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美媒本(28)日報導,紐約市於2021年12月通過法案要求企業於招聘時需公開職缺薪資範圍,本年5月15日起將執行該法案,企業將需公開工作、晉升或調動等預期性工資調整範圍,若企業未遵守將被罰款或面臨民事責任,紐約市經濟規模大且大企業數量多,此法案將具影響力,欲解決性別薪資差距並提高薪資透明化。 另紐約市已於2017年立法禁止企業向求職者要求過去薪資紀錄,加州、華盛頓州及科羅拉多州等州政府近年亦頒布相似薪資平等法案。現今美國勞動力短缺,求職者在選擇工作及談判薪資中具影響力,新法案執行將可使求職者了解特定職缺薪資範圍、企業員工可與公開薪資資訊比較及企業了解競爭對手薪資範圍。 惟商業團體反對此新法案,擔憂增加紐約對商業不友善的觀感,許多企業擔心公開薪資將複雜耗時,且非所有工作類別具特定薪資範圍,商業團體另表示支持提高薪資透明化及性別平等。
A:馬來西亞政府批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是改變該國各種商業模式所需的措施之一,特別是在新冠病毒爆發以來馬國的人均收入略有下降之後。 RCEP 將東協經濟體與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及其他地區貿易夥伴之間的各種自由貿易協定(FTA)整合到一個單一的貿易協定下,並使其更容易拓展業務。 MARC Ratings Bhd經濟學者Firdaos Rosli表示,馬國需要競爭以找到一個利基市場,因馬國需以利潤為導向,而不是成本驅動,因該國無法在成本結構上與印尼或越南的製造商競爭。過去馬國國內企業一直關注成本,RCEP將要求他們透過產品與服務的支出和創新來尋求增長。 馬國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頃宣布,馬國將於 2022 年 3 月 18 日成為RCEP的第 12 個締約國。馬國於 1 月 17 日成功向東協秘書處提交批准書(IOR)。根據 RCEP 協議第 20.6 條的規定,該協議將在 IOR 提交給東協秘書處 60 天後生效。 馬國將加入已完成批准程序的其他11個簽署國,即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汶萊、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澳洲、紐西蘭和韓國。 根據世界銀行 2019 年的數據顯示,RCEP 是一項經濟合作協議,包括 15 個經濟體,擁有 22 億人口或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RCEP涵蓋規模約25.8 兆億美元或占全球 GDP 的 29.4%。一項研究顯示,預計馬國將從該協定中受益,該協定將推動該地區2,000億美元的出口金額。 馬國製造商聯合會(FMM)讚許該協定,並認為馬國企業可利用該協定作為後新冠疫情的復甦工具來促進商品與服務貿易。該聯合會已啟動一系列關於 RCEP 的網路研討會,以幫助馬國企業探視該協定所帶來的新領域的機會。該聯合會同時呼籲馬國政府亦應加速批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進一步增加當地產業參與者的商機。馬國政府先前曾表示,在完成CPTPP的成本效益分析 (CBA) 後,計劃於本(2022)年中旬批准CPTPP。 吉隆坡大學商學院經濟副教授Aimi Zulhazmi表示,在過去幾年馬國的外人直接投資一直往下跌,加入RCEP後將使馬國得與其他東協國家共同競爭以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世界經濟的復甦適逢馬國參與 RCEP,對經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馬國深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人均收入在幾年內維持不變,甚至自新冠疫情以來略有下降。 隨著馬國政府在第 12 大馬計畫擬訂目標,至 2025 年每戶家庭的月收入達1萬馬幣(約2,390美元),參與 RCEP 是改變各種商業模式。馬國應可吸引更多外人直接投資,因馬國的半導體與橡膠手套等產品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外國企業的進駐,特別是 RCEP 成員的進入,亦有可能迫使各產業的國內企業進行更多競爭。加入RCEP後,可能會影響國民在經濟部分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內企業。外國所有權和國內參與等國家政策,包括土著股權,亦可能在未來面臨壓力。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新加坡貿工部本年1月27日新聞稿指出,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和太平洋聯盟(The Pacific Alliance)成員國的部長,於26日在哥倫比亞舉行的「第16屆太平洋聯盟峰會」上,正式簽署「太平洋聯盟—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Pacific Alliance-Singapore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PASFTA)」,並發表聯合聲明。星國總理李顯龍也以連線方式,在簽署儀式發表談話,與太平洋聯盟成員國領袖共同見證協定之簽署。 太平洋聯盟的成員國包含智利、墨西哥、秘魯及哥倫比亞等4國,總人口約2.3億人,經濟產值總額超過2.6兆星元(約1.92兆美元),約占拉丁美洲總GDP的35%,為全球第8大經濟體。 2017年的第10屆太平洋聯盟高峰會上,該聯盟邀請5個理念相近的(like-minded)「候選仲會員」(Candidates Associate members),即澳洲、加拿大、日本、紐西蘭和新加坡,分別與該聯盟展開FTA談判,完成簽訂FTA者即可成為該聯盟之仲會員(Associate members),新加坡成為首個與該聯盟簽訂FTA的國家及仲會員。 PASFTA係新加坡與各國/區域所簽訂之第29個自由貿易協定,包含25個章節,主要包含貨品降稅、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與貿易便捷化、技術性貿易障礙、投資、服務貿易、電信服務、電子商務、政府採購、競爭、經濟合作、中小企業合作等,較特別的是PASFTA包含國際海事交通服務(International Maritime Transport Services)章節,此係星國簽訂的自貿協定中首次涵蓋此一領域。 協定生效程序:PASFTA將在新加坡和太平洋聯盟其中兩個成員國批准該協定後生效。因此各方接下來將致力推動完成國內批准程式,俾使本協定儘快生效。 有關本協定之觀察: 預期效益:太平洋聯盟中的智利、墨西哥、秘魯原已為CPTPP成員國,但人口超過5千萬的哥倫比亞與新加坡目前並無自由貿易協定,也因此估計PASFTA之簽署最大的影響是可為星國與哥倫比亞之間的經貿往來帶來顯著的提升。據貿工部估計,星國對哥國之出口貨品,將有多達85.7%的關稅項目將逐步降低或免除。 PASFTA進一步擴大新加坡和太平洋聯盟在其他經濟領域的探索與合作,例如:新加坡方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數位經濟協定(謹註:新加坡與智利間已有「星智紐數位經濟夥伴協定」)、全球物流運籌、基礎建設,以及關係新加坡糧食安全的食品貿易等。 太平洋聯盟的四個會員國皆面對太平洋,航運業極為發達,與同以海運聞名的新加坡具有高度聯通性,由此亦可理解此次PASFTA中特別包含國際海事交通服務章節,係星國簽訂自貿協定中首次涵蓋此一領域,旨在促進新加坡和太平洋聯盟之間的實質連結、鼓勵交流,並為海運事業提供培訓機會。 PASFTA將進一步強化新加坡與拉丁美洲之商貿往來,據新加坡方估計,太平洋聯盟目前占新加坡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貿易與投資的三分之一,已有超過100家新加坡企業在太平洋聯盟國家經商,其中包括知名的線上購物網站蝦皮(Shopee)及農產品公司Olam International,而太平洋聯盟中的部分跨國公司亦在新加坡設有營業據點,預期未來將有更多新加坡廠商透過PASFTA進軍拉丁美洲市場。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2年1月25日 越南工商部表示,由於越南本國輔助工業產業落後,造成加工製造業依賴國外原材料及零組件供應,尤其電子產業、紡織、皮革、手包產業及汽車加工製造業等產業。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韓國及日本越南原材料及零組件主要進口國家爆發,嚴重影響越南原材料及零組件短缺問題,惟上述國家疫情恢復後,越南原材料及零組件問題卻未解決。 越南製造業受疫情影響凸顯越南本國製造業過度依賴國外供應鏈與加上輔助工業落後等問題,長期仰賴原材料及零組件進口,導致陷入貿易逆差。 越南工商部認為,近年來越南加工製造業占本國生產總營收之40%,GDP僅占14%,較其他產業少。依據經濟發展暨合作組織(OECD)數據,依5年以來越南出口產品成長率計算,外資企業仍較越南本土企業多,尤其中國及韓國,本國企業主要出口產業之紡織業及電子產業成長率仍低。 為因應上述問題,越南工商部表示,提高本國輔助工業企業能力係首要任務,進而擴大輔助工業成為各加工製造企業之重要供應鏈,同時越南政府需積極與國外輔助工業企業合作,吸收更多國外新生產技術,俾提高本國生產能力。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28日報導,受新冠疫情影響,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F1)新加坡大獎賽於前(2020)年和去(2021)年連續兩年取消,先前的4年主辦合約已在去年期滿,此次星國與F1管理單位簽下7年長約,合約效期至2028年,並將於本年復辦F1新加坡大獎賽。主辦單位將與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一同制定並實施完善的運作流程,保障所有參賽者、雇員、賽車迷以及公眾的健康和安全。 自2008年開始新加坡共舉辦12屆大獎賽,總計吸引超過55萬名海外觀眾,創造逾15億星幣(約11.1億美元)的國際旅遊收入。2019年是疫情暴發前的最後一屆賽事,吸引26萬8,000名觀眾入場,人數是賽事創辦以來的第二高。F1在2020年受到疫情嚴重影響,但去年賽季多已恢復正常,奧地利、英國和美國舉辦的分站賽都不再限制觀眾人數。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指出,儘管仍面對疫情的挑戰,但也需要把焦點放在經濟復甦和長期成長。在評估簽訂長約能為新加坡帶來的長期效益後,星國政府決定未來7年繼續主辦F1。本次續約將維護新加坡國際都會的聲譽,在旅遊復甦時吸引更多國際旅客,也為新加坡人創造更多營業收入和工作機會。政府也將透過掌握最新疫情發展和公共衛生資訊,確保本年和未來F1賽事活動的安全性。 新加坡旅遊局、新加坡大獎賽公司和F1管理單位於1月27日發表聯合公告,星國旅遊局和新加坡大獎賽將攜手合作,減少新加坡站的碳足跡,例如使用再生能源為賽道照明及使用更多永續性材料等。F1也從本年開始使用第二代生物燃料,賽車燃油中的生物燃料比例增加到10%,並將逐年增加,直至使用100%生物燃料。F1首席執行官多梅尼卡利表示,新加坡賽站的減碳計畫非常突出,也吻合2030年將F1大獎賽打造成淨零碳排放賽事的願景。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月26日引述丹麥工總(DI)向其758家會員公司進行的一份關於2022 年的投資預期問卷調查,將近41%的大型公司回覆預期將於2022年加碼投資,亦較高於去年及疫情前。 丹麥汽車集團Semler Group總裁Ulrik Drejsi指出, 汽車產業變化多端,當處於變化中, 公司可以採防禦性,或是進攻性的策略來面對變化。該集團在投資方面選擇進攻性的策略。 渠並表示,儘管全球仍面臨晶片短缺,與其擔憂,不如積極面對才能更輕易度過新冠疫情。該公司將大手筆的投資於擴大該集團在瑞典的的新租賃和融資公司、建築物、設施、數位化以及電氣化。 DI 副主任 Morten Granzau Nielsen 指出,大型公司對投資期望的增長對丹麥經濟來說是“非常積極和重要的”。 新冠肺炎所帶來的危機也同時創造轉機, 很多公司非常堅強地度過了新冠危機,更有勇氣面對未來挑戰, 也使許多公司開始意識到面對重大挑戰需增加投資,為邁出下一步做準備, 如進行數位化及綠色轉型,才足以與國外市場和競爭對手開戰。
A:根據丹麥媒體於1月27日報導,丹麥於 2 月 1 日起將取消所有新冠肺炎限制,亦不將新冠肺炎歸為社區傳染疾病,丹麥將在下周起成為歐盟第一個取消國內所有新冠肺炎限制措施的國家,此寬鬆政策的新聞引起全球關注。 德國,小報《圖片報》, 該報強調感染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但當局仍決定完全重新開放社會,以“Was ist denn mit Dänen los?”(丹麥人怎麼了?)為標題, 瑞典報紙 Expressen 指出,丹麥的重新開放時間點是瑞典當局將延長限制兩週的同一天。該報亦指出,在整個疫情期間,丹麥限制範圍比瑞典更廣,在重新開放社會方面,丹麥再次領先一步。 美國媒體Politico提到,梅特總理於昨日1/26 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丹麥民眾現在可以再次展開笑容了。 該媒體還指出,丹麥週三有超過 47,000 名感染者,同時正有omicron的新變體出現, 該媒體亦引述梅特總理與衛生部長Heunicke之說詞因住院人數穩定,可重新開放。 英國報紙《衛報》寫道,丹麥是幾個感染率高並重新開放的歐洲國家之一。該報指出,取消所有國內的限制意味著從 2 月 1 日起,夜總會和餐館可以在晚上 10 點之後將再次提供酒精飲料。 除了取消限制外,新冠病毒在丹麥將不再被貼上“社會危急疾病”的標籤。對於想要前往丹麥的人,仍有一些規定限制。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1月27日報告,商務部初估年增率為6.9%,優於彭博社預測5.5%,第三季GDP則修正為增長2.3%,另美國2021年全年GDP年增率5.7%,創1984年最大增幅。專家指出,美國第四季GDP成長主要反映庫存增長4.7%,尤其是汽車相關庫存,民眾商品需求強勁,企業提高生產補充庫存以滿足消費者,預期庫存仍為2022年經濟成長重要推動力。 美國2021年GDP大幅增長,主因為美國政府大規模紓困補助,以及聯準會寬鬆貨幣政策,然該二項因素已逐漸減退,Omicron疫情、消費支出疲軟、供應鏈暨勞動力瓶頸,均為美國2022年經濟成長帶來壓力,彭博社預測美國2022年第一季GDP僅增長3.4%,然許多經濟學家樂觀表示,展望2022第一季之後,預期Omicron疫情、通膨壓力及供應鏈挑戰等均將有效緩解,美國2022年全年GDP仍將穩健成長。
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1月27日報告,勞工部公布截至1月22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26萬,較前一週29萬申請人數減少3萬,亦較彭博社預測26.5萬為低,為4週來首次下降,緩和近期因Omicron疫情失業申請人數上升趨勢,顯示美國雖面臨Omicron疫情,然勞動力市場仍然緊繃,雇主盡力挽留員工及避免裁員。 就業保險保障勞工失業率:截至1月15日當週,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167.5萬,相當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1.2%,較前一週162.4萬人增加5.1萬;就業保險勞工失業率較高的州及屬地依序為:阿拉斯加州(3.1%)、紐澤西州(2.7%)、加州(2.6%)、明尼蘇達州(2.6%)、伊利諾州(2.5%)、羅德島州(2.5%)、紐約州(2.4%)、肯塔基州(2.3%)、麻州(2.3%)、康州(2.1%)及波多黎各(2.1%)。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1月27日報告,2021年12月耐久財訂單為2,676億美元,較11月2,701億美元減少-0.9%,亦較經濟學者預測下降-0.6%為低,為3個月來首次下滑,並為2020年以來最大跌幅;民間商業投資相關的核心耐久財訂單(扣除國防及飛機)亦低於市場預期增長+0.4%僅為788億美元,幾與前一個月790億美元相同。彭博社指出,供應瓶頸及勞動力短缺,恐限制去年第四季的商業投資,且隨美國聯準會緊縮貨幣政策,更高的借貸成本可能影響長期資本支出計畫。 2021年12月耐久財訂單下滑反映非國防飛機暨零件(-14.4%)及通訊設備(-5.9%)等新訂單減少,美國波音公司去年12月新增80架訂單,低於前一個月109架。去年12月耐久財出貨量增長+0.8%持續呈增長趨勢、未完成耐久財訂單+0.5%連續11個月增長,庫存則增加+0.7%,經濟學者認為市場需求高,製造活動強勁,12月耐久財訂單下降或許受Omicron疫情影響,惟供應鏈持續瓶頸,製造商本年須解決供應鏈問題。
A:馬來西亞中央銀行(BNM)與印尼中央銀行(Bank Indonesia)推出跨境二維碼(QR)支付系統,實現馬國與印尼間即時、安全和高效的跨境支付服務。 馬國與印尼中央銀行頃聯合發布消息稱,透過上述連結,兩國的消費者能通過掃描由線下和線上商家所展示的DuitNow或QRIS(印尼標準快速回應碼)二維碼,以進行零售支付。本次標誌著試點階段的開端,以便為2022年第三季全面商業發布做好準備。此連結將於未來擴展,以支持跨境匯款,屆時兩國用戶就可便捷的進行即時資金轉帳。 馬國央行副總裁周清蓮表示,馬印的跨境二維碼支付連結象徵兩國長久合作的一個里程碑,至於與泰國的二維碼支付連結的第二階段,亦已於近期上線。此類發展將讓東協國家創建快速和高效零售支付系統的東協網路願景,並進一步加速東協國家的數位化轉型和金融整合,使個人與企業從中受惠。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製造廠商聯合會(FMM)主席蘇添來頃發布消息稱,新冠疫情造成國內外環境疲軟,因此馬國政府應優先加強經濟和恢復更有利的商業條件,並恢復實施消費稅(GST)。 馬國的債務預計於2022年底進一步增加並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6%,高於2021年的61%和2020年的60.7%。 此情況著實令人擔憂,因為償債負擔占全年預計總收入的17.2%,馬國未有穩定的資金流入,政府的支出卻大量外流,這是因為撥出更多款項予2022年財政預算案的振興和復甦計畫,以緩和及擺脫新冠疫情和行動管制措施所帶來的影響。 該聯合會認同馬國財政部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先前宣布檢視現有銷售稅(SST)制度的弱點,並改善之前在2015年落實的消費稅(GST)稅制,以重新實施消費稅的可能性。該聯合會一直是消費稅制度的堅定支持者,因為與銷售稅相比,消費稅是一種更加透明和有效的稅收制度,由於其公平的稅收結構,已有160餘個國家實施消費稅。更重要的是,馬國產品的出口價格將在全球舞臺上更具競爭力,因出口商品與服務不徵收消費稅,而投入(inputs)產生的消費稅可沿著供應鏈回收。 根據該聯合會於2020年5月針對重新推出消費稅所展開的調查顯示,計有499家接受調查的業者強力支持以消費稅取代現有的銷售稅。廠商亦對消費稅提出數項改善建議,以讓該稅制更親民和親商,比如將消費稅稅率降低至3.0%至4.0%,以改善商業條件,藉以提高投資與就業機會,以及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其他的改善建議包括,確保在重推消費稅時執行適當的機制,以監督市場上的物價管制和反暴利活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越南財政部海關總局稱,去(2021)年越南自中國進口總額達1,098.7億美元,較前(2020)成長30.5%。 值得留意的是自中國之進口金額佔越南進口總額之33.1%,為第二大進口來源國(韓國)進口金額之兩倍。 越南進口之各項貨品均有中國產品。去年越南自中國進口貨品種類中有17個種類進口金額達10億美元以上,其中有兩種進口金額超過100億美元。 機械設備、工具、零配件為最大進口貨品種類,進口金額達249.2億美元,較前年大幅成長46.4%,佔該類產品進口總額之53.6%。其次為電腦、電子產品及其配件,進口金額達218.6億美元。 其他產品如電話及其零件進口金額達92.4億美元,布料約90億美元,塑膠製品約40億美元。 去年越南對中國出口金額為559.5億美元,較前年成長14.5%,佔出口總額之16.6%。 故,去年越南對中國貿易逆差540億美元。
A: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表示,去(2021)年木薯及其產品為少數能維持出口金額及出口量成長趨勢的農產品之一。 據越南財政部海關總局之統計,去年11月份越南出口約184萬公噸木薯粉,較前年同期減少0.8%,出口金額為8億6,550萬美元,成長16.8%。其中出口至中國為176萬公噸,佔出口總量之95.8%,成長1.3%;出口金額為8億2,668萬美元,成長19.3%。 去年11月份越南木薯片出口量超過78萬公噸,較前年同期成長43.4%,出口金額約2億美元,成長60.1%。 越南木薯片主要出口至中國、韓國及馬來西亞市場。其中出口至中國佔出口總量之88.6% (69萬1,240公噸),成長54.1%,出口金額達1億7,271萬美元,大幅成長74%。 中國為國際上銷售木薯及木薯粉最大國,亦為越南木薯及其製品最大銷售市場。
A:據越南海關總局公布之資訊,去(2021)年12月份越南汽車零配件進口金額達4.28億美元,較11月份成長7.7%。 去年12月份越南汽車零配件主要進口來源國包括韓國(1.27億美元)、中國(8,200萬美元)、日本(6,900萬美元)、泰國(5,900萬美元)及印度(3,400萬美元)。累計去年12月份越南自上述5個市場汽車零配件進口總額為3.71億美元,佔12月份該類產品進口總額之87%。 累計去年全年越南汽車零配件進口總額達49.2億美元,較前年成長22.9%(相當於9.16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汽車零配件進口金額高於原裝進口車進口金額(36.6億美元,較前年成長55.7%)。
A:越南財政部海關總局稱,去(2021)年12月份越南電腦、電子產品及其零件出口金額達53億美元,較11月份成長14.1%。累計去年全年該類產品之出口金額達508.3億美元,成長14%。 去年越南至美國之電腦、電子產品及其零件出口金額達127.6億美元,較前年成長22.9%;至中國出口金額為111億美元,微增0.1%;至歐盟市場出口金額為65.7億美元,成長6.1%。 在進口方面,去年12月份越南該類產品進口金額為73.4億美元,較11月份減少5.9%。累計去年全年越南該類產品進口金額為754.4億美元,成長17.9%。其中,自中國進口218.6億美元,成長18.5%;自韓國進口203億美元,成長18.4%;自台灣進口96億美元,成長25.6%。 故,去年越南電腦、電子產品及其零件進出口總額達1,262.7億美元,佔越南去年全年進出口總額之19%;貿易逆差為250億美元。
A:商務部於2022年1月25日發佈第20/2022號進出口相關新聞資訊,新增自國外輸入須申請進口許可證之826項貨品稅則號列(HS.Code)清單,以振興疫情後停滯的經濟、規範國家進出口程序,及控制自國外進口貨物的外幣使用。 上列新聞資訊根據2017年緬甸海關稅則(2017 Customs Tariff of Myanmar),新增451項貨品(稅則號6碼)或826項貨品(稅則號10碼),包括部分食品、塑膠製半成品及部分家用品、木漿、絲綢、綿綢、地毯、紡織品、玻璃製品、腳踏車及機車零配件等,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須申請進口許可證。 商務部曾分別於2020年10月22日及2021年11月9日公佈第68/2020號公告及第18/2021號新聞資訊,宣佈稅則號列10碼之3,931項貨品及3,070項貨品須申請進口許可證,此次再新增826項。新增之826項貨品,不論自海運、航運及邊境進口,須自2022年3月1日起依照規定申請進口許可證後方允許進口。並聲明新增之826項貨品的稅則號清單,將按照進出口法再發佈公告。詳細稅則號列清單可參考商務部官網:(https://www.commerce.gov.mm/sites/default/files/Newsletter%2020-2022%20%28%E1%80%9C%E1%80%AD%E1%80%AF%E1%80%84%E1%80%B9%E1%80%85%E1%80%84%E1%80%B9%E1%80%9C%E1%80%AD%E1%80%AF%E1%80%85%E1%80%AC%E1%80%9B%E1%80%84%E1%80%B9%E1%80%B8%20826%20%E1%80%9C%E1%80%AD%E1%80%AF%E1%80%84%E1%80%B9%E1%80%B8%29.pdf)。
A:日本時報報導,日本飲品製造商麒麟控股於1月26日表示,其在緬甸的子公司已在法院成功駁回緬甸軍方合資夥伴(緬甸經濟控股公共有限公司,MEHL),於2021年11月所片面提出之Myanmar Brewery有限公司清算案。幾個月前,麒麟表示,在軍方接管政權後將與緬甸斷絕關係。麒麟的日本母公司並聲稱,仰光西部地方法院的命令不會對麒麟的或其子公司Myanmar Brewery有限公司的營運產生任何特別影響。麒麟曾表示,MEHL對結束合資企業Myanmar Brewery的談判中不合作,故於2021年12月向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上訴,反對清算該片面清算申請案。麒麟的高層也表示,在退出合資後,該公司仍希望繼續參與緬甸市場。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當前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1月14日,緬甸的水產品出口額估計逾2.765億美元,較2020-21財年同期的2.74億美元略增加257萬美元。 農業、畜牧及灌溉部正致力於提高產量、開拓新市場、增加出口、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為飼養員提供經濟援助、促進魚產消費,並與所有利益攸關方共同應對挑戰。此外,緬甸漁業聯合會(MFF)正試圖在COVID-19對海運貿易的干擾、邊境關閉及燃料油價格不穩定等不利環境下,增加漁產出口。毛淡棉商品中心表示,除漁網、油價等高投入成本,緬元貶值也造成負擔。 德林達依省、伊洛瓦底省及若開邦的市場魚類產品,特別是魚、蝦、鰻魚及螃蟹主要出口到國外市場。緬甸通常向中國、沙烏地阿拉伯、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及歐盟國家等40個國家的市場出口魚類、對蝦、螃蟹等漁產。目前,由於緬甸COVID-19確診數激增,中方關閉邊境地區。MFF正在轉向具有出口潛力的孟加拉市場。 緬甸全國有48萬英畝的養魚場及蝦養殖場,還有120多個冷藏設施。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10月至9月),緬甸出口價值約7.85億美元的水產品。
A: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美國波音公司(Boeing)正在向其與Google共同創辦人(Larry Page)籌組的空中出租車(air-taxi)合資企業加碼投資4.5億美元,開發用於城市內外短途運輸的小型無人駕駛飛機。 波音位於矽谷的Wisk合資企業加入不斷擴大的電動飛機領域,此領域在過去一年吸引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一些公司的目標是在2025年左右開始提供服務,這些計畫的實現將取決於確保乘客安全的監管規定。 Wisk於2019年由波音和電動飛機製造商Kitty Hawk Corp.合資創立。Wisk正在開發一種可搭乘3至4名乘客的新型飛機,如同直升機一樣垂直起降,並在無飛行員情況下自主飛行。波音公司尚未提供計劃中Wisk機型投入使用時間表,僅表示將緊隨配有駕駛人員的機型之後。 波音公司於2017年收購無人機和無人駕駛飛行系統製造商Aurora Flight Sciences Corp,為進軍自主飛行業務奠定基礎。波音公司在2016年也收購生產水下無人機的Liquid Robotics。Wisk主管人員主要來自Liquid Robotics。波音策略長Marc Allen表示,該公司將Wisk空中出租車製造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計劃自行運作。波音公司可能將Wisk的開發工作納入未來的軍事及貨運計畫中。 波音於2021年關閉其風險投資部門後,將其空中出租車業務重點放在Wisk合資企業。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代中期,該市場可能擁有數千架小型飛機。 波音競爭對手如Airbus和Embraer等飛機製造商也正在開發自己的電動空中出租飛機,其他新創公司也吸引航空公司、私人飛機營運商及飛機租賃公司的興趣和投資。美國空軍也參與開發軍用飛行出租車。 Joby Aviation Inc和Vertical Aerospace Group Ltd等競爭對手正在開發有人駕駛的出租車飛機,這些飛機隨後也將過渡到自主飛行,預計監管機構將首先對配有駕駛人員的飛機進行認證。美國航空、聯合航空及某些美國通勤公司已簽署合約,當監管機構認為可以安全飛行和大規模生產時,將向Vertical和Archer Aviation Inc等製造商購入數百架空中出租車。目前,美國、歐洲、巴西和其他地方的監管機構正在製定空中出租車製造及飛行規則。 2021年5家空中出租車企業通過特殊目收購公司在美國上市。波音公司擁有Wisk多數股權,但並未透露投資細節或合資企業估值。大多數上市空中出租車公司的估值在10億至20億美元之間。Joby Aviation於2021年8月上市,並計劃在2024年通過其無人駕駛飛機推出共乘服務,該公司目前估值為2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