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11月1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908/P200號(商情文號:第908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7月份擬議全國將自2040年起禁售使用傳統內燃機的新貨車,此提案目前正在公眾諮詢中。英國汽車製造協會表示,此提議需要政府財政支持,且認為此禁令需要延遲實施。公路運輸協會並表示,針對重量超過32噸貨車的禁令應延至2045年。 英國汽車業正迅速朝向電動車轉型,但重型貨車則面臨難以電氣化,原因包括重型貨車長途運輸需求,電池效率不足。根據官方數據,2019年重型貨車共產生1900萬噸的碳排放量,獨占英國交通運輸部門總碳排放的16%。 汽車製造協會並表示,在技術可行且投資允許下,支持零碳重型貨車轉型,該協會及成員雖並不反對設禁售令實施日期,但在禁令前應制定所需規劃,惟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替代技術適用於每一種重型貨車運作。公路運輸協會常務董事Rod McKenzie也表示,由於技術缺乏,最大的重型貨車需要更多的時間改變,若執意實施禁令可能導致小型貨車業者面臨財務挑戰。
A: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土耳其競爭局(Competition Authority)於本(2021)年10月29日以違反規定為由對BIM、Migros、CarrefourSA、Sok Marketler、擁有A-101連鎖超市的Yeni Magazacilik等5家零售商及1家供應商Savola Gida開罰共27億里拉(2.81億美元),該局稱渠等直接或透過供應商協調產品價格,以提高售價並損害消費者利益。 報導指出,根據土耳其公開揭露平台(Public Disclosure Platform,土文簡稱KAP),遭土耳其競爭局以不公平訂價為由開罰之連鎖超市將提出上訴。 家樂福(CarrefourSA)遭罰1.42億里拉(約1,480萬美元),該公司發布聲明拒絕所有指控,並指出該罰款金額等於其年度總營收(gross revenue)之1.8%,另該公司自1993年起於土耳其營運,將持續提供合適價格及品質的產品。 Sok Marketler發布聲明指出其價格之上漲總是低於土耳其統計局(TUIK)公布之食物通膨率;另Migros及BIM表示將向法院申請撤銷此判決。
A:依據瑞士資訊(swissinfo.ch)2021年10月31日新聞報導,瑞士日內瓦科學與外交基金會(Geneva Science and Diplomacy Anticipator)於2021年10月10日首屆會議上公布其本年科學突破預測報告(Science Breakthrough Radar)。該預測報告顯示5年後藉由人工智慧發展,科學家可望揭示大腦處理資訊之規律,從而對意識有新的認識。10年後私營企業可望於月球開採地球所缺少之金屬及礦物。並25年後藉由量子電腦之發展,科學家得以解決以往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模擬化學變化以加速新藥開發。 該預測報告系整合全球近550名科學家之研究調查報告,針對4大領域之5年、10年及25年後發展做出預測。該4大領域為: 量子革命暨進階人工智慧(Quantum revolution & Advanced AI)、人類機能強化(Human augmentation)、生態再生暨地質工程(Eco-regeneration & Geo-engineering)以及科學暨外交(Science & diplomacy)。 未來GESDA計畫與其他機構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發起促進量子電腦發展之競賽活動。GESDA董事會主席Mr. Peter Brabeck-Letmathe表示, 2022年8月將舉辦第2屆年會,除公布最新預測結果外,亦計畫針對其中發現之問題,提出2個或3個解決方案。B主席並希望GESDA明年有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 資料來源:瑞士資訊(swissinfo.ch)新聞報導 日期:2021年10月31日
A:依據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瑞士Holcim水泥集團2021年第三季淨銷售額約為73億瑞郎,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成長12.9%,另2021年上半年的淨銷售額約為126億瑞郎,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成長16.6%。第三季的稅前息前利潤約15億瑞郎,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成長約6.2%。 該集團執行長Mr. Jan Jenisch表示業績大幅成長主要受益於瑞士各地區建築業的復甦,對該集團生產的水泥產品需求量增加。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1年11月1日
A:出處:NL Times, 2021/11/0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多數荷蘭人憂心氣候變遷,僅少數人對Glasgow氣候峰會有信心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Ipsos市場研究公司在Glasgow氣候峰會前夕為荷蘭新聞台 NOS 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荷蘭人憂心氣候變遷,69% 表示憂心全球暖化,而59%則憂心氣候變遷給荷蘭帶來的影響。 近七成的荷蘭人認為世界領導人可就實現氣候目標進行磋商是件好事,惟僅 11%相信峰會後會採取具體行動,44% 認為峰會不會改變任何狀況,38% 的人則不確定。 15% 的荷蘭人認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影響為時已晚,而 58% 認為尚有時間採取行動,過半受訪者則認為荷蘭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甚微。 荷蘭人亦對政府及其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感到失望,過半受訪者認為政府在氣候變遷方面做得太少,尤其年輕人,認為政府應該做得更多,四分之一的民眾則認為氣候變遷已獲得足夠的關注。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 2021/11/0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 2023 年開始辦公室禁用一次性杯子 荷蘭新聞公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荷蘭財政部次長Steven van Weyenberg致函眾議院表示,從2023 年起,在辦公室裡喝咖啡或茶,將以可重複使用的杯子取代一次性杯子,而在其他場合飲用飲料,可重複使用的杯子亦將成為常態。 對於外賣和外送餐及隨身攜帶餐飲等,例如一杯咖啡,亦須提供可重複使用的替代品,涉及的商家可引進回收系統,或讓消費者自帶杯子或容器,若選擇回收系統,到 2024 年, 75% 的材料必須是可回收的,到 2027 年則須增至 90%。 一次性塑膠杯和食品包裝亦將漲價,從 2024 年起,超市販賣的包裝飲料和即食餐將採行與收銀台提供塑膠袋相同的徵稅系統(2017起開始實施)。根據歐盟協議,到 2026 年必須大幅減少一次性塑膠品,歐盟成員國可自行決定如何實現此目標。 Van Weyenberg 預計,現在荷蘭提出的方式將使 2026 年相關一次性廢物數量,較2022 年減少 40%。 除了先前已引進的大塑膠瓶押金制度外,今年7月1日亦引進小塑膠瓶押金制度,從 2022 年起,罐裝飲料亦將收取押金。
A:出處:Dutch News, 2021/10/29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面臨實現氣候變遷目標的重大任務 Dutch News 報導,荷蘭環境評估局( PBL)於 10月28日表示,荷蘭在實施當前氣候和能源政策變更,以及符合歐盟的建議與目標方面,面臨重大任務。 PBL 在其氣候和能源政策年度報告中指出,預計2030 年荷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1990 年減少 38% 至 48%,換言之,政府的 49% 目標量可能無法實現。 PBL 表示,過去一年對工業、交通運輸部門採取的具體措施將導致排放量減少,然而,大部份歸因於碳捕獲和儲存,而不是節能、電氣化和減少溫室氣體。 PBL 表示,必須採取額外措施來實現政府 2030 年的目標,同時亦符合歐盟的目標。與此同時,政府最高政策諮詢部門國務委員會(Council of State)於 10月28日亦表示,荷蘭將無法實現自己的氣候目標,有必要採取額外措施。 國務委員會表示,政府在 9 月份宣佈的措施尚不足,氣候政策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更好的協商,因此,下一屆政府有必要設置一個部長職位,專責氣候策略的協調與執行。此外,現行的氣候法規需要大幅修改,並應包括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目標。 負責起草 2018 年荷蘭氣候協議的國會議員 Ed Nijpels 表示,氣候政策必須是新內閣聯盟協議的核心。
A:華爾街日報10月29日報導,全球晶片短缺危機已延燒近1年卻尚未見到盡頭,晶片交貨期持續延長、需求未如預期放緩,短缺問題似乎無法在明年解決。 產值高達4,640 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一直無法跟上復甦步伐,迄今交貨等待時間仍在延長,受影響產業則已由最初的汽車及家電製造商,蔓延到醫療設備等其他產品;市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追踪手機出貨量的數據顯示,由於晶片短缺,智慧手機預期年增長僅為 6%,少於本年初預測近半,蘋果亦警告供應鏈中斷正阻礙 iPhone等產品生產。另台積電雖提升汽車晶片產量 60%以因應汽車產業需求,然通用及福特本週均稱晶片短缺影響產量,第3季利潤劇降,預期半導體困境明年方可逐漸紓緩。 正常交貨期約為 9至12 週,然根據 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數據,本年夏天平均等待時間已延至 19 週,而截至 10 月則增加至 22 週,部分稀少零組件需時更長,例如電源管理器25 週、汽車微控制器38週;富國銀行分析師曾預測晶片短缺應在本年下半年開始緩和,惟現改稱可能延續至 2023 年。 半導體原物料不足、全球運輸瓶頸加劇晶片生產中斷與延誤,而買家為避免晶片無法正常供應,增加訂單囤積產品。另專家先前樂觀假設本年晶片供應不足應會紓緩,認為已達極限的產量,不會面臨進一步阻礙,然晶片製造過程一直處於滿載生產的高度壓力,許多無法預期的事件影響生產,例如馬來西亞疫情導致封裝廠關閉,惡劣天氣及火災等事故亦中斷晶圓生產,台積電等主要製造商雖宣布擴大投資增加產量,惟仍需數年才能投入運營。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global-chip-shortage-is-far-from-over-as-wait-times-get-longer-11635413402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10月29日報告,商務部公布本年9月美國個人所得與消費支出報告,本年9月包括薪資、投資、政府福利等個人所得為20兆4,926億美元,較8月減少1%,反映民眾薪資福利雖在9月增長0.7%,仍不足彌補聯邦失業補助計畫結束的影響。另美國個人儲蓄為1兆3,360億美元,儲蓄率從8月9.2% 降至9月7.5%,為2019年12月以來最低水準,恐影響後續民眾的消費支出。 本年9月個人消費支出為16兆602億美元,月增長0.6%,然低於8月的1%成長,其中服務支出增加636億美元,醫療、餐旅等類別推動服務支出成長;商品支出則增加299億美元,主要為食品飲料、醫藥品及汽油等非耐久品支出增加0.9%,然汽車等耐久品支出下降0.2%,反映全球晶片短缺影響汽車生產,經銷商無足夠汽車可供銷售。經濟學者表示,支出放緩僅為暫時,待疫情降溫及年終消費旺季,預期未來數月支出將成長。 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 index)係美國聯準會衡量通貨膨脹的關鍵指標,本年9月月增長0.3%,年增長4.4%,仍為近30年來最高漲幅,其中波動較大的能源價格月增爆漲24.9%、食品價格則增加4.1%;核心PCE物價指數(除去食品及能源等波動較大類別)月增長0.2%,年增長3.6%,亦維持1991年以來高點。彭博社指出,寶僑、聯合利華及3M等大型企業均表示,供應鏈限制推升價格,通膨壓力預期持續到明年,增加美國聯準會下週會議宣布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的壓力。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consumer-spending-personal-income-inflation-september-2021-11635449959、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10-29/u-s-personal-spending-prices-rose-at-solid-pace-in-september?sref=1zdda0Kg
A:據媒體報導,沙烏地港務局(Saudi Ports Authority, Mawani)頃與國際海運公司快桅(Maersk)簽署合作協議,將於沙烏地西部吉達港(Jeddah Islamic Port)興建中東地區最大之物流園區 - Integrated Logistics Park,投資金額預估逾5億里雅。 Mawani及沙烏地運輸暨物流事務部(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Services)皆對此表示,上述合作專案將有助吉達港於2030年前成為全球前10大港口之一、帶動沙烏地物流業成長,使沙烏地成為國際海運及物流中心,達到沙烏地2030願景(Vision 2030)政策目標之一。
A:據媒體報導,為刺激經濟成長及達到財政平衡,巴林政府本(2021)年10月31日宣布將商品暨服務之銷售增值稅(VAT)自5%調升至10%等新措施,並訂於2024年前達到零財政赤字。 媒體指出,巴林政府本次宣布之新財政措施亦包括降低政府及專案支出、加速發放現金補助國民、修法以吸引外人直接投資等。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0月29日報導,繼Lunar, Kompasbank和 Facit Bank 等新的數位銀行以正利息搶攻數位銀行客戶後,Sparekassen Kronjylland銀行以Kron為名推出之其自家數位銀行。 根據 Sparekassen Kronjylland 執行長 Klaus Skjødt 表示: Kron 將成為一家擁有自己App 的完全數位銀行,將以數位化方式與客戶進行面談和諮詢。此外,將更加關注與金融科技公司的新合作夥伴關係的整合。新部門將有 7-10 名員工,其中將包括擁有 Jyske 銀行和丹麥銀行的工作經驗的部門主管 Jesper Lund Sørensen。 多家數位銀行搶攻丹麥金融市場,相信Kron 數位銀行所將提供純數位化服務可以將數位銀行做得更好。 據悉Kron 數位銀行將使用 Sparekassen Kronjyllands的銀行執照運行,不僅將是一間數位銀行並將開啟實體分行服務客戶,預計將於12月1 日正式啟動運作。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11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本(2021)年10月份進出口動向」,韓國本年10月份之出口金額約為555億5,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成長24.0%。進口金額約538億6,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增加37.8%,貿易順差金額約為16億9,000萬美元。 本年10月份韓國20大主要出口項目(10月1日至31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出口成長之項目為石油製品(138.1%)、石油化學(68.5%)、電腦(52.7%)、鋼鐵(48.6%)、精密化學原料(43.9%)、半導體(28.8%)、紡纖(22.1%)、農水產食品(17.6%)、無線通訊機器(15.5%)、家電(13.9%)、一般機械(12.7%)、化妝品(11.5%)、生技保健(11.0%)、機械人(7.8%)、船舶(6.4%)、顯示器(5.3%)、塑膠製品(4.5%)及蓄電池(1.4%),而汽車零件(-1.2%)及汽車(-4.7%)之出口則減少。 主要出口地區方面(10月1日至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對主要出口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全面增加,對CIS之出口增加113.2%、對中東增加93.4%、對印度增加88.6%、對中南美增加46.8%、美國增加37.3%、東協(ASEAN)增加26.0%、中國增加24.5%、日本增加17.6%、歐盟(EU)(27國)增加16.5%及越南增加11.2%。 進口項目方面,10月份原物料、中間財、資本財及消費財之進口均增加,較去年同月份分別增加72.8%、42.1%、16.3%及7.7% (10月1日至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其中,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均增加,石油製品之進口較去年同月份增加269.4%、瓦斯之進口增加137.3%、煤炭增加88.0%及原油增加82.9%。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文勝煜表示,韓國本年1至10月份出口累計金額已超過前一年全年之出口總金額,並創年度之出口金額於最短時間內超過5,000億美元紀錄,雖然COVID-19對出口之影響嚴重,但出口已快速復甦,亦較美國、德國及日本等主要國家快速成長,預計韓國本年度全年之出口金額及貿易金額可望再創新紀錄。 文部長另指出,企業、國民及政府之全力合作,促使韓國本年累計之貿易金額已於10月中達到1兆美元,但因物流混亂問題、原料價格上漲及零件供應短缺等出口風險因素仍存在,並對出口企業造成負擔,因此政府相關部會仍將全力合作,協助出口企業解決物流問題,調降油稅與LNG配額關稅,以及加強管理主要零件之供應鏈等,協助企業解決所面臨之問題。
A:根據馬來西亞發布之「2022年經濟報告書」指出,馬國經濟本(2021)年上半年攀升7.1%,隨著大部分經濟領域重新開放,下半年(尤其第四季)經濟估計可延續成長態勢,全年達3%至4%成長預估值,而先前應對疫情推出的若干振興配套帶來的溢出效應,估計可於明(2022)年進一步擴張成長率至5.5%至6.5%間。 馬國經濟前景轉佳也仰賴全國冠病疫苗接種計畫(PICK)進展順利,加上政府推出的各項經濟振興配套及援助計畫,協助人民度過難關並刺激經濟復甦,在穩定的經濟基本面及多元架構、全球貿易顯著恢復、原產品價格趨穩、疫情受控等因素帶動下,明年經濟將可穩定增長。 前述經濟報告書主要內容可依產業別細分如下: (一)服務業 配合全國高疫苗接種率,商情與消費者信心提升,估計服務業將受益於被抑制需求的釋放,並於明年實現7%成長率,主要由批發與零售貿易、資通訊、金融與保險、交通與倉儲、餐飲和住宿等次領域所推動。預計未來國內外旅客銳增,旅遊業將能強勢回升28.9%。 (二)製造業 在出口與國內導向型產業皆表現穩定情況下,馬國製造業預估將於明年成長4.7%。鑒於馬國是全球半導體價值鏈關鍵的一部分,全球電子與電機產品強勁需求,將繼續提供製造業動力。同時,國際更嚴格的衛生標準與意識,亦有助提振國內橡膠與化學相關製造領域。 (三)營造業 在各領域表現改善之際,估計營造業可於明年回升11.5%,主要由土木工程次領域創造增長動力,加上大型基礎建計畫繼續推行且加速發展,包括輕快鐵3線計畫(LRT3)、捷運3線計畫(MRT3)、柔佛州與新加坡間之捷運系統(Rapid Transit System,簡稱RTS),以及泛婆羅洲高速公路(Pan-Borneo Highway)計畫。 公用事業項目方面,則有砂拉越州供水計畫和第三大型太陽能計畫(LSS3)等,同樣能激勵營造業增長。 另外,住宅營造次領域估計可進一步擴大,配合政府措施來解決可負擔房屋短缺問題;該措施包括先租後買、印花稅豁免等。至於非住宅營造次領域,也預料在目前進行中商業項目支撐下走高,包括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TRX)和吉隆坡國際機場航空城(KLIA Aeropolis)等。 (四)農業 近期大幅漲價的大宗商品領域,預計可帶動馬國明年擴張3.9%。在鮮果串產量與榨油率改善之際,估計帶動棕油產出提升,進而提振棕油下游領域。同時,外國勞工入境限制的放寬,預料可讓明年下半年勞力供應提升,從而改善棕油業產量。 在交通領域的B20生質燃油計畫(混合20%棕油及80%柴油,簡稱B20計畫)下,加上印度與中國大陸需求增加,可能給棕油產出進一步支撐。 此外,馬國政府強化農業食品和農產品產業的永續政策,將描繪出進一步加強農業以確保糧食安全的策略。 (五)礦業 礦業表現主要受新冠疫情期間不確定性影響,且在石油與天然氣廠與設施被迫關閉進行維修之際,將使原油與凝析油生產走低,估計明年將會微跌0.3%。然天然氣產出預料會提升,歸功於沙巴州新天然氣田產量,以及主要貿易夥伴,特別是中國大陸與日本需求增加所支撐。 根據該報告書顯示,支撐馬國明年製成品出口成長的是電子與電機及其他產品。同時,數位化的加速,估計能促進半導體需求,進而提振電子與電機產品出口成長2.4%。非電子與電機產品則估計小幅增長0.9%,主要推動力來自石油、橡膠與化工產品。 另外,馬國進口估計可於明年擴展1.7%,因經濟復甦不斷強化與投資活動恢復,帶動半製成品、資本品和消費品需求走高支撐;其中半製成品進口預估可增長1.2%,資本品成長2.5%,而消費品估計可成長2.1%。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紐西蘭商會(MNZCC)頃發布消息表示,對馬來西亞而言,一旦簽署涵蓋全球國內生產毛額13%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將可減免其96%出口商品的稅務,提供馬國商界顯著成長與就業機會,尤其對中小企業帶來助益。此外,CPTPP 亦減少出口領域商品關稅通關時間、減低符合條規的成本及讓出口商更能掌握變數等。 一旦獲得所有成員國的批准,該協定將涵蓋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的13%,總價值約為10.6兆美元。尤其是馬國,CPTPP取消其96%出口商品的關稅。 該商會對越來越多商工會及企業籲請馬國政府加速批准CPTPP表示歡迎,建議馬國儘速批准,以確保新冠疫情後,馬國能從強勁的經濟復甦中受惠。 CPTPP 對占馬國經濟近一半且常受非關稅貿易障礙影響的中小企業帶來益處。其中一章節旨在支持中小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確保他們參與協定並能從中受益。除其他規定外,該章節承諾成員國探索能力建設機會,以發展與加強中小企業出口諮詢、援助及培訓計畫。這對紐西蘭與馬國尤其重要,即中小企業分別占紐西蘭與馬國所有公司的97%及98.5%。 該商會另稱,該協定將透過領先的勞工與環境標準條款為馬國勞動力帶來好處。這有助確保高素質的就業與經濟增長,並支持永續發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馬來西亞財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頃於10月29日提呈主題為「大馬一家,繁榮安康」(Keluarga Malaysia, Makmur Sejahtera)的2022年馬國財政預算案時表示,明(2022)年馬國財政預算案總支出為3,321億馬幣(約802.37億美元),較本(2021)年增加2.98%,占國內生產毛額之20.3%,為馬國史上最高金額;其中行政支出2,335億馬幣(占總預算之70.31%),較今年增加6.33%;發展支出則為756億馬幣(占總預算之22.76%),較今年增加21.94%,另230億馬幣將充作新冠病毒基金;其中402億馬幣用於經濟領域,占發展支出比重之53.17%,較本年成長18.93%,並將持續專注於實施總值35億馬幣(約8.46億美元)的國家基礙建設發展項目,包括泛婆羅洲高速公路以及連接吉蘭丹州及彭亨州的中樞高速公路。 2022年馬國財政預算案將支撐三大主軸,即加強復甦、建立韌性和推動創新,並聚焦於三點,即人民安康、具韌性的商業以及繁榮穩定的經濟。 前述財政預算案主要內容: (一)擴大徵稅收入及銷售稅/稅務減免: (i)馬國政府將於2022年稅收年向可徵稅收入達1億馬幣(約2,416萬美元)的企業徵收一次性特別稅務,即繁榮稅(Cukai Makmur)。在該稅制下,收入超過1億馬幣的企業將課33%所得稅率;收入低於1億馬幣的企業維持24%所得稅率。 (ii)自2022年1月1日起,馬國居民(resident)的國內外收入皆須繳交個人所得稅。 (iii) 2022年起將推行稅務識別碼(TIN),所有18歲以上的馬國公民和企業實體獲分配一個稅務識別碼,以擴大稅務基礎。 (iv) 擴大徵收含糖飲料產品的國內稅(excise duty)至巧克力或可可、麥芽、混合式咖啡和茶,以及用於電子煙含有尼古丁的液體或凝膠產品。 (v)購買個人電腦、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續享有2,500馬幣(約604美元)扣稅額措施,有效期延長至2022年12月31日。 (vi)延長銷售稅減免措施:國內組裝轎車(CKD)銷售稅全免;整車(CBU)進口,包括多用途汽車(MPV)及運動型多用途汽車(SUV)則享有50%優惠,有效期至2022年6月30日。 (二)減少碳排放目標: (i)馬國政府建議全面豁免電動車進口稅和銷售稅,以支持國內電動車(EV)產業發展並實現減少碳排放目標。任何購買、安裝或租借電動車,以及支付電動車充電設施的費用,皆可獲得最高2,500馬幣(約604美元)的個人所得稅減免。 (ii)自2022年1月起,馬國中央銀行將創設10億馬幣 (約2.42億美元)的低碳排轉型計畫,協助中小企業在運作上實現低碳排放,包括永續材料及再生能源的使用,同時亦提高建築物及機械的能源使用效益。 (三)推動電子商務: (i) 為鼓勵更多年輕人使用無現金交易,馬國政府將將撥款3億馬幣(約7,248萬美元)推動「e-Start」計畫,為18至20歲的年輕人以及高等教育機構全日制大學生發放一次性的150馬幣(約36美元)電子錢包。 (ii) 將撥款2億5000萬馬幣(約6,040萬美元)予「馬來西亞網上購物計畫」(Shop Malaysia Online)及「電子商務活動」(Go-eCommerce Onboard) (iii)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費者在馬國從網購外國企業售賣的低價商品(500馬幣以下),透過空運來馬國須徵收銷售稅。 (iv)自2022年7月1日起,除送餐點和飲料、物流服務,透過電子商務平台等提供送貨服務的供應商須繳交服務稅。 (四)就業輔導: (i)馬國政府將在國家經濟振興計畫」(PENJANA)旅遊融資及大馬發展銀行(BPMP)復甦計畫下,提供6億馬幣(約1.45億美元)旅遊業特別融資計畫。 (ii)撥出6億馬幣(約1.45億美元)薪資補貼計畫,多達2萬6,000名旅遊業雇主和33萬名員工將受惠。 (五)吸引跨國企業及策略外資: (i)馬國政府將準備高達20億馬幣(約4.83億美元)策略投資特別基金,以吸引跨國企業及策略外資,特別是能改善工業價值鏈,以及創造知識型就業和發展中小企業機會。馬國政府將透過投資及商務團,撥款2,500萬馬幣(約604萬美元)開拓高素質投資及新出口市場。 (ii)馬國國際貿易暨工業部將提供8,000萬馬幣(約1,933萬美元),訓練2萬名能支援工業群的員工,如在梳邦的航太保養及維修服務(MRO)、居林的電子及電機以及格賓的化學產業。馬國政府將撥款1億馬幣(約2,416萬美元)作為智能自動化配套補助。 (iii)透過州技能發展中心提供5,000萬馬幣(約1,208萬美元),在砂拉越州、柔佛州及檳城州,提高5,000名員工的技職教育及培訓計畫(TVET)技能水平。 (iv)提供1億馬幣(約2,416萬美元)獎勵土著中小企業,以開拓航太產業的商業機會。 (v)延長再投資補貼(EPS)長達2年予EPS或特別EPS地 位將屆滿的企業,使到特別EPS地位延長至5年。 (vi)提供2,500萬馬幣(約604萬美元)予清真發展機構(HDC)以培養更多能夠在國際競爭的清真微型及中小型企業。 (六)協助中小企業: (i)為實現全球2050年零碳排放(碳中和)的目標,馬國政府將撥款10億馬幣(約2.42億馬幣),協助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SME)改進永續性和低碳實踐。 (ii)繳足資本低於250萬馬幣(約60.4萬美元)及年營業額低於5,000萬馬幣(約1,208萬美元)的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首60萬馬幣(約14.5萬美元)應繳稅收入,將根據17%稅率繳納所得稅,其餘收入則根據24%稅率計算。 (iii)為提振商業活動,自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間新成立的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前3年將享有每年高達2萬馬幣(約4,832美元)的稅務減免優惠,惟相關企業須於2016年公司法令下註冊。 根據「2022年經濟報告書」指出,馬國本年上半年經濟成長7.1%,隨著全國新冠疫苗接種計畫(PICK)進展順利及大部分經濟領域於下半年重新開放,預估本年(尤其第四季)的經濟將延續成長態勢,全年國內生產毛額可成長3%至4%,而先前推出一系列振興經濟配套措施帶來的溢出效應,可刺激2022年經濟進一步擴張至5.5%至6.5%。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本(2021)年10月31日出席G20領袖峰會在「氣候變化與環境會議」上表示,氣候危機是攸關這一代人存亡的挑戰,在此關鍵時刻,全球氣候議題迫切需要由G20領導。各國急須利用科技,讓減碳更可負擔和可持續,使得朝向低碳社會轉型之途更為順利。新加坡已宣佈於2025年將太陽能產能增加至去(2020)年四倍,亦正積極研究和投資先進低碳方案,例如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以及氫能源。 李顯龍總理另表示,各國亦須擴大永續融資規模,尤其亞洲和其他新興經濟體開通私人融資將日益重要,因此須為披露與報告制定一套一致的全球標準,為綠色和轉型活動制定相互兼容的項目分類,以及提升數據品質,確保提供和獲取數據更為便利。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致力於協助發展永續金融能力、透過創新的永續融資方案運用私企資本,以及促進具氣候韌性的投資策略。 另各國須在永續發展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在推動減碳和永續發展之際,可發掘龐大和互惠互利的商機;亦須繼續合作,因應全球碳信用額度市場面臨的挑戰,改善環境完整性,及擴大綠色商機規模;並須共同處理個別國家碳定價和相關措施的潛在跨境外溢問題。 李顯龍總理亦指出,新冠疫情凸顯數位化的重要性,同時亦擴大數位能力的鴻溝。若要實現永續復甦,即須透過創新和數位科技,賦予人民權利,改善生活。G20可發揮領導作用,制定全球框架,因應數位化帶來的挑戰,並將數位化的機會最大化。除了縮小數位鴻溝,教育作為成長和永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樣不可忽略,各國須繼續努力,改善所有群體獲得教育的機會。 李顯龍總理表示,全球落實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僅剩不到10年時間。即使在疫情前,各國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進展過於緩慢,疫情更進一步拖慢進程。各國須採取集體行動,以平衡、綜合性方式,為所有人實現永續發展,包括對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的三大支柱(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包容性)予以同等重視。星國盼G20在凝聚全球行動方面扮演積極角色,在實現G20優先事項和落實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之間取得平衡。
A: 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本(2021)年10月29日出席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SGTech)舉辦的線上研討會時表示,隨著逐漸邁向後新冠疫情時代,星國政府將繼續從基礎建設、人才和資金補助等方面著手,支援先進製造業發展。企業也須加速轉型至工業4.0、適應不確定性,以及採用新科技,以克服疫情對營運造成的局限。 新加坡政府將透過一系列計畫支持先進製造業發展,包括在裕廊創新區設立一站式先進製造業區,提供聚集在該處業者創新機會。此外,亦將成立先進製造技能策略及規劃中心,制定先進製造業所需的技能培訓計畫,且在「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畫」下提撥250億星元,支援製造業等領域採用前衛科技。 顏金勇部長指出,由於製造業在疫情期間展現韌性,將阻礙變成機會、改善運作和強化基本面,使得去(2020)年製造業產值取得良好成長。業者為因應疫情期間需求起伏不定的挑戰,透過培訓讓員工勝任不同職位、營運數位化,以及生產線自動化。 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將推出三年轉型計畫,更全面協助企業數位化,掌握綠色發展的趨勢。另該協會日前在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和臉書的援助下亦推出「STAR(Stronger Together, Aiding Recovery)基金」,協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申請者須將津貼用在提供額外服務方面,以增加收入、擴大公司規模或提升技能,已有48個專案在該計畫下獲得補助。
A:據越南工商部與財政部之跨部公告,自本(2021)年10月25日起E5 RON92汽油調漲至23,110盾/公升 (約為1.00美元/公升)、RON95 油價調漲24,330越盾/公升(約為1.06美元/公升)、柴油調漲至18,710越盾/公升(約為0.81美元/公升)、煤油調漲至17,630盾/公升(約為0.77美元/公升)、重油調漲至17,210越盾/公升(約為0.75美元/公升)。
A: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資料顯示,本(2021)年10月份越南新成立之企業家數為12,200家,較上月成長18.4%,登記資金約計72.4兆越盾(約計5.34億美元),衰退18.5%;恢復營運之企業家數為5,044家,成長10.4%。本年前10個月越南新成立之企業家數為111,200萬家,較去(2020)年同期衰退2.9%,登記資金約計1,594.1兆越盾,成長11.1%;恢復營運之企業家數為37,700家,成長8.2 %;待辦理解散手續停止營運之企業家數為30,300家,衰退12.4 %,完成解散手續之企業家數為13,500家,成長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