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之國際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本年亞洲地區經濟成長率預測約6.5%。若干國家之經濟成長良好,包括新加坡6%(去年負成長5.4%)、中國8%(去年2.3%)。在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與印尼等5個東協國家中,越南經濟成長居首位,預計可達3.8%(去年2.9%),其餘4個國家經濟去年皆為負成長,本年預測亦為3.5%以下。另據IMF評估,供應鏈中斷與物價壓力有抑制各經濟體復甦之趨勢,因此本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調降至5.9%,惟仍維持明(2022)年成長率預測為4.9%。
A:據媒體引用國際能源市場數據合作計畫(Joint Organisations Data Initiative, JODI)最新數據報導,沙烏地本(2021)年迄8月止,國內汽車及航空平均汽油需求量自去(2020)年同期的每日45萬5,000桶增加至47萬桶,此反映商業、運輸等經濟活動持續自COVID1-19疫情復甦,惟仍低於去年疫情前的50萬桶水準。 上述數據亦顯示,沙烏地本年迄8月止,平均柴油需求量自去年同期的49萬2,000桶略增至49萬7,000桶,反映經濟復甦帶動卡車貨運需求上升,惟仍低於2017至2019年的平均52萬桶水準。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0月19日報導,安永(EY)與聖加侖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聯合發佈「500強家族企業榜」指出,世界最大的500家家族企業共創造7.28兆美元收入(9.83兆星元),在45個管轄區雇用2,410萬人。星國的「金光農業資源」(Golden Agri Resources)排名第230,以及「仁恒置地」(Yanlord Land Group)排名第437名。 金光農業資源創立於1996年,目前由印尼華裔黃榮年(Franky Oesman Widjaja)掌舵,該公司年營收為71億美元,全球員工人數達17萬3,500人。仁恒置地於1993年創立,公司年營收為37億美元,全球員工人數共6,100人。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共16家家族企業入榜,為東南亞區域貢獻約1,066億美元收入,雇用約90萬名員工。另外,有55家來自中國、印度、香港、臺灣、日本和韓國的家族企業上榜,占亞太地區總收入87%(8,350億美元)。其中,印度電信巨頭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韓國SK集團和中國的碧桂園控股,名列全球20大家族企業。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日本竹中工務店(Takenaka Corporation)是榜上的最古老的家族企業。 美國是全球最大家族企業所在地,占500強家族企業的24%(119家),排名第一是由沃爾頓家族的零售企業Wal-Mart,年營收為5,591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是股神-巴菲特創立的投資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年營收為2,455億美元。 安永(EY)表示,500強家族企業中,亞太區占15%,很多家族企業在疫情中積極轉型,製造業者開始生產如面罩和呼吸機等必需品,一些則向需要幫助的企業伸出援手,表現它們的社會企業精神。東南亞許多家族企業表現出強大韌力,在過去幾十年來取得顯著發展,不僅能夠承受當前的挑戰,而且處於良好發展態勢。隨著「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逐漸受到關注,越來越多東南亞家族對永續發展問題表示興趣,尋找方法轉型從事更環保的業務。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 2021年10月18日 史國主流平面媒體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於本(10)月18日以「史瓦帝尼經濟更加惡化」(Eswatini economy headed for worst)為題,報導史瓦帝尼經濟學家呼籲政府應儘速解決史國自本(110)年6月陳抗事件引發之動亂及政治動盪事件,以避免史國經濟更加惡化。 該報導指出,史國經濟學者Sanele Sibiya等呼籲並敦促政府迅速採取行動,以回應人民心聲,避免史國演變為激進的國家。渠等認為,所幸史瓦帝尼貨幣史鍰與南非幣掛鉤,否則史鍰將嚴重貶值。渠等認為自本年6月人民陳情請願書遭拒以來,演變至全國抗議活動企業遭縱火破壞,直至上週因運輸部門員工抗議活動以及學生要求釋放引發動亂之國會議員Mduduzi Bacede Mabuza、Mthandeni Dube兩人之抗議事件,政府應儘速提出解決方案,尤其大眾運輸之營運商之抗議將重創史國經濟。 該等經濟學者認為陳情抗議事件如未能平息,對將在2023年之選舉活動將更不樂觀,且預期經濟將不會恢復常態,尤其史國經濟在武漢肺炎疫情之影響下將更加惡化。再者,史國可能失去國際投資者,史國失業情形亦更加惡化。該報導亦引用史國校長協會(EPA)秘書長Mduduzi Masilela觀點指出,學生之抗議活動已造成學校財產及基礎設施之破壞,渠亦呼籲政府與抗議者真誠對話,並找出導致教學及學習中斷不和諧之根本原因,避免史國人才流失。史國學界人士均認為,儘管當前之抗議活動會影響經濟,惟其問題根源在於政治議題,政府應儘速解決方案,包括包容性對話,避免抗議活動持續影響經濟,而導致惡性循環。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0月19日報導,星中(深圳)智慧城市專案合作聯合執行委員會10月18日舉行第二次會議,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MCI)常任秘書楊穎儀和深圳市長覃偉中,透過視訊會議方式簽署四份諒解備忘錄(MOU),包括電子發票、物聯網、區塊鏈等領域的合作,共同致力於數位連接和政策創新,以促進數位經濟的發展,為兩地企業創造更多商機。 楊穎儀常任秘書表示,2019年達成的星中(深圳)智慧城市項目正持續推動與發展,兩座城市將在新的數位合作專案和政策沙盒(Policy Sandbox)密切合作,為民眾與企業創造新的經濟機會,此次簽署四份新的諒解備忘錄,再次表明雙方將致力於共同建構數位互通的橋樑。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和東南亞之間更廣泛的數位和智慧城市合作,星中(深圳)智慧城市專案可提供有益的參考。 隨著新加坡與深圳在智慧城市技術領域的合作,以及兩地政策的不斷創新,雙邊的商業往來,將能享受到便捷跨境貿易融資交易帶來的好處。例如,大華銀行(UOB)與其深圳分公司、客戶合作,透過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的「貿易互信」(TradeTrust)平臺,於9月15日在星中跨境貿易流動數位化試點專案使用電子提貨單。透過該平臺,周轉時間由原本的幾天縮短至一小時。
A:
A: 8月18日 紐政府公布交通產業碳排放報告,提出達成2050淨零碳排之政策概述,將持續聽取各界意見,並納入政府減排計畫草案。 9月7 日紐政府宣部2021-24國家交通計畫,將投入243億紐元提升交通基礎建設,包括公共交通、鐵路建設、藍色高速公路(沿海航運)、行人及自行車道以及提升道路安全等。 9月21日 紐國道路交通(低碳汽車)修正案通過一讀,將提供進口低碳汽車標準及優惠措施之法律依據。
A:9月24日紐西蘭舉辦APEC婦女與經濟論壇,聚焦討論性別平等及女性經濟復權議題,並於會後發布聯合聲明,將執行「婦女與包容性發展路徑圖(La Serena Roadmap)」、促進疫後經濟復甦之性別平等政策,以及確保永續及具韌性之女性經濟復甦列為三大優先政策。
A:9月23日紐政府歡迎Amazon雲端服務(AWS)公司在紐第一大城奧克蘭投資75億紐元設立雲端資料中心,預計創造千名就業機會,有助紐西蘭數位產業發展。
A:9月20日 紐澳舉行雙邊貿長視訊會議並於會後發布聯合聲明,重申紐澳單一市場對兩國經濟之重要性,並聚焦討論供應鏈、電子商務、循環經濟及包等方面之合作,強調將持續推動雙邊人員安全流動,在符合防疫安全條件下向太平洋臨國及世界其他地區開放邊境,並承諾雙方將在WTO、APEC、CPTPP及RCEP等區域貿易整合,以及氣候變遷等議題持續合作。
A:Delivery Hero刻正對Hugo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快遞服務進行收購,擴大其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業務。hugo是中美洲食品配送應用程式先驅,在加勒比地區擁有極大影響力,業務範圍包括:餐廳、雜貨、藥房等商品快遞。此次收購將使Delivery Hero進一步加強其中美洲版圖,並將其業務擴展至牙買加。 2021年10月14日外賣平台Delivery Hero SE宣布,已與 Hugo 簽署協議,收購多品類的核心外賣和快速通道業務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市場。Hugo成立於2017年,目前服務範圍包括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多明尼加和牙買加等六個國家40多個城市。共有800多名員工和130萬註冊用戶,為食品、雜貨、藥局和電商及金融結合等多元服務。收購預計於2022年第一季完成,此筆交易價值預計超過 1.5 億美元 。 Delivery Hero CEO Niklas Östberg表示,很高興透過收購Hugo食品雜貨快遞業務,進一步擴大在中美洲影響力。Hugo CEO Alejandro Argumedo表示hugo是中美洲地區許多企業、客戶的首選應用程式,並為過去四年的成長感到自豪。願與全球最大的食品配送公司之一的Delivery Hero 攜手合作,擴大服務範圍,繼續為客戶提供一流體驗。
A:尼加拉瓜本年9月一籃子商品價格達到15,324.76尼幣,為今年最高。根據尼國發展資訊處(Inide)數據,與去年同月14,226.40尼幣相比,成長7.7%。根據官方數據,僅9月份就增加54.17尼幣,而8月份家計需求為15,270.59尼幣,增加0.35%。 根據Inide數據,其價值增幅最大的部分是食品,佔總商品價格67%,從去年12月9,681.56尼幣增加到今年9月10,275.48尼幣,增幅6.1%。服裝支出部分,去年12月總計1,742.52尼幣,今年9月上升至1,784.16尼幣,成長2.3%。此外,家庭用品佔總商品價格21.3%,從去年12月3,102.26尼幣,到今年9月升至3,265.12尼幣,成長5.2%,其中漲幅最大的家用品包括:肥皂、牙膏、衛生紙、浴皂和除臭劑等。 瓦斯支出也大幅增加;根據尼加拉瓜能源局(INE)數據,目前一桶25磅瓦斯平均447.15尼幣,去年同月價格為267.25尼幣,暴增67.3%。消費者保護協會(Indec)主席Marvin Pomares指出,民眾主要抱怨天然氣、燃料等支出負擔過重,此外,家用電費率上漲造成民眾負擔,每戶每月用電量超過1500瓦即失去電費補貼,導致負擔加劇,且本週燃料價格將再次上漲,將雪上加霜。社會學家Cirilo Otero指出,尼加拉瓜人為支付基本商品,而購買品質較低劣產品,將對人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如胃病、心理疾病等。
A:1.經查澳洲於鎳、銅、鋰、鈷等礦物擁有全球前三名的儲量(top three global reserves for each of the four critical minerals),IMF於日前發布之「世界經濟展望」中指出:未來20年在實現淨零排放的競賽中,鎳、銅、鋰、鈷等關鍵礦物需求將增長6倍,澳洲將受益於12.9兆澳元(17.6兆美元),將是碳排驅動經濟之最大贏家。 2.另查由於鎳礦可用於電池、電子產品、軍事設備(military hardware)及能源技術設備等合金產品,美國政府頃宣布將「鎳」新增至其關鍵礦物清單,澳洲鎳礦佔全球產量之24%,益凸顯澳洲之重要性。 來源:https://www.afr.com/markets/commodities/bonanza-for-australian-minerals-under-net-zero-imf-20211012-p58z4n
A:鑒於減排脫碳的新經濟即將來臨,身為能礦「生產」及能源「消費」雙重身分的澳洲,如何在能源轉型路途取得適當平衡(striking the right balance),由重度排放的煤炭(heavy-emissions coal),到中等排放的天然氣(medium-emissions gas),再到零排放的再生能源(zero-emissions renewables )及核能,澳洲金融評論報經濟編輯約翰凱霍(John Kehoe)撰旨揭專文,重點摘要如次: 1.當全球為達2050年淨零碳,自化石燃料轉型至再生能源之際,對於大宗物資出口大國的澳洲而言,既是「機會」也是「風險」。 2.隨著北半球冬季的來臨,歐洲面臨煤炭及天然氣短缺及電價飆升的問題,令英國重啟燃煤電廠、中國不情願地暫時停止禁令,接受澳洲煤碳進口,顯示想要立即切換至高度仰賴再生能源係烏托邦式作法,將會適得其反(would be counterproductive)。 3.作者認為澳洲能源部長安格斯泰勒(Angus Taylor)曾經告過渡到再生能源有其挑戰是有道理的,因再生能源確實具間歇性及供應脆弱之特性,需發展蓄電池(storage batteries)及抽水蓄能發電(pumped hydro)等可調度電力技術之支應,然這些轉變均需時間。 4.作者最後強調,由於再生能源及碳封存雖可為社區帶來機會,但並非每個煤礦工人均可順利轉職,故須針對受影響的工人過渡援助。
A:1.隨著美國最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5.4%之數據出爐,澳洲經濟學家傑森莫菲(Jason Murphy)於澳洲新聞網發表專文提醒,基於已漲3倍之油價帶動運輸成本向上飆漲(含貨櫃航運已漲10倍),加上能源與食物之連動效果(大豆將被用作生質柴油),澳洲雜貨(groceries)及油價(petrol)等傳統供給短缺造成的通膨災難將悄悄降臨(Disaster looming in Aussie supermarkets )。 2.根據澳洲儲備銀行(RBA)十月初發布之聲明,推估通膨率於2024年以前不會超過2~3%目標區,為維持疫後經濟復甦,將維持寬鬆貨幣政策。鑒此,M氏認為RBA已允諾寬鬆貨幣政策已達充分就業之情境,且輸入性通膨(非國內通膨)似無法透過調升利率有效抑制,推論屆時利率將不會調升。 3.另查澳洲將於明年五月前舉行全國大選,M氏認為2022年初情況可能會有前開大轉變,屆時政治人物將突然從不熟悉的流行病話題轉回熟悉的生活成本上漲壓力之領域。 來源:https://www.news.com.au/finance/economy/australian-economy/inflation-fears-for-australia-as-us-hits-54-per-cent/news-story/cb49ecc93dcab328debcf53d76ab215b
A:宏都拉斯中央銀行(BCH)分析報告指出,宏國加工出口區 (Maquila)內之紡織成衣業,本(2021)年出口將成長 21.5%,明(2022)年則將成長4.5%。其主因為本年國際市 場對服裝成衣之強勁需求。據估計該產業出口值將可達 38億美元。 宏國政府近年來藉由修改1976年頒布之自由貿易區法 (Zoli法案)並透過08-2020號相關投資法令,尋求吸引外 國企業進駐加工區投資,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Maquila產業已成為宏國經濟中最重要之產業部門。宏國Maquila產業除以紡織成衣業為主要產業外,區內之 車用電子連接線等零件亦為出口大宗。本年加工出口區 出口金額成長可達36.4%,即由上(2020)年33.9億美元, 增至本年之46.2億美元;惟對2022年之Maquila產業出口 額估僅微增至48.3億美元。 資料來源:La Tribuna、La Prensa、El Heraldo等媒體
A:宏都拉斯Palmerola新建國際機場於10月15日開幕啟用,此新建國際機場為宏國重要建設,期使宏國成為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航空、空運及物流領導國家,並期吸引國際觀光旅客。 媒體報導指出,據專家分析,宏國Palmerola國際機場新航廈之落成啟用期能為宏國開啟民航發展新頁。宏國Palmerola機場具7個登機門、跑道長度2440公 尺、距宏京73公里。 據宏國政府規劃,預計11月間,國際班機將由現在宏京機場轉移至新國際機場起降。我國商旅宜注意航班資訊。
A:據宏國衛生部統計,迄至10月15日統計資 料,宏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累計372,179人,累計死亡案例 共10,097例,疫情仍甚嚴峻。 宏都拉斯新冠疫情嚴峻,宏國公安部公告,持續延長宵禁至10月24日,宵禁時間自晚間10時至凌晨5時。
A:2021年是私人太空旅遊元年,本周對貝佐斯(Jeff Bezos)和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創立的企業尤其重要。 在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在將人們送入太空邊緣邁進一步同時,在太空次軌道旅遊方面,布蘭森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卻後退了一步,至少落後前者一年。 藍色起源13日發射第二次載人飛行,搭載2名付費客戶以及特別來賓沙特納(William Shatner)。一天之後,維珍銀河意外宣布將花費8到10個月的時間改進其飛行器,延後目前的太空飛行測試,並正式確定不會在2022年底前開始商業服務。 如今的現實與幾個月前的太空旅遊競賽看法不符。布蘭森在7月隨維珍銀河成功地飛上太空,比貝佐斯與藍色起源一起升空早了9天。當時兩家公司看來並駕齊驅。 然而,3個月後,藍色起源已經使用其New Shepard火箭運送了第二和第三位客戶,而維珍銀河尚未為約600名預訂未來航班機票的乘客提供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在9月的Inspiration4任務中發射並送回4名非專業太空人。 但與維珍銀河或藍色起源相比,SpaceX的體驗大不相同。 SpaceX的乘員多次飛到更遠的軌道,而不是太空邊緣;他們在軌道上呆了3天,而不是幾分鐘;以NASA為每位太空人支付任務費用5500萬元計算,SpaceX旅行的價格約為2億元;而維珍銀河的價格為20萬至45萬元。藍色起源拒絕透露乘客的機票費用。 雖然維珍銀河在次軌道市場上可能落後於藍色起源,但該公司之前估計,數百萬富豪對太空旅遊的需求遠遠超過兩家公司未來10年的供應能力。 總體而言,2021年是私營企業將非專業太空人送入太空重要的一年,目前已有16人:SpaceX 4名,維珍銀河4名,藍色起源8名。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5821155?from=wj_catelistnews
A:豐田汽車於10月18日宣布斥資 34 億美元,擴大在美國的電動車電池產能。豐田汽車將透過子公司豐田通商(Toyota Tsusho)成立一家新公司在美國興建電池製造廠,預計在2031年底前投資12.9億美元。 豐田汽車表示該工廠將先專注於製造混合動力電動車電池,目標將在 2025 年開始生產。 2014年年底豐田汽車已宣佈將大量生產氫能燃料電池車,並於2015年導入北美市場。但除了加州外,消費者無法購買氫能燃料電池車。 通用汽車先於10月7 日也宣布投資 23 億美元與南韓的 LG Energy Solution 合作,計畫明年將在美國俄亥俄州廠生產 Ultium 電池,該電池適用純電動的悍馬 EV(Hummer EV)與凱迪拉克 Lyriq(Cadillac Lyriq)。 通用公司與 LG Energy Solution 預計將在美國田納西州成立第二家電池廠,預計在 2025 年生產可供 100 萬輛電動車使用之電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