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1月8日報導,丹商Bladt Industries 與美商 Dominion Energy 簽署一份TP合約項目, 此項目位於美國的維吉尼亞海上,在2026年生產達 2,6 GW電力足以供為 660,000 個美國家庭。 BI將提供重量 540 至 570 噸的176 個水下基礎部件 (TP),於 2023 年 3 月在丹麥奧爾堡的工廠開始生產。 據悉,DEME Offshore 將負責安裝BI水下基礎部件,再由 EEW SPC 交付單樁頂部,這些單樁將支持 176 台 Siemens Gamesa 的 15 MW 風機。 BI執行長 Anders Soe-Jensen 表示,該訂單是該公司史上最大的訂單,並將在未來幾年佔據產能的很大一部分。該公司是風電基礎製造的世界領先者,迄今為止已交付給全球3分之1風機的水下基礎。該項目不僅鞏固其市場地位,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提供該公司進入美國市場更好的起點,預計該市場將在未來幾年內大幅成長。 此外, BI 與位於埃斯比約的風電供應商 Semco Maritime ,亦獲得同一個項目的合作訂單,將為此項目提供3個 880 MW的大型變電站,將在 2025 年之前在完成丹麥生產,然後運往美國。 Semco執行長Steen Brødbæk 表示,訂單對公司來說很重要,這是風電場簽訂最大的合約之一, 到 2023 年,該公司制定之新策略將使公司在再生能源領域與石油和天然氣領域之間取得平衡,這一訂單將奠定取得成功的另一個基礎。這亦是 Bladt 和 Semco 第3次合作贏得美國風場變電站的訂單。 據悉美國目前唯一之商業海上風電場位於布洛克島裝置容量僅30 MW。 今年初拜登總統設定美國將於 2030 年離岸風電達到 30 GW的產能目標,該目標將為2025年之 110 GW目標鋪路。據 Windeurope,目前歐洲僅提供達25GW產能。歐盟預到 2030 年至少達到 60GW的目標,而英國的目標是 40 GW。
A:歐盟執委會本(2021)年10月29日發布新聞宣布將強化無線設備及產品之網路安全,並表示已採取行動改善歐洲市場無線設備之網絡安全,認為隨著手機、智慧手錶、健身追踪器及無線玩具的普及,網絡威脅對消費者造成的風險日益增加。 承上,歐盟執委會頃通過無線電設備指令(Radio Equipment Directive, 2014/53/EU)之授權法案,旨在確保所有無線設備在歐盟市場銷售安全性。該項法案主要為保障網絡安全訂定新的法律要求,爰製造商於設計與生產相關產品時須納入考量;另將維護公民隱私及個人資料、防止貨幣詐欺風險,並確保通訊網絡具更佳的韌性。 前述授權法案將適用如行動電話、平板電腦及其他能互聯通訊的產品與無線設備,且亦涵蓋玩具及育兒設備,如:嬰兒監視器、可穿戴設備,如:智慧手錶或健身追踪器等。相關新措施包括: (1)提高網絡韌性:無線設備及產品必須加入能避免損害通訊網絡,及防止設備被用作破壞網站或其他服務的功能。 (2)保護消費者隱私:無線設備及產品須具備保護個資功能,尤保護兒童權利將成為本項立法基本要素,如:製造商須採行新措施防止未經授權取得或傳輸個人資訊。 (3)降低貨幣詐欺風險:無線設備及產品須具備在進行電子支付時,將詐欺風險降至最低的功能,如:須確保對用戶進行更佳的身份驗證管控,以免遭詐欺支付。 下一步: (1)倘歐盟部長理事會及歐洲議會未提出任何反對意見,授權法案將於兩個月審視期後生效; (2)法規生效後,製造商將有30個月過渡期以遵循新的法律要求,此將為產業提供預計至2024年中的充份時間,在新要求生效前調整相關產品。 (3)歐盟執委會亦將要求歐洲標準化組織擬定相關標準,以支援製造商遵循新要求,或製造商可透過驗證機構評估,證明其產品的符合性。 以上摘要敬請各界參考,相關規範仍請以歐盟執委會所發布新聞資料、問答集及授權法規草案等原文資訊(官網連結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1_5634)為準,併請參考。
A:根據華爾街日報本(2021)年11月7日報導,美國國會於5日通過1兆美元基礎建設計畫法案,將提供資金建立全美國電動汽車充電站網絡,計畫中亦包括升級高壓輸電線路及其他基礎建設,協助更新國家電網,實現交通系統電氣化。 美國正開始大規模建造電動汽車充電站,且汽車製造商已開始提供許多電動汽車車款,以解決消費者對於未有足夠充電站而遲疑購買電動汽車,及企業不願在未有足夠客戶情形下建立充電站等問題。該計畫中約50億美元將用於擴大高速公路電動汽車充電站,25億美元將用於電動汽車充電、氫燃料基礎建設或替代方案,25億美元用於更新校車為電動汽車。 除電動汽車產業外,眾多產業亦將自聯邦基礎建設投資計畫中獲利,25億美元將用於傳輸項目,智慧電網將獲得30億美元資金,協助利用新技術使現有電路運輸更多電力,且將加強聯邦政府在運輸電路選址,顯示拜登政府對於電動化交通的支持。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wsj.com/articles/electric-vehicle-charging-stations-win-jolt-of-energy-in-congress-11636309097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11)月8日晚刊報導稱,日本政府自11月8日起開始放寬新冠疫情實施之邊境管制措施,有條件鬆綁外國短期商務旅客、留學生及技能實習生入境簽證;若外國商務客符合已注射新冠疫苗等條件,入境隔離期間可由10天縮短至3天。 日本在今(2021)年中旬因變種病毒株肆虐而國內爆發疫情,為防堵外來感染持續擴大,原則上禁止外國人入境。上述鬆綁措施的先決條件,都必須由引進外國人的企業或團體等負責行動管理,日本政府各相關省廳將開始受理申請。 未來預定在日本停留3個月以內之外國短期商務人士,若已完成接種兩劑日本核准之輝瑞、莫德納或AZ等3種疫苗,且申請計畫獲得日本政府核准許可,入境隔離期間可由目前10天縮短為3天;惟若入境外國人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企業等單位負責行動管理,將仍被要求進行隔離14天。另外,長期停留在日本的留學生及技能實習生若符合上述日本防疫規定,若已完成接種疫苗亦可目前隔離14天縮短為10天。 本次日本政府放寬入境管制措施,主要係針對商務人士交流。目前日本政府仍禁止外國觀光客入境,對於何時重開外國觀光旅客入境,日本政府將以檢證行動管理等方式,檢討未來如何因應開放。
A:據媒體引用國際網路安全解決方案公司Kaspersky針對4,303名沙烏地資訊科技(IT)從業人員所做調查報導,由於COVID-19疫情使企業採取遠距模式辦公,51%受訪者表示工作量因此增加、18%表示工作量大幅增加,另有35%表示工作量不變、9%則表示工作量下降。 上述調查亦顯示,58%受訪者表示遠距辦公未使其在下班後感到疲憊、41%表示居家辦公使其活力充沛。另在情緒穩定度方面,53%受訪者表示遠距辦公使其工作時更為平心靜氣。此外,為照顧員工在遠距辦公期間之身心健康及工作福利,93%受訪沙烏地企業表示,已針對員工投入核心技能提升之訓練計畫並提供超時工作津貼。
A:據越南觀光總局表示,本(2021)年10月份來越國際旅客約1萬600人次,較上(9)月份增加11.1%,惟較去(2020)年同期減少28.8%。累計本年前10個月來越國際旅客約12萬5,100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6.7%;其中以運輸工具別統計,利用空運來越之旅客人數為8萬4,100人次,減少97.3%;由陸路來越之旅客人數為4萬500人次,減少93.2%;海運來越之旅客人數499人次,減少99.7%。 以旅客國別統計,本年前10個月亞洲地區來越之旅客人數為10萬6,803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3.8%,其中主要市場來月之旅客皆大幅下跌:中國旅客4萬9,066人次,增加5.2%;韓國旅客為2萬5,372人次,增加3%;台灣旅客為8,749人次,增加4.5%;寮國旅客為7, 090人次,增加15%;日本旅客為6,619人次,增加3.2%。 歐洲旅客部份,本年前10個月來越之旅客為1萬1,845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8%。美洲地區來越之旅客近4,316人次,增加1.8%。澳紐旅客為983人次,增加1%。非洲旅客為1,129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9.2%。
A:據越南統計總局稱,越南本(2021)年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2020)年12月份上漲1.67%,亦較去年同期上漲1.77%,惟較上(9)月份減少0.2%。其中若干產品與服務項目之CPI減少,包括:餐飲服務、房屋及建材、郵電費用等分別減少1.28%、0.26%、0.04%。此外,下列貨品與服務項目之CPI呈上漲趨勢:飲料與香菸上漲0.19%、成衣帽子暨鞋類上漲0.13%、家具設備上漲0.06%、藥品及衛生服務上漲0.02%、交通費用上漲2.51%、教育費用上漲0.25%、文化、娛樂及旅遊服務上漲0.04%、其他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0.12%。 此外,本年10月份黃金價格較上個月減少0.21%,並與去年同期相較減少1.82%。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11月8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本(110)年11月8日表示,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本日在首爾會見新加坡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雙方就韓新兩國之產業貿易合作方案進一步交換意見,以及加速於本年內簽署「數位貿易夥伴關係協定」(Digital Partnership Agreement,DPA)等計畫達成共識。會談時呂本部長亦強調,韓國與新加坡兩國有必要密切合作因應全球數位經濟轉型。 據指出,韓新DPA將是韓國第一個簽署之數位貿易協定,不同於涵蓋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等多領域之自由貿易協定(FTA),數位貿易協定係針對數位產業貿易之協定,有建立數位貿易規範,預期將有助韓國數位產業拓展東協等全球市場。 呂本部長並提議,鑑於數位貿易在韓國與東協國家經貿關係之重要性,建請新加坡積極協助,透過兩國共同研究,建立韓國與東協之數位貿易規範及奠定合作基礎。另呂本部長促請新加坡繼續關注與支援韓新兩國於氫能和新再生能源領域之合作,並積極為投資新加坡之韓國企業解決在當地經營所面臨之問題。
A: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資料顯示,雖越南南部地區爆發第四波疫情造成嚴重影響,惟本(2021)年前9個月越歐雙邊貿易仍呈正面成長。前9個月進出口總額為413億美元,較去(2020)年同期成長13.4%,其中出口金額為288.5億美元、成長11.7%,進口金額124億美元,成長17.6%。執行越歐自由貿易協定(EVFTA)一年後越南現已成為歐盟在東協區域裡之最大貿易夥伴。雙邊進出口金額為548.7億美元、成長12.1%,其中出口金額384.8億美元、成長11.3%,進口金額163.9億美元、成長14.04%。目前越南主要輸歐之出口產品項目包括各種電話機及其零件、電腦、電子產品及其零件、鞋類、紡織成衣品、蔬果、水產品、稻米、咖啡等,尤其係紡織成衣品、皮革暨鞋類、農水產品等越南具有優勢之出口產品能立即享受EVFTA關稅優惠待遇來加強輸往歐洲市場;反之,越南自歐盟輸入之主要進口產品項目包括汽車及其零組件、家電及其零件、香料、化妝品與衛浴製品等。據越南工商部多邊貿易政策司司長梁黃泰(Luong Hoang Thai)評估,執行EVFTA一年後在疫情複雜背景下雙邊貿易、投資仍呈現非常正面之成長,其中農業係享利最多之產業。據統計,本年前8個月越南輸歐之蔬果出口金額為8,850萬美元,其中新鮮蔬果成長7.7%。關稅降到0%有助於提高越南蔬果與未有FTA之泰國、中國、拉丁美洲若干國家等在歐盟市場之競爭力。 雖商機很多,惟越南仍未能徹底利用。歐盟國家農林水產品進口需求一年約1,500億美元,但越南輸歐之此類產品出口金額僅為50億美元。據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部長黎明歡(Le Minh Hoan)坦率評估,越南蔬果在歐盟市場佔有率未達1%。越南輸歐之市場成長潛力仍很龐大,越南應規畫整體有效之市場開發策略;此需要中央政府、各地政府、駐外商務機構、出口商以及農戶等多邊合作與參與。此外,越南農產品商標建置不僅限於符合技術標準,而還應符合社會責任、環保、綠色消費等永續出口標準。 另據越南計畫投資部表示,EVFTA有助於越南GDP成長率年均增加2.18%~3.25%(2019年至2023年)、4.57%~5.30%(2024年至2028年)以及7.07%~7.72%(2029年至2033年)。有關貿易方面,EVFTA將有助於越南輸歐之出口金額至2025年、2030年與未有FTA之情況下分別增加42.7%、44.37%。同時自歐盟輸入之進口金額至2025年、2030年分別增加33.06%、36.7%,低於出口金額成長速度。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11)月8日報導稱,因世界各國經濟逐漸擺脫新冠疫情影響,逐步邁向穩健復甦之路,全球半導體市場面臨供應短缺現象,導致日本汽車製造廠商亦被迫不得不進行減產計畫。爰此,日本政府為建立經濟安全保障機制,日前提出旨在確保強化國產半導體量能之新法規制度方案。 日本經濟產業省預定本(2021)年12月提交上述新制度方案予國會審議,若方案審議通過後,日本政府將藉由相關基金,有條件為在日本生產半導體企業提供投資建廠所需之一半補助資金;其具體條件包括工廠落成後,需要進行持續性生產及投資;以及當半導體晶片市場供需緊迫時,需要實施增產計畫,維護穩定供給。 本年10月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台積電公司宣布,決定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投資興建新的半導體製造工廠,並預定自明(2022)年開工建廠,2024年開始量產,主要生產汽車及家電產品用之主流22至28奈米晶片。外界咸認台積電熊本工廠可能成為日本政府第一個補助適用對象。
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11月5日報告,美國本年10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較市場預期佳達53.1萬、本年9月就業人數上修至31.2萬、8月則上修為48.3萬,失業率從9月4.8%降至4.6%。另本年10月非農民營部門平均時薪較去年同期增長4.9%,較本年9月上升0.4%,顯示Delta新冠變種病毒影響逐漸減緩、雇主調高薪資與到職獎金,及提供彈性工作時間,有助吸引民眾重返就業市場。 美國勞動參與率仍偏低,本年10月與9月相同均為61.6%,且自去年6月起維持在61.4%至61.7%間,接近1970年以來最低水準,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前則約為63.3%,反映美國民眾工作意願持續偏低。另經濟專家表示美國勞動供給仍顯不足,自2020年春季以來美國就業人數仍減少420萬,未來數月勞動參與人數將是經濟復甦的關鍵,目前美國勞動、原物料及運輸成本攀升已引發通膨現象,薪資提高恐造成企業進一步提高售價保障利潤。 美國各產業類別就業增長情形:本年10月民營就業人數增長60.4萬,政府就業減少7.3萬;休閒餐旅(+16.4萬)、專業與商業服務(+10萬)、製造業(+6萬)、運輸與倉儲(+5.4萬)、建築業(+4.4萬)、醫療業(+3.7萬)及零售業(+3.5萬)為主要成長類別,其中製造業因汽車製造廠新增2.8萬帶動成長、運輸業增長有助紓解供應鏈瓶頸;地方政府教育(-4.3萬)及州政府教育(-2.2萬)則為主要下降類別。 主要族群失業率:10月成年男性失業率為4.3%(9月為4.7%)、成年女性4.4%(4.2%)及青少年11.9%(11.5%);族群方面,非裔失業率為7.9%(7.9%)、西班牙裔5.9%(6.3%)、亞裔4.2%(4.2%)及白人4%(4.2%)。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october-jobs-report-unemployment-rate-2021-11636061282、https://www.bloomberg.com/news/live-blog/2021-11-02/u-s-employment-report-for-october-kvi3rru6?srnd=premium
A: 日本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11月8日報導,由於國際原油價格飆升,日本漁業用燃油價格居高不下。在11月1日時點A重油的價格為每公升96日圓,超過3年前之2018年水準,已接近7年前超過100日圓/公升。日本水產廳之「漁業經營安全網絡建構事業」計畫之價格補貼,今年連續實施2次,以彌補價格高漲。未來燃油倘持續高漲,漁民與政府所成立公積補償原始基金將發生虧損。 國際原油受新冠疫情影響減產,去年4月開始持續上漲;為早日脫離疫情,全球性燃油需求恢復加速,價格上漲速度,以A燃油重油而言,已接近7年前燃油高漲時,日本漁民要求補助而走上街頭之價格水準;11月4日召開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等產油國之OPEC Plus決議不增產維持現況之方針,倘持續高漲,擔心達到2008年全面休漁之臨界點。 受多次國際燃油高漲,直接衝擊漁業用油價格,目前日本運作「漁業經營安全網絡」做為支援策略,不僅補貼國內,外地及海上亦為補貼之對象,該機制係原油高漲超過一定基準時,由漁民及國家組成立之公積基金予以彌補,剔除過去7年中最高及最低平均價格(極端值),與5年最高及最低原油平均價格之差額作為一般判定標準外,平均原油價格未達基準價格時,與目前或前一年同期價格差超過20%即實施緊急對策方案;本年度第1、第2之4個半期皆符合啟動緊急條件,由基金每公升補貼第1期19.0日圓及第2期15.7日圓。 本年3月底時點補貼金原始資金之基金,儘管日本漁民部分約270億日圓及國庫部分53億日圓,但基金受到本年度連續實施補貼之擠壓;沿岸漁民紛紛表示,雖該安全網絡事業有極大助益,但燃油價格如此上漲,非常擔心須增加漁民負擔部分。 按日本漁業補貼全球著名,但漁業用油補貼之措施,仍屬保險互助一環,與我國漁業動力用油補貼方式有所不同。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廢除漁業補貼之風潮下,儘管漁業國強調不造成過度捕撈及不增加漁撈能力之補貼應被許可,但長期而言廢除漁業補貼恐成趨勢,似應極早因應。
A: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和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本(2021)年11月5日公佈「新加坡作為碳服務樞紐研究報告」顯示,星國作為碳服務樞紐,可為區域提供系列服務、促進區域永續發展,預計在2050年能為經濟帶來18億至56億美元(24億至76億星元)總增值。 新加坡是大宗商品貿易和金融服務區域樞紐,可同時設立碳貿易(carbon trading)服務及提供去碳化融資。另由於新加坡亦是國際航空和船運樞紐,因此很適合作為國際業界計畫(international sectoral scheme)的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貿易地點,此類計畫包括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畫(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努力因應氣候變化,新加坡可就近提供相關服務,以及在東南亞供應鏈中發展碳抵消專案。星國亦可提供減少碳排放企業有關金融、金融調解和法律等服務。 上述研究並顯示,若新加坡成為碳服務和貿易樞紐,將能為星國企業帶來新商機和更多就業機會。新的職位空缺預計主要是新加坡已有的服務領域,例如大宗商品融資和貿易、保險和法律服務,此意味更多專業服務人員需利用現有技能支援客戶的去碳化計畫;新的監管服務工作如認證與核查也將因應而生,可確保企業的去碳化工作符合標準。
A: 新加坡統計局本年11月5日公佈「零售業銷售指數(Retail Sales Index)」報告顯示,由於電腦與電信業多項新產品推出刺激手機銷售,星國本年9月零售銷售額年比上升6.6%,反轉8月下跌2.8%的態勢;若不包括汽車銷售,9月零售銷售額則上升8.3%。若經季度調整,9月零售業銷售月比成長6.0%,若不包括汽車銷售則成長5.1%,但整體零售銷售仍低於疫情前水準。 上述報告亦顯示,新加坡本年9月總零售額約為34億星元,其中網路零售銷售占約15.2%;若排除汽車銷售,總零售額約為29億星元,網路零售銷售占18%。電腦與電信器材、傢俱和家用設備以及超級市場暨量販店的網路零售銷售分別占53.7%、32.0%和15.0%。 至於餐飲服務業,因星國本年8月對內用有嚴格限制,9月即明顯好轉,年比成長4.4%,比8月的下跌6.7%改善許多;其中34.5%為網購,低於8月的39.3%。 華僑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林秀心表示,新加坡零售業9月份的表現,優於該銀行預估的成長2%。漲幅最大者是電腦與電信器材,月比與年比分別成長23.8%和66.1%,iPhone 13上市帶來一定的刺激作用。雖然星國防疫限制延長至11月21日,但相信對消費影響不大,部分原因是勞工市場已再次好轉,整體失業率回穩至2.7%,顯示市場因疫苗接種人數增加,對步入「與新冠病毒共存」更有信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投資委員會(MIC)於11月3日上午在奈比都聯邦政府辦公室舉行(5/2021)例會。會議由國家管理委員會委員兼緬甸投資委員會主席Moe Myint Tun中將主持,緬甸投資委員會成員參加會議。此次會議是2021-22財年(小預算年度)的首次會議,計批准含農業、旅宿業、製造業及服務業領域等的13個新投資案,以及19項增資案。獲准項目金額達2.05億美元及2,255.2億緬幣,預計將創造2,972個就業機會。 根據緬甸投資促進計畫(MIPP),上一財年(2020-21年)的投資目標為58億美元。儘管COVID-19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在緬甸的投資總額達到近38億美元,超過上一財年投資目標的65%。截至2021年9月底,在緬甸投資的51個國家中,投資最多的國際是新加坡、中國及泰國。在12個行業中,電力行業在投資最多的行業中名列前茅,佔總投資的28%。其次是石油及天然氣行業,佔25.18%,製造業佔14.26%。
A:伊洛瓦底電子報報導,緬甸政府今年5月招標的12個太陽能標案中,雖有包括泰國公司在內的月40家公司表示感興趣,但只有包括中國公司及與緬甸軍方關係的當地公司等6家投標。這些計畫案包括5案在曼德勒省、3個在馬奎省、2個在實皆省、1個在勃固省及撣邦,每案預計將產生20至40兆瓦的電力。馬奎省的3個項目中只有2個收到投標。 已投標的公司包括總部位於新加坡的MCM Pacific Pte.Ltd(某軍方軍火商所有)、Asia World公司集團的子公司Gold Energy及IGE Power Ltd。參與投標的中國公司包括香港新能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中國Sepco 電力建設集團公司的合資企業,以及中國ITS控股有限公司。MCM Pacific Pte.Ltd及中國合資企業已投標10案。 當地能源業者稱,隨全球市場上太陽能生產原材料的價格大幅上漲,大部分國內能源企業對標案不感興趣。與此同時,緬甸國內電力需求不太可能大幅增長,因為在軍方接管政權後,緬甸幾乎沒有新的外國投資,甚至舊標案得標的中國公司也計畫退出緬甸。這些項目仍無法啟動,懷疑目前項目的投標人是否能獲利。此前緬甸的太陽能投資案吸引數十家中國公司,但此次只有2家中國公司投標,可能顯示緬甸投資案獲得貸款的管道有限。 自2月1日以來,緬甸政府一直鼓勵開發太陽能,因為水力發電是緬甸的主要電力來源,而在熱季間河水水位下降,電力供應就會減少。香港上市公司V Power自7月以來因財務困難暫停仰光2家電廠的運營,並在9月宣佈退出若開邦皎漂及曼德勒Myingyan的2個發電案,每案的容量均為200兆瓦。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消費者事務局表示,在2021年9月22日至11月2日期間,以合理的價格銷售5,100多萬升燃料油,包括逾1,900萬升Octane 92 Ron、1,200萬升柴油及1,800萬升Premium Diesel,該燃料油總量相當於石油進口商直接從緬甸中央銀行購買外幣的數量,目的是通過相關協會提供更合理的價格。在仰光、曼德勒、奈比都以及孟邦、撣邦、克欽邦、克倫邦、若開邦、實皆省、勃固省、馬奎省、伊洛瓦底省及德林達依省的229個加油站,均提供價格合理的燃料油。 2021年2月上旬,國內零售市場上,Octane 92的燃油價格為每升590緬幣、Octane 95為每升610緬幣、柴油為每升590緬幣及Premium Diesel為605緬幣。目前,Octance 92上升到每升1,425緬幣、Octane 95為1,490緬幣、柴油為1,370緬幣及Premium Diesel為1,380緬幣。根據當地燃料油市場的統計,每升燃油有700-800緬幣的巨大價格差距。在當地外匯市場,1美元可兌換1,900緬幣。正常情況下,緬甸每年從外部市場進口600萬噸燃料油。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當前2021-22年小預算年度的10月1日至22日期間,緬甸的海運貿易價值攀升至11.66億美元,比上一財年的10.5億美元增加了1.15億美元。海運出口額為 5.6 億美元,進口額為 3億美元。與2020-21財年同期相比,進口下降1.45億美元,而出口增加2.6億美元。與此同時,本財年通過邊境的貿易額估計為2.35億美元,較上一財年登記的6.13億美元大幅下降。緬甸2020-21 財年總貿易額為295億美元,其中海運貿易占198億美元。 緬甸出口農產品、漁業產品、礦產、牧畜、林產品、工業成品及其他產品,同時進口資本品、消費品及工業原材料。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佈的統計,在2021-22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10月22日,緬甸與印度之間的邊境貿易達到142萬美元。與上一財年同期相比,該期間的邊境貿易減少了87萬美元。在此期間,緬甸出口135萬美元,進口7萬美元。 緬印邊境貿易主要通過Tamu、Reed及Thantlang跨境貿易營進行,而雙邊貿易的主要部分是通過船舶運輸。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小預算年度,Tamu邊境貿易站的邊境貿易總額為56萬美元,出口額為56萬美元。經由Reed邊境站的貿易總額為86萬美元,其中出口為79萬美元及進口為7萬美元。 緬甸主要向印度出口水果蔬菜、漁業及林業產品、同時從印度進口藥品、電子產品、摩托車、棉紗、非合金鋼(non-alloy steel)等建築材料。
A: 日本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11月5日報導,涉及日本、中國大陸、南韓及東南亞國協(ASEAN)等15個國家參加之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預計將於明年1月1日生效。日本出口中國大陸水產品方面,帆立貝、青甘鰺、鮭魚和帆立貝之關稅將花費11至21年內廢除,活存、生鮮、冷藏帆立貝將在2032年零關稅。 中國大陸取消日本進口關稅,現行關稅為帆立貝10% (第 11 年或第 21 年)、青甘鰺7% (第 11 年或第 16 年)及鮭魚5~10%(第 11 年或第 21 年)、明太鱈5~7% 關稅(第 11 年或第 21 年)等。在日本進口品項方面,中國大陸之鰻魚調製品和海藻等,生產者團體重新以國內產品用於加工和商業用途者,已被排除在關稅減免之外。 在貿易規則領域,設定貨物到達提出必要關稅文件後,盡可能於48小時許可取貨之「迅速通關」,以及正常狀況貨物到達提出必要關稅文件後,於6小時內許可取貨之「急送貨物」,確定關稅手續及貿易順暢化。有關地理標示(GI)保護,規定制度及手續與對象商品等相關資訊交換。 RCEP協定生效要件為6個ASEAN會員國及3個非ASEAN會員國將批准書寄存秘書處,除日本外,汶萊、柬埔賽、寮國、新加坡、泰國、越南及中國大陸已寄存,而澳洲及紐西蘭(NZ)已於11月1日後超過9個國家完成寄存,爰明年1月生效。 按RCEP生效後,我輸日部分水產品與中國大陸具競爭性,儘管日本對蒲燒鰻等調製品關稅有所保留,但我大宗之活鰻出口日本部分,中國大陸產關稅調降,勢必影響我活鰻出口日本,未來強化我輸日活鰻競爭力似為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