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Transport Canada     日前加拿大交通部宣布,今(2021)年11月1日將解除遊輪禁令,允許遊輪進入加拿大水域並停靠,僅管今年加拿大遊輪季已接近尾聲,但加國各港口將為重啟2022年郵輪旺季預做準備,包括遊輪公司、物流公司以及港口設備等將有充足的時間重返加拿大港口迎接2022年春季遊輪遊客,遊客也將有充足的準備期規劃安排郵輪預訂事宜。  由於遊輪及旅遊業受全球疫情嚴重打擊,加國業者期待迎接2022年遊輪季的到來。遊輪業每年為加拿大經濟貢獻超過40億加元,並創造約3萬個工作,是加拿大旅遊業非常重要的一環。   據了解,卑詩省溫哥華和維多利亞兩個港口於2022年港口或船舶停靠排定期程已有600個遊輪登記,預計每個港口將迎接100多萬名遊客。   其他大型加拿大遊輪港口包括魁北克市、蒙特婁和哈利法克斯等,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這些港口每年迎接大約10多萬至30多萬名遊客。

A:出處:NL Times, 2021/11/10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在 COP26 氣候峰會倡議於2040 年實現卡車、巴士零排放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至少有 13 個國家將在Glasgow氣候峰會上表達從 2040 年起所有銷售的新卡車和巴士都必須使用乾淨能源的雄心。此意向聲明由荷蘭提出,許多企業和城市亦紛紛表示支持。   荷蘭基礎設施和水資源管理部次長Steven van Weyenberg表示,該倡議是目標 2050 年將全球卡車和巴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零的一個好的起步,並希望有更多國家加入。   立即加入倡議的國家包括英國、丹麥、挪威、奧地利、土耳其、紐西蘭、盧森堡、芬蘭、加拿大、智利、瑞士和烏拉圭,此外諸如Unilever、IKEA、Volvo、Scania、UPS、Amazon和Siemens 等公司亦加入,蘇格蘭和威爾士單獨表達支持,紐約、新德里、阿姆斯特丹與鹿特丹等城市亦加入。   Van Weyenberg次長表示,該倡議符合荷蘭到 2050 年道路交通完全乾淨的氣候協議目標,與其他國家一起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很重要,如此市場才能更快地發展。他表示,荷蘭公司如Ebusco 和 VDL擅長製造零排放的卡車與巴士,並已行銷至荷蘭和國外很多城市。因此該倡議並未真正為荷蘭帶來任何新的負擔,反而可能為荷蘭的企業界創造商機。   Van Weyenberg 次長表示,道路交通佔二氧化碳與氮排放量排放量重要比例,有足夠的理由實施環保,惟因電動卡車與巴士價格仍很高,許多運輸公司購買意願仍不高,導致許多生產商對大量生產仍有疑慮,因此荷蘭政府正制定一項新的購買環保卡車與巴士的補貼計畫,以提高購買意願。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近年來加拿大安大略省密西沙加(Mississauga)高科技產業受全球投資者持續關注,多家跨國公司將在該市擴大業務規模,日前知名高科技公司包括Cognizant、HCL Technologies 和 Infosys不約而同宣布,計劃未來幾年將在加國招聘數千名員工。  密市位於北美第二大科技聚落-多倫多及滑鐵盧科技走廊之中心,已成為高科技新創公司首選的加拿大城市,密西沙加市政府指出,歸功於密市的地理位置、科技人才、教育及多元化勞動力等優勢吸引不少高科技公司投資進駐。  Cognizant於2018年在密市設立達5萬平方呎面積的技術與服務中心,包括有訓練中心、數位實驗室及為客戶提供的聯合創新空間;目前已擴建至10萬平方英呎的辦公大樓,為當地已創造逾600個職位,預估未來2年將再招聘大約1,000名員工。    HCL Technologies於2021年初至密市設立全球服務中心,這是HCL在加國最大辦公中心之一,並設有聯合創新實驗室,供客戶構思、協作、開發及拓展業務,HCL預計未來3年內,將再開設2,000個工作職缺機會。  此外,Infosys計劃未來3年內,將針對數位開發中心在密市僱用500名員工,為北美客戶提供研發和工程等服務,預計至2023年加國員工人數將增至4,000人。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日前美國通用汽車(GM)宣布將針對電動車擴大投資,並計劃明(2022)年在美國和加拿大共設置4萬座電動車充電站,此為該公司承諾至2025投資7億5,000萬美元擴充電動車基礎設施計畫之一,其中包括在加拿大新設4,000座電動車充電站,未來將提供所有品牌電動汽車駕駛人使用。   通用汽車表示,該公司電動車充電站之加國市占率預估將達10%,這些充電站將設置在通用汽車經銷商營業處、各辦公場所、住宅區、體育和娛樂場所及大專院校等地方。此外,任何電動車主都可以使用充電站,不受限於通用汽車製造的電動車。  通用汽車公司總裁Mark Reuss表示,盼為電動車駕駛人提供更便利工具,隨時隨地提供充電服務,同時,該公司也將與經銷商網絡合作,加速拓展美國和加拿大之充電站網絡,以涵蓋較為偏遠之鄉村及城市。此外,目前通用汽車亦正積極重組其加拿大車廠以開始生產電動車。  

A:根據義大利外交部本(2021)年11月3日新聞公告,義外交部聯手國家投資銀行(Cdp)共同推出新商機媒合平台Business Matching,旨在協助中小企業開發並媒合海外商機。拓展重點國家係由義外交部及經濟發展部共同盤點,首波拓展區域為亞洲,包含中國、印度及日本,未來將會擴大至東南亞其他國家。         Business Matching平台係藉人工智能根據廠商需求評選媒合對象,未來將有8種語言供使用,且平台搭配最高等級資安系統,可是廠商在疫情限制下仍能打破地理限制,順利拓銷產品。         廠商在免費註冊後將可收到系統自動評選之媒合對象,並可與媒合對象進行視訊會議(可申請口譯服務),此外,註冊會員亦可參加相關研討會、接受市場訊息、新聞等資訊。

A:華爾街日報11月9日報導,Meta Platforms (Facebook母公司)、微軟等大型美企競相投入「元宇宙」(metaverse)開發,盼此新興網路科技帶來新的營收方式;「元宇宙」發展成熟尚須多年時間,然支持者已發現一連串商機可能性,從「元宇宙」所需軟硬體設備到虛擬世界中商品、服務及廣告。   科技公司認為「元宇宙」正在興起,運用虛擬互動轉為商機發展係世代演進;支持者稱「元宇宙」虛擬世界將對日常生活產生深切影響,與網路或iPhone興起時不同,虛擬世界帶來新消費方式,不僅是觀看商品圖片,還可旋轉商品立體觀察,目前「元宇宙」仍處於早期階段,尚難估算其經濟規模,然每年電玩虛擬商品已有超過800億美元銷售,可做為推算虛擬世界商機指標。   美企「元宇宙」相關發展現況,例如微軟預期未來數月推出「元宇宙」相關軟體,包括Team通訊應用程式可自行定義虛擬化身(avatar);Meta已聚焦「元宇宙」發展該公司業務;Nvidia的Omniverse Enterprise平台為建立及連結虛擬世界的基礎,本日推出互動AI avatar等新工具;AMD昨(8)日獲Meta公司訂單,將打造Meta資訊中心晶片;電玩公司Roblox與Epic Games則推出虛擬音樂會及其他沉浸式體驗,並可購買虛擬商品;Nike上月提出商標申請,準備在虛擬世界販售商品;Apple正研發AR耳機,預計最早明年上市,並計劃推出AR眼鏡。   目前「元宇宙」商機主要為硬體設備,Meta銷售299美元的Oculus頭戴式裝置;Snap出售380 美元AR眼鏡;微軟對包括美國陸軍等商用客戶銷售2,975美元起的HoloLens混合實境裝置。根據市研公司IDC,本年全球AR 與VR相關設備市場預期成長超過50%,總出貨量達 900 萬台,至2025 年出貨量則可能達 2,870 萬台。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big-tech-seeks-its-next-fortune-in-the-metaverse-11636459200

A:華爾街日報11月9日報導,全球半導體製造商偏重於先進製程的投資,並未在傳統晶片(legacy chips)進行大量投資,恐難解決目前晶片缺乏的困境。市研公司Gartner預計全球晶片製造商本年資本支出將創新高達約1,460 億美元,較2020年增加1/3,較2019年高出50%,然其中僅不到1/6用於訂單積壓最嚴重的傳統晶片,顯示汽車及電用電器所需普通晶片供應恐將持續緊張,訂單到貨可能須極長時間;其中台積電、三星電子及英特爾公司約占2021年所有半導體投資的3/5,然幾乎所有投資均用來建立尖端技術晶片的新產能。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指出先進及成熟製程2種晶片的經濟回報差距相當明顯,例如iPhone 13等智慧手機使用的5奈米晶圓售價約為17,000 美元,連結Wi-Fi網路設備的28奈米晶圓價格約為 3,000美元,而目前市面上最缺乏的晶片(許多僅為幾美元)大都採用成熟製程技術與設備製造,鑑於利潤微薄及需求下降的風險,許多半導體製造商對投入數10億美元押注傳統晶片持謹慎態度。   台積電及日本Sony集團11月9日宣布將在日本耗資70億美元興建新的晶片廠,生產成熟製程晶片,雖可填補市場供應不足,然該廠預計2024年底才可開始生產,無助解決目前汽車與電子產品困境。另部分傳統晶片製造商經審慎評估需求後已擴大投資,例如聯電在確保客戶訂單後啟動23億美元的擴充計畫,意法半導體及英飛凌等汽車晶片製造商則分別投資21億美元及12億美元進行產能擴充,德州儀器本年在汽車及工業用晶片的資本支出已達 12 億美元,然專家指出許多傳統晶片製造商仍傾向推遲投資,以遵循「合理產能」的產業原則。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semiconductor-industry-isnt-spending-big-on-scarce-old-tech-chips-11636453801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英瑞典製藥大廠 Astra Zeneca在疫情期間和英國牛津大學共同研發出的COVID-19疫苗,為了延續已有的疫苗研發成果,已計畫設立新的疫苗免疫部門,統合相關研發、製造和銷售團隊,期待可在疫情後取得實際的收益。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總理Stefan Löfven於6月經過不信任案風波後續任總理,但早於8月宣布將於本(11)月於所屬社會民主黨召開大會時辭去黨主席與總理,今(11月10)日渠正式向國會議長Andreas Norlen提交辭呈。Norlen議長於接受辭呈後,立即展開與各黨代表協商工作,俾提名可能接任的新總理人選。社會民主黨黨主席已由原財政部長Magdalena Andersson接任,為主要接任總理候選人之一。此間人士預測,伊將可能成為瑞典歷史上首位女總理。

A: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1年11月10日報導,奧地利2021年10月份二手車平均成交價24,488歐元,較2020年同期上漲約4,000歐元,售價創歷史新高。另,較2021年9月份平均售價則上漲500歐元。 奧地利二手車網路估價平台「AutoScout24」總經理André Eckert指出,奧國二手車市場每逢秋季都會出現季節性售價微漲現象,惟今年車市漲幅之高已不能單純以季節波動現象解釋。渠認為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如:新冠疫情增加民眾對私人家庭交通工具之需求、全球汽車大廠因缺晶片減產導致二手車需求增加、以及國際貨運堵塞等。E總經理預測奧地利二手車售價居高不下情形短期內恐難改變。 各類型二手車售價上漲幅度不盡相同,例如:經濟型小轎車平均售價19,128歐元,上漲幅度2.6% ;中高檔轎車平均售價27,351歐元,漲幅2%;越野車及SUV平均售價31,630歐元,以及中型轎車平均售價23,124 歐元之漲幅皆為1.5%;跑車平均售價63,593歐元亦有明顯上漲。 如以出廠年份區分,10至20年車齡二手車平均售價8,693歐元,漲幅高達5%創歷史紀錄。另5至10年車齡平均售價為17,971 歐元,漲幅4%,亦創該分類市場歷史紀錄。  

A:依據瑞士watson 2021年11月8日新聞報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為促進綠能,並解決儲存綠能之電池重量極難用於航空業之問題,於2019年研發出透過空氣及太陽能生產液態燃料之技術。   2021年10月份Synhelion公司獲得德國政府資助,將於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邦建造全球第一個太陽能燃料生產系統。結合瑞士Climeworks公司之direct air capture設備,ETH太陽能燃料技術得以投入市場。據報導估計於陽光充足處每座太陽能塔能生產1兆瓦(MW)之能量。   ETH該技術係由數個熱化學反應組成,透過吸附/解吸過程直接由空氣中分離(seperation)出二氧化碳及水,該兩者送入經拋物面鏡聚焦並強化後的太陽能反應器,於攝氏1,500度的環境下經過氧化還原循環產生合成氣(syngas)。該氫氣及一氧化碳混合氣體可透過不同的加工技術製成煤油、汽油、甲醇或其他液態燃料。   該新式合成燃料與傳統燃料兼容,因此可以用於現有之飛航設備。與傳統化石燃料相比該新燃料總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約80%,若建設生產設施使用可再生能源則排碳量為零。     資料來源:瑞士watson新聞報導 日期:2021年11月8日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11月8日報導,儘管新疫情再次爆發,但大多數丹麥人已經把新冠疫情拋之腦後,進入正常化生活。然而, 許多因素將會影響在疫情間做的決定和承諾受到改變或持續, 以下為貝林時報對丹麥未來消費模式概述:   1 因正常上班及上學降低飼養居家寵物消費 在疫情間因居家防疫時間冗長許多民眾紛紛開始飼養居家寵物, 然而, 隨著恢復正常生活後, 上班及上學而無法有多餘的時間照顧居家寵物,據TV2 lorry 報導, 10月初, 有許多於疫情間飼養的兔子遭到野放,貓狗被主人送往寵物寄宿學校。   2 部分疫情間拾起新的愛好跟投資將持續 疫情間許多丹麥民眾拾起新的愛好, 例如開始學編織, 手工藝,DIY, 整修房屋,另有更多丹麥民眾投入股市 。 今年8 月份營建零售商的收入比疫情爆發前高出 20%,而家具的銷售也達到創紀錄的水平。目前丹麥人網路購物量仍比 2020 年初高出 56% , 使電子商務成為疫情間的贏家。 如果踢足球或編織,它是消費, 投資將成為儲蓄。 過去一年,投資平台 Nordnet 在丹麥的客戶數量大幅成長達到 30 萬名。之前在丹麥沒有投資股票這種習慣,但目前已成大眾愛好,如果股票投資仍然是丹麥人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那麼與傳統富人相比,股票收益創紀錄高稅收也將成為新的一個問題, 儘管當股價在遇到跌波時,有些人會失去興趣, 但這可能是一種被保存的愛好。   3 消費模式仍將受到政府祭出限制而改變 儘管部份消費已回歸正常, 但文化休閒活動因至8月初仍有出示疫苗護照的要求, 消費較疫情前低8%,飯店跟博物館因外國觀光客的短缺成為一大問題。   許多民眾因為政府的限制無法上電影院,於過去1年半將消費輾轉為購買大型平板電視, 宅在家裡收視串流影視,恐將使電影院以及博物館於疫後面臨激烈競爭。  在封城間對串流體服務的大量消費是否已經永久地使部分體驗消費從外部世界轉移到家庭內,這將成為一個更基本的問題,   4.彈性上班模式以及旅遊限制影響房市投資 渡假屋曾經在金融危機時被視為劣等的投資選擇,房地產市場從 2012 年開始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到 2020 年 2 月,自住公寓價格上漲 66%,獨棟住宅價格上漲 32%,而渡假屋價格上漲了價格僅為 12%。 然而.這一景於疫情爆發初期出現大轉變,隨著政府要求民眾居家防疫及居家上班的規定,減少通勤進辦公室,因為民眾傾向搬到郊區的渡假屋及平房工作或是進行遠距教學,導致房市炙熱,使房價持續上漲達23%。   負利率及低借貸利率使房市亦為更吸引的投資因素之一。 然而﹑,隨者旅行限制的取消,今年秋假期的第一天,哥本哈根機場出現70,000 名旅客, 9 月份的乘客人數激增至近 130 萬人次,客流量仍不及 2019 年之一半。 Bomae 渡假屋買家諮詢顧問Christopher Wagner, 對渡假屋市場前景的主要分析中指出:當民眾可以再次旅行,預期在更長的時間內將出現更多待售的渡假屋。如果民眾去南歐島國渡假而不再使用渡假屋,繼續擁有小屋的民眾恐將無幾。 除非新的渡假屋將成為一般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好的建議是嗅到房價下跌時,趕緊於鄰居脫手前出售。   5 高疫苗接種率將降低強制措施的必要性,民眾將維持正常社交。 儘管丹麥和其他西方國家感染率不斷增加,然而,高疫苗接種率很明顯降低採取強制措施的必要性,財政負擔也將不會那麼高。即便政府將再祭出的限制,許多丹麥人可能會選擇私下會面。   6高能源價格將削弱許多家庭之預算 擁有瓦斯供熱的40萬戶家庭在冬季將面臨最大的打擊,可能會削弱許多家庭的預算。   7.疫後正常化將提高服務消費 疫情前,商品消費占 48%,而服務佔 52%,現在將正好相反。最近幾個月購買商品或進口網路購買商品變得更加昂貴,使零售額下降,民眾將可能會選擇將更多的錢花在外出或旅行上。   總之,丹麥的消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也許疫情加速目前的發展,也許這只是繞道而前往另一個發展方向。

A:依據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瑞士鋼鐵製造集團- Swiss Steel Group在2021年第三季共計銷售410千噸鋼鐵產品,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成長約23.5%,另2021年的稅前息前利潤約為4,180萬歐元,在2020年同期則為2,110萬歐元,該集團預估本年度的銷售業績為1.5億至1.8億歐元。 該集團執行長Mr. Frank Koch表示,銷售量成長的主要因素為在汽車工業、機械及設備工程等重要的銷售市場需求穩定的增加。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1年11月10日

A:依據克羅埃西亞媒體「Croatia Total News」日前報導,克羅埃西亞IT專業人員短缺嚴重,企業在大學徵才不僅年級自傳統之大四應屆畢業生降至大三學生,有些公司甚至向高中生提供非全職工作機會,並承諾給予額外教育及職業發展機會。 2020年新冠疫情重創克國經濟,而IT產業係極少數不僅沒裁員,不少企業反而大量招募新員工。以克國最大IT公司Ericsson Nikola Tesla為例,該公司2020年疫情期間新聘約200名IT專才,2021年計畫增聘600名,惟迄今僅募得近400名新進員工,距計畫目標尚有一段缺口。 Ericsson Nikola Tesla總裁Gordana Kovacevic表示,目前IT專業人士在歐洲相當搶手。克國培養出之IT人才不但國內市場供不應求,甚至還要面對外國企業搶人大戰,致使克國IT企業發展遇到缺人瓶頸。K總裁認為,自小學開始推廣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並在高中階段為具潛力之學生提供獎學金是克國培養IT人才當務之急。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11月5日報導,根據西班牙中央銀行(Banco de España)公布之2021年秋季財政穩定報告指出,自2021年4月以來,西班牙經濟情勢已有改善,受惠於疫情好轉及經濟成長,其短期與中期經濟成長之不確定性已降低。西班牙央行預測,受益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施打率高、疫情管制措施放寬、經濟紓困措施及歐盟資金支持下,西國經濟於短期內將持續成長,惟亦警告表示,目前全球供應鏈問題恐將持續且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對西班牙部分工業將產生嚴重影響。 西班牙央行指出,原物料價格及部分中間財之價格上漲風險等問題將影響家庭購買力及企業營收。以長期而言,商品成本上漲恐將轉嫁至最終商品及消費者,加劇通貨膨脹。倘前述情勢持續發展下,則未來西國旅宿餐飲業、觀光業、運輸業及汽車業等產業恐將無力償還貸款,而金融業於未來幾季將面臨企業與家庭之潛在性壞帳風險。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11月5日報導,西班牙擁有生產手機、電腦、風力發電機組、太陽能電板、電動汽車、電池及其他工業科技產品生產必要原料礦藏。目前西國有25項礦產開發計畫仍待政府核發勘探許可,該等計畫之審核因環境保護組織壓力、行政單位處理態度消極及西班牙原物料進口企業反對而擱置。西班牙地質和礦物研究機構表示,芬蘭擁有鈷(Cobalto)礦與法國擁有鉿礦之外,目前歐洲各國原物料上仍高度依賴第3國。該機構並以稀土為例,說明歐洲95%之稀土均自中國進口。 西班牙地質和礦物研究機構指出,在歐盟執委會最新編制之「關鍵原物料」名單納入30種具經濟與戰略價值之重要原物料,其中西班牙擁有至少17種。倘西班牙對該等礦產進行探勘,且確認擁有該等原物料,西國將成為歐盟擁有最多礦產資源之國家之一。部分業界人士指出,西班牙為歐洲第3大關鍵原物料蘊藏國,第2大國稀土礦產擁有國,目前已開發生產之礦產包括鍶、螢石、鎢、鈮、鉭及鋰等。 西班牙國家礦業和冶金企業家聯合會(Confedem)指出,開採前述礦床將可創造約2萬個工作機會及吸引60億歐元至80億歐元之外人投資。該等開採計畫可長達15至20年,除增加穩定之就業,亦可增進道路、水電、天然氣及鐵路等基礎設施之開發。 目前西班牙已開採之礦產包括螢石、鎢、鈮、鉭,另擁有歐洲最大之天青石礦床等。另在早期勘探階段之礦產為稀土,據估計,西國可開採稀土之產量可滿足歐洲製造風力渦輪機及電動汽車20%之需求。儘管西班牙可開採之稀土量無法全面取代自中國進口,惟可減少對中國之依賴及其影響力,可惜該探勘計畫目前已暫擱置。 西國尚未勘探之礦產包括蘊藏豐富之鋰礦,未來此礦產之需求將因電動汽車電池需求而大幅成長,倘加上葡萄牙已開發之鋰礦,預計西葡兩國於未來數十年將可供應整個歐洲市場所需。 歐盟自中國進口之原物料礦產品主要有:氧化鋇、鉍鎂、天然石墨、鈧、鈦、鎢及釩等。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11月3日報導,西班牙為歐洲就業稅最高國家之一,惟西班牙政府為解決財政支出問題再次增加就業相關稅捐。西班牙融合、社會安全暨移民部部長José Luis Escrivá為維持西國社會保險制度之永續,提出世代公平(equidad intergeneracional)機制,建議在2023年至2032年10年期間調高企業及勞工應繳交之社會保險費0.5%,以月薪為1,000歐元勞工為例,其每月社會保險費將因該項政策增加6歐元,而調高額將作為儲備基金,以調節自2023年起陸續退休之嬰兒潮世代所額外增加之社會福利金支出。該方案將於2050年之前,每3年檢視一次,以評估是否有須採取行額外因應措施。 Escrivá部長盼透過世代公平機制,取代2012年勞工改革永續性機制(註:將永續因素納入社會保險金計算,使西國人口高齡化之部分風險由退休者分擔)。惟前述世代公平機制倘欲於2021年11月15日前完成修正案,目前即須送交西班牙國會通過,爰其可行性不高。據悉該機制另將影響西國社會保險金給付額度及工作年資,屆時政府亦須調整財政收入及支出。 西班牙外換銀行研究中心(BBVA Research)經濟分析師Rafael Doménech表示,倘政府廢除2012年勞工改革之永續機制,則至2050年西國財政支出將增加約100億歐元,為國內生產毛額(GDP)之1%,爰前揭世代公平機制亦須增加等額收入,否則將造成西班牙社保局社會福利金赤字。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11月4日報導,根據西班牙勞工暨社會經濟部公布資料,2021年10月西班牙失業人數減少734人(0.02%),全國總失業人數為325萬7,068人,失業人數連續10個月均持續下降,亦為自1975年以來,同期失業人數下降最多之月份。另西國於10月就業人數增加15萬9,479人,全國總就業人數達1,969萬590人,惟10月增加之就業人數中,90%均為短期勞工。 儘管2021年10月西班牙就業市場數據貌似良好,惟目前西國領取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勞工仍有19萬718人,另有9萬5,000名自營業仍領取政府補助。倘加總前揭仍領取政府補助人數及目前全國失業人數,則西國現有未就業人數則約為360萬人。同時,降低業者聘僱短期勞工比率,向為西國政府勞工政策規劃改革目標。惟西班牙企業家聯盟(CEOE)副理事長兼西國自營業者協會(ATA)理事長Lorenzo Amor表示,相關就業數據顯示,西班牙目前勞工政策有助就業成長,且經濟正持續復甦中,爰應考慮是否有必要進行勞工改革,以及該項改革對經濟可能造成之負面影響。 根據歐盟國家統計局(Eurostat)資料,2021年9月歐元區失業率降為7.4%。西班牙之失業率係歐元區國家最高者,為14.6%,較希臘之13.3%及義大利之9.2%為高。同時歐元區25歲以下青年之失業率為16%,而西班牙青年之失業率則高達30.6%。儘管西班牙青年失業率已較8月改善1.1%,仍為歐盟各國青年失業問題最嚴重之國家。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2021年11月1日報導,全球為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大之產品供應危機。供應鏈中斷導致產品短缺及能源價格上漲等,消費者物價大幅升高,2021年10月西國通貨膨脹指數高達5.5%,降低西國國內需求,進而影響經濟復甦。疫情後全球消費快速成長致產品生產無法滿足需求之增加,產品供應鏈、生產及國際運輸等均產生問題,茲分述如后: 1.原物料上漲:根據西班牙國家建築聯盟(CNC)之統計,鋁價格每公噸達3,000美元,創下自2008年以來新高;過去3個月原物料價格漲幅最高為木材(125%)、石材(68%)與銅(63%);依據布蘭特(Brent) 國際原油觀測系統之資料,2021年10月石油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115%。此外,因全球減碳,天然瓦斯需求大增,2021年9月每百萬英熱單位(BTU)價格,由上年同期之0.86歐元上漲至4.41歐元,漲幅512%。 2.生產不足:西班牙與歐洲許多國家均依賴中國工廠之生產,惟日前不少中國工廠關閉或受到中國減碳政策(以天然氣取代煤炭)影響而減產。此外,晶片短缺問題亦大幅影響汽車、資訊、視聽設備及新科技等產品之生產;據西班牙汽車及貨車製造商協會(Anfac)統計,2021年1月至8月西班牙汽車產量減少25%,預估全年將減產50萬輛;除汽車外,紙張、紡織、食品、玩具及酒類產品等之供應亦受到影響。 3.海運問題:據國際金融分析公司(Afi)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有4,400萬個貨櫃,惟因消費需求增加而供不應求,加上2021年8月全球12.5%之海港因擁塞而癱瘓,造成商品運輸平均延遲8天。2021年9月自中國至美國每個40呎貨櫃之運輸成本自2019年9月之2,700美元上漲至2萬1,000美元,由中國至歐洲之價格則自1,700美元增加至1萬3,000美元。 4.陸運方面:主要問題為欠缺貨車運輸司機。據統計,歐洲總計欠缺40萬名,美國為8萬名,西班牙則欠缺1萬5,000名貨車司機。西班牙物流與運輸企業組織(UNO)理事長Francisco Aranda指出,日前自中國工廠至西班牙店家之貨品運輸平均延遲約1個月,惟目前延遲時間則長達約3個月。 西班牙國際工業企業協會(Amec)表示,受到原物料短缺危機影響,企業原盼經濟可於2021年年底復甦,現將延至2022年。西班牙Funcas儲蓄基金會(Funcas)表示,由於天然氣價格上漲、商品供應不足,通貨膨脹高漲,將使西國家庭購買力減少86億歐元,爰預估2021年西國經濟成長僅為5.1%,遠低於政府預估之6.5%。 西班牙企業學院(IE Business School)教授Juan Carlos Martínez則指出,在產品短缺與大幅通貨膨脹下,將可能導致利率上升,使債務增加,並對家庭與企業融資能力造成負面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亦警告,產品短缺問題預計將持續至2022年。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2021年10月24日報導,晶片短缺為近日全球供應鏈關鍵問題之一,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主要半導體大廠生產、加上商品市場需求驟增、各國經濟自疫情中復甦及商品運送問題等,導致晶片供應短缺。美國、中國及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為求降低依賴其他國家供應鏈,刻正加速晶片自主化生產。 由於半導體產業需投入龐大資本,且半導體設備及生產技術至為複雜,爰進入障礙極高,台灣及南韓為全球主要半導體產地。中國政府持續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迄今已投入逾1,700億美元。美國政府於2021年6月核准500億美元以援助美國本土晶片製造和研發。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2021年9月宣布,將推出歐盟晶片法案,惟各國對於歐盟境內晶片發展方向尚未取得共識,仍待進一步討論。 美國英特爾(Intel)公司正考慮於歐洲興建2座半導體廠,日前路透社(Reuters)報導,Intel公司規劃設廠規模將達40億歐元,義大利及德國均有意爭取該公司建廠。倫敦經濟學院教授Bob Hancké則對歐洲突然積極投入晶片市場持保留態度,認為投入晶片市場應考慮投入成本極高及資本投資報酬率不成比例等關鍵性因素。 晶片競爭之重要性難以言喻,電腦、手機、國防航太科技、汽車及家電等眾多商品均賴以研發生產。以中國為例,2020年晶片進口額逾3,000億美元,規模相當於哥倫比亞全年國內生產毛額。目前全球晶片設計係由美國主導,歐盟專注於半導體重要設備,臺灣及南韓則致力於晶片生產。晶片不足及台灣情勢促使各大經濟體減少對境外晶片之依賴度,中國大力投資於晶片發展及其強勢態度就中長期而言,不免影響台灣於全球晶片主要供應國之角色。 2019全球晶片於各產業之銷售比率包括通訊及資訊科技基礎設備為26%、手機為26%、電腦及平板為17%、工業產品為12%、消費產品為10%及汽車為10%。另有關世界各國於2020年及2030年微處理器(microprocesadores)之全球產能比率匯整如后: 1.   中國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16%,2030年則為24%。 2.    台灣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21%,2030年仍為21%。 3.    南韓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20%,2030年為19%。 4.    日本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17%,2030年為13%。 5.    美國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12%,至2030年為10%。 6.    歐洲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8%,至2030年為8%。 7.    其他國家於2020年全球之產能比率為6%,2030年仍為6%。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