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緬甸購買及生產Sinopharm COVID-19疫苗的簽約儀式於22日下午在仰光樂天飯店舉行。緬甸由中央COVID-19疫苗生產監督委員會主席兼聯邦工業部長Charlie Than博士、聯邦衛生部長Thet Khaing Win博士、仰光省長Hla Soe、工業副部長Ko Ko Lwin、仰光省自然資源廳長Zaw Win、國防部醫務組長Ko Ko Lwin少將等出席儀式。 首先,聯邦工業部長Charlie Than博士表示,COVID-19是一種高度轉染性疾病,目前世界各地傳播,接種疫苗是預防COVID-19傳播的最有效方式。世界各地也在努力開發COVID-19疫苗。2021年,緬甸已經購買2,600萬劑Sinopharm疫苗。據衛生部表示,Sinopharm COVID-19疫苗已被證明副作用更少,藥效更高。從國藥集團中國生物(Sinopharm CNBG)購買COVID-19疫苗半成品(RTF Bulk)。收購半成品生產1,000萬劑COVID-19疫苗是緬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的新舉措。工業部希望與Sinopharm CBNG的共同合作,為緬甸的醫療開發重要的疫苗及開發其他藥物。C部長續稱,該部正在努力生產及分發更多人民需要的藥品。 隨後,中方代表表示,緬中合作的第一步是開發Sinopharm CNBG在緬甸生產的疫苗。中國正在向120個國家分發COVID-19疫苗,並加緊研發針對這種疾病的特殊療法。緬甸發生第3波疫情時,中國是COVID-19疫苗的最大供應國。在緬甸施打的COVID-19疫苗大部分是中國製造的,RTF Bulk協議的簽署將極大地幫助緬甸控制疫情。 接著,國藥集團示,Sinopharm CNBG是中國領先的藥品製造商及出口商,從事醫療及工業,是亞洲第二大製藥商。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批准緊急使用該公司生產的Sinopharm COVID-19疫苗。將繼續通過視訊系統在緬甸開展疫情防控合作。隨後,緬甸製藥企業總經理Myo Zar Ni Win 與Sinopharm CNBG簽署一份1,000萬RTF Bulk購買Sinopharm COVID-19疫苗的協議。
A:馬來西亞衛生部長凱里(Khairy)表示,該國已宣布取消對8個非洲國家的旅遊禁令(含波札那(Botswana)、史瓦帝尼(Eswatini)、賴索托(Lesotho)、莫三比克(Mozambique)、納米比亞(Namibia)、南非(South Africa) 、辛巴威(Zimbabwe)及馬拉威(Malawi)),並將前述國家一併列入高風險國家;迄今被馬國列為高風險國家,已增加至18個(沙烏地阿拉伯、英國、美國、丹麥、澳洲、法國、挪威、加拿大、印度及奈及利亞)。自前述國家入境馬國者,一律須自行檢測並配戴數位追蹤器。馬國衛生部亦強烈告誡,倘無必要,不要前往前述18個高風險國家。 凱里部長續稱,馬國衛生部決定將18歲以上的阿斯利康(AZ)疫苗及輝瑞疫苗第二劑至加強針的間隔期,從原先的6個月縮短至3個月。至於科興疫苗則維持3個月。該部將於明(2022)年1月和2月起,陸續根據年齡發放預約,並會從高齡群體開始,視健康狀況而定,並將開設更多疫苗接種中心(PPV)。 由於Omicron變重異株來襲,馬國政府將擱置進入地方流行病的程序。馬國民眾受促請在公共場所開啟藍牙,以便政府啟動MySejahtera(MySJ)追蹤功能。馬國衛生部將採取法律行動對付居家隔離卻多次外出的確診新冠病患。至歡慶新年元旦,切記出席聚會前要自行檢測並遵守SOP。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1)年11月份總貿易額為2,055.03億馬幣(約491.46億美元),年增34.9%;出口額為1,122.02億馬幣(約268.33億美元),年增32.4%;進口額為933億馬幣(約223.13億美元),年增38%;貿易順差達189億馬幣(約45.2億美元),年成長10.5%。 2021年11月份馬國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 (成長20.5%)、新加坡(成長19.7%)、美國(成長33.5%)、日本(成長27.3%)、香港(成長12.6%)及越南(成長94.2%)。馬國主要出口項目仍為電子與電機產品,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5.68%,年成長17.4%。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成長111.6%)、棕油(成長97.4%)、化學與化學產品(成長45.9%)、金屬製品(成長75.9%)、機械、配備及零件(成長34.3%)、光學及科學儀器(成長16.4%)、液化天然氣(成長99.5%)及橡膠製品(下跌33.7%)。 馬國2021年11月份主要進口來源分別為中國大陸(成長31.2%)、新加坡(成長50.2%)、臺灣(成長51.8%)、美國(成長18.1%)及日本(成長17.8%)。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成長39%)、精煉石油產品(成長113.5%)、化學與化學產品(成長41%)、機械設備及零件(成長23.3%)、金屬製品(成長25.5%)、交通設備(成長20.7%)、鋼鐵製品(成長44.6%)、光學及科學儀器(成長20.6%)、加工食品(成長11.2%)及含金屬礦石和金屬廢料(成長63.4%)。 2021年11月份馬國與我國貿易總額為103.85億馬幣(約24.84億美元),年増24.89%;對我國出口金額為36.13億馬幣(約8.64億美元),成長16.7%,我國為馬國第12大出口國;自我國進口金額為69.23億馬幣(約16.56億美元),成長31.14%,我國居馬國第4大進口來源國。馬國自我國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積體電路、記憶體、其他柴油、處理器及控制器(不論是否併裝有記憶體、轉換器、邏輯電路、放大器、計時器及計時電路)及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馬國出口至我國主要產品項目為處理器及控制器,不論是否併裝有記憶體、轉換器、邏輯電路、放大器、計時器及計時電路或其他電路、積體電路、供計量或檢查半導體晶圓或裝置之儀器及器具、燃料油及液化天然氣。 馬國市場分析師認為,馬國11月份出口數據表現亮眼,主因電子產品出口成長17.4%,精煉石油產品、棕油及化學與化學產品的海外需求強勁,分別成長111.6%、97.4%及45.9%,帶動馬國11月份出口成長32.4%,為自2020年9月以來連續15個月成長,亦較市場預期的30%漲幅稍高。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頃發布消息稱,馬來西亞可望於明(2022)年超越排名降低至第40的新加坡,成為全球第37大經濟體,並於2026年進一步提升至全球第33大經濟體。馬國整體排名在東協5國中,落後排名第16的印尼、第26名的泰國及第36名的越南。 該報告指出,馬國2021年以購買力平價(PPP)為基礎計算出的經調整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為2萬9,340美元,與俄羅斯一樣位於中上收入國家行列。 馬國經濟從疫情中緩慢復甦,2020年GDP萎縮5.6%,估計2021年僅復甦3.5%,惟該智庫預測馬國僅可於2022年超越疫情前的經濟規模。受到經濟復甦緩慢影響,馬國失業率攀升逾5%,較疫情前平均3%為高。馬國公共債務在疫情期間,從占GDP的50%擴大至65%,而政治不明朗也對經濟毫無幫助。無論是現任政府,或前朝政府曾贏得任何選舉,現任政府將靠著與在野黨簽署的轉型與政治穩定瞭解備忘錄(MOU)持續執政,但可能於明年舉行的全國選舉終結當前的不明朗狀況。儘管如此,馬國仍可憑藉豐富的天然資源及年輕且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口作為後盾。 目前馬國人口仍以每年1.3%的速度成長,但構成國內最大人口群體土著、華裔和印裔等少數族群可能會抑制人口增長。此外,當前年輕人口的撫養依賴度雖僅有10%,但未來比例將迅速攀升。該智庫表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認為馬國良好的數位科技普及率,對國家吸引數位投資有利,但監管素質評估卻不太理想。 整體展望,該智庫預期馬國經濟於2020至2025年將以年均5.1%的速度擴張,但增速將自2025年至2030年以及2030年至2035年分別減緩至4.1%和4%,使馬國在全球經濟體排名中徘徊在第33至34名間。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2月29日報導,新加坡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SZSE)簽署諒解備忘錄,以實現中星「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市場互聯互通,為雙方交易所的投資者提供更廣泛的投資選擇。 依據該諒解備忘錄,新交所將與深交所合作,透過ETF連結基金(feeder ETF)上市,連接雙方交易所的ETF,共同發展並推動中國和新加坡的ETF市場。這不僅讓星國「指數股票型基金」發行商能夠借力跨境資本流動,還使投資者可以透過新加坡交易所買賣海外ETF。 新交所首席執行官羅文才表示,亞洲對ETF的強勁需求彰顯該地區日益增強作為全球ETF中心的角色,對兩交易所的合作將帶來的機會深感興奮,並期待與新加坡國內交易所攜手合作,加強中星ETF市場的發展,並繼續擴展與更多區域夥伴的合作。 深交所總經理沙雁亦指出,兩交易所將在備忘錄框架下,積極做好ETF互通產品籌備工作,進一步推動跨境產品創新,拓寬聯通管道,為兩國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跨境投資選擇。 截至2021年11月底,新加坡ETF資產超過120億星元年比近50%。目前,新交所擁有35檔不同資產類別的ETF,其中包括由「南方東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SOP Asset Management)管理的全球最大的中國政府債券型ETF;深交所則有212檔ETF上市,總市值達390億美元。
A:資料來源:越南財經時報,2021年12月2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計畫投資部中央經濟管理研究院(CIEM)綜合研究組組長Nguyen Anh Duong頃表示,越南將為2022年經濟強力復甦國家之一,並將吸引更多新外資。 根據計畫投資部統計資料, 本(2021)年迄11月20日,越南FDI總金額達264.6億美元,年增0.1%。其中,增資案80.2億美元,年增26.7%;新投資案共1,577件,金額達140.6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新投資案件數目及金額比較,分別下降31.8%及增加3.76%;併購案(含股份購買)共3,466件,約43.8億美元。 產業別方面,外資企業投資越南領域遍及各行業,其中以製造業、發電與配電業、不動產,以及批發與零售業領先,投資金額分別達140億美元、57億美元、24.1億美元及12.7億美元。 2021年12月,越南外人投資總額預計將再激增數10億美元,呈現快速成長趨勢,例如丹麥玩具龍頭LEGO公司於越南平陽省投資10億美元設立新工廠。另一方面,在越南國會主席王廷惠日前往訪問印度及南韓期間,成功促成多項數10億美元之合作協議,包括海陽省Dai An Group不動產集團與印度Sri Avantika Contractors Ltd簽署5億美元投資案之合作備忘錄,合資設立新藥園區;越南通信科技集團(SAIGONTEL)與印度生態工程企業Ecologic Engineering Private Limited簽署40億美元之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基礎建設,以及促進產業及創新領域之合作。
A:《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半導體供應鏈問題已從最熱門消費電子產品,例如iPhone手機;涵蓋至汽車製造業的所有零件供應。其中以模擬晶片(類比晶片)尤為嚴重。 模擬晶片是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之一,其在處理溫度、聲音和電流的方式上更加人性化,在科技產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總部位於德州達拉斯(Dallas)的德州儀器公司為全球最大的模擬晶片製造商。根據台灣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數據,今年德州儀器所生產的模擬晶片佔全球市場近20%。受到市場高需求推升,其市值飆升至1700億美元。 模擬晶片短缺問題已成為供應鏈的一大障礙,德州儀器首席財務長Rafael Lizardi表示,目前晶片庫存遠低於預期。該公司於2021年11月表示將在德州東北部Sherman市投資300億美元興建多達四座半導體晶圓工廠,耗資60億美元於德州Richardson市興建之新廠,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始營運以緩解市場需求。
A:阿肯色州議會12月9日通過該州歷來最大的州所得稅減免,並經州長Hutchinson簽署生效。未來四年內阿州州所得稅稅率將逐步從 5.9% 降至 4.9%。州長辦公室表示,稅率在 2022 納稅年度降至 5.5%,在 2023年降至 5.3%,在 2024稅年降至 5.1%,在 2025年降至 4.9%。民主黨反對此一法案,稱 5 億美元的成本可用於其他計畫,造福更多阿肯色州居民。 州議會另通過一項法案,修正有關廢棄物減少、再利用或回收設備的所得稅抵減,以吸引大型鋼鐵製造商到阿肯色州東北部設廠。 州長Asa Hutchinson12/20簽署 EO 21-19 號行政命令,設立由各州政府機構組成的基礎設施規劃諮詢委員會(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以確認最適宜程序,以確保阿肯色州從拜登政府通過之1.2兆美元《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中所取得之資金,能為阿州創造最大的功能和福利。 H州長亦簽署EO 21-05行政命令設立阿肯色州能源資源委員會,該委員會將評估阿肯色州之關鍵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抵禦極端氣候之能力,預先因應可能導致停電和干擾通訊之極端氣候。該委員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由州機構人員和相關利益團體組成。
A:依據瑞士Bluewin News電子報報導,瑞士債權人協會(Creditreform)最新發布之瑞士2021年公司倒閉統計資料顯示,在2021年瑞士登記倒閉的公司約5,200家公司,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增加6%。該協會表示,由於瑞士聯邦政府於2021年新型冠狀病毒期間提出對瑞士中小企業補助方案,以減少瑞士公司倒閉。 資料來源: 瑞士Bluewin News電子報 日期: 2021年12月30日
A:出處:鹿特丹港新聞稿, 2021/12/30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鹿特丹港與澳洲Tasmania州簽署綠色氫氣合作備忘錄 據鹿特丹港新聞稿,該港已於本週與澳洲Tasmania州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研究未來從Tasmania 州貝爾灣(Bell Bay)出口綠色氫氣至鹿特丹港的可行性。 鹿特丹港總裁 Allard Castelein表示,該港是歐洲最大的港口,計劃成為主要的綠色氫氣進口樞紐,並建立氫氣供應鏈進入西北歐。目前正在世界各地尋找能在 2030 年之前以工業規模出口綠色氫的國家和公司,Tasmania州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一旦共同確定了可行性,下一步就是讓私營公司聯合起來,嘗試在Tasmania州和鹿特丹港之間建立貿易通道。 荷蘭及許多歐洲國家正在推行雄心勃勃的減碳議程,加速對綠色氫氣等安全清潔能源的需求,鹿特丹港對Tasmania 州的綠色氫氣高度重視。
A:土耳其每日晨報(Daily Sabah)報導,土耳其在本(2021)年持續其多項重要科技、國防及航空計劃之科技發展,包括從本國設計汽車到新通訊衛星及尖端國防產品等。 土耳其重要科技發展成果摘要如下: (一)中程飛彈引擎:土耳其第一個直徑240釐米(9.5英吋)中程飛彈引擎於本年4月藉著達到1,342牛頓推進力打破世界紀錄。此TEI-TJ300引擎由土耳其航太公司(TAI)所屬生產工業引擎之子公司TUSAS引擎工業(TEI)所發展,將被用在空、海及陸地防禦系統上。 (二)坦克引擎:土耳其於5月成功測試其第一顆1,500匹馬力本土製造坦克引擎Batu,該項由土耳其公司 BMC Power所研發引擎可用在各類型坦克上。 (三)無人機:土耳其國防巨人Aselsan公司於5月成功測試一微型無人航空載具(UAV)Saka,其有3軸向平衡環,係研發用於巡航與偵防用途,重量僅600公克。另土耳其由Baykar無人機製造商所生產Bayraktar Akinci戰鬥無人機藉由飛行至38,039英尺高度,在7月打破該國紀錄並滯空約25小時46分。 (四)航空器發展計畫:TAI打造先進噴射訓練及輕攻擊機的Hurjet計畫,預定於2022年底進行處女航。2023年Hurjet及ATAK-2武裝直升機預定進行飛行,且該國國產戰鬥機TF-X也將推出。 (五)垂直起降無人機:Baykar於9月展出其新設計垂直起降無人機,此新無人飛行載具由於可自許多不同地點包括軍艦及機動甲板上起飛,因此不須降落跑道。 (六)衛星發展:土耳其本年於美國加州卡納維爾角太空軍基地使用美國太空公司SpaceX之Falcon 9火箭共發射由空中巴士所製造之Turksat 5A及Turksat 5B 2枚衛星,服役年限各為30及35年。Turksat 5B為目前為止最具威力土耳其衛星,將可增加超過15 Ka頻段功率,並能傳送超過55千兆位元組資訊。另土耳其新的高解像度觀測衛星IMECE建造可望於2022年開始,IMECE為一遠端感測衛星,6成組件以國內資源所製造。 (七)電動車:土耳其汽車合資集團(TOGG)在7月宣布已經完成土耳其第一部國產電動車基本車體組裝,11月時於伊斯坦堡進行試駕,該車可望於2022年進入量產。土耳其主要巴士製造商Karsan於2月時生產第一輛本國無人駕駛電動巴士Atak Electric;另得力於應用BMW 220千瓦小時鋰離子電池,該自駕電動巴士不間斷巡航里程為300公里(186.4英里),長度為8.3米(27.2呎),載客量超過50名乘客;另一家土耳其巴士製造商Otocar也成功於1月測試該國第一輛自駕巴士,在其4階段開發過程之第2階段中,該公司已進行軟體整合與自駕測試。
A:依據奧媒「新聞報」(Wiener Zeitung)2021年12月29日報導,「奧地利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 Bank Austria,簡稱BA)日前公布2021年12月份奧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11月份之58.1點上升至58.7點,係連續4個月下滑後首次止跌回升。 奧國製造業12月份新訂單指數,自11月份50.3點(2021年最低值)回升至53.1點,生產指數亦自50.2點反彈至53.9點。BA首席經濟學家Stefan Bruckbauer分析,前揭兩項指數回升係拉抬12月份PMI主要因素。另,因新訂單增加,交貨時間亦自19.3點增加至24.4點,存貨指數則自60.1點微降至59.7點。 展望2022年,製造商未來預期值56.6點,係自2020年8月以來最低值,顯示製造業管理階層對業界對前景謹慎樂觀。B氏表示,2022年製造業最大變數為:原物料及能源成本走勢、物流問題,以及Omicron變種病毒之影響。
A:資料來源:越南統計總局網站2021年12月2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最新統計概算資料,預估2021年第4季越南GDP成長率較2020年同期成長5.22%,高於2020年同期成長率4.61%,惟低於2011年至2019年第4季之成長率。第4季農林水產業成長率3.16%;工業暨營造業成長率5.61%;服務業成長率5.42%。第4季對GDP成長貢献方面,消費增長3.86%、資本形成增長3.37%、輸出(商品及服務出口)增長14.28%、輸入(商品及服務進口)增長11.36%。 預估2021年越南經濟成長2.58%(第1季成長4.72%;第2季成長6.73%,第3季萎縮6.02%,第4季成長5.22%),主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越南所有領域之經濟,尤其2021年第3季,多個省市生產重鎮實施長時間之社區隔離措施以防止疫情繼續惡化,導致經濟衰退6.02%所致。 2021年農林水產業成長2.9%,占GDP總值之13.97%;工業暨營造業成長4.05%,占GDP總值之63.8%;服務業成長1.22%,占GDP總值之22.23%。 在農林水產業方面,2021年大部分農作物均較2020年豐收,畜牧業穩定增長,部分農產品出口金額暴增,有助維持整個農林水產業增長。其中農業增長3.18%;林業增長3.88%;水產業增長1.73%。 在工業暨營業造業方面,加工製造業增長6.37%、電力生產暨銷售增長5.24%、礦物開採業衰退6.21%,營造業成長0.63%。 在服務業方面,越南2021年4月底爆發第4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服務業營運,住宿餐飲服務業衰退20.81%、運輸倉及儲業衰退5.02%、批發零售業衰退0.21%;資訊通信業則成長5.97%、銀行保險業成長9.42%、醫療暨社會服務業激增42.75%。 2021年GDP經濟結構方面,農林水產業占12.36%、工業暨營造業占37.86%、服務業占40.95%,以及產品稅收(產品補貼除外)占8.83%。 2021年對GDP經濟成長貢獻方面,消費增長2.09%、資本形成增長3.96%、輸出增長14.01%以及輸入增長16.16%。 以當前價格計算,2021年每個勞工產值約達1億7,130萬越盾,相當於7,398美元,年增538美元。以固定價格計算,2021年勞動生產力提高4.71%,主因勞工素質有所提升,2021年經過受訓,且擁有學歷及證書之勞工比例達26.1%,高於2020年之25.3%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1年12月29日 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林業總局副局長Bui Chinh Nghia於2021年12月28日在「2021年調整指導工作總結及2022年計畫實施方向會議」表示,2021年越南林產品出口金額達158億7,000萬美元,年增20%,超過預定目標20%。 其中,木材及木製品出口金額147億2,000萬美元,其他產品11億5,000萬美元。木材及木製品進口金額29億3,000萬美元,年增14.2%,該產業貿易順差129億4,000萬美元,年增21.2%。 越南林產品出口金額占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金額之30%,占越南出口金額之4.7%,該產業成為越南7大出口品項達100億美元之一,係越南農林水產品達到最高貿易平衡之品項。 越南林業生產發展處成長Nguyen Van Dien表示,2021年雖係越南林業產業受新冠肺炎疫影響而遭困之年度,不僅生產線受影響,甚至遭逢美國301號有關木材開發及貿易管控之貿易防衛措施調查案,但越南仍可應對該案件,達到上述可觀之出口金額。 2022年越南林業主要目標係維持森林覆蓋率42%、造林面積增加23萬公頃、開發木材量為3,150萬立方米,出口金額盼達160億美元,森林環境稅收盼達3兆越盾。
A:柬埔寨眾議院批准與韓國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12月30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眾議院(NA)於2021年12月29日批准柬埔寨與韓國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在會議期間出席100名眾議員一致通過該協定,接下來將由參議院審查該協定,之後提交給諾羅敦·西哈莫尼國王批准。 柬埔寨商務部長潘索拉(Pan Sorasak)與韓國貿易、工業暨能源部長楊漢古(Yeo Han-koo)於10月透過視訊會議簽署這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生效後,柬埔寨將有93.8%產品關稅項目降為零,韓國將95.6%的產品關稅項目降為零。柬國商務部表示,柬韓FTA將為柬埔寨產品創造更廣大的市場。該協定將在雙方通知對方完成內部批准程序60天後生效。 潘索拉部長表示,這是柬埔寨繼9月批准與中國達成協定後第2個FTA。柬韓FTA將促進雙邊貿易,鞏固兩國之間的經濟夥伴關係,並為企業創造更多機會,以發展和改善兩國人民的福利,並確保從Covid-19引起的經濟衰退中更快復甦。 依據韓國國際貿易協會(KITA)統計,2021年前11月柬埔寨與韓國雙邊貿易額為7.98億美元,年減15%。2021年前11月柬埔寨向韓國出口2.91億美元的產品,年降4.9%;同年前11月柬埔寨自韓國進口5.07億美元的商品,年減20%。 柬埔寨出口到韓國的主要產品包括服裝,鞋類,旅行用品,飲料以及電子設備,橡膠,藥品和農產品的元件,而其從該國進口的主要產品是汽車、電子產品、廚房電器、飲料、藥品及塑膠製品。
A:出處:Dutch News, 2021/12/29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政府不顧批評,仍將推進 2G 新冠通行證立法 荷蘭新聞Dutch News報導,荷蘭衛生部長Hugo de Jonge 表示,荷蘭需要引進2G (gevaccineerd+ genezen)系統,僅准許已完整接種疫苗者或最近從新冠病毒康復者(註: PCR陰性檢驗證明將不被承認)進入各種場所,如此才能減少採行嚴格的疫情封鎖措施。 De Jonge部長日前對記者表示,將繼一些鄰國之後推進立法,使2G系統成為一種選項。本項提案本擬在本月稍早推出,但由於缺乏國會支持而延遲。 荷蘭司法諮詢委員會對於本項提案持懷疑態度,其表示,倘允許公司要求員工出示已接種疫苗或最近從新冠狀病毒中康復之新冠通行證,是否會造成無通行證之員工被解僱,或員工因沒有新冠通行證而無法工作時,是否仍可要求雇主支付工資? 該委員會建議相關部會應進一步研議。 其他批評人士則認為,引進 2G系統將進一步加劇已接種疫苗者與 150 萬未接種者之間的分歧。 國會議員將在聖誕節假期後針對 2G 提案進行辯論。
A:出處:Dutch News, 2021/12/29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新變異病毒株Omicron佔荷蘭新確診案例一半以上 荷蘭新聞Dutch News報導,荷蘭國家公共衛生暨環境研究院( RIVM )於11月28日公佈, Omicron新變異病毒株現正主導荷蘭,佔新確診案例的 50% 以上。 RIVM 表示,過去一週通報的確診案例下降 11%,為 84,400 例,但專家表示,隨著 Omicron 的傳播,確診案例可能還會上升。 荷蘭政府於 12 月 19 日宣佈採取嚴格的新防疫措施,以阻止 Omicron 的傳播,並為施打加強劑增取時間,此外,學校亦提前一週放寒假。此舉可能發揮了作用,因為現在大多數新確診者均為 20 歲以上年齡層,而不是學齡兒童。 大多數確診案例在阿姆斯特丹市,每 100,000 人中有 627 人確診,超過全國平均數 482 人。 RIVM 表示,目前新冠患者住院人數為 2,006 名,較上週下降 15%,而新住院人數則下降 26%,其中有535人在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治療。
A: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2月30日報導,星中最高層級雙邊合作機制—「星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JCBC)12月29日召開年度會議。兩國政府部門、企業和機構在會後簽署14項諒解備忘錄與合作協定,數量為2014年以來最多,雙方將在數位經濟和綠色發展等領域探索新合作機會,在後疫情時代建構更具韌性的經濟和社會。 始於2004年的JCBC,是星中之間的副總理級雙邊機制,其制度是在新加坡及中國兩國輪流開會,全面探討兩國在貿易、金融、政府間合作專案等方面的進展,並確認新合作領域。但由於新冠疫情關係,JCBC連續第二年以視訊連線方式召開會議,本年由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共同主持,星國有多達14名擔任政治職務者出席昨天的會議,其中包括10位內閣部長,而中國方面則派出17名高級官員與會。 星國副總理王瑞杰在JCBC會後的記者會上指出,這些合作協定包括取得良好進展的傳統領域,也涵蓋後疫情時代的新機會,反映出星中合作多年奠定的堅實基礎與放眼未來的前瞻性。兩國合作協定中,既有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等互聯互通項目,也有區塊鏈等數位化領域合作,以及在星中天津生態城打造「花園城市」等永續發展項目,以更好地因應後疫情時代的挑戰,並希望在中國重啟跨境旅行時,星國能成為與中國恢復航空往來的首批國家之一。 韓正表示,中國歡迎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構建新發展的過程,深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加強新冠疫苗和藥物研發生產等抗疫合作,積極拓展數位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 新加坡和中國將借助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繼續加強互聯互通與國際化合作,並探索在數位經濟和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的合作機會。 新加坡貿工部和中國商務部昨天在JCBC會後,就「中星(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旗下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簽署合作計畫,為陸海新通道在2021年至2025年的發展勾勒框架,透過貿易、產業合作、數位化等六個領域展開合作,為企業帶來更大收益。星方負責該專案的通訊及新聞部長楊莉明指出,合作計畫使陸海新通道的所有利益相關者明確化,包括供需雙方、有關當局和服務業者;也有助於吸引更多潛在合作夥伴,進一步促進區域聯通,並期待在各領域展開更多工作,從而充分發揮陸海新通道的潛力。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和新加坡「裕廊集團」(JTC)亦簽署諒解備忘錄,深化「國際化走廊」合作,並支持在新加坡建設國際商務合作中心,促進星中企業跨境投資與海外業務擴張。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表示,位於One-North的國際商務合作中心本年10月啟用以來,已接待幾家中國企業,希望更多中國公司借此平臺與新加坡企業開展商業合作,共同研發創新產品並拓展區域商業網絡。 「中星天津生態城」則是兩國在綠色發展領域的試驗合作,由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與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將推進「花園城市」專案,把天津打造為綠色宜居、具有吸引力的花園城市。星國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指出,雙方在該項目中積累的相關經驗,後續還可複製並推廣到其他中國城市。 除了上述三個政府間合作專案,星中兩國昨日還簽訂11項諒解備忘錄與合作協定,範圍涵蓋城市治理、金融合作、數位往來和文化交流等領域。廣州市政府、中星廣州知識城管委會,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將共同設立國大廣州創新研究院。這所研究院由廣州市政府和廣州知識城管委會出資設立,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啟用。各方將在未來10年投入超過5.5億星元,用於培育研發人才、孵化和支持新創公司。此外,新加坡海港局和中國海事局簽署諒解備忘錄,把數位證書的互認範圍從船隻擴展到海員,提高兩國註冊船舶的碼頭清關效率。新加坡關稅局與中國海關總署也將設立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資訊傳輸平臺,首先應用在貨櫃海運領域,向兩國貨運商和物流業者提供清關和物流資訊,以便業者更好地管理供應鏈和資金流。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12月29日亦公告指出,兩國在第17屆JCBC討論新加坡和中國通過四項新倡議擴大和加強金融合作,尤其在資本市場和綠色金融方面。其中,金管局將與中國人民銀行在綠色金融方面進行更深入的公私合作,例如項目分類和綠色金融科技等,更清晰的分類定義將有助於促進更多資金流向亞洲的綠色和轉型項目。 此外,新加坡亞太交易所的「亞太期貨」(Asia Pacific Futures)成為新加坡首家獲得「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的「境外特殊經紀參與者資格」(Overseas Special Brokerage Participant)。亞太期貨的客戶未來可以透過該公司,以更快速和更低的成本直接交易「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的國際大宗商品期貨產品,包括原油、橡膠、銅以及低硫燃料油期貨等。新加坡亞太交易所首席執行官朱玉辰指出,中國的期貨市場逐漸向國際投資者開放,這將給國際投資者帶來更多套利機會。 另外還有兩項與新加坡交易所有關的倡議,新交所正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討論在兩國的債券交易平臺建立連接,以便更多投資者能夠進入中國的債券市場。新交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SZSE)則簽署諒解備忘錄,為兩個交易所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產品建立連接,金管局副局長梁新松指出,中國和新加坡之間強而有力的金融合作,為中國和東協之間更大的貿易和金融流動提供支援,新倡議也將為雙方創造重要的機會,建立新的金融連接和整合管道,以支持中國和新加坡的永續和包容性成長。 星中兩國本年維持雙邊高層面對面交流的趨勢,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昨天在記者會上以「保持相關連」(relevance)、「與時俱進」(updated)和「互信」(trust)形容星中關係,並表示新加坡和中國打交道時,要不斷思考如何能在對方的發展中保持相關連,確保雙邊合作與時俱進,並透過JCBC等合作機制維繫長期互信關係。
A:當地市場數據顯示,隨著緬元貶值,國內燃料油價格持續上漲。在12 月1日,當地加油站的92 Octane價格為每升1,250緬元、95 Octane為1,300緬元、柴油為1,230緬元、Premium Diesel為1,240緬元。然而近期價格上漲至92 Octane為1,340緬元、95 Octane為1,390緬元、柴油為1,315緬元、Premium Diesel為1,325緬元。一個月內價格差距為每升85-90緬元。 燃料油價格與匯率有很大的關聯。 目前當地外匯市場的匯率約為1,900緬元。在今年2月初美元兌緬元匯率僅為1,330美元時,每升燃油價格:92 Octane為590緬元、95 Octane為610緬元、柴油為590緬元、Premium Diesel為605緬元。此外,商務部與緬甸石油貿易商協會合作實施一項計畫,通過政府資助的加油站連鎖店以更公平的價格分配燃料油。商務部表示,緬甸每年通常進口 600 萬噸燃料油。
A: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於上(11)月公布名為「5247公報」(來自馬來西亞與印度的公用事業規模風電塔)稱,美國已確定馬來西亞與印度兩國的產品獲得政府補貼,並以低於國內價格銷售公用事業級風電塔,對美國工業造成重大損害,因此該委員會決定對自印度進口的產品課徵反補貼稅,另對自馬來西亞與印度進口的產品課徵反傾銷稅。 公用事業級風電塔一般係指發電量逾100千瓦特(kw)的風力發電機,並安裝在銜接國家電網系統的大型與多渦輪風電場之中。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