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BBC 日期:110年10月26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96/P200號(商情文號:第896號) 商情本文: 英國財政部長Rishi Sunak預計於明(27)日發表預算時宣布調漲薪資,其中適用於年齡介於21歲至22歲者的國民最低工資(National Minimum Wage),將自4月起從時薪8.36英鎊調漲為時薪9.18英鎊,學徒制工資從時薪4.30英鎊調漲為4.81英鎊,且國民基本工資(National Living Wage, 適用年齡為23歲或23歲以上者)的時薪也預計從時薪8.91英鎊調漲為9.50英鎊。 另外,S部長在去年11月實施備受爭議的公部門薪資凍漲令,於今年4月生效,當時由於私人部門許多就業人士仍僅能領取政府薪資計畫補貼或面臨失業,公部門薪資若可調漲將導致不公平現象。如今,隨著經濟逐漸回溫,政府認為是調漲薪資的時機,公部門薪資凍漲令預計將被解除,且估計國民最低工資調漲幅度可使領取該階薪水的全職勞工每年增加約1,000英鎊收入。不過工黨也推算,由於統一福利救濟金(Universal Credit)疫情間調漲幅度已被調回等多項影響,國民最低工資勞工恐仍將自4月份起減少約807英鎊的收入。 決議基金會經濟學家 Nye Cominetti表示,即使國民生活工資調漲也無法補償普遍信貸的削減。智庫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IFS)資深經濟學者Tom Waters也同意,國民基本工資調漲恐無法彌補社會福利削減影響。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日期:110年10月26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94/P200號(商情文號:第894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提案將直接從大氣捕捉溫室氣體的排碳信用,納入英國現在的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簡稱ETS)中,以進而推動新興碳封存科技(Carbon sequestration)市場。事實上,從大氣捕捉碳排放的技術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尚未大規模興建,因此成本昂貴;不過財政部已評估,英國若欲實現2050年淨零目標,大規模採取從大氣排碳的技術為必要。至今,碳封存科技仍將發展重點擺在碳捕獲與貯存系統(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systems)。 英國分析師對擴大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提案表示歡迎,Redshaw Advisors諮詢公司執行長Louis Redshaw認為,排碳市場是英國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環節,而若無可靠的市場價格,將很難擴大排碳項目。 若上述提案通過,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大氣捕捉氣體排碳列入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國家。分析師則提醒,捕捉氣體排碳提案可能變相允許企業增加碳排放,因此最重要的是必須確保大氣內的碳排放可被永久消除,才能真正減少污染情形。牛津大學淨零研究學者Eli Mitchell-Larson指出,將大氣捕捉氣體排碳項目列入碳排放交易系統時應確保排碳項目高標準,例如應排除植樹的自然排碳方式。國際碳排放交易協會歐洲政策主管Adam Berman表示,碳排放交易系統應限制大氣捕捉排碳產業,如僅允許難以脫碳的水泥業者等購買。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日期:110年10月26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95/P200號(商情文號:第895號) 商情本文: 英國Britishvolt新創電池公司目前正處於進階談判階段,朝確保政府至少2億英鎊的投資更進一步。該公司長達一年來尋覓資金,以在英格蘭東北部Blyth地區投資26億英鎊以興建大型電池製造廠。 Britishvolt電池公司成立於2019年,成立之初該公司實沒有內部技術,也沒有實質資金支持,且尚未有任何商業協議。其後該公司確立在英格蘭東北部Blyth投資,以興建大型電池廠。今年8月,該公司籌集約7000萬美元,新投資者包括估價超過10億美元的Glencore企業。該公司內部正在研討明年上市的計畫,且正在開發公司技術,並已聘請知名產業專家。另Britishvolt電池公司尚與潛在客戶協商,如Vauxhall汽車母公司 Stellantis集團、Arrival電動巴士公司、Tevva Motors電動貨車公司,以及加拿大Lion Electric電動貨車公司等等。 近期英國境內多家電動車投資均獲英國政府財政支持,如日商Nissan汽車、Stellantis集團及Ford汽車。其中,位於日商Nissan汽車Sunderland廠的Envision電池商,已宣布計畫擴大其在該地的生產規模,而Stellantis集團也已宣布在其Ellesmere Port廠生產電動貨車。隨著政府推動減碳計劃,其將確保電動車電池投資以協助英國汽車業轉型,已撥款8.5億英鎊用於吸引在地電池廠投資。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10月25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91/P200號(商情文號:第891號) 商情本文: 英國財政部長Rishi Sunak預計在其10月預算案中提撥14億英鎊資金用於吸引更多外國投資,特別是生命科學產業和電動車製造業等領域之投資。在全球英國投資基金(Global Britain Investment Fund)下,已有超過8億英鎊指定用於投資英格蘭東北部、中部的電動車製造業及供應鏈,另有額外的3.54億英鎊用於增加對國內生命科學業之投資。企業家協會(The Institute of Directors)政策主任Roger Barker表示,目前大多外國投資集中倫敦及東南部地區,因此上述政府資金也應用於支持地方區域升級。 此外,S部長另將發表其吸引高科技人才前來英國就業的計畫,將有求才團隊與英國企業、其他研究機構合作,向欲移居英國的高科技人才提供相關支持,預計2022年將先在美國舊金山、波士頓和印度的Bengaluru推動此計畫,隨後再擴展至他國。 英國工商總會經濟顧問Rain Newton-Smith表示,英國經濟復甦確實需要外資,企業均希望財政部可提供更多支持,以協助企業吸引投資。據EY顧問公司統計,超過66%的國內企業向財政部呼籲將本次預算重點放在吸引外資,且希望其可鼓勵加速英國朝向綠經濟的措施,該統計調查共有1,000多家公司受訪,約有55%者表示政府應透過稅收激勵措施以鼓勵環保技術等,有近50%者支持對特定支出增加補貼,且有39%者則認為應調漲碳稅。 另英國基礎建設銀行將投資1.07億英鎊用於改造Tees河沿岸部分Redcar 鋼鐵廠區原址,為離岸風電產業建造450公尺長之碼頭,預計可創造800個就業機會。此為英國基礎建設銀行自今年6月份成立以來首項投資計畫,將為創新基礎建設項目提供資金。英國基礎建設銀行執行長John Flint表示,南岸碼頭計畫(South Bank Quay)不僅可促進當地經濟活動,並且是對英國未來環保技術之重大投資。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日期:110年10月25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92/P200號(商情文號:第892號) 商情本文: 日商Nissan汽車之電池供應業者──Envision公司,正計畫擴大其在當地的超級工廠項目,該公司執行長Zhang Lei表示,規劃將位於Sunderland的工廠年產量提升至38 GWh。該廠原生產規模為其既有場地之1.7GWh產量以及新廠估計11GWh之產量。在該公司與Nissan汽車的合作關係下,擴大Sunderland工廠後的第一階段生產計畫將於2024年展開。Envision公司與Renault汽車在法國Douai合作投資24億美元的超級工廠,也預計將於2024年起營運。該公司尚在日本、美國以及中國等地設有電池廠。 Envision公司總部設於上海,且為中國最大的風力渦輪機製造業者,目前正在歐洲尋找新超級工廠設廠處;此外,該公司尚考慮投資鋰等電池原材料以確保其生產供應。其中,確保再生能源之供應是透過低成本製造電池的關鍵。Envision公司也正在內蒙古地區零碳工業園區興建其產量達20GWh的電池工廠。 在歐陸最大汽車業者承諾斥資鉅額朝向電動車轉型的同時,中國電池製造業者在歐洲迅速擴張,如世界最大電池製造商CATL、SVOLT公司以及Guoxuan高科技公司等均在德國建廠。在英國,Envision公司於2019年收購Nissan汽車在Sunderland廠的AESC電池業務及其場地,該地為Nissan的Leaf電動車電池生產地,據稱新工廠將完全透過再生能源供電。Envision公司已承諾到在2022年底前使其業務達成碳中和,並預計在2028年前亦使其供應鏈實現碳中和。
A:參考資料:The Economist 日期:110年10月26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93/P200號(商情文號:第893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於2019年立法頒布全國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部分人士則對政府欲在即將舉辦之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氣候變遷會議(COP26)上帶領全球解決氣候問題有所疑慮,此從政府最近宣布的一系列計畫中可見端倪。日前政府提出之淨零策略充斥許多大膽目標,但實現這些目標則均有所條件,如英國預計在2035年前使電網完全脫碳,惟仍受供應安全限制;另在2035年前,境內家庭新裝的供暖設備均應為電熱泵或氫鍋爐,前提為低碳供暖設備使用成本需要降到合理範圍。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了解實現淨零排放的方法眾多,英國可透過風力或核能發展以迅速擺脫化石燃料,或可透過氫氣發展以逐漸取代天然氣。政府已投注許多資金用於多項脫碳技術,如氫能生產、微型核反應爐、碳捕獲設施等,對此許多批評者則認為政府應該執行更多行動。 然而,若想要實現淨零排放無疑是極為困難的挑戰。首要問題在於,英國政府部門運作方式:即財政部的主要工作在於管理收支,而非透過徵稅以將資金分給其他部門,進而協助其他部門執行該部門管理的項目。第二問題在於,政府報喜不報憂:政治上大力推動主要措施是好事,但強生首相的弱點是不願意傳遞壞消息。在淨零策略中,不乏針對消費者選擇的安慰用語,而實際上由於保守黨主要選民以年長者居多,為實現其淨零目標實施的政策恐需要民眾消費模式改變才行,其中在英格蘭中部及北部安裝熱泵的成本約占當地家庭財務的7%,但在倫敦的比例僅不到3%。 根據經濟學人委託Ipsos MORI市場研究公司進行的調查,83%的受訪民眾對於氣候變遷感到憂心,且51%者認為一年內因應氣候問題的成本將超過使用低碳供暖設備等可節省的費用,僅有9%者認為透過低碳設備節省的費用大於因應氣候問題的成本。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近幾年,瑞典治安持續亮紅燈,原因除了先前就存在的社會結構和宗教極端主義等問題,近兩年則以組織犯罪和非法槍械為主要治安問題。今年瑞典截至目前為止,槍擊案件已發生超過270起,導致40人死亡。其中,21起死亡槍擊案及30起致傷槍擊案件發生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近日以19歲年輕饒舌歌手Nils "Einár" Grönberg 因被捲入幫派事件在斯德哥爾摩市區遭槍殺而亡,受到社會和政府的高度注意。 瑞典警方早已提出警告,因為人力短缺,已經無法處理目前發生的多起謀殺案件,同時也因為缺乏具經驗的刑警辦案以及不易充分舉證等因素,導致偵辦進度緩慢;但無法及時破案也可能給予犯罪者錯誤訊息,誤以為可逍遙法外。
A:美國紐約州長霍楚(Kathy Hochul)於10月23日簽署法案,准許面臨潛在裁員風險的員工可以書面方式向雇主提出參與shared work program 計畫的請求,該計畫允許所有參與員工縮短工時,保留工作且避免裁員,州政府並將提供部分失業保險彌補參與勞工所減少的薪資。 該法案有助保障民眾就業、降低失業保險支出、企業可留住有經驗的員工而不是解雇,並維持營運穩定。霍楚州長表示,為促使紐約經濟回復並超越疫情前水準,需確保復甦過程中對勞工的支持,透過shared work program 計畫,企業有避免裁員的選項,且多數紐約居民可以繼續保有工作。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https://www.governor.ny.gov/news/governor-hochul-signs-legislation-allowing-employees-facing-potential-layoffs-petition
A:CNBC 10月25日報導,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MB)上週與全美工會、產業遊說團體及商業組織等會談,針對拜登政府計劃要求擁有超過百名員工的企業強制新冠疫苗接種或每週新冠檢測進行最後審查,預期該規定將影響約2/3民營企業的勞動力;商業團體表示憂心強制疫苗接種恐導致大批員工離職潮,加劇企業勞工短缺及供應鏈困境,盼白宮將該規定延至年終假期過後,並給予足夠緩衝時間以遵守規定。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Kaiser Family Foundation上(9)月民調,30%勞工表示不會遵守疫苗或檢測規定而選擇離職,高盛於9月報告中指出,該規定可能影響已緊繃的勞動市場,然調查反應往往誇大,並沒有太多勞工真正選擇辭職。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OSHA)已於10月12日向OMB送交最後的規則,預期OMB完成審查後將盡速生效,OSHA前官員表示,如同對聯邦承包商的規定,美國政府可能給予企業約10週時間強制員工接種疫苗,然可能優先執行每週檢測的規定。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 https://www.cnbc.com/2021/10/25/businesses-ask-white-house-to-delay-biden-covid-vaccine-mandate-until-after-holidays.html
A: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企業押注消費者出於品牌忠誠度等理由願意持續支付高額售價,例如寶僑(P&G)及Verizon等公司均規劃提高售價或敦促消費者購買較昂貴的產品,以彌補全球供應鏈危機所造成快速增長的成本。 全球大型消費品企業提高售價抵銷成本策略奏效,主因為美國及西歐消費者忠於知名品牌,惟當前廣泛性通膨壓力遽增,部分專家刻正觀察消費者是否尋求廉價替代品。另部分企業可能透過減少產品容量或降低折扣方式轉嫁成本,而非直接提高售價,使消費者不易察覺。 美國消費者在新冠疫情期間累積儲蓄、薪資調升、減少外出用餐及旅行等支出而持有額外現金,許多企業受惠前開現象提高售價而預測明年銷售及盈餘將穩定成長,惟部分分析師質疑大型企業的漲價策略,消費者恐因價格調升改變消費決策。美國零售商過去向來避免將成本上漲壓力轉嫁消費者,然近期為確保獲利,包括零售巨頭Kroger及Albertsons均已表示將適時漲價。 美國本年9月出現通膨加速現象,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去年同期成長5.4%,創近十年新高,專家預測前開高通膨現象仍將持續,市研機構指出本年9月份美國食品雜貨價格相較去年同期平均上漲1.18%,幾乎為本年初平均漲幅3倍。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u-s-companies-bet-shoppers-will-keep-paying-higher-prices-11635067802
A:據媒體報導,為降低對外籍勞力之高度依賴,沙烏地產業暨礦產資源部(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Mineral Resources)部長Bandar Al-Khorayef頃表示,政府計劃於5年內推動4,000座工廠自動化轉型。 媒體指出,沙烏地中小企業持續成長,該部自本(2021)年初迄今新核發之製造業許可當中,逾80%即來自中小企業申請,上述新計畫將為業者打造更有利發展之產業環境。 A部長另強調,沙烏地將積極發展及應用第4次工業革命(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4IR)相關技術,例如人工智慧(AI)、區塊鏈、機器人、3D列印、物聯網(IoT)等,歡迎各界參與研發及投資,促進沙烏地經濟轉型創新。
A:資料來源 : 挪威新聞摘要 (PS Norway) 挪威新政府貿工部為重塑產業建構,近日提出5大主要產業政策方向如下 : 2030出口倍增 : 設定2030年挪威出口增長50%的目標,除了加強現有出口發展計畫,同時確認可迅速實施的新計畫,以增加挪威創造價值的出口額。 企業輔導 : 協助企業更容易找到正確的國家補助資訊,由該部檢視企業需求以及國家解決方案是否合乎需求,並有效利用國家補助以創造最高價值。 經營國企 : 根據現正制訂的《國營企家白皮書》(White Paper),國營企業應針對投資給予儘可能的最高回報和最佳服務,落實經營責任,創造就業機會,協助加速綠色轉型。 綠能科技 : 政府應致力推動新綠色產業計畫,以利挪威發展世界先進的再生能源科技,包括氫能源、離岸風電、碳捕獲封存(CCS)和電動車電池生產等。目標為協助挪威延續其能源巨頭角色,並成為產業驅動力。 創新思維 : 政府將研究挪威何領域經濟力具關鍵影響力,除滾動式修正,亦鼓勵公私部門間進行相關辯論,以助產業發展更多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
A:資料來源 : 挪威政府官網 (Regjeringen) 為強化綜理海洋事務權責,挪威新政府國務會議(Council of State)決議挪威漁產海洋部(Ministry of Fisheries & Ocean Policy)除原先負責漁業、海洋政策、漁產政策、海洋研究和創新業務外,近日挪威該部亦將負責海岸行政、海事政策、綠色航運及國家海洋事務協調等要務。挪威總理Jonas Gahr Støre表示,挪威以海洋立國,可取資源和創造工作機會的海洋面積遠大於挪威陸地面積的6至7倍之多,挪威政府對於海洋的管理與保護責無旁貸。漁產海洋部部長Bjørnar Skjæran也指出,挪威是全球海事主要國家之一,也是第二大漁產出國,挪威政府已計畫運用現有產業基礎同時發展新海事科技,達到2030年出口(包括原油與天然氣) 倍增的目標。 因為港口對於貨物運輸相當重要,因此原屬於交通運輸部的挪威海岸管理局(Norwegian Coastal Administration)和預防原油外洩中心(Centre for Oil Spill Protection),以及原屬於貿工部的海運空運中心之管控權責也將隨之歸屬漁產海洋部,包括關港口運輸(包括海運陸運及空運)運輸管理、海事安全以及緊急汙染預防等相關業務。
A:根據Willis Towers Watson顧問公司最新的薪資預算規劃報告,菲國廠商在招募新員工及留住現有員工挑戰中,正在尋求提高員工薪資,預期明年薪資幅度提高5.6%,高於今年平均實際薪資成長5%之水準,也高於亞太地區廠商預期薪資平均成長5.3%,其他西歐及北美國家則預期薪資持平。 該報告指出,菲國醫療科技廠商被認為明年平均薪資幅度成長最大達7.3%,今年則提高5.7%。建築地產及工程公司預期明年增加6.2%,相較今年4.8%。製藥及健康照護服務業廠商包括業務流程外包,預期薪資平均成長6.1%。另一方面,能源及天然資源業者僅預期明年提高工資4.7%,保險業則增加支付工資4.8%。 Willis Towers Watson 在今年 4 月至 6 月期間進行了這項調查,涵蓋了來自亞太地區 13 個市場的跨行業的 1,405 家公司。 在菲律賓,有 266 家公司參加。但該公司也表示,儘管企業前景樂觀,但企業也在關注菲律賓的經濟形勢,因此,企業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進一步調整其 2022 年的薪資預算預測。
A:依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 Anzeiger)報導,瑞士諾華製藥集團(Novartis) 2021年第三季銷售額業績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成長6%,金額約為130億美金,其中營收金額為32億美金,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成長34%。淨利潤約28億美金,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成長43%。該集團表示營業額成長的主要因素為在新冠病毒疫情減緩後,許多病患再度就醫,因此藥品需求增加。成長最多的業績來自該集團的創新製藥部門,成長8%,銷售額為106億美金,另旗下學名藥製藥Sandoz公司的營業額為24億美金,下跌1%。 資料來源: 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 Anzeiger) 日期: 2021年10月26日
A:依據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瑞士羅技電子公司(Logitech)執行長Mr. Bracken Darrell表示,在2021年第二季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成長4%,金額為31億美金;另該公司於本年第一季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成長66%,金額為13億美金。 Logitech集團另指出,該集團業績大幅上漲的主要因素為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實施在家遠距上班及視訊會議,消費者添購所需之電腦相關周邊設備,Darrell執行長預計在2021年整年的集團營業利潤金額為8億至8.5億美金。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1年10月26日
A:依據瑞士聯邦委員會2021年10月25日公告,COP26會議重點在通過巴黎協定的具體執行作法,降低各國溫室氣體排放、使氣候上升維持在攝氏1.5度以下,以於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另外,如何於2025年後提供對開發中國家環境保護計畫的財務援助,亦是討論議題之一。 P總統預計出席於11月1日舉行的全球領袖高峰會(World Leaders Summit),及隨後的高階官員會議、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主辦會議與參訪由瑞士共同出資建造的溫室效應下的永凍層展示中心。 主管環境、能源與運輸的S部長預計出席部長級的諮商會議,盼與各國部長達成共識使巴黎協定可有統一跟有效的執行作法;瑞士將強調各國作法應避免重複計算溫室氣體減排量,並將承諾開發中國家未來的環保計畫應有公平的財務來源。 主管財政的M部長及國務卿Daniela Stoffel預計出席11月3日由地主國英國主辦的會議,確保COP26可獲得永續的財務來源,瑞士將強調金融市場應將環境因素納入考量,投資市場資訊應透明化使投資者的決定可促進金融市場創新,及避免投資漂綠(greenwashing)行為的企業(指部分企業打著環保名號做宣傳,實際上反其道而行)。 另此間媒體指出,瑞士本年度6月舉行新的二氧化碳法案公投未獲通過,恐影響瑞士於本次COP26會議中說服其他成員國做出更多努力。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委員會公告 日期:2021年10月25日
A:據媒體報導,為促進雙邊貿易,隸屬於沙烏地國家發展基金(National Development Fund, NDF)之沙烏地輸出入銀行(Saudi Export-Import Bank, Saudi EXIM)頃與日本三井住友銀行(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 SMBC)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提供雙邊進出口業者所需融資及金融解決方案。 SMBC表示上述合作案係為協助沙烏地出口業者拓展區域及國際市場所設,有助提升雙邊策略夥伴關係,Saudi EXIM則表示該合作案將有助於提升沙烏地產品競爭力、增加非石油產業在GDP占比、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表示,德國全球半導體生產商英飛凌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將於明(2022)年財政年在全球投資24億歐元,並於吉打州居林高科技園區(Kulim Hi-Tech Park)擴充業務,包括生產碳化矽(silicon carbide)及氮化鎵材料(gallium nitride epitaxy)。 馬國係英飛凌公司的主要區域中心之一,目前累積投資額已達200億馬幣(約48.16億美元),並擁有集成半導體製造業務。該跨國企業將繼續成為馬國的策略合作夥伴,加速電子與電機 (E&E)產業的成長,特別是在封裝、測試積體電路和晶圓加工領域,向價值鏈上游移動。 前述投資符合英飛凌公司的長期計畫,於2022財政年增加50%的投資,以應對全球電氣化和數位化等增長動力帶來的需求增長 ,最終將擴大英飛凌的營收基礎,突顯馬國作為該地區最大和關鍵半導體中心之一的地位。這證明了馬國有利的生態系統與當地人才支援的能力。 阿茲敏部長另稱,馬國政府將採用更多先進技術和生產新的精密產品,並確保為全球半導體領導者提升價值鏈提供有利投資環境。電子與電機產業已被列為第12大馬計畫下的策略性和高附加價值產業之一,並促進國家經濟增長。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里表示,「2021-2025年國家貿易計畫」(the National Trade Blueprint,2021-2025)將提高馬國的貿易競爭力,並加強馬國在國際貿易舞臺的地位。 前述馬國貿易計畫將涵蓋八項策略:包括強化貿易便捷化、物流、遵守標準、市場進入、永續性、數位化和科技、投資及品牌以及透過八個由公共和民間領域專才所組成的工作小組落實40項建議,為出口領域的蓬勃發展進行結構改革。該計畫將作為其他現有政策及主要計畫的輔助,以達改善出口架構的目標,並符合當前貿易格局及商界的需求。 依斯邁沙比里首相另稱,為適應千變萬化的商業環境,馬國須持續改善貿易策略,馬國將與時俱進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經濟體,其出口的產品與服務亦應進步。因此,該計畫該作為一個催化劑,根據對全球供需市場的瞭解,以及政府和民間領域之間的統一合作,確認馬國未來競爭力來源。 另一方面,馬國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表示,作為國家經濟前線的貿工部將繼續率領並確保與所有領域一起落實前述國家貿易計畫。 在新冠疫情籠罩下,馬國本(2021)年前8個月的貿易表現仍較去(2020)年同期優異,總貿易額達1兆4,070萬馬幣(約3,38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22.9%;出口額為7,784.9萬馬幣(約1,781.37億元),成長24.9%;進口額成長20.4%至6,282.9億馬幣(約1,510.31億美元),貿易順差則成長48.2%至1,502億馬幣(約361.06億美元)。儘管如此,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導致馬國在出口的競爭力繼續面對激烈挑戰。馬國迫切需要應對這類挑戰,以進一步發展商業生態系統並加強在出口領域的地位。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