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來西亞衛生部部長凱里頃發布消息稱,該部將更新冠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期限,已完成接種疫苗且無症狀的確診病例的隔離期,將從10天減少至7天;尚未完成疫苗接種、未接種疫苗或有症狀的確診者則須隔離10天。至於密切接觸者,包括Omicron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已接種加強針的人士須隔離5天,已完成接種及尚未完成接種或未有接種的人士須隔離7天。上述指令將於1月16日起生效,亦適用於正在進行隔離的人士,剛返馬國旅客的現有管理程序仍適用。 馬國衛生部在批准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的隔離結束前,將會進行健康評估。若出現症狀,可自行採用抗原快速檢測試劑(RTK-Ag)或前往鄰近的衛生機構尋求進一步治療,而自行檢測的結果須呈報至MySejahtera。接受隔離的人士在隔離最後一天,須在政府或私人衛生機構進行抗原快速檢測試劑檢測,若結果為陰性及無症狀,便會在當天解除隔離。 馬國衛生部於1988年傳染病預防及控制法令(342法令)下,指示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以遏制新冠病毒傳播,並表示該部是根據其他國家管理確診病例及密切接觸者的資料、科學及經驗,重新評估監督和觀察期限,做出上述決定。 該部亦將加強衛生服務體系的準備程度,以應對馬國可能出現Omicron病例的增加,因此該部呼籲符合資格接種冠病疫苗的人士施打加強針,以獲得最佳防護,避免出現嚴重症狀及併發症。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資料來源:Krungsri Research 一、全球製藥產業概述 一般而言藥品分為兩類,即原廠藥與學名藥,前者是廠商經過漫長的研發過程所生產的藥品,生產成本較高,一般而言原廠藥商可獲得20年的專利保護,當專利到期時,其他製造商亦可生產相同藥品;學名藥通常含有與專利保護已過期的原料藥相同的成分,由於學名藥的生產通常不需要昂貴的研發和臨床試驗,因此生產成本通常低於原廠藥。目前全球原廠藥多集中在已開發國家如美、歐、日本等國,並由這些國家出口以滿足全球需求;而開發中國家則多扮演原廠藥品進口商角色。 一般而言,藥品生產鏈分為三個階段: (一) 初期:涉及新藥研發 (二) 中期:需要先進的技術與大量的投資,以添加不同成分作為最終產品。 (三) 成品:不同的成分經由進口或生產等方式,生產成為藥片、藥水、膠囊、乳膏或針劑等。 二、泰國製藥產業結構說明 大多數泰國藥商是生產學名藥的最後階段,進口活性成分後於泰國混和並生產成不同形式的藥品。泰國用於最終藥品的成分約9成來自進口,泰國製造藥品中,金額最多的是鎮痛藥和治療發燒的藥物。 依據泰國食藥署數據,至2021年8月,泰國已有148家藥品生產廠商獲得GMP認證,惟不到5%藥商有能力生產活性成分(如氫氧化鋁、阿司匹林、碳酸氫鈉等)。在研發方面,泰國主要研發項目為疫苗研究,例如針對愛滋病毒、禽流感和流感的疫苗。泰國藥廠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 國有企業,例如政府製藥組織(GPO)和國防製藥廠,它們主要業務重點是生產學名藥作為進口藥品的替代品。泰國2017年的政府採購法已認定 GPO具類似私人企業的地位,因此,公立醫院沒有規定須從GPO 採購。(在該法生效之前,公立醫院須自GPO購買其預算60-80%的藥品)。該法規使公立醫院得自非GPO供應商購買藥品,為民營藥商創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並提升GPO與民間藥商的競爭,其中也包含來自中國與印度的低成本產品藥商。 (二) 民間藥商,可分為擁有泰國股東的當地製造商及跨國企業兩種。泰國當地製造商多生產低成本的學名藥,如Siam Pharmaceuticals、Berl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Thai Nakorn Patana、Biopharm Chemicals等;而跨國企業則專注於原廠藥品,並代理高價藥品並在泰國銷售,部分也在泰國生產,主要廠商為Pfizer、Novartis、Riche及Sinofi-Aventis等。 泰國民營藥廠面臨的挑戰包含(1) 從印度和中國進口的廉價藥品,其生產成本低於泰國;(2) 民營藥廠在製造和銷售方面相對GPO仍存在劣勢;(3) 泰國公共衛生部和審計署制定了批准藥品的參考價格清單,以控管公共醫療支出費用;(4) 泰國在2016年加入「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nvention and Co-operation Scheme, PIC/S),在實施 GMP-PIC/S 標準後,民營企業的製造成本也因此上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17日報導,星國財政部長黃循財將在本年2月18日發表「2022年財政預算案聲明」,由於總經常收入增加,開支減少,多數經濟分析師認為2021財年預算赤字將比原本預估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2.2%小,2022財年有望收支平衡或小幅盈餘。 華僑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林秀心表示,在製造業表現強勁以及國內房地產市場需求旺盛帶動下,企業所得稅和印花稅的擴增速度可能快於預期,預估2021財年赤字可能占GDP的1%至1.5%。若調高消費稅和碳稅或徵收財富稅,2022財年可能取得小幅盈餘。另預估2021財年的國家儲備淨投資報酬貢獻(NIRC)約196億星元, 2022財年則不太可能超過200億星元。至於2022財年預算開支,預計重點依舊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前者包括醫療與教育,醫療開支可能著重因應新冠疫情,更新基礎建設則是經濟開支的重要事項。 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經濟分析師蔡學敏和李主禮預估2021財年預算赤字占GDP的0.1%,不含利息支付的基本赤字估計為142億星元或占GDP的2.7%,低於官方預估的247億星元或占GDP的4.9%。若消費稅從目前7%調高至9%,星國總經常收入將增加36億星元,將超越個人所得稅,成為政府第二大收入來源,僅次於公司稅。碳稅則預估將從目前每公噸5星元,大幅調高為每公噸15星元至25星元(星國自2019年起徵收碳稅,直至2023年每公噸5星元)。另可能針對房地產和豪華汽車徵收新的財富稅,例如更高的房地產稅,或針對公民、永久居民和外國人徵收不同的房地產稅。 巴克萊銀行經濟分析師陳光陞則樂觀預估,新加坡在2021財年即可能取得預算盈餘(占GDP的0.4%),2022財年盈餘占比將擴大至3%。雖然星國政府宣佈增加與新冠疫情相關的財政援助,但主要是透過重新分配而非擴大整體支出。數據顯示,新加坡2021財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支出為400億星元,占2021年7月修訂後的全年預估支出1,011億星元不到一半。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17日報導,新加坡勞動力發展局(WDA)表示,過去一年,星國高成長領域人才需求不斷增加,除了金融暨保險服務業職缺成長一倍,在「職業前程配對網站(MyCareersFuture)」中,電子商務和資信通訊相關行業職缺亦自前(2020)年11月約5,500個增加至去(2021)年11月逾1萬個,年增近85%。 新加坡人力部(MOM)去年12月發表的職位空缺報告顯示,去年9月資信通訊業職缺達8,400個,較前年底4,900個增加3,500個;金融暨保險服務業職缺則有7,400個,較前年底3,700個成長一倍;專業服務業職缺亦從前年底3,400個增加至去年9月的8,400個。 新加坡去年第三季勞動市場報告亦顯示,職缺數量連續五季增加,上升至98,700個的歷史新高,其中約38%來自工作准證員工人數驟減的行業,例如製造業和建築業等;另30%則來自金融服務、資訊通信、專業服務和衛生暨社會服務等高成長行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作性質不同,相關職缺包括軟體、網路暨多媒體開發、系統分析、數據分析和網路安全等專業人才。 雖然新加坡去年辭職率(resignation rate)整體保持1.6%,低於疫情前,但白領人士流動率上升,「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技師(PMET)」在去年第三季招聘率(recruitment rate)和辭職率分別為1.9%和1.5%,高於2018年與2019年同期的1.7%和1.3%,反映更多人力加入和離開現有職場。人力部認為,PMET頻頻更換工作,意味對勞動市場更具信心。 人力資源公司德科集團(Adecco)經理Betul Genc表示,PMET除了希望加入新成長領域,在疫情期間對現有工作產生倦怠,以及追求更靈活的工作安排亦是流動率上升因素。隨著疫情有望好轉,更多企業重啟業務以及高薪爭取人才,例如,「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即催生銀行業和跨國公司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專才的需求。涉及新興技術的工作,例如使用者體驗或客戶體驗、內容策劃和數據分析將持續強勁,許多傳統銷售專才皆盼能加入包括雲端技術、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以及數位付款等行業。
A: 據日本NHK新聞本(1)月17日報導稱,日本政府頃在內閣會議通過本(2022)年度經濟成長預測值,在扣除物價變化因素後之GDP生產總值約達556兆8,000億日圓,實質經濟成長率為3.2%。 日本政府推估由於社會經濟活動將從新冠疫情回穩復甦正軌,因此個人消費有望回溫,預計將較2021年度增加4.0%;另外,企業強化投入零碳排環境對策及數位化社會等科技領域,預估企業設備投資亦被看好,預計將大幅成長5.1%。 此外,日本政府於去(2021)年11月提出大規模振興經濟景氣對策等,本(2022)年1至3月GDP可望回復至2019年疫情爆發前之成長水準。惟由於目前全球各國新變種病毒株Omicron有持續擴大蔓延跡象,而日本國內亦爆發第六波疫情擴大傳染情況,爰應特別留意新變種病毒疫情對經濟衝擊的程度及原材料價格變動等負面風險因素。
A:日期:110年1月13日 來源:ABC News 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1-13/bhp-the-big-australian-to-get-bigger-and-more-australian/100751314 根據澳洲廣播公司新聞報導,澳洲能礦業前三大之的「必和必拓」(BHP)公司,可能於本年首季退出倫敦證券市場,完全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回歸成為名副其實屬於澳洲人的大公司。 這家世界上最大的能礦公司目前在倫敦和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但很快就會退出英國。據分析,此決策有助管理階層面對未來氣候變遷下的綠色轉型,可讓管理層能夠更快地做出重要決策。 報導指出BHP目前約佔澳洲證券市場(ASX200)的6%,倘順利返澳將增長到約10%。 「能礦業」及「銀行」產業主宰澳洲近5成股票市值;目前澳大利亞養老金基金之投資組合中即擁有一定比例之BHP持股。 澳洲能礦前三大公司(BHP 、力拓、Fortescue Metals Group)目前均由向中國出口鐵礦石中獲得鉅額利潤。在因應氣候變遷考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益形頻繁、地緣政治影響貿易等風險下,對澳洲企業及政府均將會是重大挑戰!
A:日期: 110年1月3日 來源:澳洲總理辦公室新聞稿 https://www.pm.gov.au/media/national-cabinet-statement-63 ABC News Australian-made RATs await TGA approval amid rapid antigen test shortage - ABC News 繼1/5取消對卡車司機進行 7 天滾動PCR測試要求,澳洲物流運輸業稱仍有10%工作人員因疫情無法到班,除影響連鎖超市生鮮食品運送外,更令全澳快速抗原測試劑(RAT,快篩劑)嚴重缺貨。 莫里森總理於昨(13)曰全國內閣會議後宣布再放寬必要設施工作人員隔離條件,於食物供應部門、運輸、航運、物流及緊急服務業工作者,倘被列為直接接觸者可於快篩陰性後即解除隔離。 目前澳洲境內獲澳大利亞治療用品管理局(TGA)批准使用的22款快篩劑,只有一款是在澳洲本地生產,其餘分別來自中國(16款)、美國(2款)、韓國、新加坡和德國。 澳洲廠商已在歐美市場銷售RAT,惟因TGA批准速度緩慢,故無法供應澳洲本地市場。例如:總部位於布里斯本的AnteoTech雖已取得昆州政府140萬澳元及聯邦研發稅收激勵計劃下近200萬澳元之退稅款,Ellume公司(總部亦位布里斯本)已在美國零售市場銷售數百萬劑RAT並尋求澳洲監管批准中,Sam Lanyon(總部位於墨爾本)則稱該公司生產之RAT正等待TGA批准。 由於產線前置準備作業需時約12個月,業者感嘆倘澳洲政府先前能聽取業界建議,將RAT作為復甦階段之疫情控管前線工具,及早展開國內RTA產線規劃,應不致淪於今天的局面。針對業者之抱怨,TGA回應審批速度緩慢多因業者補件速度耽誤,該局依規定要求業者提供必要說明,並無拖延情事。
A:一、亞洲開發銀行(ADB)於本(1)月14日公布,預估菲國繼去(2021)年經濟成長率為5.1%後,本(2022)年成長率將達6%。亞銀負責菲國業務之國家理事Kelly Bird表示,由於omicron的高度傳染力引起菲國確診激增,對零售業及供應鏈造成衝擊,將減緩第1季的經濟成長,但如同南非及歐洲所觀察到的情況,預計確診數激增情況將會迅速解決。 二、菲國BDO首席市場分析師Jonathan Ravalas對此持相同看法,並表示部分防疫政策,如不接種疫苗無法搭乘公共運輸之政策,將特別對食品加工產業有所影響,因通勤關係可能導致產出減緩。另外,通貨膨脹亦為影響因素,R分析師續指出,高通膨將不再是暫時性,倘核心通膨率(扣除食品及能源物價因素)超過4%,菲國央行(BSP)將被迫對目前創紀錄的低利率環境提早做出升息動作。另外美國聯準會為打擊通膨可能於本年3月升息,BSP亦可能跟進。 三、亞銀及R分析師對菲國疫苗接種有重大改進表示肯定,並認為菲國經濟正穩定復甦。但點出由於疫情大流行導致失業與教育中斷,對未來勞動力素質有極大負面影響,急需扭轉該局面,亞銀對此建立新援贈計畫,選定農村企業、建築、資通訊動畫、觀光以及婦女創業等優先領域之短期員工培訓計畫,提供財務上援助。該計畫第1階段將於本年第1季先試行並持續至2023年。 四、亞銀本年計畫提供菲國30億美元之貸款,用於基礎建設改善、氣候變遷以及協助疫後復甦技能培育等方面。
A:資料來源:越南快訊網站2022年01月1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國會頃批准之減稅以促進經濟復甦法令,除降低加值稅外,亦同意將防疫費用列爲可扣除之課稅所得。越南財政部正就該法令擬定減稅政策草案徵求意見。 根據該減稅政策草案,自2022年2 月 1 日起,許多越南產品與服務的加值稅(VAT)將從目前10%降至8%。較低之加值稅稅率將不適用於電信、資訊科技、金融活動、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可樂、金屬與金屬預製產品、採礦(不包括煤炭)、焦炭、精煉石油、化工及化工產品,以及需繳納貨物稅之服務。 越南財政部稱,削減加值稅將導致稅收損失約 49.4 兆越盾(約合21 億美元);至於可扣除之防疫費用則將導致2兆越盾(約合8,500 萬美元)稅損。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佈的統計,在本小預算年度期間(2021-22財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的前3個月內,緬甸向對外貿易夥伴出口35.4萬噸價值2.91億美元的豆類,包括以海運向外國市場出口33.46萬噸價值2.73億美元的豆類,通過陸地邊境出口1.96萬噸價值1,830萬美元的豆類。豆類貿易商稱,緬甸豆類市場可望在潛在買家印度的支持下增長。印度是緬甸豆類的主要買家,尤其是黑豆、綠豆及木豆。除了印度、緬甸豆類還銷往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阿聯酋、馬來西亞、印尼、台灣、日本及歐盟國家等。然而,根據國內豆類市場的統計,這些國家的需求量很小。 印度農業及農民福利部批准從緬甸進口黑豆及其他豆類,並放寬清關條件至2021年12月30日。豆價走勢與匯率呈正相關。2021年9月29日,由於緬元兌美元走軟,黑豆的價格創下了每噸200萬緬幣的歷史新高。目前,1美元兌2,000緬幣左右。黑豆(良好平均品質)的價格為每噸138萬緬幣。同樣,木豆的價格小幅上漲至每噸136.5萬緬幣。商務部的統計限制,在2020-21財年(10月至9月),逾200萬噸豆類被運往國外市場,估計價值15.7億美元。目前,由於COVID-19期間的邊境貿易限制,對綠豆的需求下降,估計每3籃價值約為12.5萬緬幣。 緬甸的農業領域是緬甸經濟的支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以上。緬甸主要種植稻穀、玉米、棉花、甘蔗及各種豆類。其第二大產品是豆類,佔農業產品的33%,佔種植面積的20%。其中,黑豆、木豆及綠豆佔豆類種植面積的72%。緬甸種植的其他豆類還包括花生、鷹嘴豆、大豆、黑眼豆、皇帝豆及赤小豆。
A:Myanmar Business Today電子報報導,1月13日,緬甸中央銀行(CBM)以1美元兌1,778緬幣的匯率出售1,000萬美元。這是CBM僅在 1 月份第3次出售數百萬美元。第1次於1月7日出售1,500萬美元、第2次於1月12日出售1,500萬美元,總共售出4,000萬美元。自2021年以來,隨著美元兌緬元匯率飆升至每美元2,000緬幣以上,CBM持續向國內市場注入數百萬美元。 2021年9月初,CBM還取消參考匯率,允許交易商在參考匯率上下0.08%的範圍內交易美元,並允許浮動匯率。然後在 2021年11月9日,CBM將美元匯率收緊至其參考匯率的0.5%之間。此後,美元兌緬元匯率回落至1美元兌1,778緬幣,目前保持在1,800緬幣左右。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仰光省投資委員會(YRIC)於1月12日召開的視訊會議上表示,該委員會批准8個估計資本為1,500萬美元的外國投資案,及2個估計資本為23.9億緬幣的緬甸公民在製造業的國內投資案。這些企業包括婚紗來料加工(CMP)生產;棉花、床墊及PU Foam生產;假髮生產;服裝製作;電子產品生產;以及糖果生產等。預計將為緬甸帶來1,551萬美元及23.94億緬幣的資金,並可望將創造7,334個當地就業機會。另外,還討論其他18個公司的一般問題。 為簡化投資案的審核,只要初始投資不逾60億緬幣(約合500萬美元),《緬甸投資法》允許省邦投資委員會逕批准國內外投資案。製造業在仰光省吸引最多的外國投資,企業在CMP基礎上從事藥品、車輛、貨櫃及成衣的生產。迄今為止,投入緬甸的外資來自包括中國、新加坡、日本、香港、韓國、越南、印度、台灣、馬來西亞、英屬維爾京群島及塞舌爾等地。
A:新聞來源:韓國韓聯社(2021年1月17日) 1.依據111年1月17日韓聯社報導,2021年韓國泡菜(Kimchi)出口額較上一年成長10.7%,達1.5992億美元,創史上最高紀錄。 2.韓泡菜出口額自2016年起至2021年連續6年保持增勢。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韓泡菜出口額較上年遽增37.6%,達1.4451億美元,時隔8年再刷新歷史紀錄。 3.媒體認為,韓泡菜出口大增係受韓流熱潮的影響,海外對韓國食品的關注度提升。加上新冠疫情爆發後,韓泡菜有利於提高免疫力的觀念也助長出口。 4.按出口目的地來看,對日出口占50.1%,位居第一,為8012萬美元,其後依次為美國(2825萬美元)、香港(772萬美元)、台灣(691萬美元)、英國(550萬美元)、荷蘭(545萬美元)、澳大利亞(513萬美元)等。 5.2021年韓國進口泡菜額達1.4074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期減少7.7%,減幅創2014年以來的最大值。
A: 據約旦時報報導,阿拉伯再生能源委員會(Arab Renewable Energy Commission, AREC)秘書長Mohammad Taani於阿拉伯國家再生能源與綠氫的未來研討會上表示,約旦是能源轉型的主要阿拉伯國家之一,此可從約旦使用再生能源來滿足其20%以上的電力需求中看出。 T秘書長指出,約旦的地理位置是其未來中東能源轉型的催化劑。包括約旦在內的許多阿拉伯國家已採取實際政策,預定至2050年實現碳中和,預計到2040年阿拉伯在再生能源與綠氫方面的投資額將達到約1兆美元。 T秘書長續指出,對此一領域的投資為阿拉伯青年提供綠色就業機會,並強調約旦擁有訓練有素的技術能力及合格的公司,以支援約旦與阿拉伯世界的綠色經濟。AREC亦會透過阿拉伯國家的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努力實現其服務於阿拉伯社會與政府的使命,以實現能源主權及自給自足之目的。
A: 據約旦時報報導,大安曼市政府擁有的土地的主要開發商安曼願景投資發展公司(Amman Vision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AVID)於本(111)年1月6日宣佈簽署後續協定,將一些有競爭力的投資機會與專案轉介給其他投資公司。 根據AVID公司執行長Hamza Al Haj Hasan表示,此協定專案包括:Deir Ghbar的商業綜合體專案,投資高達150萬約幣,Ras Al Ain商業綜合體專案,投資高達100萬約幣,以及Sweileh地區之商業綜合體專案,投資價值為150萬約幣。該公司分兩個階段提供投資機會,第一階段與投資者達成協定的一部分,正在為第二階段的專案提交之報價正在評估中。第三階段將在一個月內宣佈,安曼市長Yousef Al Shawarbeh之指示,透過該公司宣佈之競爭性投資機會,所有人都可以獲得投資所需土地。該公司現在專注於中小型專案,其中全球經驗已被證明是實現經濟復甦與創造就業機會最佳解決方案。 H執行長續表示, AVID是大安曼市的投資與開發部門,亦是該市擁有之土地與投資主要開發商。可為投資者提供土地,資產,投資開發權等多方面之投資機會。
A: 據約旦時報報導,本(111)年1月15日新增8,792例,截至15日晚,累計確診1,097,474例,死亡12,974例,PCR檢測確診率為8.83%。 報導指出,約旦衛生部表示,自去年1月13日全國疫苗接種以來,約旦共有4,795,665人登記接受冠狀病毒疫苗,共有4,510,290人接受第一劑疫苗,4,104,451人接受第二劑疫苗。 根據報導,約旦衛生部指出,未能遵守COVID-19預防措施會導致Omicron變種病毒之傳播。過去一周PCR檢測結果陽性的百分比顯著增加,其中Omicron變種病毒的感染率達40%。另約旦政府表示許多國家已決定縮短COVID-19患者居家隔離期,約旦之居家隔離期亦將縮短,對於未出現冠狀病毒感染症狀者,隔離期減為7天,對於出現症狀者,隔離期改為10天。
A:據媒體引用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新公布報導,該行看好沙烏地經濟表現,將沙國本(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自先前的3.3%上修至4.9%,明(2023)年成長預測則自3.2%下修至2.3%。 World Bank指出,由於國際石油市場需求及油價持續回升,有助沙國石油出口及收入增加,加上沙國在COVID-19疫苖之高接種率將有助商業活動及投資加速復甦,使非石油產業同步成長。另沙烏地於去(2021)年12月通過2022年財政年度預算案,預估財政收入為1兆450億里雅、支出為2017年以來最低之9,550億里雅,並將出現2013年以來首次盈餘達900億里雅(約240億美元),經濟發展前景亦被各界看好。
A:據媒體訪問英國下議院議員、前英國國際貿易大臣Liam Fox報導,英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之談判進行順利,雙方皆有意儘早簽署,惟英國國會審議程序複雜,加上英國加入歐盟迄今,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未獨立制訂貿易政策及法案,政府需先檢視現行體制,因此目前無法預估何時可與UAE簽署FTA。 Fox議員指出,UAE目前為英國在海灣國家中第1大及全球第25大貿易夥伴,至去(2021)年3月止的年度雙邊貿易額達107億英鎊(約147億美元),另去年5月至6月間英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已回復至英國脫歐前之水準,惟疫情造成國際供應鏈崩解,英國與其他地區之貿易仍未回復,因此盼與各國合作消除貿易障礙,以利國際貿易復甦。
A:媒體報導晶片短缺之際,全球半導體大廠刻正提高資本支出以擴大產能,成熟製程亦獲得大量投資。 過去一年,半導體產品製造廠商的資本支出劇增,台積電2021年資本支出總額高達300億美元,同比增長66%,英特爾、三星公司2021年資本支出預估亦達兩位數百分比增幅,此三家公司的總資本支出預計高達800億美元。 台積電 、三星電子 、英特爾幾乎將資源挹注於目前供應較為充裕的先進製程晶片,台積電亦大量使用成熟製程產製較為平價的晶片,該公司2021年一半的收益來自成熟製程晶片,今年400至440億美元的資本預算中預計將有10%至20%用於成熟製程。 據研究公司FactSet數據顯示,專精於成熟製程生產的公司資本支出亦大幅增加,德州儀器公司、NXP Semiconductors、ON Semiconductor、Analog Devices、 Microchip Technology 公司 2021資本支出平均增加122%。 成熟製程晶片廣泛用於汽車、家用電器等設備,成熟製程晶片的價格較先進製程晶片低,因此通常使用較為成本較低且老舊的設備、技術用以製造。惟在晶片荒的環境下,此類設備已不易購得,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公司搭上此一熱潮,藉由銷售為生產成熟製程晶片而設計的新設備,相關業務收入快速增加46%,達98億美元。 生產設備匱乏加劇晶片短缺情形,根據金融機構Susquehanna最新研究顯示,去年12月份微控制器的交貨期達到33.9周,晶片的平均交貨期為25.8周,若干微控制器買家已被告知交貨期將超過一年。 成熟製程晶片製造商刻正努力提升製造能力,德州儀器公司斥資60億美元於德州建造新工廠,並計劃再斥資30億美元於猶他州修建裝備廠,分別可於今年年底與明年初開始商轉。 Analog Devices刻正擴大其位於俄勒岡州的工廠規模,另格芯公司計劃將近期上市募集的15億美元資金中的大部分用於產能擴張計畫,以滿足客戶的強勁需求。 惟對晶片商來說,候新廠房幾年後開始量產,彼時需求是否仍保持在原先估計的水準,恐導致廠房利用率低,並衍生營運損失,這種「供應過剩」的擔憂,將是令半導體業者對成熟晶片投資卻步的主因。瑞銀(UBS)分析師預估,晶圓代工成熟製程2023年恐供應過剩,代工廠短缺現象可能從2023年開始緩解,如果需求減速更快,則可能自2022下半年開始。另預估成熟製程代工毛利率將在今年達到峰值39.1%,並在2023年回落至35.2%。
A: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甫提出規模2,864億美元的「加州藍圖」預算案,其中225億美元將用於對抗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包括投入61億美元用於推動電動車相關計畫。 對電動車加州投入大筆資金旨在對抗溫室氣體排放,交通運輸產業排放量向居加州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0%,加州對減緩碳排放的努力向為全美之首,為第一個要求2035年起不得販售內燃機或汽油車的州政府。 加州政府已於2021年承諾投入151億美元執行多項對抗氣候變遷計畫,包括39億美元的電動車相關方案,今年又再度增加61億美元的電動車預算,迄已投入高達100億美元資金,發展電動車產業。 州長紐森認為加州對電動車的投入將吸引更多零排放車廠前進加州,包括Rivian、Lordstown Motors以及電動車充電樁業者如Volta、Ample等公司,皆有望追隨特斯拉腳步前往加州發展。 2022-2023財政年度「加州藍圖」有關對抗氣候變化的計畫包括: (1) 39億美元用於港口、重型卡車、校車和公共運輸巴士電氣化轉型。 (2) 20億美元用於開發潔淨能源,包括建築物脫碳、長期儲能及海上風力發電開發。 (3) 12億美元用於森林保護及防火,包括僱用更多消防員、購買更多滅火直升機、房屋加固、造林等。 (4) 將於2023年底前投入12億美元採購4萬輛電動車、建設10萬座充電樁,另將投入10億美元用於其他零排放汽車計畫。 (5) 為開發氣候科技技術、綠色能源技術公司提供10億美元的稅賦抵免。 (6) 7.5億美元用於抗旱,包括節水、地下水補給以及補助小農支出。 除對抗氣候變化的計畫外,「加州藍圖」另規劃數十億美元資金用於醫療保健、遊民安置、公共安全、教育及支持小企業等,加州仍有 450 億美元預算盈餘,預計其中一部分可能返還納稅人,或併入該州儲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