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 2021/11/02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本年10月份荷蘭調漲產品售價公司數量創新高   荷蘭新聞簡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越來越多的荷蘭公司感覺自己被迫提高產品售價,本年 10 月份荷蘭調漲產品售價公司數量創新高,為 54%。   荷蘭採購經理人協會 (NEVI) 11月1日公佈,公司調漲售價的主因是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加長,嚴重的阻礙了生產,並導致 10 月份未完成的庫存增幅創歷史第二高。   荷蘭銀行的經濟學家 Albert Jan Swart 預計,售價上漲的趨勢將持續到 2022 年,因為更多的合同將到期,更多的企業將趁機轉嫁增加的的成本,有可能導致機械、包裝材料和建材等價格上漲。   根據NEVI數據,本年10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上升至62.5點,比 9 月份略為成長。

A:依據斯洛維尼亞媒體「Total Slovenia News」2021年10月14日報導,斯國最大能源供應商Petrol宣布將自2021年12月1日起大幅調漲電價及天然氣價格。根據供電合約費率級距,家庭用電費率漲幅約在21%至35%之間,中小企業用電費率漲幅約30%。另,天然氣價格平均漲幅為12%。

A: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最新公布之瑞士2021年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查報告,與上月份相比較,價格指數微幅上漲0.3%,為101.6點(該局以2020年12月為基數=100);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則上漲1.2%。 與上月相比,物價指數在天然瓦斯及油料類產品等價格呈現上漲情形,在蔬果類產品價格則下跌。   該報告中另指出,與2021年9月相比,2021年10月份上漲最多的項目為:服飾類及鞋類(+3%)、交通類(+1.1%)、住宅及能源類(+0.6%)、酒精類飲料及菸草類(+0.4%)、其他雜物類產品(+0.4%)及休閒文化類(+0.2%)。價格下跌的主要項目為:食品和不含酒精飲料類產品(-0.9%)。另外,家用產品及家庭用器具雜務類、健康保養類產品、新聞傳播類、教育類用品及餐廳與旅館類則價格則維持不變。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 2021年11月2日

A:資料來源: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文號:1104110003號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6)刻於英國Glasgow召開,梅克爾以德國「看守總理」身分出席,並提出全球領導人應思考推動國內或區域性碳交易機制,以減緩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倡議。相關談話重點如次: 一、德國總理梅克爾於COP26大會開幕致詞時表示,各國應廣泛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促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降低。梅克爾認為,對抗氣候變遷,不應僅在政府間合作,而應為全球生活與商業模式之全面轉型。目前碳交易機制已在歐盟內部建立,以二氧化碳價格帶動生產模式及交通運輸改革,將有助產業儘速找到實現氣候中和之最佳技術。 二、除歐盟針對發電廠及工業之碳排放建立交易機制外,德國亦已針對燃料、天然氣等徵收一般附加費,以促進能源轉型。德國作為工業出口國,未來也有極大興趣將此類價格導入其他國家,俾確保公平競爭。 三、梅克爾另表示,伊於1995年擔任德國環境部長時,有幸參與在德國舉行的第1次聯合國氣候會議,迄已26年。各國應反思:「世界各國走了多遠」、「我們是否達成我們需要的目標」。梅克爾並坦承,目前各國提出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並不足以實施巴黎氣候協議,將全球暖化溫度限制於攝氏1.5度以內之目標,爰盼各國可於COP26,對氣候變遷議題取得具體進展。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de) 文號:1104110001號   根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針對選定的Dax上市公司及大型企業之問卷調查結果,鑒於近期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迅速增加,各大企業呼籲政府針對辦公場所與生產廠房引入3G法規,即唯有接種過疫苗的人、已康復者,或檢測結果呈陰性的員工,才得以進入工作場所。 金融暨保險集團Allianz認為,制訂明確法規將有正面助益。為防範感染而考慮疫苗接種,可望對寒冷季節的感染率帶來正面影響。3G規定也可能成為房地產集團Vonovia的優先解決方案。 另據報導,汽車零配件供應商Continental籲請在辦公場所實施3G規定,以作為新冠公共政策法規的一貫延續。除能源集團RWE樂見3G規定能立法實施之外,引擎製造商 MTU及家用電器製造商Miele亦籲求實施全德國一致的法規。 此外,即使在目前並無明確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德國已有部分企業實施3G或2G規定。例如:化工集團Bayer實驗室或部分生產部門的員工,可自願採取2G規定,出示疫苗接種或康復證明,便可在無需保持距離或戴口罩下召開會議。而軟體供應商SAP自今年10月初起,也採行3G規定,僅允許接種過疫苗、已康復或檢測結果呈陰性者,才能進入公司。

A:丹麥新聞媒體於11月1日引述總理辦公室的新聞稿,航運之碳排放佔全球總碳排放之2.5%, 約 9.4 億噸之二氧化碳。航運氣候中和不僅可支持大規模使用再生能源轉綠色燃料 ,並且對於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為實現國際氣候目標之必要能源轉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包括丹麥、美國、英國和馬紹爾群島等數國於COP26會議中共同發表聯合聲明,呼籲 2050 年實現航運氣候中和,並強調即時採取政治行動的重要性。在宣言中,前述國家呼籲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 2050 年實現航運氣候中和目標,為氣候行動做出貢獻。此外,還必須在 2030 年和 2040 年制定雄心勃勃的子目標。梅特總理在新聞稿中表示,透過這一項舉措,丹麥和簽署國與全球公私營部門的合作為解決全球氣候危機做出貢獻,發出未來更綠的航運是可行且必須的信號。 當COP26會議落幕後,丹麥將繼續努力盼更多國家加入此宣言。

A: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2021年11月2日公布之最新統計報告,2021年9月份瑞士零售業實際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成長1.9%。另外,不含加油站的零售業銷售額則較去年同期成長0.9%。   該報告中另指出,在本年9月份食品、飲料及菸草類產品銷售營業額較去年同期減少1.6%,另非食品類產品銷售營業額與2020年9月相比,成長3.3%。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統計局(BFS)新聞稿 日期:2021年11月2日

A:資料來源: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FHM)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最新COVID-19疫情及疫苗接種資訊,截至11月1日為止,由各國主責單位公布相關統計資料如下: 瑞典 9月底確診人數 115萬3,655人 9月底重症人數 7,849人 9月底死亡人數 1萬4,868人 10月底確診人數 117萬1,512人 10月底重症人數 7,908人 10月底死亡人數 1萬5,025人 月增加數 1萬7,857人 月增加數 59人 月增加數 157人 芬蘭 9月底確診人數 14萬2,114人 9月底住院人數 122人 9月底死亡人數 1,051人 10月底確診人數 15萬8,991人 10月底住院人數 226人 10月底死亡人數 1,106人 月增加數 1萬6,877人 月增加數 104人 月增加數 55人 挪威 9月底確診人數 18萬9,427人 9月底重症人數 994人 9月底死亡人數 861人 10月底確診人數 20萬7,273人 10月底重症人數 1,049人 8月底死亡人數 902人 月增加數 1萬7,846人 月增加數 55人 月增加數 41人   疫苗接種情況   瑞典 芬蘭 挪威 完成第一劑接種 724萬9,725人 423萬1,745人 420萬733人 完成第二劑接種 689萬4,119人 388萬3,069人 372萬8,197人 全國完成兩劑接種率(符合接種疫苗資格者) 80.7% 78.8% 86.6%  

A:2021年前10月柬埔寨農產品出口量成長87.5%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 年 10 月31 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依據柬埔寨農林漁業部統計,2021年1至10月柬埔寨向68個國家出口農產品超過630萬公噸,主要出口農產品包括精米、稻穀、芒果、香蕉、柚子、胡椒等,年成長 87.5%。   在稻米出口量方面,據柬國農林漁業部統計,柬埔寨今年前10月出口約 46萬169 公噸精米,年減14%。中國仍然是柬埔寨稻米的最大市場,進口約23萬公噸,其次是歐盟國家與東協國家,分別為11.5萬公噸和4.3 萬公噸。其他約7萬公噸被運往其他目的地,包括澳大利亞與非洲國家。在總出口量中,香米約占 71%,即約 32.7萬公噸。   據柬國農林漁業部統計,2021年前10月農產出口金額超過 40 億美元,其中稻(精)米出口超過3.93億美元,下降14.20%,而非稻米農產品出口超過28.3億美元,激增106.62% 。柬國農林漁業部表示,因疫情影響,運輸費升高且貨櫃短缺,導致稻米出口量減少。

A:2021年1月至9月柬埔寨服裝出口增長11.4%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 年 10 月28 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海關總署表示,今年 1 月至 9 月柬埔寨紡織成衣出口達82.4億美元,年增11.4%。另據商務部統計,2020年柬埔寨紡織成衣出口金額95億美元,包括服裝成衣、鞋類與箱包,與 2019 年106億美元相比衰退10.44%。   柬埔寨皇家學院國際經濟學主任洪瓦納克稱,雖然柬國受疫情影響,今年紡織成衣業仍呈上升趨勢,不僅新投資者增加,出口金額也增加。形成這樣的局勢,一方面係投資者對柬國政府措施的信任與信心,另一方面係柬國業者受惠於從緬甸轉移過來的訂單。柬埔寨服裝製造商協會也公開表示,儘管柬國今年2月爆發社區感染疫情,4月甚至一度封城,所幸6月起緬甸的服裝訂單為柬國復工帶來希望,紡織成衣業的出口成長是經濟成長的預兆,仍看好柬國紡織成衣業之發展。  

A:柬埔寨目前外匯存底約為210億美元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 年 11 月 1 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國家銀行表示,柬埔寨的外匯存底約為 210 億美元,超過發展中國家被要求的最低門檻。 在世界銀行儲備管理與諮詢夥伴關係(RAMP)年度論壇上,柬埔寨國家銀行(NBC)表示,它與世界銀行有良好的合作,包括外匯存底的管理。世界銀行還向柬埔寨國家銀行官員提供技術援助和能力建構。   柬埔寨國家銀行將部分儲備投資於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相關領域並將 ESG 納入其投資指南,從而專注於氣候變化。在金融科技的運用方面,柬埔寨國家銀行支持現代支付系統的發展,推出使用區塊鏈技術作為支付系統的 Bakong 支付系統,以改善金融環境、透明度、問責制及操作性,以促進本地支付與區域一體化。   2021年8月,柬埔寨的外匯存底為201億美元。根據 Knoema.com統計資料,柬埔寨的外匯存底在最近幾個月大幅波動,並在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8 月期間趨於減少,但在 2021 年 8 月仍維持為201億美元。準備金要求是柬埔寨國家銀行為控制信貸增長速度而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目前外幣(特別是美元)與柬幣的存款準備金率被區別對待,分別為 12.5% 和 8%。柬埔寨國家銀行已按外幣準備金要求的 4.5% 提供利率,而其餘 8% 則不提供利息。瑞爾的準備金要求不提供利息。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1年11月2日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2021年10月越南貨品進出口總金額達535億美元,貿易順差11億美元。其中,2021年10月越南貨品出口金額達273億美元,月增1%,年增0.3%。   2021年1至10月越南貨品出口金額達2,679億3,000萬美元,年增16.6%,其中31類品項出口金額達10億美元以上,占前10月越南貨品出口之92.4%(有6類出口品項達100億美元以上)。   美國仍為越南貨品唯1大出口市場,2021年前10月越南貨品出口至美國金額達760億美元,年增21.9%,其次為中國、歐盟地區、東協地區、南韓及日本等。   進口方面,2021年10月越南貨品進口金額達262億美元,月減1.7%,年增8.1%。2021年1至10月越南貨品進口金額達2,693億8,000萬美元,年增28.2%。   2021年10月越南貿易順差11億美元,惟2021年1至10月卻呈現貿易逆差14億5,000萬美元。   越南工商部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主要係利用多個自由貿易協定(FTA)來加強開發新市場,其中,2021年1至8月越南貨品出口至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其中加拿大、墨西哥、紐西蘭、澳大利亞、日本及新加坡等6個成員國之出口金額253億美元,年增16.9%,核發CPTPP產地證明書(C/O)數量達3萬4,160件,核發金額達15億5,000萬美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核發件數量及核發金額均成長,分別為67.6%及77.3%。   越南經濟專家表示,由於越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加上全球疫情緩解,促進越南貨品逐漸恢復出口,尤其越南胡志明市及河內市遵守越南政府發布之疫情恢復計畫,因此近期越南貨品出口逐漸提高。   據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Tran Thanh Hai副局長表示,由於相關機構協助企業開發FTA帶來之優惠,促進越南貨品出口至更多潛在國家,甚至幫助企業開拓小國家,越南工商部已與駐越南中國總領事館多次建議疏通兩國中越邊界貨品通關作業。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2021年11月2日   胡志明市工商廳副廳長阮氏金玉頃表示,自2021年10月1日胡市各項嚴格社區隔離措施解封後,截止2021年11月1日,胡市各工業區、加工區以及高科技園區已有1,342家企業重新登記營運(上述區域總企業數為1,412家),比例達95%。其中,重新投入工作之勞工數量超過21萬6,000人,達總數之75%;另胡市高科技園區係唯一100%企業重新營運園區,勞工復工比例亦達84%。至胡市工業區、加工區以及高科技園區外企業復工數量為6,500家。總計至2021年11月1日,胡市全體企業復工數量已超過7,840家。   阮副廳長續稱,為確保生產區域安全以及符合政府防疫規定,工業區各工廠尚未能恢復全面生產;惟各工廠及企業已準備生產規模擴大計畫,預計不久大量勞工將重新投入營運。   目前,胡市新冠肺炎疫情雖已獲控制,惟疫情變化仍然複雜。為同時達到抗疫及發展經濟的雙重目標,胡市將按照政府總理第128號決議,改變城市策略從「清零」至「與病疫共存」,逐漸邁向恢復生產經營以及供應鏈順暢,俾朝向經濟增長趨勢發展。

A:綜合美媒及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本(1)日報告,本年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9月61.1微幅調降至60.8,美國製造業整體已連續17個月呈擴張趨勢,美國需求雖依舊強勁,惟供應鏈問題仍限制製造業成長潛力。   ISM主席Timothy Fiore指出,美國所有製造領域均面臨原物料短缺、交貨期延長、商品價格上漲及運送延誤等供應鏈瓶頸,新冠疫情造成東南亞製造廠停工,美國及中國持續受到港口壅塞困境,惟受訪企業仍對製造業前景表示樂觀,目前專注於解決供應鏈問題,以因應市場高需求。ISM調查涵蓋的18個產業,16個呈增長趨勢,僅木材業及非金屬礦物業下滑。   PMI主要數據如次:新訂單指數從9月66.7下滑至59.8,受到新出口訂單指數由53.4增長至54.6支撐;生產指數從59.4略降至59.3,仍持擴張趨勢;雇傭指數從50.2增長至52,連續2個月成長,反映美企努力招聘員工填補職位空缺;供應商交貨指數從73.4增至75.6,表明供應鏈瓶頸導致難以維持交貨效率;價格指數從81.2增至85.7,連續17個月增長,且10月漲幅更大,顯示供應鏈商品短缺及供應商以調漲價格因應;未完成訂單指數有所改善從64.8降至63.6。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https://www.ismworld.org/supply-management-news-and-reports/reports/ism-report-on-business/pmi/october/

A:依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國會2019年起展開「安全可信通訊網絡法案」立法程序,於2020年3月經川普總統簽署生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續依該法案編列19億美元資金,提供給客戶數少於1千萬名的通訊服務商申請,以補償偏遠地區小型通訊商汰換於2020年6月30日前購買之華為或中興電信設備所需經費,申請期限從2021年10月29日起至2022年1月14日止。該報導引述美國小型通訊商Pine Belt需汰換67座基地台,刻正填寫補助申請書,FCC申請核准後預期一年內須完成設備汰換更新,除汰換商機外,原有電信設備亦需專業公司進行銷毀,將帶動另一波商機。   FCC主席於10月29日新聞稿指出此計畫盼能加速偏遠地區小型通訊服務商更換華為或中興設備,亦鼓勵業者有機會使用創新替代方案,例如open RAN建置下世代網絡系統。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頃發布消息稱,馬國環境局原本從9月1日至10月31日的HS Code 7204(廢鐵)、HS Code 7404(廢銅)和HS Code 7602(廢鋁)金屬廢料進口和檢驗過渡期臨時指南,將繼續執行至12月31日。   HS Code 7204: Ferrous waste and scrap; remelting scrap ingots of iron & steel No.   Inspection Criteria Requirement(% by weight) 1 Solid Ferrous Minimum: 94.75% 2 Solid Non-Ferrous Maximum: 5.0 % 3 Other recoverable materials including plastic Maximum: 0.25% 4 Scheduled waste includ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0%   Total 100%                         HS Code 7404: Copper waste and scrap No.   Inspection Criteria Requirement(% by weight) 1 Solid Ferrous Minimum: 94.75% 2 Solid Non-Ferrous Maximum: 5.0 % 3 Other recoverable materials including plastic Maximum: 0.25% 4 Scheduled waste includ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0%   Total 100%     HS Code 7602: Aluminium waste and scrap No.   Inspection Criteria Requirement(% by weight) 1 Solid Ferrous Minimum: 94.75% 2 Solid Non-Ferrous Maximum: 5.0 % 3 Other recoverable materials including plastic Maximum: 0.25% 4 Scheduled waste includ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0%   Total 100%     相關詳情,請參閱馬國貿工部網頁https://www.miti.gov.my/miti/resources/Media%20Release/EXTENSION_OF_THE_INTERIM_PERIOD_FOR_THE_IMPLEMENTATION_OF_THE_REVISED_GUIDELINES_FOR_THE_IMPORTATION_AND_INSPECTION_OF_METAL_SCRAP.pdf。   馬國貿工部將引入工業研究暨規格局(SIRIM)和外國檢驗機構的金屬廢料回收檢驗指南,以在延長期間改進修訂後的指南,讓所有企業有機會獲得簡化檢查和清關流程,為新指南實施後申請批准證書(COA)做準備。   前述措施證明馬國對實現準則目標的承諾,即促進黑色和有色金屬廢料的真正進口,同時保護環境免受任何有害污染物的影響,符合國際承諾規定的,透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2:確保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1月2日報導,G20在本次領導人峰會上核准,從2023年起,向大型跨國公司徵收15%的全球最低公司稅率。該條例適用於全球營收超過7億5,000萬歐元(約12億星元)的企業。依照這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推動促成的國際稅收制度改革,跨國公司也須在業務所在地納稅,而不僅是總部所設的國家。上述相關調整將對新加坡產生不利影響。首先,稅率獎勵為星國吸引跨國企業的工具之一,其效果將減弱。其次,新加坡這類以樞紐經濟為主的小型經濟體,也將失去部分公司稅收入。星國目前約有1,800家跨國企業的營收至少7億5,000萬歐元,大多數的有效公司稅率都低於15%,預計將會受全球新稅改的影響。 李顯龍總理對G20同意對跨國公司徵收最低15%的公司稅表示,各大經濟體是以全球最低公司稅率形成統一陣線,增加對企業的談判優勢,緩解稅率競爭。但國家和跨國企業之間的互動性質本質不會改變,各國會尋找其他途徑,增加吸引力,以爭取想要的投資和項目。新稅制將影響星國透過稅率獎勵和津貼等方式吸引投資的作法。新加坡必須探討如何調整這些措施,及如何繼續吸引企業到星國投資,以創造就業和保持的競爭力。吸引外資的挑戰不僅在於經濟競爭力,如何確保在供應商或供應鏈上出現突發狀況時不會陷入受制局面,也涉及戰略和安保考量。 此次峰會亦聚焦氣候變遷課題,G20領導人雖然在聯合公報中同意需要將全球暖化遏制在攝氏1.5度,但未對實現淨零排放做出預期承諾。李總理表示,G20已擴展為龐大的組織,其內部的互動關係取決於美國、中國、歐盟等國家和組織的互動,而它們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會反映在討論的課題上。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11月1日報導,在接下來的兩週內,全球將集中注意力在在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26會議上。貝林時報記者訪問丹麥氣候能源部長 Dan Jørgensen就此次會議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發表渠的看法。 渠指出取得 COP26會議成功的4個條件如下:   1: 此次會議應該表明各國仍有希望達成 2015 年巴黎氣候協定將全球平均氣溫增加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 因此需要制定更高的氣候目標,並更加專注於實施減碳。   儘管丹麥被批評做得不夠多,而且在做出重大決定時為時已晚。 直到氣候會召開之前,氣候委員會還批評政府對尚未完全開發和成熟的技術持反對態度。儘管受到批評,但在國際眼裡,丹麥仍是擁有最高減碳目標的國家之一,並且將其目標付諸行動的先鋒國家, 其行動包括政府實施氣候法案, 意味著政府的氣候目標每年由獨立的氣候委員會評審監督。另外ㄧ項舉措為建造北海人工能源島。J 部長表示,即使北海能源島完工後之3GW離岸風電產能約目前丹麥全國離岸風電產能之5倍,但假如未來歐盟將PTX產綠氫技術列為綠能轉型之重要一環,則前述能源島之綠電仍遠遠不足以應付歐盟生產綠氫所需。   2: 富國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千億美元幫助窮國應對氣候變遷, 但目前這個數額只有800億美元左右。 綠色轉換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富國需要幫助窮國融資。為了使峰會取得成功,需要追踪資金情況。因為如果發展中國家覺得沒有得到承諾的款項,根本無法使他們實現減碳。   3: 近 200 個國家還必須同意在氣候適應方面投入更多資金,並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損失和損害提供資金。渠認為丹麥也可以作為榜樣並強調如果要取得成功,  必須在會議中滿足氣候適應的需求。 丹麥提供緩解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天氣條件和自然災害的紓困資金, 其中60%將用於氣候適應。   4: 必須制定完成《巴黎協定》所謂的第 6 條協議,即制定關於各國及其公司如何通過氣候信用額度(Climate credit) 在其他國家購買減碳的共同規則, 幫助彼此減少碳排放, 但必須以一種不會導致作弊和漂綠(Greenwashing)的公開方式進行。   J部長毫不掩飾這將是一次艱難談判的峰會, 渠強調理解年輕行動家認為會議進展太慢並令人感到無望。當閱讀氣候變化之科學報告時,令人感到害怕, 但相反的也給人們帶來希望,請記住,數年前全球還在討論氣候變遷是否存及是否是人為等問題,目前全球對抗氣候變化如此重大挑戰之支持度是前所未見的。

A: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1月2日報導,中國商務部11月1日宣布,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數位經濟夥伴協定」(DEPA)。依據中國商務部網站,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已致信紐西蘭貿易暨出口成長部長Damien O’Connor,代表中國向「數位經濟夥伴協定」保存方紐西蘭正式提出申請加入DEPA。接下來,中國將按照DEPA相關程序,與各成員展開後續工作。 中國商務部的新聞稿稱,申請加入DEPA符合中國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方向,有助於中國在新發展格局下與各成員加強數位經濟領域合作、促進創新和永續發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年10月30日在北京以視訊方式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第一階段會議時提到,中國高度重視數位經濟國際合作,並宣布中國已決定申請加入DEPA,與各方合力推動數位經濟發展。 DEPA是全球第一個關於數位經濟合作的國際協定,該協定將建立數位貿易的通用規則,並促進各方在數位經濟中各種新議題的合作。DEPA成員國包括新加坡、紐西蘭及智利,韓國也已尋求加入協定。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1月2日報導,星國的全球碳交易平臺Climate Impact X(簡稱CIX)完成「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s,簡稱碳信用)組合試點拍賣。8個自然氣候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包括重新種植樹林和避免砍伐森林的計畫,遍及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可支援生態多元化,以及當地社群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共17萬噸的碳信用成功結算,價格為每噸8美元(10.8星元)。 該試點拍賣展現擴展「自願碳排放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的新方法,藉由將碳信用的供應規劃成組合,簡化買碳信用的過程。透過拍賣,平臺提供有效和有競爭力的價格機制,為買賣雙方奠定公平的市場價格。 CIX平臺是由新加坡交易所(SGX)、星展集團(DBS)、淡馬錫控股(Temasek),以及渣打集團(Standard Chartered)聯合成立,預計本年底前正式推出。參與試點拍賣的19家公司包括當地的城市發展(CDL),以及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法國能源集團ENGIE、韓國SK能源、新科電信媒體全球資料中心、瑞士貿易商品公司托克集團(Trafigura)、荷蘭商品貿易公司Vitol等。 城市發展(CDL)是參與此拍賣的唯一新加坡房地產公司,該公司發表聲明表示,這些碳信用估計每年可抵消6%至7%的集團業務碳排放,輔助該集團於203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並擴展全球高績效專案自願碳市場。此外,自然氣候方案有助保護和回復自然生態系統,提供廣泛的益處,為當地社群帶來收入、支持生態多元化和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和該公司的永續發展願景及價值一致。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