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時代週報(Die Zeit)、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20003號   德國重要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為聯邦政府及巴伐利亞邦共同出資運作之機構)於2022年2月2日召開經濟峰會,邀請德國各指標性經濟研究智庫與會(包含德國經濟研究院DIW、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機構IFW、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等),就疫情、通貨膨漲、能源轉型與氣候政策等議題,進行時事評論與未來趨勢預測。針對能源轉型帶來之經濟效益,與會智庫代表意見分歧。謹綜整駐地重要媒體相關資訊如次: 一、IFO主席Clemens Fuest指出,德國投入於能源轉型每100歐元中,或許只有1至2歐元使經濟實際受益、或嘉惠一般民眾。儘管節能減碳可能促進全球經濟成長,但由目前德國生產褐煤地區經濟受創、高漲的全球能源價格等趨勢觀察,德國長期經濟成長恐因此放緩。金融市場研究員Jan Pieter Krahnen則認為,德國氣候中和計畫「過於昂貴」(此前德媒曾預估,為達2045年淨零碳排目標,至少需投入6兆歐元)。 二、DIW所長Marcel Fratzscher則認為,能源轉型為經濟成長引擎,不應只以物質或商品價值衡量經濟與能源轉型帶來的效益,惟氣候政策目標只有在得到社會多數群眾認同下,始有成功機會。ZEW學者Achim Wambach表示,經濟成長不應作為衡量能源轉型成敗的唯一指標,過程中所造成的階級摩擦、結構性失業以及失業率等社會問題,亦應納入考慮。 三、IFW教授Stefan Kooths表示,德國社會須有覺悟,能源轉型並非一項經濟成長計畫,民眾必須認清氣候政策將造就經濟成長係一種幻想,德國經濟成長率將在不久後下滑,預計在2030年前,德國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約僅0.5%,此外,分配不均是否加劇,將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四、與會經濟學者對於歐盟甫公布之能源分類(taxonomy)一致提出批評,認爲歐盟不應以「計畫經濟」方式,提示資本市場何類能源項目適合投資,此舉違反資本市場運作方式。學者建議執政者應對能源項目投資作出合理限制(例如限制高碳排項目),其餘則交由資本市場自行決定投資方向與項目。

A:以色列經濟產業部(Ministry of Economy and Industry)、阿聯酋經濟部(Ministry of State for Foreign Trade)及日本經濟產業省(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共同於本(2022)年1月17日首次舉辦三方創新論壇(UAE-Japan-Israel Innovation Forum),由以色列經濟產業部外貿局(FTA)及日本JETRO執行。   從各國角度及利用彼此的優勢,探索以創新為中心的合作可能性及潛在商機,由JETRO執行副總擔任主持人,JETRO執行長Nobuhiko Sasaki致開幕詞,並邀請到以色列經濟產業部總司長Ron Malka及日本與阿聯酋經濟部首長進行貴賓致詞,接著由三國企業公司代表進行兩場座談會(panel discussion)。議程請見JETRO官網https://www.jetro.go.jp/israel/topics/_477856.html。   依據以色列經濟產業部新聞稿,本次論壇旨於發掘商機並促進三國間的經貿聯繫,三國的大使、高階官員及約600位企業人士共襄盛舉。   以色列於2020年9月與阿聯酋簽署和平協議,兩國之後互設大使館,關係正常化後為兩國貿易關係帶來明顯成長,雙邊貨品貿易額從2020年的1.88億美元成長至2021年的11.54億美元。2022年以色列與日本建交70週年,日本在以色列的投資所占比例從2016年的1.8%增加到2021年的12%,兩國貨品貿易額為24.15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0%,以色列對日本有4.6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A:根據冰島媒體於2月1日報導,冰島通膨已達5.7%,為10多年來之最高。冰島工會負責人Ragnar Þór Ingólfsson 呼籲當局採取行動,稱通貨膨正失控。即將到來的集體工會談判將是會很困難, 渠認為,冰島社會正處於金融危機之中,呼籲銀行和其他企業不要在這種情況中獲利,並暫時緩和利潤需求及允許相對較低的利率, 這將降低通膨壓力,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渠亦表示,許多通膨壓力是來自海外,而且是暫時的,呼籲政府應採取更多措施來減緩國內通膨, 例如採取更多行動來刺激房屋建設以減緩房地產價格上漲,設定租金上限,甚至限制利率上升, 上述建議都將有助於緩和工會談判時的要求。渠警告,如果政府和央行不更加努力地減緩通膨,工會將被迫要求漲薪,而將驅使通膨。   ASÍ冰島勞工聯合會主席Drífa Snædal也認同,伊表示,目前經濟形勢危急,需要政府為企業和家庭採取緊急行動,沒有什麼可等待的,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到 11 月情況會更糟。伊建議減免利息、提供租金和兒童福利等補助將能緩解經濟危急現狀。 。

A:依據以色列財經媒體Globes報導,以色列最大連鎖超市Sufersal以5.6億以幣(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ini Line 60% 的股份,Mini Line是一家電子產品進口商和電子產品連鎖店 ALM的持有者。Shufersal表示,收購Mini Line符合其擴大零售業務和進入互補領域的戰略。   Mini Line是韓國三星、AEG和Electrolux品牌家用電器產品的官方進口商,同時還銷售日本富士通空調,並經營擁有42家分店的ALM 電器和電子商品連鎖店。   Shufersal將有權在交易完成後三年內以高於當前交易估值和公司淨利潤10倍的價格購買Mini Line的剩餘股份。本項交易最終須獲得以色列競爭管理局(Competition Authority)的批准。

A:依據以色列財經媒體Globes報導,以色列航空EL AL近日通知台拉維夫證交所(TASE),目前已簽署一份MOU以購買以色列第二大航空公司Arkia Israel Airlines Ltd全部股份,本次交易協議須獲得擁有Arkia 30%股份的員工們同意以及以色列競爭管理局(Israel Competition Authority)的批准。交易核准後Arkia將成為EL AL的子公司,同時間Arkia將繼續已獨立品牌營運,業界認為Arkia可能成為EL AL的廉價航空部門。   以色列自疫情爆發後在2020年3月關閉邊境直到2021年11月初才再度重啟國門,但之後為防止Omicron變種病毒入侵,再度於11月底禁止外國旅客入境並於本(2022)年1月上旬重新開放。長期關閉國門造成以色列航空EL AL損失慘重,在2020年9月以色列政府提供國家補助(貸款)的條件下,EL AL進行股份出售,以色列政府購入約15%的股份,當時年僅27歲的Eli Rozenberg買下40餘%的股份成為EL AL最大股東,稀釋原有最大股東Knafaim Holding的股份。Eli Rozenberg為美國連鎖護理之家Centers Heath Care創辦人兼執行長Kenneth (Kenny) Rozenberg之子。   另一家以色列航空公司同樣也面臨財務困境而改變控股權,Israir Airlines的51%股份在2021年初售予投資公司BGI Investments,BGI由以色列超市大亨Rami Levy及食品貿易商人Shalom Haim掌控。

A:依據瑞士聯邦委員會2022年2月2日新聞發佈,瑞士將自2024年1月1日起全面廢除工業產品之進口關稅,以加強瑞士貿易,並減少瑞士工業產品進口成本,促進瑞士工業產品之出口競爭力,加速疫情後經濟復甦。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委員會新聞發布 日期:2022年2月2日

A: 新加坡採購與物流管理學院(SIPMM)本年2月3日發表「採購經理指數」數據報告顯示,星國製造業本年1月PMI為50.6,比去(2021)年12月下跌0.1,電子業PMI亦下跌0.2至50.8(註:指數高於50顯示整體經濟處於擴張,低於50則代表萎縮)。 新加坡製造業雖然連續19個月擴張,但擴張速度放緩,主要因新訂單、新出口和工廠產出等關鍵指標成長放慢。儘管如此,經濟分析師看好新加坡製造業本年前景,將是經濟成長的關鍵支柱。 依據報告,製成品和投入品價格的擴張速度加快,但進口、供應商交貨和累積訂單的成長則放緩。雖然供應商交貨量連續9個月擴張,但增速放緩,加劇市場擔憂供應鏈中斷。 馬來亞銀行證券經濟分析師蔡學敏認為,全球成長放緩、供應鏈中斷、零配件與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導致新加坡製造業成長放緩主因。新加坡製造業去年大幅成長,形成高比較基礎,預估本年將降低至個位數。 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顏聖充指出,新加坡本年1月製造業PMI放緩,趨勢與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亞洲主要經濟體一致,但看好「亞洲製造業保持強勁趨勢」。投入品價格持續擴張19個月,顯示短期通貨膨脹風險依然存在,但在全球貿易活動蓬勃發展的支撐下,預估星國製造業本年全年平均成長4%。 另金融資訊公司IHS Markit發表報告顯示,東協製造業連續4個月擴張,其中新加坡本年1月製造業PMI指數為58,表現最為亮眼;越南(53.7)、印尼(53.7)、泰國(51.7)、馬來西亞(50.5)和菲律賓(50)亦擴張,緬甸(48.5)則持續萎縮。

A: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本年2月3日表示,將於2月18日發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聲明,將聚焦目前較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例如扶持航空業和旅遊業進一步復甦,以及協助新加坡人民因應生活費上漲等。同時亦將著眼未來,探討如何把握後疫情時代商機、繼續推動經濟轉型、強化社會共識與凝聚力,以及打造綠色經濟和更具永續性未來。 黃循財部長指出,新加坡經濟正穩步復甦,但仍面對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等挑戰。在因應疫情方面,星國前(2020)年為保障人民安全,實施「防疫阻斷措施」;去(2021)年為對抗Delta變種病毒緊縮部分防疫措施,但未再度全面封鎖經濟;本年面對Omicron病毒雖然確診病例屢創新高,但多數民眾已完整接種疫苗,染病者大多症狀輕微,因此,會儘量在不緊縮現有防疫措施下,繼續「與病毒共存」之政策。

A: 由於全球貿易量大增,供應鏈緊縮情形尚未改善等因素使得國際運價不斷上漲,預計國際航商今年的獲利將超越去年。 據顧問公司Sea-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2021年12月全球航班準點率降至32%,創歷史新低,船舶平均較預計到達時間晚一周到港。 以往農曆春節時,因工廠停工,跨洋運輸貨物的需求呈季節性下降,航運公司通常會在農曆春節之後的幾周取消貨輪靠港或跳港以清理積壓的貨櫃,而航運公司今年則未見採取此動作,預計供應鏈緊縮將再持續一段時間方能好轉。 另根據瑞士物流公司Kuehne+Nagel編製指標顯示供應鏈尚無回歸常態的跡象,該指標綜合貨櫃裝載量及等候進港停泊的時間,例如一艘能裝1萬只20呎標準貨櫃(TEU)的貨輪,若須在港外等三天,則將其視為3萬個TEU等待天數,今年1月27日全球貨櫃的等待時間高達1,250萬個TEU等待天數,倘正常情況下應少於100萬個TEU等待天數。 全球貿易運輸持續受擾,即期運價上漲推升航商目前正在協商的合約運價為分析師預估航商今年獲利可望多於去年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數據公司Xeneta的數據顯示,從亞洲到歐洲每只40呎貨櫃的即期運價已大幅上漲至14,700美元,遠高於新冠疫情前的1,450美元,季約、年約、或兩年合約的價格上漲兩倍至9,300美元。滙豐銀行運輸部門預估航商今年的營利將比去年增加8%至1,630億美元,主要受惠於合約運價。

A: 隨著Omicron變種病毒迅速擴散,確診數大幅增加,全美各地的勞工大量請病假,加上長期存在的勞動力短缺及供應鏈瓶頸問題,眾多小型企業面臨倒閉,成為美國經濟成長的最大隱憂。 根據金融機構高盛(Goldman Sachs)對全美1,500名小企業的調查顯示,高達98%業者表示目前徵才及留住員工的措施對企業獲利造成負面影響;84%業者表示通膨上升是經營困難的主要原因;76%業者表示物價上漲導致財務嚴重癱瘓;87%的業者表示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填補職缺,將勞動力短缺視為最重大的挑戰;另有37%業者表示,近來因確診病例增加導致業務被迫暫時關閉或縮減。另根據Alignable公司對6,200多名小企業調查顯示,Omicron重擊美加半數以上的小企業,有些被迫關閉,總體而言,今年1月份小企業部門營收大幅減少。 另據高盛的數據顯示,供應鏈瓶頸帶給小企業極大壓力,68%業者表示擔心持續的供應鏈限制;69%的業者表示此問題對營收產生負面影響;此外,三分之二的的業者表示,供應商偏愛大型企業,並因其大量訂單而獲得優先權,導致小型企業面臨更嚴重的供應鏈危機。惟大多數業者認為未來幾個月營運狀況應將好轉,有73%的業者對今年財務狀況感到樂觀。

A: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洛杉磯市議會已全票通過對終止油井污染問題採取行動,將擬定法規禁止區域內新的石油及天然氣開採計畫,研議在未來幾年逐步廢除現有的開採設備。 石油曾經是南加州最大的產業之一,在 20 世紀初協助推動洛杉磯的經濟發展,提供眾多就業機會,創造巨大的財富與經濟價值,洛杉磯郡目前計有5,000多座油井,閒置的油井約1000多座,產量已不復當年。市議員Paul Krekorian表示,若在在20世紀初期,在洛杉磯開採石油或許還有道理,21世紀的洛杉磯已經是一座大都市,開採石油並無太大意義。 研究顯示,油井會排放苯、硫化氫、甲醛等致癌物質,居住在油井附近居民則暴露在呼吸道損害及嬰兒早產等健康問題,大洛杉磯地區約50萬人居住在油井周邊,其中以非裔及拉丁裔占大多數,除健康風險外,石油開採工程亦帶來全天候的噪音。 在環境及公共衛生團體的敦促下,加州州長紐森已於去年10月研擬法案禁止在家庭、學校和醫療設施 3,200 英呎範圍內開採石油,並要求對緩衝區內的現有油井進行排放監測。 Warren E&P 公司於2007年開始在洛杉磯市Wilmington地區大規模開採石油,計有540 口油井,每日生產多達 5,000 桶石油,現今附近的居民抱怨惡臭、油性粉塵、全天候噪音、柴油卡車交通和地基的振動等惡劣情形,對該社區帶來巨大危害,衝擊生活品質。 由於缺乏對石油產業的監督,洛杉磯市市在迫使石油產業處置閒置油井方面行動緩慢且前後矛盾,飽受各方人士批評。本周通過的法令要求市政部門起草新政策以確保適妥廢棄油井,並在停產後的3至5年內進行現場修復。 惟擬議中的法律不會影響南加州瓦斯公司(SoCal Gas)位於Aliso Canyon 的天然氣儲存設施,該設施位於城市邊界,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天然氣井地點之一。該設施於2015 年 10 月大規模洩漏有毒煙霧至Porter Ranch 社區,居民抱怨噁心、流鼻血及呼吸困難等症狀,雖然本案已和解,但該地區的居民仍表示尚未緩解他們對接觸有毒化學品以及他們的社區是否安全的長期憂慮。 加州獨立石油業者協會(California Independent Petroleum Association)執行長Rock Zierman則對此一法案持反對意見,渠稱,加州生產的原油符合州環境法,而進口石油則享有免稅優勢,關閉國內的能源生產設備不僅將導致加州居民失業、減少用來支付重要服務的稅收,同時亦將導致我們更加依賴進口石油。

A: 華美銀行(East West BanK)董事長吳建民(Dominic Ng甫投書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發表評論,呼籲美國需承認對華貿易及投資可為美國勞工帶來利益,且大部分的美中經濟活動與國家安全疑慮無關,在面對新冠疫情及供應鏈中斷的雙重壓力下,美國應與中國等貿易夥伴建立良性的平衡關係,決策者應提出合理對案,規範對中國的經濟關係,且大多情形下,保持開放態度與國家安全之間並不需予取捨。 華美銀行總部位於南加州,為全美規模最大的華裔商業銀行, 銀行總資產達600億美元,排名位列美國前30大上市銀行,並在中國大陸設有多個營業據點。吳建民董事長經常就美中經貿關係發表意見,致力促進在美華裔及中資企業打入美國主流市場,及協助美國主流企業在大中華地區的發展。

A: 近期以來因新冠疫情導致使全球供應鏈混亂以及再生能源科技與製造技術進程面臨瓶頸,導致再生能源成本暫呈停止下滑走勢;如太陽能面板價格過去一年來大幅上漲50%,風電渦輪上漲13%,電池價格也首度上漲,造成全球能源市場面臨新的供給危機。據美國Encore再生能源公司表示,目前太陽能面板每產生1瓦電力的成本約0.35美元,高於2020年中時的0.30美元。 據能源顧問公司Rystad專家指出,目前太陽能模組的原材料成本即佔70%,致使供應商幾乎沒有降價空間。去年因太陽能板的主要材料多晶矽供給短缺致使成本提高以及海運成本大幅增加等因素 ,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與Wood Mackenzie顧問公司預測,2022年美國太陽能板裝設量將減少15%。 風能情況亦有類似的發展現象, 2010-2020年期間風電價格劇降48%,然現今價格已持平,預計至2030年期間僅會下降14%。彭博新能源財經機構指出此屬產業趨於成熟的訊號。風能製造業者將繼續生產更大型的裝置以降低每瓦電力的生產成本,然渦輪愈大則需使用更多材料,尤其是鋼鐵,而鋼價去年大幅上漲,預料未來幾年仍將居高不下。 電池價格亦受影響。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估,今年電池價格將上漲2.3%,為12年來首度上漲,主要肇因於材料上漲、全球需求增加及供應鏈吃緊等因素。然電池業科技尚有進步空間, 未來價格仍有望大幅下降。亦有業者指出,若科技沒有新突破、業界未掀起整併潮,則價格將趨於穩定而不太可能再大幅下降。  

A: 報載Meta公司宣佈旗下研究團隊將研製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Research SuperCluster(RSC)AI 超級電腦,刻正由Meta、NVIDIA、PureStorage 及Penguin Computing 等公司共同合作研發中,預計將於今年年中完成。 RSC超級電腦將有助業者建構更好的AI運用模式,可由數兆個範例中學習,在數百種語言環境中運作,並使用多模態信號的模型分析動作、文章、圖像及影片,以判定內容是否有害,將可充分確保社群服務的安全性,亦有助於拓展元宇宙商機。 元宇宙概念為近幾個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意即民眾可共享虛擬環境,透過不同的裝置進入工作、遊戲及社交平台,構建元宇宙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RSC初步階段涵括 6,080 個影像處理器(GPU),初步基準測試顯示RSC運算影像速度較現行系統快達20倍,目前規模已與全球排名第五的美國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的 Perlmutter 超級電腦相當,Meta公司稱RSC預計於今年中完成第二階段時之GPU 數量將擴增至 16,000 顆,屆時系統的 AI 效能將提高到目前的 2.5 倍以上,預計得以實現每秒數京次(quintillions)的運算性能,成為全球最快的AI超級電腦。 投資機構高盛集團甫亦預測2022年將是元宇宙超級年,未來市值可能高達8 兆美元。

A:根據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發佈統計,2022 年 1 月,在MyCO線上公司註冊系統上註冊之公司數量超過 1,000 家。MyCO系統依據《2017年緬甸公司法》,已於2018年8月1日啟用線上公司註冊及重新註冊。2018年註冊公司數量為8,506家、2019年為17,380家、2020年為15,080家、2021年為8,011家。DICA統計顯示,該系統自2018年8月1日設立後,截至2022年1月31日,註冊公司數量已達到46,377家。   根據緬甸2017年緬甸公司法第97條規定,所有已註冊公司須在公司成立後2個月內,至少每年1次(最遲應於公司成立週年後的第1個月),在MyCO系統提交年度申報表(AR),逾期將被罰款10萬緬幣。根據2017年緬甸公司法第266(A)條,大眾公司必須同時提交年度申報表(AR)及財務報表(G-5)。根據2017年緬甸公司法第53條(A-1),所有海外公司須在財年結束後28天內,在MyCO上以規定格式提交年度申報表。截至目前約有16,000家公司因未能在限期內申報而被停權(suspended)。若公司未能在註冊日後的13個月內提交年度申報表,DICA將會把表格 (I-9A) 傳送至該公司。 該公司須在收到表格 (I-9A) 後的28天內提交年度申報表,否則將會把該公司的狀態欄位變更為“停權”。被列為停權之公司須在繳納年度申報表費用5萬緬幣、恢復公司登記費10萬緬幣,以及逾期費10萬緬幣後方能復權。倘被列停權後6個月內未能恢復者,將依法撤銷該公司註冊。

A: 拜登總統於上周宣布Fed 3名成員提名名單,將任命Sarah Bloom Raskin出任專責監管銀行業務的副主席,另提名2位非裔經濟學家Lisa Cook及Philip Jefferson填補理事空缺,此人事任命案有助兌現拜登強化Fed高層背景多樣性的承諾,組成108年歷史以來種族、性別最多元的Fed。 目前美國通膨創40年以來的新高,如何在控制通貨膨脹與避免就業市場及經濟復甦受到衝擊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Fed官員須積極面對的重大難題。報導指出,若干經濟學者表示Fed高層提名不只牽涉到人事安排,影響層面廣泛延伸至Fed將如何因應經濟的快速變化,如非裔美國人對於經濟的切身體會與其他族裔感受不同,新冠疫情加深種族間的貧富差距,非裔民眾失業率較白人多出一倍等複雜的議題。 拜登提名擔任Fed理事的2位非裔經濟學者,分別為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教授Lisa Cook及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教授Philip Jefferson。提名若通過,Lisa Cook將成為史上第一位非裔Fed女性理事會成員,渠專長領域包括總體經濟學、經濟史、國際金融及創新、仇恨犯罪如何導致美國經濟成長率降低; Philip Jefferson則為第4位入列Fed理事的非裔男性,研究領域包括經濟不對等、商業循環如何影響貧窮率以及如何透過教育避免失業率增加。 倘拜登提名的人選順利獲參議院認可,成員7名的聯邦準備理事會將出現4名女性理事,而目前聯準會僅有6名理事,全數為白人,男性佔4位。  

A:AFP社報導,挪威電信運營商Telenor於2月2日宣布,該公司2021年利潤大幅下降,主要受到去年緬甸軍方接管政權後,該公司自緬甸撤資的影響,年度淨利潤從2020年的173億克朗(19.3億美元)下降到2021年的15億克朗,當地子公司Telenor Myanmar的盈利能力下降,幾乎就占降幅的一半,其他因素還包括2020年的處置收益及匯率問題。   Telenor於2021年7月表示,將把緬甸子公司Telenor Myanmar出售給黎巴嫩金融公司M1 Group。該交易仍需獲得緬甸監管部門的批准。2022年1月,Telenor還出售其在緬甸一家數位支付服務公司的股份。該集團的業績低於分析師的預期,尤其是第4季的利潤只有6億克朗。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商務部貿易統計數據,本2021-22小預算年度前4個月(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年31日)截止2022年1月21日,貿易順差達2.99億美元,出口額為46.8億美元,進口額為43.8億美元,總貿易額為90.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之貿易額99.52億美元相比,衰退8.9億美元。2020-21年度因進口額下降致貿易順差達6.77億美元,出口額為153.6億美元,進口額為14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相比貿易額雖有所下降,但貿易呈現順差。受疫情影響緬甸進出口呈下滑,海上貿易雖有增加,但邊境貿易則因疫情及政情影響有所衰退。鄰國加強邊境安全,並限制部分邊境地區的貿易。   緬甸的出口產品為農產品、動物產品,水產品,礦產品,工業品及林產品,進口產品為資本財,工業用原料及民生消費品。緬甸出口主要依賴農產品及製造業,商務部刻努力篩查進口奢侈品及促進出口以降低貿易逆差。緬甸主要進口必需品、建材、資本財、衛生用品以及促進出口與進口替代的配套產品。商務部已通知進口商,須申請進口許可證之貨品清單,許可證可自2月1日起申請,以振興疫情後停滯的經濟、規範國家進出口程序,及控制自國外進口貨物的外幣使用。

A: 媒體報導晶片短缺之際,全球半導體大廠刻正提高資本支出以擴大產能,成熟製程亦獲得大量投資。 過去一年,半導體產品製造廠商的資本支出劇增,台積電2021年資本支出總額高達300億美元,同比增長66%,英特爾、三星公司2021年資本支出預估亦達兩位數百分比增幅,此三家公司的總資本支出預計高達800億美元。 台積電 、三星電子 、英特爾幾乎將資源挹注於目前供應較為充裕的先進製程晶片,台積電亦大量使用成熟製程產製較為平價的晶片,該公司2021年一半的收益來自成熟製程晶片,今年400至440億美元的資本預算中預計將有10%至20%用於成熟製程。 據研究公司FactSet數據顯示,專精於成熟製程生產的公司資本支出亦大幅增加,德州儀器公司、NXP Semiconductors、ON Semiconductor、Analog Devices、 Microchip Technology 公司 2021資本支出平均增加122%。 成熟製程晶片廣泛用於汽車、家用電器等設備,成熟製程晶片的價格較先進製程晶片低,因此通常使用較為成本較低且老舊的設備、技術用以製造。惟在晶片荒的環境下,此類設備已不易購得,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公司搭上此一熱潮,藉由銷售為生產成熟製程晶片而設計的新設備,相關業務收入快速增加46%,達98億美元。 生產設備匱乏加劇晶片短缺情形,根據金融機構Susquehanna最新研究顯示,去年12月份微控制器的交貨期達到33.9周,晶片的平均交貨期為25.8周,若干微控制器買家已被告知交貨期將超過一年。 成熟製程晶片製造商刻正努力提升製造能力,德州儀器公司斥資60億美元於德州建造新工廠,並計劃再斥資30億美元於猶他州修建裝備廠,分別可於今年年底與明年初開始商轉。 Analog Devices刻正擴大其位於俄勒岡州的工廠規模,另格芯公司計劃將近期上市募集的15億美元資金中的大部分用於產能擴張計畫,以滿足客戶的強勁需求。 惟對晶片商來說,候新廠房幾年後開始量產,彼時需求是否仍保持在原先估計的水準,恐導致廠房利用率低,並衍生營運損失,這種「供應過剩」的擔憂,將是令半導體業者對成熟晶片投資卻步的主因。瑞銀(UBS)分析師預估,晶圓代工成熟製程2023年恐供應過剩,代工廠短缺現象可能從2023年開始緩解,如果需求減速更快,則可能自2022下半年開始。另預估成熟製程代工毛利率將在今年達到峰值39.1%,並在2023年回落至35.2%。 駐洛杉磯經濟組陳報

A: 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甫提出規模2,864億美元的「加州藍圖」預算案,其中225億美元將用於對抗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包括投入61億美元用於推動電動車相關計畫。 對電動車加州投入大筆資金旨在對抗溫室氣體排放,交通運輸產業排放量向居加州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0%,加州對減緩碳排放的努力向為全美之首,為第一個要求2035年起不得販售內燃機或汽油車的州政府。 加州政府已於2021年承諾投入151億美元執行多項對抗氣候變遷計畫,包括39億美元的電動車相關方案,今年又再度增加61億美元的電動車預算,迄已投入高達100億美元資金,發展電動車產業。 州長紐森認為加州對電動車的投入將吸引更多零排放車廠前進加州,包括Rivian、Lordstown Motors以及電動車充電樁業者如Volta、Ample等公司,皆有望追隨特斯拉腳步前往加州發展。 2022-2023財政年度「加州藍圖」有關對抗氣候變化的計畫包括: (1) 39億美元用於港口、重型卡車、校車和公共運輸巴士電氣化轉型。 (2) 20億美元用於開發潔淨能源,包括建築物脫碳、長期儲能及海上風力發電開發。 (3) 12億美元用於森林保護及防火,包括僱用更多消防員、購買更多滅火直升機、房屋加固、造林等。 (4) 將於2023年底前投入12億美元採購4萬輛電動車、建設10萬座充電樁,另將投入10億美元用於其他零排放汽車計畫。 (5) 為開發氣候科技技術、綠色能源技術公司提供10億美元的稅賦抵免。 (6) 7.5億美元用於抗旱,包括節水、地下水補給以及補助小農支出。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