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0月17日報導,近年來,自動駕駛汽車成為熱門趨勢。IHS預測,全球自動駕駛汽車銷量將從目前每年約5萬1,000輛,飆升到2040年的3,300萬輛,占全球新汽車銷量26%。許多汽車大廠都大力投資研發自動駕駛,新加坡和許多國家也把自動駕駛納入智慧交通系統的重點專案。科技公司如Google、蘋果、華為、百度、騰訊和小米等,也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新勢力。 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Waymo,本年6月獲得一筆25億美元(34億星元)的融資,該公司最新估值超過300億美元,是自動駕駛的龍頭。Waymo去年10月問世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Robotaxi,為產業首創。此外,早在2014年,蘋果公司就展開「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總裁庫克(Tim Cook)曾暗示,自動駕駛技術將成為蘋果的主要技術之一。媒體報導,蘋果計畫在2024年前生產自動駕駛汽車,與特斯拉(Tesla)直接競爭。 中國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早已在自動駕駛領域裡佈局。百度Apollo專案啟動近8年,累計投資數百億人民幣。幾個月前,百度宣佈將在2023年起用一支擁有3,000輛機器人計程車的車隊,為300萬使用者提供服務。此外華為和小米亦加入自駕車市場,本年4月,華為與北京汽車合作,而小米本年3月宣佈10年投資100億美元進軍該產業。 過去,汽車製造屬於高端複雜產業,汽車的產品品質和安全設備要求非常嚴格,經常被視為製造業的標杆。現在,自動駕駛漸漸成科技公司的標配,造車商似乎不再佔有造車優勢。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陳摯表示,因為汽車製造核心技術已從以引擎和變速箱等硬體為主,轉向以感應器和人工智慧軟體為主,生產過程簡化很多,此外自動駕駛汽車所需的智慧軟體技術,都是科技公司最擅長的部分,在與傳統汽車公司的競爭中,科技公司處於優勢。 傳統汽車公司間亦開始合作,例如大眾汽車(Volkswagen)在去年6月與福特宣佈雙方將在電動化、商用車和自動駕駛領域合作,包括26億美元開發Argo AI自動駕駛汽車。本田汽車(Honda)在2018年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合作開發的Cruise,總投資額約27億5,000萬美元。現代汽車(Hyundai)則與科技公司安波福(Aptiv)合作,在2019年共同出資40億美元組建合資企業,開發自動駕駛汽車Motional。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助理教授袁錦輝表示,自動駕駛是未來智慧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公司投資於該領域,就是要在市場爭取優勢。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研究和開發的快速進展,以及5G網路技術等基礎設施支持,預計到2040年,自動駕駛汽車將佔據全球交通市場的66%。哪家公司能成為首個推出可靠自駕汽車技術者,就能設定產業標準,並取得巨大銷售額。 新加坡自動駕駛科技公司Ai Robotics Technology總裁達斯(Debajit Das)指出,估計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可達2兆美元。傳統汽車在大部分時間是處於空閒狀態,利用率較低。自動駕駛汽車可以按照時間順序依次供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可提高車輛的使用效率,減少車輛消費總量,有效減少碳排放。未來可能只須在手機上進行預約,無人車輛就會出現在你面前,並自動規劃最優路線。 新加坡在自動駕駛發展路上起步很早,2013年,政府已提出「新加坡自動車計畫」,探討自動駕駛汽車實際應用的可行性、區域內運輸系統,以及可能涉及的技術及法律政策等。2016年,星國啟動第一個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計程車Nutonomy試營運,是全球最早推出Robotaxi服務的國家之一。並成立位於南洋理工大學的「無人駕駛車測試與研究卓越中心」(簡稱CETRAN),供測試無人駕駛車輛遇上不同交通和天氣情況的運作。2017年,星國政府修訂「道路交通法」,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進行測試。新加坡自動駕駛區域不斷擴大,至2019年,西部超過1,000公里的公路可供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2020年KPMG發佈的報告顯示,新加坡因為在「政策和立法」以及「消費者接受度」這兩方面的表現最好,在世界自動駕駛汽車成熟度中排名世界第一。自動駕駛汽車對新加坡產生積極影響,創造更高價值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軟體發展、資料工程分析和通信等新興科技領域,也能減少公共和貨物運輸行業對外國人力的依賴。新加坡政策環境將吸引更多自動駕駛和科技業者在此佈局,進一步擴大來自外國的投資。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0月16日報導,星國總理李顯龍10月15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雙方重申星中兩國牢固的關係,並針對綠色經濟和數位經濟等領域拓展合作表示歡迎,期盼有秩序恢復兩國人員往來。 根據新加坡外交部公告,李總理與習主席表示,儘管新冠疫情帶來挑戰,雙邊持續地交流與合作讓兩國相互獲益。雙方肯定3個星中政府合作項目的良好發展,以及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密切合作。透過強化雙方合作,包括跨境和供應鏈互聯互通,以及在貿易、投資、智慧城市和氣候變遷等領域的合作帶動經濟復甦。雙方更對在綠色經濟和數位經濟等新興領域拓展合作表示歡迎,並期待本年底舉行的第17屆星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會議。 另據中國外交部公告,習近平稱新加坡為「近鄰和夥伴」。面對疫情雙方互助合作,彰顯中星關係的活力和韌性。兩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雙邊關係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願與新加坡保持高層交往和戰略溝通,加強聯防聯控,穩妥有序恢復人員往來,深化疫苗、藥物研發等領域合作,構築數位經濟、綠色永續發展等合作。 雙方也就區域和國際局勢發展交換意見。本年是東協與中國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李總理和習近平重申東協和中國之間的關係。習近平表示,中星在維護多邊主義、實現共同發展上理念相通、利益相繫。中國願與新加坡加強多邊合作,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如期生效。此外第38和39屆東協峰會和系列會議將於本月底舉行,中國願共同推動更緊密的中國-東協合作共同體。
A:馬來西亞貿工部(MITI)頃發布消息指出,馬國前對中國大陸、韓國及越南進口之合金及非合金冷軋鋼捲等產品,厚度介於0.20mm至2.60mm ,及寬度介於700mm至1,300mm (Cold-Rolled Coils of Alloy and Non-Alloy Steel,海關稅則號列為7209.15.0000, 7209.16.1000, 7209.16.9000, 7209.17.1000, 7209.17.9000, 7209.18.9900, 7225.50.1000, 7225.50.9000)課徵反傾銷稅(稅率由2%至42.08%不等,實施期限由2019年5月8日至2021年5月23日止),嗣經國內製造商Mycron Steel CRC S/B公司向該國提出要求檢討有關徵稅政策,該部乃於4月12日進行落日復審 (Sunset Review)調查。該調查主要係探討若終止對前揭產品課徵反傾銷稅,傾銷事件是否重演,以免對當地業者造成傷害。 馬國對前述進口產品展開完整調查後,認定中國大陸、韓國及越南進口之前述產品,已對馬國產業產生負面效應及對業者造成實質損害,馬國政府決定自本(2021)年10月9日至2026年10月8日訂定對中國大陸、韓國及越南合金及非合金冷軋鋼捲產品,課徵反傾銷稅(稅率由7.42%至42.08%不等),以保護國內鋼鐵產業。 依據前開新反傾銷稅,中國大陸公司Bengang Steel Plates Co.,Ltd將課徵42.08%,Jiangsu Shaga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將課徵42.08%,BX Steel POSCO Cold Rolled Sheet Co., Ltd將課徵35.89%,其他公司將課徵42.08%稅率;韓國現代鋼鐵公司(Hyundai Steel Company)將課徵11.55%,其他公司將課徵21.64%稅率;越南公司China Steel Sumikin Vietnam Joint Stock Co.將課徵33.7%,POSCO Vietnam Co., Ltd.將課徵7.42%,其他公司則將課徵33.7%稅率。相關詳情,請參閱馬國總檢察署網頁https://lom.agc.gov.my/ilims/upload/portal/akta/outputp/1711915/PUB%20499.pdf及https://lom.agc.gov.my/ilims/upload/portal/akta/outputp/1711870/PUB%20498.pdf。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副部長林萬鋒頃前往雪蘭莪州雙文丹的合順航太公司(UMW Aerospace Sdn. Bhd)進行工作訪問時表示,在第十二大馬計畫下,航太產業被規劃為重要策略性產業領域,預計將於2025年創造300億馬幣(約72.18億美元)營業額和3萬個高技術就業機會,馬國政府將提供稅務優惠和獎勵政策來支持國內與外資高科技企業進軍航太產業。 合順航太公司是合順集團子公司,主要生產飛機引擎製造和裝配風扇機匣,是勞斯萊斯集團在馬國航太產業領域的一級(Tier 1)供應商。 2019年馬國航太產業營業額162億馬幣(約38.98億美元),出口額為88.1億馬幣(約21.2億美元),目前該領域聘用2萬7,500名熟練員工。目前馬國共有230家國內及跨國企業參與全球航太產業的供應鏈。 根據「2030年馬國航太產業計畫」的目標,馬國將成為亞太區航太產業領域的主要國家及東協區域的航太產業樞紐。馬國政府將透過貿工部旗下的「國家「協調辦事處」(NAICO),負責協調航太供應鏈,以開拓航太領域的發展。 馬國貿工部屬下的投資發展局(MIDA)亦提供相應政策配套與獎勵措施,鼓勵更多國內與外資高科技企業進軍航太產業,協助國內製造業邁向工業4.0及數位化目標,如工業4.0準備評估計畫(RA)、工業4.0干預基金(Intervention Fund)、智慧自動化獎勵(SAG)、國內投資策略基金(DISF)、國內投資協調平台(DICP)等,以扶持更多國內一級和二級供應商(Tier 1 & Tier 2)成為航太產業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這將有力推動國家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隨著全球疫情趨緩和經濟逐漸回溫,航太產業領域的業績預計很快進入復甦階段,因此航太產業是非常具有未來前景的領域,可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和價值鏈,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龐大,可造福廣大的本地中小企業製造業,符合國家投資願景(NIA)的永續發展目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頃表示,配合馬國即將進入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階段,馬國政府宣布一系列的進一步放寬措施:(一)自外國入境馬國的旅客,以及與確診者有密切接觸人士,若已完成完整二劑疫苗接種,居家隔離或在隔離中心的隔離期將縮短至7日;至於尚未完成完整疫苗接種者,隔離期則縮短至10日。此措施將自10月18日起生效;(二) 所有完成完整疫苗接種的人士,也可進行面對面的會議、獎勵、會議和展覽 (MICE) ,但需遵守相關標準作業程序(SOP),包括事前透過唾液測試或RTK-抗原方法進行冠病檢測、遵守人身距離、佩戴口罩以及遵守50%的空間使用率;(三)國內所有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將自10月16日起恢復24小時運作;(四)所有電召車也獲准自10月16日起根據車輛座位容量接載乘客,而不再限制載客人數;(五)國內所有網路中心和網咖亦獲准自10月17日起恢復運作;其中進入國家復甦計畫第三階段的州屬和地區的網路中心和網咖,可允許向80%的顧客開放,而進入國家復甦計畫第四階段的州屬和地區的網路中心和網咖,則可允許100%的顧客開放;(六)隨著政府取消出國者需要申請MyTravelPass的決定後,朝聖者可自10月18日出國朝聖。 依斯邁沙比里首相另稱,馬國政府亦同意自10月18日起實施為出國進行正式訪問的特定群體實施試點測試和放行 (T&R)協議計畫,制定嚴格和有限的旅行條件或行程標準作業程序(SOP);這些特定群體包括國家元首、部長、副部長、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州政府執委、議員以及政府官員。前述試點計畫亦將於近期擴展至商務旅客,惟須遵守左列條件:(一)在規定期限內將申請連同證明文件提交國家安全委員會和衛生部批准;(二)在回國前三天需進行RT-PCR檢測,以及(三)抵國後需在入境處進行RT-PCR檢測。前述條件僅限於來自低風險國家的旅客,以及已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士。 馬國疫情管理特別委員會議決自10月18日起,吉蘭丹州、霹靂州、檳城州、沙巴州及吉打州將從國家復甦計畫(PPN)第二階段邁入第三階段;馬六甲州、布城、吉隆坡及雪蘭莪州從國家復甦計畫第三階段邁入至第四階段。 馬國國家復甦計畫分為四個階段:目前已無州屬處於第一及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州屬為吉蘭丹州、霹靂州、檳城州、沙巴州、吉打州、玻璃市、登嘉樓州、砂拉越州及柔佛州;第四階段的州屬為雪蘭莪州、吉隆坡、布城、彭亨州、馬六甲州、森美蘭州及納閩。 上述階段的轉變係依循國家復甦計畫和成人人口完全接種率百分比制定的指導方針,顯示整體馬國正進入第三階段。根據馬國衛生部每日新冠確診報告顯示,馬國已連續兩週的每日確診病例低於1萬,加上傳染率或基本傳染數(R-nought)亦繼續下降至0.86水準,低於1.0水準。截至10月14日,馬國成人第一劑疫苗接種率為95%,兩劑疫苗接種率為91.2%。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家能源公司(Tenaga,簡稱國能)主席哈山阿里芬(Hasan Arifin)頃發布消息稱,為配合馬國政府推動國家氣候變化與綠色技術綱領,國能公司乃於本(2021)年8月推動「國能·永續發展之路」(TNB Sustainability Pathway)。作為國家電力公用事業,該公司將積極推行減碳計畫,盼於2050年達成零碳排放量目標,並承諾於 2035年減少碳排放量 35%,以及減少燃煤發電產能 50%。 與此同時,國能公司為配合國家政策,預定於本(10)月 31 日至11 月 12 日期間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將發表針對氣候變化與綠色技術綱領所擬定的計畫。 另外,國能公司總裁巴哈林(Ir Baharin Din)表示,隨著2019 年波德申宜麥發電站投產後,該公司已承諾不會再投資開發新燃煤發電廠,同時將確保燃煤發電站的收入不會超越總收入之25%。國能公司將積極推進能源轉型計畫,並著重能源效率及能源清潔技術,當中包括增加國內外的再生能源資產組合,諸如電網穩定性和數位化的基建相關工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檳城州首席部長曹觀友頃出席台灣和泰電子工業公司在峇都加灣的第二廠房動土儀式上表示,儘管受到新冠疫情衝擊,但該州擁有強大製造業優勢,本(2021)年1月至8月出口額達2,230億馬幣(約536.79億美元),占馬國總出口額29%。 檳城州多功能的工業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有助支持和泰電子工業公司在該州的發展需求。據了解,該公司在上述擴建項目上投資3億馬幣(約7,221萬美元),預計於明(2022)年4月竣工後,將創造600個高附加價值就業機會。該公司不斷積極培養工程人才和技術員工,嶄新擴建項目無疑將擴大努力和進一步提高國內勞動競爭力。 和泰電子工業公司係隨著台灣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於2017 年在檳城州擴大生產,為馬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加強與該地區的客戶策略夥伴關係。 和泰電子工業公司董事長李鴻隆表示,該公司投資在檳城州,與馬國政府步伐一致,朝向工業4.0,亦將最新科技帶到馬國,同時將聘請更多優秀工程人才。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據媒體報導,沙烏地食品製造集團Savola頃以9億7,500萬億里雅(約2億6,000萬美元)現金收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零食製造商Bayara,此係Savola營運擴張策略重要一環。 Bayara目前為自有品牌零食製造及銷售商,銷售市場為UAE及沙烏地,上述收購案將有助Savola拓展國際市場。
A:據媒體報導,沙烏地商務部本(2021)年迄今共對鋼鐵及水泥產品核發31件出口許可,其中水泥占11件、鋼鐵佔20件。 媒體指出,由於國內外營造業持續自COVID-19疫情復甦,開發建案加速復工,帶動水泥、鋼鐵等相關產品需求上升,業者申請及獲得出口許可案件亦同步增加。
A:印尼投資部部長Bahlil Lahadalia本年10月8日訪問德國期間,與德商福斯汽車(Volkswagen)及巴斯夫化學(BASF)會談,盼爭取該二公司前來印尼投資電動車產業,尤其盼能興建電動車電池原料廠。Bahlil部長盼藉由引入更多電動車及電池製造商,讓印尼消費者有更多選擇,並使產品價格更有競爭力,以利相關產業發展。 據報載,德國福斯汽車規劃於2025年在歐洲生產電動車電池,爰盼取得印尼鎳礦作為該公司歐洲電池工廠的原物料。福斯汽車並與Bahlil部長訪團針對產業垂直整合及投資合作可行性交換意見,惟該公司發言人暫無法提供更多資訊。 另據報載,德國巴斯夫化學已與法商Eramet公司簽約,刻正規劃在印尼北摩鹿加省中哈馬赫拉縣(Halmahera Tengah)開採鎳礦及鈷礦並進行加工,估計可生產42,000公噸鎳及5,000公噸鈷。針對此項合資案,巴斯夫化學預計於2022年第1季完成初次可行性研究,倘研究結果符合預期,該公司將再進行第二次可行性研究,預計2023年完成評估。
A:謹查,中國承包印尼雅加達-萬隆高速鐵路(雅萬高鐵)工程建案,原預計本年6月竣工並正式營運,惟因國際新冠疫情影響等因素,使工程進度受到延宕。該案目前進展如次: 雅萬高鐵預計將使用3.81萬噸鋼軌,截至上(9)月底,所需鋼軌已全數運達印尼。 全線13座隧道至少已貫通10座,大部分重點路段連續樑以及框架墩已施工完成,主要路基、橋梁、隧道、車站房建等工程均持續進行中。 預計本年6月開始鋪軌,並預計本年底前完成所有橋梁及隧道建設。 由於土地徵收問題、事前規劃過度樂觀、管理不佳等因素,導致雅萬高鐵成本持續膨脹。2016雅萬高鐵計畫預計成本約60億美元,惟目前該建設案成本預估已提高至79.7億美元。 為解決雅萬高鐵成本膨脹及工程進度延遲問題,印尼總統佐科威於本年10月6日頒布實施2021年第93號總統令(Perpres),要點如次: 政府可提供財務協助:依據2015年10月6日頒布實施之2015年第107號總統令,政府不得資助雅萬高鐵計畫,惟依據本年新法,政府得透過貸款保證或編列國庫預算為雅萬高鐵建案提供財務協助。新法並成立「雅萬高鐵專案委員會」(由印尼海事暨投資事務協調部部長Luhut 擔任主席),該委員會將負責訂定政府資助雅萬高鐵之相關條件及辦法。 調整雅萬高鐵控股公司結構:謹查,雅萬高鐵建案由中資控股40%,並由印尼國營事業(包含印尼營造業者WIKA及印尼鐵路公司KAI等4家公司)共同組成的公司(PSBI)控股60%。印尼營造業者WIKA公司原為最大股東,惟因該公司債臺高築,上述93號總統令將印尼鐵路公司KAI改列為最大股東。 更換主政機構:依據2015年第107號總統令,雅萬高鐵原由印尼經濟協調部主政協調推案,惟依據本年新法,改由印尼海事暨投資事務協調部主政。 修改雅萬高鐵路徑:鐵路原規劃行經西萬隆縣Walini鎮,因地理環境因素,改繞經同樣位於西萬隆縣的Padalarang鎮。
A: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向蘋果喊話,希望蘋果能再次採用英特爾的電腦中央處理器(CPU),同時期盼蘋果能將自行設計的晶片委由英特爾生產。 業界解讀,基辛格的言論是衝著台積電而來,意味英特爾積極追回蘋果CPU夥伴關係,藉此降低蘋果對台積電釋單量,同時對蘋果招手有意承接其晶片代工訂單,也透露英特爾積極發展晶圓代工,劍指台積電握有的蘋果大單。基辛格並把蘋果自家晶片委外代工的議題拉高到美國國家安全層級,強調美國自製晶片攸關國安,呼籲政府補貼晶片製造,同時堅稱目前晶片生產仰賴台灣或南韓廠商,將面臨「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問題。 基辛格認為,決定客戶回到美國生產的關鍵是成本,但「我們(美國生產)的成本不能比亞洲貴30%或40%」,他呼籲美國國會「幫助我們拉近這個差距,讓我們能在美國境內更快地生產更多晶片」。蘋果iPhone問世以來,都採用自行設計的A系列處理器,現由台積電獨家代工;Mac產品方面,原本都搭載英特爾的CPU,但蘋果去年宣布開始導入自行設計、由台積電獨家代工的M系列晶片後,降低從2005年起對英特爾的依賴,並規劃未來所有Mac、平板產品都將採用M系列晶片,不再採用英特爾CPU。基辛格接受Axios記者訪問時表示,他不會放棄讓Mac回頭使用英特爾晶片的希望。儘管英特爾贏回蘋果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另一種贏回蘋果成為客戶的選項,是說服蘋果靠英特爾代工晶片。 業界解讀,一旦蘋果重新擁抱英特爾CPU,意味台積電的M系列代工訂單將銳減,加上蘋果現在自行研發的晶片都由台積電獨家操刀代工,基辛格的言論意味英特爾在晶圓代工領域緊追台積電,同時也期盼找台積電協助英特爾代工晶片之際,仍積極要與台積電競爭。基辛格說,他不怪蘋果放棄英特爾、並決定打造自家晶片,「蘋果認為自己可以做出比我們更好的晶片。而且,你知道,他們做得很好。所以我必須做的是,打造一個比他們自己能做的更好的晶片」,「同時,我得確保我們的產品比他們的更好,我的生態體系比他們的更開放、更有活力」,「所以我正努力爭取贏得提姆(蘋果執行長庫克)在這一領域的業務」。 基辛格說,亞馬遜、高通和美國國防部都已和英特爾簽約,由英特爾生產部分晶片,「我樂見現在的進展,而我希望還能在這個(代工)清單上新添更多品牌,而這也可能包含他們(蘋果)」。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9/5826706?from=wj_catelistnews
A:在微軟、Roblox、Epic Games等企業大舉投資「元宇宙」(metaverse)之際,美國科技巨擘臉書宣布,計劃未來五年內在歐盟徵才1萬人,以打造「元宇宙」,這意味臉書朝「元宇宙」邁大步。 CNBC報導,臉書在18日表示,將在歐盟各國招聘高級工程師,且徵才目標鎖定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荷蘭及愛爾蘭等國。這意味臉書朝「元宇宙」邁進一大步。 臉書執行長佐克伯在7月預料,在未來五年內,臉書將從一家社群媒體公司轉型為「元宇宙」公司;「元宇宙」是個剛萌芽的網路世界,標榜民眾能在這個共享的虛擬空間交流。 臉書9月承諾將投資5000萬美元,打造「元宇宙」,而微軟、遊戲業者Roblox、「要塞英雄」遊戲開發商Epic Games等企業,也大舉投資,打造自家「元宇宙」。 臉書稍早也測試一款新型虛擬實境(VR)遠距工作應用程式(App),臉書VR頭戴式裝置Oculus Quest 2用戶,可透過這款App,以虛擬身分舉行線上會議,是臉書朝「元宇宙」邁進的第一步。 華盛頓郵報上月報導,臉書「元宇宙」計畫,是項廣大計畫的一環,臉書試圖藉此重振在決策官員心中的觀感,並重新自我定位,以形塑下一代網路科技的規範。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5826779?from=wj_catelistnews
A:德州休士頓Harris County大都會運輸管理局 (METRO) 通過在2030年前將公共汽車轉型為零排放車輛之計畫。該計劃將於2022年春天啟動,首先添購 20 輛零排放電動公車。 休士頓地區每年有近 1,300 輛公車行駛,累計路程達數十萬英哩。雖然德州已在車隊電氣化方面取得進展,但該州大多數的公車仍使用柴油。從長遠來看,電動公車比石化燃料動力公車可節省數十萬美元的營運和維護成本。 Metro 將運用美國交通部(USDOT)下之聯邦交通總署(Federal Transit Administration,FTA)提供之補助款150 萬美元來購置新的電動車隊及其相關設施。截至今年 7 月,德州共有 46 輛FTA補助之電動公車。 這些電動公車一次充電可行駛約 200 英哩。 受到休士頓炎熱氣候的影響,空調的使用將導致電池迅速耗盡,為此Metro表示,將實行「機會充電( Opportunity Charging)」計畫,可以讓服務中的電動公車在中途充電。
A:綜據義大利及國際媒體報導,原名為Alitalia的義大利國家航空公司近年因公司經營困難破產,並在2020年政府接手重整後更名為Italia Trasporto Aero(ITA),正式結束74年歷史。新公司歷經歐盟審查、原公司勞工抗爭等風波,終於在本(2021)年8月開始售票,並於10月15日正式營運。 ITA航空公司由義大利政府完全持股,公司初期將有52架空中巴士飛機,來往全球44個目的地,預計2025年將會增為105架飛機以及75個目的地,公司董事長Alfredo Altavilla表示,新公司將維持合理的機組數量,以效率及服務為主要亮點。
A: 依據法媒新工廠(Usine Nouvelle)報導,法國電子零組件及設備製造協會(Acsiel)日前公布產業白皮書,重申強化印刷電路板產業之重要性,因其幾乎可應用於所有產業之電子設備,涵蓋國防、工業、航空、醫療、能源及運輸等產業範疇。 法國近20年約85%印刷電路板工廠銷聲匿跡,且自2000年以來,營收規模減少為八分之一,至2010年後印刷電路板營收始穩定維持於1.5億歐元水準。Acsiel理事長Eric De Ponthaud指出,因印刷電路板為電子系統之基礎,倘產業營收跌落1.5億歐元底線,將面臨供應商或產業專家難尋之窘境,亦無法投入有助維持競爭力之投資計畫,恐為工業整體發展帶來災難性衝擊,不容小覷。 統計指出,法國印刷電路板產業目前約10餘家生產商,15座工廠,並僱用上千名員工。2000年代大量產能外移至亞洲,使該產業轉變為小產量、高可靠性、高技術含量及快速應變之發展模式,然而國內市佔率不及10%,主要仰賴自中國進口之產品(約占印刷電路板進口額50%)。疫情使法國考量應降低對進口之依賴程度,亦凸顯電子產業之關鍵地位。由於印刷電路板產業對航太依賴甚深(2019年航太用印刷電路板產品占整體23%),基於航太產業受疫情衝擊甚劇,致2020年整體營收下滑至1.2億歐元。另由於通訊及物聯網等應用之生產活動快速復甦,連帶推升進口規模。 因此,印刷電路板產業界齊聲呼籲,首要之務係避免國內產業消失,盼透過空中巴士(Airbus)、泰雷茲(Thales)、賽峰集團(Safran)、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及羅格朗(Legrand)等大廠支持法國製造之印刷電路板,以填補受疫情影響之20%至30%產量衰退,並達成2022年營收回復至1.5億歐元規模。De Ponthaud理事長指出,印刷電路板進口已增至15億歐元,因此僅需減少約5%進口,即可達到提升國內營收3千萬至4千萬,然而上述大廠還需接受較進口品昂貴約50%至100%之高附加價值法國製產品。 其次,透過法國大廠及電子承包商推動10%產能之生產回流,以達成2027年2億歐元之營收目標。De Ponthaud理事長指出,目前法國國內生產稼動率僅6至7成,盼透過減少進口,增加對法國製產品訂單,擴大僱用規模。最後,前揭產業白皮書建議,透過政府及民間共同投資約8千萬至1億歐元,興建量產新興應用印刷電路板之工廠(如生產電動車所使用之碳化矽或氮化鎵等半導體材料),俾使2032年產業整體營收達到雙倍規模(約3億歐元)水準。為推動前述目標,仍須仰賴車廠及汽車設備商團結一致,以取得發展汽車電動化新工具及推動工業4.0之充足財務支持。法媒分析,該產業白皮書之實際施行細節將再公布,預計透過擁有5座工廠、僱用410名員工及2019年營收達5千1百萬歐元之印刷電路板集團Elvia或是產業結盟(Groupement d’interet economique)進一步推動。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9 PAP, The First News 波蘭中央統計局 (GUS)於10月19日週二表示,2021年9月份,波蘭的平均企業總工資年比率成長8.7%,達到 5,841.16波幣(合1,274 歐元)。按月計算,平均工資持平。 接受波蘭新聞局(PAP)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8月份企業工資年成長率為8.6%,月比率下降0.3%。 9月份企業就業人數年比率成長0.6%至634.72萬人,月比率下降0.1%。 相較經濟學家預期的就業年成長率為0.6%,月成長率不變。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9 Polish News Bulletin, bankier.pl, 鑑於波蘭對化肥的需求不斷增加,Azoty集團決定減少對國外市場的出口,將化肥轉移到國內市場。同時,該集團呼籲授權經銷商對農民提供支持,確保國內市場對化肥的需求,並積極與生產者團體、合作社和農民團體合作,以確保預期的肥料供應。該集團還指出,一旦化肥出售,它們就成為其他公司的財產,這些公司透過在國外銷售,將獲得比波蘭市場更高的利潤。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9 PAP, PolandIn, POLSKIERADIO24.PL 與波蘭公司有關之「波蘭之商業與科學」(Business & Science Poland; BSP)組織認為,歐盟執委員會的氣候政策提案引起競爭力方面的擔憂。其提出的保留意見主要是透過一項減少各經濟部門獲得的免費排放配額數量的建議。BSP總部位於布魯塞爾,代表煉油、非鐵金屬、化工、化肥和航空運輸產業的公司。 該組織將其在歐盟氣候方案「fit for 55」中的立場轉交給波蘭歐洲議會議員,其中指出需要確保波蘭和歐洲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在BSP成員看來,排放交易制度(ETS)的改革不應導致國際競爭力的惡化。該組織對自由排放配額分配的擬議變化提出關切。 BSP辦公室主任Katarzyna Lachowicz對此事發表評論稱,目標是要減少排放並保持歐洲經濟的競爭力。應該記住的是歐洲公司將必須負擔實施創新技術的額外成本,此將需要額外的資金。這些費用不是由非歐盟公司負擔,這會影響公司的競爭力。 「Fit for 55」配套計畫的一部分包括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 CBAM)。它假設如果貨物是按照歐盟規範生產的,歐盟進口商將購買與本應支付的碳價格相對應的碳證書。CBAM旨在透過鼓勵非歐盟國家的生產商以綠色生產流程來降低「碳洩漏」('carbon leakage)的風險。 根據BSP,該機制不應替代現有的氣候政策工具。該組織認為,在10年內將CBAM部門獲得的免費排放配額減少10%是對出口市場部門競爭力的重大威脅。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9 PAP, PolandIn 波蘭氣候與環境部長Michał Kurtyka認為,歐盟需要檢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是否濫用其在市場上的地位,還應解決強制儲氣、排放交易制度(ETS)的改革以及保護那些面臨能源貧困風險的人。該部在接受波蘭新聞局(PAP)採訪時,敦促歐盟採取行動應付歐盟能源價格前所未有的上漲,並表示波蘭已經就此問題向歐盟執委會和其他成員國提出呼籲。 Kurtyka部長強調稱,一年之內,歐洲的天然氣價格上漲10倍,並補充表示,這對所有歐盟公民和經濟都有直接影響。他指出,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俄羅斯Gazprom公司的勒索,以及較近年來更少的供應量。他還表示,Gazprom的Nord Stream 2 計畫繞過貫穿波蘭和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對能源安全產生負面影響。他敦促歐盟執委會調查此事。 Kurtyka部長指出,歐洲的天然氣是電價的基準,這意味著天然氣越貴,電價就越高。目前波蘭的能源批發價格最低,這是由於波蘭的能源結構不依賴於這種燃料。他還表示,高油價會影響化學肥料價格,從而對農業和食品價格產生負面影響。Kurtyka部長表示,推廣波蘭正在實施的天然氣儲存義務也符合歐盟的利益。波蘭政府將呼籲在每個會員國導入這一規則。目前大多數歐盟國家沒有這樣的義務。在他看來,這樣的安全緩衝至少可以部分緩解天然氣價格的上漲。 根據Kurtyka部長表示,歐盟還必須建立新的金融機制來防止能源貧困,這應該包括在歐盟基金中。還需要重新評估「Fit for 55」中包含的提案。他補充稱,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將排放交易制度(ETS)擴展到建築和交通領域。這將是不負責任的,並且會加深已經存在的不平等。 波蘭還將提議對歐盟排放交易制度進行改革,首先排除交易排放配額的金融機構。自2020年夏季以來,觀察到的配額價格上漲表明存在投機泡沫和市場操縱。迫切需要暫停某些機制,例如有關金融實體在ETS制度下進行交易的機制。交易應該由ETS涵蓋的機構進行,而不是投資實體。 根據波蘭政府表示,歐盟執委會還應在市場穩定儲備(Market Stability Reserve; MSR)下將其已提取的配額投入市場。Kurtyka部長表示,以這種方式獲得的資金也可以在最糟糕的經濟形勢下支持歐洲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