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阿根廷央行最新「市場預估調查」(Relevamiento de Expectativa de Mercados, REM)指出,預估2022年通膨率仍高達55%,1至4月期間月通膨率約維持在4%,然而5月起開始略有放緩。此外,阿國披索兌美元年底將逐步邁向官方匯率160披索兌換1美元,相當於當地幣貶值57%。 對於阿國經濟成長率,REM預期2022年為3%。另定期存款利率(Badlar)將上修,4月份名目利率及年利率將超過40%。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2 月7 日引述地區臨床質量計劃 (RKKP)之染疫後遺症隨訪診所數據顯示, 在第1波和第2波感染中,大約有 400,000 人確診。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間,共有 5,230 名轉診至此診所,患者中, 女性 3255 人,男性 1975 人。 此數據亦顯示女性年紀介於30-69歲,染疫後出現頭疼,注意力不集中和呼吸急促等後遺症,爰女性患有後遺症風險較高於男性。另健康的女性較易於已患有慢性病之男性上述後遺症。 據 Hvidovre 醫院肺科研究員 Ejvind Frausing Hansen 的說法,女性的免疫系統似乎“非常擅長”應對急性疾病,因此病情較不易轉為重症。 後遺症的的反應亦可能是免疫系統過於活躍,導致反應過度而出現後遺症。 男性似乎容易受到慢性疾病本身的影響,而女性似乎更容易受到後遺症的影響, 但實際原因仍不明。渠並指出年長者年長者及體力較弱者似乎沒有受到重創。 歐登塞大學醫院的主任醫師Anne Øvrehus亦指出,由此數據可以看到,絕大多數患有後遺症之民眾處於工作年齡, 佔少數為女性,然而, 此數據並不全然完整,因為許多人正在接受醫生的治療,甚至等待後遺症自行削減, 可能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全球似乎有相同的女性染疫後患有較多的後遺症數據報告,但原因仍不詳, 惟Ø氏主任醫師指出,在丹麥的RKKP數據中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資訊,大部分患得的後遺症的人為健康的民眾。 據伊的說法,對於已感染的人為什麼會出現後遺症,仍然沒有“真正好的”科學解釋。爰伊亦無法回答最新的 Omikron 變種病毒染是否意味著患有後遺症人數將增加。 從感染者發現症狀沒有好轉到被轉診到後遺症隨訪診所所需要3到6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專家們只能在春季才能看到染疫者患有後遺症的人數的增減。
A:去(2021)年12月以色列能源部在南部城市Eilat再生能源會議上,宣布計畫在5年內投入1億以幣(約合3,119萬美元)預算成立國家氫能生產及儲存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storage),同時能源部已在以色列北部Kfar Hassidim建立了一個示範加氫站(pilot hydrogen filling station)。 此外,在政府的支持下,Sonol公司(經營以色列第三大連鎖加油站)和Bazan石油集團(在北部海法經營最大煉油廠)合作,預計明(2023)年在海法開設首個商用卡車加氫站。以國能源部表示,交通運輸領域使用氫能的法規草案將於近期發布,加氫站的法規正在制定中。 一家以色列公司Doral在去年12月宣布,其利用400千瓦(KW)的太陽光電(PV)設備生產綠電(氫能)的項目獲得以國能源部330萬以幣(約合103萬美元)贈款,該項國內首見的設備位於南部Yotvata Kibbutz,產出的氫能將用於工業設施例如交通系統及工廠。Doral將使用H2Pro新創公司的技術。H2Pro由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研究員們成立,H2Pro把水分子分離氫原子跟氧原子的技術曾獲贏得殼牌石油New Energy Challenge競賽。
A:馬來西亞沙布拉能源公司(Sapura Energy)終止臺灣風力發電廠相關合約,因為對方有重大違約行為。該公司於2月4日向馬國證券交易所報備,根據外部國際法律顧問建議,沙布拉能源有權立即合法終止合約。 在2019年3月,沙布拉能源獲得允能風力發電公司合約,在臺灣雲林境外風力發電場,為境外風力渦輪機底部架構提供運輸與安裝服務。 沙布拉能源公司總執行長莫哈末安努亞泰益表示,該公司與允能風力發電自去(2021)年11月起展開彌補協商。鑒於該公司已耗盡所有辦法來達成友好的解決方案,為了公司最佳利益,該公司只好做出了終止合約的艱難決定。 另外,該項目原本估計於2020年9月完成,但隨後出現無法解決的技術與營運問題,須展延至2023年9月方可竣工;該問題並非由沙布拉能源造成。沙布拉能源將透過合約規定的爭端解決機制來索賠。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一)Omicron並未影響馬來西亞衛生系統 馬來西亞衛生部長凱里表示,近期馬國新冠單日確診病例增加並非意料之外的事,其他國家亦同樣面對確診病例上升的情況。繼2月6日新增逾萬件新冠確診病例後,2月8日繼續上升,達13,944件。截至2月8日止,馬國目前累計2,939,198件新冠確診病例。 馬國新冠確診病例較上一週增加了34.7%,但患者均為輕症,有99.2%是屬於第一及第二階段無或輕微症狀的病例,只有335件或0.8%是第三階段以上的重症狀的病例,因此目前所面對的新冠病例雖增加,但未影響馬國的醫療體系。 (二)允許選疫苗 基於眾多馬國民眾拒絕混打加強劑,凱里部長宣布允許選疫苗,並呼籲所有符合資格的居民,尤其是樂齡人士、合併症患者接種加強針。至於尚未完成接種的人士,可以前往附近的疫苗接種中心接種初次劑量。 (三)籲請雇主重新落實居家辦公 凱里部長勸請馬國民眾未來數週儘量減少出門,並鼓勵雇主繼續落實居家辦公或落實輪班回公司上班的制度,為工作場所打造安全的環境。 (四)接種科興疫苗者注意 所有60歲及以上長者,以及完整接種科興疫苗人士,須於3月1日前完成接種加強針,才算是完整接種疫苗,否則他們在MySejahtera的接種狀態將變成白色的「未完成接種」。 (五)重啟RRTF控制疫情 馬國衛生部已重新啟動國家新冠快速反應任務小組(RRTF),以在控制疫情傳播上採取迅速行動,例如增加病床和調整非新冠病床、建設方艙醫院和將病人轉移至私立醫院。 (六)三種確診者無需到CAC 目前衛生診所和社區中有370個新冠評估中心(CAC)已在運作,但為免出現爆滿情況,若民眾屬於第一級(無症狀)、2A(輕微症狀)和非高風險群(60歲以下)的確診者,不須要到新冠評估中心(CAC)隔離,但病患須通過Mysejahtera健康評估工具,每日進行自我監督。 (七)最新隔離期 確診者:無症狀已完成疫苗接種,隔離期為7天; 有症狀卻未完整接種人士須隔離10天; 密切接觸者:已接種加強針人士只須隔離5天,而完整接種疫苗者則隔離7天; 至於未完整接種者則須隔離10天。 (八)學校視情況關閉 學校將根據個別的情況自行決定是否關閉,即使是關閉也只是關閉班級,關閉學校將是最後的辦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由於供應鏈受馬來西亞水災衝擊,日本本田汽車(Honda)和日產汽車(Nissan)公司宣布本(2)月均將縮減產量。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本田公司透露,由於馬來西亞2021年12月爆發大水災,進而造成東協汽車晶片供應受到牽連,其日本組裝廠的產量將較當初規劃減少10%。這相當於整月減少生產大約6萬輛汽車。本田是第一家坦誠生產活動遭到洪災影響的日本汽車製造商,其他汽車製造商亦可能會陸續發布相同消息。 受前述水災影響,本田將削減兩家日本裝配廠的產量。該公司此前已將11月日本產量目標調低了10%。本田的12月和1月的產量平均下調了5%。11月時,本田曾預測其全球產量將於1月恢復至最初規畫之水準。 另一方面,日產公司亦通知供應商,該集團2月全球產量將減少1萬輛,這比原定計劃少了4%。雖然日產計劃於1月將產量恢復至最初水準,但供應商工廠爆發新冠疫情,迫使該公司1月減少產量。與此同時,日產亦取消了日本神奈川兩家工廠週六恢復運作的計畫。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最新公布數據,2021年歐洲油電車(HEV,柴油或汽油)銷售量大幅成長,較2020年增加60.5%,共售出190萬輛,市占率達19.6%,追平傳統柴油車。柴油車受到柴油門醜聞事件、高額汽車稅及各城市逐步實施之禁令影響,2021年在歐洲銷售量較2020年減少三分之一(-31.5%)。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銷售量成長70.7%,共售出867,092輛,市占率達8.9%。電動車銷售量成長63.1%,共售出878,432輛,市占率達9.1%(2019年為1.9%,2020年為5.4%),主要歸功於政府補貼政策及製造商提供多樣化之電動車款選擇。即使在原物料及晶片短缺的情況下,電動車市場在2021年最後3個月仍然持續成長。
A: 日刊港都新聞本(2022)年2月9日報導, MSC本年2月1日發布MSC漁業認證規格修訂案,納入徹底防止鯊魚割鰭及在海上丟失或廢棄漁具(幽靈漁具)等加強項目,線上公開徵求意見至4 月 4 日為止,MSC 評議員會議將於6 月對該案做最終決定。 經MSC認證漁業已禁止鯊魚取鰭後殘留部位丟棄海中,但為儲存及品質管理必須割鰭之漁場,例外相關條件亦被認可。 本次草案所有漁業皆須徹底要求防止割鰭,在被判斷為可能遭遇鯊魚之漁業中,有必要採取防止捕撈政策或防止割取鯊魚鰭之方針。 目前為止幽靈漁具已是認證規格對象,但本次將新創獨立評分項目,以確認是否採取幽靈漁具影響最小化措施。依MSC(日本)意見,漁具流失程度尚有限,但須證明運用之方法可使棄置漁具影響最小化,且在對象資源進行資源評估時,須記載須檢討幽靈漁具之死亡率。 另該認證評分時之重要用語亦明確定義,且鮪類等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管理之水產資源,漁獲方法及漁獲管制規則達成相關條件,設有10年緩衝期可階段性達成條件。MSC生態標章至去年3月31日時點有466個漁業認證,其中25個漁業暫時停止認證。 按MSC是全球最知名海洋漁業生態標章認證,因認證規格門檻高,程序繁複及取得認證成本高,日本及台灣取得漁船仍極為有限。惟幽靈漁具、鯊魚割鰭棄身等環保議題預測將繼續發酵,對漁業永續形成挑戰,相關問題似仍應積極檢討因應。
A: 依據全球電子付款龍頭Visa最新調查顯示,目前新加坡僅有20%小型和微型企業向海外銷售產品和服務,但66%受訪商家表示已計劃擴展國際市場,高於全球的44%。而74%星國商家看好本(2022)年跨境銷售將增加,更指出網路銷售為新冠疫情期間的生存關鍵。 Visa新加坡與汶萊區域經理指出,35%星國商家認同跨境銷售是開拓新客戶的機會之一,實體店面數位化及電子商務都是主要成長領域。儘管全世界仍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但數位支付將帶動企業蓬勃發展,尤其是新加坡。89%星國業者認為新的支付方式將是業務的成長基礎,高於全球的73%。新加坡逾九成商家願意接受數位支付方式,高於全球的82%,逾七成業者預期業務在未來兩年走向無現金方式。而最受星國業者青睞的是電子錢包軟體、行動非接觸式支付和非接觸式卡片。此外,三分之一考慮採納「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簡稱BNPL)解決方案和數位貨幣。 前揭調查是由Visa去(2021)年12月委託市場調查公司Wakefield Research進行,來自新加坡、香港、巴西、加拿大、德國、愛爾蘭、阿聯酋、俄羅斯和美國等地之2,250家「小型和微型企業」(員工數少於100人)受訪,星國占250家。 此外,亦有500名18歲以上星國消費者參與該調查,近六成新加坡民眾表示本年會更頻繁使用數位支付,30歲至40歲族群(66%)和30歲以下(47%)增加使用數位支付的比例較高,嬰兒潮世代則占41%。此外,若店家無提供數位結帳方式,38%受訪者會選擇空手而歸。在實體零售店,最受星國大眾青睞的數位支付方式依序為非接觸式卡片(80%)、行動非接觸式支付(55%)和電子錢包軟體(47%)。
A: 依據KPMG(安侯建業)最新發布的金融科技報告,新加坡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領域去(2021)年共有82筆交易,總額達14.8億美元(約20億星幣),為歷史新高;2020年僅有26筆交易,總額為1.1億美元(約1.48億星幣)。而支付領域去年的投資總額為6.28億美元(約8.45億星幣),低於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投資額的50%。加密貨幣投資和交易活動激增,反映人們認可加密貨幣及其基礎技術在現代金融體系的作用。星國大部分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交易是跟軟體和基本基礎設施相關,而非與服務相關。 整體而言,新加坡金融科技行業交易去年創下5年來新高,共有191筆交易,總額達39.4億美元(約52.99億星幣),較2020年24.8億美元(約33.35億星幣)成長59%,主要為「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PE)和「併購」(M&A)等交易。星國金融科技領域交易激增,主因為新加坡促進資本市場措施,例如推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上市框架,使星國成為快速發展公司和獨角獸公司上市的首選之地。去年12月新加坡Grab透過SPAC合併的方式在美國上市,這是金融科技領域的一項重要交易,也是去年亞太區最大4筆金融科技投資之一。 全球而言,去年全球金融科技共有5,684筆交易,涉及交易額達2,100億美元(約2,824.16億星幣),年比為68%。支付領域是吸引最多資金的領域,共吸引517億美元(約695.28億星幣)投資,年比成長近80%。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領域成長迅速,共吸引302億美元(約406.14億星幣)投資,年比增加4倍以上;網路安全則有48.5億美元(約65.22億星幣)的投資,財富科技亦吸引16.2億美元(約21.79億星幣)。 KPMG表示,去年全球金融科技市場表現非常強勁,交易額和交易量都飆至歷史新高,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網路安全和財富科技等領域的融資也創新高。預計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仍是熱門投資領域,更多加密貨幣公司期待監管機構對該領域活動提供明確指示,以促進發展。
A:資料來源:The Nation,2022年2月7日 據泰國商業部部長Jurin Laksanawisit表示,2021年貿易總額為1.71兆泰銖(約1.44兆新臺幣,1泰銖約合0.84新臺幣),同比躍增30.03%;出口成長34.6%至1.03兆泰銖,進口增長23.7%至6,840億泰銖。 2021年跨境貿易額遠超過該部原訂6%的擴張目標5倍,預估今年貿易量將繼續同比成長5-7%,出口額將達到1.08-1.1兆泰銖。 Jurin部長表示,2022年跨境貿易擴張的因素包括:全球與區域經濟將從Covid-19 疫情的影響中持續復甦、泰銖貶值將提高產品價格競爭力,以及使用新開通的中寮鐵路,該鐵路對將泰國農產品運往寮國首都永珍及中國重慶市這兩個最大的農產品市場甚有助益。 按國家劃分,2021年泰國與鄰國的跨境貿易額如次:寮國4,177.3億泰銖,同比成長39.31%;馬來西亞3,466億泰銖,成長42.6%;緬甸1,220.8億泰銖,成長109.24%;柬埔寨1,449億泰銖,成長16.63%;中國1,948.2億泰銖,成長59.71%;新加坡538.5億泰銖,成長51.49%;越南463億泰銖,成長5.03%。 為進一步促進跨境貿易,泰國商業部將繼續與國內外的政府機關與私營部門合作,在新市場尋找潛在買家。此外,今年該國預計將重新開放更多原本為防止Covid-19病毒傳播而關閉的邊境檢查站。 在泰國與馬來西亞、緬甸、寮國及柬埔寨共有的97個檢查站中,目前僅有48個對跨境貿易開放。Jurin部長計劃今年至少重啟12個,其中廊開(Nong Khai)有4個檢查站,清萊(Chiang Rai)有2個檢查站,至於黎府(Loei)、那空拍儂(Nakhon Phanom)、穆達漢(Mukdahan)、烏汶叻差他尼(Ubon Ratchathani)、達叻(Trat)及沙繳(Sa Kaeo)則各有1個檢查站。 泰國商業部將持續密切關注可能阻礙跨境貿易擴張的兩個風險因素:其一是目前傳染性更強的Omicron病毒已成為泰國與鄰國發現的主要變異病毒;另一個則是緬甸的政經局勢,尤其是該國採行旨在減少貿易赤字的進口管制政策。
A:資料來源:The Nation (2022/02/07) 泰國交通部宣布在2022年建設37個基礎建設項目,價值達1.49兆泰銖(1泰銖約等於0.85新臺幣),其中5,160億泰銖將用於13項興建中之項目;9,740億泰銖將用於24個新項目。 24個新項目可分為5大類: 1. 2,810億泰銖用於12個道路項目 2. 13.5億泰銖用於建設佛統府跨境物流中心(Nakhon Phanom Cross-Border Logistics Centre) 3. 6,240億泰銖用於5個鐵路項目: 1,240億泰銖用於MRT紫線延長線(Tao Poon-Rat Burana) 1,220億泰銖用於MRT橘線(Thailand Cultural Centre-Bang Khun Non) 853億泰銖用於雙軌鐵路(Den Chai-Chiang Rai-Chiang Khong) 679億泰銖用於雙軌鐵路(Ban Phai-Nakhon Phanom) 2,240億泰銖用於連接三個機場的高速鐵路 4. 75.6億泰銖用於2個海上項目: 61.2億泰銖用於解決海岸侵蝕的項目 14.4億泰銖用於修復海灘 5. 594 億泰銖用於翻新廊曼(DMK)、清邁(CNX)、春蓬(CJM)和拉廊(UNN)機場 過去兩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諸多建設項目受到推遲,在疫情相關管制措施逐漸鬆綁之情形下,預計泰國政府將提出新的標案,以刺激經濟成長,如泰國MRT紫線延長線(Tao Poon-Rat Burana)已於本年初決標。 即將進入下一個競標戰之重要項目為MRT橘線(Thailand Cultural Centre-Bang Khun Non),預計曼谷高速公路及大眾地鐵有限公司(BEM)及BTS集團將在此次競標中展開熱烈競爭。
A:柬埔寨2022年經濟值得關切的趨勢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2月8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媒體轉載亞洲時報刊登柬國智庫-亞洲視覺研究所(AVI) Sim Vireak發展策略顧問今年2月的文章,要點如下: 柬埔寨在公共衛生政策上,成功推動疫苗普及接種活動,1600萬人口數約87%已接種完整疫苗,使柬國疫情得到控制,國內死亡人數不到3000人。此外,柬國政府還採取相關配套措施,防止國民經濟與民生受到全面影響,尤其以支持中小微型企業及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如服裝成衣業及觀光旅遊業的生存與恢復,並為70萬戶弱勢家庭提供最低基本需求。 根據柬國財經部(MEF)統計,為降低疫情造成的損失及協助商家經營復甦,2020年柬國政府因應疫情措施支出為8.29億美元,2021年增至14.54億美元。2022 年在國家預算下,已就「恢復、改革、復原」3大政策措施編列10.14億美元。MEF預測柬國2021年和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0% 及5.6%,預計在全球需求和投資信心逐步復甦的支持下,柬國經濟在今年中期將反彈回升。 作者觀察柬埔寨2022年經濟發展的關鍵,有下列3項趨勢: 趨勢一、柬埔寨將從成功的疫苗接種策略中獲益 儘管柬埔寨為重新開放經濟及邊境措施做出極大努力,但遊客和投資者還沒有準備好回來。柬國增強疫苗接種的強度(已推動施打第4劑),可確保柬埔寨的生產力與勞動力。 2021年前11月柬埔寨全球非黃金貿易額超過360億美元,年增逾24%。柬國貨品出口156.13億美元,成長22.6%,主要為紡織品、自行車、家具、毛皮、橡膠、塑料、木板、建築材料、佈線及佈線元件、電子元件、糖、香蕉、木薯、芒果等農產品。同期柬國進口額為204億美元,成長25.3%,進口產品主要為布料、建築材料及燃料。雖然去年人員跨境流動仍然受到限制,但貨品流動卻呈現上升趨勢,驅動柬國貿易成長。 趨勢二,柬埔寨公共投資與改革平穩向前推進 表面上看來,疫情的發生是危機,但柬國政府趁此進行國內改革、加強基礎建設投資,及制定各種長期政策,將危機扭轉為柬埔寨改革的契機。 在改革問題上,期待已久的新版《投資法》已於2021年10月15日頒布。修訂後的法律提供更好的商業便捷化、實質的獎勵措施,並鼓勵投資者邁向促進產業多元化等優先領域,同時鼓勵企業提供員工能力建構及相關福利。 在公共基礎建設方面,當旅遊人數處於最低點時,柬國政府在西哈努克省修補與建造34條道路,全長計84公里,耗資2.94億美元。在暹粒省也進行類似的工程,計完善38條道路超過106公里,耗資1.50億美元。此外,大型公共工程如暹粒國際機場(規劃於2023年完工)、新金邊國際機場(截至去年11月完工 26%)和柬埔寨首條從金邊到西哈努克城的高速公路(截至去年12 月已完工 70%)皆穩步進行中。當寮國去年開通高速鐵路時,柬埔寨仍然是湄公河地區尚未擁有鐵路貨運與客運的國家,而交通基礎建設是國家產能和經濟成長的關鍵。 在長期政策方面,柬國財經部規劃將西哈努克市轉變為「多功能經濟特區」,仿照深圳市實施「2015-2025 年工業發展政策」。同時,政府還批准「2021-2035年蒙多基里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草案」,以吸引每年300萬國內外遊客前往該省東北區生態與生物多樣性旅遊。如果發展得宜,該總體規劃將擴大納入蒙多基里省的西北部。此外,2021 年5月政府通過「2021-2035 年柬埔寨數位經濟和社會政策架構」,為柬埔寨所有部門的數位化採用與轉型奠定基礎,以發展建設充滿活力的數位經濟和社會。 以上是柬埔寨努力重建更具彈性的經濟復甦和社會時,採用的最新總體規劃及長期政策。 趨勢三,對國內產業多元化的持續追求,與國外市場多元化齊頭並進 國內產業多元化 近年來柬國非服裝行業一直處於成長狀態,服裝業在柬埔寨經濟中曾占據主導地位,2018 年占貨品出口總額的74%。儘管服裝業出口每年成長約6.8%,但服裝出口已不再是貨品出口的大宗,2021年前9月服裝業出口金額為58.2億美元,占出口商品總額的46%。此外,旅遊用品出口超過鞋類產品,成為第2大出口貨品,達10.4億美元。鞋類產品出口位列第2,達10億美元。第4大製造業出口產品是自行車,出口金額4.7億美元。第5及第6大出口產品分別是稻米及橡膠,出口金額分別為2.85 億美元和2.66億美元。此外,電氣、電子、汽車零組件及電纜在內的新興製造產品出口額合計達4.12億美元。 國外市場多元化 雖然美國與歐盟仍然是柬埔寨貨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地,但近年透過各種自由貿易協定,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柬中(國)自由貿易協定與柬(南)韓自由貿易協定等,預計將為柬埔寨的產品開拓更寬廣的市場版圖。 柬埔寨除了與中國談判擴大柬國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外,也特意拉攏日本零售商永旺在西哈努克城設立占地約3公頃的物流中心,將成為柬埔寨第1個保稅倉庫,因為柬政府計劃在日本政府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的支持下,將西哈努克港發展為自由貿易港。 柬埔寨正在為下一次重大經濟轉型預作準備,因為柬國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從低度發展國家(LDC)晉升為發展中國家,將無法再受益LCD國家享有的普遍優惠待遇(GSP)及歐盟的「除武器之外的一切」(Everything But Arms, EBA)輸歐優惠。
A:越南政府於本(2022)年1月28日頒布第15/2022/ND-CP號議定有關執行國會第43/2022/QH15號決議規定稅捐減免等施行細則。據此,經營戶自本年2月1日至12月31日針對適用10%稅率加值型營業稅(VAT)之產品與服務項目可適用8%之稅率,下列產品與服務項目則除外:(一)電信、金融、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商品、金屬與鑄造之金屬製品、礦物開採(未含煤炭開採)、焦炭、精煉油品、化工產品(詳如上述議定之附錄一);(二)適用特別消費稅之產品與服務項目(詳如附錄二);(三)依資訊技術法律規定之資訊技術(詳如附錄三)。倘附錄一、二與三規定中有產品與服務項目依加值型營業稅法規定非屬於課徵加值型營業稅或是適用5%稅率,則依該法規定執行,並不得減讓稅率。 有關附錄一、二、三規定之產品與服務項目,請參考:https://luatvietnam.vn/tin-van-ban-moi/danh-muc-hang-hoa-khong-duoc-giam-thue-gia-tri-gia-tang-186-35247-article.html
A:BloombergQuint社報導,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發言人表示,緬甸政府正在評估在今年內建置數位貨幣,以支持國內支付及提振經濟。緬甸資訊部副部長Zaw Min Tun少將表示,該委員會尚未決定是透過與當地公司合資,還是政府獨自開發數位貨幣。他續稱,數位貨幣將有助於改善緬甸的金融活動。 世銀在1月底的報告中估計,截至2021年9月(2020-21財年),緬甸經濟萎縮18%,預計到2022年9月(2021-22財年),緬甸經濟成長率僅1%。如果沒有疫情及軍方接管政權的雙重打擊,緬甸的經濟可能會擴大3成。 世界各地的央行多年來投入數位貨幣的開發,部分央行計畫將其用於零售交易,也有部分將之限縮在銀行間交易。世界銀行駐緬甸資深經濟學家Kim Edwards日前表示,緬甸現況並不是很適合推行數位貨幣,要實現此目標將需要優質的監管結構,及高等的政府內部量能。緬甸中央銀行(CBM)貨幣管理局局長Win Myint稱,目前,該行仍在學習數位貨幣並進行討論,需要考慮其利弊。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小型工業局區域主任Soe Naing Htoo表示,由於伊洛瓦底省擁有許多香蕉種植園的地區,在伊洛瓦底省長的指導下,地方小型工業局計畫用香蕉樹幹的原材料生產及銷售消費品。香蕉的樹幹是食用果實後的廢料,可用來生產高價值的商品,而樹幹上的纖維將被用來生產服裝、手袋、鞋子及紙張等消費品。另亦計畫生產COVID-19防護口罩。據瞭解,相關單位正在制定專案,在2022年利用香蕉纖維以手工藝生產消費品,並正對有興趣者進行培訓。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當前2021-22年的小預算年度期間,緬甸在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1月28日期間的海運貿易價值躍升至76.4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71.59億美元增加4.85億美元。海運出口額為35億美元,進口額為41億美元,與2020-21財年同期相比,進口減少1億美元,而出口增長5.88億美元。 與此同時,據估計,本財年截至1月28日的邊境貿易額為21億美元,較上一財年的40億美元大幅下降。商務部的統計顯示,緬甸在2020-21財年的總貿易額為 295億美元,其中海運貿易額為198億美元。緬甸出口農產品、漁業產品、礦產品、林產品、工業製成品等產品,而進口資本品、消費品及工業原料。緬甸目前有9個港口涉及海運貿易。仰光港是緬甸海運貿易的主要門戶,包括仰光內部碼頭及外部迪拉瓦港。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海關的統計顯示,當前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1月28日,緬甸出口額達到49.9億美元,較2020-2021財年的54.9億美元減少4.63億美元。因疫情干擾物流與供需的活動,對農業、畜牧業及礦產領域造成嚴重打擊。中國為管控疫情關閉中緬邊境站,並變更通關規定,使今年農產出口大幅下降。目前,來料加工(CMP)成衣業在工廠工人接種疫苗後已恢復運作。 截至1月28日,在7大出口類別中,農產品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5.31 億美元、礦產出口減少1.99億美元、牲畜出口減少1,200萬美元。至林產品、水產品、工業製成品等出口則均有增長。在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1月28日期間,農產品出口價值為13.45 億美元、畜牧產品為345萬美元、漁業產品為3.12億美元、礦產品為2.02億美元、林產品為5,040萬美元,製成品為逾18.6 億美元,以及其他商品為2.18億美元。 今年,緬甸的主要出口國包括中國、泰國、日本、印度、美國、西班牙、德國、英國、韓國及荷蘭。
A:越南移工自2月15日起可恢復赴臺工作 資料來原:越南vnexpress網站 2022年2月8日報導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媒體報導,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CC)於2 月7日宣布,自2022年2月15日起,對包括越南在內之4 個東南亞國家重新開放邊境;此係臺灣啟動第2階段引進移工專案。 該中心指出,移工赴臺前,必須在來源國如越南已完整接種2劑疫苗;移工抵臺後,開放雇主自行安排移工至防疫旅館進行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雇主與移工均須確實遵守相關防疫規定。 報導另指出,臺灣於2021年5 月因COVID-19病案例激增,而禁止所有無居留權之外國人士入境,包括移工。根據越南政府統計,2019 年出國的14 萬7,387越南工人中,有多達13 萬4,482 人在日本與臺灣就業,其中日本占8 萬人,臺灣占5 萬4,480 人,顯示日本與臺灣為越南重要之的勞動力市場。
A: 據日本產經新聞本(2)月8日報導稱,台灣政府頃宣布將解除對日本福島等5縣食品之進口限制。由於在日本東北311大地震引發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事故後,全球諸多國家採取限制日本食品進口之措施;但近年來各國已陸續解除對日本食品管制,迄今仍維持限制政策之14個國家及地區,其中以中國、韓國及台灣最為嚴格。 本次台灣宣布將有條件解除福島等5縣食品進口限制,並持續要求日本其他縣市食品出口至台灣市場,必須提供產地證明書。去(2021)年9月台灣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為此積極研議如何解決限制日本福島等5縣食品進口問題。 目前台灣政府正研擬制訂食品相關進口食品安全標準法規,將有條件解除對日方福島等產製食品之進口限制令。對此,部分專家及學者表示,台灣解除對日食品之進口限制,將有利於未來就加入CPTPP與日本進行諮商談判,係台灣邁向國際社會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