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10)月29日報導稱,日本經濟產業省於同日公布本(2021)年9月的工業生產指數(速報值)為89.5%,較上月衰退5.4%,且連續3個月呈現減少,係自去(2020)年8月以來,首次低於90%水準;主要係因半導體不足及東南亞疫情擴散爆發,導致日本汽車產量急速下跌28.2%,造成大幅影響指數。 在上述調查全體15個業種中,計有11個業種呈現下滑,其中汽車工業下滑幅度僅次於2020年4月疫情爆發時。日本國內包含豐田汽車等8家汽車製造商,2021年9月生產量較上年減少50%,僅有39萬8千輛,是去年5月以來首次低於40萬輛。汽車工業的減產反映在礦工業生產指數,大幅拉低指數;而其他方面,業務用機械工業下滑5.7%、塑膠製品工業下滑7.0%、生產用工業機械則下滑3.4%。 以季度分別來看,2021年7至9月的礦工業生產指數為94.1,較上季減少3.7%,是自去年4月至6月以來首次由正轉為負成長,水準的低迷僅次於去年10月到12月(93.9),其中汽車工業較上季大幅衰退15.9%、資訊通信機械工業下滑10.2%、業務用機械工業則減少2.7%。 但另一方面,從主要企業的生產計劃計算出的生產預測指數,預估下(10)月將成長6.4%、11月成長5.7%;其中,汽車等運輸機械工業預估10月成長17.9%、11月成長35.0%,可望獲得大幅的改善。對此,日本經濟產業省表示:「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活動已經逐漸復甦,汽車生產在9月底已逐漸回穩,惟半導體不足及供應鏈混亂帶來的衝擊,仍可能會讓生產計劃低於原先預期」,因此政府將生產的基調判斷仍為在「原地踏步」階段。
A:柬埔寨國王簽發王令,「新投資法」正式生效 資料來源:柬華日報,商業經濟,2021年10月21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西哈莫尼國王於本(2021)年10月15日簽發王令, 使柬埔寨「新投資法」正式生效。該法共12章42條,旨在吸引外資與改善柬埔寨投資環境,在新冠疫情期間及疫後提供投資者更多獎勵誘因。 舊版《投資法》係於1994年通過,2005年曾擴大優惠覆蓋面,惟隨著時代演變,已不足以支持柬國產業發展之需求。相較之下「新投資法」針對柬埔寨各產業進行重新分類,符合國家發展需要之產業與政府未來5至10年重點吸引產業被歸入特殊類別,將享有更多投資優惠。該法將為柬埔寨在電子、裝配、數位基礎建施方面之投資提供一系列優惠措施。 「新投資法」將有效增強投資穩定性及可預測性,並在現有法律基礎上增加優惠措施,從而增強投資者信心,有利於吸引及促進國內外投資者在柬國從事高品質、有效率之投資,進而對柬埔寨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新投資法」向企業提供實質獎勵措施,並鼓勵企業為員工創造優質工作環境,包括企業購買本地產製材料進行生產可減免加值稅(VAT),企業研發及創新費用可獲150%之特別稅賦減免,企業為產業升級添購新機械設備、提供員工職業培訓技能、興建員工宿舍、餐廳與托兒所,提供舒適交通工具等,皆可在新法案中獲得優惠。 新法另一重點在於修改免稅期,使其更加寬鬆,修改後之准予投資項目(QIP)可從首次收入開始獲得3至9年之所得稅免稅期。免稅期結束後,准予投資項目尚可按6年之累進稅率納稅,且所有進口產品均免徵關稅、消費稅及加值稅。 為提高柬埔寨對投資者之吸引力,該法規定將頒發新公司註冊證書之時間從31個工作日縮短至20個,且可利用線上申請註冊。「新投資法」另明訂柬埔寨部分國際義務,藉此向所有投資者展現柬國政府按照國際行為法保護投資與提供擔保之承諾。
A:柬埔寨與韓國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10月27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媒體報導,柬埔寨商務部長Pan Sorasak於昨(26)日與韓國貿易部長Yeo Han-koo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雙方在線上舉辦簽署儀式。柬韓FTA早於本年2月即完成談判,因疫情之故,由原預定7月簽署延至10月,該協定將在雙方通知對方完成內部批准程序後60天生效。 依據柬韓FTA,柬埔寨將取消93.8%之韓國產品關稅稅項,韓國則將取消95.6%之柬國產品關稅稅項。此係柬埔寨於本(2021)年9月批准與中國達成FTA後之第2個自由貿易協定。 根據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統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去(2020)年雙邊貿易額衰退18%,至8.85億美元。本年前9月柬埔寨對韓國出口增長5.2%,達 2億5,910萬美元;柬國自韓國進口4億6,140萬美元,年增13.4%。柬埔寨主要從韓國進口汽車、電子產品、廚房電器、飲料、藥品及塑料,出口則以紡織品成衣、鞋類、電子產品及汽車零組件為大宗。
A:本年1至9月份越南對外貿易總額為4,838億1,5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24.5%,前5大貿易夥伴依序為中國大陸、美國、韓國、日本及我國,其中美國為越南第一大出口國。以單月份觀察,本年9月份越南對外貿易總額為541億3,6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5.3%,其中出口為271億800萬美元,進口為270億2,800萬美元,順差為8,000萬美元。 累計本年1至9月越南與我國貿易總額為186億3,56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21.4%,其中自我進口152億7,590萬美元,較上年成長27.2%,對我出口33億5,970萬美元,較上年成長0.4%。累計對我國貿易逆差為119億1,62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37.6%。本年1至9月份,我國為越南第5大貿易夥伴,第3大貿易逆差國(次於中國大陸、韓國),我國為越南第11大出口市場(次於美國、中國大陸、韓國、日本、香港、荷蘭、德國、泰國、英國及加拿大),第4大進口來源國(次於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 台越雙邊貿易單月份分析方面,本年9月份越南與我國貿易總額為21億5,16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9%,其中越南對我出口3億9,39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8.6%,自我進口17億5,77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8.8%,逆差為13億6,38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1%。
A:越南本(2021)年前9月農藥進口金額6億4,960萬美元,年增22.2% 類別:B03(化學原料及製品) 資料來原:越南工業暨貿易資訊中心網站 2021年10月25日報導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資料顯示,越南本(2021)年前9月農藥進口總金額達6億4,960萬美元,年增22.2%。本年9月進口金額達6,070萬美元,月減12%,年增4.4%。 中國係越南農藥進口的最大來源國,本年前9月進口總金額2億9,034萬美元,年增22%,占越南農藥進口總數量之44.7%。本年9月進口金額達2,552萬美元,月減17.3%,年增13%。 自印度進口的農藥僅次於中國,本年前9月進口總金額7,963萬美元,年增41.9%,占越南農藥進口總數量之12.3%。本年9月進口金額680萬美元,月增36.8%,年增4%。 自新加坡農藥進口金額5,124萬美元,年增16.8%,占越南農藥進口總數量之7.9%。本年9月進口金額360萬美元,月增8.5%,年減48.4%。 越南本(2021)年前9月自各國農藥進口統計1覽表: 國別 2021年9月 (金額) 較2021年8月 增/減(%) 較2020年9月 增/減(%) 2021年前9月 (金額) 較2020年同期 增/減(%) 占比 (%) 總計 60,695,128 -12.08 4.4 649,597,643 22.24 100 中國 25,519,239 -17.6 13.09 290,339,767 21.96 44.7 印度 6,798,366 -36.76 4.08 79,629,724 41.86 12.26 新加坡 3,600,249 8.54 -48.42 51,242,017 16.83 7.89 德國 7,442,506 62.13 26.28 43,082,019 7.38 6.63 泰國 1,241,388 -62.37 -70.56 28,464,974 8.35 4.38 南韓 1,825,379 -29.45 -29.26 25,128,194 6.98 3.87 日本 1,758,252 -17.14 -12.19 22,384,498 11.68 3.45 法國 3,405,530 17.49 600.5 19,803,376 62.65 3.05 美國 2,129,235 79.31 823.24 18,396,272 98.61 2.83 印尼 891,484 -26.08 22.33 14,470,774 41.83 2.23 馬來西亞 961,719 -45.58 -12.43 10,782,891 22.12 1.66 英國 869,098 -9.34 -43.54 7,798,760 -33.71 1.2 臺灣 686,199 -21.67 -56.89 7,590,601 -1.99 1.17 比利時 287,830 68.02 94.07 2.236,834 61.57 0.34 瑞士 -100 -100 1,616,173 1.89 0.25
A:綜合美媒報導,拜登10月28日提出新版「重建美好未來」預算架構,從原先總額3.5兆美元精簡至1.85兆美元(含移民預算0.1兆美元),其中編列5,550億美元對抗氣候變遷。渠敦促民主黨議員應予以支持盡速通過,俾作為本週日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之具體行動。 美國國會就社福與環保預算支出爭論不斷,拜登本日表示經與意見領袖諮商後提出1.85兆美元預算架構,最大項目是潔淨能源(約佔31.7%)、其次是兒童福利(約佔22.8%)。拜登至盼此架構成為國會起草預算依據,促請兩黨議員連同參議院已通過的1兆美元基建法案盡速通過,俾助美國達成2030年前削減50%至52%碳排之氣候目標,並為中產階級與勞工帶來更多高薪就業等。 在潔淨能源稅收抵免方面,拜登5,550億美元氣候預算係歷屆政府對此議題最大投資,將影響交通、建築、工業、電力及農業等層面,惟受到各界關切的甲烷排放收費則未列入預算架構。氣候預算中最大支出項目3,200億美元將用於綠能建設享十年期稅收抵免,應可節省家戶架設太陽能屋頂30%成本,以期帶動各界投資於電力事業與住宅規模的清潔能源,並促進國家輸電系統及電力儲蓄等發展。 該架購提供購買電動車稅賦優惠,為提高電動車普及率,拜登除在基建法案撥款75億美元建置充電站外,亦於此次預算架構中增加消費者採購電動車稅賦優惠。白宮指出若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購買使用美國原料且由本地工會產製的電動車輛,最高可享12,500美元抵稅額度,智庫專家分析若預算法案中電動車優惠完全實現,將可協助美國削減至少3%碳排放量。 該架構鼓勵美國進行先進技術製造,編列1,100億美元資金打造美國本土再生能源供應鏈、200億美元鼓勵政府採購創新潔淨能源技術,以確保風電葉片機組、太陽能板、電動車等都是使用美國產製的鋼鐵與原料,美國政府將藉由補助、貸款、抵稅及政府採購等各項政策工具,增進鋼鐵、水泥、煉鋁等重工業在低碳轉型時代的競爭力;半導體相關投資租稅減勵措施亦有列入。 該架構提高抗氣候災害的韌性,美媒指出鑒於美國森林大火、颶風及旱災頻傳,拜登編列1,050億美元協助社區提高對抗氣候災害的韌性,例如森林管理、土壤保育、海岸修復等工作,並將籌組公民氣候團體,目標雇用30萬名美國工人投入環境保育工作,亦將針對農牧業撥款促進智慧減碳發展。另為追求環保正義,就低度發展與偏遠地區提供更多資源,加強能力建構、建造清潔能源大眾運輸系統等。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商務部本(28)日公布第三季GDP年增長明顯趨緩僅為2%,顯示Delta新冠疫情及供應鏈問題抑制美國經濟成長,另勞工部本日公布首次申請救濟金人數再創疫情以來新低為28.1萬,顯示雇主盡力挽留員工及避免裁員. 美國第三季GDP成長明顯趨緩,年增率初估僅為2%,相較本年第一季6.3%及第二季6.7%明顯下降,且差於彭博社經濟學者預測的2.6%。美媒指出先前驅動美國經濟大幅成長的主因,包括美國政府經濟刺激措施、企業重啟及疫苗接種率上升等均已逐步消退,本年夏季出現Delta新冠病毒病例激增及供應鏈瓶頸加劇兩大不利因素,抑制美國第三季經濟成長。許多分析師指出,儘管供應鏈將持續面臨航運塞港、海外生產中斷及勞動力不足等挑戰,然倘可繼續抑制新冠疫情,預期美國經濟將因本年第四季假期期間的強勁需求獲得增長動力。 另美國新增申請救濟金人數再創新低,截至10月23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28.1萬,較前一週29.1萬申請人數下降1萬,創疫情爆發後新低紀錄。美國企業除積極招聘員工外,亦透過增加薪資、福利及獎金等方式,挽留現有員工及避免裁員。另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224.3萬,較前一週248萬人減少23.7萬,亦為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低點,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1.7%;截至10月9日當週連續申請各式失業補助計畫的總人數約為283.1萬,較前一週減少約45萬人。 就業保險勞工失業率較高的州及領地依序:哥倫比亞特區(7.4%)、波多黎各(3.7%)、加州(3.2%)、喬治亞州(2.7%)、伊利諾州(2.7%)、夏威夷州(2.6%)、紐澤西州(2.5%)、內華達州(2.4%)、維京群島(2.4%)及、阿拉斯加州(2.3%)。
A:馬來西亞首相署(掌管經濟事務)部長慕斯達法(Mustapa Mohamed)頃出席「在第12大馬計畫支持航太產業」視訊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從2017年至本(2021)年6月止,馬國政府已批准40項與航太產業相關的投資計畫,累積投資額為38億馬幣(約9.16億美元),估計可創造4,563個高技能就業機會。 在第12大馬計畫下,馬國盼至2025年,其航太產業之營收可達300億馬幣(約72.32億美元),並創造逾3萬個就業機會。 目前馬國擁有230餘家支持馬國供應鏈的航太企業,2019年總營收為162億馬幣(約39.05億美元),使馬國成為東南亞第二大航太中心。慕斯達法部長特別舉馬國兩家生產航太引擎組件製造商UMW Aerospace公司和SAM Aerospace公司為例,展示了航太技術的深度,顯示馬國已能掌控航太技術。 儘管新冠疫情帶來巨大挑戰,惟馬國航太產業於未來幾年將繼續成為馬國充滿活力和繁榮的產業。根據全球趨勢觀察,亞太地區未來十年的新飛機交付量成長最快,顯示該地區經濟不斷擴張。 展望未來,馬國政府將繼續推廣和促進高品質的外人直接投資進駐馬國,這符合國家投資願景(NIA)框架的重點。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 TGT Automotive Solution Sdn Bhd 公司創辦人 Kevin Tham 表示,馬國從事電子與電機 (E&E)產業之發展已逾 50 餘年,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積體電路 (IC)主要出口國之一。隨著電動汽車(EV)即將取代傳統汽車產業,馬國須進一步加速投入該產業。 Kevin Tham續稱,馬國擁有電子與電機研發工程師,可完成從 IC 級至系統級的電子系統。特斯拉公司(Tesla)將德國汽車製造商在一夜之間從混合動力轉向電動汽車即為最佳例証。中國大陸展示了該國如何在電動汽車技術開發與培育市場方面做好充分準備。今天,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亦是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市場。因此,馬國不加速投入發展電動車,將被泰國、越南和印尼等鄰國拋在後頭。 TGT Automotive Solution Sdn Bhd 公司向馬國科學、科技暨創新部 (MOSTI)提出建議,應將重點放在電池技術之外的幾個關鍵組件上,包括動力傳動系統,涉及半導體設備開發、積體電路製造、汽車級封裝技術至綜合動力傳動系統,以及將回收的EV動力電池整合至太陽能電池板或不斷電動力設備。 與東協國家相較,馬國目前在電動汽車使用上已被遠遠落後。隨著全球減碳措施響徹雲霄,馬國可透過鼓勵自交通、休閒娛樂至賽車運動的所有領域使用電動汽車來發揮作用。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工部(MITI)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1)年9月份總貿易額為1,955.38馬幣(約470.74億美元),年增25.5%;出口額為1,108.34億馬幣(約266.83億美元),年增24.7%;進口額為847.04億馬幣(約203.92億美元),年增26.5%;貿易順差達261.3億馬幣(約62.83億美元),年成長19.1%。 2021年9月份馬國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 (成長19%)、新加坡(成長32.4%)、美國(成長19.2%)、香港(成長16.5%)、日本(成長18.3%)及泰國(成長7.3%)。馬國主要出口項目仍為電子與電機產品,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7.04%,年成長5.6%。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成長148%)、棕油(成長57.6%)、金屬製品(成長115%)、化學與化學產品(成長38.7%)、機械、配備及零件(成長21.7%)、光學及科學儀器(下跌7.4%)、橡膠製品(下跌14.3%)及鋼鐵產品(成長57.4%)。 馬國2021年9月份主要進口來源分別為中國大陸(成長30.3%)、新加坡(成長32.9%)、臺灣(成長29.9%)、美國(成長19%)及日本(成長5.9%)。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成長28.5%)、化學與化學產品(成長33.2%)、精煉石油產品(成長97.6%)、機械設備及零件(下跌3.2%)、金屬製品(成長6.9%)、交通設備(成長4.3%)、鋼鐵製品(成長27.6%)、光學及科學儀器(成長6.1%)、加工食品(成長25.8%)及含金屬礦石和金屬廢料(成長53.9%)。 2021年9月份馬國與我國貿易總額為101.44億馬幣(約24.42億美元),年増15.18%;對我國出口金額為36.9億馬幣(約8.88億美元),成長20.5%,我國為馬國第9大出口國;自我國進口金額為66.74億馬幣(約16.06億美元),成長29.9%,我國居馬國第3大進口來源國。馬國自我國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積體電路、其他柴油、記憶體、處理器及控制器(不論是否併裝有記憶體、轉換器、邏輯電路、放大器、計時器及計時電路)及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等。 馬國市埸分析師認為,馬國9月份出口數據表現亮眼,主因電子產品出口成長5.6%,精煉石油產品、棕油及金屬製品的海外需求強勁,分別成長148%、57.6%及115%,帶動馬國9月份出口成長24.7%,為自2020年9月以來連續13個月成長,亦較市場預期的14%漲幅為高。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2021年10月27日報導,在當前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高漲下,西班牙向歐盟提議允許個別國家在歐盟電價機制下,得自行訂定電價。該提案獲法國、希臘及匈牙利等支持,惟在2021年10月26日歐盟能源部長特別會議並未獲其他成員國附議,且德國、奧地利、荷蘭及芬蘭等9國均對西國提案持反對意見。歐盟委員會能源事務專員卡德里辛姆森(Kadri Simson)表示,西班牙提出之電力市場改革方案恐對歐盟市場之競爭力與供應安全帶來風險,西國提案是否較現有機制更佳,仍有待釐清。 歐盟目前電力價格機制係以各種電力能源中,採最高價者為參考及計算基準。西班牙政府盼於目前國際天然氣價格高漲下,歐盟允許西班牙等支持此提案之國家以低成本再生能源價格自行調整電價,不拘限於天然氣價格為最終電價參考基準。西班牙能源次長Sara Aagesen表示,西國認為於當前特殊時期,歐盟應允許成員國依據個別情形制定其電價,而非期盼於現有歐盟電力價格與天然氣價格連動之機制下,西班牙電價單方面與歐洲電價機制脫鉤。西國盼於當前特殊情勢下,歐盟電價結構機制能更有彈性。A次長並強調,西國前述提案並非於結構上更改歐盟電費機制,而係於此特殊時期之暫時性措施。 由於西班牙及部分歐盟國家擁有較低價之替代能源,可取代價格較高之天然氣,而歐盟對短期內持續高漲之電價較為被動,顯示西國政府已喪失耐性。法國能源轉型次長Emmanuelle Wargon亦表示,應重新審視歐盟目前電力市場之價格機制。歐盟應建立一個當個別成員國之綜合性能源達到低排碳時,較有利之價格系統。
A:西班牙Expanción日報2021年10月26日報導,依據西班牙汽車及貨車製造商協會(Asociación Española de Fabricantes de Automóviles y Camiones,Anfac)資料,預估2021年西國汽車產量為220萬輛,與疫情嚴重之2020年產量相當,較疫情前2019年之270萬輛,將減產50萬輛。Anfac原預估疫情限制措施解除可使西國經濟復甦,汽車需求將增加,惟由於缺乏晶片、能源價格高漲、原物料供應鏈問題等導致汽車業產量減少,預估2021年西國新車銷售量約為90萬輛,僅較2020年增加5萬輛,較2019年減少35萬輛,減少28%。 由於缺乏晶片,西國許多汽車廠被迫間歇性停產。Anfac預估,晶片短缺危機將持續至2022年初。為因應供應鏈問題,西國汽車廠選擇生產利潤較高之車款,同時讓部分產線員工放無薪假,並向政府申請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之補助,並導致新車及二手車價格均上漲,其中二手價格上漲約9%。 英國IHS Markits商業資訊顧問公司則預測,2021年全年全球因晶片短少而無法生產之汽車數量將介於630萬至710萬輛之間。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2021年10月26日報導,西班牙中央銀行原估計西班牙2021年及2022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6.3%及5.9%,西國央行總裁Pablo Hernandez de Cos於2021年10月25日於西班牙國會表示,央行將大幅調降2021年經濟成長預測及小幅調升2022年預測。目前西國央行初步預估西國2021年及2022年經濟成長率將分別為5.6%及6.1%,遠低於西國中央政府預測之6.5%及7%,惟西國央行最終預測值則將於2021年12月公布。 H總裁指出,西班牙於2021年夏季經濟成長復甦情況良好,惟西國國家統計局(INE)已將2021年第2季經濟成長率自2.8%調降為1.1%,該行亦將下修西國2021年年度經濟成長率。目前國際經濟情勢惡化,主要問題包括原物料漲價及生產成本上升等。由於市場供需失衡,使歐洲出口減少7%,亦使西班牙許多產業均暫時停止生產,其中以汽車業情形最為嚴重。 儘管目前通貨膨脹造成之影響仍充滿未定數,惟依西班牙央行估計,西國一般消費者之電費僅上漲10%,將使未來3年西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減少約0.3%。H總裁指出,目前西班牙就業情形已改善良多,申請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勞工人數已大幅減少。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除影響年輕人就業外,亦影響觀光業、運輸業及旅宿餐飲業,前述產業尚有20%業者待復甦。另通貨膨脹雖屬短期性質,惟其影響恐將較預期時間更長。 西國央行亦警告,由於西班牙政府於2022年總預算預估經濟成長率高於各界分析,恐有達成率之風險,加上2020年西國財政稅收較原預估減少30億歐元及歐盟財政投資補助執行率未如預期等,均將影響西國財政。H總裁另強調,西國政府應注意公共支出及收入,宜全面檢視財政稅收制度,以確保財政來源充裕及效率。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2021年10月24日報導,晶片短缺為近日全球供應鏈關鍵問題之一,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主要半導體大廠生產、加上商品市場需求驟增、各國經濟自疫情中復甦及商品運送問題等,導致晶片供應短缺。美國、中國及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為求降低依賴其他國家供應鏈,刻正加速晶片自主化生產。 由於半導體產業需投入龐大資本,且半導體設備及生產技術至為複雜,爰進入障礙極高,台灣及南韓為全球主要半導體產地。中國政府持續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迄今已投入逾1,700億美元。美國政府於2021年6月核准500億美元以援助美國本土晶片製造和研發。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2021年9月宣布,將推出歐盟晶片法案,惟各國對於歐盟境內晶片發展方向尚未取得共識,仍待進一步討論。 美國英特爾(Intel)公司正考慮於歐洲興建2座半導體廠,日前路透社(Reuters)報導,Intel公司規劃設廠規模將達40億歐元,義大利及德國均有意爭取該公司建廠。倫敦經濟學院教授Bob Hancké則對歐洲突然積極投入晶片市場持保留態度,認為投入晶片市場應考慮投入成本極高及資本投資報酬率不成比例等關鍵性因素。 晶片競爭之重要性難以言喻,電腦、手機、國防航太科技、汽車及家電等眾多商品均賴以研發生產。以中國為例,2020年晶片進口額逾3,000億美元,規模相當於哥倫比亞全年國內生產毛額。目前全球晶片設計係由美國主導,歐盟專注於半導體重要設備,臺灣及南韓則致力於晶片生產。晶片不足及台灣情勢促使各大經濟體減少對境外晶片之依賴度,中國大力投資於晶片發展及其強勢態度就中長期而言,不免影響台灣於全球晶片主要供應國之角色。 2019全球晶片於各產業之銷售比率包括通訊及資訊科技基礎設備為26%、手機為26%、電腦及平板為17%、工業產品為12%、消費產品為10%及汽車為10%。另有關世界各國於2020年及2030年微處理器(microprocesadores)之全球產能比率匯整如后: 1.中國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16%,2030年則為24%。 2.台灣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21%,2030年仍為21%。 3.南韓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20%,2030年為19%。 4.日本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17%,2030年為13%。 5.美國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12%,至2030年為10%。 6.歐洲於2020年於全球之產能比率為8%,至2030年為8%。 7.其他國家於2020年全球之產能比率為6%,2030年仍為6%。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Vietnamnews網報,2021年10月29日 越南計畫投資部頃表示,即便近數月越南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發展複雜,惟對外國投資者而言,越南仍係安全且具吸引力之投資目的地。 根據越南計畫投資部外人投資局統計,2021年前10月,越南外人投資總註冊金額達237.4億美元,年增1.1%。其中,新註冊項目超過130億美元,年增11.6%,增資項目占70.9億美元,年增24.2%。外人投資項目中,金額最鉅者係新加坡投資之隆安省液化天然氣發電廠,投資金額達31億美元、其次為韓商在海防市之LG Display項目,以及日商在芹苴市之烏門2(O Mon II)熱電廠,投資金額分別達21.5億美元及13.1億美元。 在疫情嚴重影響下,外資併購仍未有恢復跡象。2021年前10月,外資併購共3,063案,金額36.3億美元,案件數量及金額分別年銳減44%及41%。 2021 年前10 月,外資承諾投資金額雖仍顯著上升,惟因受疫情影響,各國實施嚴格之來往限制,影響投資商實際決策,以致外資到位金額僅達151.5億美元,年減4.1%。外人投資局認為,越南疫情已逐漸得到控制,企業亦逐漸恢復生產及經營,外資到位資金預計將於2021年底前獲得改善。 產業別方面,2021年前10月,外人投資越南共有18行業,其中以生產製造、電子生產、不動產,以及批發與零售業領先,投資金額分別達127.4億美元、55.4億美元、21.2億美元及8.03億美元。 投資來源方面,新加坡仍居越南最大外人投資國,投資金額達67.7億美元,占28.5%。其次為南韓及日本,金額分別達41.5億美元及34億美元,分別占17.5%及14.3%。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0月28日引述丹麥統計局之最新缺工數據, 10 月份建築業之勞力短缺為 47%,與 9 月份之 48%相比變化不大。 10 月份服務業之勞力短缺為34%,與 9 月份之 33%變動亦為小幅。 然而在產業方面之勞力短缺為38%則為歷史新高; 對於缺料或設備有48%之工業公司認為是一個問題, 製藥業僅有3% ,在電氣設備製造和機械業分別為 84%和 81%。 綜合衡量工業、建築、服務業和零售業的商業信心指標從9月的114.1上升至10月的118.7。綜合消費者及商業信心指標,從9月之115.9上升至10月之117.8 ,為 1990 年以來之最高水平。儘管缺乏材料和勞動力,但丹麥製造業之工業訂單積壓和生產預期調整於10 月上升7個點數。 丹麥商總(DE)首席經濟學家 Tore Stramer 表示,目前勞動力極度短缺,這是丹麥近期經濟史上罕見的情況。 丹麥工總 (DI)之首席經濟學家Allan Sørensen 表示,總體而言,商業信心指數顯示丹麥經濟增長良好。 儘管供應問題、價格上漲和員工短缺,企業界看起來非常樂觀明朗。 Arbejdernes Landsbank 的首席經分析師 Jeppe Juul Borre 表示,正當全球經濟試圖擺脫新冠危機, 積極推動經濟復甦之際,全球面臨供應瓶頸,許多公司根本無法生產他們想要的東西 ,不僅丹麥公司感受到這一點, 消費者也將付出更高的價格。 總而言之, 儘管丹麥面臨材料及勞力短缺等重大問題,但業界對丹麥經濟和未來成長之信心仍很高。
A:出處:Dutch News, 2021/10/28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七成荷蘭受訪民眾認為應對未接種疫苗者採行特別措施 荷蘭新聞Dutch News報導,荷蘭公共衛生暨環境研究院(RIVM)最新公佈的新冠肺炎最新確診案例為7,301例(10月24日為6,350例),創 7 月 19 日以來單日確診新高。10月27日前一週每天平均值為 5,945例(10月24日前一週每天平均值為 5,020例),創 7 月 25 日以來新高。 荷蘭電視時事評論節目 EenVandaag針對 28,000 位荷蘭人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0%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針對未接種冠狀病毒疫苗者,採行特別措施。60% 的受訪者認為未接種疫苗者應為進入酒館和餐廳所需的檢測陰性證明付費(目前仍全民免費)。 現已完整接種疫苗的荷蘭成年人約佔83%,且比率仍在緩慢增加中,惟因五分之四的染疫住院者未接種疫苗,因此民眾認為有必要針對未接種者採行特別措施。 儘管如此,數名疫情爆發管理小組(OMT)成員表示不支持針對未接種疫苗者採行特別措施,理由包括妨礙個人自由、未接種疫苗的人遍布全國各大城市、保守的宗教信仰,因此很難採行特殊措施。荷蘭重症監護協會主席 Diederik Gommers 則表示,必須慎行,不然會導致不同的群體間的相互對抗。 專家們認為,與其引入新措施,不如更嚴格的執行現行防疫措施,例如保持 1.5 公尺安全距離、儘可能居家工作、若出現症狀立刻做檢測並居家隔離、使用二維碼參加有染疫風險的活動等,似乎都是被忽視的防疫措施。 國會議員亦支持有效執行現行的防疫措施,而不是為未接種疫苗者引入特別的規則。
A:
A:
A: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0月29日報導,星國成立「新加坡氣候治理組織」(Climate Governance Singapore),提高企業董事會對氣候變遷影響的認識,將氣候因素納入董事會決策。該組織也希望協助董事會成員建立管理氣候變遷風險的能力,以及把握氣候變遷帶來的機會。 「新加坡氣候治理組織」是「氣候治理倡議」(Climate Governance Initiative)的新加坡分會。氣候治理倡議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和馬來西亞都有分會以推廣「世界經濟論壇」(WEF)制定的氣候治理原則。透過該組織,董事會成員將有機會參加工作坊和研討會,借助來自新加坡和全球知名專家,學習風險管理、策略、財務和人力資本規劃、薪酬以及法律和治理模式方面的知識。 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將負責規劃和管理一個研究和教學材料的資料庫,策劃並提供培訓課程,以及定期舉行活動和公開課程,提高相關權利者的認知和準備,以更好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擁有近3,000名個人會員和224名企業會員的「新加坡董事協會」(SID)也將與該組織合作,鼓勵更多董事參與。新加坡管理大學和新加坡董事協會10月28日在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的見證下,分別和新加坡氣候治理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 該組織推出前,也成立諮詢委員會,成員包括國會議長陳川仁、凱德投資首席執行官李志勤、新加坡交易所首席執行長羅文才以及滙豐新加坡首席執行官黃繼瑜等。諮詢委員會成員將利用其影響力和網絡,支援新加坡氣候治理組織的發展,同時就政策、策略和發展計畫提供建議。黃繼瑜表示,成立新加坡氣候治理組織,將有助於鼓勵將氣候因素納入董事會決策,鼓勵所有董事會成員建立專業知識,幫助新加坡的企業駕馭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和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