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美國拜登政府周三宣布一項擴大離岸風能開發的計畫,幾乎涉及全美海岸線,北卡羅來納州到加州的海岸都可能安裝渦輪機。 美國內政部長哈蘭德(Deb Haaland)在波士頓舉行的一場風電行業會議上表示,她的部門希望在2025年前,將加州、俄勒岡州、紐約州、北卡、南卡、中大西洋地區七州,還有緬因灣和墨西哥灣沿岸的聯邦水域開發權,租賃給風電開發商,美國可能只剩北極海岸看不到渦輪機。 大部分的風電場租賃計畫先前已經提議過——包括幾個月前,當局批准麻州瑪莎葡萄園島附近設立美國第一座大型的商用海上風電場、開始審查東海岸其他十幾個潛在的離岸風電項目,並在西海岸放行加州中部和北部沿岸兩區的商用風電開發——但哈蘭德周三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海上風電開發潮的願景。 她說:「當我們在推進政府因應氣候變遷的計畫、創造高薪工作,並加速轉型到更清潔能源的未來,內政部計畫了雄心勃勃的路線圖。這個時間表為成功提供兩大關鍵因素:增加確定性和透明度。我們齊心協心就能實現清潔能源的目標,同時滿足其他海洋使用者和可能受創社區的需求。」 美國清潔能源協會執行長Heather Zichal發布聲明說,這項海上風電計畫可創造「數以萬計的高技能工作、振興沿海社區,並提供大量可靠的清潔能源」。 但這並不保證一定會有公司前來租用空間和建造風電場。畫定離岸水域後,它們將接受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漫長審查,如果潛在地點可能有害瀕危物種、與軍事活動有衝突、破壞水下考古遺址或損害旅遊等產業,最後可能裁定不宜租賃。而商業捕魚團體和沿海土地地主可能嘗試阻擋開發案。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69/5818077

A:13日發布的新政府報告顯示,灣區的汽油價格在9月份飆升到了天價水平,這是通貨膨脹繼續困擾該地區的一個暗示。 聯邦勞工統計局當天報告說,基於該聯邦機構編制的價格指數,灣區無鉛汽油的價格在截至9月的一年時間裡飆升了35.2%,令人吃驚;而2021年到目前為止,汽油價格已經上漲了36.4%。 疫情期間低迷的經濟活動及車輛駕駛減少引發了2020年期間灣區汽油價格的大部分驟降;在2021年,汽油價格開始隨著經濟活動和車輛出行的上升而回升,但年初小幅上漲已經變成了長期的激增,有望助長普遍的通貨膨脹。 一些專家指出,2021年的汽油價格與2020年相比升高並不奇怪,因為去年的價格因冠狀病毒而暴跌。但在將2021年與2019年進行比較時,就不能提出同樣的論點。2019年被認為有關聯,是因為那是最後的一整年經濟健康,沒有與冠狀病毒相關的疾病。   與2019年相同月份公布的汽油價格相比,2021年期間灣區的汽油價格遠遠升高了:灣區9月的汽油價格比2019年9月高出20.2%,8月的汽油價格指數比2019年8月高22.6%,7月的指數顯示兩年來的增幅為16.1%。 根據勞工局的價格指數分析,今年到目前為止,灣區的平均汽油價格是2013年以來最高的。 在聯邦政府目前的天然氣價格報告中,大約唯一的好消息是,9月份35.2%的年度增長並不像2021年早前那些月份的年增長速度那麽嚴重:8月汽油價格的年度增幅為36.9%,7月為38.4%,6月為41.6%,5月為46.3%;5月為2021年迄今為止最高的年度增幅。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519/5816018?from=wj_catelistnews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4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money.pl, 13.10.2021   波蘭儘管於上週決定提高利率以對抗通膨,但通膨仍持續上升。Pekao銀行專家指出,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會落後幾個季度,而最近幾個月的通膨趨勢早已確定。他們補充說,中歐和東歐央行目前升息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對抗不斷上漲的物價,也是為了降低通膨長期保持在高位的風險。在他們看來,中央銀行擔心次級效應,即更高的能源價格會轉嫁到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4    PAP, The First News   3家波蘭醫療科技(MedTech)新創企業入選美商谷歌(Google)公司2021年歐洲加速器計畫。這些公司與來自歐洲和以色列的其他12家公司一起被選中加入為期3個月的計畫,谷歌公司稱這些公司是最有前途的歐洲科技新創企業。   其中一家公司Therapy Bezsennosci (Good Sleeper)公司開發一款應用程式來幫助對抗失眠症。該應用程式係由該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Jan Potworowski和波蘭領先的心理學家 Dr. Małgorzata Fornal-Pawłowska及Michał Skalski博士設計的。該應用程式具有與失眠症患者的認知行為療法相同的好處。   2003年在波蘭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約四分之一的波蘭人患有失眠症,女性失眠的比例更高,女性失眠率為28.1%,而男性為18.1%。Potworowski執行長向 TFN媒體表示,該應用程式用戶的好處是,睡眠問題的第一線治療方法應該是認知行為療法,這是美國和歐洲醫療機構推薦的。另一種選擇是找醫生開藥,這會帶來副作用和成癮的風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有這麼多人患有睡眠障礙,用處方來治療他們是不可擴展的,沒有足夠的治療師來治療每個人。Potworowski執行長補充稱,此類問題最好用患者的母語解決,因此Good Sleeper 正在考慮在不久的將來將該應用程式翻譯成另外兩種歐洲語言。   另一家被Google公司計畫選中的公司BIOTTS是一家總部位於弗羅茨瓦夫(Wroclaw)的公司,該公司專注於開發藥物輸送技術以及針對癌症、糖尿病和皮膚病問題的新療法。該公司已經贏得多項獎項,並得到歐洲經濟會議(European Economic Congress)和波蘭總統的認可。目前BIOTTS公司有兩種藥物處於註冊階段,另外兩種藥物處於實驗室測試階段,並為外部客戶提供研發測試和文件資料。   被Google公司計畫選擇的第3家公司是位於克拉科夫(Krakow)的MedApp公司,該公司創造CarnaLife Holo技術,使外科醫生能夠看到他們正在手術的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 AR)之可視化。該公司還透過其Holo Comms解決方案在廣泛的領域提供AR技術,包括建築行業、教育、生產和銷售等。   根據該計畫的網站,被選中參加該計畫的公司將獲得指導和技術計畫支持,以促進他們的發展,並將參加專注於產品設計、客戶獲取和創始人領導力發展的深入研究和研討會。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3  Polish News Bulletin, businessinsider.com.pl,   國際貨幣基金 (IMF)公佈其最新的 2020年名目GDP國家排名。其中,波蘭排名第23名,被伊朗擠下一個名次,伊朗的經濟受到美國制裁的打擊。排名前三名的國家是美國、中國和日本,據IMF稱,至少在2026年之前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改變。與此同時,在歐洲,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是德國,其次是英國。該排名還顯示,世界上最貧窮的三個國家是布隆迪(Burundi)、南蘇丹(South Sudan)和索馬利亞(Somalia)。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 2021年10月14日   史國主流平面媒體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於本(10)月14日以「IMF修訂史瓦帝尼經濟成長預測」(IMF revises Eswatini growth forecast)為題,報導IMF微調史瓦帝尼2021年之經濟成長預測至1.5%,惟史國經濟成長預測仍屬南部非洲地區較低之國家。   該報導引用IMF近期發布之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指出,史國2021年經濟成長預測自1%調高至1.5%,惟此經濟成長預測係南部非洲地區之較低者,甚至低於南非(謹註:南非經濟成長預測自4%上調至5%)。史國2021年低經濟成長預測之主要原因係受第二波武漢肺炎疫情之影響。史國2021年初實施封鎖管制措施,包括旅行限制、除葬禮外之多數聚會及商業營運時間均遭限制,嚴重影響市場之供需。   該報導亦指出,史國2020年GDP為654.32億史鍰,衰退1.9%,相較2019年經濟成長2.6%,呈現嚴重衰退。經濟學家指出史國經濟成長取決於史國採取開放措施及供應鏈恢復之速度。此外,史國政治動盪之不穩定對未來經濟成長仍存有高風險;惟所幸史國疫苗接種情形,相較優於多數非洲國家,倘若疫苗接種未能依原計畫發揮作用,則史國經濟恐再呈負成長。

A:為了達到在 2030 年將美國風電裝置容量提高到 30GW的目標,美國內政部規劃進行 7 個離岸風電廠址的租賃計畫。 “內政部正在製定雄心勃勃的路線圖,因為我們正在推進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創造高薪工作,並加速國家向更清潔能源的未來過渡,”內政部長德布哈蘭德說。 根據內政部海洋能源管理局的數據,30 GW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將創造近 8萬 個工作機會。計劃涵蓋的區域包括緬因灣、紐約灣、中大西洋和墨西哥灣,以及卡羅來納州、加州和奧勒岡州的近海。 目前,海洋能源管理局也在尋找更多條件優越的風能場址。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美國離岸風電供應鏈在未來十年內可能成為價值 1090 億美元的市場。較兩年前估計的 700 億美元大幅上調。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日前加拿大亞伯達省卡加利市園藝公司Plantsie Inc.與公益團體聯合勸募(United Way)合作,贈送100棵植物予因受疫情影響而與家人、朋友隔離的年長者。  該公司創辦人Jeff Bradshaw表示,多項研究證明植物對身心健康都有益處,包括改善情緒、減少疲勞和降低孤獨感。Bradshaw強調,照料室內植物就像照顧動物,室內植物可以改善人的情緒,並創造聯繫感與減輕孤獨感。因此,植物不僅只是家居裝飾用品而已,也能為居家空間增添生機氣氛。    Bradshaw表示,該公司設計出2個限量版United Way植物盆景,每售出1棵就會捐贈10加元予United Way。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據加拿大媒體報導,今(2021)年卑詩省溫哥華港口將”空”貨櫃運回亞洲的數量打破歷年來之最高紀錄,此不符成本效益的現象反映出國際貿易尚未能從疫情中正常復甦。  通常航運公司會將所有貨櫃箱裝滿、運輸效率提升至最高,疫情前一旦亞洲貨櫃缷貨後,航運公司會將加拿大出口至亞洲的貨物裝滿後才啟程回航。   然而,加國《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 ) 報導,今年截至8月為止,自溫哥華港口出發至亞洲的空貨櫃箱,以20呎標準貨櫃單位(TEU)計,溫哥華港口已輸出597,443個空貨櫃箱,近乎本年離港貨櫃之5成,較去(2020)年同期激增89%,突破去年之歷史紀錄。以出入口總貨運量計,今年前8個月溫哥華港已處理255萬個20呎標準貨櫃,較去年同期上升17%。  溫哥華菲沙港務局(Vancouver Fraser Port Authority)行政總裁Robin Silvester解釋,加國消費力正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對亞洲商品需求急增,貨櫃不敷使用,航運公司等不及填滿貨櫃,寧可付錢將空櫃趕送至亞洲,以爭取時間將亞洲貨物運至加國;但另一面,也造成加拿大出口商難以取得貨櫃的困擾。Silvester指出,供應鏈阻塞狀況已成為全球性現象,各國業者都在爭搶貨櫃,因此,航運公司都急著將貨櫃送到亞洲以爭取時效。  DHL Global Forwarding針對此表示,航運公司更重視空貨櫃之周轉時間而非貨櫃滿載率。  除貨櫃短缺,溫哥華貨櫃碼頭吞吐量亦接近飽和,溫哥華港貨櫃碼頭DP World PLC公司正投資4.54億加元擴建設施,預計至今年底完成90%,計劃2022年中期增加 60萬個標準貨櫃的年容量,總計 150 萬個標準貨櫃。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為協助卑詩省少數族群在科技業創造就業機會,加拿大卑詩省政府頃於日前宣布將投資1,500萬加元,並透過該省政府與卑詩省創新局 (Innovate BC)、全國性非營利機構Mitacs以及資通訊科技理事會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uncil,簡稱ICTC) 合作投資的《創新者技術啟動計畫》(Innovator Skills Initiative program),總計投資達2,900萬,向企業和非營利團體提供補助金,以協助少數族群爭取第一份科技業工作或相關職位之機會,同時解決勞工短缺的企業和非營利團體擴展所需的人力需求問題,未來卑詩省企業每聘請1名少數族群雇員擔任科技或相關工作,將可透過《創新者技術啟動計劃》獲最高1萬加元補助金。   卑詩省政府表示,受疫情影響,原住民、非裔、有色人種、年輕人、婦女及邊緣族群人士等,面對的困難相對更大。同時,由於很多卑省企業業務成長,需填補高需求的科技職位,盼該項計畫能夠為來自代表比例不足族群具必要技術能力的人員除去障礙,帶來有意義、長期而穩定的工作。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加拿大滙豐銀行(HSBC)宣布,將為中小企業推出綠色永續融資方案,協助中小企業達成其環保承諾。加拿大滙豐商業銀行業務部主管Alan Turner表示,大公司及其他機構已逐漸展開評估其供應鏈之永續發展績效及實現綠色環保目標,因此,小型公司亦需進一步投入,以證明朝向綠色永續目標發展。  滙豐銀行推出永續方案產品包括綠色存款,這可使中小企業將現金儲備用於支持綠色環保計畫、為貿易與設備提供永續融資工具,以及依據申請人環境目標提供綠色貸款方案等。  近年來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花旗銀行(Citigroup Inc)及多家美國銀行相繼推出綠色存款服務,但滙豐表示,該銀行是第一家將此服務引入加拿大的銀行。   此外,蒙特婁銀行在永續金融領域亦十分活躍,該銀行於2019年與Maple Leaf Foods達成協議,推出第一項與永續發展有關的貸款,並於2021年初為Atlantic Packaging提供綠色貸款。  金融服務業永續發展業務正迅速擴展,綠色貸款等產品將更加標準化,且越來越多銀行承諾減少其經營與貸款組合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繼全球車用半導體晶片短缺對北美汽車產業造成巨大影響後,預估加拿大今(2021)年冬季輪胎亦可能缺貨。車評網紅Motormouth YouTube頻道Zack Spencer表示,今年底加國可能會面臨輪胎供應吃緊問題,若消費者需要全新冬季輪胎,最好在秋季前更新,以免屆時難以找到合適尺寸的輪胎。  由於全球貨櫃及橡膠短缺,加上橡膠主要消費國-中國市場需求上升,使全球輪胎供應皆受影響。輪胎公司Kal Tire發言人Barrie DeBoer表示,全球物料短缺與供應鏈受阻有關,造成目前透過航運將產品從工廠轉送至市場更加困難。Kal Tire表示,該公司提供普通汽車和輕型貨車使用的冬胎和四季胎供應量充足,但亦密切注意庫存情況。不過,DeBoer指出,未來特定品牌和尺寸可能會供不應求。  加拿大汽車維修公司OK Tire North Shore總裁暨執行長Wade Bartok表示,該公司已提前囤積存貨,希望避免出現短缺;雖然所有輪胎製造商都保證輪胎供應會很充足,但橡膠原物料的供應卻看來緊張,因此,Bartok仍建議顧客提前計劃作好準備,以免到時候輪胎缺貨。

A:法媒新工廠(Usine Nouvelle)近數日陸續以多篇幅報導,針對法國總統馬克洪甫宣布300億歐元「建構2030年的法國(France 2030)」之投資計畫,探討分析其中將面臨相關挑戰,謹彙要如下:   2030年前達成200萬輛純電動及混合動力車: 政府已訂立2050年生產100萬輛純電動及混合動力車目標,產業界及政府亦將投入40億歐元及25億歐元,但評估2020年電動車31.2萬輛及2021年預估40.5萬輛之現實情況,本目標極具挑戰性。尤其需考量2020年轎車及休旅車產量為137萬輛,下滑37%,首要之務係推動汽車生產須回復疫情前水準。   近幾年較為人所知的裝配產線外移包括寶獅2008(移至西班牙)、雷諾Clio(移至斯洛伐克)及歐寶Grandland(移至德國)等,更別提近期晶片短缺導致生產停擺之情況。專家指出,法國應加強關鍵零組件的製造能力,包括電池、電力電子及馬達等。儘管目前歐洲已有許多電池廠計畫正如火如荼進行,但當中50%比重的電池方案尚未被車廠所採用,產業專家認為8年時間仍不足以讓電池產業鏈臻於成熟。此外汽車產業問題尚包括產業鏈各成員如車廠、設備商、供應商等未充分溝通,以及振興清潔車輛之市場需求尚仰賴價格進一步調降、充電基礎設施完備以及大城市禁駛燃油車等動力。   電子零組件製造雙倍: 目前歐洲零組件生產比重僅占全球10%,已失去關鍵產業如自動化機械或電子零組件之自主權。隨人工智慧、物聯網、數位轉型及智慧運輸等趨勢發展,電子零組件(尤其是半導體)更顯關鍵。專家認為,本次馬克洪總統發布之目標較歐盟訂立2030年歐洲製造晶片占比達20%,更顯保守。   根據歐盟內部市場執委Thierry Breton,歐盟刻準備推出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預計2030年前將挹注400億歐元發展半導體產業。馬克洪總統指出,除歐洲層級之半導體政策,也須訂立國家層級戰略,以面對歐洲內部包括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恩智浦(NXP)及奧地利微電子(AMS)等業界競爭。   法國盼能發展先進半導體製程,目前法國境內最尖端技術為意法半導體開發之28奈米製程,相當於落後台積電及三星集團之5奈米製程多達5個世代。目前法國在28奈米以下技術仍仰賴台積電、三星、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及中芯國際(SMIC)等,因此法國政府盼藉由增加生產及開發更小尺寸先進製程。歐盟甚希冀能掌握3至2奈米之先進技術,以因應未來汽車、航太、醫療、能源或國防等領域之實際需求。   創造20個治療癌症、新興疾病及慢性病之生物新藥品: 生物藥品係由生物來源進行製造,而非化學合成,相關技術包括基因治療、分子治療、細胞工程或抗體藥物複合體等,將能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然而,法國目前在生物藥品之表現仍微不足道,致進口比重高達95%。根據法國藥品製造商協會(LEEM)統計,2017年法國僅開發2項生物藥品,另法國醫療產業策略委員會於2020年底公布,歐盟藥品管理局核准的歐洲167項生物藥品中,法國僅占8項,落後德國(26項)、愛爾蘭(23項)、英國(23項)及義大利(19項)。   法國製藥產業近年面臨最重大障礙為生產設施不充足,根據法國醫療產業策略委員會調查,僅10家以內的中型藥品受託製造商設廠於法國境內(包括Yposkesi、LFB及Merck Biodevelopment等),且具生物藥品製造能力之藥廠僅賽諾菲(Sanofi)、諾華(Novartis)、施維雅(Servier)等,境內約9座工廠。   研究指出,生物藥品全球市場規模將呈現顯著成長,自2010年18%、目前30%比重將增加至2024年或2025年的50%。統計顯示,生物藥品於供給面算充足(如36家藥廠運用100件研發計畫資源,開發84個產品,其中71個生物藥品目前正於研發或臨床前試驗階段,29個刻進行臨床人體試驗)。專家分析主要困難在於缺乏必要的工業化過程,該過程將能確保產品成功核准上市後之充足產量。此外,許多製藥產業的融資來自美國或亞洲投資人,造成智慧財產及決策中心無法由歐陸所掌握,加上投資多聚焦於開發新療法而非製造領域,亦為製藥發展不利因素。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de) 文號:1104100027號   在德鐵(Deutsche Bahn)與火車司機工會(GDL)達成協議後,德鐵再與德國鐵路暨交通工會(EVG)達成協議,令今年的薪資談判平順落幕。EVG宣布,承諾在2023年2月之前不會再發起罷工;公司營運恢復正常,且員工間的對立分裂可以避免。 具體而言,除了達成薪資協議外,工會及雇主也就新冠疫情補貼達成共識:今(2021)年提供員工600歐元,明(2022)年再提供一次性補貼500歐元,另提供額外的通勤補貼。此外,雙方同意針對未來薪資結構進行檢視。此規定也適用於大多數員工所屬之德國鐵路暨交通工會(EVG)。 德鐵與EVG事實上已於去(2020 )年 9 月達成薪資協議,同意調增1.5%的工資,現在仍然適用。但隨著火車司機工會 GDL多次以罷工施壓訴求,德鐵隨後於今(2021)年 9 月與其達成協議,協議內容優於去年與 EVG 的協議,這令德鐵與EVG雙方又重新談判。EVG 表示,德鐵與兩公會之協議內容,現幾乎不見任何差異;能實現德鐵內部員工間無對立分裂的結果,這對過去與現在同樣重要。 德鐵人事主管Martin Seiler說明,鑒於公司的經濟危機及薪資情況各異,今年薪資談判極具挑戰性。薪資談判結束後的德鐵,現可為顧客提供多一層的計畫保障,確保未來搭乘德鐵出行的旅遊安排。 德國聯邦交通部長Andreas Scheuer表示,樂見德鐵薪資談判經過長達數周後獲致良好結果,不僅有助德鐵公司內部和諧,也令員工覺得工作受到重視,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推動德國鐵道交通邁向氣候友好轉型。

A: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04100025號(下)   5大研究機構認為,德國的經濟形勢雖已初露曙光,但似仍無法掙脫新冠疫情之箝制,預計短期內接觸密集型的群眾活動不會完全正常化,且隨著季節性的因素,秋冬季新冠疫情有可能死灰復燃。此外,供應鏈瓶頸:例如汽車行業不可或缺的半導體供應情況依舊吃緊,因此嚴重阻礙該行業發展,而汽車產業向來是德國經濟成長的最大貢獻來源。  上述情況自然對德國的出口產生負面影響,2021年8月份德國出口明顯失去動能。根據聯邦統計局上周公布的初步數據,自2020年5月以來,德國企業的海外交付量在8月份首次出現下滑。  另一方面,根據5大機構預測,德國勞動力市場的情況會出現難得的改善。2022年,德國就業人數預計將增至4,540萬人,高於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並可望在2023年再次增加近40萬人。估計屆時失業人數將下降至235.6萬人,雖然仍比2019年多出約89,000人。  在財政方面,由於新冠疫情,2021年的財政赤字預計為1,737億歐元,或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4.9%。但估計到2022年,可降至805億歐元(或占GDP之2.1%)。及至2023年,赤字可望降至351億歐元(或GDP之0.9%)。  5大機構並預期,2021年消費者價格上漲幅度平均約為3%,到2022年再上漲2.5%。不過,還需要密切注意能源價格的上漲情形,根據最近的國際油價及天然氣價格飆漲,進一步加劇德國的通貨膨脹。與去年同月相比,2021年9月份德國消費者物價上漲達4.1%,漲幅高於以往數十年。  與對於2021年的預測悲觀相反,5大研究機構提高了對2022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估計2022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4.8%。在前次5大機構的春季預測中,當時估計約能成長幅度為3.9%。

A: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04100025號(上)   根據德國5大經濟研究機構秋季聯合預測,受到新冠疫情延燒以及供應鏈瓶頸兩大負面因素夾擊,2021年德國經濟成長率恐無法達到前一次公布預測之目標。德國領先預測機構於春季預測時,估計2021年德國經濟成長可以達到3.7%,此次則下修為2.4%。  前述5大研究機構聯合景氣預測每年公布兩次,分別在春季與秋季。5大研究單位包括:德國經濟研究所(Deutsche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DIW,位於首都柏林)、Ifo研究所(Ifo-Institut,位於德南慕尼黑市)、世界經濟研究所(Institut für Weltwirtschaft,位於德北基爾市)、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Leibniz-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位於德東Halle市)、以及RWI萊布尼茨埃森經濟研究所(RWI-Leibniz-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位於德西Essen市)。5大機構的聯合預測向為聯邦政府作為景氣預測以及制訂重要經貿決策的重要依據,並進而依此估計年度財政稅收。  領先機構指出,2021年德國經濟的成長速度將不及前期的預期,主要原因有二:新冠疫情以及供應鏈瓶頸,雖然疫情高峰過後目前各行業均積極復原中,但此兩大因素正在減緩企業的發展。  本年春季德國5大經濟智庫曾預測,在歷經2020年受到新冠病毒摧殘的經濟崩潰之後,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可望成長3.7%。2020年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負成長達4.9%。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The Telegraph 日期:110年10月14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7/P200號(商情文號:第857號) 商情本文: 雞肉為英國最受歡迎的肉品類,銷售量遠超過牛肉、羊肉及豬肉。英國2 Sisters Food Group家禽食品業者創始人Ranjit Boparan則警告,失控的通貨膨脹可能推動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由於各業者為因應供應鏈障礙,且加上現有員工薪資上漲的趨勢,該等額外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可能面臨食品價格上漲超過10%。該業者強調,英國正進入新時代,勞力短缺和商品價格上漲恐限制選擇,成本上升問題更已破壞食品業供應鏈,政府則無法解決此一問題。 同時,國內業者也正面臨能源成本飆升問題,目前已是自2013年以來最高價,即使在政府採取干預措施下,食品價格飆漲情形恐無法避免。渠表示,政府針對食品加工業勞工開放臨時簽證計畫可成為助力,但仍必須更誠實地面對長期性影響,如勞力短缺及勞力成本上漲等事實,家禽飼料、刨花(wood shaving)和消毒劑(disinfectant)等成本亦上漲20%,而上個月食品加工業所需二氧化碳的成本更曾因短缺導致價格上漲500%。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漲,推測與美國、西歐等地區逐漸從防疫封鎖社會走出而導致貿易復甦有關,且有氣候因素混合造成生產線問題。英國尚面臨勞力短缺問題,原因在於英國脫歐後,大幅損失境內原從事食品加工業中的歐盟勞動力。英國食品與飲料協會曾於今年夏季預測,今年秋季食品價格可能上漲約5%,且今年聖誕佳節火雞和豬肉品恐將供不應求,因貨車駕駛、食品加工廠勞工以及其他因素均提高業者成本。根據Kantar分析公司數據,截至10月3日四週內,雜貨價格與去年同期比上漲1.7%。  

A:參考資料:The Irish Times 日期:110年10月14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8/P200號(商情文號:第858號) 商情本文: 愛爾蘭財政預算案顯示,愛爾蘭存在兩種經濟體的力量。隨著跨國科技和製藥廠商在境內發展,導致不同經濟情勢逐漸演成。一方面,愛爾蘭擁有歐洲小國「正常國民經濟」,如擁有涉及廣泛領域的大小型業者,加上農業與旅遊觀光業;在疫情期間,此類本土經濟則與世界其他國一樣,遭受嚴重緊縮。另一方面,是即使在疫情期間仍持續成長的金融服務部門、跨國科技與製藥企業;由於此部分疫情間持續發光發亮,愛爾蘭2021年財政收入實比原預測的多40億歐元,預計明年也可能再次收入增加。當正常國民經濟面掙扎求生,蓬勃發展的跨國科技與製藥企業則使愛爾蘭2020年財政收入穩定,令人諷刺的是,疫情導致大多數國家經濟衰退,在愛爾蘭則助長經濟成長6%。 跨國企業數十年來在國際上飽受爭議的最低公司稅議題,實為愛爾蘭國庫增加不少收入,即由於愛爾蘭實施較有競爭力的稅制,吸引許多跨國企業進駐發展,愛爾蘭更因此在疫情下躍升成為經濟表現最好的經濟體之一。以往認為低稅制僅對跨國企業有利是錯的,實際上許多企業亦為愛爾蘭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提供愛爾蘭經濟穩定性和驚人成長實力。若無這些跨國科技與製藥企業,愛爾蘭恐為歐盟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國家,且勢必將面臨疫情與英國脫歐更大的衝擊。 新公司稅制改革,將把跨國企業最低公司稅設為15%的門檻,愛爾蘭目前為12.5%,差別不大。調高公司稅固然將帶來挑戰,跨國企業可能選擇前往其他地區發展,但愛爾蘭的優勢保持不變,如技術熟練、高技能勞力、生活成本相對是非愛爾蘭勞力的吸引力、為歐元區的英語系國家易進軍美歐市場、政治中立等優勢。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Guardian 日期:110年10月14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6/P200號(商情文號:第856號) 商情本文: 超過40個工商團體協會,包括英國工商總會(CBI)、英國零售協會(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英國房地產協會(British Property Federation)等,總計超過260萬個會員,代表9百萬名受雇者,聯合向財政部長Rishi Sunak請願,盼能在這次公布秋季預算時,降低商業稅 (business rates),幫助產業配合政府的城鎮升級(levelling up)政策,或是考慮採用「綠化商業稅」,企業投資綠能設備給予免稅,以及追求淨零碳排(net zero)的目標。 英國商業稅係針對非住家場所的營業地點,包括商店、辦公室、倉庫、酒吧、工廠等營業地點進行課稅。英國工商總會首席經濟顧問Rain Newton-Smith指出,超過半數以上的店面投資會被課徵營業場所稅,變相成為「投資稅」,將會降低投資意願。例如業者若在營業場所裝設太陽能板或是暖氣設備,這樣一來便提升建築物的價值,因而要繳更多的營業場所稅。 英國零售協會執行長Helen Dickinson認為,目前堪稱天價的商業稅,根本會導致現有店家關門,新的店家不敢開張。汽車製造商與貿易商協會(SMMT)秘書長Michael Hawes也表示,現行商業稅制老舊過時,需要全面重新檢討。 英國的建物稅是德國的4倍,佔GDP的比例也高出七大工業強國( G7) 平均值多達 50%。Tesco、B&Q與Waterstones這些大型連鎖商店業者,紛紛表示過高的商業稅不利於重振商店街,也獨厚網路商店,因其完全不需要繳交營業場所稅。今年稍早財政部也表示,考慮徵收網路銷售營業稅。 面對業者的反彈,財政部表示,為了支持產業度過疫情挑戰而推出的商業稅減免,總計減免160億英鎊,也宣布此稅於2021-22年之間凍漲,不會隨著物價增加。此外,政府之前推出的超級賦稅減免也提供業者用於廠房設備的投資上免稅優惠,企業年度投資津貼(Annual Investment Allowance)也加碼延長一年,已是英國近代史上對企業釋出最大幅度減稅。  

A: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0年10月13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5/P200號(商情文號:第855號)   商情本文: 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氣候變遷會議(COP26)將於三週內舉辦,英國環境署(Environment Agency)此時提出警訊表示,只有透過更加適應已無可避免的氣候變遷影響,才能成功因應當前氣候危機。該署敦促世界領袖應於COP26會議中加強研討此一挑戰,且預測更多極端氣候引發之水患危機將加劇,到2080年代海平面上升恐高達78公分。政府、企業和社會應接受並適應氣候變遷危機,而不是承受無所作為產生的代價。該署贊同英國政府對適應以及減緩氣候變遷危機的態度,事實上適應氣候變遷亦為COP26會議的四大重要目標之一,但該署敦促政府應在全球展開更多行動。   環境署主席Emma Howard Boyd表示,氣候變遷是全球性問題,但其造成之影響則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可見,適應氣候變遷影響亦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齊力,此將比忍受無所作為而造成的代價小很多。雖然緩解氣候變遷可能拯救地球,但適應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更攸關挽救數以百萬者的生活,因此緩解危機及適應當前氣候變遷影響均極為重要,例如,德國在今年夏季遭受巨大水患,造成約200人死亡,此問題也可能在英國發生,無論國內防洪設施多嚴謹,民眾必須學習適應並抵御氣候變遷的緊急挑戰,此為攸關適應或滅亡的問題,僅有透過正確的選擇,才可能走向更安全且繁榮的未來。   上述訊息源自該署依據氣候變遷法案,提交給政府的第三份氣候適應報告,該報告尚預測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   ·       與1981年至2000年相比,在2050年代前全球冬季降雨量預計增加約6%,在2080年代前更將增加8%。   ·       與1981年至2000年相比,在2050年代前全球夏季降雨量預計減少約15%。   ·       在2050年代前,倫敦海平面高度預計上升約23公分,在2080年代前預計更將上升45公分。   ·       河流水量也預期變得更加極端。在2050年代的河流滿潮時,水量將增加27%,同時夏季水量則可能減少高達82%。   ·       若在2050年前未採取任何行動,公共水資源預計每日需求將超過34億公升。   該報告中,列出五大氣候行動警訊,以展示採取緊急適應行動之必要性:   ·       僅靠環境署的努力,將無法確保全球所有人免於日益增加的水患及沿海風險:海平面上升和冬季極端降雨等問題使各社區均陷入風險,因此在建設和維護防禦設施之際,必須協助當地學習在風險中生存,以將損失降至最低,且使之可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       氣候變遷使確保潔淨且充足的水源變得困難:目前水資源的問題更將因氣候變遷引發之溫度變化與降雨模式改變而加劇,因應上述壓力的措施仍在研討,但管理水資源及加快進程的策略性方法則是現在急需的。   ·       環境監管機制無法因應氣候變遷考驗:氣候變遷正在加劇環境問題引發之事件的影響,例如低河流水位時水內污染物將流動緩慢,環境政策和立法因此必須加緊跟上加劇的挑戰,使之可與其他監管機構共同減緩環境問題。   ·       全球生態系統跟不上氣候變遷加劇的速度:工業化和城市化使英國成為世界上自然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氣候變遷的影響持續對英格蘭境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產生巨大衝擊。因此,必須意識到自然生態在支持生物健康和福利之重要性。   ·       環境問題事件將會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嚴重:自然與人為的環境事件都將因氣候變遷問題而加劇,此無疑將增加緊急因應措施所衍生的負擔,可能從其他方面轉移必要資源。   雖然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極大,但民眾可透過盡早行動而減緩其影響,該署提出其將因應氣候變遷挑戰的方法,包括:   ·       該署將與政府、企業和當地社區合作,承諾實施洪水與海岸侵蝕風險管理策略等,以在2100年前成為足以因應洪水和海岸變化的國家,包括在未來六年內提供創紀錄總額52億英鎊經費的新洪水與海岸防禦計劃。   ·       該署將與自來水業者、英國水資源服務監管局(Ofwat)合作制定國家水資源架構,亦將說明未來因應水供應之挑戰。   ·       該署將提供1000萬英鎊經費的自然環境準備資金(Natural Environment Readiness Fund),以吸引私人部門在自然環境項目的投資。   ·       該署將致力於遵守自然,復原和創建泥炭地、濕地與其他生物棲息地,為野生動物重建可適應氣候變遷的棲地,以降低洪水風險,改善水質,增加綠色空間。   ·       該署將透過其監管者角色,協助企業了解和減緩對氣候造成的影響。   英國政府致力於適應和緩解氣候變遷危機,COP26會議有兩個主要目標:一、到本世紀中葉前,確保全球淨零並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攝氏1.5度內,各國必須提出其2030年減碳目標,並與2050年全球淨零目標一致。為達成目標,各國應加速淘汰煤炭,減少森林砍伐,加快電動車轉型,並鼓勵對再生能源之投資。二、適應氣候變遷,以保護當地社會與自然棲地。氣候變遷危機已發生,即使全球致力減碳,氣候仍將持續變化。在COP26會議上,將大力鼓勵向受氣候變遷重創的國家提供支持,以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建立防禦措施與預警系統,並支持更有彈性的產業發展和基礎建設,以避免喪失更多家園。

Inline content