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來西亞中央銀行總裁諾珊霞頃接受「馬新社」電郵專訪時表示,全球需求持續擴張,以及私領域支出增加帶動,預估本(2022)年馬國經濟可成長5.5%至6.5%。   一如去(2021)年所見,馬國現處於跟隨全球增長和貿易回升的有利地位,中國大陸、美國與區域經濟體等主要貿易夥伴對電子與電機產品和原產品的強勁需求,將推動出口導向領域進一步增長。 尤其重要的是,馬國整體收入、就業情況和消費者信心廣泛好轉,將提振家庭支出。同時,電子與電機、製造及數位投資等重要經濟領域持續落實大型投資計畫,亦有助進一步提振經濟增長。   諾珊霞總裁續稱,今年馬國經濟前景風險猶在,其中包括全球經濟增長較預期為弱、供應鏈干擾惡化,以及新冠變種病毒在全球肆虐。隨著燃油通膨基數效應發酵,2022年通膨壓力依舊溫和,而經濟與勞動力市場繼續疲軟亦將壓抑通膨上升壓力。儘管如此,通膨前景將持續取決於全球原產品價格發展,以及冗長的供應鏈干擾帶來的風險。   另一方面,馬國近期數州的大水災需嚴正觀注,並採取措施以解決永續問題,因此國內銀行刻正採取措施將環境、社會與監管(ESG)因素納入監管、商業策略、營運和風險管理考量之中。氣候變化和原則基礎分類法(CCPT),以及正在進行公眾諮詢的風險管理與情景分析指南等監管措施,亦將強化金融領域在這方面的努力。馬國金融領域已推出措施來幫助受水災影響的災民,但預期銀行自2020年已準備撥備,足以緩衝疫情帶來的進一步負面衝擊,預期水災相關的援助損失仍處於可控制範圍。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2月4日報導, 昨日多個黨派對前交通部長Benny Engelbrecht於去年所宣布的1600億丹麥克朗交通建設提議中並未將所提增的交通建設內容項目的碳排量以及對氣候的影響整合數據算計於提議中,遭到質疑,多黨派表態對前交通部長喪失信心。   E前交通部長於推特(Twitter)表示,渠已盡所能闡明這件事,對這個過程感到遺憾,對於統一黨(Enhedslisten)不信任之說詞感到既難過又抱歉,基於上述因素,渠擇辭去部長職務。   丹麥梅特總理於今早宣布一份新部長的名單:   交通和性平等二部部長 Trine Bramsen  (前國防部長) 國防部長 Morten Bødskov (前稅務部長) 勞工部長 Peter Hummelgaard  (前性平等部長) 稅務部長 Jeppe Bruus  (前政要秘書長)

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2月4日就業報告,美國本(2022)年1月非農就業人數新增46.7萬,優於所有經濟學家預期,如彭博社預測僅新增12.5萬,去年12月就業人數亦上修為51萬,11月則上修為64.7萬;失業率從3.9%微幅升至4%,惟仍處歷史低點;勞動參與率雖尚未回到2020年2月水準63.4%,然已提高至62.2%,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高點;民間企業平均時薪較前一個月增長0.7%,過去一年成長5.7%,加劇市場對通膨持續的擔憂。 本年1月就業表現優於市場預期,反映企業員工需求強勁,雖面對Omicron疫情升溫,仍加強招聘,經濟學者指出,新一波新冠病毒對經濟衝擊逐漸降低,就業穩定增長趨勢及勞工需求強勁,預期帶動本年勞動市場持續成長。該就業報告亦呼應美國聯準會對勞動市場強勁的說法,強化聯準會實現本年3月升息的計畫,以對抗近40年的高通膨。 美國各產業類別就業增長情形:本年1月民營就業人數增長44.4萬,政府就業增加2.3萬;休閒餐旅(+15.1萬)、專業與商業服務(+8.6萬)、零售業(+6.1萬)、運輸與倉儲(+5.4萬)、地方政府教育(+2.9萬)為主要成長類別;建築業(-5千)及礦業(-4千)為主要下降類別。 主要族群失業率:1月成年男性失業率為3.8%(12月為3.6%)、成年女性3.6%(3.6%)及青少年10.9%(10.9%);族群方面,非裔失業率為6.9%(7.1%)、西班牙裔4.9%(4.9%)、亞裔3.6%(3.8%)及白人3.4%(3.2%)。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2年2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本(2022)年1月份進出口動向」,韓國本年1月份之出口金額約為553億2,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成長15.2%。進口金額約602億1,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增加35.5%,貿易逆差金額約為48億9,000萬美元。   本年1月份韓國15大主要出口項目(20大項目自本年1月份減為15大項目、1月1日至31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出口成長之項目為石油製品(88.4%)、鋼鐵(50.1%)、電腦(49.4%)、石油化學(40.0%)、生技保健(30.0%)、半導體(24.2%)、紡纖(22.3%)、家電(21.2%)、蓄電池(15.7%)、汽車零件(14.2%)、一般機械(14.1%)、顯示器(10.0%)、汽車(2.3%)及無線通訊機器(1.9%),而船舶則減少77.9%。   主要出口地區方面(1月1日至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對主要出口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全面增加,對中南美之出口增加30.7%、對東協(ASEAN)增加28.9%、CIS增加27.7%、中東增加25.0%、日本增加16.0%、印度增加15.3%、越南增加14.2%、歐盟(EU)(27國)增加13.3%、中國增加13.1%及美國增加1.6%。   進口項目方面,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均大幅增加,煤炭之進口增加216.1%、瓦斯之進口增加187.8%、原油增加86.9%及石油製品增加69.0%。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文勝煜表示,本年1月份韓國出口即出現2位數成長,並創有史以來1月份出口金額首度超過500億美元,主要項目於主要市場之出口大幅成長。雖然進口因能源價格嚴重上漲,出現原料漲價、供應網混亂等問題,連帶進口單價上漲,進口金額增加30%以上,產生貿易逆差,但以出口連續15個月維持成長之紀錄看來,韓國之貿易架構基礎仍相當穩健。   惟文部長另指出,目前原料價格嚴重上漲及地緣政治局勢不安等,形成供應網混亂等風險因素,預期本年度整體貿易環境將影響韓國之出口,但政府相關部會將依據1月13日公布之「2020年貿易振興政策」,全力輔助出口,全面管理供應網,將影響出口及經濟之風險減至最輕,積極鞏固貿易強國之地位。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緬甸食米聯合會(MRF)數據,本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年31日)截止2022年1月底,緬甸食米及碎米出口量達107萬噸。目前緬甸食米出口至27個國家,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同時碎米主要出口市場亦為中國大陸,其次為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法國及其他3個國家。   據緬甸食米聯合會(MRF)食米及碎米之出口統計,2021年10月緬甸共出口21.6萬噸、11月出口28.5萬噸、12月出口30萬噸,以及2022年1月出口26.9萬噸。   品質較低的食米之價格約為每噸330-355美元/噸,具體根據不同的品種及品質。緬甸食米出口價相對泰國及越南較低,但對比印度及巴基斯坦則較高。   目前,貿易商因COVID-19疫情邊貿限制,改以海上貿易將食米及碎米出口至中國大陸、該區域國家及歐盟等。2019-2020 年度,緬甸食米出口額逾 8 億美元,出口量約 250 萬噸。上(2020-2021)年度受COVID-19疫情影響, 致邊境貿易中斷,食米及碎米出口額約7億美元,出口量為 187 萬噸。

A:據商務部貿易統計數據,本2021-22小預算年度前4個月(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年31日)截止2022年1月21日,緬甸豆類出口額逾3.59億美元,共出口44.47萬噸,其中海上出口額為3.34億美元,邊境出口額為2,573萬美元。2020-21年度(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9年30日)共出口202.96萬噸豆類,金額達15.70億美元,其中海上出口額為9.66億美元, 邊境出口額為6.4億美元。緬甸豆類主要出口至印度,其次是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阿聯酋、馬來西亞、印尼、台灣、日本及歐洲國家等。緬甸主要的農作物為水稻、玉米、花生、葵花、豆類、竹、甘蔗等,豆類為第二大生產農作物,占緬甸農業總產量之33%。緬甸20%的耕地用於栽種豆類,其中72%用於種植黑豆、綠豆及樹豆。

A:緬甸商務部統計顯示,本小預算年度前三個月(2021年10 月 1 日到2022年 1 月 21 日)邊境貿易總額超過19.9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 33.6 億美元減少近 13.6億美元。緬甸與中國、泰國、印度及孟加拉國接壤。在此期間,緬甸通過邊境貿易站出口總額為14.3億美元,進口總額為5.7億美元。   緬甸通過木姐、雷基、甘拜迪、清水河及景棟與鄰國中國進行邊境貿易,與泰國通過大其力、苗瓦低、高當、丹老、提基、Mawtaung及眉色邊境站,與孟加拉國通過實兌及Maungtaw邊境站,與印度通過Tamu及Reed邊境站。緬甸主要出口產品有農產品、動物產品、水產品、林產品、工業加工產品等,主要進口產品是資本財、工業原材料、日用品以及來料加工業(CMP)原材料等。

A:由金融科技創企Mambu提供支援,全球金融科技智庫Findexable發布的「2022年亞太金融科技排名:彌合差距」報告顯示,將香港、新加坡和澳洲的雪梨列為前三大金融科技中心。馬來西亞的吉隆坡躋身亞洲前 20大金融科技中心之列,連升11名至第 15名。   該報告表示,亞洲國家係最早推出專業數位銀行執照的國家之一,以鼓勵新銀行作為更廣泛的經濟包容性策略的一部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有監管沙盒,允許數位銀行在不透過日常監管測試的情況下將部分服務擴展到試點客戶。   Findexable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Simon Hardie表示,亞太地區金融科技中心的排名證明了該地區的多元性、獨創性和對創新的承諾。亞太地區擁有 45 個中心,較2020年增加三分之一,亞太地區的金融科技企業證明金融科技是數位經濟的引擎。   Mambu 董事總經理 Myles Bertrand 表示,SaaS 雲端銀行平台在過去一年中見證了該地區金融科技創新速度的驚人表現,而新金融技術的採用主要是由新冠疫情直接導致的消費者需求推動。亞太地區的消費者已體驗到數位銀行技術如何透過各種更快、更便捷以及更廉價的方式來管理資金,讓他們的生活更輕鬆。   該報告公布的全球前20大金融科技中心中,近一半位於亞洲,惟各國之間不同的法規可能是該地區跨國企業增長的障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執行長拿督阿罕阿都拉曼(Arham Abdul Rahman)頃為瑞士真空閥製造商VAT Group AG在馬來西亞檳城州擴建占地3萬9,200平方米的新工廠進行動土儀式時表示,擴建後產能將增加一倍以上,產量則提高至逾46億馬幣(約10.97億美元),預料將創造500個就業機會,並加速馬來西亞產品出口。   VAT於2012年開始在檳州建設製造工廠,並於2013年4月開始生產,投資超過3000萬瑞郎(1億200萬令吉)設立6000平方米的工廠,在檳城州的第三階段擴充計畫,自2022年至2024年間將以7,000萬瑞士法郎(約7,655萬美元)進一步提高該公司的生產力。   上述新工廠預計於2028年竣工,將占VAT全球總產能約50%,VAT在馬國的工廠將成為該公司在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客戶及其他地區的的主要供應國。   在利用馬國具吸引力的產業生態系統,該廠將具有策略意義,以吸引更多的跨國企業,特別是來自各種高端設備產業的跨國企業,以進駐馬國。   截至2021年9月止,馬國投資發展局已批准來自瑞士的230項製造業投資計畫,累積投資額達140億馬幣(約33.39億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上(2021)年總貿易額為2兆2,270.45億馬幣(約5,310.71億美元),年增24.8%;出口額為1兆2,398億馬幣(約2,956.48億美元),年增26%;進口額為9,872.44億馬幣(約2,354.22億美元),年增23.3%;貿易順差達2,525.57億馬幣(約602.26億美元),年成長37.7%。 2021年馬國前十大出口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 (成長26%)、新加坡(成長22%)、美國(成長30.4%)、香港(成長12.4%)、日本(成長20.3%)、泰國(成長15.6%)、越南(成長47.2%)、印度(成長48.6%)、臺灣(成長19.7%)及印尼(成長32.5%)。馬國主要出口項目仍為電子與電機產品,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6.76%,年成長18%。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成長54.6%)、棕油(成長44.9%)、化學與化學產品(成長39.3%)、橡膠製品(成長45.8%)、金屬製品(成長67.1%)、機械、配備及零件(成長25.7%)、光學及科學儀器(成長11.1%)及液化天然氣(成長22.5%)。 馬國2021年前十大進口來源分別為中國大陸(成長33%)、新加坡(成長27.2%)、臺灣(成長29.6%)、美國(成長7.4%)、日本(成長19.7%)、印尼(成長52.3%)、韓國(成長8.6%)、泰國(成長32.9%)、德國(成長9.7%)及印度(下跌1.6%)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成長24.3%)、化學與化學產品(成長29.9%)、精煉石油產品(成長49.3%)、機械設備及零件(成長14%)、金屬製品(成長15.3%)、交通設備(下跌15.7%)、鋼鐵製品(成長35.7%)、光學及科學儀器(成長15.3%)、加工食品(成長14.2%)及橡膠製品(成長69.7%)。 2021年馬國前5大貿易夥伴依序為中國大陸(1,004.09億美元)、新加坡(636.96億美元)、美國(517.72億美元)、日本(355.27億美元)、臺灣(276億美元)。 2021年馬國與我國貿易總額為1,157.42億馬幣(約276億美元),年増25.93%;對我國出口金額為405.39億馬幣(約96.67億美元),成長19.7%,我國為馬國第9大出口國;自我國進口金額為752.03億馬幣(約179.33億美元),成長29.6%,我國居馬國第3大進口來源國。馬國自我國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積體電路、記憶體、其他柴油、處理器及控制器(不論是否併裝有記憶體、轉換器、邏輯電路、放大器、計時器及計時電路)及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馬國出口至我國主要產品項目為處理器及控制器,不論是否併裝有記憶體、轉換器、邏輯電路、放大器、計時器及計時電路或其他電路、積體電路、供計量或檢查半導體晶圓或裝置之儀器及器具、燃料油及液化天然氣。 馬國市場分析師認為,馬國2021年出口數據表現亮眼,主因電子產品出口成長18%,精煉石油產品、棕油及化學與化學產品的海外需求強勁,分別成長54.6%、44.9%及39.3%,帶動馬國出口成長26%至1兆2,398億馬幣(約2,956.48億美元),創史上新高紀錄。 馬來西亞2022年的對外貿易預計將維持積極態勢。儘管存在高基數影響,但 2022 年仍將適度擴張;其中總貿易額預期成長 1.6%,而進、出口預計將成長1.7%及 1.5%。惟新冠變種病毒的出現,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供應鏈中斷可能會影響整體貿易表現。儘管如此,對電子與電機產品(主要是半導體)的持續高需求以及原產品將支撐對外貿易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斯國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斯國高等教育學生人數近12年來劇減46%,而人口老化速度高於其他鄰國。評論指出,倘無引進更多移民,斯國目前已成窘境的勞工短缺現象未來將更加嚴重。 依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預測,斯國人口將從目前545萬人減少至2060年的495萬人。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如2008 年全國有 214,309 人接受高等教育,但到 2020 年只有剩116,124 人。除了平均生育率下降至1.59之外,斯國有超過2萬名學生在捷克就學並留在當地、醫師及專業人士因高薪留在國外、東部2萬餘名婦女到鄰國幫忙擔任看護等,均是人口統計減少的原因。 1980年代斯國屬於歐洲地區擁有較多年輕人口的國家之一,在接下來的10年內斯國將變成歐洲人口老化嚴重的國家,即便中東歐大部分的地區都有人口老化的問題,但斯國高齡化的速度比其他國家都要快。比較2011及2021年10年的差距,老年人於總人口占比從12.78%增加到17.05%,而勞動年齡人口從71.81%下降到67.03%,兒童人口增長僅0.5%,顯示斯國勞動力短缺已是相當嚴重的問題,且會越來越烈。 斯國Comenius 大學人口學專家警告指出,斯國政府應正視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造成負面影響,包括勞動力大幅下降以及養老金領取者人數和比例同時增加等問題,呼籲盡速提出因應政策。

A:依據哥倫比亞國家統計局(Dane)資料,2021年哥國外銷總值達412億2,327萬美元,年增32.95%,表現優異;其中非能源產品出口達181億8,600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較2019年及2020年分別年增18.8%、24.5%。哥國工商暨觀光部部長María Ximena Lombana Villalba表示,出口成長主要歸功於善用自由貿易協定之市場策略、加強國際市場拓銷及吸引外人投資(以投資帶動貿易)等。鑒於對外貿易為帶動經濟成長之引擎,2022年將持續與企業界共同努力,尋找商機,分散及拓展市場。   2021年哥國農牧產及食品出口94億4,030萬美元,年增19.9%,其中咖啡成長26.4%、花卉22.4%、香蕉2.7%、冷凍牛肉98%、酪梨40.1%、百香果21.7%及燈籠果15.9%等。製造業商品出口達89億3,890萬美元,年增28.7%,創下自2014年以來新高,其中多氯化物出口年成長率高達65.8%、聚丙烯54.5%、成衣服飾51.8%、有機化學品47.8%、建材38.9%、電子機械23.3%、殺蟲劑18.2%及醫材6.7%等。哥國非能源類產品主要出口市場及出口年增率依序為:美國成長25.1%、厄瓜多27.4%、巴西30.7%、秘魯20.2%及墨西哥20.3%。

A: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lica)轉載哥國貨幣政策報告指出,繼2021年哥國經濟成長率達9.9%之後,2022年因內需消費趨緩,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國際金融情勢改變,哥國大選及財政不確定因素影響下,經濟成長率自上年10月預估4.7%下調至4.3%,另進入2023年之後資本形成總額成長亦將放緩,經濟成長率預估將降為3.1%。 通貨膨脹率控制方面,2021年因最低工資上漲10.07%,哥國央行將基本利率自3%上調至4%,受到國際原物料居高不下、匯率變動劇烈及國內農牧生產供需失調等影響,通膨高達5.62%,而2022年預估通膨下降為4.3%。

A: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依據哥倫比亞交通登記處(Runt)與哥國全國商人聯盟(Fenalco)統計,2022年1月哥國電動車總計銷售397輛,較上年同期之45輛年大增782%,進口量已超越上年1-4月總合,主要係中國比亞廸電動巴士大量進口所致,該公司同時亦進口約20輛小型電動車。另據悉BMW及AUDI汽車公司俟其零配件及物流供應鏈建立後,亦將進軍哥國電動車市場。 哥國2022年1月新汽車掛牌數為1萬7,391輛,年增21.4%,亦較2019年1月疫情爆發前成長9.1%。一般汽車銷售7,419輛,年增11.8%;商業用汽車及皮卡車則分別新增6,484輛及1,156輛。倘以廠牌為區別,主要銷售車分別為:Renault 3,292輛、Chevrolet 3,236輛、Mazda 1,588輛、Suzuki 1,553輛。倘以車款為區別,最暢銷之前3款車型1分別為Suzuki Swift 799輛、Chevrolet Onix 734 輛及 Mazda 2 之701輛;另油電車銷售達1,244輛年增104.6%,高級汽車方面:賓士及BMW分別銷售428輛及305輛等。另依據哥國永續交通協會(Andemos)資料統計,2022年1月機車銷售總數達6萬2,519輛。

A:哥倫比亞La Republica財經報報導,依據哥國國家統計署(DANE)資料,2021年失業人口達335萬人,失業率為13.7%,較2020年同期下降2.2%。倘以性別區分,同年分別有24萬6,000男性失業,及15萬7,000名女性失業。總計男性失業率為10.6%,女性失業率為18.1%,較男性高出7.5%。 以地理區域劃分,哥國首都波哥大市失業率為16%,遠高於全國平均失業率,至於Cartagenna、Barranquilla、Bucaramanga等城市之失業率則分別為10.2%、10.4%及12.4%分別位居哥國失業率最低之前3名。另2021年哥國就業人口2,159萬人,雖較2020年增加124萬人,惟與疫情前之2019年就業人口相較,仍減少120萬人,反映疫情仍衝擊該國產業發展及就業機會,導致2021年哥國非正式就業人口比率高達48.8%,較2020年上升0.4%。另哥國中央銀行預估2022年失業率約為11.7%。

A: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把員工的最高基本年薪大幅調升逾一倍,達到35萬美元,強調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是做出這項調整的原因之一。 亞馬遜7日在內部備忘錄向員工表示,把所有白領階級員工的基本年薪上限調高至35萬美元,比之前的16萬美元大幅調升。基本薪資僅占亞馬遜員工總薪酬的其中一部份,其他薪酬包括員工限制性股票和現金獎勵,例如簽約獎金。 亞馬遜長期來一直依賴對員工分發股票獎勵,押注就算基本薪資給得低,股票獎勵也能幫助公司招攬到人才。但隨著亞馬遜股價在2021年表現平平,僅上漲2.4%,遠不如標普500指數27%的漲幅,這種策略開始失去吸引力。亞馬遜內部的離職率據報導已經達到危機水準,去年有創紀錄的50位副總裁離開。 備忘錄說:「過去一年的勞動力市場競爭特別激烈,(我們)對各種選項通盤分析、權衡我們事業的財務狀況,以及有必要保持競爭力以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後,決定大幅調高員工的的薪酬水準,調幅比往年更高。」亞馬遜發言人證實這個備忘錄所言屬實,但拒絕進一步發表意見。 備忘錄也說,除了調高白領員工的基本薪資上限,亞馬遜也將調高全球多數員工的總薪酬上限,強調「亞馬遜這次調整的薪幅,比以往還要多」。亞馬遜此前向倉庫工人支付最低15美元的時薪,並在去年9月表示已把這些員工的平均時薪提高至18美元。 截至12月31日,亞馬遜在全球擁有160萬員工,其中包括領時薪的倉庫員工和領年薪的辦公室員工。 亞馬遜做出這項調整前,已面臨員工日益高漲的怒火,因員工認為薪資低於市場行情。財經網站Business Insider引述自家調查說,基本薪資問題已成為企業員工近來想離職的主因之一。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66/6082433  

A:北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無人車初創公司Gatik去年底作出重要宣佈,旗下兩輛服務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的無人貨車將不再安排真人安全操作員。如今該公司希望,未來數年內將加快無人貨車的發展。 Gatik有別於其他無人送貨公司的地方,是它不會將貨品直接送至顧客手上,其無人貨車按照固定且重複的短途路線,將雜貨等商品從大型分配中心送到零售地點。例如Gatik兩輛為沃爾瑪而設的全自動貨車,在沃爾瑪總部所在的阿肯色州班頓維爾(Bentonville)行駛一條7.1英里的固定路線運貨。 擁有25輛無人貨車車隊的Gatik與沃爾瑪在阿肯色、路易斯安那州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進行該無人貨車試驗計劃,去年得到新資金注入後擴展至德州。該公司已開發專利軟件結合傳統機械和機器學習為基礎的算法,其貨車安裝了360度全景的感應器。 新冠肺炎疫情觸發的網上消費爆增,加快業界對無人貨車的興趣。與此同時,要在數小時內送貨對零售商施加更多壓力,驅使更多商店在分店週邊設置小型分配中心,而非依賴路程數小時外的大型分配設施。Gatik創辦人之一兼執行長納朗(Gautam Narang)指出,無人車有助緩和疫情造成的長途貨車短缺,同時節省物流成本最高35%。 納朗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指出,該公司貨車數月來一周7天無休運作,因此對於無人駕駛技術了解更多,相關算法變得更好,有信心未來數月毋須安全操作員和護送車協助下,安全運作無人貨車。 他指出,目前貨車司機短缺情況將愈演愈烈,到2030年,全美需要貨車司機最少16萬名。透過貨車自動化有助解決人手不足,不少大公司現時對採納相關解決方法持開放態度,最大問題是何時才能安全和大規模推出無人駕駛貨車。 納朗透露,在阿肯色州的運作花了24個月,貨車才可完全自動化行駛固定路線,但憑此吸取不少數據和經驗,相信不再需要真人安全操作員的時間指日可待。 納朗表示,該公司會尋求發展長途貨運,路線會盡量避免駛經學校或醫院等重要設施。目前有21州訂立無人車法例。納朗指由於聯邦層面尚無相關政策,如要無人長途運作需與多州商討,料未來數年才會出現相關聯邦法案。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2-08/%e7%84%a1%e4%ba%ba%e8%bb%8a%e9%80%81%e8%b2%a8%e5%89%8d%e6%99%af%e7%9c%8b%e5%a5%bd%e6%95%b8%e5%b9%b4%e5%85%a7%e5%bf%85%e6%9c%89%e6%9b%b4%e5%a4%a7%e7%99%bc%e5%b1%95/3914186  

A:根據美國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的一項最新研究,美國兩個關鍵的勞動市場指標可能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疫前水準,從而使得就業最大化暫時還是可望而不可及。 高退休人數導致勞動參與率和就業人口比雙雙下降。勞動參與率是指正在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的美國人占適齡勞動人口的比率,就業人口比衡量的則是就業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率。根據這份研究報告,兩者不太可能回到疫前高點。 研究人員Sarah Albert和Robert G. Valletta在周一公布的研究報告裡寫道:「兩個數據都遠低於趨勢,表明勞動市場未達聯準會(Fed)最大就業的目標,儘管勞動市場狀況非常強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與疫情相關的就業限制。我們的分析顯示,要實現勞動市場的長期潛力,可能還需要再擴張幾年。」 雖然失業率低、職缺接近創紀錄高點,以及薪資成長強勁,顯示勞動市場緊張,但勞動參與率的疲軟,表明還有進步空間。由於股票和房屋的高估值,許多較年長的美國人在疫情期間提早退休,而托兒問題和對疫情的擔憂仍是一些人重返工作崗位的障礙。 這項結論似乎與聯準會主席鮑爾對勞動市場的評估不一致。他上月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表示,勞動市場狀況「符合最大限度就業」。聯準會未明確說明如何定義最大就業,但一再表示尋求「廣泛且全面的」復甦。 美國1月的勞動市場令人意外的強勢,非農就業人數增加46.7萬人,在通膨率處於數十年高點的情況下,益增央行升息壓力。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6084360?from=wj_catelistnews  

A:據智利媒體報導,就智利財政部提出將對4,000萬智利披索以上之汽車徵收2%奢侈稅以增加稅收來源,用以發放老年報保障年金,智利汽車公會(ANAC)新任理事長Sebastian de Carcer表示,目前智利電動汽車及油電混合車銷售僅佔新車銷售之1%,普及率仍低,且80%以上之電動汽車售價超過課稅門檻,此一稅制不利電動汽車銷售,與現任政府在COP26之承諾及2035年電動汽車銷售佔比100%之目標背道而馳。另智利電動車協會(AMECH)理事長Alberto Escobar亦認為,政府應對造成較多汙染之車輛加重課稅,並主張未來4年應豁免電動車之奢侈稅,以低稅賦優惠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針對上述智利汽車產業之疑慮,智利財政部長Rodrigo Cerda刻正與能源及礦業雙部長Juan Carlos Jobet研議不影響電動車銷售之後續配套措施。

A:依據智利媒體報告,智利國會於2022年1月26日通過老年保障年金制度(Pensión Garantizada Universal,PGU),智利於2022年2月起實該項新年金制度,作為個人提撥退休金制度(AFP)之補充。申請條件為年滿65歲、非屬65歲以上年齡層前10%最富有人口、每月領取退休金在100萬智利批索(約1,200美元)以下及合法居住智利20年以上,符合上述所有條件者,每月將可獲政府發放最高185,000智利披索(約230美元),以保障老年生活基本需求。   依據智利財政部統計,目前有210萬名智利民眾符合該年金領取資格,智利政府每年之相關支出將佔智利生產總值0.95%,為籌措該制度財源,智財政部頃提出6項新稅務措施: 提高採礦及探勘之特許費率:包括提高探勘特許費率為現行之3倍,將非金屬礦物開採專利調高與金屬礦物一致,並採累進費率,依年度逐漸調高; 提高房地產附加稅率:價值4億智利披索(約50萬美元)以上房地產之附加稅率由0.075%提高至0.275%;價值9億智利披索(約113萬美元)以上房地產由0.275%提高至0.475%; 減少對大型企業購買固定資產之貸款額度; 對價值4,000萬智利披索(約5萬美元)以上之私人用途交通工具徵收2%奢侈稅; 對部分服務項目開徵加值稅(如商業服務、工業服務、探勘服務等); 取消對企業租賃之免稅優惠,將租賃視同購買。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