伴,分別占史國總出口73.3%及總進口73.3%。飲料濃縮物係史國該月份最大出口產品,達12.38億史鍰,占史國1月總出口52.2%,較2021年1月成長30.4%。其它主要成長之出口產品為木材產品及紡織品;惟糖及糖類產品大幅下滑27%。主要成長之進口品計有能源產品、紡織品及機械與電機設備。 謹查,史國2021年第2季及第3季經濟成長率均為正值,但第3季成長速度明顯較第2季下滑,似乎反應史國經濟雖逐漸從疫情復甦,卻因上年6月底爆發社會動亂而影響復甦動能。2021年第4季南部非洲雖爆發Omicron病毒之疫情,惟Omicron病毒似較少造成重症案例,史政府不僅未升高防疫警戒,亦完全解除宵禁之管制措施,以期振興經濟。此外,2022年1月史國出口持續擴張,史國未來經濟是否依舊成長仍需持續觀察。
A: 西班牙「ABC日報」本(2)月13日報導略以: 根據西班牙經濟暨數位轉型事務部發布之網路購物報告指出,2020年西班牙電子商務營業額已達587億5,000萬歐元,較2019年成長16.6%,網路消費者平均每人每年電子商務消費額達2,247歐元,成長8.2%。2020年西國網路消費者有商品或服務退貨經驗者達40%,較2019年增加3%。儘管退貨服務對消費者有益,惟到府領取退貨商品、商品退回倉庫及重新準備訂單等附加成本已影響電子商務業者利潤。 依據日本數據業者NTT DATA統計資料,西班牙網路購物訂單退貨之比例為25%,為實體店面銷售退貨之3倍。西班牙退貨比例最高之產品為服飾、鞋類及配件等,惟隨著電子商務成長,前述商品退貨比例亦同步增加。西國加泰隆尼亞開放大學(Universidad UOC)經濟與企業研究副教授Neus Soler Labajos指出,銷貨退回成本約占網路銷售營業額之4%,企業必須負擔退貨產品檢查及決定是否以新產品重新銷售之風險,倘退貨產品不符合新產品重售之標準,則須選擇降價求售或直接報廢。 為避免退貨影響企業營業額,業者目前採取低價轉售退回之電器、玩具與服飾等或與其他企業合作拍賣退回之產品。目前許多業者已考慮取消免費退貨服務或收取退貨費用。Rocket Digital諮詢公司專家Enrique Bernad Farreras指出,報廢商品衍生成本及產品再包裝等費用不僅為成本問題,亦為生態問題。儘管消費者有退貨之權利,惟消費者亦應考慮生態成本,避免一時興起之強迫性消費與退貨。 亞馬遜電子商務平台(Amazon)現有退貨作法為檢查無法歸為新品之商品後,決定商品退回供應商、經由亞馬遜倉庫(Amazon Warehouse)以二手商品轉售、捐贈予紅十字會或食物銀行等。惟倘該公司考量法律、衛生、商品損壞或無法回收等因素,則將透過資源回收再利用等處理退回商品。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 根據比利時安特衛普Karel de Grote大學所做的研究報告,與2019年相比,2021年比利時會展活動業平均損失50%營業額(2020年損失為75%),且2022年前景持續堪憂。 隨著疫情變化,2021年整體而言較2020年舉辦更多活動,但實質利潤並不高,許多活動舉辦的結果是以虧損收場。由於疫情帶來之不確定性以及防疫衍生之相關限制措施,業界人士預估2022年該產業的財務狀況幾乎只能勉強持平。 該研究報告亦顯示,2021年會展產業裁員潮比2020年更嚴重。2021年比利時會展活動業有五成公司不得不與自家員工和合作之自由工作者解約(2020年為45%),另外三分之一的企業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將持續裁員。除了裁員因素外,對該行業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部分從業人員選擇自行離職。2021年超過一半的受訪公司表示有員工自行離職,比2020年增加16%。 會展活動業的企業主面臨到是否選擇關門的時刻,目前政府的補貼措施並無法讓該產業達到收支平衡,三分之二的受訪公司認為與其持續在虧損狀態下營運,倒不如徹底關閉。業界人士估計自疫情爆發以來,比利時會展活動業已萎縮30%。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頃發布消息稱,由於過去2年防疫封鎖期間遭到抑制的內需反彈,加上出口需求維持強勁成長,馬來西亞本(2022)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可成長5.75%。與馬國官方預測值5.5%至6.5%相符。 IMF表示,去(2021)年中爆發的Delta變種病毒導致馬國實施嚴格抗疫行動管制令,顯著將全年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拉低至3.1%。製造相關的出口領域支撐經濟增長,反觀農業及接觸密集的領域仍遭遇重創,然基於迅速、顯著及多管齊下的疫情政策針對性援助受影響家庭及商家,得以避開更為嚴重的經濟下跌壓力。 儘管馬國物價面臨短暫的供應鏈挑戰,但馬國本年的通貨膨脹率預計將維持在2.5%的穩定水準。然馬國經濟復甦仍不平衡,大部分經濟領域仍疲軟,而中期新冠疫情相關風險仍高,IMF建議馬國政府為脆弱且受重創的經濟領域以及民間投資活動提供短期的針對性財政援助,但不應過度補貼,以免損及公共財政。此外,IMF亦指出,馬國政府的寬鬆貨幣政策有利於推動經濟成長,隨著馬國經濟穩定復甦,金融領域的援助措施應隨之變得更加針對性。 此外,IMF支持第12大馬計畫(12MP),尤其是推動數位經濟、提高教育水準、增強全面生產因素、加速監管及反貪改革、啟動旅遊業及採納全面氣候變化政策。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檳城州歡迎外資進駐設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工業技術轉移等。相對的,檳城州在迎接外資入駐的同時,工商界面對人力資源匱乏、跨國企業高薪挖角、中小企業面對員工跳糟以及員工短缺等窘境。 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FMM)一帶一路經濟策略專業主席黃英福博士指出,跨國企業在挖角時是不遺餘力,中小企業工商界因而面對員工跳糟的巨大壓力,尤其是工程師等專業領域員工。本土的中小企業均反映,在面對後新冠疫情,經濟開始恢復重整腳步時,人力資源的短缺是另一層面壓力,包括本地員工及外籍勞工。渠建議馬國政府應當開放及引進外國專才,並擬定更大的優惠福利制度吸引專才回流,協助解決人力資源緊張局勢。 檳城州向來是馬國工業生產集中地,亦是許多外資投資設廠生產的目的地,充裕的人力資源,亦是外資的考量條件。馬國應投資培訓人力資源,讓整個人力資源的生態更具品質,並協助各州包括檳城州提升人力儲備能力。 馬國中小企業經常感嘆,資助及培育人力資源後,他們皆被跨國企業挖角,等於是為人作嫁衣。但是從未來局勢及宏觀角度探討,培育人力資源之餘,實則是幫助更多的學生,尤其是是經濟不富裕的家庭,讓他們的順利完成學習及教育。 培育人力資源的同時,教育水準、社區生活水準等,同樣都會跟著提升上來,這將協助檳城州實現2030年的願景及目標。 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和州內其他七家企業合作,贊助檳城州未來基金共48萬馬幣(11.46萬美元),為檳城州明日的人力資源及專才培訓做貢獻,希望抛磚引玉,為檳城州培訓更多將才,緩解州內人力資源緊張及短缺的壓力。馬國政府應放寬外勞申請、暫緩或分階段調整最低薪金制等,給予中小企業幫助,讓他們擁有足夠的緩衝時間,調整成本計算。最近的最低薪資調整,無疑對中小企業造成諸多衝擊及壓力,對他們的成本形成更大負擔。與其一次性調整,不如採納分階段式的調整,讓中小企業做好成本規劃,營業行銷及員工福利兼顧。電費亦為中小企業一大負擔,在調漲收費之際,馬國政府或許可以考量給予中小企業適當回饋,這將協助中小企業的發展。 該聯合會建議工商企業應善加利用綠能科技能源的優惠措施,協助企業減輕成本。綠能科技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小企業都需研究如何將這一些便利及措施,融入企業經營中。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長沙拉瓦南(M. Saravanan)頃發布消息稱,馬國盼與美國及英國合作,以解決人口販賣,尤其是強迫勞動課題。上述合作可透過去(2021)年推介的解決強迫勞動全國行動計畫(NAPFL)架構展開。渠表示將會晤美國及英國的外交代表,以展開更進一步和詳細的討論。 先前美國駐馬國大使麥菲特(Brian D McFeeters)和英國駐馬國最高專員查理斯海伊(Charles Hay)發表聯合聲明,兩國盼與馬國分享化解強迫勞動挑戰的經驗。 沙拉瓦南部長續稱,馬國尤其是人力資源部,在保護勞工權益和確保遵守勞動法方面,面對涵蓋強迫勞動的販賣人口課題,所帶來的巨大挑戰。馬國人力資源部矢言於3月修訂1955年雇傭法令,納入強迫勞動的相關法律條款,以解決這項問題。該部亦將繼續與外勞來源國的外交代表和國際勞工組織合作。強迫勞動課題已成為與外勞來源國雙邊合作談判的討論重點。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2月15日報導,依據瑞士國際金融秘書處(SIF)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所設立非營利組織Elevandi發布之新聞稿,新加坡及瑞士將於2022年6月21日至23日在蘇黎世舉辦首屆「零點論壇(Zero Forum)」,探討數位金融科技(FinTech)創新。屆時星國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杰及瑞士財政部長Ueli Maurer將共同主持開幕典禮。 上述論壇將為全球政府及民間單位提供交流平臺,推動數位經濟領域之金融科技和Web3.0。主要討論議題包括去中心化金融、嵌入式與開放式金融及永續金融之發展,對政策制定者之影響及為金融科技業帶來之商機。 王瑞杰副總理表示,數位科技具有龐大潛力,為發掘數位科技潛力,須尋求新的合作方式,以因應全球重要挑戰,掌握新商機,藉由上述論壇,可推動全球金融科技發展及強化創新。Ueli Maurer部長則指出,瑞士作為全球主要的創新金融中心,一直與新加坡在金融方面保持密切交流,共同致力於促進市場開放、國際競爭及不斷創新,上述論壇可協助數位金融科技在一個安全架構內創新發展。
A: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陳聖輝於本(2022)年2月14日表示,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在過去3年吸引外來投資已為新加坡創造約54,000個就業機會,包括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實驗室技師及顧問,橫跨領域包括生產、數位、企業服務及創新,多數為聘僱本國人之高薪工作;該局吸引之外來投資已逐漸轉向高增值與著重創新之產業,包括半導體及生物醫藥業等,預期未來之投資專案將著重先進製造、數位經濟及綠色經濟等領域。 陳聖輝部長指出,以去(2021)年所吸引投資而言,依據企業推算,月薪逾4,000星幣(約2,970美元)之工作約8成聘用新加坡人,但此比率取決於勞動市場情形,以及企業是否有能力覓得合適本國人才。至於人才培訓方面,星國政府將與大專院校、民間企業及工商團體合作,提供勞動力所需技能,以因應不斷變化之全球經濟局勢和商機,但星國人才不足以滿足全面需求,爰外來人才政策仍將持開放態度,以維持星國整體經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