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阿根廷政府於官方公報發布第911號法令,延長禁止出口牛肉7個部位至2023 年 12 月 31 日,其中包含無骨或帶骨牛肉、牛腩、軟骨肉、腹部雙層肉、去骨牛排、前肩去骨肉及後臀肉,盼藉此遏制國內物價上漲致使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攀升之情形。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彭巴草原農業協會聯盟(CARBAP)主席Horacio Salaverri質疑政府延長牛肉出口禁令至2023年之政策正確性。渠表示此干預政策已再次引起國內畜牧產業質疑,要求政府應檢視現行措施,多位業界代表更指出此舉無助企業擴大投資及提高牛肉產量。 另國內生產者協會亦公開反對政府宣布之禁止牛肉出口措施。北部農業和畜牧生產者協會 (Apronor)成員亦表示,政府干預和限制將威脅國內肉品生產,阿根廷牛隻存量大幅減少,導致供應鏈失業人口大增,直接投資下降,國際市場喪失信心。屆時,受惠的將是鄰國巴西、烏拉圭與巴拉圭。

A:依據瑞士蘇黎世機場公司(Flughafen Zürich AG)發布之新聞稿,蘇黎世機場在2021年共計有1,023萬4,428位入出境旅客,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增加22.7%。另搭乘瑞士境內航線共計770萬人次,增加23.1%,轉機旅客則為240萬人次,增加21.7%。載客航班架次共計為13萬2,600航班,增加19.1%。載客航班的旅客人數平均為108.3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增加17.4%。貨運總流量則為39萬3,062公噸貨物,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增加35%。   資料來源: 瑞士蘇黎世機場公司(Flughafen Zürich AG) 日期: 2022年1月17日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中央銀行(SAMA)最新數據報導,去(2021)年12月政府在央行存款減少747億里雅(約199億美元),月減幅度係2016年來最大,該年11月政府在央行存款減少903億里雅。 上述數據亦顯示,去年12月沙烏地央行持有之國外淨資產月減2%至1兆6,400億里雅,年減幅則為2.4%,另沙烏地市場流通現金、民間存款、銀行在央行存款總計月增0.5%至3,560億里雅,皆反映政府及民間逐漸擴大支出及消費面,有助經濟持續復甦。

A:據媒體報導,阿曼能源暨礦產部(Ministry of Energy and Minerals)與英國BP石油暨天然氣公司頃簽署一項策略性合作協議(Strategic Framework Agreement, SFA)及一項再生能源數據蒐集協議(Renewable Data Collection Agreement),雙方將共同發展綠能,內容包括制訂能源策略及法規、成立綠能實驗室等。 媒體指出,BP承諾將協助阿曼自8,000平方公里土地蒐集及研析太陽能及風能數據,以利阿曼選擇最佳地點建立再生能源中心,未來甚至可合作發展綠氫(green hydrogen)以供應當地及國際市場需求。

A:據媒體引用市場最新數據報導,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杜拜去(2021)年不動產銷售金額總計約1,510億迪拉姆(約411億美元),創2009年以來最高,交易量則達6萬1,241件,為2013年以來最高,顯示經濟持續復甦。 上述數據亦顯示,杜拜不動產銷售金額較前(2020)年大幅增加110%,交易量亦大增74%,其中,成屋交易佔比約60%,其餘為預售屋,顯示買家看好當地不動產市場發展。

A:據媒體報導,南韓文在寅總統日前率團展開中東暨北非訪問行程,首站抵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出席杜拜世界博覽會(Expo 2020 Dubai)主辦之南韓日(Day of Korea)活動,兩國於本(2022)年1月16日簽署國防及氫能等多項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加強經貿、糧食安全、醫療、文化、太空、能源、觀光等領域合作。 媒體指出,UAE為南韓在中東地區最大貿易夥伴,去(2020)年雙邊非石油產品貿易額達48億美元。另文在寅總統將赴沙烏地首都利雅德與王儲 Mohammed bin Salman及海灣合作理事會(GCC)秘書長Nayef Al-Hajraf 會晤,雙方可能宣布重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隨後文在寅總統將赴埃及首都開羅與埃及總統Abdel Fattah El-Sisi會晤。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報導,未來靠泊於丹麥西岸埃斯比約(Esbjerg) 碼頭之綠色船舶將能透過行動式岸上氫能發電廠接綠電,此發電廠由當地CS Eletric A / S公司所研發,透過行動式岸上發電廠亦將使該碼頭成為全球第一個可接綠電之港口。 預計該發電廠將於2022年完成,也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碳中和岸上供電。 C 公司正在蓋世界上第一個將風機生產過剩的風能電解為綠氫之燃料電池儲存在行動式岸上發電廠為靠泊船舶供電, 該行動式岸上發電廠的大小相當於3個貨櫃大,可以根據需求,使用卡車將行動式發電廠在港口周圍移動為停泊在碼頭的船隻供綠電。   C公司總監 Søren Mathiasen指出,該公司特別專注於為海運產業開發有效率和能減少碳排放的永續解決方案 ,因此亦驕傲地邀請埃斯比約港一同寫下歷史。   於2020 年有 5,379 艘船舶於埃斯比約港靠泊,是北海最大的港口。目前歐洲裝設之4/5以上的海上風機由埃斯比約港運出。目前約有 200 多家公司進駐埃斯比約港口,這些公司為離岸和能源產業的提供完整的供應鏈。 埃斯比約港的主管Dennis Jul Pedersen表示,燃料電池是岸上發電一個重要的環節,與 C公司合作的項目將對 Power to X 的實際應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A:歐盟執委會內部市場執委Thierry Breton 2022年1月10日接受POLITICO媒體專訪,其中就戰略自主、晶片短缺、數位法案等提問回應要點摘要:   戰略自主: B執委強調此一主張的核心要義,在於確保歐盟的供應安全,而非創造產業冠軍。 針對主持人提問立陶宛近期與中國的貿易爭議,歐盟是否將與臺灣加強合作一節,B執委表示準備持續與臺灣企業合作,惟將確保在與所有夥伴之間的合作能求取平衡。   晶片短缺: B執委認為,目前近80%的晶片生產集中於亞洲,對歐洲甚為危險(dangerous)。歐盟雖訂立目標提高晶片產能,惟因建廠需時4至5年,歐洲晶片短缺情形仍可能將持續數個季度,爰難回應歐洲未來3年能否擺脫對臺灣及中國晶片的依賴。 B執委說明歐盟刻研擬歐洲晶片法,並與歐洲企業、科研機構及美、日、韓等國洽商中,期能提升歐洲晶片產值至2030年以前達全球20%。 有關主持人提問對美商Intel宣稱擬在法、德、義等國投資設廠之看法,B執委表示可以理解,並稱Intel亦在美國亞利桑那、奧勒岡等數州設廠,主要仍須視各地點在能源及人才供應的能量。 針對歐洲處理器與半導體科技產業聯盟是否允許非歐盟企業加入一節,B執委強調該聯盟的開放性質,及第三國企業須依歐盟所訂定標準或條件參與,而歐盟刻研擬相關準則。   數位法案: 針對歐盟數位市場法(DMA)及數位服務法(DSA)引發各界關注,B執委強調前者係在市場面確保公平競爭,後者則著重於社會面監管不當內容以保護消費者,預期近期可展開歐盟機構三方談判,盼能於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期間完成工作。 B執委表示曾向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說明,歐盟擬訂該等法案係為管理歐洲資訊空間,而非僅針對如GAFA等平臺業者。B執委認為歐盟確需要有力法律工具,俾於必要時對違法業者採取制裁措施。  

A:法國財經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引述法商裕利安怡(Euler Hermes, EH)本(1)月13日發表今(2022)年總體經濟展望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將穩定成長,雖能源、零組件及運輸等部門短期內仍面臨供應鏈與價格壓力,預期今年下半年將有所改善。   EH估計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 4.1%,明(2023)年為 3.2%,雖較去( 2021) 年5.4%強勁復甦後微幅放緩,但仍力道十足,據 EH 分析,近來新冠 Omicron 變種病毒株雖令人聞之色變,但預期其影響將僅限於本年第一季成長因此削弱 0.3個百分點。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發展落差仍將延續,前者仍為全球經濟成長之主力,可歸功於該等國家消費暢旺以及較佳之疫苗覆蓋率。   EH預估今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為 4.1%,將領先美國的3.9%。歐元區中,預期今年西班牙GDP成長率為5.7%、義大利4.5 %,德國因供應鏈中斷與能源價格飆升之阻礙成長率為 3.7%,法國則為 3.6 %。至於歐陸其他地區,英國成長率為 4.4%,俄羅斯拜碳氫化合物價格飆升所賜為3%,而土耳其則因貨幣貶值之打擊,成長率大幅放緩為1.5%。此外,亞太地區成長率將達4.7%(包括中國 5.2% 與印度 7.1%),拉丁美洲成長率預計僅為 3%、中東3.7%、而非洲3.5%。   在國際貿易方面,全球貿易量將持續以高於長期平均速度成長,惟可能因勞動力與供應鏈瓶頸受部分影響,預期今年將增加 5.4%,2023 年持續成長 4%。此外,今年上半年,先進國家與新興市場仍普遍面臨供需失衡,導致通膨居高不下之窘境,預計將持續到年中。

A:依據捷克媒體Expat  本(2022)年1月12日報導,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Deloitte) 依據2017-2020年營收成長,調查中東歐前50大快速成長公司,其中19家為捷克公司,位居區域內第1名,勝於第2名的波蘭16家公司,及第3名斯洛伐克5家公司。 捷克快速成長的IT產業是捷克排名第1主因,近幾個月,有數個IT外商在捷克進行重大投資案,同樣的捷克本地IT廠商成長也相當活躍。德勤此次調查成長最快速之50家公司中,大多數為金融科技或軟體公司,其成長受惠於疫情激化之經濟數位化。其中成長最快速的捷克金融科技公司FTMO,4年內成長了39.432%,FTMO為缺乏資金具經驗、可獨立操作之金融交易人員提供操作交易平台。 捷克融入西歐經濟體及其強勁的經濟發展,使捷克與其他前⸢東方集團⸥(Estern bloc)相較,更具投資優勢與吸引力,隨著捷克地方企業成長超越區域對手,預期該優勢將日益擴大。捷克已奠立其科技強國的美譽,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值得樂觀期待。  

A:依據奧媒「新聞報」(Die Presse)2022年1月17日報導,鴻海集團子公司樺漢科技持有最大股份之奧地利著名工業電腦廠商S&T,日前發布2022年業績預測:以2021年第4季該公司接單較創新高,以及訂單積壓量大增情形推估,2022年業績可望超過15億歐元,稅前淨利至少10%。惟若該公司出售旗下服務部門,則全年業績或無法達到15億歐元目標。 S&T首席執行長Hannes Niederhauser表示,展望2022年該公司晶片短缺困境應可逐步舒緩。另,2022年1月初即接獲總額1.7億歐元之「智慧列車」無線電網路現代化解決方案合約,為2022年開啟且奠定全年成功基礎。 根據S&T財會部門初估,2021年該公司營收逾13.億歐元,稅前淨利逾10%。  

A: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越南經濟成長率較2020年成長2.58%(按:第一季成長4.72%,第二季6.73%,第三季減少6.02%,第四季5.22%);其中工業暨營造業成長4.05%、服務業成長1.22%、農林水產業成長2.9%。 在農林水產業方面,農業成長率3.18%,林業成長3.88%,水產業成長1.73%。在工業暨營造業方面,製造加工業仍為工業成長之主要驅動力,成長率為6.37%,電力生產與配銷成長5.24%,礦物開採業減少6.21%。營造業成長0.63%。在服務業方面,2021年4月底爆發之第4波疫情已嚴重影響到貿易與服務業;其中,批發與零售業減少0.21%,物流業減少5.02%,膳宿服務業大跌20.81%,惟醫療業與社會輔助成長最高、為42.75%,金融、銀行與保險業成長9.42%,資通訊產業成長5.97%。 有關2021年GDP經濟結構方面,農林水產業占12.36%、工業暨營造業占37.86%、服務業占40.95%,產品稅收(產品補貼除外)占8.83%。 在2021年GDP以支出面估計,終端消費較2020年成長2.09%,資產累積成長3.96%,貨品與勞務出口成長14.01%,貨品與勞務進口成長16.16%。

A:據越南副總理黎文成頃於本(1)月9日召開之2021年工商業會議中指出,2021年越南進出口金額逾6,685億美元,使越南成為全球貿易規模最大之前20個經濟體之一。越南工商業已有效利用各項新世代之FTAs、有助於拓展、擴大出口市場、符合歐盟、美國、日本等大型出口市場等標準。另據越南工商部阮鴻延稱,越南已連續6年維持貿易順差,順差逾40億美元;貨物供需均得到保障、國內外供應鏈基本上維持穩固、即時以穩定價格提供基本用品與勞務。 據越南工商部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對出口成長貢獻最大之產品項目包括各種電話機與其零件575億美元(成長12.4%)、電腦、電子產品及其零件510.1億美元(成長14.4%)、其他機械設備及其零件383.4億美元(成長41%)、木材及木製品148億美元(成長19.7%)、各種鋼鐵類117.5億美元(成長123.4%)、紡織成衣品327.1億美元(成長9.8%)、鞋類暨皮革176.5億美元(成長4.9%)。然而,黎副總理亦指出工商業仍存在之若干障礙與困難,其中包括邊貿管理問題。許多輸中國之農水產品仍主要以非正式管道出口,占70%,導致龐大風險。此外,市場與進出口金額仍主要依賴外資企業。越南工商部副部長陳國慶亦承認,若干產品(包括蔬果類)市場多元化仍緩慢、尚未符合出口市場之品質與標準等條件、尚未有效利用各項FTAs所帶來之優惠關稅;越資廠商之出口能力,尤其係中小型企業仍很有限。

A:沙烏地阿拉伯素有「中東心臟」之稱,位處中東地區阿拉伯半島,東臨波斯灣,西臨紅海,為該區域國土面積最大國家且是中東地區最大經濟體,石油儲量占全球總量25%,天然氣儲量占全球總量10%。 沙國重要經濟政策:(1)願景2030計畫(Saudi Vision 2030)、(2)新未來計畫(NOEM)、(3)紅海計畫(the Red Sea)、(4)持續推動沙化政策(Saudization)、(5)課徵增值稅(value-added tax, VAT)。 近年為擺脫對石油產業過度倚賴並促進國家經濟多元化發展,積極推動沙烏地《願景2030》,在該計畫引領下逐步推動國家轉型、婦女平權、產業多樣化、本地人民就業率提升及重返溫和伊斯蘭等社會層面之改革。沙國正處於對外開放的起始點,我商可鎖定需求,切入相關產業進行深度合作,未來商機無限。  貿易資訊:沙國是中東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我國在中東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長期以來對臺灣貿易均呈現巨額逆差。2020年沙國為我國第15大貿易夥伴、第11大進口來源國及第27出口目的國。2020年臺沙雙邊貿易總額為57億美元(占我國貿易總額0.9%)。 沙國為我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自沙國進口主要產品為原油、甲醇等化學品、聚乙烯、聚碳酸樹脂及聚丙烯等。我國對沙國出口貨品則相較多元,包括小客車及零件、鋼鐵、照明或視覺信號設備、化學原料及螺釘等。沙國自2018年6月開放女性駕車,對小客車及零配件等產品需求增加,因此相關產品受惠,出口金額成長。  

A:依據日刊工業新聞本(111)年1月17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為加速推動溫室氣體減排,於本(17)日向國會遞交能源相關修正法案,盼於本會期順利通過,並於2023年春天正式實施。 相關修正法案及修正要點摘要如下: JOGMEC法修正案:經產省擬修正石油天然瓦斯‧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法,賦予該機構可供給風險資金(Risk Money)予企業之功能,協助企業投身氫能、氨能製造,或發展二氧化碳捕捉及封存(CCS)技術等,藉此提升日本清淨能源占比,並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電氣事業法修正案: 將建設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設施之事前申請及安全確認制度適用對象擴大至小規模發電設備。 依據現行電氣事業法規定,發電業者可逕關閉火力發電廠,事後再補申請手續。為確保電力安定供給,經產省擬修正相關規定,將火力發電廠之廢止改為事前許可制,避免火力發電量急遽減少,不利能源安全供給之窘境。 節能法修正案:為促進使用再生能源、氫能及核能等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之非化石能源,修正現行節能法,增加以下兩點義務: 日本國內能源使用量較多之12,000家企業,必須設定非化石能源使用量目標。藉此減少火力發電需求及二氧化碳排放量。 日本電力零售業者必須制定在再生能源供電量高峰時段使用電力可享有優惠電價之費率方案。藉此進一步將用電需求集中至再生能源供電高峰時段。

A:馬來西亞將於本(2022)年完成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國內批准程序。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表示,馬國政府已授權該部通知外交部長賽夫丁,後者將向印尼的東協秘書處提交批准書(IOR)。預計批准程序將根據該協定的規定於 60 天內生效。馬國預計將在三月成為第 12 個批准 RCEP 的成員國。   阿茲敏部長續稱,馬國政府按原先承諾於 2021 年底前完成RCEP批准程序,惟欲完成批准程序必須先修正通過國內貿易暨消費者事務部主管的三項法案,分別為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地理標示法等智慧財產權相關法案,馬國國會下議院於2021年12月15日批准前述三項法案的修正案,而上議院則於2021年12月22日通過。   2020 年 11 月 15 日,馬國與其他 14 個 RCEP 參與國簽署了 RCEP 協定。該簽署顯示東協及其五個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國將區域經濟一體化放在首位,以促進跨境貿易、投資和放寬非關稅措施。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資料來源:Krungsri Research 五、泰國製藥產業前景預測 (一) 泰國國內藥品市場預估每年平均成長3.5%至4.5%,主要受以下因素推動: 1. 隨著人口老化增加生病比例,尤其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前揭疾病通常需要使用昂貴的進口藥物治療。 2. 泰國全民醫療保險持續普及,擴大對於學名藥的需求。 3. COVID-19疫情提升人民對健康的重視。藥廠也傾向增加投資以滿足需求的成長。 (二) 泰國國內市場競爭也可能加強,主因如次: 1. 低成本印度和中國藥品持續進口; 2. 新跨國公司在泰國生產學名藥並銷往國內及出口市場; 3. 其他領域的廠商跨足製藥領域 4. 國內藥廠因需滿足滿足 GMP-PIC/S標準提升成本,或進口藥品原料成長等因素,使廠商成本增加。 (三) 依據大城銀行研究中心分析,2022年和2023年製藥產業投資將趨於增加,主因如次: 1. 對藥品需求增加; 2. BOI將提供相關投資促進計畫,包括對核准性活性藥品製造商提供8年企業所得稅減免,及對藥品製造商提供5年企業所得稅減免; 3. 製藥業是政府指定的「new S curve」產業之一,製藥業廠商赴東部經濟走廊(EEC)投資可獲得相關資源,政府並期盼透過相關獎勵措施提升研發能量,以降低藥品生產成本,使藥品生產成本相對進口的藥品更具競爭力。在2020年共計4項在生物技術研發及藥物生產相關領域投資計畫獲得BOI支持,總投資額為3.551億泰銖。 (四) 泰國製藥業者有機會藉由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減少對進口藥品的依賴。目前政府正協助國內藥廠生產高價值的原廠藥品,並開發生物製劑(如抗癌治療),預期未來對這些藥品的市場需求將增加。部分非傳統製藥產業的泰國企業,也計畫進入活性藥物成分的生產,包括PTT 和政府製藥組織,刻正投資以進行癌症治療。此外,SCG化學也投資生物製劑和先進疫苗等。此外,受益於泰國在醫學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包含在Covid-19疫苗方面的研究,及可隨時火取用於生物應用的草藥與天然產品;加上泰國從Sars到Mers及Ebola病毒,到現在的Covid-19,泰國國內有潛力與能力以更低的成本開發有效的疫苗,有助於降低泰國對國外昂貴的活性成分及專利藥品的依賴。

A:資料來源:Krungsri Research 四、2021年泰國藥品產業貿易情形 2021 年泰國國內銷售的藥品價值預計達1930 億泰銖(成長 2.5%),低於2020年的成長幅度2.8%。COVID-19疫情使民眾因為非嚴重疾病就醫比例下降,此外消費者購買力減弱也使藥房的銷售減少。2021年前9個月藥品銷售情形分述如次: (一) 藥品國內銷售大多下滑,其中藥片較2020年同期減少11.0%,藥水減少1.0%;藥膏減少4.2%;但膠囊和針劑分別成長0.1% 和 2.9%。 (二) 出口較2020年同期下跌5.4%,僅93 億泰銖,出口至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 (CLMV)的藥品價值(佔所有出口額58.3%)較2020年同期下降 7.3%,銷往日本(占出口額6.6%)下降 5.8%;出口至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藥品(共佔17.9%)下跌12.9%。 (三) 在進口方面則較2020年同期成長7.3%至 460 億泰銖,自德國進口成長0.2%(佔藥品進口的 13.1%);自日本進口成長31.7%(佔藥品進口的8.0%),自美國進口成長6.8%。自印度和中國的進口額(分別佔藥品進口額12.8%和3.2%)較2020年同期大幅成長59.1%和22.3%。  

A:資料來源:Krungsri Research 三、泰國藥品銷售情形 泰國大約90%的藥品產量由國內市場消費,藥品消費佔國內醫療費用的1/4,主要原因是泰國健康保險涵蓋人數持續增加,使得藥品消費量大幅增加。 泰國藥品銷售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 醫院:鑒於泰國全民保險系統涵蓋廣泛,國內藥品市場約8成的價值是透過醫院銷售的,其中學名藥約佔61%;原廠藥佔39%,其中原廠藥的消費量成長速度快於學名藥,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二) 非處方藥(OTC):非處方藥品市場約佔藥品總消費額的2成,泰國共有20,516家註冊藥局,其中25%位於曼谷。 2013 年至 2019 年泰國藥品出口每年成長約 7.4%,但出口藥品多為低價值的學名藥,大多出口至鄰國,如緬甸、越南、柬埔寨和寮國等(占 59%)。在進口方面,則多為國內無法生產的高價藥品,包含抗貧血治療、抗生素和降低膽固醇的藥物,主要來自德國、美國和法國,藥品貿易長期呈現赤字。此外,自印度進口藥品額持續上升(佔藥品進口總額的7.7%),主因為印度的開放專利和「強制許可」系統,允許印度當地製造商在某些情況下不遵守專利權,並使他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生產原廠藥物的仿製版本,因此自印度進口藥品主要為廉價學名藥。 2014年至2018年泰國是東南亞第二大藥品市場,規模僅次於印尼,銷售額平均成長率4.6%;然而2019年市場成長率減少至3.7%,主因為政府試圖控制醫療保健支出,使醫院轉向購買泰國本地生產的學名藥。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Mohammed Azmin)表示,該部已成立國家級電動汽車(EV)工作小組,討論全國電動汽車及其整個生態系統發展的策略和實施。以 ESG為前提的投資架構將專注於吸引高度經濟複雜性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中包括下一代移動性。   汽車產業的韌性與電子與電機零組件持續供應密切相關,尤其非常重要的積體電路(IC)。馬國仍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主要供應商,儘管晶片短缺對全球汽車生產的影響輕微,但電動汽車製造或組裝的本地化可能有利於馬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阿茲敏部長補充稱,電動汽車市場仍有龐大擴張空間,特別是在東協地區,因此該地區須解決技術成熟度低的問題,因這會導致生產成本高、缺乏基礎設施支持和市場接受度匱乏。   馬國透過數項政策與措施,包括新國家汽車政策、國家交通政策和低碳交通計畫,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並使該國走上成為下一代電動汽車的區域領導者,建立健全與全面的生態系統,以促進節能汽車的製造與組裝。這包括電動汽車、對充電基礎設施的投資、標準與法規的制定與推廣,以及促進研究、開發、商業化和創新,以促進技術轉移和為國內汽車產業開發專有技術。   阿茲敏部長指出,馬國政府的重點不僅是吸引與鼓勵對汽車製造和組裝的投資,包括與下一代汽車相關的零組件,以及瞭解到消費者需求的必要性。   根據 2022 年財政預算案,馬國政府豁免電動汽車進口稅、豁免電動汽車道路稅以及電動汽車充電站相關費用高達 2,500馬幣(約598美元)的個人稅務減免,以促進馬國電動汽車的使用。前述措施不僅對消費者有利,且可鼓勵更多電動汽車製造商參與,將他們的電動汽車品牌推廣到全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