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出處:NL Times, 2021/12/18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所有成年人均可在明年 1 月 7 日前預約到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荷蘭衛生部長Hugo de Jonge在12月18日召開的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最遲在 1 月 7 日前,荷蘭所有成年人(滿18 歲)都可預約到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並在明年 1 月底前完成接種。   荷蘭政府最初的目標是在今年底前盡量為 60 歲以上群體完成施打加強劑,下週初開始,60 歲以下群體將收到可開始約定施打時間通知。   下週原定施打100 萬次加強劑,現則增至 150 萬次,一些地區衛生所將增設額外接種點因應更多前往接種的民眾,且將延長開放時間,以提高接種次數。   荷蘭衛生所和醫療救濟組織(GGD GHOR Nederland) 表示,成千上萬的員工正加為全荷所有成年人提供額外的接種機會而加緊努力。醫院、家庭醫生、軍醫、急救人員和紅十字會正攜手協助衛生所完成此項任務。   GGD GHOR Nederland亦要求民眾要有耐心,由於此次接種計畫規模龐大,因此無法保證接下來的幾週一切都能進行順利。  

A:依據奧媒「信使報」(Kurier)2021年12月20日引述「奧地利車輛協會俱樂部」(VCÖ)最新報告,2021年1至10月奧國新購電動車26,457輛占新車註冊12.9%,比率在歐盟排名第3,僅次於瑞典16.4%(41,372輛電動車)及荷蘭13.6%(35,418輛電動車)。另就全歐洲排名,奧國排行第5,第1名為挪威60.5%(84,941輛電動車),第2名為冰島29.1%(3,068輛電動車)。 歐盟各會員國新購電動車占新車註冊比率呈重大差異,2021年1至10月歐盟平均值為7.7%,排行最後之塞浦路斯僅0.7%(368輛電動車)。另外,殿後5名為馬爾他1.0%(90輛電動車)、捷克1.1%(1,950輛電動車)、波蘭1.2%(4,601輛電動車)、斯洛伐克1.2%(793輛電動車)。 VCÖ分析,瑞典及荷蘭新購電動車比率領先奧地利主要原因應在於稅制。瑞典及荷蘭車輛用石化燃油課稅高於奧國,且新購內燃機動力車之碳排量「懲罰稅」頗高,因此,瑞典及荷蘭民眾有較強烈購買電動車動機。另,VCÖ比較奧國與荷蘭在2021年對新購電動車補貼:奧國每輛5,000歐元(僅補助售價60,000歐元以下電動車),荷蘭每輛補助4,000歐元(僅補助售價45,000歐元以下電動車)。就促進新購電動車而言,提高內燃機汽車「二氧化碳稅」似較提高新購電動車補助額度效果更佳。 奧國2021年前10個月新購電動車占新車註冊比率12.9%,約為挪威2016年水準。依照挪威電動車成長軌跡推算,VCÖ預估未來5年內奧國新購電動車比率應可達60%水準。  

A:資料來源 : 芬蘭政府 (Finnish Government)     芬蘭政府於12月16發布行政命令,通過的2022-2026年重建韌性計畫(Recovery and Resilience Plan in 2022-2026)的能源投資項目,透過鼓勵減碳的能源投資與能源基礎建設,以達到2035年碳中和的改善氣候目標。 芬蘭經濟就業部長Mika Lintilä表示,本計畫隸屬永續成長方案的一環,經由綠色轉型資金(green transition funding)協助芬蘭企業能源轉型的同時,促進新興科技商品化,使其綠色解決方案處於市場領導地位,並能調整新經濟架構及創造工作機會。 芬蘭永續成長方案已匡列約5.2億歐元補助能源投資項目包括能源基礎建設補助額1.55億歐元;新能源科技補助額1.55億歐元;低碳排氫能源(Low-carbon hydrogen)和碳捕捉利用(Carbon capture and utilisation) 補助額1.5億歐元;電氣化與產業減碳補助額6,000萬歐元。補助資金主要來自歐盟重建韌性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 RRF),並由經濟就業部與Business Finland共同決定補助對象與金額。 此行政命令於今(2021)年12月16日施行,截止日期為2026年12月31日。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創業家Anton Wass因為在機車電動化的努力,被譽為瑞典馬斯克(Elon Musk),渠所成立的電動機車公司Stark Future,於本(12)月正式運行後,最佳銷售業績為24小時內銷售額達8,000萬瑞典克朗。近日,因對Stark Future潛力抱有期望,Anton Wass可能將獲得投資金額達2.5億瑞典克朗。

A:資料來源: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 文號:1104120053號   德國央行(Bundesbank,聯邦銀行)日前發布2021年全年經濟表現及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由於能源價格上漲、供應鏈瓶頸及新冠肺炎Omicron變種病毒帶來之多重衝擊,德國央行下調2022年經濟成長率至4.2%,並針對通貨膨脹率預測提出說明,摘要如下: 一、德國即將卸任之央行總裁Jens Weidmann(註)表示,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及供應鏈不順,衝擊製造業與消費,以及Omicron變種病毒帶來疫情與經濟之不確定性,經濟復甦將因此推遲,德國2021年經濟成長率下調至2.5%(原預測3.7%),並下調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至4.2%(本年6月份原預測5.2%)。 二、預期2022年經濟成長動力將主要來自消費,與疫情前相比,消費者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高水準之消費,且供應鏈瓶頸預計在2022年底舒緩,有助提振出口。另由於經濟復甦速度緩慢,部分成長力道將延至2023年顯現,預計該年經濟成長率可望有3.2%。 三、由於能源及原物料成本上升,推升通貨膨脹壓力,根據歐洲央行提供的統一消費物價指數衡量,德國2021年底通貨膨脹率預計將達3.6%,且企業將把製造瓶頸之成本轉嫁消費者,進一步拉抬價格。德國央行預計,2023年通貨膨脹率將下降至2.2%左右,惟與過去相比,物價上漲幅度仍係處於相對較高之水平。 註:Jens Weidmann早於選前即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能在國會改選、新政府組成後卸下央行總裁任務,請新內閣尋覓接替人選。繼新內閣於2021年12月8日宣誓就任後,財政部12月20日宣布:原任央行副總裁Joachim Nagel(55歲,社民黨)將接任總裁職務,此項人事案訂2022年1月1日生效。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綜合報導 文號:1104120052號   穿越波羅的海、連接德國與俄羅斯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已完工數月,惟德國能源管線主管機關聯邦網路局於近日宣布暫停該管線核准程序。 「北溪二號」管線硬體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Gazprom)所有,德國營運商部分,則由總部位於瑞士之Nord Stream 2 AG企業向德國聯邦政府申請核准設立子公司,但規劃該德國營運子公司將僅對德國境內管線具管理權。基於上開因素,德國聯邦網路局指出,德國境內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營運商應依據德國法令,以合法形式組成。而依目前情況,該申請案不符合「獨立傳輸營運商」條件,爰已暫停營運商認證過程,直至主要資產及人力資源轉移至德國子公司。 瑞士Nord Stream 2 AG企業表示,已收到德國聯邦網路局通知,但未便對相關程序之細節及可能影響、管線投入營運時間發表評論。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政務次長Oliver Krischer(綠黨)則對德國監管機構暫停核准程序表示肯定,渠認為Gazprom過去一向給外界「沒有認真看待德國及歐洲法律」之印象。 德國總理Olaf Scholz今(2021)年12月16日任內首度出席歐盟峰會,除討論歐盟防疫與能源轉型問題,針對「北溪二號」管線議題,主要重申德國將確保現有天然氣管線經烏克蘭中轉之承諾,以及德國對於烏克情勢升高之關注。德媒相關政經分析指出,德國聯邦網路局的裁定,最直接影響將致使「北溪二號」管線正式營運時間推遲至2022年中以後。此外,由於該管線涉及歐洲地緣政治、安全、經濟影響力之討論,過去素遭美國、波蘭、烏克蘭等國強烈反對,德國聯邦網路局之決定,也給予甫上任的蕭茲總理一些緩衝時間與迴旋空間,俾整合聯邦政府內部意見及與盟邦凝聚共識,減少德國將在經濟與能源上更加仰賴俄羅斯之疑慮。

A:資料來源:德國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04120048號   德國新屆聯邦政府任命對商界友善之自民黨(FDP)Christian Lindner,擔任財政部長一職,由於自民黨政治立場一向主張自由市場、減少政府干預、撙節財政紀律,恰與現階段德國亟需自疫情復甦、大幅增加對抗氣候變遷投資及建設明顯衝突。德國媒體分析,財政部長一職,將對德國新屆聯邦政府推動國內及國際對抗氣候變遷合作,產生關鍵影響。 L部長需證明自民黨主張符合德國及歐盟現階段發展需求: 德國財政部主管稅收、企業公股、洗錢防制及金融部門監管,亦需與歐盟協調共同預算與貨幣政策,且財政部長對其他聯邦部會之法律提案具否決權、財政部在聯邦各部會設有代表,確保各機關遵守財政支出規定,角色甚為關鍵。此外,德國財政部長過去對於德國及歐盟氣候相關之投資與建設具重要發言權,德國採行政策也對歐盟各國具領導及示範作用。由於自民黨一向主張政府財政紀律、不應過度舉債,因此由自民黨人士出任財政部長,使歐盟各國擔憂氣候相關計畫可能面臨資金枯竭窘境。對此,L部長已明確保證,渠將領導財政部成為氣候政策之「推動者」,運用公共及私人資本,為具有前瞻性的計畫提供資金,並兼顧財政紀律,俾符合現階段發展需求。 財政部必須籌措財源,兼顧德國復甦經濟與對抗氣候變化之需求: 由於疫情,德國大幅採行補貼與減徵稅收等政策,德國國家相關稅收自2020年5,080億歐元,驟降至2021年4,130億歐元,減幅達20%。另一方面,德國消費者受疫情衝擊甚深,所負擔能源支出,名列OECD國家前茅,因此短期內增加稅收甚具難度。聯邦財政部爰必須在財源有限之前提下,兼顧復甦經濟與對抗氣候變遷。L部長已規劃自新冠肺炎復甦基金中,籌措約600億歐元,投入對經濟復甦、對抗氣候變遷有所裨益之基礎建設(如鐵路)。目前各界也正關注,L部長將如何擘劃德國2022年整體國家預算。能源政策相關智庫(Agora Energiewende)認為,該預算案與資金配置,將攸關新屆聯邦政府氣候政策之成敗。 德國欲於七大工業國組織(G7)主導氣候合作,有賴聯邦財政部配合: 針對德國即將於2022年接任G7輪值主席、主導國際氣候合作,德國總理Olaf Scholz已宣布,盼創建一國際「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透過簡化稅收及金融監管法規,導引更多產業及私人資金,協助有意願對減排做出更多具體承諾之國家,共同對抗氣候變遷。這些目標亦有賴於德國財政部L部長於國際場合與盟邦(特別是與德國共同領導歐盟的法國)對話及溝通,以消除歧見、達成共識。

A:依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2021年12月20日新聞報導,世界經濟論壇(WEF)同日宣布再度推遲年會,原定於2022年1月17舉辦之世界經濟論壇(WEF)係為疫情以來首次年會,現由於 Omicron病毒加重瑞士疫情,WEF再度宣布取消實體年會,2022年1月期間可能舉辦周邊線上討論會議,並正式年會預計推遲至2022年6月底再議。     資料來源: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 日期:2021年12月20日

A:依據瑞士聯邦委員會(Bundesrat)2021年12月17日新聞發布,鑒於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疫情持續擴大,住院人數不斷增加,疫情再度嚴峻,瑞士政府自本年12月20日起實施新措施如下:   (一)所有飯店、博物館、電影院、運動和娛樂場所,以及舉辦活動的室內空間均實行2G規則(2G係指「已接種疫苗」(Geimpft)或「已痊癒」(Genesen)者才能參與公共活動。 (二)所有在室內的公共空間必須佩戴口罩。 (三)在接種第2劑疫苗後的4個月起即可再接種第3劑加強疫苗(之前規定為6個月以後再接種第3劑)。 (四)私人聚會人數限制為:室內最多30人;室外最多50人。但若有一個16歲以上不符合2G規則的人在場,則聚會人數最多不得超過10人。 (五)雇主應實行居家辦公之義務。 (六)舉行室外300人以上之活動應實施3G規則,亦即必須持有「已接種疫苗」、「已痊癒」或持有效的新冠病毒陰性檢測證明者使得參加。   有關入境規定部分:凡入境瑞士者必須提供入境前72小時內之PCR檢測陰性證明,或24小時快速抗原測試陰性證明。對於已接種過疫苗或已康復者入境後4至7天內則無須再次接受第2次檢驗。任何尚未接種疫苗或未持有康復證明者必須繼續進行兩次陰性檢測(不限PCR或快速抗原測試);第1次在入境時,第2次在入境後的4至7天。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委員會(Bundesrat)新聞 日期:2021年12月17日  

A:依據瑞士貿易與投資署(Switzerland Global Enterprise)2021年12月16日公布之網站資訊,瑞士創新機構 Innosuisse組成Spearhead對抗抗藥性聯盟(Swiss Pandemic & AMR – Health Economy Awareness Detect)。該聯盟包含公營機構及私人企業,除大部分位於瑞士巴塞爾地區外:例如巴塞爾大學、巴塞爾大學兒童醫院(UKBB)、諾華藥廠、Resistell AG公司和Waat Switzerland GmbH公司。另包含瑞士南部應用大學( SUPSI )設計研究所及人工智慧研究所、瑞士2所大學醫院以及瑞士Swiss Re再保險公司等其他機構。   據專家預測,至2050年恐將因抗生素抗藥性造成的死亡人數為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之4倍,該聯盟為減少抗藥性發生,計畫建立一個全球數位平台以達成以下5大目標:即時與決策者分享抗生素使用及評估資訊、透過大數據分析優化風險分級、透過資料共享即時診斷以減輕大型實驗室負擔、加強民眾及政府機關參與度以及早期評估創新技術對財務之影響。     資料來源:瑞士貿易與投資署網站資訊 日期:2021年12月16日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引述財政部所發布之12月份經濟預測報告,  預計丹麥2021 年的經濟成長將較8月份所預測之3.8% 高,達3.9%。   2022 年之經濟成長將與8月份所預測數值 2.8%相同。    政府亦首次公布2023 年之預期經濟成長數據, 將較2022年放緩至2.1%。 今年積極發展的幾個原因,其中包含高就業和低失業率。 惟房地房市場的價格發展方面有變動,預估獨棟住宅的房價上漲數據於12月報告下調至10.4% , 較8月份所預估之上漲13.1%低。 政府預估2022年房價將上漲 3.3%,2023 年將上漲 2.8%。   迄今年夏末起,丹麥政府對其經濟成長持積極樂觀看法,財政部 Nicolai Wammen 於新聞稿中指出,新冠危機席捲全球為時不到兩年,丹麥經濟仍強勁,高就業率為促使今年之經濟成長達歷史新高的主要原因。 儘管仍有一些公司和行業處境艱難,但總體而言,就業人數較以往多,  目前失業人口不到 9萬人。   丹麥商總(DE)之首席經濟分析師Tore Stramer指出: 儘管目前面臨Omikron 變種病毒的肆虐,可能會出現進一步的限制,以及即將面臨嚴酷的冬季,恐將使風險變大,但商總對丹麥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與政府持同樣的樂觀觀點,原則上不認為新的變種病毒會影響丹麥的良好經濟復甦。

A: 印度媒體頃報導,印度盼全球能建立抗疫系統,掌握藥品與醫療設備製造能力及需求,及允許醫療照護專業人員獲得特殊簽證或許可證,爰此向世界貿易組織 (WTO) 建議制訂相關逃脫條款(escape caluses)以豁免WTO下之義務,使WTO相關貿易協定能彈性運用,以應付當前及未來任何全球流行疾病,亦避免貿易爭端。 印方指出,疫情期間,氧氣濃縮器、基本藥物、血氧機等商品及醫療護專業人員,透過暫時特別措施,提供 4 到 8 週的短期供應特別許可,來解決嚴重短缺的問題。印度政府認為,若WTO會員間支持抗疫措施,缺乏WTO/TRIPS豁免,則影響防疫及抗疫之成效。TRIPS豁免提案於2020年由印度和南非提出,旨在促進新冠肺炎藥物取得,目前計有64個WTO會員支持。印度在上週的總理事會議上建議秘書處對現有協定和規則下,研析TRIPS的彈性條款,以利會員國能夠有效應對流行病及自然災害。 此外,印方建議應檢視現有無彈性或無逃脫條款的WTO協定,並研析給予彈性或逃脫條款之可行性,惟印度亦表示面對流行病及自然災害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及關稅自由化等臨時措施不必永久化,因為這會限制成員國在正常時期的政策空間,並強調依據WTO規定的權利及義務,採取任何措施無論是臨時性或永久性,應由會員國自行決定。

A:依據奧地利統計局新聞稿,2021年11月份奧地利物價較2020年同期上漲4.3%,高於2021年10月之3.7%,能源價格飆漲推升通膨率,達到近30年(1992年5月)以來最高。如按照歐元區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 2015)之計算方式,通膨率為4.1%。 「房租、水費及能源費用」及「交通」2分類為2021年11月推升物價主要因素,較2020年同期分別上漲5.3%及12.2%。其中,柴油及高級汽油價格分別上漲40.7%及35.8%,輕燃油批發價格上漲64.5%,電價則上漲11%。除此2類別外,價格上升較顯著之細項尚包括:營建用木材(+52.7%)。 反之,2021年11月較2020年同期,手機通話費及房租下降3.8%及2%;心理治療費用、通勤票價暨交通年票,以及眼鏡架價格平均降低4.9%、26.4%及6.1%。 2021年11月較2020年同期,多數食品、日報、咖啡飲品等組成之「每日所需消費」價格約上漲3.9%,倘再加上燃料等構成「每週所需消費」,則物價上漲10%。 維也納日報另引述歐洲央行行長Christine Lagarde分析:通膨率可能在短期維持高水位,主因為能源價格上漲,以及生產原料、設備、人力短缺造成之壓力,惟預估將在未來1年下降。渠估計2021年歐元區平均通膨率為2.6%。

A:捷克媒體Expats本(110)年12月8日報導,捷克貨幣從目前的克朗轉換為歐元的利弊分析,長期以來為經濟學家所爭議,捷克中央銀行似亦難以抉擇。 捷克是目前8個非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之一,其中包含匈牙利及波蘭。鄰國斯洛伐克於2009年採用歐元後,某些經濟學家建議捷克追隨斯國腳步,亦採用歐元。 捷克於2004年加入歐盟即承諾未來將採用歐元,惟政府多將該議題排除政策議程,去年12月捷克中央銀行與財政部建議無須就捷克採用歐元設定期限。即使新政府親歐盟立場,未來4年施政規劃未包括採用歐元,似乎將沿襲舊政府政策。 根據捷克中央銀行所做一份加入歐元區對捷克經濟影響利弊分析報告顯示,採用歐元的效益主要來自捷克與歐盟國家緊密貿易關係及捷克公司傾向使用歐元交易。其他採用歐元低風險因素包括捷克逐漸增加之購買力,目前已接近歐盟平均值,甚至超越如西班牙、葡萄牙等歐元區國家,以及相對健康的經濟體質及低失業率。 至於採用歐元的高風險因素主要來自捷克與歐盟整體經濟結構的差異性,捷克工業產值占GPD比率異常高,倘採用歐元可能引起問題。其他風險性因子包括消費者物價與薪資缺乏連結性,政府部門管理僵化與老化人口,最基本缺點是採用歐元將喪失對國內經濟政策的控制,也是所有歐元區國家面對臨的事實。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Jorda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 JFDA)局長Nizar Mheidat訪問約旦製藥商協會(Jordanian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JAPM)時,JAPM董事長Maher Kurdi表示,約旦2020-2021年藥品出口額為10億約幣,使其成為唯一一個出口超過進口的國家部門。該協會最高成就之一是學名葯的開發及231種新約旦藥物的註冊。並表示已開始向烏茲別克,哈薩克和一些非洲國家等非傳統市場出口。 約旦JFDA M局長表示,JFDA關注約旦製藥業之表現,並提高其在地方,區域及國際層面的競爭力。與國家製藥公司進行溝通、支援,以及進行實地訪問以充分了解業界的需求,提供必要之協助,使約旦成為藥品、醫療用品及消毒劑之區域中心。 JAPM秘書長Hanan Sboul表示,約旦製藥業國內23家公司在當地市場之投資額約為10億美元,透過其中17家公司在八個國家之分支機構投資額約為7.5億美元。該產業直接僱用大約11,000名勞工,間接雇用30,000名其他勞工,其中99%是約旦人,女性佔37%,大學學位者佔67%。根據JFDA的統計數據,該行業2020年出口至65個國家,出口總額為4.588億約幣,使其成為約旦第二大出口產業。製藥廠出口其產品75%,該產業的出口佔國家總出口的9%。

A: 據約旦時報報導,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於本(110)年12月8日將約旦的信用展望評等上調至穩定,理由是財政紀律與疫情流行後之經濟復甦。 根據惠譽預估,約旦持續知財政與經濟改革最終將導致穩定,因而減少政府債務。惠譽在其信用報告中預估,由於週期性反彈、打擊逃漏稅、簡化稅收制度之持續努力,約旦的財政赤字將因收入增加而減少。預計到2022-2023年,一般政府債務將達GDP之94%。因而評定約旦的長期信用評等為BB-。 另惠譽預估,在全球貿易復甦及旅遊業回升推動下,2021年約旦GDP將回升至2%,2022年將回升至2.5%。 然在短期內,約旦新冠疫情進一步變體對成長形成風險,雖約旦疫苗接種率為40%,但約旦新冠疫情確診病例卻一直在上升,還好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及良好之衛生體系減輕經濟下行之風險。惠譽的報告反映約旦政府在品質結構強勁推動廣泛之改革,確實達成量化績效標準之要求。

A: 據約旦時報報導,本(110)年12月18日新增1,920例,截至18日晚,累計確診1,033,469例,死亡12,191例,PCR檢測確診率為5.91%。 報導指出,約旦衛生部表示,自本年1月13日全國疫苗接種以來,約旦共有4,597,531人登記接受冠狀病毒疫苗,共有4,266,786人接受第一劑疫苗,3,854,574 人接受第二劑疫苗。 根據報導,約旦衛生部指出,Delta病毒目前仍是傳播最快的病毒,Omicron危險性無法與之相比,不必對其過度恐慌與擔憂,約旦疫情並未失控。若約旦公民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將免費接受隔離,非約旦公民則需個人承擔隔離費用。約旦目前尚未達到高疫苗接種覆蓋率,目前疫情形勢是正常並可接受的。

A:綜合美媒本(20)日報導,莫德納新冠疫苗對Omicron變種病毒初期實驗室報告指出,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可提升抗體保護效力,目前莫德納加強劑劑量為半劑50微克,可提升抗體程度37倍,若為100微克全劑量則將增加抗體83倍,然副作用較半劑大,該報告尚未正式發表及同儕審查。另莫德納藥廠計畫2022年推出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加強劑。

A:綜合美媒報導,根據勞工維權團體NELP統計顯示,從明年元旦開始21州及35城市最低工資都將調高,其中包括加州及紐約州基本時薪將達到至少15美元,部分原本最低工資已達15美元時薪的27個城市,未來幾周將進一步調高待遇,例如加州Mountain View及Sunnyvale將調至時薪17美元,西雅圖最低工資則調高至17.27美元。   美國速食業勞工10年前串連罷工爭取時薪15美元待遇,2022年將更為普遍,例如紐約市原最低工資原已達時薪15美元,長島及威徹斯特郡亦將於12月31日起跟進。從元旦起生效的最低工資調漲潮,紐澤西大多數勞工將從12美元時薪調至13美元,麻州最低時薪調至14.25美元,亞利桑納州最低時薪調高至12.18美元,華盛頓州最低時薪從13.5美元調高至14.49美元,新墨西哥州最低時薪調高至11.5美元,伊利諾州從11美元時薪調至12美元,德拉瓦州從9.25美元調至10.5美元。   美媒指出,未來4年包括康乃迪克州、麻州、紐澤西州、羅德島州、德拉瓦州、佛州、伊利諾州、馬里蘭州及維吉尼亞州等9州,最低工資將調至時薪15元,預計2026年全美勞動人口約40%時薪將至少15美1元。

A:據媒體引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聯邦競爭力暨統計調查中心(Federal Competitiveness and Statistics Center)最新數據報導,受惠於出口持續成長,UAE本(2021)年前3季對其他GCC國家之非石油產品貿易出超較去(2020)年同期增加353%至135億迪拉姆(約37億美元),其中出口年增51.4%至539億迪拉姆,進口年增23.7%至404億迪拉姆。 上述數據亦顯示,GCC地區在UAE整體非石油對外出口市場占比21.7%,其中沙烏地為UAE在此區之最大出口市場,對沙主要出口品項包括基礎金屬、珍珠暨寶石、貴金屬、化學品等,其次為食品、飲料、菸草、橡膠製品等,本年前3季對沙出口年增60.5%至292億迪拉姆,在UAE對GCC整體非石油出口占比高達54.2%,貿易出超達97億迪拉姆,遠高於去年同期的9億7,000萬迪拉姆。 阿曼為UAE在GCC第2大出口市場,出口金額達114億迪拉姆,在對GCC整體出口占比21.2%,其次為科威特占比17.7%排名第3。若以全球整體來看,印度為UAE第1大非石油產品出口市場,在UAE整體出口占比14.7%,沙烏地占比11.2%為第2大,另沙烏地亦為UAE最大轉出口市場。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